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疯树白粉病的病原鉴定
麻疯树白粉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
t e i ta ea i e h mi iy o 5% ;n ta H4, p i m H6, l l e o so r nai n. ato— h ni lr l tv u d t f3 i i ii lp o tmu p pi 0 wh n t t p gemi to J r
is i c bai n e i d f a u 1 d y .Ari ca i o u ai n e t e u t s ow t t h e e p r t r t n u to p ro o bo t 0 a s tf i l n c lto t s r s ls h i ha t tm e a u e 2 C 5o
粉病病原菌寄生性很强, 有伤和无伤接种均能发病, 其潜育期 1 左右。人工接种试验结果表 明, 0d 在 温度 2 5℃ , 相对 湿度 9 % , H 0 p 6时麻 疯树 白粉 病发 生 最严 重 。
关键 词 : 疯树 ; 麻 白粉病 ; 原 菌 ; 病 生物 学 中 图分类 号 :7 3 1 文 献标 志码 : 文 章编 号 :6 1— 8 6 2 1 ) 2—0 0 0 ¥6. 5 A 17 08 (00 0 0 5— 3
地区, 尤其 以亚洲 中南半岛以及我 国云贵高原南部 的干热河 谷地 区为集 中分 布 区。麻 疯树 是 多用途 树
杨树白粉病病原菌鉴定

杨树白粉病病原菌鉴定裴冬丽;刘筱斐;李成伟【摘要】对河南商丘地区的毛白杨白粉病菌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显微观察该病原菌无性和有性世代特征,初步鉴定为杨球针壳白粉菌(Phyllactinia populi;对该病原菌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该序列与GenBank中杨球针壳白粉菌的同源性为99%.【期刊名称】《东北林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44)001【总页数】3页(P100-102)【关键词】毛白杨;杨球针壳白粉菌;形态学鉴定;ITS序列【作者】裴冬丽;刘筱斐;李成伟【作者单位】植物与微生物互作重点实验室(商丘师范学院),商丘,476000;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植物遗传与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周口师范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63.15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因其具有生长快、树干挺拔、树形优美等特点,是优良的造林绿化树种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城市绿化、速生材林、防护林等。
杨树白粉病发生较为普遍,病害发生严重时,引起叶片小,生长势衰弱,影响绿化效果和树木材质。
据研究报道,山西杨树白粉菌主要由杨球针壳菌(Phyllactinia populi)侵染所致[1],甘肃枫杨白粉菌由胡桃球针壳菌(P. juglandis)侵染所致[2],内蒙古杨树白粉菌主要由杨球针壳白粉菌(P. populi)和钩丝壳白粉菌(Uncinula mandshurica)侵染所致[3-4]。
病原菌一般6—9月份致病,严重时使整个叶片呈白色,秋后形成闭囊壳,成熟后越冬。
2013年6月,河南省商丘地区种植的毛白杨暴发了严重的白粉病,严重地块发病率达到了80%~90%。
笔者报道了河南商丘地区白粉病菌的发生,对其进行了形态学、分子生物学鉴定和系统进化分析,为杨树白粉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1 材料供试植物材料为河南商丘师范学院校园内种植的毛白杨。
1.2 病原菌显微形态鉴定病原菌染色采用台盼兰染色法[5]。
园林植物白粉病的发生及其防治

某城市园林植物白粉病的防治案例
发病情况
该城市多种园林植物遭受白粉病侵害,其中以叶片和嫩枝受害最为严重。受害植 株生长受阻,叶片变黄、脱落,甚至导致整株死亡。
防治措施
加强植物检疫,防止带病植株进入该城市;加强园林植物的养护管理,提高植株 的抗病能力;定期喷洒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常用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
04
园林植物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农业防治方法
种植抗病品种
选择对白粉病具有较强抗性的 品种进行种植,降低病害发生
的风险。
加强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浇水,增强植物的 抗病能力;及时修剪,改善通 风透光条件,减少病害的传播
。
轮作换茬
对于发病严重的地块,可以采 取轮作换茬的方式,避免病害
的连续发生。
生物防治方法
发现了一些可用于 白粉病防治的新型 生物防治剂。
明确了环境因素和 病原菌对白粉病发 生发研究白粉病的抗药性和抗药机制。 加强园林植物白粉病的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
针对白粉病的综合防治策略仍需完善。 需要进一步探索生物防治剂的研发和应用。
THANK YOU.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生长发育
白粉病病原菌的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0~25℃,最低温度为15℃,最高温度 为30℃。
抗逆性
白粉病病原菌的抗逆性较强,在干燥环境下仍可存活。
病原菌的分类与鉴定
分类
白粉病病原菌有多种,如白粉菌属、单丝壳属、叉丝单囊壳属等。
鉴定方法
一般采用显微镜观察分生孢子、菌丝等特征进行鉴定,同时也可以采用分子生物 学方法进行鉴定。
越冬病菌的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
再侵染源
病菌的菌丝和分生孢子。
白粉病的传播途径
风传播
园林植物白粉病发生及其防治

园林植物白粉病发生及其防治一、园林植物白粉病症状、病原及发病规律白粉病的种类很多,但其发病症状、流行方式和防治方法等大致相同,可为害月季、紫薇、大叶黄杨、黄栌、石楠、卫矛等多种园林植物。
1.紫薇白粉病主要侵害紫薇叶片,嫩叶比老叶易感染。
嫩梢和花蕾也能受侵染。
叶片上出现白色小粉斑,扩大后为圆形病斑连成片。
严重者整个叶片枯黄,引起早落叶,发病后期白粉层上出现由白转黄,最后变为黑色的小点粒。
该病菌在生长季有多次再侵染。
主要发生在春、秋季,尤其秋季发病严重。
2.大叶黄杨白粉病主要危害幼嫩新梢和叶片,多发生于叶背。
但大叶黄杨叶片正反面的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感病叶片背面的病情随正面病情的加重而加重。
发病时,先在嫩叶表面产生白粉小圆斑,后逐渐扩大,病斑逐渐扩展成圆形白粉层,老病斑上的白粉层变灰白色。
严重时,整个叶片布满白粉,叶片皱缩、出现褪色斑块,甚至病叶纵卷,新梢扭曲、萎缩。
病叶、病梢为病菌翌春的初侵染来源。
春、夏、秋季都可发生。
多雨季节和高湿条件利于发病。
夏季高温不利于病害发展。
3.黄栌白粉病初期叶片出现针头状白色粉点,逐渐扩大成污白色圆形斑,病斑周围呈放射状,至后期病斑连成片,严重时整叶布满厚厚一层白粉,全树大多数叶片为白粉覆盖。
秋末正常叶片变为红色时,被白粉覆盖的病叶仍为暗绿色或黄色,并在白粉层上出现黑色小粒点,为闭囊壳。
病菌还侵染嫩梢。
该病多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之后逐渐向上蔓延。
发病初期至8月上旬,病情发展缓慢;8月中旬至10月上旬,病情发展迅速。
4.芍药白粉病病害先从植株内部近地面的叶片开始发生。
发病初期叶片正面、背面产生白色近圆形的小粉斑,以后逐渐扩大成边缘不明显的连片白粉斑,随后整个病斑连在一起布满整个叶片、叶柄,茎部也受侵染。
严重时白粉状物变成灰白色或红褐色,叶片枯黄且发脆,但一般不脱落。
高热潮湿气候和雨水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和扩散。
二、园林植物白粉病防治方法1.减少侵染来源晚秋到次年早春越冬期间,彻底清除枯枝落叶,春季抽梢前剪除病芽、病枝,集中销毁;生长期及时摘除病芽、病叶和病梢,及时疏剪过密枝。
中药材白粉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

中药材白粉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白粉病主要由白粉菌属、单丝壳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子囊菌亚门白粉病目的真菌均能引发,病原物种类很多。
该类病菌在温度15-30℃分生孢子均可萌发,对湿度要求不高,正常情况下10天即可完成一次侵染循环,温暖干燥、植株间光线弱或在荫蔽的条件下发病重。
因此造成了中药材一个生长季节能反复多次受到侵染。
主要危害的中药材有芍药、五味子、当归、三七、黄连、黄芪、枸杞等品种。
白粉病刚发生时可以从植株的叶面上看到有比较小的粉斑,如果防治不及时粉斑就会迅速扩展,最后导致叶片发黄枯死,一旦白粉布满整个叶片,则会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
感染白粉病的中药材轻者减产10%-20%,重者30%-50%。
一、中药材白粉病的诊断1、初发病时叶片正、背两面生白色粉状霉斑;2、叶柄、茎部染病也生白色霉点或霉斑;3、严重时整个叶片被白粉覆盖,致叶片干枯或全株枯死;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1、病菌以闭囊壳在病叶上越冬;2、翌春产生子囊孢子进行传播蔓延;3、在芽上越冬的菌丝,翌年也可发病。
三、防治方法1、处理病残体,减少翌年初侵染源;2、轮作:白粉病病菌种类很多,一类白粉病病菌只危害一类中药材或一种中药材,如果采用中药材不同品种轮作,即可有效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3、做好清园工作:把中药材种植园内残枝烂叶清除出去,然后土壤消毒、棚室消毒,把棚内的病原菌杀灭。
4、种子的处理:温汤浸种,把种子放入温度在50度左右的热水中不断搅拌,直到温度降到30度再浸泡4—8个小时后,阴干后再进行播种。
5、合理密植,注意通风透光,能减少发病,发现病株或病叶及时摘除带出中药材种植园,防止病毒侵染其他的植株;6、控制氮肥的用量:氮肥超量,中药材植株体内铵态氮的可溶性增加,细胞壁变薄,也容易受到白粉病病菌侵染。
7、发病前喷洒波美度2-3的石硫合剂保护;8、发病初期喷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50%退菌特、10%苯醚甲环唑,或嘧菌酯,或乙嘧酚、或腈菌唑等药剂喷雾防治。
麻疯树白粉病的病原鉴定及药剂防治研究

麻疯树白粉病的病原鉴定及药剂防治研究袁瑞玲;郎南军;陈鹏;向振勇;郑科;赵琳;蔡芳【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09(037)033【摘要】[目的] 为控制基地麻疯树白粉病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制片镜检对云南省元阳县膏桐良种繁育基地的麻疯树白粉病进行病原鉴定.[结果] 麻疯树白粉病病原为白尘粉孢(Oidium leucoconium Desm).初选了1个杀菌剂组合进行田间药效试验,初步结果表明,该药剂组合能促进植株正常生长发育,防治麻疯树白粉病效果明显,在病害发展较快时,间隔7 d连续施药2次,防效高达85.3%;药剂处理有明显的促进生长作用,施用过试验药剂的麻疯树1月份不仅不落叶,枝梢还明显生长,并于3月份结果;且施用该药剂安全无药害.[结论] 为麻疯树白粉病的防治提供了一种比较经济和有效的方法.【总页数】3页(P16207-16208,16210)【作者】袁瑞玲;郎南军;陈鹏;向振勇;郑科;赵琳;蔡芳【作者单位】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云南昆明,650204;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云南昆明,650204;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云南昆明,650204;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云南昆明,650204;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云南昆明,650204;云南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昆明,650224;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云南昆明,650204;西南林学院,云南昆明,6502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63.1【相关文献】1.不同药剂对麻疯树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J], 郑少华2.麻疯树白粉病的病原鉴定 [J], 吴跃开;欧国腾;余金勇;李晓虹3.麻疯树枯斑病病原鉴定及杀菌剂毒力测定 [J], 段帅;孙涛;蒋选利4.麻疯树白粉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J], 肖育贵;周建华;肖银波5.麻疯树真菌病害调查及其病原鉴定 [J], 袁瑞玲;郎南军;陈鹏;向振勇;郑科;赵琳;蔡芳;齐泮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云南省麻疯树白粉病危险性分析评估

量的麻疯树人工林受到危害 , 轻则降低林木生长 , 重则导致植 株无法开花结实 , 严重影 响麻 疯树 的生物柴 油生产与产业化 发展 。 。 目前 , 仅见过该 病害发生规 律及其 防治方法 的报
道 。为正确认 识麻疯树 白粉病 在我 国对林木 所造成 的危 险
性, 加强对我 国麻疯树 自粉病的管理 , 有效地控制其危害和制 止该病害的进一步扩散蔓延 , 笔者对麻疯树 白粉病在云南省 的危险性进行了系统 的定性 与定量分析 , 以此对该种病 害的
1 . 3 寄主植物的经济重要性 ( )
州、 丽江市 、 西双版纳州、 普洱 市等地分 布较 为广泛 。根据
现有文献及笔者的实地调查 可知 , 麻疯 树 白粉病在云南 省双 江县 、 元谋县和元 阳县均有发生 J 。 1 . 2 潜在 的经济危 害性 ( P ' )
麻疯树 白粉病病原为 白尘粉孢 , 子实层呈 白粉状 , 菌丝生
1 0 . 8 I . L m; 分 生孢 子近椭 圆形 , 单胞 无色 , 串生 , 内含 很多 颗
1 . 4 传 播 扩 散 的 可 能性 ( P 4 )
1 . 1 麻疯树 白粉病在 云南省的分布状 况( ) 麻疯树是国际上公认 的重要 能源树种 , 具有很高 的经 济
价值 。云南省是 我 国麻 疯树重 要种植 区。云南麻 疯树 种
植 区分布于全省热 区, 以干热河谷区最为常见 , 是干热河谷最 为适宜 的造林树 种 , 在 云南省 红河州 、 楚雄 州、 临沧市 、 大 理
麻疯树是世界上公认 的最有可能成为未来替代化石能源
麻疯树真菌病害调查及其病原鉴定

Ab ta t n e t ain a d ie tf ain o o rf n lds ae a ge oJ to h H C Sa d terp t o n r mplme tda a y n sr c:Iv si t n d n ic to ff u u ga ie s sd ma dt arp a C P O n h i ah ge sweei g o i e ne tYu n a g
菌 ( o e tcu . 。对病 害的症状和病原形态作 了描述 , C ltr hms ) lo i p 并提 出了加强管理 、 合理施肥 以增强树 势 , 高植 提 株抗病能力 ,清除病 叶病 果 ,药剂防治和种植抗病 品种的防治建议。
关键词:麻疯树 ;真 菌性病害 ;鉴定
中图 分 类号 :¥ 6 . 7 31 文 献标 识 码 :B
Z E H O Ln ,C ag ,Q a. n H NGKe,Z A i AI n F I n1 P u
( Yn a cd m oet , u mig6 0 0, hn ,  ̄ a yL b rtr oet ln ut ainad Ui- t n L b rtr , u n nA a e yo rsy K n n 5 2 4 C ia 2 mn nKe a oao o fF r " y fF rs Pa t lv t n ti i , a oaoyo C i o la o f
麻 疯 树 真 菌病 害 调 查及 其病 原鉴 定
袁瑞玲 1 郎南军 ,陈 鹏 , 向振 勇 , 2 , 郑 5 赵 琳 省林业科学院 ,云南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2卷第1期2014年2月贵州林业科技Guizhou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42,No.1Feb.,2014麻疯树白粉病的病原鉴定吴跃开1欧国腾2余金勇1李晓虹1(1.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05;2.贵州省罗甸县林业局,贵州罗甸550100)摘要:在贵州省罗甸县,白粉病是麻疯树最重要、最常见的病害种类之一。
病菌可侵染为害植株的任何部位包括叶片、叶柄、嫩茎、嫩果及成熟果实,导致叶片变黄、提前脱落,或导致花序败育、果实变形。
形态学研究表明其病原为Oidium heveae Steim。
这是国内首次报道该病原物为麻疯树白粉病的致病病原。
关键词:麻疯树;白粉病;病原;形态学中图分类号:S763.1.02文献标识码:BFirstRecord of Oidium heveae Steim Causing Powdery Mildew Diseaseof Jatropha curcas L.in China.WU Yue-kai1OU Guo-teng2YU Jin-yong1LI Xiao-hong1*(1.Guizhou Academy of Forestry,Guiyang,Guizhou550005;2.Forestry Bureau of Luodian County,Luodian,Guizhou550100)Abstract:Powdery mildew was among the most serious diseases in the nurseries and plantations of Jatropha curcas L.in Luodian county of Guizhou province,China.The symptoms were powdery growth on petioles,stems,flowers and fruits,and the damage were premature leaf fall,flower abortion,and fruit deformation.Morphological study showed that the causal agent was Oidium heveae Steim.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this fungus as the cause agent of powdery mildew disease of J.curcas L.in China.Key words:Jatropha curcas;powdery mildew;Oidium heveae Steim;morphology麻疯树(Jatropha curcas L.)是新兴的生物质能源植物,目前在世界上广泛种植。
传统上认为该植物具有较强的抗病虫特性,然而实践证明,在大量的苗圃及人工林建成之后,麻疯树病虫害的发生十分频繁,种类十分繁多,部分种类为害十分严重。
其中,白粉病是麻疯树上最普遍的病害种类之一,广泛发生于国内多个麻疯树种植区,对我国麻疯树产业发展构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及威胁。
特别是在贵州省麻疯树主产区的罗甸县境内,自2006年发展大面积苗圃及人工林以后,白粉病一直是其最常见最重要的病害种类之一。
目前,国内针对麻疯树白粉病的致病病原存在不同的报道,或为O.leu-coconium Desm(Yuan et al.2009),或为O.mo-nilioides Nees(Yuan et al.2010)。
为了确切掌握贵州罗甸境内麻疯树白粉病的致病病原,针对当地麻疯树白粉菌做了相关研究和分类鉴定,并将初步结收稿日期:2013-11-30作者简介:吴跃开(1972 ),副研究员,从事植物保护及有益生物开发利用研究;通讯作者:李晓虹(1967 ),硕士,主要从事森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研究,E-mail:lixiaohong_67@。
基金项目:贵州省年度攻关项目[黔科合NY(2009)3065]1期吴跃开等:麻疯树白粉病的病原鉴定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病害调查地点选在罗甸县茂井镇境内的绿能公司麻疯树种植基地。
调查地块处于中坡位,阳坡,海拔570m,年平均气温20.5ħ,年降水量1150 mm。
目前该地块上生长的麻疯树零散分布、局部成片,系2008年低温雪凝天气灾害后的自然恢复林分。
从麻疯树上选取带有显著白粉层的新鲜病叶及病果作为病原形态学的研究材料。
1.2方法1.2.1为害调查在野外直接观测记录白粉病的发生程度、发生进程、为害症状、为害后果等。
1.2.2形态观测采用解剖镜对新鲜病叶及病果上的病症(即菌丝体及产孢层)进行观测,了解菌丝在寄主表面上的生长特点;刮下菌丝体及产孢层,制成水玻片,在显微镜下进行观测,重点记录分生孢子梗形态及其大小,分生孢子产生方式,分生孢子形态及其大小,分生孢子内含物,分生孢子萌发时芽管的生长方式及附着器形态,等等。
1.2.3分类鉴定查阅相关文献记载,依据最新白粉菌分类标准对病原菌进行鉴定。
2结果与分析2.1发生特点据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的调查结果,麻疯树白粉病的发病率为18.8% 57.5%。
该病在麻疯树的整个生长季节期间(5 12月)均可见发生为害。
5月初新叶刚萌发时即可见白粉病为害,从此后不断扩展,并通过孢子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而扩大其为害范围。
病害发生高峰期(以感病率及受害程度为判断依据)为6月至9月,10月中旬以后,由于气温渐低,叶片开始自然脱落,病害为害程度逐渐降低。
最终,病菌在寄主植物的休眠芽内越冬。
一般来讲,生长旺盛的幼苗以及产生徒长枝的老树感病程度相对较重。
2.2为害症状病菌可以侵染植株的任何部位,包括叶片、叶柄,嫩梢、茎干、花序、果实,尤其是细嫩部位更易受其危害。
病菌刚侵染时,表现为较小的圆形的白粉状斑点,渐渐扩展成不规则形,最终大面积或全部覆盖叶片、茎或果,使受害部位的表面呈现一层白色的粉状物。
有时,病菌侵染点的寄主组织由于发生死亡会形成病斑。
当受害部位为叶片时,幼嫩叶片会发生皱缩、发黄、干枯;而当受害的部位为茎干或果实时,感病部位常常会流出汁液,并在遇到空气后很快氧化成醒目的血红色、最终呈暗红褐色(Fig.1,A-C),这是麻疯树白粉病区别于其它植物白粉病的一个显著的病状特点。
麻疯树白粉病为害造成的后果包括:叶片发黄、提前脱落;花序及幼果干缩易落;发育后期的果实受害,其种子质量和重量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3形态特征菌丝无色,有分隔,壁较薄,直或弯曲,以直角或窄角分枝,大量菌丝缠结在一起而形成菌丝体。
分生孢子梗圆柱状,直立向上生长,由一个足细胞和(1-)2(-3)个较短的附加细胞组成;足细胞直或稍弯,圆柱形,长27.9 91.6μm,宽7.4 8.1μm。
分生孢子单生,光滑,单胞,具有明显的双层壁,大多桶状或有时卵圆形至椭圆形,大小为26.1 43.1μmˑ13.8 25.2μm,长宽比(l/ w)为1.5 2.4。
分生孢子萌发时从一端生出芽管并在其上生长出一个裂片状的附着器(Fig.1,D-F)。
分生孢子无纤维体,但含一个大型的或多个小的液泡(这些液泡的存在可能有助于孢子在缺乏水分的条件下继续维持其萌发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的标本或相同标本上的不同采样点,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的尺寸大小变化较大。
有性(子囊)阶段至今未曾发现。
2.4分类鉴定麻疯树白粉菌的一些显著特征如非链状生长(即单生)的分生孢子(Pseudoidium型)、端生的芽管以及裂片状的附着器(Polygoni型)等表明该病菌归属于Oidium属中的Pseudoidium亚属(Liu et al.2006;Glawe2008)。
根据Braun&Cook (2012),麻疯树白粉病的致病病原为Pseudoidium jatrophae(Hosag.,Siddappa,Vijay.&Udaiyan)U. Braun&R.T.A.Cook.,其同种异名为Oidium jatro54贵州林业科技42卷Fig.1麻疯树白粉菌(Oidium heveae Steim)的为害症状及其形态特征:(A)为害叶片;(B)为害花序及幼果;(C)为害果实;(D)分生孢子梗从表生的菌丝上直立生长,顶端产生单个的分生孢子;(E)分生孢子梗无色,圆柱形,具一个较长的足细胞及两个较短的附加细胞;(F)分生孢子及期萌发方式(孢子内含一个大的液泡;孢子萌发时从一端生出芽管并在其上生长有一个裂片状的附着器)phae(Hosag.,Siddappa,Vijay.&Udaiyan)。
但是对比Hosagoudar et al.(1992)最初对Oidium jatro-phae的描述,本研究中的病菌与其具有明显不同的形态特征,包括较长的足细胞和较大的分生孢子。
另一方面,通过对比Limkaisang(2005)关于橡胶白粉病O.heveae Steim的形态描述,本研究中的麻疯树白粉菌与之十分接近。
而且,Ramakrishnan and Pillay(1963)曾人工将O.heveae Steim由橡胶树转移接种至麻疯树而导致后者发病,并由此认为麻疯树是橡胶白粉菌的替代寄主。
据此,我们将麻疯树白粉菌鉴定为O.heveae Steim。
Hosagoudar et al.(1992)在第一次报道O.jat-rophae时曾根据Pseudoidium型分生孢子的存在而将其与O.heveae Steins相区别。
但事实上,在空气潮湿的条件下,具有Pseudoidium型分生孢子的白粉菌也常常会出现串生的分生孢子(Boesewinkel 1980)。
以橡胶白粉菌O.heveae为例,在其首次被描述报道时即是具有串生的分生孢子(Steinmann 1925),而在后来被其他研究者描述时则为非串生(即单生)(Peries1966;Limkaisang.2005)。
可能正是这种原因,国内其它地区的麻疯树白粉病病原被报道为O.leucoconium Desm(YuanRL et al.2009)或O.monilioides Nees(Yuan LC et al.2010),因为这两者都具有典型的串生分生孢子。
3结论与讨论根据为害状及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贵州省罗甸县境内麻疯树白粉病的致病病原为O.heveae Steins。
尽管目前也有认为麻疯树白粉病的致病病原为Pseudoidium jatrophae(Braun&Cook(2012),但根据上述分析,笔者仍比较趋向于认为这两种病菌种类实际上为同一种,或至少在亲缘关系上十分接近。
在巴西,橡胶白粉菌O.heveae Steins也被报道为麻疯树白粉病的病原菌,而且其为害症状及病原物形态特征与本研究中的麻疯树白粉病十分接近641期吴跃开等:麻疯树白粉病的病原鉴定(Avelar et al.,2007;Dianese&Carglin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