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3条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途经的城市介绍

丝绸之路途经的城市介绍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以西汉时期的长安作为整条路线的起点,经过河西走廊然后到达著名的敦煌。
但是从敦煌开始就分为南北两条路:南路是从敦煌开始,然后依次是楼兰、于阗、莎车、帕米尔到达大月氏、安息,最后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开始,经过交河、龟兹、疏勒、大宛最终到达安息和大秦。
丝绸之路途径中国省份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跨越葱岭(今帕米尔高原),经中亚部分的独联体、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叙利亚而达地中海东岸,全长7000多公里,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总长
4000多公里,约为丝绸之路全程的二分之一。
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以南海为中心,所以还被成为南海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早在秦汉时期就形成了,在三国和隋朝时期的到了发展,在唐宋时期变得愈加繁荣。
这些路线途经的城市包括楼兰、于阗、莎车、帕米尔、大月氏、安息、条支、大秦、交河、龟兹、疏勒、大宛等。
此外,海上丝绸之路途经的城市则包括南海周边的国家和地区。
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对于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交流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丝绸之路的历史和线路

丝绸之路的历史和线路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大陆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西汉汉武帝时张骞首次开拓丝路和东汉时的班超经营西域并再次打通延伸了丝路,以及罗马人征服叙利亚的塞琉西帝国和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后,罗马人通过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阿克苏姆帝国取得中国的丝绸。
西汉时期由张骞首次打通的的丝路,被称为“凿空之旅”,其中汉武帝派遣的使节最远到达了犁轩(今天埃及亚历山大港,附属罗马)。
这是汉朝的正式官方使节达到的最远国家,直达欧非大陆;首次将这条路线延伸到了欧洲和非洲。
直接联通了西方和汉朝之间的联系。
两汉丝绸之路线路图公元73年,东汉时的班超又重新打通隔绝58年西域。
罗马帝国也首次顺着丝路来到当时东汉洛阳。
这不但是欧洲和中国的首次交往,也是21世纪初完整的丝绸之路路线。
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中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得名。
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永平求法的佛教东渡,西天取经的玄奘,他们的一些故事都与这条路有关。
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
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
所谓“赛里斯”即“丝绸”之意。
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行走的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
德国人胡特森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撰写成专著《丝路》。
从此,丝绸之路这一称谓得到世界的承认。
丝绸之路,概括地讲,是自古以来,从东亚开始,经中亚,西亚进而联结欧洲及北非的这条东西方交通线路的总称。
丝绸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义。
这是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的交汇的桥梁。
亚非欧商业往来(2世纪初)丝绸之路,在新疆按其路线分为南、中、北三道。
丝绸之路高三知识点

丝绸之路高三知识点丝绸之路,作为中国古代的一条重要商业通道,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的重要桥梁。
它连接了中国和欧亚大陆,不仅在历史上起到了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的作用,也是高中历史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
本文将从地理位置、历史演变和文化影响三个方面介绍丝绸之路的相关知识。
一、地理位置丝绸之路地理位置广泛,主要贯穿亚欧大陆,连接了中国、中亚、西亚和欧洲等地。
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是中国的长安(今天的西安),西端终点则有两条路径,一条是通过塔里木盆地向南,通过南亚和印度洋抵达印度;另一条是通过喀喇昆仑山口,经过中亚和伊朗到达地中海沿岸。
二、历史演变丝绸之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丝绸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从一个单纯的贸易道路逐渐发展成为了文化交流和政治往来的重要通道。
在汉朝时期,丝绸之路主要经过河西走廊和天山走廊,与中亚和西亚贸易往来频繁。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路径逐渐发生变化,通过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向南经过南亚到达印度洋地区。
到了隋唐时期,丝绸之路进一步延伸到了中亚和西亚地区,并与欧洲贸易开展了联系。
三、文化影响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商品贸易的通道,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随着商业往来的增强,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被带到了西方,而西方的黄金、马匹、宝石等商品也通过丝绸之路引进到中国。
这种商品交流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东西方文明得以互相借鉴和发展。
例如,佛教在印度传入中国,对中国的宗教、艺术和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丝绸之路还成为了各种文化传播的媒介,如希腊艺术、波斯故事、阿拉伯语言和天文学知识等都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
总结起来,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商业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它连接了东西方,通过商品贸易和文化传播,促进了各国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了解丝绸之路的地理位置、历史演变和文化影响对于高中历史的学习十分重要,也是了解中国古代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关键一步。
世界历史上的中国西南丝绸之路

撰文/彭 昕世界历史上的中国西南丝绸之路正如Robert Clark 在The Global Imperative 中指出的那样,“毫无疑问,像丝绸之路这样的贸易网络使古代文明的繁荣和传播成为可能。
”商品、人员和思想都沿着这些横跨或绕过亚欧大陆的长距离路线行进。
自古以来,有三条主要路线将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从中国到地中海横跨亚欧大陆的陆路路线,统称为“丝绸之路”;从中国南海进入印度洋及其他地区的香料贸易运输路线,今天称为“海上丝绸之路”;以及“西南丝绸之路”,一个从中国中部通过四川、贵州和云南的山区进入南亚东部国家的陆路通道网络。
虽然前两条路线更被人们所熟知,但西南丝绸之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也在联系世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南丝绸之路即使到了今天也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古代东西方的联系西南丝绸之路是中国和印度两个伟大文明之间的重要接触点,也是东西方贸易通行的主要渠道。
杨斌在他最近出版的关于西南丝绸之路的书《季风之北,彩云之南:云南的形成(公元前2世纪~公元20世纪)》中认为,至少从公元前3世纪开始,西南路线就支持了中国和印度之间的区域贸易,但目前的考古证据并没有提供足够的细节来确认这一较早时期的贸易量或具体性质。
“西南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在中国的起点是四川省会成都,主要的路线经过云南、缅甸,并进入南亚。
这条路线被称为“印度之路”或“川滇缅印古道”,在经过四川进入云南时分成了两个主要的分支。
其中一条被称为“古牦牛道”,从成都向西南延伸,穿过四川盆地平原,到达名山山麓。
从这里开始,沿青衣江继续向西南,到达雅安,雅安曾经是一个重要的茶叶贸易中心,与青藏高原相连,与通往西藏的“茶马古道”路线相连,是西南丝绸之路的重要分支。
“茶马古道”很重要,因为它说明了中国与其邻国之间强有力的互惠关系。
对于从事与东南亚和南亚中心贸易的旅行者来说,他们的路线是向南走,这些商人和朝圣者从雅安出发,沿着佛教通过几种不同的途径进入中国西南地区,佛教思想的三个主要流派,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和藏传佛教都在西南丝绸之路的不同支线上发挥着作用。
2024年秋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课件)

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 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
——《史记·大宛列传》
为什么说张骞出使西域是“凿空”之举?
古代称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为“凿空”,张骞第一次 开辟出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中原王朝和西域各国有了 第一次友好往来,所以说张骞出使西域是“凿空”之举。
时间
张骞通西域 目的
意义
第一次 第二次
➢ 继续管理:133年,东汉改西域都护府为西 域长史府,继续行使管理西域的职权。
课后活动 1.尝试从多个角度说说张骞通西域的影响。
一方面,张骞通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 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密切了汉朝与西域的联 系,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另一方面,张骞通 西域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东西方经 济文化的交流。
新课展开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概念
汉朝人把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 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称作西域。
阳关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
玉门关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张骞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线图
第一次出使西域 (1)时间:前138年 (2)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3)路线:长安(前138年)→楼兰→龟兹→大宛
课堂小结
西域
沟通中 外文明 的丝绸
张骞通
时间 目的
西域 意义
路线
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
交流 意义
海上丝绸之路
之路 对西域 西汉
的管理 东汉
课堂练习
1.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的皇帝是( B )
A.汉高祖
B.汉武帝
C.汉文帝
D.汉光武帝
丝绸之路线路简介

丝绸之路,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路线)。
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很多丝绸是中国运的)。
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所经路线①北线由长安(东汉时由洛阳至关中)沿渭河至虢县(宝鸡),过汧县(陇县),越六盘山,沿祖厉河,在靖远渡黄河至姑臧(武威),路程较短,沿途供给条件差,是早期路线。
②南线由长安沿渭河过陇关、上邽(天水)、狄道(临洮)、枹罕(河州),由永靖渡黄河,穿西宁,越大斗拔谷(偏都口)至张掖。
③中线与南线在上邽分道,过陇山,至金城郡(兰州),渡黄河,溯庄浪河,翻乌鞘岭至姑臧。
南线补给条件虽好,但绕道较长,因此中线后来成为主要干线。
南北中三线会合后,由张掖经酒泉、瓜州至敦煌。
中段。
敦煌至葱岭(帕米尔)或怛罗斯(今江布尔)。
丝路西段涉及范围较广,包括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历史上国家众多,民族关系复杂,因而路线常有变化,大体分为南、中、北3道:①南道由葱岭西行,越兴都库什山至阿富汗喀布尔后分两路,一西行至赫拉特,与经兰氏城而来的中道相会,再西行穿巴格达、大马士革,抵地中海东岸西顿或贝鲁特,由海路转至罗马;另一线从白沙瓦南下抵南亚。
②中道(汉北道)越葱岭至兰氏城西北行,一条与南道会,一条过德黑兰与南道会。
③北新道也分两支,一经钹汗(费尔干纳)、康(撒马尔罕)、安(布哈拉)至木鹿与中道会西行;一经怛罗斯,沿锡尔河西北行,绕过咸海、里海北岸,至亚速海东岸的塔那,由水路转刻赤,抵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
海上丝路起于秦汉,兴于隋唐,盛于宋元,明初达到顶峰,明中叶因海禁衰落。
海上丝路的重要起点有番禺(后改称广州)、登州(烟台)、扬州、明州泉州、刘家港等。
同一朝代的海上丝路起点可能有两处乃至更多。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丝绸之路

唐山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丝绸之路学生邢萌萌指导教师张连杰讲师学号************年级2005级专接本科专业历史学系别政史系唐山师范学院政史系2007年5月郑重声明本人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指导教师张连杰讲师的指导下独立撰写完成的。
如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的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各种后果,直至法律责任,并愿意通过网络接受公众的监督。
特此郑重声明。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年月日目录标题 (1)中文摘要 (1)关键词 (1)正文 (1)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路线 (1)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交流 (3)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特点和意义 (5)参考文献 (8)致谢 (10)外文页 (11)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丝绸之路邢萌萌摘要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的重要通道。
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路线主要有西北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三条。
它具有由两汉到隋唐的过渡性、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南北两政权同时与西域频繁交往三方面的特点。
这一时期,中西之间的交流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
这种交流,在政治上,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在经济上,促进了双方之间经济贸易、生产技术的交流;在文化上,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兴盛和礼乐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中国与西域等地的一条重要交通要道。
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特别是关于汉、唐、元三个时期丝绸之路的研究,史学界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研究,史学界相关的论文比较少,研究的内容很片面,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便丰富人们对丝绸之路的认识。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路线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三国鼎立、南北对峙,北方的中原王朝和南方的江南王朝均与西域的中亚、西亚、南亚等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流。
其交流的丝绸之路路线主要有三条,即西北丝绸之路(又叫绿洲丝绸之路或沙漠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又叫永昌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后来又叫瓷器之路)。
文化交流的历史丝绸之路的故事

文化交流的历史丝绸之路的故事历史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东方和西方的一条重要贸易通道,也是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媒介。
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贸易路径,更是沟通不同文明的桥梁,将东方和西方的文化、宗教、艺术、科学等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互鉴。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通过讲述丝绸之路上的一些故事,探讨文化交流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第一段:丝绸之路的兴起公元2世纪中后期,汉朝与罗马帝国的外交使者通过中亚地区进行贸易往来,形成了一条东西方贸易的陆上通道,即丝绸之路。
这条通道的起点是中国的长安(今天的西安),途经中亚地区,穿越哈萨克草原,经过波斯,最终延伸到地中海地区。
丝绸之路的兴起,使得东方和西方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有了空前的繁荣。
第二段: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上的经济贸易不仅仅是商品的交换,更重要的是随着商品的流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药材等商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西方。
同时,西方的香料、红宝石、金银、玛瑙等也传入了中国。
这种贸易的兴盛,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经济的发展,也为两种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平台。
第三段:宗教传播与文化转变丝绸之路也是宗教传播的重要渠道。
佛教是最早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外来宗教之一。
公元1世纪,印度的佛教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随后迅速发展起来。
与此同时,佛教艺术也传到了中国,对当地的艺术表现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的拜火教、基督教等宗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为中国的宗教文化带来了多元和开放。
第四段:科学技术的交换与进步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传播与进步。
古代中国的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重要科技发明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了西方。
同时,西方的天文学、数学、医学等知识也传到了中国,为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这种科技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东西方科学文化的交融,为世界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五段:文化艺术的融合与发展丝绸之路的繁荣也催生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的3条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曾七次到过中国)于1877年提出,此后,各种著述层出不穷,关于丝绸之路的概念也有所拓展,如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等。
丝绸之路其实并不是一条明确的路,只是一个通道,或是一个交流带。
这个通道是东起中国、西达欧洲、连接欧亚大陆的交通带。
丝绸之路的路线、兴衰、物品交流、作用及影响等,都值得不断地深入探讨和研究,这也是我们今天探索“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份必要的历史资源。
丝绸之路到底有几条路线?李希霍芬提出的丝绸之路主要是指欧亚之间的一条陆路通道(后被称为沙漠绿洲丝绸之路),中途经过亚洲腹地,在干旱的沙漠、戈壁和高原中由绿洲相连而成。
而中间又有分道,如从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到敦煌后,就在新疆境内分为南、中、北三道,其中南、中两道到喀什又汇成一道,翻越帕米尔高原后进入中亚地区。
通过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为主的中亚两河流域,到达伊朗高原,然后再到达地中海沿岸。
其实,这一路线在中国古籍《隋书·裴矩传》中已有记载,虽然有所不同,但大体相似。
最早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或可以算是法国汉学家沙畹,1903年,他在其《西突厥史料》书中说到丝绸之路可分为陆路和海路两条。
1968年,日本三杉隆敏出版《探索海上丝绸之路》。
而在中国,陈炎是最早关注和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学者,他于1980年正式提出、而后又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章。
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具体走向,则包括意大利、希腊、土耳其、埃及、阿曼、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文莱、菲律宾、中国、韩国和日本等国。
关于草原丝绸之路的提出,目前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说法。
西方学者更多地将其称作草原之路,其实就是一条天然的草原通道。
因为在欧亚大陆的地理环境中,北亚遍布寒冷的苔原和亚寒带针叶林,中亚又有崇山峻岭和戈壁沙漠,只有在北纬40度至50度之间的中纬度地区,才有利于人类的东西向交通。
而这个地区恰好就是草原地带,向西可以连接中亚和东欧,向南越过阿勒泰山可以连接新疆,向东南则可通往中国的中原地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丝绸之路路线的五次考察关于丝绸之路的路线,最有影响力的应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丝绸之路项目——“丝绸之路的整体研究:对话之路”。
这是自1988年开始历时10年的大型学术活动,共进行了五次考察:1990年从西安到喀什的沙漠丝绸之路、1990-1991年从威尼斯到大阪的海上丝绸之路、1991年中亚草原丝绸之路、1992年蒙古游牧丝绸之路,以及1995年尼泊尔佛教丝绸之路。
除了佛教这一小段亚洲国家之间的通道外,其余的就是沙漠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及草原丝绸之路(中亚草原丝绸之路和蒙古游牧丝绸之路刚好是一条草原丝绸之路)。
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有几条?关于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中国学者徐苹芳在《考古学上所见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文章中提到四条,一是汉唐两京(长安和洛阳)经河西走廊至西域路,这是丝绸之路的主道,它因通过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中亚的若干沙漠地区而被称为丝绸之路的沙漠路线;二是中国北部的草原丝绸之路;三是中国四川、云南和西藏的西南丝绸之路;四是中国东南沿海的海上丝绸之路。
从欧亚大陆上的东西文化交流通道来说,现在较为公认的丝绸之路有三大路线:沙漠绿洲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
真正完整描述三条丝绸之路的学者要数著名中外交流史专家黄时鉴,他于1991年为中国丝绸博物馆展厅绘制了一幅网络式的丝绸之路全图,此图黄时鉴有专文论述,经他同意收录在我主编的《中国丝绸通史》中。
西南丝绸之路,从四川进入西藏,过尼泊尔而到达印度,或经大理而入缅甸。
但此后它又可以分为两路,一路可以北上到达中亚,融入沙漠丝绸之路,另一路南下连通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一个原因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阿拉伯人的海上航行技术,包括造船技术、帆船驾驶以及对海洋知识的积累。
同时,人们对海洋知识的进一步了解和航海工具的创新,特别是指南针的应用和地图的绘制,使得海上丝绸之路的航行更加顺畅。
最早的丝绸之路是哪条路线?起源于何时?丝绸之路是在世界文明发展的背景下形成的。
从目前来看,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可以分成三个大的阶段,以草原丝路为主的青铜时代到早期铁器时代,以沙漠和绿洲丝路为主的战国汉唐时期和以海上丝路为主的宋元明时期。
早在五千年前,世界上的古代文明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四大文明古国分布在世界各地,在欧洲则是米诺斯-迈锡尼文明。
但人们对这一时期的草原几乎一无所知。
当整个世界进入青铜时代后,这些文明的区域都相对集中,在中间则是文明的过渡地带,而文明的交往选择了最为方便的草原途径依赖游牧民族来进行。
于是,人们对辽阔无垠的草原民族开始有所了解。
他们的活动地域,就在欧亚草原之上,从东到西,都有他们活动的身影。
虽然草原丝绸之路的很多贸易细节已不清晰,但其结果却十分明显,我们可以在希腊文献中读到大量的关于丝绸的记载。
维吉尔在《田园诗》中写道:“赛里斯人从他们那里的树叶上采集下了非常纤细的羊毛”。
老普林尼在其《自然史》一书上生动地描述了赛里斯人和他们向树木喷水冲刷下树叶上的白色绒毛,并用此完成纺线和织造这两道工序。
直到包撒尼雅斯(公元2世纪)开始,人们才知道丝绸来自一种叫蚕的昆虫,但他在《希腊志》中对蚕的描述却近似于蜘蛛。
沙漠绿洲丝绸之路何以在汉朝兴盛、到唐朝衰落?2000多年前,东西方分别发生了两件重大的事,对丝绸之路沙漠线的形成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在西侧是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的兴起,在东方则是汉武帝时期的张骞通西域。
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征服并统治了整个希腊。
然后,他又开始了对东方的征战,歼灭了强大的波斯帝国军队,占领了印度的大部。
但亚历山大去世后,曾经被他占领的土地就被他的部将分裂成了若干国家。
从汉武帝开始,位于东方的汉朝国力逐渐强盛,一方面他们与匈奴正面作战,另一方面也联合其他部落围攻匈奴。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但张骞一出西域就被匈奴人所囚禁,若干年后逃回长安。
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前往西域。
这次,张骞偕同副使、将士等三百余人,携带牛羊万头、金币帛数千万从长安出发,在到达乌孙(今之新疆)后派副使、副手去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大宛相当于费尔干纳,康居相当于撒马尔罕,大月氏也在中亚地区,大夏位于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一带)。
这样,一条在沙漠戈壁里行走、通过一个个绿洲连起来的丝绸之路就基本形成了。
一旦通道形成,大家都开始利用这一通道。
丝绸之路沿途的国家或部落之间均有使者、商人、僧人等都开始行走在这条通道上。
由国家主导的军事力量也开始管理和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
如汉代在西北地区的军事屯田,修筑的长城一直到敦煌一带。
而唐代的疆土更为辽阔,四大都护府的建立,各处边关的运作,都在极力保护和经营着丝绸之路。
这种情况一直到阿拉伯兴起,特别是在高仙芝一战之后,唐代放弃了对丝路的经营,中亚落入伊斯兰的手中,沙漠绿洲丝绸之路逐渐衰落。
大量的南海沉船中为什么载的是瓷器而不是丝绸?从中唐开始,中国西部逐渐分裂成若干势力范围,中原朝廷无力控制丝绸之路。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沿海港口的成熟,东南地区的出海贸易变得十分活跃。
唐朝于显庆六年(661年)棉的起源地无疑是在南亚次大陆,在印度河流域的摩享朱达罗遗址中,已经发现了棉织物。
在汉晋时期,棉布从北印度一带通过沙漠绿洲丝绸之路向中国西北地区传播。
新疆一带的汉晋时期墓地中基本都有棉布出土,最为有名的一件是尼雅遗址的蜡染棉布,其上有提喀女神、赫拉克利斯等希腊化艺术造型。
到唐代,棉花在新疆已得到栽培,并在敦煌一带得到纺织。
对于棉布来说,更为重要的道路是海路。
宋赵汝适《诸蕃志》经常提到海上丝绸之路上棉布的贸易,不过,当时东南亚一带不仅有棉布贸易,而且棉纺织生产也已十分发达。
元代黄道婆在海南黎族学到棉纺织技术、再传播到松江一带的故事就说明了东南亚棉纺织生产的发达。
明朝黄省曾在《西洋朝贡典录》中也提到了东南亚各国对中国的贡物中有很多纺织品,其中大部分都是棉布,如芜蔓番纱、红印花布、油红绵布、圆壁花布、番花手巾、番花手帕、兜罗绵被、苾布、西洋布、缠头布等,种类十分丰富。
丝路之棉:西洋布西洋布,是指来自海上丝绸之路的棉纺织品,这一词汇首见于元代,赵孟頫就曾收到僧人晋之送他的西洋布。
更有意思的是,西洋布还在江西明墓中有所出土。
益宣王朱翊鈏墓中出土了一块写有墨书“西洋布”的棉布,可能是目前所知唯一有明确依据的明代进口棉布。
此外,意大利人利玛窦在明末北上谨见明神宗时,也带去了“大西洋布与葛布共五匹”。
丝绸不仅是一种商品,还是一种货币丝绸之路,自然是一条经济贸易的通道,所有东西方的商品都可以通过这条通道进行交换。
这种交换,使得丝路沿途的人们生活上得到极大的丰富。
其实,丝绸在丝绸之路上扮演的角色不光是一种商品,而且是一种货币。
很多大宗贸易就是用丝绸作为货币进行交易的,特别是牲口和奴婢,当时敦煌和吐鲁番一带的马价一般在15匹练左右,较次的在10匹练左右,而奴婢的买卖价格有时可达40匹练。
用丝绸作为货币的另一个好处是丝绸不会贬值。
丝绸之路沿途,特别是在中国的西北地区流通着波斯银币、铜币和丝织品三种货币。
据我们对吐鲁番文书的研究,唐武周年间(690年前后)和天宝时期(745年前后)的55年间,银币与丝织品之间的兑换率一直是一匹练换十文银,而铜钱则从一文银换32文铜贬值到一文银换46文铜,贬值约30%。
很显然,相对来说,绢练对于中西诸方来说具有公认的价值,具有较高的信誉,因此,它在丝路沿途可以作为硬通货来使用。
丝绸之路为何又被称为:玉石之路、陶瓷之路、香料之路丝绸之路是一条经济贸易的通道,所有东西方的商品都可以在此进行交换。
在草原丝路时期,青铜、玻璃、羊毛、小麦以及玉石的传播;到沙漠之路时,则是大量的丝绸、黄金、银器、玻璃、美酒;到海上丝路时,各种布匹、香料、瓷器、染料等都在这里得到交换。
所以,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称呼,如玉石之路、陶瓷之路、香料之路等,但都不全面。
带去的是丝绸和物品,带来的则是民族的融合在早期的丝绸之路上,和亲和使者是部落间的常见联络方式,无论是昭君出塞,还是文成公主,还是张骞出塞,带去的是丝绸和物品,带来的则是血缘上的融合。
一个著名的例子就是传丝公主。
据《大唐西域记》载:“昔者此国,未知桑蚕,闻东国有之,命使以求。
时东国君秘而不赐,严敕关防,无令桑蚕种出也。
瞿萨旦那王乃卑词下礼,求婚东国。
……命使迎妇而诫曰:我国素无丝绵桑蚕之种,可以持来,自为裳服。
女闻其言,密求其种,以桑蚕之子,置帽絮中”。
于是蚕种就这样传入了瞿萨旦那(今新疆和田一带)。
同样是因为丝绸的贸易,大批商人和商队的来往也带来了民族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