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质科学岩溶地质研究所
桂林 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待遇

桂林是我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所在地,这里不仅有着壮丽的自然风光,更是岩溶地质研究的重要基地。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展开讨论,为您带来一篇全面评估的有价值文章。
一、桂林的自然风光桂林素有"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其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吸引着无数游客。
有关桂林的地质特征和美景,我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的科研成果也功不可没。
该所的研究人员在长期的科考实践中深入剖析了桂林地质构造,发现了诸多珍贵的地质资源,为桂林的旅游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我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的科研成果我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在岩溶地质研究领域享有盛誉,其科研成果不仅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也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
在实地考察中,研究人员发现了大量的岩溶洞穴、地下河流等自然奇观,并对这些进行了深入剖析和研究。
该所还积极开展实验室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关于岩溶地质理论的重要突破,这些成果为地质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实践依据。
三、我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的待遇我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以其严谨的科研态度和优越的学术氛围而著称。
在该所工作的科研人员不仅能够充分利用桂林的自然资源进行科研探索,还可以参与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积累丰富的科研经验。
该所还注重人才培养和团队合作,为科研人员提供广阔的晋升空间和优厚的待遇,让他们能够在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进行科研工作。
结语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桂林以及我国地质科学研究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的地质资源和科研成果无疑是无比宝贵的。
而该所为科研人员提供的优越待遇和良好的工作环境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岩溶地质研究的队伍中来,不断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岩溶地质研究所将在该领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桂林的自然风光虽然令人心驰神往,但背后隐藏着更多的地质奥秘和科学价值。
岩溶地质作为一门重要的地质学分支,在桂林的发展与研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岩溶地下水中溶解性有机碳测定方法的探讨

岩溶地下水中溶解性有机碳测定方法的探讨俞建国;周小红;王华;罗英【期刊名称】《理化检验-化学分册》【年(卷),期】2013(049)003【总页数】3页(P346-348)【作者】俞建国;周小红;王华;罗英【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桂林541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57.33总有机碳(TOC)是以碳的含量来表示环境水体中有机物总量的综合指标,是反映水体受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
溶解性有机碳(DOC)是总有机碳的一种,通常定义为通过一定孔径(0.22~0.7μm)的滤膜后,水质中所含有机碳的含量[1]。
水体中DOC的存在形式主要有溶解态、胶体态和少量较小颗粒态,可占总有机碳质量分数的80%~95%[2]。
其主要来自于细菌等微生物的分解物、动植物的自分解产物以及水生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排泄物和其他陆地上输入的有机物质等[3]。
DOC是全球碳循环中重要的碳组成部分,是水生食物链的首要食物来源,同时DOC 通过酸化作用也能改变水生生态系统的化学组成,因此,DOC的测定常见于水生系统的碳通量分析和全球碳循环研究中。
作为岩溶地下水中重要的仅次于总无机碳储库的DOC,对其进行深入地了解和分析,有助于评估有机碳在全球循环中的作用,并且可为我国岩溶碳汇通量的科学估算提供技术支撑。
目前,环境水质样品中TOC 和DOC 的测定方法有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3]、过硫酸盐紫外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4]、端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5]、连续流动化学发光法[6]。
其研究介质多见于海水、饮用水、地表水、雨水和污水等,而对于岩溶地下水中DOC 的测定方法研究国内鲜见报道。
本工作采用高温催化氧化燃烧非分散红外吸收法测定了岩溶地下水中DOC的含量。
1 试验部分1.1 仪器与试剂Multi N/C 3100型多功能碳氮分析仪。
高纯氧气(纯度为99.999%)。
《中国岩溶》期刊被GeoBase数据库收录

karst, but is not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semi-underground space. The utiliza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 is significantly controll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shallow subways and other engineering projects. Overall,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conditions of sub-shallow layer are slightly poor, and the rock mass in the structural and karst development areas is broken, which increases the difficulty and cost of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o prevent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problems like the water inflow of foundation pit and karst collapses, it is recommended to take reasonable measures such as the foundation pit enclosure during underground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2) The establishment of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the units of groundwater system and the ArcGIS platform is convenient and practical, and the reliability of evaluation results have been verified. (3) The underground space in karst areas is significantly constrained by factors such as karst collapses, geological structures, karst pipeline development, and conditions of groundwater recharge and drainage. Before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 in karst areas, it is recommended to accurately delineate the groundwater system, investigate groundwater dynamics, take precautions to geological disasters such as water inrush and karst collapse, conduct suitability evaluations,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the types of underground space utilization and limiting factors, and clarify karst hydrogeological conditions. For areas with low suitability, reasonable planning or preliminary engineering treatment should be carried out to obtain ecologic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in a coordinated way. Under the premise of scientifically protecting underground space resources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maximization of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benefits should be achieved. The evaluation results are significant for the guidance of constructing Gui'an Station, Metro line S1, and the surrounding underground comprehensive pipe galleries in Gui'an New Area. The results are also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on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 protection of resource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karst areas.Key words Gui'an New Area, karst area,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suitability evaluation(编辑 张 玲)《中国岩溶》期刊被GeoBase数据库收录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的《中国岩溶》期刊通过评估,正式被GeoBase数据库收录,这是《中国岩溶》继被国际权威数据库Scopus、DOAJ和EBSCO收录后,再一次获得国际大型权威数据库的认可,标志着《中国岩溶》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GeoBase数据库是跨及地球科学各个领域并将其研究文献编入索引的数据库,是地学领域收录文献最广的数据库,包括:地球科学、生态学、地质学、人类与自然地理学、环境科学、海洋科学、地质力学、替代能源、污染、废物管理与自然保护等。
地质单位

二、冶金地勘系统(原冶金部地质勘查总局)
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中国冶勘总局),成立于2001年。
中国冶勘总局一局(华北局):燕郊:第一地质勘查院(燕郊)、中冶地勘岩土工程总公司(原冶金部第一勘察基础工程总公司)、河北天元地理信息科技工程有限公司、秦皇岛天元五一五钻探工程有限公司(2006年从中冶地勘岩土工程总公司分出):原编制为:一队:迁安;二队:衢州;515队:秦皇岛;516队:宣化;518队:邯郸;520队:邢台;522队:唐山;物探队:滦县;水文队:定州;超硬材料研究所:探矿技术研究所:燕郊;测绘大队:燕郊;建筑规划设计院:职工医院:二级甲等;子弟学校:
十、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研究中心:高碑店,原为海洋石油勘探局。
十一、中国石化集团:新星石油有限公司
原地质矿产所属石油地质单位于1997年成立中国新星石油公司,各石油地质局改称石油局,2000年整体并入中国石化集团。
华北石油(地质)局:郑州
东北石油(地质)局:长春
华东石油(地质)局:南京
成都综合利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机关):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各省市区地质勘查局(组建地质调查院)全部下放。
原石油地质系统于1997年成立中国新星石油公司,2000年划归中国石化集团。
浙江省有色地质勘查局(绍兴)
江西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河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湖南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广东省有色地质勘查局
岩溶塌陷实时监测(精华)

雷明堂蒋小珍李瑜蒙彦(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541000 桂林)[ ] 我国可溶岩分布面积达365 万平方千m,占国土面积的1/3 以上,是世界上岩溶最发育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随着岩溶区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岩溶区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开发的不断增强,由此而引发的岩溶塌陷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岩溶区城市主要地质灾害问题,严重妨碍城市经济建设与发展。
由于岩溶塌陷的产生在时间上具突发性,在空间上具隐蔽性,在机制上具复杂性,因此,被普遍认为难以采取地面常规监测手段,对塌陷进行监测预报。
另一方面,试验研究表明,岩溶水气压力变化对塌陷具有触发作用,可以以此作为衡量塌陷发育的临界条件。
这就意味着通过对岩溶管道系统的水(气)压力的动态变化进行观测,可以达到对塌陷进行预报的目的。
本文以位于广西桂林柘木村的岩溶塌陷监测站为例,探讨这一技术的基本方法。
[ ] 岩溶塌陷岩溶管道水(气)压力临界水力坡度监测1研究区位于桂林市东南约15km 漓江西岸柘木村(图1),面积约0.2km2,现有居民116 户。
该区2图1 研究区地理位置于1997 年11 月11 日因漓江河道爆破引发严重塌陷,造成民房倒塌4 户、房屋开裂64 户。
由于近年来塌陷仍在发展之中,时刻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我们以此作为本项目的现场试验场地,建立岩溶塌陷灾害监测站,开展研究工作。
1 1柘木塌陷发生于1997 年11 月11 日,首先是河漫滩发生2 起塌陷,然后是柘木村十多处地面冒水喷砂(水柱高出地面3m 多),接着就发生大面积的塌陷和地面开裂,形成塌坑35 个,到98 年底纬伤庸布?0 多个。
(图2)图2 工作区塌陷分布图柘木村的塌陷平面形态绝大多数为圆形和椭圆形,仅有个别为不规则形,剖面形态以坛状为主,除了位于河漫滩的基岩塌陷直径(或长轴)达到30m、深14m 以上外,村中的土层塌陷直径(或长轴)从0.5m 到10m 不等、深几十公分到5m。
岩溶塌陷机理研究进展

岩溶塌陷机理研究进展蒋小珍 1,冯 涛 2,郑志文 3,雷明堂 1,张 伟 3,马 骁 1,伊小娟2(1.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塌陷防治创新中心, 广西 桂林 541004;2.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四川 成都 610031;3. 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广东 广州 510510)摘 要:岩溶塌陷机理是开展岩溶塌陷监测、预警、防控及治理工作的基础。
长期以来,岩溶塌陷机理研究都是以事后调查的定性推测为主,缺乏必要的科学观测数据支持,导致目前的岩溶塌陷机理仍然处于假设阶段,并成为岩溶塌陷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治方面的理论瓶颈问题。
文章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岩溶塌陷机理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目前的岩溶塌陷机理都可以归结为土岩体的渗透变形,但其临界或破坏指标还需进一步探讨,此外指出随着高频采样的水压力、 加速度计及声波等传感器的实用化,塌陷机理研究将面临着从静水压力到动水压力方面的挑战,并且压力脉动造成的气蚀破坏、共振破坏也将是下步探究的重点。
关键词:岩溶塌陷;形成机理;渗透变形;动水压力;气蚀;共振中图分类号:P64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1 − 4810 ( 2023 ) 03 − 0517 − 11开放科学 ( 资源服务 ) 标识码 ( OSID ):0 引 言我国可溶岩分布面积达344 万km 2(其中裸露、覆盖型206 万km 2,埋藏型138 万km 2),占国土面积的1/3以上,是世界上岩溶最发育、类型最齐全的国家之一。
岩溶塌陷是岩溶区特有的地质灾害,据全国重点地区岩溶塌陷调查资料,截至2021年,我国有记录的岩溶塌陷计3 800处,其中90%以上为土层塌陷,主要分布在西南、华南地区的桂、黔、湘、赣、川、滇、鄂、渝等省(区、市),以及华北、东北地区的冀、鲁、辽等省。
在全国337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有105个分布在岩溶塌陷高易发区;我国已建成的高速铁路有2 000 km 穿越岩溶塌陷高易发区,中长期规划建设的高速铁路,有1 800 km 位于岩溶塌陷高易发区[1]。
提倡低碳是为了拯救人类自己——访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袁道先院士

种相 互 力的 作用 关系 ,这种 关 系会
全球气候变暖会 影响人类生 是 目前 人类 必须 的选 择 ,因为 地球 只 第二 ,太 阳黑 子论 。简单 地讲 , 活 ,但人 类 不 会 因此 而 毁 灭 , 有 一个 ,资源是 有限 的 ,大家 都需 要 就 是 当太 阳黑子 活跃 的时 候 ,地球 就 地球更不会 因此 而毁灭 安全 的空气 、水 和土壤 。
温 的关 系,显然是欠妥 的。
国 内外岩 溶地 质观测 资料 显示 ,
现Hale Waihona Puke 代岩 溶 作用 对大 气二氧 化碳 具有 显
那 么人 类会 因此 而 毁灭 吗 ?袁先 著 的捕 获 回收效 应 ,碳酸 盐岩 溶解 回
但 温 室 气 体 论 的 确 是 目前 国 际 生 认 为 ,人类 生 活会 受 到影 响 ,但 不 收 大 气 二 氧化 碳 的 速率 每 年 超过 6 亿 主 流观 点 ,也就是 这 个理 论 ,构成 了 会 因此 而毁 灭 。他的 论 据是 ,在人 类 吨 碳 。袁先生 给 了一 个形 象的数 据 : 哥 本哈 根气 候会议 的 基本 思路 。既 然 出现 的 几十 万年 历史 中 ,已经 经过 了 1 的 石灰 岩 溶 蚀 ,能够 从 大 气 中 回 吨
这些 问题 已经在很 大程 度上 对人 类 自
袁道先 对西 南 岩溶地 区地下水 的
其 次 要 搞 清 楚 大 气 中 二 氧 化 碳 身的生存 发展造成 了严重的威 胁。
科学 家 、气象学 家从 不 同的领 域 用不 关 系 。地 质科学 家 用不 同的科 学研 究 安 全特 别关 注 。他告 诉记 者 ,我 国西
大的 联系 ,在 袁道先 院士 看 来 ,这是 否 因二氧化 碳 上升 引起 。这 就是 我们 气污 染 、水污 染 、森林 过度 砍伐 等 , 个 目前为止 并 没有 完全 明确 答案 的科 上 述的几种 观点 。
中国地质岩溶所介绍

中国地质岩溶所介绍
中国地质岩溶所全称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岩溶所,创建于1976年,是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正局级科研事业单位。
主要从事岩溶动力学与全球变化、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岩溶水资源调查评价与开发利用、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防治、岩溶景观与洞穴旅游资源评价、碳酸盐岩油气储层研究等六个业务方向。
197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成立。
2021年2月6日,发起成立世界钙华自然遗产研究与保护联盟。
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拥有岩溶动力系统与全球变化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塌陷防治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全球气候变化地质研究中心、广西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和广西岩溶地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11个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其中4个为部级)。
中国地质学会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和洞穴专业委员会挂靠岩溶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岩溶技术委员会(编号:ISO/TC319)落户岩溶所。
设置有7个职能处室,10个技术业务部门,2个服务部门。
人员编制275名。
现有职工22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4人,副高级职称50人;博士40人,硕士141人。
建所以来,完成国家、省部级项目和社会服务项目1000多项,获国家和部局级奖励90多项,出版专著70多部,发表SCI 期刊论文500多篇、核心期刊论文1500多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2018年应届毕业生招聘启示
一、单位职责定位:岩溶所创建于1976年,是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直属的科研事业单位,2004年确定为国家非营利科研机构,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
岩溶所主要承担岩溶地质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岩溶地质调查与评价工作。
2008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在我所挂牌成立,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事岩溶交叉性、综合性研究的唯一的国际机构,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国际合作平台。
二、招聘专业、名额、要求见附表1。
三、招聘程序:
1、报名及资格审查
应聘者投递个人简历,包括推荐书、各种证书、成绩单、论文及成果等(扫描件)附件。
只接收电子文档。
要求将个人简历及附件合成一个Word文档(见附表2)。
报名截止时间:2018年2月28日(以邮件发出时间为准)。
我所将按学历、学位、特长、业绩等进行综合评分排序,每个岗位取前3名进行集中选拔。
提前3天电话通知进入集中选拔应聘人员,并通过电子邮件发出面试通知。
2、集中选拔
集中选拔时间定于2018年3月份,具体日期以面试通知为准。
参加集中选拔的应聘人员携带个人简历中提到的各种证件原件,在规定的时间到达桂林参加集中选拔。
集中选拔内容为:笔试、面试、排序报审、体检、公示、录取。
(1) 笔试
笔试为闭卷测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内容包括:时
事政治与法律法规常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英语翻译等。
只能携带纸质英汉词典进入考场。
(2) 面试
内容为:自我介绍、必答问题、自由问答、英语口语测试四个部分。
时间10-15分钟。
(3)排序报审
按笔试、面试综合成绩排序,报所党委审核。
(4)体检
对于拟录用者由所统一组织体检。
(5) 公示
在岩溶所的网站上对拟录用者公示5个工作日。
(6)录取
体检合格,公示无异议,本人愿意者,签署就业协议。
由岩溶所通知前来参加集中选拔的应聘人员,给予报销路费、提供住宿。
联系人:杨老师
地址:广西桂林市七星路50号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邮编:541004
电子邮箱:
联系电话:7796517
附件1
拟聘工作部门学历专业人数其他要求财务资产处
硕士及
以上
财务会计 1 本科及研究生均为财会专业,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岩溶动力学与全球环境变化室博士岩溶环境学 1 硕士、博士期间为岩溶相关研究方向;熟悉岩溶作用与碳循环领域;以第一作者发
表SCI论文2篇及以上(论文刊出且累计影响因子大于);能适应长期野外工作。
博士水文地球化学 1
岩溶水文地质室
硕士及
以上
水文地质 2 本科机研究生均为水文地质专业,适应长期野外工作岩溶环境地质室
硕士及
以上
水文地质 1 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均为水文地质专业,适应长期野外工作岩溶资源室
硕士及
以上
水文地质 2 本科、硕士为水文地质,有较高英语水平,适应长期野外工作岩溶工程与灾害地质硕士及地质工程、水文 1 本科、硕士同一专业,适应长期野外工作
3
室以上地质、工程地质、
岩土工程
岩溶区域地质地貌与洞穴室硕士及
以上
第四纪地质学 1 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调查评价与规划方向,适应长期野外工作
地质学 1 本科为地质学专业;硕士/博士为构造地质、沉积学等相关专业;适应长期野外工作
岩溶地质探测技术研究与应用中心硕士及
以上
环境遥感或者
“3S”技术应用
1
本科及研究生均为遥感或”3s”专业,熟练使用ArcGis软件,且熟练使用至少一种
主流遥感图像处理软件;有遥感地质基础或者地质基础优先。
有较高的英语水平,适
应长期野外工作
工程物探 1
具有重磁电震物探专业技能和扎实的水工环地质基础,有较高的英语水平,适应长
期野外工作
岩溶地质数据处理与应用中心硕士及
以上
测绘或地质专业
制图
2
室内工作为主,至少熟练使用一种GIS主流软件,有地质三维建模或Web数据库
开发经验者优先
4
附表2
姓名 性别 出生日期 照片
籍贯 民族 政治面貌 健康 状况
最高 学历
毕业时间
身高 体重
联系电话
应聘岗位 1、 2、 3、
特长
Email
导师
通讯 地址
教育 经历
起止时间
毕业学校
专 业
学历
主修
课程 硕研:
本科: 英语及计算机能力
学校社团实践活动
生产实践活动
论文及成果
附件:
一、推荐表
二、成绩单(本科及以上成绩)
三、成果及论文(论文要求附期刊封面即正文第一页扫面件)
四、英语及计算机证书
五、荣誉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