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田黄必须地开石“国际”

合集下载

地开石型仿田黄的工艺及其鉴定

地开石型仿田黄的工艺及其鉴定

地开石型仿田黄的工艺及其鉴定
陈晓明;马永旺;韩文;郑亭
【期刊名称】《宝石和宝石学杂志(中英文)》
【年(卷),期】2022(24)2
【摘要】田黄因其价格高昂,市场上仿制品众多,其中以主要矿物组成为地开石型的仿田黄检测难度最大。

为找出地开石型仿田黄的关键鉴定依据,通过对日常检测及
市场采购的地开石型田黄及仿田黄样品进行红外光谱、拉曼光谱、X射线荧光能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微形貌分析等数据分析比对,总结探究发现,地开石型仿田黄可分为:含Pb材料做皮仿银裹金田黄,Pb材料做皮叠加染色处理仿黄皮田黄以及Ag材料处理仿乌鸦皮田黄等。

结果显示,日常对地开石型仿田黄的鉴
别中,红外光谱不能作为地开石型田黄及仿田黄的鉴别依据,放大观察、成分分析及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可作为地开石型田黄仿制品鉴定的关键依据,同时拉曼光谱分析结果可作为鉴别参考依据。

【总页数】7页(P66-72)
【作者】陈晓明;马永旺;韩文;郑亭
【作者单位】国家珠宝玉石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实验室有限公司;自然资源部珠宝玉
石首饰管理中心北京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3
【相关文献】
1.红外光谱反射法鉴定"仿田黄"
2.一例仿"银裹金"田黄样品的鉴定
3.海岛型超细纤维仿麂皮织物开纤工艺探讨
4.利用地开石替代苏州土生产仿花岗岩砖的工艺试验
5.寿山石-田黄石基本问题及斜绿泥石型似“田黄石”工艺品的再探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田黄科学鉴定采样样本的缺陷探讨

田黄科学鉴定采样样本的缺陷探讨

田黄科学鉴定采样样本的缺陷探讨从上个世纪80年底起,田黄的科学鉴定兴起。

“王宗良、任磊夫、高天钧、崔文元、汤德平等专家采用红外光谱、拉曼光谱以及X射线粉末衍射方法对田黄的矿物组成作了测试与研究,认为其主要由地开石与珍珠石组成,还含有少量或微量的高岭石、伊利石、黄铁矿、辉锑矿等。

1”因为系很早的学术会议论文,中国知网、万方等均未收录该文,故其样本情况不明。

不过,由陈吉主编,2001年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最权威的历史巨著《中国寿山石文化大观》并没有采纳。

该书在寿山石矿物成分中,明确指出:寿山石的矿物成份主要有:高岭石、地开石、珍珠陶土、叶腊石、石英等,偶见绿泥石,硬水铝石、铝绿泥石、红柱石、水白云母、黄铁矿、榍石、锆石等 15 个品种以上。

2006年3月,陈石、刘爱珠著,鹭江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寿山石图鉴》;2010年12月,王翠芝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福州地区地质认识实习指导书》;2012年4月,颜培金,王乐编著,泰山出版社出版的《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石雕》; 2016、1,第18卷第1期,王冠玉等在《宝石和宝石学杂志》发表的论文《寿山红色月尾石与老岭石宝石学特征对比》;以及2018年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发行的马越著《一代大师雕百帝》,都清楚地指出,田黄石的主要矿物成分包括地开石、高岭石、珍珠陶石;次为叶蜡石、绢母石、石英等,偶见绿帘石、绿泥石、伊利石、硬水铝石等。

而绿泥石质玉型田黄,更被马越先生推崇为“田黄王朝中的流亡贵族”。

马越先生认为:“举世公认田黄石是高档寿山石二次成矿的产物,就不排除有以叶腊石、伊利石、绿泥石等为主要物料成分的寿山石形成的田黄石”2上述不和谐的“科学结论”,华旭,林德景著,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迄今为止第一部专门研究的煌煌巨著《田黄学概论》,客观分析道:“造成此现象的根源所在在于:不管是传统鉴定还是地矿鉴定的方式或相关研究都尚有待进一步提高。

地矿研究所取样板及系统研究很有限,严重影响到精确的地矿解读;传统方式就王先生所言,亦多有不够深入处,这些局限都可能成为鉴定工作的破绽。

浅谈田黄石鉴定证书问题种种

浅谈田黄石鉴定证书问题种种

田黄石非常名贵,不过相应地假货太多由于太名贵,田黄石的仿造从清代就已经盛行了,各种造假手段层出不穷,防不胜防。

识别真假是收藏田黄(玩田之人)的首要之务,不过这个识别又不是一两天就能达到的,于是我们初期只能靠一些专家的鉴定证书来学习和守卫我们的利益。

我个人简单总结一下目前(2013年为止)田黄石界里的种种乱象及问题吧1)假货太多用外省石冒充(如青海石,辽石,河南石,湖广石及其等等)用寿山石冒充(如高山染色,掘性高山冒充,连江黄,掘性石冒充等等)2)无德拍卖行假鉴定,假拍卖,真收费有一些无德拍卖行(一小撮老鼠)请(顾)来一些假专家(往往号称某某博物馆的专家或上某某电视台的鉴宝栏目等等)来给老百姓鉴定田黄(老百姓往往都是在地摊上或小店里低价买来的假田),鉴定结论往往是--真田黄,只要上拍或通过中介能以高价格出手,不过得交一部分前期费用,,,,这些无德拍卖行或中介目的只有一个让你叫前期费用。

这样一小撮无德中介吧中国的拍卖行形象彻底毁了。

希望我们国家能尽早规范这些问题,让老百姓能少吃点亏。

3)无资格的鉴定机构给很多假田出鉴定证书这个对田黄收藏界危害更大!这些鉴定机构或专家本身就不知道田黄,也没有资格去鉴定田黄,给很多假田一个真正的身份证,于是很对一知半解的初学者或还没入行的朋友们深受其害。

因为对于一个处于学习阶段的初学者来讲最初对田黄石的理解很重要,这些因素会陪伴这个人很长时间,只要以假田黄作为模板来评判其它的石头,那么对判断自然就起到误导作用,有些人能及时地改过来,但有些人很固执,于是出现玩田收藏田黄一辈子的老藏家一辈子收来的都是假田黄这样的悲剧!还有一些是上过中央台的鉴宝栏目的,也出过书的所谓专家,结果收的都是假田,于是种种原因导致自杀等悲剧。

为了给初学者一个警钟,我起草了这个文章,还是那句话,我说的都是最基本的内容,也不一定完全准确,希望朋友们能积极参与,并修正。

现在讲讲一些鉴定证书方面的内容(一眼假田的真田黄鉴定证书)皮:染色,雕工:学徒工料:高山这个就更扯淡了,就是一个染色皂石,四面章中居然有乌鸦皮?看质地:染痕,雕工:学徒工皮:染色,工:学徒工料:染痕,工:学徒工往往这种假田都是上百克的,而且冒充清代田黄呵呵皮:低级染色皮工:初级学徒工低级造假(皮,料,工都是很低级的)成分鉴定都是地开石(为什么?因为是高山石染色的,成分鉴定也是个很扯淡的事情)因为地开石不等于寿山田黄,坑头,溪管,鹿目,掘性高山,杜陵等等都是地开石,也不等于寿山石,全国各地地开石成分的石头很多,如昌化等等。

田黄石的石皮是怎么形成?(田黄石知识)

田黄石的石皮是怎么形成?(田黄石知识)

田黄石的石皮是怎么形成?(田黄石知识)田黄石通常有不同厚度的黄色、白色、黑色的裹皮和分别以这三种颜色重叠的双重皮、三重皮。

从科学的角度看田黄石的皮层是田黄石周围地下水中所含的高岭石族矿物(迪开石、珍珠陶石)分子,在田黄石表面经过长时间沉积的结晶集合体。

皮的产生和田黄石所处的周围环境有着直接关系:埋藏在富含氧化铁离子沙土层中的田黄石外皮多呈黄色;埋藏在不含铁离子的白沙层中的田黄石则多呈白色外皮,这种白色外皮裹着黄色肌质的田黄石被称作“银包金”田黄石。

还有一种黄色内心,而外表层肌质和外表皮都是白色的田黄石,也称为“银包金”田黄石。

其前一种是由黄色田黄石迁移到白沙层中后,由环境地下水中的迪开石份子沉积而形成的,因为白沙层中几乎不含氧化铁离子所以形成了白色皮。

后一种是由于田黄石周围环境中含氧化铁离子的地下水位下降,从而断绝了提供浸润田黄石的色素的原因造成的。

黑色裹皮(乌鸦皮)是黑色的有机物腐殖酸浸透形成的。

这种黑皮田黄石往往是先被氧化铁离子浸入而形成黄色皮层,此后,或因为石头被搬迁或由于周围环境被有机腐殖酸侵入,改变了周围的存在环境,黑色的有机腐殖酸浸入石皮,使氧化铁皮层染色,形成了黑色的乌鸦皮田黄石。

有时黑皮和下面的黄皮在浸透时还会形成薄薄的一层浅淡的绿色层,较稀有。

还有一种称为“金包银”的田黄石,是一种肌质非常致密的白田石被含有氧化铁离子的地下水浸润,染成为一层薄薄的黄色皮层,极其美丽也极其罕见!含两层皮或三层皮的田黄石,其皮层的形成过程也是由周围环境条件的逐次改变造成的。

那么田黄石的皮层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是田黄石从自身肌质脱下的,还是由外面的泥土包上去的?有文章说田黄石的皮层是田黄石经过“大浪淘沙”过程的标志,这种说法不准确。

如果说田黄石的卵形和原石表面的坑坑凹凹是大浪淘沙的痕迹多少还有些道理,可以理解。

但是,因为在“大浪淘沙”搬运中首先会磨损表层,然后才能磨到肌理。

所以硬度只有2.5左右的田黄石的皮层,是不可能在众多河卵石的摩擦中生成的。

田黄石鉴定

田黄石鉴定

田黄石鉴定篇一:田黄石怎么鉴定田黄石(Field-yellowstone),简称“田黄”,因产于福州市寿山乡“寿山溪”两旁之水稻田底下、呈黄色而得名,为寿山石中最优良的品种之一。

它有广义的和狭义的之分:广义的田黄石指“田坑石”,狭义的田黄石指田坑石中之发黄色者。

在物理性质、工艺美术特征等方面,田黄石与寿山石基本相同或相近,但因其珍稀和昂贵,故早已成为独立的印章石品种。

田黄石必需具备六德(1)细:指质地细密,如婴儿之肤;(2)结:内质脂密有光泽,手有滑感;(3)温:与人有相亲的宝气,无火气;(4)润:在手心能生成露珠般的滋润,如露之欲滴;(5)凝:指凝灵,如半透明的冻状;(6)腻:指肌里油溢,用手稍微盘玩一会就会出现由里往外冒油,如油之欲滴。

其他石头,没有这种油腻感,更谈不上由里向外冒油,油之欲滴了。

(二)田黄的比重2。

6克/cm3,摩尔硬度为2.5―2.9度。

与人指甲硬度差不多。

若田黄加热上腊后,石质会变硬些。

(三)田黄肌理应有萝卜纹,在灯光透视下可见。

《印石辩》石巢先生首次提出了田黄石萝卜纹六种表现形式,是石巢先生的又一贡献。

(1)象萝卜皮内层的纹理,网状而且长眼,由密渐疏。

(2)像粽粒状,如糯米粽子蒸熟后,米粒似化未化形状,有时也成条纹状。

(3)网眼较圆,又断续分散分布。

(4)如东瓜内心纹,或明或暗不规则分布。

(5)如水波纹状。

(6)基本上不见萝卜纹,仅有少数网状纹,是最上品者。

(四)田黄石有无外皮不作为鉴定标准,仅作为参考。

格裂是田黄石瑕疵,无格无裂是极美品。

“无格不成田,无皮不成田”,只作参考,不作鉴定标准。

“无纹不成田”,作为鉴定标准之一。

有萝卜纹不一定是田黄,但田黄必须要有萝卜纹。

(五)仪器检测,用红外光谱分析(IR)、X射线能谱分析(EDS)分析,田黄石主要成份有的是纯净的地开石组成,其中有极少量辉锑矿;有的除地开石外,还含有其他矿物成份;田黄冻石主要矿物成份由珍珠陶石组成(1996年、崔文元发表《田黄及其鉴别研究》一文确定)。

田黄石的特征

田黄石的特征

田黄石的特征产于福建福州市北郊寿山村的田坑,是寿山石中的珍品。

由于它有“福”(福建)、“寿”(寿山)、“田”(财富)、“黄”(皇帝专用色)之寓意,具备细、洁、润、腻、温、凝印石之六德,故称之为“帝石”,并成为清朝祭天专用的国石。

史载,清时福建巡抚用一整块上等田黄雕刻了“三连章”,乾隆皇帝奉为至宝,清室代代相传;咸丰帝临终时,赐予慈禧一方田黄御玺;末代皇朝解体,溥仪不要所有珍宝,只将那枚“三连章”缝在棉衣里。

至于民间相传,田黄石是女祸补天时遗留在人间的宝石,又说是凤凰鸟蛋所变,还传田黄石可驱灾避邪,藏田者能益寿延年等等,给田黄蒙上了许多神秘色彩,故田黄一直是收藏家梦寐以求的至宝。

田黄究竟从何而得名?简言之,在稻田里发现的黄色彩石。

田黄石之所以珍稀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在地球上,只有福建寿山村一条小溪两旁数里狭长的水田底下砂层才有。

且经过数百年来的连续掘采,寿山村的水田已被翻掘了无数次,目前已开采殆尽,上乘的田黄早已是无价之宝。

古时即有“一两田黄一两金”之说,而今已该是“两”对“斤”了,故田黄的价格涨势迅猛。

眼下市场冠以“田黄”之称的所谓田黄,有的虽有柔美的萝卜纹,但外形多不呈卵状;有的虽黄色浓稠可与田黄媲美,但石肌里萝卜纹较稀乱;有的虽细腻性洁,但石质细而松软。

有人利用呈黄色的荔枝洞石材刻制印钮假冒田黄出售;或拿杜陵坑中的黄色卵石,欺骗初入门的玩石者;更有甚者则以无数小块薄片田黄石胶合成大田黄石,或在粗质田黄石上镶嵌上品田黄石块,鱼目混珠,牟取暴利。

那么,收藏爱好者如何判别田黄石的优劣真伪呢?据专家介绍,田黄石自从由母矿中分裂出来再埋藏到田间,其间历经了数百万年之久,在特殊的环境和特殊条件下,田黄石逐渐地改变了它原来的形态、色彩和质地,出现了其独具的外观特征。

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石形、石质、石色、石皮以及萝卜纹、红筋等六个方面,我们可依此来鉴定。

石形:田黄石的外形多呈卵石状,光嫩圆滑,没有明显的棱角。

这是由于矿块在迁移滚动过程中,受到溪水不断冲刷研磨的结果。

如何鉴定田黄(图)

如何鉴定田黄(图)

如何鉴定田黄(图)如何鉴定田黄(图)台灣故宮博物館~清鴛咫呎卵B環田黃石印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石形、石质、石色以及萝卜纹、红筋等六个方面,我们可依此来鉴定田黄的真伪。

台灣故宮博物館~清鴛咫呎卵B環田黃石印石形:田黄石的外形多呈卵状,光嫩圆滑,没有明显有棱角。

这是由于矿块在迁移滚动过程中,受到溪水不断冲刷研磨的结果。

金代都提控印和皇太后之宝金代都提控印和皇太后之宝石质:田黄石的质地为微透明或半透明体。

如果仔细观察,田黄石会焕发出一种其他石材品种所不具备的迷人光彩。

天津博物馆的田黄山子石色:“田黄石”顾名思义,是一种黄颜色的宝石。

尽管按照色相来区分,有田黄、白田、红田、黑田以及银裹金、金裹银等品种,但无论什么色彩的田黄石都是以黄色作为它的基调,只不过偏白、偏红或偏黑而已。

比如“红田石”其色近橙黄如橘皮绝不可能出现桃红、朱红和血红的色彩;“黑田石”则黑中带赭;即使被称作“白田”的田黄石,也并非纯白如雪,而是白中稍带淡黄或蛋清色。

田黄石雕“岁寒三友”石皮:多数田黄石的外表有黄色或黑色的皮层包裹着,或厚或薄,或全裹,或稀疏挂皮,形态变幻无常,虽然也有一些田黄石因为色皮极薄,一经雕刻打磨即被清除,但田黄石的颜色都不是表里如一的,通常是由表皮向里层逐渐转淡,乃至泛白。

这种色彩的变化规律,块头大的田黄石尤为明显。

田黄?萝卜纹:凡是透明度较强的田黄石,在强烈的光线下观察,它的肌里往往隐约可见到一条条细而密的纹理,其形状犹如刚刚出土的白萝卜纤维,故有“萝卜纹”之称。

田黄?红筋:红筋是指田黄石表层偶尔出现的红色筋络,红如血,细如丝,俗称“红筋”又叫“血丝”。

它是田黄石在细裂纹,经土壤中氧化铁透而形成的格纹。

田黄石的真伪鉴定,主要是依靠肉眼进行,根据上述外观特征基本可以辨别清楚。

在十几年前的广州交易会上,一条条橘黄色的“田黄石”竖立在陈列台上,在灯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走近观看,章体上雕的多是薄意山水人物,很精致,有的还是在福州颇有名气的工艺师雕的。

寿山石 田黄 鉴定-最新国标

寿山石 田黄 鉴定-最新国标

目次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1)4寿山石田黄鉴定 (2)5拼合寿山石田黄鉴定特征 (4)6鉴定证书 (5)附录A(资料性)寿山石田黄中矿物的红外吸收光谱 (6)附录B(资料性)寿山石田黄中矿物的拉曼光谱 (8)附录C(资料性)寿山石田黄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及其一阶导数光谱 (12)附录D(资料性)寿山石田黄的微量元素化学成分溯源分析 (13)附录E(资料性)拼合寿山石田黄的红外吸收光谱 (15)附录F(资料性)寿山石田黄常见相似品鉴定特征 (16)寿山石田黄鉴定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寿山石田黄的鉴定特征和鉴定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寿山石田黄鉴定。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6553珠宝玉石鉴定DB35/T419—2012地理标志产品寿山石3术语和定义GB/T16553、DB35/T419—201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寿山石田黄tianhuang简称田黄,属于寿山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呈冲积砾矿或残坡积砾矿的形式产出,以地开石为主要矿物成分的隐晶质集合体,偶以珍珠石或伊利石为主要矿物;可含少量硫磷铝锶矿和极微量黄铁矿等伴生矿物;且具不同程度发育的石皮、红格、萝卜纹等标志性特征。

3.2石皮stone’s skin原石表层的风化皮壳及风化层。

[来源:DB35/T419—2012,4.1,有修改]3.3石肉stone’s matrix石皮下未遭受风化作用的石体部分。

3.4红筋格red vessel红格在表生环境下主要由铁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沿开放裂隙处浸沁而成,呈深浅不一的黄、红、褐红或黑褐色脉络。

[来源:DB35/T419—2012,4.1,有修改]3.5萝卜丝纹turnip vein萝卜纹存在于黏土质玉内部的石纹,组成矿物主要为硫磷铝锶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质疑田黄必须地开石“国标”与王敬之先生商榷殷首福明清数百年来,田黄的绚丽多姿、质地温润、细结、凝腻成为我国印章篆刻艺术文化的载体。

由于田黄的稀少,质优昂贵,近些年来,民间田黄买卖纠纷不断,轻则官司缠身,重则丧命。

这些悲剧的发生,几则案例都为田黄的矿物成份必须地开石“国标”所造成的恶果。

如:上海静安区法院判决被告刘某某先生卖给林某某先生一颗田黄价值63万元的买卖纠纷;中央视12台以“惹祸的石头”为题进行案例播出。

法院判决的依据不是按田黄的特征和质量的“六德”去认定,而是按国家宝玉石质检中心检测提供矿物成份是绿泥石,不是地开石,判决被告败诉。

又如天津靳某某,他曾经是中视台鉴宝栏目田黄鉴定组专家,也是田黄收藏家,出版田黄专著《田黄石鉴赏与收藏》、《明清名家印章鉴赏与收藏》。

然而,他卖给大连市一个老板6颗田黄,总价值是340万元人民币。

后经×××专家鉴定田黄必须地开石“国标”,但经检测是绿泥石,悲剧随田黄必须地开石“国标”丧命。

这一事件的悲剧原因,都是为“田黄的矿物成份必须迪开石国标”误导恶果,让世人无不扼腕痛惜。

田黄必须地开石“国标”误导,其严重性是阻碍寿山石历史文化健康发展,伤害了全国拥有田黄石的广大收藏家、鉴赏家的身心健康。

是当今社会田黄石买卖和鉴定标准而急需解决纷争的重大社会问题。

而澄清“田黄石矿物成份必须迪开石国标”的误导,是排除田黄石鉴定中的一大障碍。

请教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田黄石鉴定专家王敬之先生,通过网络、报纸、相关刊物杂志发表:“现在好了,国家技术监督总局已出台田黄的鉴定‘国标’,田黄的矿物成份必须是地开石……”。

王敬之先生能赐示国家技术监督总局是哪一年发文规定田黄的矿物成份必须是地开石“国标”?能否将文号及具体内容和执行时间公示国人吗?中国印石三宝《石中之王田黄》著作者林文举先生一语道破天机,他在著作中明白地写道:“田黄石的鉴别,至目前止尚无有效的仪器可以借助,只能靠肉眼指掌的感觉来认识。

”可见,所谓“田黄需要科学鉴定”是空穴来风,因为不要说是中国,就是整个世界上,科学最发达的美国,也没有发明一台鉴定田黄标准的仪器。

改革开放30年来,全国各大拍卖公司根据田黄石主要特征和传统认定的“六德”质量鉴识拍卖,可以肯定,所拍出的田黄有的是地开石,也有具其它矿物成份的优质田黄,你能谴责拍卖公司拍的是膺品!是商业诈骗!也未听说有哪一家拍卖公司先把田黄进行“科学鉴定”,尔后拍卖的做法存在。

强调“田黄需要科学鉴定”和田黄必须是地开石“国标”是市场趋利争夺造成的误导。

目前止国家尚经济孕育下利用权利和信息平台对田黄石鉴定权...未制定田黄石的质量标准,广大田黄收藏家、鉴赏家对田黄质量的争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分歧意见,得不到正确的统一,但问题的严重性存在于国家法院、公安竞执行田黄的矿物成份必须地开石“国标”,不但给民间田黄石买卖造成大冤。

对寿山历史上产出的有机田黄石的鉴定造成是非颠倒的误导。

一、“田黄需科学鉴定”、田黄的矿物成份必须是迪开石“国标”是误导1、田黄必须迪开石“国标”是“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现代产出田黄,经检测有地开石成份,不等于历史数百年来所产出的田黄都“必须”地开石。

历史是无情的审判员,事实胜于雄辩。

因为寿山石产出确有文献记载,宋《三山志》至今800余年,田黄石资源是有限性的,今天所有的田石品种已枯竭近绝产,而在漫长的历史开采中,有的品种随历史开采早已绝产,如艾叶绿、白田、红田等珍贵品种。

仅凭现代(指二十世纪末)寿山产出的黄色单一品种由王宗良先生对福州雕刻工艺品总厂提供的黄色田黄原石和2000年3月22日对现代产出黄色田黄罗汉进行检测是地开石,这种依据只能代表现在产出的黄色田石有地开石成份,也不能绝对论定现代产出的田黄石所有都是地开石,更不能代表历史所有产出的田黄各色(红田、黑田、白田)都是“必须”地开石,这种严重缺失对历史田石的调查、采集、检测后的结论,就把田黄必须地开石“国标”强加于社会,而赋予社会现实一层主观色彩,无异于演绎“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

2、矿物成份认定,是人类生产活动实践中认识,没有“必须”规律性一例世界宝石界对祖母绿宝石矿物成份的争论极有教益借鉴:19世纪中叶,矿物学家论定“祖母绿”是含铬.(少于1%)而显色的绿柱石,并贵到“贵重”的程度,这种对化学成份严加规定,但对色彩色调并无清晰说明定义延用了一个世纪。

直到1963年,巴西人在萨杯英哈地区发现了含钒.而呈浓艳色的绿柱石,起先不被人们所承认,后来南非也发现这种含钒.而显艳绿色的绿柱石,最后才被人们所承认。

因此,美国宝石学会主席查德、林迪科迪说:“一个绿柱石,只要有祖母绿色彩,它就是祖母绿宝石”。

同理,一颗寿山石,只要符合田黄“六德”质量,它就是田黄石。

目前鉴识田黄的根本问题,主要是对“六德”没有量化数字界定,这才是人们要研究的课题。

把矿物成份必须迪开石作为鉴定田黄的“国标”,明显是一种误导。

让科学去鉴证事实。

二、走近科学1、剖析地开石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成份物理性能:石硬度1-3度,石密度2.61-2.68,晶系为单斜晶系,PH值6度,石光泽为无光泽或腊状光泽,石色泽为自身白色,因含杂染成浅黄、浅绿、浅红、浅灰、浅褐色。

化学成份:Al4(Si4O10)(OH)8。

从化学式中得知地开石不含铁元素。

地开石是属高岭石族矿物,除高岭石外,包括珍珠陶土、地开石、富硅高岭石。

前两种矿物是高岭石族同质多象变本。

何谓同质多象,指的是在某种晶体中本应全部由某种离子或原子占有的位置,部分被性质相似的它种离子或原子替代占有,但这种占有并不引起关键性和晶体结构形成发生质地的变化,共同结晶成为均匀的单一相属混合体。

也就是说,根据科学的论证:地开石能形成田黄石,无疑高岭石族矿物都能形成田黄石。

因为它们的物理性能和主要化学成份相同。

一个重要发现,经取样寿山溪坂田长年流淌的水,经检测发现其PH值是7度,而7度是最中性的水(见PH值表)。

经检测,地开石的PH值是6度,也就是说,地开石的PH值反而高于溪坂田水的酸值度,溪坂田的水无法对地开石酸化,并识地开石化学元素本身不含铁,也无法形成三氧化二铁。

由此破解了某些专家没有科学依据臆想而论断导致误导:“田黄石……埋没于砂土中,天长日久,表面所含的三氧化二铁受周围土壤、水份及温度等因素影响,渐渐软化,使石块改变了原有面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田黄石。

”科学无情地揭开田黄石是原生矿的序幕。

2、具地开石成份的田黄,不是优质田黄的科学论证一部寿山石最权威的历史巨著《中国寿山石文化大观》,其中寿山石的矿物成份主要有:高岭石、地开石、珍珠陶土、叶腊石、石英等,偶见绿泥石,硬水铝石、铝绿泥石、红柱石、水白云母、黄铁矿、榍石、锆石等15个品种以上。

对于历史上绝产的品种石已无法从现代产出中采到样品,造成遗漏。

笔者在徽州古代寿山石印章中经采集检测已发现寿山还存在有斜绿泥石、滑石、石膏石矿物成份等。

在这些矿物成份中,高岭石族矿物和斜绿泥石、叶腊石、滑石、伊利石等其物理性能相似,如硬度、密度、光泽晶系等。

现将具地开石与斜绿泥石成份田黄进行物理性能和相关科学数据进行比较,发现具地开石田黄有四项数据逊于斜绿泥石成份田黄。

其一,石硬度,地开石1-3度,斜绿泥石2.5度。

非常明显,具地开石成份田黄存在着软硬不均的弱点,1度太软,手指甲可在石上划痕,娇嫩有余。

斜绿泥石2.5度,是最适合雕刻印章的硬度。

其二,石密度,地开石2.61-2.68,斜绿泥石为2.7,高于地开石2.61-2.68。

石分子越细小,石密度越高,细小才能致密,密才能结,在田黄的“六德”中,细结二德地开石逊于斜绿泥石,只是肉眼已无法识别而已。

其三,石光泽,地开石无光泽或腊状光泽,斜绿泥石珍珠光泽或玻璃光泽,作为宝石,总想熠熠生辉,宝光四溢为妙,不希望是有滞涩感的腊状光泽。

其四,石色泽,地开石先天性所致,含杂质染成浅黄、绿、红、褐色,不饱和色泽(-),只能是一个浅字定中心。

斜绿泥石,自身为绿色、灰色,是饱和色泽(+),特别化学元素含铁能形成艳丽鲜红夺目的饱和色泽。

上述性能和量化数据界定四项指数地开石逊于斜绿泥石。

从色彩认定到科学量化数据界定,具地开石田黄应是寿山田黄石中的二级品,寿山优质田黄石的矿物成份目前已发现并由科学量化数量显示界定应为斜绿泥石成份。

3、田石中最珍贵的红田的矿物成份是斜绿泥石有的专家真的恐怕是没有见过历史寿山所产出的红色田石、白色田石和艾叶绿、天蓝冻石,没有见过就否定,不但扰乱了寿山石历史文化的发展,也见证了专家的专业素质和人格。

请欣赏历史寿山产出“艳丽鲜红,通体透明”、“像熟透的烂柿”的红田。

一颗石头,如果把它放入硫酸铁溶液浸泡,就变成红色(耐酸矿物除外),白色铝合金材料加热后遇氮气变成古铜色,这就是科学。

红田:已知石色彩形成,主要是由所含元素的比例分量决定。

红色的形成,主要是铁元素3%,镁≤0.5%,钾1-3%和其它微量元素所形成(附表)。

地开石化学元素不含铁,无法形成三氧化二铁,也就是地开石不能形成艳丽鲜红的饱和色彩(+),它只能是因含杂质染成浅红色(-),而寿山历史产出的红田文献中明确记载着“艳丽鲜红,通体透明”、“像熟透的烂柿”,这就是历史上寿山产出真正红田的标准。

百闻不如一见,提供二颗红田实物。

一颗为瘦铁作,卵形独石,有黄皮,且肌里仍含红筋血缕;另一颗为陈巨来作(见图),色泽都“艳丽鲜红,通体透明,像熟透的烂柿”。

经过二颗红田取样检测,发现其矿物成份是斜绿泥石。

剖析斜绿泥石的化学成份:H8(MgFe5)Al2Si3O8,可见Fe是铁元素,化学成分中含铁溶岩组分时才能形成艳丽鲜红的红田。

这种红田冠绝天下,与昌化、巴林由汞形成的红色鸡血石质地绝然不同,不但色彩鲜艳的无与伦比,质地大多纯净。

斜绿泥石不但形成优质的红田,早已绝产的艾叶绿品种石(见图)和雪白如羊脂玉的白田,都有斜绿泥石成份形成。

《鉴识田黄》一书中提供了三颗不黄又不红的红田样品,不符合寿山历史产出的红田标准,现附图供对比鉴别。

瘦铁作艾叶绿4、见证矿物成份斜绿泥石酷似羊脂玉的白田清·郑杰著《闽中录》载“……迩日,人所争重者,白田为最,似羊脂玉。

”清·高兆著《观石录》载“美玉莫竞……洁则梨园之雪,雁荡之云,温柔则飞燕之肤,玉环之体,入手使人心荡”。

清·毛奇龄著《后观石录》载“一名‘肉红’,本羊脂玉,而略翳红影于其间。

”现代《印章三千年》作者蔡国声先生对白田描述“白细白,略带淡黄或蛋青色,酷似羊脂玉。

”勿庸置疑,可以论定,历史寿山产出的白田,色泽雪白,酷似羊脂玉。

历史文献记载对白田的描述淋漓尽致,形象确切到位。

一本《鉴识田黄》著作中把白田的酷似羊脂玉彻底推翻否定,并提供不黄又不白的白田标准样品(见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