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四教学案:第二单元第4课“千古一帝”秦始皇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教学设计
(2)成果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方式,检验学生对秦始皇统一中国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综合素质评价:结合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历史思维、团队合作、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
4.教学策略:
(1)针对学生的认知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2)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背景,掌握秦朝的建立、统一六国的过程及意义。
2.掌握秦始皇的生平事迹、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政策等方面的知识。
3.学会分析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原因和条件,理解秦始皇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此外,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秦始皇统一中国这一历史事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对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激发他们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秦始皇统一中国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小论文,要求如下:
1.秦始皇统一中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3.你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课堂练习,500字
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以下习题:
1.列出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三个重要条件。
4.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引导他们树立追求真理、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历史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历史的魅力和意义。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四教学案:第二单元第课“千古一帝”秦始皇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四教学案:第二单元第课“千古一帝”秦始皇含答案

清单一统一全国错误!并吞六国错误!1.条件(1)必然性: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混战,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安定统一成为时代的呼声。

(2)可能性①秦国实力:商鞅变法,使国力大增,为兼并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②个人才能:嬴政掌权后,锐意进取,善于用人,广招贤良。

2.过程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相继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全国。

清单二政治、经济制度变革“百代犹得秦政法”错误!1。

政治制度(1)皇帝制度:为自己选择了“皇帝”名号,“朕”成为皇帝的专称,玉玺为皇帝专用品,以显示皇权至高无上.(2)国家体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2.经济制度(1)下诏“使黔首自实田",按亩征税,使土地私有合法化.(2)奖励移民垦荒。

(3)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密切各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商品生产。

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从此“玺”成为皇权的集中体现,并为皇权披上了“天命”(君权神授)的色彩。

清单三军事、交通、文化措施缔造统一大帝国错误!1.军事(1)命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重设九原郡,修筑万里长城。

(2)平服岭南,设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2.交通(1)修建通往西南地区的“五尺道”,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

(2)修筑驰道、直道,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络.(3)统一车辆形制。

(4)拆除原六国所设路障、堡垒,使车辆在全国通行无阻。

3.文化(1)“书同文字",小篆成为全国通行字体,后出现了隶书,有利于推行政令、发展经济和文化认同。

(2)“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

清单四秦始皇的历史功过错误!始皇帝的勤政与暴行错误!1.功绩(1)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

(2)统一后,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确立起一整套先进的制度、规范,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

(3)勤于政务,富有实干精神,是具有高度行政能力的政治家。

选修4_第4课《“千古一帝”秦始皇》学案

选修4_第4课《“千古一帝”秦始皇》学案

第4课“千古一帝”秦始皇一、课标 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

2、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二、学习重点: 秦朝建立后实行的巩固统治的措施、如何评价秦始皇。

三、 知识梳理 (一)并吞六国1、历史条件:①历史潮流:统一成为 、广大人民 ② 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③秦王赢政具有雄才大略:2、统一的过程:从公元前(二)“百代犹得秦政法”1、 政治创新 ①皇帝制度 特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皇位世袭 ②三公九卿制 三公:③郡县制政治创新的历史作用:秦始皇的政治改革,奠定了此后2000多年统一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对于巩固统一、加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2、 经济创新①登记土地、按亩征税,土地私有合法化;鼓励耕织、奖励垦荒 ②统一货币、度量衡 经济创新的历史作用? (三)缔造统一大帝国1、开拓疆域:北击匈奴、修筑长城(长城西起 东到 );南征岭南(设 三郡,开凿 沟通了 );打通西南夷,开凿 ,并设置 ,促进了 。

至此, 。

2、建设交通网络,修筑 ,统一 。

有利于 ,也促进了。

3、 统一文字:用小篆代替各国文字,通行全国,有利于 对 。

总结:秦始皇采取的巩固统治的措施有什么意义?(四)秦始皇的勤政与暴行1、 勤政的表现: 2、 暴行: 3、如何评价? 功在统一:①灭六国、实现统一,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帝国,初步奠定了中国现有的疆域基础。

②废分封,推行郡县制,并从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③秦始皇为巩固王朝统治推行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对于推动历史前进、促进生产力发展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罪乃专制:①严酷刑法、杀人如麻,人民痛苦不堪,激化了阶级、社会矛盾。

②荒淫无耻、横征暴敛、大兴土木,人民负担沉重,纷纷起来反抗。

③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3、秦灭亡的原因:秦始皇的暴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秦二世倒行逆施,导致社会矛盾迅速激化,是秦短命而亡的重要原因;秦末农民起义的打击是直接原因。

历史:2.4《“千古一帝”秦始皇》学案(岳麓版选修4)

历史:2.4《“千古一帝”秦始皇》学案(岳麓版选修4)

第4课“千古一帝”秦始皇【知识模块】1、秦国在孝公时任用变法,()、()奠定了兼并六国的坚实基础。

2、秦的统一大业最终由()完成,13岁即王位,由()掌理政务。

3、从()年,赢政运筹帷幄,挥师东进,相继兼并()六国,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

4、赢政创造性地为自己选择了名号,“(”成为皇帝的专称,(成为皇帝的专用品。

5、在国家政治体制方面,秦始皇采纳了的意见,决定在全国推行()。

6、秦始皇的政治改革,奠定了此后2000多年统一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对于(),)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7、公元前216年,秦始皇下诏()进行全国性的土地登记,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

与此同时,()这些措施,有效地推动了家业手工业生产和新兴地主经济的发展。

8、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废除,颁行统一的)。

秦始皇还废除了六国的旧制,统一)。

9、秦始皇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为大一统的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他)(),进一步巩固了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0、秦始皇高瞻远瞩,雄才大略,为实现理想而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坚忍和执著,但他的性格和举止中也有(、)、))的一面。

11、公元前207年,在()下,秦朝瓦解,二世而亡。

【选择题】1.秦统一最重要的意义是A.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B.彻底摧毁了奴隶主贵族统治C.中国从此开始以统一为发展主流 D.有利于人民安定生活和发展生产2.秦统一是在A.公元前221年 B.公元前359年 C.公元前230年D.公元前3356年3.秦统一后的货币是A.圆形方孔钱 B.蚁鼻钱 C.铲形钱D.刀形钱4.秦始皇建立郡县制和焚书坑儒是采纳A.韩非的建议 B.蒙恬的建议 C.李斯的建议D.商鞅的建议5.下列关于秦统一的表述不确切的是A.战国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B.人民厌恶长期战争,渴望和平,统一顺应了人民群众的要求C.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七国之首,为秦统一创造了条件D.秦始皇灭六国,建秦朝,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分裂局面6.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作为通行全国的标准文字是A.楷书 B.大篆 C.小篆 D.隶书7."焚书坑儒"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秦始皇个性暴虐基层 B.秦始皇视传统文化为统治障碍C.秦朝统治严酷残暴 D.君主专制扩展到思想文化领域【材料题】1.“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2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 第4课“千古一帝”秦始皇教师用书 岳麓版选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第2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 第4课“千古一帝”秦始皇教师用书 岳麓版选

第4课“千古一帝”秦始皇年,相继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第一次建立起中“百代犹得秦政法”(1)目的:显示功过三皇,德超五帝。

(2)特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皇位世袭。

2.政治体制(1)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决断权集中在皇帝手中。

(2)地方:推行郡县制。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县以下设乡、亭、里等基层机构。

(3)作用①奠定了此后2000多年统一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

②对于巩固、加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发展,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

3.经济措施(1)内容①“使黔首自实田”,按亩征税,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

②鼓励耕织,奖励移民垦荒。

③颁行统一的新货币——秦半两钱,统一度量衡。

(2)作用①推动了农业、手工业生产和新兴地主经济的发展。

②大大密切了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商品生产,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缔造统一大帝国1.开拓疆域(1)功绩①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②南征岭南,开凿灵渠,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③打通西南夷,开凿“五尺道”。

(2)意义①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经济开发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②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初步奠定。

2.建设交通网络(1)措施:修筑驰道、直道,统一车辆形制。

(2)意义:有利于传达政令、调遣军队,也促进了全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3.统一文字(1)措施:用小篆代替各国文字,通行全国,后来又出现隶书。

(2)意义:有利于推行政令、发展经济和文化认同,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凝聚与巩固具有深远的影响。

始皇帝的勤政与暴行1.勤政(1)秦始皇勤于政务,富于实干精神,是具有高度行政能力的政治家。

(2)他高瞻远瞩、雄才大略,为实现理想而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坚忍和执着。

2.暴行征调太急,赋敛过重,刑罚严酷;文化专制,焚书坑儒;耗费巨资寻药求仙。

预习完成后,请把你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条件1.在新课程标准下,探究课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同学的青睐。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1.1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1.1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教案

第1节、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过程和方法:从多个角度分析秦统一中国的原因;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秦始皇在国家统一过程中的雄才伟略,领略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教学重点】:秦灭六国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措施及其作用,如何客观全面评价秦始皇一生功过是非?【导入】:直接导入法:先介绍选修4的学习内容和重要意义,然后介绍“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学习指导书面材料,再转入单元序言内容的讲述,并引入新课:【教学】:一、秦统一六国(以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阶段特征为突破口,层层深入)BC770-BC221,呈现的政治状况:天下分裂,诸侯割据,战争频繁。

1、条件①春秋:诸侯林立——战国七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②长期战乱,人民深受战争之苦=======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民心所向;③封建经济发展,民族交融======社会基础;④法家关于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理论======思想基础⑤商鞅变法,秦国实力增强======为秦统一提供条件⑥秦王赢政雄才伟略======个人因素(广纳贤士、正确的统一方略)▲思考、提升与巩固(1、秦统一的主客观条件分别是哪些?2、从政治、经济、民族、群众、思想基础概括客观条件)客观条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①经济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②政治基础:封建制度建立,争霸、兼并战争实现局部统一③民族基础:各民族逐步融合,民族凝聚力加强④群众基础:长期战乱,人民厌战渴望统一⑤思想基础:法家关于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理论主观条件:①秦国商鞅变法后实力最强,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②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广纳贤士、统一方略正确2、概况: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3、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四课千古一帝秦始皇课件 (共35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四第四课千古一帝秦始皇课件 (共35张PPT)

建立新制,巩固统一
二、秦始皇的活动
1、并吞六国,一统天下
探究:秦国为什么能够顺利统一六国? (1) 历史趋势 :① 经济发展,联系密切;局部统一的实现
②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2)物质基础: 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基础。
(3)嬴政的雄才大略 ①坚忍刚毅的性格和敏锐迅捷的决断力;
②亲政后善于发现、礼待人才并能用人不疑,勇于纠错 。 ③正确的统一策略(远交近攻)。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 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秦始皇本纪》
郡县制与分封制相比,最大 的特点在于?
——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皇帝
中央机构
三公九卿

地 方


构乡
郡守、郡丞、郡尉 县令、县丞、县尉 三老、啬夫、游徼
1、灭六国统一全国,结束诸侯割据局面,顺应 历史潮流,符合人民愿望。 2、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 封建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3、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 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4、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 进了民族融合、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影响深远
归纳综合
本课知识总结
一、秦始皇的一生 二、秦始皇的主要历史活动
1、并吞六国,完成统一 2、创制新制,巩固统一 3、勤于政事,实施暴政 三、秦始皇的功与过 功:1)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2)制度创新,巩固统一; 3)勤于政事 过:暴政——1)焚书坑儒——文化专制;
2)严刑峻法; 3)滥用民力
评价秦始皇 (结合材料及课文所学知识)
2、建立新制,巩固统一 (3)军事措施 ①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千古一帝”秦始皇教案

“千古一帝”秦始皇教案

第4课“千古一帝”秦始皇课标要求: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探讨战国末年的基本形势,理解秦统一六国的必然性。

通过了解秦始皇在统一战争中的事迹,评价秦始皇个人在这场战争中的作用,在评价人物时引导学生注意必然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关系。

列举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措施,分析和评价这些措施在当时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从秦始皇的境遇、言行和功绩当中,深入了解秦始皇的突出特点和性格,理解秦始皇与其时代的关系,从而深刻感悟当时历史发展的主题。

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手段,收集有关秦王朝留下的历史遗迹的图片和相关的文字研究资料,并能透过秦始皇去感受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不断提高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秦始皇的了解,认识到作为古代中国一个极具特点和争议的人物,秦始皇的所作所为,既有其历史必然性的一面,又有其偶然性的因素在起作用。

秦始皇崇信严刑酷法,以为这样能够使子孙万世相传,但在广大民众的反抗怒涛中,这也仅仅是一个幻想而已。

从长远的历史发展看,是否顺应民心是政权稳固的基础,而民众则是真正主宰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教学重点:秦始皇建立统一的中央专制集权制度的主要措施。

教学难点:如何客观辩证地评价秦始皇。

授课时间:1课时导入新课: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又在历史上以“暴君”形象著称。

是什么原因使他能够吞并六国、一统天下?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他有哪些可以泽被后世的业绩?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他呢?教学主体:一、并吞六国1.秦统一中国的原因探究活动1:阅读教材,分析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原因。

(1)从客观方面看:①社会基础: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局部实行了中央集权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单一 统一全国并吞六国1.条件(1)必然性: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混战,严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安定统一成为时代的呼声。

(2)可能性①秦国实力:商鞅变法,使国力大增,为兼并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②个人才能:嬴政掌权后,锐意进取,善于用人,广招贤良。

2.过程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相继兼并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全国。

清单二 政治、经济制度变革“百代犹得秦政法” 1.政治制度(1)皇帝制度:为自己选择了“皇帝”名号,“朕”成为皇帝的专称,玉玺为皇帝专用品,以显示皇权至高无上。

(2)国家体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2.经济制度(1)下诏“使黔首自实田”,按亩征税,使土地私有合法化。

(2)奖励移民垦荒。

(3)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密切各地区的经济联系,促进了商品生产。

[深化认知]春秋战国时期,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

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从此“玺”成为皇权的集中体现,并为皇权披上了“天命”(君权神授)的色彩。

清单三 军事、交通、文化措施缔造统一大帝国1.军事(1)命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重设九原郡,修筑万里长城。

(2)平服岭南,设立桂林、象郡、南海三郡。

2.交通(1)修建通往西南地区的“五尺道”,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

(2)修筑驰道、直道,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络。

(3)统一车辆形制。

(4)拆除原六国所设路障、堡垒,使车辆在全国通行无阻。

3.文化(1)“书同文字”,小篆成为全国通行字体,后出现了隶书,有利于推行政令、发展经济和文化认同。

(2)“焚书坑儒”摧残了文化。

清单四 秦始皇的历史功过始皇帝的勤政与暴行 1.功绩(1)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

(2)统一后,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确立起一整套先进的制度、规范,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格局。

(3)勤于政务,富有实干精神,是具有高度行政能力的政治家。

(4)高瞻远瞩、雄才大略,为实现理想而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坚韧和执著。

(5)对缔造和巩固大一统帝国的事业,倾注了全部热情和毕生精力。

2.过失(1)“焚书坑儒”是对文化的摧残,在政治生活中造成恶劣影响。

(2)滥用民力,赋敛过重,刑罚严酷,给人民带来沉重负担和苦难。

[深化认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其中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度在后世封建王朝得到发展。

探究点 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史料探究]材料一 毛泽东说“我是赞成秦始皇的”,“秦始皇是厚今薄古的专家”,“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

(1)从材料一看,毛泽东“赞成秦始皇”的两个主要理由是什么?结合史实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 理由:体制创新和统一全国。

理解: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建立了以三公九卿制为主的中央官制,地方上废分封、置郡县,并采取了其他一系列加强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如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文字等),对当时和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结束群雄割据的局面,统一全国,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 秦始皇制定了种种严酷的刑法,如车裂、活埋、弃市、腰斩……全国两千多万人,囚徒就有几十万。

(2)材料二体现了秦朝怎样的治国思想?[答案] 严刑峻法的法家治国思想。

材料三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唐)章碣《焚书坑》(3)材料三中“山东乱”“刘项”各指什么?[答案] “山东乱”指秦始皇暴政导致秦末农民起义;“刘项”指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刘邦、项羽。

(4)综合以上材料我们在评价秦始皇的时候应该坚持什么样的态度和立场?[答案] 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大背景下,分析历史人物的活动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结论形成]秦始皇历史功过的评价1.功绩(1)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诸侯割据混战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统一;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中华民族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2)确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发展。

(3)实行一系列军事、经济、文化措施巩固国家统一,对秦以后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过失(1)强化皇权专制,政治独断性和随意性,形成中国长期政治专制的传统。

(2)实施暴政,滥用民力,赋敛过重,刑罚严酷,给人民带来沉重负担和苦难。

(3)思想专制,“焚书坑儒”严重摧残中国传统文化,钳制人民思想,形成中国社会长期的愚民政策。

3.总结秦始皇是中国古代早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对中国两千年的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我们评价秦始皇应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一分为二的分析评价其功过是非。

秦始皇的功绩是主流,过失是支流。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历史学家顾颉刚说:“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

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要理解其中关于秦始皇的评论,可能需要依据( )A.统一文字、焚书令、秦朝速亡B.统一度量衡、修筑长城、秦朝速亡C.焚书令、秦朝速亡、科举制度D.焚书令、秦朝速亡、后世没有采用该手段解析:选D 材料中顾颉刚指出,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推行严刑峻法,实行了“焚书坑儒”,禁止人民读书,但是没有达到想要的目的。

秦始皇在思想统治上的失败一方面加快了秦朝的灭亡,另一方面也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教训和借鉴,所以D项符合题意。

2.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我们之所以肯定他,最主要是在于他( )A.确立了封建制度B.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C.所实行的统治政策对后世影响大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析:选D 秦始皇对我国后世深远的影响是他创立的政治制度。

3.据史料记载,秦始皇共有五次大规模巡游,路程超过2万公里,远远高于《尚书》记载的“天子五载一巡守”的古制。

巡游最重要的目的是( )A.宣扬国威,安定天下 B.平定叛乱,安定一方C.奢侈享乐,玩物丧志D.金戈铁马,王道霸业解析:选A 国家统一之后秦始皇进行了五次大规模巡游,其用意只在于宣扬国威,安定天下。

4.开创了大一统帝国的秦朝仅存约15年的时间。

造成秦朝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是( )A.武将纂权B.苛法暴政C.外族入侵D.诸侯争霸解析:选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采用法家思想治国,实行严刑峻法激化了社会矛盾,因此而灭亡,故B项正确。

5.毛泽东善读史书,对嬴政很是赞赏,他曾说“百代都行秦政制”。

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A.秦使分封制寿终正寝B.秦推行郡县制,影响重大C.皇帝制被后世采用D.三公九卿制得以延续解析:选B 秦朝推行的一系列政治制度中,郡县制影响深远,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6.在评论秦朝灭亡时,历史学家张岂之说:“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民心和民力。

”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 )A.称皇帝、制《秦律》B.置三公、行郡县C.“焚书坑儒”、筑长城D.统一文字、平百越解析:选C “焚书坑儒”失去了民心,“筑长城”滥用了民力,这些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二、非选择题(第7题15分,第8题11分,共26分)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卢生说始皇曰:“……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

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

……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

”……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

各案署不移徙。

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

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

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

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

”案问,莫服。

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

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听事,群臣受决事,悉于咸阳宫。

——《史记·秦始皇本纪》(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这则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7分)(2)根据材料,秦始皇愤怒并杀人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又反映了什么问题?(8分)解析:第(1)问,材料中秦始皇对丞相车骑的在意,反映出皇权的不可僭越,依据皇帝制度的特点概括即可;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以及秦始皇的个性特点上分析其本质。

第(2)问,材料中关键信息“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从中概括秦始皇愤怒杀人的原因;从秦朝法律的严酷和秦始皇对方术的迷信两个方面分析问题所在。

答案:(1)原因:秦始皇认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排场过大,有损皇帝的权威。

问题: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事无巨细,皇帝独裁;秦始皇猜忌、残暴的个性。

(2)原因:秦始皇相信要成仙人,需避俗人;泄露皇帝去处不仅违法,而且影响皇帝修炼成仙,因此秦始皇才愤而杀人。

问题:反映了秦始皇对方术的迷信以及成仙的决心;同时也是法律苛严、秦始皇残暴的明证。

8.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直到今天,这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

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

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太史公曰: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伤者未痊,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史记·蒙恬列传》材料二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

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清圣祖实录》材料三 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

由今观之,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时代矣。

……而当时之筑长城者,只为保其一姓之私、子孙帝皇万世之业耳,而未尝知其收效之广且远也。

——孙中山《建国方略》(1)据材料一、二,概括司马迁和康熙帝批评秦始皇修筑长城所持的共同理由及其目的。

(6分)(2)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对秦始皇的评价,并结合时代背景回答其目的。

(5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和材料二中“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的信息中概括其理由,其目的从他们的阶级立场来分析。

第(2)问,从材料三中“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之治水等”“倘无长城之捍卫,则中国之亡于北狄,不待宋明而在楚汉时代矣”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修筑长城有助于稳定北方边防;从“始皇虽无道”“只为保其一姓之私、子孙帝皇万世之业耳,而未尝知其收效之广且远也”的信息可以看出孙中山否定其暴政和专制。

联系孙中山所处的时代,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以及孙中山资产阶级的阶级属性来分析其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