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学案 1.1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人教版选修4)
人教版选修4历史教案1.1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一、关于课程标准1、内容: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2、三维目标: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互动关系,科学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通过学习,认识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尤其要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确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关于教学指导意见: 1、内容:2、三维目标:在知识与能力:要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重要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理解他们的历史贡献,并将他们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在过程与方法:要积极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依据,开展评说重要历史人物的教学活动,从而正确把握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心体会这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奋斗历程和探索精神,感受他们的独特个性和魅力,确立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人生态度,增强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事业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责任感。
三、关于备课1、总体把握: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兼并六国,结束了长期的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创建了包括皇帝制度、郡县制度和官僚制度在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早期模式,对以后历代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除了制度上的创建,秦始皇还派兵北伐匈奴,移民实边,修筑万里长城;经略西南,开筑“五尺道”;尊崇法家,焚书坑儒;严格军队调动和兵役制度等等。
秦始皇为了这种大一统国家的需要所进行的制度创建及其实施的严刑峻法,成为后人臧否的焦点。
2、学情:A、已有知识储备(表一):B、生活中对秦始皇陵兵马俑、长城耳熟能详。
高中历史1.1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教案新人教版选修4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一、关于课程标准1、内容: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2、三维目标: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互动关系,科学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通过学习,认识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尤其要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确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关于教学指导意见: 1、内容:2、三维目标:在知识与能力:要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重要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理解他们的历史贡献,并将他们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在过程与方法:要积极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依据,开展评说重要历史人物的教学活动,从而正确把握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心体会这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奋斗历程和探索精神,感受他们的独特个性和魅力,确立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人生态度,增强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事业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责任感。
三、关于备课1、总体把握: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兼并六国,结束了长期的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创建了包括皇帝制度、郡县制度和官僚制度在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早期模式,对以后历代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除了制度上的创建,秦始皇还派兵北伐匈奴,移民实边,修筑万里长城;经略西南,开筑“五尺道”;尊崇法家,焚书坑儒;严格军队调动和兵役制度等等。
秦始皇为了这种大一统国家的需要所进行的制度创建及其实施的严刑峻法,成为后人臧否的焦点。
2、学情:A、已有知识储备(表一):B、生活中对秦始皇陵兵马俑、长城耳熟能详。
历史人教版选修4导学案第一单元第1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Word版含答案

课堂探究【问题1】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运筹帷幄,挥师东进,相继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
试分析秦完成统一的历史条件。
提示:本问题阐述了秦完成统一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把握本问题,一方面能够明确战国时期统一局面出现的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能够了解秦王嬴政对统一作出的贡献。
(1)客观条件:①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之间、地域之间联系的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②春秋战国时期,诸侯间战争不断,从春秋的列国争霸到战国的七雄兼并,都预示着统一的大趋势。
③由于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2)主观条件:①在各国变法的浪潮中,经过商鞅变法,秦国一跃而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到嬴政即位时,秦国已建立起了向东部扩张的阵地。
政权巩固、国富民强的秦国,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其他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从而具备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
②秦王嬴政即位后,继承祖先开创的基业,敏锐地把握住统一天下的时机,在稳定了国内的政治局势后,采取正确的策略,果断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兼并战争。
【问题2】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他是暴君,你觉得秦始皇是个什么样的人?提示:本问题从杰出的政治家和残暴的统治者两个方面对秦始皇进行了评价。
理解该问题,便于从宏观上认识统一中国的第一个封建皇帝秦始皇,有助于培养和提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1)秦始皇是杰出的政治家:①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全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②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通过统一战争,北击匈奴,筑长城,修灵渠,扩大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1.1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总体评价:
①统一中国,结束割据,建立中央集权国家,新纪元。 ②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
度量衡等,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文化发展 和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③“焚书坑儒”摧残了古代文化,钳制了思想发展。 ④秦始皇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很快 灭亡的根本原因。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有作为的皇帝.
异常的坚韧与执著。但性格与举止中也刚愎、偏执、暴虐
对统治者的驯服,把他们关在笼子里,只有驯服了他 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
答案一:秦始皇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统一六国, 结束了长期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建立起第一个多民族的 大一统王朝,顺应了历史的潮流,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 望。他采取的一糸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维护了国家的 统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不愧为中国古代史上 杰出的政治家。
●“无道”,“视杀人为狗彘” -------晋朝人
●“始皇暴虐,至子而亡” ------《贞观政要》
功? 过?
嬴政(前259—前210) 秦第34代君主 赵正 9年孤独生活 13岁即位(前247年) 21岁亲政(前239年) 软禁太后 逼死吕不韦 统一全国 第四次巡游病死(前210年)
(2)特点:②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强干弱枝”) ③皇帝直接任免
郡县
(3)影响:①巩固统一; ②加强了对人民统治,恶化了人民的处境
说一说:
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命令
中央集权:指
中央与地方权
力分配中,全
国军政财大权
归属中央,地 方完全由中央
(军)
(政)
管理和控制,
绝对服从中央。
高二历史复习学案 第1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人教版选修4)

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知识结构】一、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1、统一条件:(1)春秋战国,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民族、地区联系加强。
(社会基础)客观条件(2)人民苦于长期战乱,渴望统一。
(人民需要)(3)秦国变法彻底,实力最强。
(秦的实力)主观条件:(4)秦王赢政具有雄才大略:增强了军队战斗力,广泛吸引各国人才,制定正确的统一战略。
(个人适应潮流)2、统一策略:先弱后强,扫除两翼,最后灭齐。
特点:各个击破3、过程:前230年,灭韩…离间计灭赵…水淹灭魏…强攻灭楚…灭燕…前221年,灭齐,完成统一大业。
4、评价: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对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从此统一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及影响2、秦朝疆域:以陕西咸阳(西安)为都城,最东、最北的一郡是辽东郡,最西的一郡是陇西郡,最南的一郡是象郡。
三、秦始皇的暴政:1、焚书坑儒,严格控制思想文化。
2、长期征战(征越、伐匈、戍边)大兴土木(筑长城、建阿房宫、修秦始皇陵),兵役、徭役、赋税繁重。
3、实行暴政,严刑酷法,穷奢极欲。
四、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功:1、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对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从此统一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2、秦始皇是封建时代杰出的政治家,他采取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权机构,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政权巩固;他扩大了疆域,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他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发展交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历史进步。
过:1、为了稳固统治,他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2、迷信法家,制定了严酷的刑法;3、长期征战,大兴土木,兵役、徭役、赋税繁重,激化了阶级矛盾。
是一个惟我独尊、穷奢极欲、专制暴虐的暴君,他的暴政导致秦很快灭亡。
课后练习:1、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是(C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在七国中实力最强B、秦在统一的过程中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C、统一条件成熟,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D、秦王赢政的雄才大略和将领的英勇善战2、李白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高中历史选修4精品学案:第1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学习目标方法点拨1.知道秦并六国的主要史实。
2.了解秦始皇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3.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4.感受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雄心抱负。
1.本课内容与必修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有较多的重迭,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和贯通,以便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2.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去列表归纳秦始皇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并用秦朝疆域图理解这些措施的作用。
3.通过探究活动课来评价秦始皇的功过,要注意当时的历史条件,突出其对建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伟大贡献。
1.统一条件(1)经济基础: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秦国统一天下提供了条件。
(2)群众基础:战国时代频繁的战争给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无穷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3)人才条件:秦王嬴政为了实现统一,广泛吸引各国贤士,拥有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和气度。
(4)策略得当:采用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方针。
2.统一过程: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秦朝完成统一是历史的必然在战国时代,由哪一个诸侯国完成国家统一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秦灭六国,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秦王嬴政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是实现统一的重要原因。
1.建立集权(1)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集大权于一身。
(2)三公九卿制官职职责三者关系丞相百官之长,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三者之间互不统属,都对皇太尉武官之长,管军事帝负责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负责监督百官2.巩固统一(1)奠定疆域: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
(2)文化方面:统一文字,以秦小篆为统一的文字。
(3)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
(4)水陆交通: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1)专制主义是就决策方式而言,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高中历史选修4优质学案2:第1课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一、学习要求基本要求: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发展要求: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感受秦始皇在国家统一过程中的雄才伟略。
二、知识梳理(一)秦统一六国1、条件(1)局部统一:西周开始分封,到末年,100余个诸侯小国经过“强凌弱,众暴寡”,逐渐形成时期的七雄并立。
(2)国力强大:早在后,秦国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的发展为秦国统一天下提供了条件。
(3)民心渴望统一:战国时代频繁的战争给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无穷灾难,久经战乱的人民都。
(4) 个人的雄才大略①重用人才:广泛吸引各国贤土,如楚国的李斯、魏国的尉缭;重用老将王翦等。
②制定如:“先弱后强”、“先近后远”等正确的统一方略等。
2、过程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年,先后攻灭等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二)建立集权统一的国家1、政治上(建立制度)(1)中央创立____制度(2)中央设置三公九卿①三公及其职权:设置、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太尉管;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百官。
②意义:三者之间互不统属,都对——负责。
这样,国家大权都集中在身上。
(3)地方推行郡县制①郡县制设立:如何管理辽阔的疆土和臣民,丞相王绾主张,廷尉李斯建议实行。
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在全国设立36郡,郡下设县。
②意义:郡县制的要害在于,避免国家重新陷于四分五裂的局面。
郡县官吏的任免权操纵在手中,从根本上消除了地方与中央的对立,将地方的权力都集权在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2、军事上:开疆拓土(1)秦始皇征服百越,北击匈奴后,增设闽中、、桂林、象郡四郡,使秦朝的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羌中,南至北向户,北居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
(2)意义: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3、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1)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以秦为准,令李斯等人用小篆书写统一文字的样本,推行全国。
历史选修4人教新课标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教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综合解说知识综述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是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他们顺应人民愿望,时代要求,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同时,创立新制,开拓疆土,他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无论对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太宗时期,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趋向繁荣,他知人善任、推行各种开明、开放的政策,“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唐朝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康熙帝改革弊政,维护统一的文治武功,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奠定了今天的中国版图。
特别提示单元重点:秦灭六国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单元难点:专制集权的政策措施和作用;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后世的启示;如何评价康熙帝的历史贡献。
单元易错点:秦始皇对郡县制是扩大而非创立;唐太宗的诸多措施主要是继承完善而非开创;康熙帝设置台湾问题属于内政问题。
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课程标准解读】[课标要求]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课标解读]1.能力要求。
本课有两个层次要求,前者是一般层次上的具体史实、历史概念的记忆。
秦始皇兼并六国主要把握条件和经过;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主要掌握措施和影响。
后者是高层次的学科认知能力要求,要求综合掌握秦始皇的功过是非,对秦始皇的历史地位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2.命题特点及趋势(1)从内容看,主要考查秦始皇的主要活动及其影响。
(2)从题型看,主要是材料解析题,个别省区会出现单项选择题。
(3)从命题形式看,多采用新材料、新情景的方式,反映历史研究的新成果。
(4)从难易度看,难度适中。
由于历史资料多以以文言文出现,个别题目阅读理解的难度较大。
3.学法指导:(1)对秦始皇各项活动和措施的准确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开创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他实行暴政,最终导致秦朝灭亡。
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知识点一统一六国1.历史条件(1)客观条件:战国时代频繁的战争给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无穷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2)主观条件:①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秦国统一天下创造了条件。
②嬴政的个人作用:嬴政为了实现统一,广泛吸收各国贤士,采取了正确的统一方略,从弱小的韩国开刀,再扫除两翼,最后灭齐。
2.经过(1)对赵国采用离间计,使赵王杀死名将李牧,自毁长城,随后灭亡赵国。
(2)引黄河水淹没魏都大梁,魏国灭亡。
(3)倾全国之兵归老将王翦指挥,强攻灭楚。
(4)灭燕灭齐势如破竹,完成统一六国的大业。
秦国实现统一是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民族和地区之间联系的加强、人民渴望统一等客观因素使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拓展应用1】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
……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
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
”(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
在上述材料反映的事件中,秦王做出了什么决策?秦王的决策导致什么后果?答案坚持完成郑国渠的开凿。
郑国渠的开凿使大量的田地得到灌溉;留住和吸引了大批人才;秦国日益强大,最终灭掉六国。
知识点二建立集权1.自称始皇帝,将大权集于一身。
2.在中央,设置丞相(百官之长,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武官之长,管军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督百官),三者之间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
3.在地方,采纳李斯建议,实行郡县制,在全国设立36郡,郡下设县。
4.在边境地区,征服百越,北击匈奴,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结构及特点。
(1)中央集权统治结构 皇帝——御史大夫(上传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丞相(掌管行政)郡→郡→县—太尉(掌管全国军事)(最高统治) (中央政府) (地方机构)(2)特点:皇帝通过任免中央和地方的官吏而掌握了人事大权,从而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与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其中皇帝制度是整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
【拓展应用2】 毛泽东曾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里的“制”指的是( )A .分封制B .郡县制C .宗法制D .世袭制答案 B知识点三 巩固统一1.统一文字以秦小篆为统一的文字,推行全国,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2.统一度量衡发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官府制作标准的度量衡器,将诏书和度量衡标准刻在标准器上,发放全国。
3.统一货币将全国流行的形状、重量、大小、单位不一的货币统一起来。
4.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陆上交通由驰道、直道等各种规格不同的道路组成,水上修筑人工渠道以沟通自然江河。
(1)统一度量衡是指长度、容量、重量有了统一的标准,其在巩固统一、便利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积极意义十分明显。
但也要看到统一度量衡的主要目的还有保证秦朝的赋税收入。
(2)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
主要干线有两条:一条向东直通过去的齐、燕地区;一条向南直达过去的吴、楚地区。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下令修了一条由咸阳向北直通九原郡的“直道”。
再加上修筑在西南边疆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
便利了交通往来,促进了当时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有利于政令的通达、军队的调遣,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拓展应用3】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13年咸阳一位商人坐马车来到象郡,用他携带的200枚秦半两钱买了三个象牙、10本《庄子》以及109斤水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记载()A.属实B.不可能是事实C.不能判断D.有可能是事实答案 D知识点四推行暴政1.表现(1)严格控制思想文化——焚书坑儒①焚书: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有关医学、占卜和种植等书,其余一律焚毁。
②坑儒:因为一些儒生批评秦始皇滥施刑罚,秦始皇将460名儒士活埋。
(2)无休止的征发徭役和兵役①修筑长城:在北击匈奴的同时,下令把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扩建,工程艰巨,施工条件简陋,民夫大量死亡。
②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骊山墓,加上伐南越、戍边疆等其他徭役,导致民怨沸腾。
2.影响秦始皇的暴政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使秦朝很快灭亡。
如何评价秦始皇焚书坑儒?焚书坑儒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巩固秦朝统治;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
在当时历史情况下,为了巩固统一,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禁止借古讽今的活动,采取统一思想的措施是必要的。
但是焚书坑儒的手段是愚蠢而又残暴的,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是秦始皇暴政的突出表现之一。
【拓展应用4】秦始皇建立了强大的秦王朝,但它仅历经二世就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消失了,你知道导致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吗?答案秦朝短命而亡的主要原因在于秦统治者实行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
【史料文本】【信息解读】1.这一图片史料选自教材,是秦朝小篆体十二字砖。
该砖长30.8厘米,宽26.7厘米,厚4厘米,其正面以凸线划分为12个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
2.该砖的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
其大意是:政治上大一统,风调雨顺年成好,黎民百姓不受饥饿之苦。
这是对秦朝歌功颂德之词。
3.中国古代的砖文、石刻、壁画都是珍贵的历史史料,同时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史料应用】1.上面史料中“海内皆臣”这一句话反映的主要历史信息是()A.统一全国文字为小篆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C.国家一统,集权于皇帝D.水陆交通发达,便利统治2.请你判断一下,此砖在当时有何用途?答案 1.C2.此砖为皇室建筑专用,可铺地或做壁砖。
你认为过于严酷的法律对百姓和社会能产生什么影响?答案提示严酷的法律,一方面会给社会带来许多重大问题,如残疾人增多,他们丧失劳动能力,减少了社会的劳动力,增加了社会的负担;另一方面,严酷的法律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但也造成了阶级矛盾的逐渐激化,是导致秦朝短命而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变式训练1】(秦始皇)收泰半(三分取其二)之赋,发闾左之戍。
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赡其欲也。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问题?答案秦朝的暴政。
一、本课测评1.谈一谈秦始皇为什么能统一六国?答案提示商鞅变法后秦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统一的条件;战国时代久经战乱的人民都渴望统一。
秦始皇的个人作用:招贤纳士、重用人才;统一方略得当;具体的统一策略正确等。
【变式训练2】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是()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在七国中实力最强B.秦在统一过程中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C.统一条件成熟,秦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的潮流D.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和将领的英勇善战答案 C2.秦统一后采取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制的主要措施?怎样评价中央集权制的历史作用?答案提示主要措施:建立皇帝制、创建三公制、推行郡县制;颁布秦律;实行文化专制,焚书坑儒。
评价:(1)积极作用:随着中央集权制的确立,秦朝国力增强,北击匈奴、南攻百越,疆域不断扩大,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使国家集中力量,修驰道、筑长城、开灵渠、统一度量衡、大规模移民等重大工程和项目得以进行,从而促进了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该制度奠定了中国2 000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沿用,且不断完善发展。
(2)消极作用:秦朝依靠秦始皇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尖锐,秦朝终于短命而亡。
【变式训练3】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重大的意义是()A.长期维护了我国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B.使中国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C.王朝更替频繁,有利于打击地主势力D.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答案 A二、学习延伸1.读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试从这篇想象力丰富的文学作品中,总结秦亡的教训。
提示主要从秦朝修建阿房宫所耗费的资财、对人民的奴役、侵夺农时等角度进行探究总结。
2.如果你是客卿,你会留在秦国为秦王嬴政效力吗?试抒己见。
提示答案一:留在秦国。
秦国国君在关键时刻采纳了客卿的建议,说明他非常重视发挥客卿的作用。
在这样的环境中,容易充分展现才能,实现自己的宏伟大志。
答案二:离开秦国。
秦王对郑国的最初态度,说明他的心胸是比较狭窄的。
虽然他后来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取消了逐客令,但这是由于维护和扩大其统治基础的需要。
一旦其统治得以稳固,再呆在秦国会非常危险,所以,不如及早离开秦国,另寻能够实现自己抱负的其他地方。
基础巩固1.秦灭六国的过程中,最先和最后被灭的诸侯国是()A.赵国、齐国B.韩国、齐国C.赵国、燕国D.楚国、魏国答案 B2.秦朝建立后,在中央设“三公”,其中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责是()①执掌群臣奏章②下达皇帝诏令③裁决中央和地方政事④兼理国家监察事务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①③④D.①③④答案 B3.秦始皇推行“书同文”的措施()A.适应了政治统一的需要B.用楷书取代其他文字C.导致秦朝实行焚书坑儒D.成为后人批判秦始皇的原因答案 A4.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直接原因是()A.儒生攻击郡县制,非议秦始皇B.儒生主张“非攻”,反对兼并战争C.秦的暴政与儒家仁政思想相抵触D.儒家的仁爱主张不利于秦始皇横征暴敛答案 A5.阅读下列材料:苏洵在《六国论》中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西汉的贾谊在《过秦论》中论述秦亡时说:“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请完成:(1)“六国”指的是什么?苏洵的观点是否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秦的都城在什么地方?贾谊的观点是否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1)“六国”指的是韩、赵、魏、楚、燕、齐。
苏洵的观点是错误的。
秦朝的统一是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
商鞅变法使秦国力量强大,它改变了诸侯国力量的对比,成为统一运动的核心力量。
(2)秦的都城在咸阳。
贾谊的观点是正确的。
他认为秦朝的暴政是其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材料二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