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千古一帝秦始皇
“千古一帝”秦始皇 (1)

③征西南夷,修“五尺道” 。
秦始皇的主要历史活动
二、建立新制,巩固统一 (3)军事措施:开拓疆域 ①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 ②南征岭南,修灵渠,设三郡;
③征西南夷,修“五尺道” 。 作用: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与中原的 经济文化交流;初步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疆域。
秦始皇的主要历史活动
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 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
②中央:设三公九卿制
皇帝 御史大夫 (副丞相)
律令图籍 监察百官
左、右丞相 “百官之首”
太尉 军务
百官之首 全国政务
特点: 互不相属, 互相牵制, 互相配合, 军国大权最 终操纵在皇 帝一人手里
D
5. 秦朝三公九卿和郡县长官产生的方式是 ()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皇帝任命 D.地方推荐
C
6、“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 位于以行政区划为藉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 制度因素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
C
7.你认为下面的情况,哪种不可能
D
D
3. 下列关于赢政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 确的是( )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表明赢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
B
4. 郡县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 其依据主要在于(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是真实的:(
A.公元前202年某月某日,身在咸阳的 小苏给家人写了一封信,用的是小篆。 B.公元前228年某月日,一官员称呼嬴 政为大王,未受斥责。 C.公元前218年某月,张某被任命为某 郡郡尉,负责该郡治安,并享有皇帝所 赐的一块封地。 D.公元前219年,太仆王某奉命给秦始 皇购买上等良马。
【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选修】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专题·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千古一帝”秦始皇(一)主要功绩1.兼并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1)条件:时代趋势,国力基础,重用人才,个人条件。
(2)过程:从公元前231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局面2.政治制度:创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度,推行郡县制,颁行秦律,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3.经济文化措施:按田征税,土地私有合法化,移民垦荒,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修建驰道,统一车轨,促进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4.开拓疆土:北击匈奴,移民实边,修筑长城,征伐岭南,修筑灵渠,设三郡,扩大疆域。
(二)功过评述1.统一中国,结束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多项举措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政权巩固和国家统一。
3.过分尊崇法家,焚书坑儒、严刑凤峻法、滥用民力,广建宫殿,陵墓,专制暴虐,制定各种残酷的刑罚、赋敛严重,使秦朝短暂而亡。
4.总评:尽管暴政对秦代产生了消极影响,但秦始皇实现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是对中华民族贡献巨大的杰出历史人物。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者唐太宗(一)主要功绩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1)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心存百姓;广揽人才,知人善任;广开言路,兼听纳谏;开明开放,兼容并包。
(2)客观上:隋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2.贞观之治的内容(1)政治: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重视法制,颁行《唐律》,肃清吏治,化重为轻(2)经济:延用均田制,完善租庸调制,经济迅速恢复发展(3)民族关系:实行开明民族政策,册封、会盟、和亲、设置都护府等。
(4)文教:发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5)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存百姓(二)功过评述1.开启“贞观之治”的局面,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为开元盛世奠定初步基础2.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边疆各族和唐政权友好关系,使统一多民族国家迈入鼎盛时期。
高二历史(选修-岳麓版)8-“千古一帝”秦始皇-3学习任务单

《“千古一帝”秦始皇》学习任务单
【学习目标】
课标要求: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列举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措施,分析和评价这些措施在当时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了解秦始皇的境遇、言行,评价秦始皇个人在历史的作用。
【课前预习任务】
1.用一句话说出你心中的秦始皇。
你是通过哪些途径产生这样的印象的?
2.通过查阅资料,制作《秦始皇年表》。
3.关于秦始皇你还想知道什么?
【课上学习任务】
1.秦始皇对国家的有效统治是怎样实现的?
2.秦只存在了15年就轰然崩塌的原因?
3.对于同一个历史人物秦始皇有多种评价的原因?
4.影响人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因素有哪些?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课后作业】
学习本课后,请你评价“秦始皇”。
(要求:请课后自主开展基于史料的探究性学习,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源清晰,逻辑严密,字数不限)
【课后作业参考答案】
开放性题目。
只要符合以下条件就是高水平的小论文:运用唯物史观评价、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千古一帝·秦始皇

⑥完胜灭齐:前221年
为何首先灭韩?灭掉六国的特 点是什么?
(特点:先弱后强、先近后远)
确立中央集权制
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文化: 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3)经济:统一度量衡和货币 (4)交通:修筑驰道、直道、人工渠道 (5)军事:征百越、击匈奴;修筑长城
题而导致国家分裂;但是毁掉的各国古籍都有副本保 存,其后被毁是由于项羽火烧秦都造成的; ⒍修建灵渠,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该地区永 远成为中国的版图; ⒎修建长城,抵御北方胡族侵略的重要防线,长城长期 成为国界; ⒏南征南越,将福建、浙江、两广纳入中国版图。 ⒐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 的版图。至此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 基本格局。
原因
a、国力因素: 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 b、民心因素:割据混战,战乱频繁,人民渴望统一 c、个人因素: 秦王嬴政锐意进取、励精图治,善于发
现人才,广泛招募各国精英。
主观条件: 历史趋势:秦国实力
客观条件: 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时势造就英雄 英雄影响时势
“秦王扫六合”
(1)过程
战国七雄
过 程
制传国玺
“传国玉玺”就材于“和氏璧”。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 皇之命所镌。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 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之信物。嗣后,历代帝王 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国之重器也。得之则象征其“受命于天”, 失之则表现其“气数已尽”。凡登大位而无此玺者,则被讥为“白版皇帝”, 显得底气不足而为世人所轻蔑。由此便促使欲谋大宝之辈你争我夺,致使该 传国玉玺屡易其主,辗转于神州大地二千余年。然终于销声匿迹,至今杳无 踪影,辄令人扼腕叹息。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1.1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课件(共50张PPT)

•
材料一:春秋初期,郑庄公一度独揽王室 大权。周郑双方反目成仇,郑军打败周军,周桓 王中箭负伤,史称“射中王肩”。从此,“王室 之尊,与诸侯无异”。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 战争频繁,不少诸侯国内的卿大夫逐渐取代国君 掌握了国政。“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就是 其中的例子,形成了战国七雄争霸的格局。
----李贽《史纲评要·后秦记》
材料三:昔者秦始皇帝功德瑕衅(过失), 粲然(明白)在中夏(中国),其法式 (法令、制度)诒(遗留)于后嗣(后代)。
---章太炎《訄书·哀焚书》
材料四:“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 “以暴虐为天下 始” ---贾谊《新书·过秦论》
材料五:“始皇暴虐,至子而亡” ----《贞观政要》卷八
第一单元
古代中國的政治家
★历史人物评说的几点基本原则
(一)根本标准: --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生产力 的发展. 历史潮流(国家从分裂到统一、社会阶段的向前发展)
是否符合人民愿望。
(二)方法: 1.知世论人 --把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时代大背景下去分析 2.就事论人 --依据人物的主要活动史实分析 3.评估标准 --道德标准和价值标准相结合;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2021/8/272021/8/272021/8/272021/8/278/27/2021 •14、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2021年8月27日星期五2021/8/272021/8/272021/8/27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8月2021/8/272021/8/272021/8/278/27/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8/272021/8/27August 27, 2021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2021/8/272021/8/272021/8/272021/8/27
高中历史人物介绍2 秦始皇

秦始皇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王朝的始皇帝。
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
秦始皇22岁时正式登基,“亲理朝政”,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帝国——秦朝。
定都咸阳。
他是中国第一位皇帝,是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者,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统一中国后,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他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机构,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设郡县。
秦朝建立的这套中央集权机构的政权机构,以后一直被历代王朝所仿效。
秦始皇对中国的统一,做了许多前无古人的业绩,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统一文字,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的基础,并延用至今;废封国,立郡县,成为以后中国统一后管理的标准模式.历时数千年之久;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在商业上大大便利国内交流;车同轨,道同距,大大便利国内交通;焚书坑儒,客观来讲统一了思想,避免因为历史问题而导致国家分裂;但是毁掉的各国古籍使得中国相当部分古文化断层、古代史断代,这点确是遗憾;修建灵渠,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修建长城,使其成为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天然分界,长城长期成为国界;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
秦始皇被很多史学家看作是一个暴君,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
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
故此,一直成为史学家对于秦始皇功大还是过大的争论点。
自古以来,秦始皇一直是一个倍受争议的人物。
但总体来说,我认为秦始皇的功大于过。
我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去图书馆查阅图书,与同学合作,向关学科老师咨询等方式进行,在这一过程中我体会到了自主学习的乐趣,提高了从诸多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与同学合作的过程中我还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更让我收获颇多的是我对秦始皇这一人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历史选修四第四课

1、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主观上: ①吸收隋亡教训 ②唐太宗雄才大略,个人作用 (2)客观上: ①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创造 了条件 ②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是 社会繁荣的主要动力 贞观:唐太宗年号(627-649年)
2、贞观之治的表现: 领域 措施内容 影响 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 精简机构、提高效率 化重为轻、惩治贪官 政治 重视法制,颁行《唐律》 发展隋朝科举制 扩大了统治基础 知人善任,兼听纳谏 政治开明 经济 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法 民族 民族宽容政策
A 罗斯福 B 丘吉尔 C 希特勒
1、实事求是,依据史实。 2、结合时代特征来评价(是否顺 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是否符合人民 的长远利益和愿望;是否推动生产力 的发展 )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尽可能做到 全面客观
一、并吞六国
1、因素 2、统一
史
完成 统一 开拓 疆域 17
①兼并六国 ②北击匈奴,收河南地,筑长城 ③平服岭南,开灵渠,设三郡 ④打通西南夷,开“五尺道”
评 价 过:
功:
修 五 尺 道
云南“五尺道”
北至长城
西 到 陇 西
人口达2000万
东 到 东 海
南到南海
第三环节:
“千古一帝”秦始皇
四、如何评价秦始皇
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有人说秦始皇是暴 君,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评价古代政治家功过的一般方法 : ①是否完成国家统一,推动历史发展。 ②是否调整政治措施,保持社会安定。 ③是否调整经济措施,重视改善生产条件, 促进经济发展。 ④是否采取措施,促进文化繁荣。 ⑤是否采取措施,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各民 族的融合与团结。 ⑥是否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 利益。
晚年纳谏减少,大兴土木。
千古一帝秦始皇

三、历史过错
1.徵敛无度,赋税奇重
• 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开支与工程建设,满足穷奢极欲之生 活,始皇不惜对民众课以重税,全国出现“男子力耕,不 足粮饷,女子纺织,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 的严重状况,以致民不聊生,百姓“衣牛马之衣,食犬口 之食”。
2.好大喜功,滥用民力
• 秦始皇急功近利、不恤民情,连年大兴土木、四处征战, 为了自己之奢欲,在首都附近造阿房宫、修骊山墓,所耗 民夫竟七十万人以上。据估计,当时服兵役之人数远超二 百万,占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如此重税苦役,实非百 姓所 能忍受。
二、历史功绩
1、统一六国
咸阳
秦
2、政治方面:
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确定皇帝称号,皇权至高无上
在中央
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在地方
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
Hale Waihona Puke 郡县制3、统一度量衡
度:长度单位
量:容积单位
衡:重量单位
4、统一货币 5、统一文字
6、军事方面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南征百越,设置四郡
扩大了疆域,巩固了统一
3.严刑峻法,民怨鼎沸
•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法令即十分严苛,一人死罪诛及三族, 一家犯法邻里连坐,百姓动辄被罚充苦役或惨遭酷刑。
4.箝制思想,焚书坑儒
• 秦始皇还把严刑峻法施之於思想领域,大肆统制思想,禁 锢思想自由。
四、如何评价秦始皇
1、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
• 树立评价历史人物的正确标准,以对于社会历史发展所 起的作用去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这是一个科学 标准。 • 具体分析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实事求是地评价 历史人物 • 具体分析历史人物的功过。正确的方法是分析当时的 社会矛盾,找出社会发展的趋向,分析历史人物的言 行对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对历史发展所起的客观作用, 并以此去判断他究竟是功绩占主流还是过失占主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历史自主探究学案
课题:第4课“千古一帝”秦始皇编号
【创设情境】: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横扫六合,一统天下,中国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秦国为什么能够完成统一?如何巩固统一?如何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共同走入那段尘封的历史,说一说秦始皇的千秋功过。
【学习任务】:
一、统一六国,建立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一)条件
1、客观条件:
①经济基础:战国时期,的提高,的发展,各民族、各地区地联系
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基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废除了制而实行制,局部实行
制,从而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政治基础;长期的兼并战争,形成了统一。
③民族基础: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族为中心,形成巩固的民族共同体。
④广大劳动人民深受战乱之苦,渴望。
2、主观条件:
①秦国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实力最强,具备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
(根本原因)
②个人因素:具有坚忍刚毅的性格和敏锐迅捷的决断力、雄才大略,能顺应历史发展
的趋势,广罗人才。
③秦国实行了等正确策略。
(二)时间:前——前年
(三)方式:。
(四)过程(前230年——前221年)远交近攻、分化离间:韩赵魏楚燕齐
(五)意义: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
2、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百代犹得秦政法”(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一)政治上:
1、实行皇帝制度:
①,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②: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
③“家天下”的制是君主权力集中的另一体现:自称始皇帝。
2
3、地方:推行郡县制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
(1)产生方式和待遇不同:
分封制以为纽带,实行世卿世禄制,官职是,享有封地。
郡县制不是以血缘为纽带,其官职是由皇帝。
有俸禄无。
(2)影响不同:分封制:由于地方自主权较大,所以形成地方分裂格局。
郡县制:由于,所以一定程度上
有利于防止地方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二)经济上:
1、“黔首自实田”
含义:百姓自报土地数量,政府按申报数量收税。
作用:把制推向全国,推动了封建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
2、鼓励耕织,奖励垦荒。
3、统一度量衡、货币。
作用:加强了各地经济联系,促进了商品生产,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三)司法上:颁布《秦律》,统一法律。
体现的意志。
(四)军事上:拓展疆域,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
1、北击,修筑长城。
2、南征百越,修灵渠,设桂林等三郡。
3、征西南夷,开五尺道。
(五)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
作用:有利于传达政令、调遣军队,促进了全国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六)文化上:
1、统一文字——小篆;促进了各地文化和经济的交流与发展。
2、焚书坑儒:实质是,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但也有利于
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三、秦始皇的勤政:做为优秀政治家他勤于政务,富于实干精神,具有高度的行政能。
四、秦始皇的暴政:
(一)暴政表现:1、公元前214年,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2、连年征伐:如南征百越、北击匈奴
3、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如筑长城、开弛道、建宫室、修陵墓
4、刑法严酷
5、赋税沉重:
(二)暴政后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秦朝的历史:前221年统一,前209年秦末农民战争,前207年秦亡(14年)
六、评价秦始皇:
(一)评价中国古代政治家的一般方法:了解基本史实、一分为二评价
史实——1.是否有利国家统一;2.是否保持政治安定;3.是否促进经济发展;4.是否促进文化繁荣;5.是否促进民族融合;6.是否反抗外来侵略。
(二)评价秦始皇:
1、阶级本性:他是杰出的阶级的政治家。
2、功:(1)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全国,结束了的局面,
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2)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建立了制度,奠定了2000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4)做为优秀政治家他勤于政务,富于实干精神,具有高度的行政能力,坚韧执着。
3、过:他是统治残暴的封建专制皇帝:实行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制定了严刑酷法;
大兴土木,徭役繁重,广建宫殿陵墓,无限制使用民力、物力,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一)积极影响:
1、政治: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创
造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抵御外来侵略。
2、经济: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利于封建经
济发展。
3、民族: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
(二)消极影响:
1、经济上:封建社会末期,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政治上: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使人民毫无政治地位和人身自由;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
3、思想文化上: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文化,严重阻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自主检测】:
(2010年江苏卷)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东南膏腴田园及所产渔盐,最为财赋之薮(聚集),可资中国之润。
......数年以来,沿边江、浙、闽、粤,多设水陆官兵,布置钱粮,动费倍增,皆为残孽未靖之故。
如台湾一平,......地方益广,岁赋可增,民生得宁,边疆永安,诚一时之劳,万世之逸也。
--施琅《靖海纪事》材料二自古帝王政治,得一土则守一土,安可以既得之封疆而复割弃。
......况台湾地方,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东南之藩篱。
此地若弃,沿海诸省,断难晏然无虑。
......若归天朝,使海外诸国,既慑天威,益慕圣德。
--《明清史料丁编》材料三兹地方初定,蠲(免除)三年徭税差役。
......分兵驻守,......至数年后,闽粤之人倍至,荒林田畴复垦。
樵苏采捕,载运米谷蔬菜,出入港澳,均听民便。
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清]施琅《靖海纪事》(1)据材料一、二,从政治、经济、军事角度分析康熙收复台湾的战略意图。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