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的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应对对策研究
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格局与演变趋势

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格局与演变趋势一、概述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其耕地利用的生态效率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的土地利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耕地利用的生态效率问题逐渐凸显。
深入研究该区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格局与演变趋势,对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生产力、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时空格局是指某一事物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分布和组合状况。
对于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而言,其时空格局表现在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点上耕地利用的生态效率差异及其变化规律。
而演变趋势则是在长时间尺度下,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变化方向和速度。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格局和演变趋势的深入分析,探讨该地区耕地利用的生态效率现状、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为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将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耕地利用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以期揭示该区域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建议。
1. 研究背景与意义:介绍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粮食主产区的重要性,以及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对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长江中下游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之一,其农业生产的稳定与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实现。
这一地区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对于保障我国粮食自给能力、维护农业生态平衡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此背景下,研究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的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对于深化认识该地区农业土地利用的时空格局,探索其演变趋势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长江中下游地区拥有广阔的平原和丰富的水资源,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
该地区以其丰富的耕地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粮食生产能力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粮食生产能力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粮食生产能力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粮食是人类生存所必需的重要物资之一,而粮食生产在现代社会中也显得格外重要。
尽管如此,在中国,由于人口增长和土地资源减少等因素的影响,粮食生产能力并未达到最优状态。
本文将探讨粮食生产能力的现状,分析产能瓶颈,探讨未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现状据统计,中国的总人口已经接近14亿人,却只有约1.8亿公顷的耕地面积可供耕种。
粮食生产在现代农业中显得越来越困难,思考粮食生产问题的时候,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 生产力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粮食生产力进步,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
通过引进研发现代农业技术、智能机械等技术手段,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减少人工成本,从而切实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2. 节约资源在粮食生产中,水资源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同时土地和肥料也是关键的因素。
然而,由于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其他因素,导致水资源、土地和肥料的浪费。
因此,需要研究新型的种植方式,避免不必要的水和肥料消耗,并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土地的耕作管理。
3. 养殖业在粮食生产和人类食品生产中,畜牧业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然而,在如今的畜牧业中,环境问题和动物健康问题日益成为关注的问题,尤其是禽流感等传染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因此,需要改进动物养殖方式和营养结构,确保畜禽的身体健康,保证畜禽产品的质量。
二、对策和建议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并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水平,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 采用现代化农业技术新型农业技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减少人工成本。
现代化农业技术包括:智能机械、无人机等技术,可以帮助农民更快、更精准、更科学的完成农业生产任务。
同时,新型技术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多机会,从而增加收入,并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长效育种粮食种植的提高,长效育种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对作物的基因研究和育种,可以提高作物的抗病性、耐寒性、适应性和产量。
长效育种可以帮助农民生产更多更优质的粮食,从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粮食现代化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

中国粮食现代化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中国粮食现代化的发展现状、问题和对策一、发展现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家之一,粮食安全一直是国家的重要战略。
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粮食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加速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粮食生产技术得到了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
同时,种植结构发生改变,从传统的粮食为主转变为多种农作物、农特产品并举的种植模式。
此外,科学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遗传工程、无人机等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率。
二、问题然而,中国粮食现代化仍面临着一些问题。
1. 耕地资源减少: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速了耕地的减少。
由于城市扩张和工业用地的占用,大量的耕地被转化为非农用地。
这导致实际耕地面积减少,对粮食生产构成了一定的威胁。
2. 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我国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农业规模效益不高。
农民普遍缺乏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和管理技能,农产品加工水平低,农业产业链不完善。
这些问题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影响了粮食生产现代化的进程。
3. 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干旱、洪涝、风灾等极端天气事件在中国常见。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水资源浪费加剧了自然灾害的破坏力。
这些灾害对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构成了威胁。
4. 农业环境问题: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大量的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导致农业环境污染。
土壤和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对粮食质量和人民健康产生了潜在威胁。
三、对策为了推动中国粮食现代化,应采取以下对策:1. 优化土地利用和管理:加强土地整合,减少城市扩张对耕地的占用。
加强农地统筹规划,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大面积连片耕地。
此外,推动土地托管和农民合作社发展,提高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
2.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加强对大数据、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推动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创新。
我国粮食供需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粮食供需现状及发展对策摘要通过大量数据对我国近年来粮食生产、消费、储备和贸易情况进行了分析,肯定了国家出台的系列政策对提高粮食有效供给的重要作用,指出我国粮食继续增产面临的诸多制约因素,并基于粮食安全角度提出了政策和技术建议,以期为今后发展粮食生产、流通管理、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粮食;供需现状;制约因素;发展对策粮食是保生活、平物价、稳民心的关键商品。
以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近1/5的人口,我国政府历尽艰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从1978年至今的20多年来,我国粮食产量从3亿吨连续登上3.5亿吨、4.0亿吨、4.5亿吨、5.0亿吨4个大台阶。
实现了主要粮食供给由长期短缺到大体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但粮食问题仍是我国的头等大事,是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国家自立的基础,关系到我国经济独立和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小康社会的实现。
1近年来粮食总量供需分析1.1粮食生产状况2007年以前,我国曾经有3个年份的粮食产量突破了50 000万吨,其中1996年粮食产量首次达到50 455万吨,这是1984年达到40 000万吨水平之后,经过12年艰苦努力,首次突破50 000万吨大关;1998年达到51 230万吨;1999年达到50 840万吨(见图1)。
但随后5年粮食生产连续下滑,2003年粮食产量下滑到43 070万吨。
针对粮食下滑,2004~2007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的重大举措,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上农业科技的进步,为中国新时期现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1)推出系列惠农之举,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从2004年起,连续5年下发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见表1),颁布了一系列强农惠农的重大举措,激发了广大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5年间,逐年加大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
2006年彻底取消农业税后,中央逐步建立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反哺农业投入机制。
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形势及政策建议

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形势及政策建议作者:于法稳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15年第06期[摘要]本文基于基层调研所获得的资料,从水土资源、科技支撑等方面分析了实现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矛盾,从政策、科技、生产等方面剖析了上述矛盾背后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实现我国粮食安全的政策性建议。
从世界范围内来讲,存在着三大经济安全,即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与金融安全。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之中,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为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基本条件,为国家的社会稳定和谐提供重要保障,更是为国家安全打下坚实的战略基础。
因此,粮食安全问题始终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战略问题之一。
2013年7月22口,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湖北东港村育种基地时,再次强调指出“粮食安全要靠自己”2014年,我国粮食生产获得了“十一”连增的好收成。
李克强总理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2015年4期《求是》)一文中,明确提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个核心。
”粮食安全问题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分别从不同角度探索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意义、途径、措施及政策保障。
李国祥(2014)认为,在新形势下,中央再次强调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将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中,有助于处理好工业化、城镇化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
张红宇(2014)认为,保障粮食安全是现代农业的最重要的任务。
翟虎渠(2011)认为,在粮食增长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愈来愈凸显的背景之下,要实现粮食安全必须要依靠农业科技,切实将保护耕地资源的数量与提升耕地资源的质量并重。
叶兴庆( 2014)认为,实现粮食安全除了依靠耕地资源的保护与农业科技支撑之外,还需要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调动产量主产区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同时,还要完善扶持政策。
于法稳,于贤储( 2014)对目前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从耕地资源保护的视角提出了实现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
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根据我国粮食生产研究资料,本文评述了我国粮食生产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及原因,指出了潜在的粮食危机,最后,从农业生态经济的角度,提出了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
“民以食为天”。
粮食是宝中之宝,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注重粮食生产,我们中国也不例外,以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
但是应该清醒地看到,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我国粮食生产安全,本文就我国粮食生产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我国粮食生产现状与人增地减的矛盾分析目前我国粮食总产约为4.6亿t,人均粮食370kg,基本上解决了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但由于经济政策不配套,产业政策不稳定,局部地方曾出现“卖粮难”问题,因而有的学者就认为我国粮食过了关,供大于求。
这实际上是低消费水平下的相对过剩,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很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过剩,特别是当前面临人增地减的矛盾,我国粮食总产已出现连续滑坡,如不采取良策及时解决,将会带来粮食危机,影响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
目前我国人口基数大,宏观失控,增长过快,由建国初期5亿增至13亿,验证了马尔萨斯(malthus)理论中关于人口增长对自然资源和人类福利有负面冲击的论断。
预计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至16亿,若按人年均消费粮食400-500kg计算,则需增加粮食产量1.2—1.5亿吨,单产达到6000-8000kg/hm2,总产才能达到***—8亿t,然而,因经济建设占地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以及严重的水土流失等原因,使耕地逐年在减少,据国土资源部统计资料:近七年来全国减少耕地66000hm2,其中600多个县市人均耕地面积仅0.05 hm2,目前全国耕地由1998年的9000万hm2减少到2004年的7700万hm2,减少14%,人均耕地仅0.09 hm2,xq约占世界人均耕地1/3,约为美国人均耕地1/11,预计2030年耕地将减少到12000万hm2,人均耕地降至0.07hm2,近于临界状态。
中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多功能时空格局及其优化

金项目
“中国三大城市群建设用地转型多维测度:
格局、
机理与优化路径”
(21YJCZH083)
作者简介:刘宝涛(1987—),男,
吉林长春人,讲师,
硕士生导师,
房地产估价师,
博士,
研究方向:
城乡发展与土地利用;
陆 鹏(1995—),男,黑龙江伊春人,
硕士研究生,
量优质农田。中国粮食生产区地理位置如图 1
所示。
功能协调发展,对深化耕地可持续利用管理与乡村
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国外学者对于耕地多功能性的关注最初起源
于农业多功能的提出,研究认为,农业多功能类型
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农业休闲娱乐及自
然灾害防御[3-6];全球土地计划将土地的多功能性
作为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耦合研究的基础分析框
Key words:cultivated land multi-function;major grain producing areas;spatio-tempoLeabharlann al evolution一、
引 言
存与发展所需产品与服务的各种能力,包括提供粮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和物质保障,
食、蔬菜、油料等生产功能;调节大气、保持土壤等
《关于改革和完善农业综合开发政策措施的意见》
确定的 13 个省级行政区,主要有黑龙江、吉林、辽
经济贡献和生态维护 6 类功能[19-21],具体见表 1
所列。
耕地的粮食保障是其基本功能,反映耕地生产
力,以粮食自给率来表示,值越大耕地粮食保障功
能发挥越强;就业保障功能反映耕地足够容纳的农
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湖
我国粮食生产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

我国粮食生产存在问题及政策建议[摘要] 本文根据作者长期从事农村工作的经验,对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形势作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从基层的角度剖析了国家现行粮食政策在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并就如何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出了一系列的意见和建议,供农业和农村工作者参考。
[关健词] 粮食生产;问题;建议我国每年粮食生产量和消费量分别在5亿t以上,各占世界粮食产量和消费量的四分之一,目前全球粮食贸易总量约2.4亿t,仅相当于我国消费量的四成多。
因此,粮食安全不容忽视,粮食自给成为唯一选择。
虽然国家对粮食生产越来越重视,2011年实现八年连续增产,粮食价格也总的呈上升趋势,但粮食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一、比较效益低下,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下降1.在产业之间,农业比较优势不断下降近几年来,非农产业用工紧缺,农民工工资大幅上涨,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农业比较效益不断下滑。
在利益驱动下,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大量转移,从事农业劳动的绝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农业的弱势日益突显。
2.在农业种植结构之间,粮食比较优势也在不断下降根据广东省农业厅调查,2011年广东种粮每亩全年的纯利润为300元左右,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蔬菜、水果、花卉、南药、蚕桑等主要经济作物的面积虽然只占农作物面积的30—40%,但产值却占了种植业的60%,经济作物的单位年产值是种粮产值的2倍以上。
从农民增收的角度看,发展经济作物效益更加显著。
二、种粮直补能使农民受益,但不能调动种粮积极性国家对粮食生产长期实行多种形式的补贴,自二00四年以来,实行种粮直补,将补贴款直接发放到农民手中。
此举能让广大农民直接受益,因此受到普遍赞同,但从实际效果观察,种粮直补已演变为普惠式的政府福利,没有起到政策的杠杆作用,其结果无法实现中央的政策目标,其过程的公平性和可操作性也值得商榷。
1.种粮直补未能真正起到调动种粮积极性的作用种粮补贴目的是调动农民积极性,以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