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历史与文化
中国古地图之美

中国古地图之美作者:冯博蹇菀林来源:《百科知识》2013年第12期在古代,先民们在器皿或岩石上绘制质朴的图画,以此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
这些简单、粗糙的图画承载着延续文明的使命,部分图画演变成了文字,而另一些表示一个区域地理信息的图画则成为了地图。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具有独特的文化发展脉络,地图的发展亦是如此。
古籍窥影由于年代久远,传世的早期古地图已是凤毛麟角,且完整度极低,不过人们通过古籍的记载,还是可以去发现一些早期地图的印记。
相传大禹铸九鼎,将各地山川与物产铸于其上,作为拥九州之象征。
《左传·宣公三年》便记载了楚庄王“问鼎”之事,可见地图对于当时中国政治活动象征意义重大。
虽不见“地图”字样的出现,但据说九鼎之上的图案已十分详尽,记录了河流、湖泊、山林、道路等信息,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了地理方位的指示作用。
到了战国时期,《管子》中已专门设立“地图篇”,其中不但对道路、河流、丘陵、山脉、城池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也出现了“地图”的概念。
“地图篇”还将军事活动与地图的使用充分结合,阐述了如何利用地图进行军事行动,并利用地形指挥军队攻守,充分体现了地图在中国古代军事上的重要作用。
然而这些记录下祖先智慧的珍贵地图已经消散在历史尘埃之中,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古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努力追根溯源。
由这些简略的地图可知,战国之前的地图对当时社会的政治和军事发展已有相当大的作用和意义,并为中国地图的发展树立了一个标杆。
被时间尘封的早期地图文字的描述即便详尽,终究无法展现出地图的形象,古地图的出土和发现让我们可以亲眼鉴证其发展的真实轨迹。
《兆域图》1983年出土于河北省,是中国现今发现年代最早的地图(距今约2400多年),早于古罗马帝国最早的地图600年之久。
《兆域图》是战国时期中山国贵族墓穴的设计图,但它已具备了地图的特征。
《兆域图》也是我国最早采用比例尺绘制方法的地图,它的发现将中国缩尺制图的历史大大提前,是中国地图史上的一次重大发现。
中国地图详细介绍

中国地图详细介绍中国地图详细介绍中国,是亚洲东部的一个大国,位于东经73度40分至135度05分,北纬18度03分至53度33分之间。
地处北半球,东经传统上是东八区,南北跨度较大,东西跨度适中,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纯陆地面积之最。
作为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谷地,黄河与长江两大流域,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地理特征,分别流经我国的西北和东南等地区。
中国地图的分区中国地图分为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六大分区,每个分区都有其特殊的地理地貌和文化历史。
东北地区:东北地区位于中国的最东北角,由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组成。
其所处的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其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能源基地和重工业基地。
东北长着松桦林,珍禽异兽依次排列在这里。
东北的老字号,小吃特别多,街边的炸鸡排、玉米、臭豆腐一定会让你忘不掉。
华北地区:华北地区位于中国的中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和内蒙古(北京直辖市在河北省)。
华北不仅有许多古代文化遗址和历史名城,还富有资源和人口,是中国的闹市区。
尤其是在北京和天津,你将会看到许多现代化、绿色和美丽的城市景观,还有全国最灿烂的民俗文化。
华东地区:华东地区位于中国的东南部,由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5个省、直辖市组成。
华东地区是中国的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中心地带,也是重要的工商业区域。
它不仅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还有交通、信息、金融等方面的发展。
华南地区:华南地区位于中国的南部,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香港、澳门等,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华南天然渔场林立,崭新的核电站和高铁让人脑洞大开。
而闻名遐迩的珠江三角洲,集文化、历史、现代化的城市特点于一身,是华南最为热闹的地区。
西南地区:西南地区位于中国的西部,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陕西等。
其特点是山高林密、物种丰富,旅游资源是四面八方都慕名前往的好去处。
而且,西南地区有着独特的地貌景观和人文背景,从茶马古道、蜀道、丝绸之路到佛教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皆是引人入胜。
从全球视角了解地图历史——《地图简史》序

从全球视角了解地图历史
——《地图简史》序
文/王家耀(Or虱-r程院院士、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家)
地图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产物,是地图人 (地图活动共同体)智慧的结晶。地图的历 史,几乎和世界文化同样悠久。在地图学的 漫长历史长河中,科学与创新的主旋律,始 终主导着地图学发展的过去、现在乃至未 来。
76
中因测徐
10 September 2019
中国工程院院士、地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家王家耀
量、航空摄影测量和照相平板彩色印刷技术应用导致的地图 生产工艺的变革,再到知识经济社会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 数字(电子)地图、网络地图、移动地图、地理信息系统、智 能地图的历史性和根本性变革。
现代地图源远流长。古希腊在自然科学方面的进步和发 展,推动了古地图演化的进程,出现了把地球视为圆球,测 量地面点的经纬度、采用地图投影经纬线网制图法绘制的 “世界地图”;155纪中叶以后,出现了至今仍广泛应用于 航海的墨卡托投影海图;19世纪的科技发展成果,导致了地 图测量与绘制水平的变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信息革命浪 潮,导致地图制图技术语言之一,具备表达复杂地理世界的最伟大的 创新思维,具备科学表达非线性复杂地理世界空间结构和空 间关系的本质功能。在全球范围内,地图的数学基础趋于一 致,地图符号和表示方法趋同,地图表达复杂地理世界的空 间结构和空间关系的功能也是共同的。
值此《地图简史》付梓之际,永清向我索序,我为此感到 慰藉,欣然应之。是为序。囵
一个时代和一种文化没有任何形式的地图,是难以想象 的。不了解地图的历史,就难以认识地图对人类社会的重要 性。地图文化与时代特征、地域(国家、民族)特征、生产 力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文明进步密切相关。长期
重庆历史文化地图:探寻古迹与历史名人的足迹

• 重庆历史文化地图的使用可以通过纸质地图、电子地图、手机应用等多种方式进行, 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历史文化信息服务。 • 重庆历史文化地图的使用可以帮助用户了解重庆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状况,提升用 户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重庆历史文化地图在旅游与教育领域的应用
重庆历史文化地图在旅游领域的应用
05
重庆历史文化地图的实用性与探索
重庆历史文化地图的制作与使用
重庆历史文化地图的制作
• 重庆历史文化地图的制作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通过对历史文化资源的 地理信息和属性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分析,制作出具有实用价值的历史文化地图。 • 重庆历史文化地图的制作需要多方面的合作和支持,包括政府部门、专家学者、 企业和社会组织等。
DOCS SMART CREATE
重庆历史文化地图:探寻古迹与历史名人的足 迹
CREATE TOGETHER
DOCS
01
重庆历史发展概述
重庆地区的史前文化背景
重庆地区的史前文化遗址
• 大溪文化遗址:位于重庆市瞿塘峡以东的大溪镇,是中国南方地区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之 一,距今约5000年。 • 汉朝岩墓: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是中国南方地区最大的汉代岩墓群,距今约2000年。 • 巴文化遗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是中国南方地区重要的巴文化遗址,距今约3000年。
•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通过传承人、传承基地、传 承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是关键。 •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正在加强,部分非物质 文化遗产已经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
重庆历史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与发扬
重庆历史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 重庆历史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文化旅游等多个方面, 通过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提升城市品质和形象。 • 重庆历史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重庆磁器口古镇、洪 崖洞等历史文化景点的保护和开发。
中国历史地图集

中国历史地图集以中国历代疆域政区为主的地图集。
谭其骧主编。
自原始社会至清末,按历史时期分为8册、20个图组,共304幅地图(插图未计在内)。
地图全部采用古今对照。
本图集从20世纪50年代起开始编纂,文化大革命时期受到严重干扰,1975年出版了内部版更是错误百出。
1982年起陆续出版了1-8册是研究我国历代行政区划不可多得的资料!目录1简介1. 1.1 内容2. 1.2 底图2作者简介3总编例1. 3.1 概述2. 3.2 若干幅3. 3.3 分幅图4. 3.4 断代年代5. 3.5 结语4书籍历史51996年版1.2.1简介内容内容包括:已公布的原始社会遗址和其他时期的重大遗址,各民族政权的疆域或活动范围、政区和一些部族的分布,秦以前可考地名、秦以后全部可考县以上政区(含县)和县以下重要地名的位置或范围,可考的长城、关津、堡塞、谷道、陵墓、庭帐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岭及海岸线、岛屿等。
各册都有编例和地名索引,共收地名约7万个。
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
《中国历史地图集(1-8)》按历史时期分为8册:第一册: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第二册:秦·西汉·东汉时期;第三册:三国·西晋时期;第四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第五册: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第六册:宋·辽·金时期;第七册:元·明时期;第八册:清时期。
按年代分为20个图组,共有304幅地图(不另占篇幅的插图不计在内),549页。
地图上的内容包括:已知原始社会遗址和其他时期重要遗址的分布,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建立的政权的疆域政区或活动范围、民族分布,秦以前见于记载?全部可考地名,自秦代开始全部县以上地名、一二级政区的界线,可考的长城、关津、堡寨、谷道、陵墓、庭帐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岭、海岸线、岛屿等,共收地名7万多个。
中国古代地图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中国古代地图的历史与文化价值地图是人类认识世界和导航的重要工具,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时期。
而在中国,古代地图的历史跨越了数千年,它不仅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价值,成为研究古代地理、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一、古代地图的分类中国古代地图可以按照时代、类型、地域、内容等多个维度进行分类。
按照时代来看,可以分成先秦、汉、唐、宋、明、清等不同朝代的地图;按照类型来看,则可以分成手绘地图、印刷地图、测量地图、标注地图等不同类型;按照地域来看,则可以分成全国性地图、地理区域性地图、官方出版地图、民间传承地图等不同地域性质的地图;按照内容来看,则可以分成地形地貌、行政区划、水利工程、历史事件等不同内容的地图。
二、古代地图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地图的历史演变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原始图示阶段,即在古代人们还没有文字的时期,通过动植物、地形地貌、宇宙星象等生活中的符号来表示自然地理、社会、文化等信息。
第二阶段是古代记录阶段,即在出现文字之后,人们开始把地图与文字结合使用,用文字注释地图,说明地图上的地理、历史、文化等信息,从而使得地图的信息更加丰富和精确。
第三阶段是科学制图阶段,即在现代科学研究起步之后,通过数学、物理、地理等学科的发展,把地图制作和应用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使得地图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三、古代地图的文化价值中国古代地图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
1. 反映历史时期的文化和思想古代地图除了记录地理环境和分布,还能够反映古代时期的文化和思想。
比如,在大量传世的古代地图中,还可以看到当时流行的诗歌、画作、故事等内容,这些文化元素为当时社会的文化和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2. 反映地理学和测量学的发展中国古代地图另一个重要的文化价值,是可以反映地理学和测量学的发展。
在古代,为了制作准确的地图,需要开展大量的地形地貌和人文数据的测量工作。
浅谈地图作为史料在思想文化研究中的价值

浅谈地图作为史料在思想文化研究中的价值作者:朱倩来源:《人间》2016年第09期摘要:地图,作为一种无言的历史,在中国古代社会出现的世界地图主要有三种。
佛教地图和传教士绘制的地图是伴随着外来文明的进入中原地区,与中国本土所绘制的地图产生了强烈反差,是对暗藏在中国本土地图背后的“天圆地方”和“内诸夏而外四夷”的自我中心意识的有力冲击。
关键词:华夷图;南赡部洲图;山海舆地全图;天圆地;方内诸夏外四夷;自我中心意识中图分类号:K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52-01古语有云:“图,经也。
书,纬也。
一经一纬,相错而成文”。
宋朝郑樵曾说“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①。
此时的“图”,是指一些在史书中出现的插图,自然也囊括了地图。
在史料中,以图示意,更容易表现一些文字语言无法描绘的内容,在图像中寻觅理的内涵。
而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更是历史悠久。
绵延的绘图史,能够使后人直观地了解空间因素和图中展现的社会因素的变化,从而认识和理解历史。
地图,作为一种史料,在历史地理领域中学术价值极高。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其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作用。
通过针对同一区域,不同绘图者在其主体思想的影响下绘制出的地图可能截然不同。
地图,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研究当时绘图者乃至整个社会的思想观念的切入口。
就以中国古代出现的天下图为例,主要出现了三种风格迥异的地图,分别是中国本土人绘制、西方传教士绘制的地图和佛教地图,其中暗含的思想观念更是显而易见。
以地图为史料,研究思想文化领域的相关问题在近些年来逐渐为学术界所重视。
这一新趋势的形成与福柯所著的《权力的地理学》有着紧密联系。
众所周知,福柯十分推崇“话语与权力理论”,即“一切话语背后都有权力,而话语本身也会成为权力”,通过对地理学领域的空间位置、领土等背后的权力进行具体分析,将纯碎地理延伸至政治领域。
地图,是以人为主体描绘成的客观“有限真实”,之所以为“有限真实”即是以“自我”中心的主观视图,也是以科学为基础的客观视图。
《地图里的人类史》笔记

《地图里的人类史》读书随笔目录一、地图与历史的交织 (2)1. 地图作为人类历史的见证者 (3)古代地图的制作与使用 (4)地图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 (6)2. 地图里的时间脉络 (7)世界历史的地理分布 (9)时间轴上的重要事件与转折点 (10)二、地图中的文明交流 (11)1. 丝绸之路 (12)丝绸之路上的人物与事件 (14)丝绸之路对文化交流的影响 (15)2. 欧洲大航海时代 (16)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历程 (17)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与文化交流 (19)三、地图与国家的形成 (20)1. 国家疆域的变迁与地图绘制 (21)从地图看国家的兴衰更替 (23)国家统一与分裂的历史脉络 (24)2. 地图中的民族与国家认同 (26)不同民族的地理分布与迁徙 (27)地图上的民族冲突与融合 (28)四、地图与文化传承 (29)1. 文化景观在地图上的呈现 (30)历史文化名城的地理位置 (31)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32)2. 地图与地方志 (34)地方志中的地理与人文信息 (35)地方文化在地图中的独特表达 (36)五、地图与未来展望 (38)1. 地图在未来科技发展中的应用 (39)地理信息系统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 (40)虚拟现实技术对历史场景的重现 (42)2. 地图对人类未来的启示 (43)地图中的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44)地图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 (45)一、地图与历史的交织在今日的阅读旅程中,我翻开了一本关于人类历史与地图交织关系的书——《地图里的人类史》。
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让我对人类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所涉及的这部分内容主要围绕着地图如何影响甚至塑造人类历史展开的。
我在阅读中得到了诸多的启发和感悟。
我意识到地图与历史是紧密相连的,地图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或者表现形式,它是人类理解世界的途径和表达,同时也反映出人类社会历史的变迁和发展。
它记录着人类的探索、征服、定居以及文化的交融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图六体”
制图六体,是晋代制图学家裴秀提出的绘制地 图的六条原则。 即“制图六体”:一为“分 率”,用以反映面积、长宽之比例,即今之比 例尺;二为“准望”,用以确定地貌、地物彼 此间的相互方位关系;三为“道里”,用以确 定两地之间道路的距离;四为“高下”,即相 对高程;五为“方邪”,即地面坡度的起伏; 六为“迂直”即实地高低起伏与图上距离的换 算。 制图六体是相互联系的,是我国明代以前地图 制图学理论的基础,在我国和世界地图制图学 史上有重要地位。
我国古代的时间测量
漏刻是我国最古老的测时设备。 漏,是漏水的壶,借助水漏出 的多少来计量时间的流逝,是 守时设备;刻,是带有刻度的 标尺,用来标明漏水所反映的 具体时间,是报时设备。将漏 和刻结合起来,就产生了测时 设备——漏刻。
漏刻
古代的地图载体
在我国地图学数千 年的发展历史过程 中,地图的载体多 种多样,主要有木 牍、缣帛、铜器、 纸笺、石碑等形式。
我国现存最早的实物地图
1986年我国甘肃省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的地图, 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早的一幅实物地图。 放马滩出土的地图共七幅。分别绘在四块大小 相等的木板上。据有关专家论证,它的绘制时 间为公元前300年左右的战国后期 。 今天渭水支流以及该地区的许多峡谷在该地图 中都可以找到,与《水经注》一书的记载相符。
上《 奏济 断南 定府 田长 园清 记县 碑灵 阴岩 界寺 至明 图昌 本五 》年
中国最早的地理记录
现已发现的十几万块甲骨卜辞材 料,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系统文 字材料,所记录的内容十分可观, 其中地理一项,所含信息不少, 可以说是中国地理知识记录史的 第一篇。 在所发现的甲骨文,仅仅是商代 文字的一部分,就已经有上千个 地名。 甲骨文中的地名有自然的山河名 称,有多样的风向说明。
我国最早的测量工具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大禹治水时有这样一段话: “(禹)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撵, 左准绳,右规矩,载四行,以开九州,通九道”。 “准”是古代用的水准器。 “绳”是一种测量距离、 引画直线和定平用的工具,是最早的长度度量和定平 工具之一。 “规”是校正圆形的用具。“矩”是古代 画方形的用具,也就是曲尺。 “立竿见影”便是我国古老的测量工作。古人们用 “立竿见影”来确立方向,测定时刻,或者测定节气 乃至回归年的长度等等。由此可以说,中国最古老、 最简单的测量工具是“表”,也就是普通的竹竿、木 竿或者石柱等物。
地图历史与文化
古代测绘
人类对地球的发展
大约公元前4世纪,柏拉图从自然哲学的观点上,最先 提出了地球的概念。 公元前6世纪后半叶,已有学者提出地为圆球的说法 。 在1522年麦哲伦领导船队环球航行成功,激起人们对 地球形状的关注。 法国科学院于1735年派遣两个测量队分赴秘鲁和北欧 拉普兰进行弧度测量,证实了地扁说。即靠近两极的 子午椭圆曲率小,其曲率半径大;而靠近赤道的子午 椭圆曲率半径大, 曲率半径小。 重力测量是地扁学说的很好佐证:纬度低的地方重力 值小,说明地面离地心较远;纬度高的地方重力值大, 说明地面离地心较近。
宋代沈括在地图测绘方面的成 就
《梦溪笔谈》涉及天文、历法、地理、数学、 物理、化学、生物、文学、史学、音乐、艺术 等多方面的理论和现象的观察。 在地图测绘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制作了地图模型 和编制了《天下州县图》。关于地图模型,沈 括在《梦溪笔谈》中有过详细的记载。 他在巡行边防时,将看到的山川道路先后用木 屑、面糊和熔蜡制成地图模型,皆不理想,后 用木头雕刻成地图模型,这大概是我国地图制 图历史上有记载的地图模型的创始。
明代罗洪先的《广舆图》有什 么军事特色
明代罗洪先将朱思本《舆地图》加以改绘,取名为《广舆图)。 刻图由45幅地图组成图集,其中包括《九边图》、《海防图》、 《江防图》等幅,具有明显军事性质。 《九边图》是明朝为了防御北方瓦刺族骚扰,东起鸭绿江,西 至嘉峪关,将所设的9个边防重镇(即辽东、宣府、大同、延 绥、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固原)分别刻绘一幅地图。 《海防图》也是明代一种军事地图。海图内,不仅有倭寇入侵 沿海的路线图,而且有《沿海沙山图》,刻图绘有沿海城镇、 烽堠、岛屿、山、海、沙滩、海岸线以及屯兵营地等要素。 《江防图》也是明代出现的一种军事地图。它同海防图如同一 对孪生姐妹,现存较完整的明代江防图是《郑开阻杂著》中的 《江防图》。图内绘有长江两岸的地形、居民地、城镇和城墙、 城楼、江中岛屿、江防兵要说明等。
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中文古地 图
中国传统的卷轴地图
武汉略图
中国何时有了地图
地图的起源,有人推测比文字的起源还要早。 因为原始地图跟图画一样,把山川、道路、树 木如实地画进地图里,是外出狩猎和出门劳作 或旅行的指南。 千百年来,在我国民间就广泛流传着《河伯献 图》的神话故事。 “传说”虽然不能证实地图 起源的具体时代,但从侧面说明,约在四千年 以前,我国先民已经使用地图了。
最早使用线。
1728年荷兰工程师克鲁基最先用等深线法来表示河流 的深度和河床状况,后来又把它应用到表示海洋的深 度。 1729年库尔格斯首次制作等深线海图,再后来才应用 到陆地上表示地貌的高低起伏形态。 1791年法国都朋特里尔绘制了第一张等高线地形图, 裘品-特里列姆用等高线表示了法兰西领域的地貌。 18世纪末叶至19世纪初,等高线逐渐开始用于测绘地 形图中。19世纪后半叶,等高线法冲破不易识别的阻 碍,取得公认。此后,等高线法才成为大比例尺地形 测图显示地貌的基本方法。
爱斯基摩木块图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军用地图
世界上现发现的最早的军用地图,是1973年12 月在我国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彩色绢绘 驻军图。 这张图画在一幅绢帛上,比例尺约为十万分之 一,图上分红、蓝、黑三种颜色。居民点用黑 色圆圈表示,山脉用黑色“山”字形符表示, 河流用青色,道路用朱红色。 第一层面表示军事要素,地理要素退局第二层 面,层次分明。
元代郭守敬在测绘上的建树
郭守敬在测绘上作出的最大贡献,是他首创的 以我国沿海海平面作为水准测量的基准面。 据《元朝名臣事略》记载,郭守敬“又尝以海 平面较京师至汴梁地形高下之差,谓汴梁之水 去海甚远,其流峻急,而京师之水去海至近, 其流且缓,其言倍而有微,此水利之学,其不 可得也”。这是我国史书上第一次记载利用海 平面作为基准来建立统一的高程系统,创立了 “海拔”这一科学概念。
巴比伦泥块地图
古老的地图
马绍尔群岛是位于太平洋 中央的一群岛屿。西方学 者们发现,在这些小岛上 有一种由树枝和贝壳编织 成的特殊图案。原来这是 一张地图,每一个贝壳是 用来表示附近海域的一个 岛屿,枝条则是用来代表 岛屿附近的风浪形态。
马绍尔群岛树枝地图
古老的地图
爱斯基摩人生活在北极地区。 早期的爱斯基摩人,利用河 流中的漂木,刻画出许多大 小形状各不相同的小木块, 并且将木块漆上不同的颜色, 而后再安置到海狮皮上。这 些木块分别用来表示岛屿、 湖泊、沼泽、潮汐和滩地等。
计里画方
“计里画方”,是按比例尺绘制地图的一种方法绘图时, 先在图上布满方格,方格中边长代表实地里数,相当 于现代地形图上的方里网格;然后按方格绘制地图内 容,以保证一定的准确性。据文字记载,此法始于我 国晋代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原则,他曾以一寸折 百里的比例编制了《地形方丈图》。唐代贾耽,以每 寸折百里的比例编制了《海内华夷图》。北宋沈括以 二寸折百里编制了《天下州县图》(又称《守令 图》)。元代朱思本,用计里画方的方法绘制的全国 地图 —《舆地图》,精确性超过前人。此法沿用 1500 余年,直到清初,在我国和世界地图制图学史上具有 重要意义。
唐代一行高僧对测绘科学的贡 献
一行高僧原名张遂,是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测量学家。 在一行的支持和领导下,于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用 铜铸造成黄道游仪。这台仪器既可以用来测定每天太阳在 天空中的位置,也可以用来测定月亮和星宿的位置。 同年,一行和梁令瓒等人在继承张衡“水运浑象”理论的基 础上又设计制造了“水运浑天仪”。水运浑天仪上刻有二 十八宿,注水激轮,每天一周,恰恰与天体周日视运动一 致。整个水运浑天仪既能演示日、月、星辰的视运动,又 能自动报时。 一行根据修改旧历的需要,于公元724年,又组织领导了我 国古代第一次天文大地测量,也是一次史无前例、世界罕 见的全国天文大地测量工作。
我国最早应用的长度标准
远古时期,人们以“身(身体的某一部分)为 度”,因此,我国商代骨尺长16厘米,恰好相 当于正常人的手张开大拇指和中指的一作扎之 长。 汉代有“十二栗而当一寸”的记载。 据《汉书•律历志》记载,西汉末年,以刘韵为 首的百余名学者考证历代度量衡制度,首次提 出以固定音频和口径的黄钟律管作为长度标准, 实际上是以声波长度作为长度标准。
我国古代超视距的远距离测量
我国古代借助太阳进行超视距的远距离测量的, 即利用日影的长短变化进行远距离测量。 南朝时,科学家在进行阳城(河南登封县境内) 和交州(今越南境内)的联测时,发现了“寸 影千里”的不准确性。唐代一行高僧等在河南 平原上成功地进行了子午线长度测量和纬度测 量后,否定了“寸影千里”的测量定则。
中国何时有了地图
据史籍记载,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以前,我国 就诞生了地图。《汉书.郊毅志》中有:“禹收 九牧之金,铸九鼎,像九州”的记载。《左传》 中有:“惜夏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 铸鼎像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据宋代思想家朱熹推断,后来的《山海经图》 是从夏代九鼎图像演变而来的,也是一种原始 地图。由此可以说,中国在夏代已经有了原始 的地图。
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