丝竹乐——广东音乐、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

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研究江南丝竹是中国古典音乐中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亦称南管乐,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
江南丝竹音乐是中国南方地区特有的音乐形式,它包括了丝弦、竹管这两种传统乐器,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厚的地方特色。
江南丝竹音乐以其独特的韵味、婉转的旋律和细腻的表现手法,深受国内外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本文将对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特点以及其在中国音乐文化传统中的地位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一、江南丝竹音乐的艺术特点1. 传统乐器的精妙运用江南丝竹音乐所使用的主要乐器包括二胡、琵琶、笛子、箫、中阮、古琴等。
这些乐器各具特色,能够通过不同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完美地诠释江南丝竹音乐的旋律和情感。
二胡的“落落大方”,琵琶的“清雅洒脱”,笛子的“婉转多情”,箫的“幽邃高远”,中阮的“音色婉转”等等,这些乐器的琴音、竹声、丝韵相互交织,构成了江南丝竹音乐独特的韵味和风采。
2. 细腻婉转的旋律江南丝竹音乐的旋律多以“景”的形式表现,如《高山流水》、《平沙落雁》、《晨曲》等。
这些曲子以细腻柔美的音乐语言,抒发特定的情感和表达特定的情景,描绘了江南水乡优美的风景和淳朴的民情。
其旋律婉转多情,幽远空灵,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3. 情感表现的丰富多样江南丝竹音乐在表现情感方面非常丰富多样,既有欢乐明朗的曲子,如《二泉映月》、《阳春白雪》等,也有悲壮怀古的曲子,如《广陵散》、《沉鱼落雁》等。
这些曲子以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音乐神韵,深深地打动着人们的心灵,让人感受到世间万象的美好与哀愁。
江南丝竹音乐起源于中国南方地区,其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
据史书记载,南管乐最早起源于楚国,后传入吴越地区,再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江南丝竹音乐。
南管乐曾是江南地区宫廷、市井、民间的主要音乐形式,广泛流传于江浙一带,成为人们日常娱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音乐形式简洁明快,旋律优美婉转,极富南方地域特色,为当地音乐文化传统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广东音乐 江南丝竹 福建南音

• “南音”一词最早应该出现在汉代。 • 张衡《南都赋》云:“齐僮唱兮列赵女, 坐南歌兮起郑舞。”高诱注曰:“南歌, 取南音以为歌也。”“南音”文献有载。
• 《吕氏春秋音初》记:“禹行功,见涂山 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女乃作歌。 歌曰:‘侯人兮猗!’实始作南音。” • 从“侯人兮猗”与《楚辞》体式相类来看, 南音主要应指楚音,也很可能包括长江下 游的吴音和越音。
江南丝竹
• 中国汉族传统器乐丝 竹乐的一种,流行于 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 辛亥革命以后,在上 海地区得到较大的发 展。
《欢乐歌》、《云庆》、 《行街》、《四合如意》、 《三六》、《慢三六》、 《中花六板》、《慢六板》 号称“八大名曲”。
• 江南丝竹的音乐结构主要有板式变化和曲牌联缀两 种类型,以板式变化手法最有特点。它往往以1个 曲牌为母曲,以放慢加花或加速减字的手法发展为 几首独立乐曲。它演变的程序是由快到慢,由简到 繁或完全相反。江南丝竹传统的技法中有你繁我简、 你高我低、加花变奏、嵌挡让路、即兴发挥等手法, 并逐步形成"小、细、轻、雅"的风格特色。
• 江南丝竹旋律抒情优美,风格清新流畅。
“丝”——二胡、中胡、琵琶、三弦、扬琴、秦琴等; “竹”——笛、箫、笙; 其它——板、板鼓、碰铃。 在上海郊县的丝竹乐队中有使用京胡、板胡和碟子等。
Hale Waihona Puke 福建南音•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是中 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两汉、晋、唐、 两宋等朝代的中原汉族移民把音乐文化带 入以泉州为中心的闽南地区,并与当地民 间音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原古乐遗韵的 文化表现形式--南音。
• 南曲的主奏乐器琵琶的演奏姿势 是斜抱着弹奏。所用筒箫严格规 定为一尺八寸。这两件乐器的演 奏姿势与形制与唐旧制相符。
江南丝竹音乐渊源综述

2020·6[民间音乐]National folk music江南丝竹正式命名于20世纪50年代,此前又被称为“丝竹”“清音”“国乐”“细乐”等,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研究高潮,对比其他地方性音乐的研究情况,江南丝竹音乐是我国目前研究较为完善的地方性音乐。
通过对其相关文献的整理,发现在渊源方面诸家各抒己见,大致分为三种说法:一、魏良辅、张野塘———太仓说;二、器乐曲牌——昆曲说:三、十番锣鼓说。
本文针对江南丝竹音乐渊源的这三种说法进行综述与探讨,对今后在江南丝竹音乐的各方面研究均有意义,愿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更多的帮助与参考。
■魏良辅、张野塘———太仓说关于江南丝竹音乐起源于太仓这个说法,是三种说法在学术界中争议最大的一个,主要人物是魏良辅和张野塘。
魏良辅出生于江西南昌,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音乐家、戏曲革新家,昆曲的开创者,被奉为“昆曲之祖”。
张野塘出生于安徽寿县,明朝著名戏曲音乐家,协助魏良辅对太仓昆山一带的戏曲唱腔进行整理加工,将南北曲融合为一体,使之成为“昆腔”,是昆曲音乐创始人之一。
魏良辅主要是戏曲歌唱家,并善于作曲,不擅长弹奏。
在明代李开先创作的戏曲批评《词谑》专著中提及“魏良辅,长于歌而劣于弹”。
而张野塘善唱北曲,善弹三弦。
在明末宋直方的《琐闻录》提及,为了配合昆曲细腻婉转的演唱形式,张野塘与魏良辅一起改革了当时的昆曲乐队形式,加入了弦乐、管乐和鼓板,形成了新的伴奏乐队形式。
陈友觉、高雪峰在《中国音乐》(1997年第4期)的《江南丝竹发源初考》中通过三个方面进行论证“江南丝竹就是明朝嘉隆年间协助魏良辅改革昆曲、组织伴奏乐队的张良辅创世的”,分别是江南“弦索”诞生于昆曲改革中,吴中新乐弦索正是江南丝竹和江南丝竹的流传。
作者认为丝竹音乐乐队形式的传播是由于昆曲为主的戏曲音乐,昆曲在改革中为了能使伴奏音乐更贴近南音,将三弦的形制重新进行改进,创建了弦乐、管乐、鼓板3类乐器规模完整的丝竹乐队。
丝竹相和

丝、竹
丝:指的是弦乐器;
竹:指的是竹制吹奏乐器;
丝竹乐分类:
江南丝竹乐、广东音乐、福
建南音、潮州“弦诗”、云南
“洞经”、山西“二人台”等。
指流传在上海以及苏南、浙西地 区的民间器乐合奏曲,乐曲曲目大多
来自民间或古典乐曲。
《中花六板》、《慢六板》、《三六》、《慢三六》、
《欢乐歌》、《云庆》、《行街》、《四合如意》。
“江南丝竹八大曲”
《中 《三 《慢 《慢 《行 《云 《四 《欢 花 六 三 六 街 庆 合 乐 六 板 》、 》、 六 》、 板 》、 》、 》、 如 意 》、 歌 》。
又名《熏风曲》, 亦名《虞舜熏风曲》 。
※
欣赏乐曲片段,观察乐曲中出现了哪些乐器的演奏? 其主奏乐器是什么? 主奏乐器——二胡; 其它乐器—— 箫、扬琴、琵琶、阮、笙、拍板、鼓。
广东音乐
小(乐队小型且编制大致相同) 细(演奏精致细腻) 柔(音色柔美、清新) 二胡主奏 庄重、细腻、典雅 江浙地区 曲目一般无确切作者, 且多采用传统民族五声 调式. 高胡主奏 轻快、活泼、流畅 广东
有固定曲作者,除采用民 间传统的创作方法外,还 吸取西方专业创作方法.
现代丝竹音乐欣赏
谢谢!
(3)不同速度,对比分析两曲之关联,探究江南丝竹乐的 音乐创作方式。
《中花六板》在《老六板》放慢节奏的基础上,
围绕母曲的骨干音,增添几个相邻的音,以装饰和
丰富旋律而形成的新的旋律——放慢加花。
创作要求: 以《老六板》为基础旋律,根据之前掌握的江南丝竹的 音乐特点,通过放慢加花的创作形式,每个人进行现场音乐 创作,限时3-5分钟。
江南丝竹常用丝弦乐器
二 胡 板 胡 三 弦 阮
第十六讲(合奏类)

2、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一带。因最初演奏戏曲过场音乐以 及民间曲牌或小曲,又称“过场谱子”或“小曲”。于清末民 初发展成为具有独特风格的器乐乐种。 最初的演奏组织主要是 民间的“八音会”和戏曲伴奏乐队,于 茶楼馆舍演出,常以二弦、提琴(类似板胡)、三弦、月琴、 横箫伴奏,称为“五架头”或“硬弓组合”;之后,吕文成将 二胡改成粤胡(高胡),形成以粤胡为主、秦琴、扬琴辅之的 “三件头”,后来又增加洞箫和椰胡而构成的“五件头”,统 称为“软弓组合”;50年代后,加用了大 阮、中胡、及小提琴、 低音提琴等乐器。 广东音乐经历了形成、兴盛和发展阶段。 广东音乐旋律跳跃活泼,流畅自然,结构为短小精悍的作品。 主要作品:民间乐曲《雨打芭蕉》、《步步高》、《汉宫秋月》 等,创作乐曲有《旱天雷》、《倒垂帘》、《连环扣》、《赛 龙夺锦》、《鸟惊喧》、《七星伴月》、《垂阳三复》、《下 里巴人》、《平湖秋月》、《醒狮》、《步步高》、《银河 会》、《烛影摇红》、《狮子滚球》、《娱乐升平》、《孔雀 开屏》、《鸟投林》、《春郊试马》、《春到田间》、《鱼游 春水》、《山乡春旱》。
《汤显祖四梦》十番演奏
老年代表队表演器乐合奏《民间十番》
2、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流行于陕西省西安地区,以竹笛为主奏, 民间称为“细乐”或“乐器”。民间鼓乐队、僧道 鼓乐队常在春节、夏收、冬闲等各种集会、庙会场 合演奏。 曲调多源于宋词、元杂剧曲牌以及明清戏曲、民歌 小调等。 西安鼓乐的演奏形式有坐乐、行乐两种。坐乐系室 内乐,多演奏大型套曲,有固定的曲式结构,分 “头”(帽子)、“正身”和“尾”(靴)三部分, 故有“穿靴戴帽”之称。行乐多在街上走,有“同 乐鼓”(高把子)和“乱八仙”(单面鼓)两种演 奏形式。 主要作品:《尺调双云锣八拍坐乐全套》(坐乐)、 《摇门栓》、《得胜令》、《十六拍》(行乐)。
丝竹相和

《中花六板》
民间艺人以《老六板》为母曲发展出《快花 六板》、《花六板》、《中花六板》、《慢 六板》,并将其组合成套,称《五代同堂》。 《中花六板》为江南丝竹,又名《虞舜熏风操》 或《熏风曲》.这首乐曲是由民间器乐曲牌 《老六板 》放慢加花发展而来的.其采用了支 声复调的创作手法.从音乐特征上看,其旋律优 美抒情、清新悠扬、庄重典雅,颇具江南色彩. 从音乐情绪和使用功能上看,它抒发人们追求 幸福、乐观向上的情怀。
箫,吹孔气鸣乐器。流 行于中国民间的吹管乐器, 又称洞箫,以竹制作。 相传此种乐器原出于羌 族。清代以前的箫多指排箫, 汉代的陶俑和嘉峪关魏晋墓 室碑画上,已可见到吹洞箫 的形象。
古时候称作横吹,它是由 竹制的吹管乐器,笛上开有吹 孔、膜孔和六个按指孔。竹笛 又分为梆笛、曲笛两种。那么 这两种笛子的区别在:首先它 们在外形上是梆笛略短,曲笛 稍长。其次它们流行的区域不 同,梆笛流行于北方,因常作 为梆子戏的伴奏而得名,曲笛 流行于南方,因常作为昆曲的 伴奏而得名。再有它们的音色 也有所不同,梆笛音色高亢明 亮,曲笛音色柔和秀丽。
由于广东音乐的乐曲一部分源于古曲或民间乐曲的改 编,加上后来有一部分是作曲家的创作,其音乐风格多轻 快活泼、艳郁华丽,流畅动听。
风格特征:
1.音乐的情绪这样? 2.你有何感受
比较《中花六板》与《娱乐升平》
《中花六板》------悠扬抒情,典雅
《娱乐升平》-------热情开朗,华丽
听一听, 辨一辨
风格特征: 大多明快、流畅、秀雅、柔和,以加花、细、轻、 小型、灵活为其典型风格特征。
结构组成:由琴头、琴杆、琴码、 琴筒、琴弦和琴弓八大部分构成。 使用材质:大部分结构为红木或 楠木所制,琴弦多为金属弦或金 属缠弦,琴弓为马尾所制。 乐器特色:典型的中国民族乐器, 属于弦乐器族内的弓拉弦鸣乐器 类。音色柔美而深沉,表现力丰 富,善于抒发感情。二胡的演奏 技法艰难,有分弓、快弓、颤弓、 顿弓和跳弓等弓法技巧和颤音、 倚音和滑音等指法巧。
广东音乐江南丝竹潮弦诗

广东音乐江南丝竹潮弦诗
●江南丝竹
流行地域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一带,建国后,为区别于其它地区的丝竹乐而称其为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乐队编制最少二人(二胡、笛子);一般三至五人;多亦可七、八人。
弦乐器:二胡、小三弦、琵琶、扬琴;管乐器:笛、箫、笙;打击乐器:鼓、板、木鱼、铃等。
扬琴江南丝竹音乐风格轻巧、明朗、欢快、活泼,乐曲概括地表现了江南人民朴实健朗的性格,体现出山清水秀的江南风貌。
●广东音乐
流行地域以广州市以及珠江三角洲一带为中心,湛江地区和广西白话地区也很盛行,以后又逐渐流传到上海及北方天津、北京等大城市。
广东音乐形成于清末民初,因当时多演奏戏曲中的小曲、曲牌及过场音乐,如粤剧中表现结婚拜堂时所奏的《一锭金》、洞房花烛时所奏的《柳青娘》、祭奠燃点香烛时所奏的《哭皇天》等,所以,当地人称其为“谱子”“小曲”“过场谱”。
广东音乐的乐队编制早期与戏曲音乐所用乐器相同,为二弦、提琴(与板胡形制同,但较大)、三弦、月琴、横箫五件,号称“五架头”,亦称“硬弓组合”。
●潮州弦诗
潮州弦诗俗称弦诗乐,主要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闽南一带亦较流行,后随华侨又传至东南亚诸国。
丝竹乐——广东音乐江南丝竹 ppt课件

乐曲采用放慢加花的变奏技法,将母曲《欢
乐歌》发展成慢板和中板段落、而以母曲为末段
,构成了A—1A—2A的变奏体无忧结PPT构整理。发布此曲原系 江南丝竹八大名曲之一。
无忧PPT整理发布
无忧PPT整理发布
竹乐——广东音乐江南丝竹
• 《紫竹调》是广泛传播于吴语区 (苏南、上海、浙江大部、皖南 等)的传统小调歌曲,其源头可 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歌。
无忧PPT整理发布
无忧PPT整理发布
丝竹乐——广东音乐江南 丝竹
于清末民初产生和流传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一
带• , 是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在当地民间“八音
会”和粤剧伴奏奏曲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广东音乐是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的 乐种之一,内容很广,包括粤剧和潮州音乐、小 曲及地方性民歌曲艺等等,现在则专指丝竹音乐。
无忧PPT整理发布
丝竹乐——广东音乐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
丝:二胡、中胡、 琵琶
三弦、扬琴、 秦琴等
竹:笛子、箫 笙
其它:板、板鼓 碰铃
无忧PPT整理发布
中胡
二胡
三弦
扬琴
琵琶
秦琴
无忧PPT整理发布 板
板鼓
碰铃
笛子
无忧PPT整理发布
笙
丝竹乐——广东音乐江南丝竹
• 江南丝竹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演奏 风格精细,在合奏时各个乐器声部既富有 个性而又互相和谐,支声性复调织体写法 很有特点。乐曲多来自于民间婚丧喜庆和 庙会活动的风俗音乐,有的是长期流传于 民间的古典曲牌。
江南丝竹传统的技法中有你繁我简、 你高我低、加花变奏、嵌挡让路、即兴发 挥等手法,并逐步形成"小无、忧P细PT整、理发轻布 、雅" 的风格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伴奏乐器:
早期的合奏, “五架头”,又叫“硬弓组合”,独奏多用琵 琶或扬琴。 20年代以后,俗称“三件头”,又称“软弓”。主奏或特性 乐器是高胡,也称粤胡、南胡。
弦、月琴、
主奏乐器:高胡 辅以扬琴和秦琴
高胡
提琴(板胡)
三弦
月琴
横箫
广东音乐的特点:
• 广东音乐旋律跳跃活泼、流畅自然,其结 构多为短小精悍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 色彩,时代的气息,音乐绮丽精致,华美 光彩,性格乐观向上。
发展史
• 1、明代嘉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戏曲音乐家们在太仓
南码头创制昆曲水磨腔的同时,以张野塘为中坚人物组成 了规模完整的丝竹乐队,用工尺谱演奏,由昆曲班社、堂 名鼓手兼奏,后逐渐形成丝竹演奏的专职班社。 • 2、1860年前,已在江南一带流传。最初流行在农村中, 后在城镇茶馆中民间自娱娱人即兴消遣的一种手段,一直 十分兴盛。 • 3、1911年,在上海建立了最早的丝竹乐团体——“文明 雅集”,后有相继成立了“钧天集”、“清平调”、“国 乐研究社”、“乐林国乐社”等团体。
江南丝竹伴奏乐器:
江南丝竹
丝:二胡、中胡、 琵琶 三弦、扬琴、 秦琴等
竹:笛子、箫 笙
其它:板、板鼓 碰铃
中胡
二胡
三弦
扬琴
琵琶
秦琴
板
碰铃
笛子
板鼓
笙
江南丝竹的音乐特点:
• 江南丝竹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演奏 风格精细,在合奏时各个乐器声部既富有 个性而又互相和谐,支声性复调织体写法 很有特点。乐曲多来自于民间婚丧喜庆和 庙会活动的风俗音乐,有的是长期流传于 民间的古典曲牌。 江南丝竹传统的技法中有你繁我简、 你高我低、加花变奏、嵌挡让路、即兴发 挥等手法,并逐步形成"小、细、轻、雅" 的风格特色。
丝竹乐的音乐特征:
丝竹乐具有“柔、细、轻”的音乐特征: 柔——指乐队合奏音响柔润的特点。 细——指演奏风格精致细腻的特点。 轻——指乐曲侧重于表现轻快、愉悦的情趣。
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乐,泛指江南部、浙江西部 一带的民间丝竹合奏乐,其中以流传于上 海一带的乐曲为主。 丝竹音乐将丝弦与竹管乐器相结合来 演奏,有时加上一点轻打乐器,起点缀作 用,是一种传统的“细乐”演奏形式。
作品赏析:《紫竹调》
• 《紫竹调》是广泛传播于吴语区 (苏南、上海、浙江大部、皖南 等)的传统小调歌曲,其源头可 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歌。
• 《紫竹调》是江南地区的民歌小 曲、爱情小调,也是上海地方戏 沪剧与滑稽戏的基本曲牌、常用 曲调。《紫竹调》轻松活泼,婉 转流畅,不仅悦耳动听,而且歌 唱性强,所以一直是上海人不同 时期的“流行音乐”。从街头巷 闾传唱的“一根紫竹直苗苗,送 与哥哥做管箫”的情歌,到东方 歌舞团演员朱明瑛唱红大江南北 的沪剧《罗汉钱》里著名的《紫 竹调》,该曲一直在上海这个城 市的上空飘荡。
江南丝竹代表作品:
• 江南丝竹著名的八首乐曲是—— • 《欢乐歌》、《云庆》、《老三六》、 《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扳》 、《四合如意》、《行街》。 • 此外,《鹧鸪飞》、《柳青娘》、《高山 流水》、《霓裳曲》、《倒扳桨》等乐曲 亦常演奏。
作品赏析: 《欢乐歌》
• 江南丝竹合奏曲。是明、清时期流传在江南 的曲调,用相同的旋律素材,采用变奏在前,原 型素材在后的演奏方式,在江南丝竹乐曲中一个 创新。 • 曲调明快热情,起伏多姿,富有歌唱性,旋 律流畅,由慢渐快,表示欢乐情绪逐渐高涨,常 用于喜庆庙会等热闹场合,表达了人们在喜庆节 日中的欢乐情绪。 乐曲采用放慢加花的变奏技法,将母曲《欢 乐歌》发展成慢板和中板段落、而以母曲为末段 ,构成了A—1A—2A的变奏体结构。此曲原系 江南丝竹八大名曲之一。
广东音乐:
于清末民初产生和流传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一 • 是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在当地民间“八音 带, 会”和粤剧伴奏奏曲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广东音乐是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风格的 乐种之一,内容很广,包括粤剧和潮州音乐、小 曲及地方性民歌曲艺等等,现在则专指丝竹音乐。
广东音乐的形成及发展史:
• 1、1921年以前是广东音乐的形成时期,它最初形成于清 末民初(二十世纪始) 。清末,在广州市以及珠江三角 洲一带流行着不少“过场”——“又名宝字,即丝弦乐队 当无唱曲时,各弦合弄之谱也”、“小调谱”,广东音乐 即在这些民间音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2、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是广东音乐的兴盛时期,出 现了吕文成、何柳堂等专业作曲家和演奏家,原来的“硬 弓”乐队也发展成“软弓”。 • 3、20世纪50年代以来,广东音乐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音 乐工作者对广东音乐进行搜集、整理,并对广东音乐的和 声、配器等方面进行研究改革,出版了不少的乐谱,创作 并演出了大量优秀曲目。
作品赏析:《雨打芭蕉》
《雨打芭蕉》是早期优秀乐曲之一。 乐曲以流畅明快的旋律,表现了南 国生活的愉悦情绪。曲调运用顿音、 加花等技巧,描写打在芭蕉上淅沥 的雨声、芭蕉在雨中婆娑摇曳的形 态以及人们旱热逢雨的欢乐。 《雨打芭蕉》以流畅明快的旋律, 表达了人们的喜悦之情;一连串分 裂的短句,顿挫的节奏,犹如淅淅 沥沥的雨点敲打着芭蕉,使人联想 到芭蕉婆娑起舞之态,更使人想像 到芭蕉丰收之后人们的欣喜之情。 因此,乐曲所表现的意境极富南国 之情。
思考题:
• 1、广东音乐有什么音乐特点? • 2、江南丝竹的音乐特点是什么?
合奏乐——丝竹乐
主讲内容
江南丝竹
发展史 音乐风格及特点 代表作品 发展史 音乐风格及特点 代表作品 欢乐歌 雨打芭蕉 步步高
广东音乐 作品赏析
丝竹乐: 丝”与“竹”是周朝的八音乐器分类法中的两个种类。
丝---指的是弹弦乐器,竹则指的是竹制吹奏乐器。 丝 竹乐指的是用竹制吹管乐器与弦乐器合奏,演奏风格细致、多表现 优美抒情、轻快活泼的情趣。如二人台牌子曲乐队中主要乐器为笛、四胡, 江南丝 竹乐队中主要乐器为笛、二胡,广东音乐乐队中主要乐器为粤胡 等。著名乐曲如江南丝 竹的《三六》《行街》;福建南曲的《八骏马》 《梅花操》;二人台牌子曲《南绣荷包》《推碌碡》等。
《步步高》赏析:
• • • • • 广东音乐中的名篇,吕文成的代表作,是广 东音乐中描绘节庆气氛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 「步步高」曲如其名,旋律轻快激昂,层层递 增,节奏明快,音浪叠起叠落,一张一弛,音乐 富有动力,给人以奋发上进的积极意义。 独奏高胡以明亮的音色和轻快的节奏,唱出 一首欢乐的歌曲。经常出现的大音程跳动,更突 出了节庆气氛。作者在创作中敢于大胆采用全新 的表现手法,使本曲在传统广东音乐中独具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