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物技术
林业生物技术应用探索考核试卷

2.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3.动植物病毒
4.组织培养
5.基因工程
6.生长素细胞分裂素
7.无菌处理
8.遗传稳定性
9. SSR10.冷冻保存 Nhomakorabea四、判断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五、主观题(参考)
1.林业生物技术在提高林木抗逆性方面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基因工程引入抗干旱、抗盐碱等基因。例如,导入耐旱基因HAL1提高杨树的耐旱性;导入抗盐基因BADH提高柳树的耐盐性。
2.组织培养技术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包括快速繁殖、遗传改良和病毒净化等。它是重要的技术手段,因为可以短时间内大量繁殖植物,保持遗传一致性,并用于保存和恢复濒危物种。
3.基因工程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中的作用是通过引入抗虫、抗病基因,增强林木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例如,通过转Bt基因使林木对某些害虫具有杀虫效果。
A.胚胎培养
B.细胞融合
C.植物体细胞杂交
D.人工种子制备
8.下列哪种植物激素对组织培养中的再分化具有促进作用?()
A.生长素
B.细胞分裂素
C.脱落酸
D.乙烯
9.以下哪个因素不会影响组织培养的成功率?()
A.外植体种类
B.培养基配方
C.环境温度
D.育种方法
10.下列哪种技术可用于林业生物技术中的基因定位?()
4.分子标记技术在林业遗传资源研究和保护中的应用包括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和基因定位等,对于保护遗传资源、指导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A.幼嫩叶片
B.成熟叶片
C.茎尖
D.根尖
生物技术在林业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技术在林业育种中的应用研究生物技术是一门利用生物学知识和技术手段进行科学研究和应用的学科,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林业领域,生物技术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林木育种方面,生物技术的应用正在逐渐成为林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本文将从生物技术在林业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行探讨,并深入探讨生物技术在林业发展中的潜力及未来发展趋势。
1. 基因改良技术基因改良技术是一种通过改变生物体内特定基因的方法,以实现特定目的的技术。
在林木育种中,基因改良技术可以通过改变树木的生长速度、抗病性、抗逆境能力等方面的基因,从而实现对木材质量和产量的提高。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使树木具有更快的生长速度,从而缩短木材的生长周期,提高木材的产量。
还可以通过基因改良技术使树木具有更好的抗病性和抗逆境能力,从而提高林木的生长环境适应能力,减少病虫害对林木的危害,提高林木的生存率和生长速度。
2. 组织培养和细胞工程技术组织培养和细胞工程技术是一种利用植物组织和细胞进行离体培养和再生的技术,可以通过这项技术繁殖出大量的优良林木种苗。
林木种苗繁殖是林木育种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组织培养和细胞工程技术,可以实现对林木种苗的精细控制和大规模繁殖。
还可以利用这项技术进行对林木的基因工程改良,使得林木种苗具有更好的生长性能和适应能力。
3.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是一种利用分子标记对植物基因组进行分析和筛选的技术,可以实现对林木种质资源的精准评价和选育。
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可以对林木的遗传进化进行深入研究,挖掘林木的隐藏遗传资源,筛选出更多的优良林木种质资源,为林木育种提供更多的遗传背景和品种选择。
二、生物技术在林业发展中的潜力1. 提高林木品种的育种速度和效率生物技术可以帮助林业科研工作者提高林木品种的育种速度和效率。
传统的林木育种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通过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林木品种的快速改良和繁殖,缩短林木育种周期,提高育种效率,为林木品种的更新换代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林业生物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林业生物技术的应用与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开始寻找更加可持续和高效的林业管理方法。
在这个背景下,林业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林业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以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林业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1. 增强植物抗逆能力林业生物技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将抗逆性较强的基因导入到树木中,提高其抗逆能力。
例如,一些抗病毒基因可以被转入树木中,从而使得树木对病毒的感染变得更加困难,进而提高林木的生长和产量。
2. 创建抗虫害品种林木的虫害是造成林业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利用生物技术可以创建抗虫害品种,通过转基因或者选择育种等方法来提高抗虫害的能力。
例如,某些棉花品种通过转入一种特定的基因,使得其具备对特定虫害的抵抗力,从而减少了对农药的依赖。
3. 快速繁殖和育种传统的繁殖和育种方式通常需要长时间的培育和筛选,而利用生物技术可以加速繁殖和育种的过程,实现快速推出优良品种。
通过组织培养、遗传改良等技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新品种,从而提高林木的生产能力。
二、林业生物技术的发展趋势1. 精准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近年来,随着CRISPR-Cas9等精准基因编辑技术的快速发展,林业生物技术的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通过该技术,可以实现对树木基因组的精准编辑,从而创造出更加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新品种。
2. 基因组学在林业中的应用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基因组学在林业生物技术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
通过对树木基因组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其特定性状形成的遗传基础,并为育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
3. 合成生物学的运用合成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工程学相结合,用于设计和构建新的生物系统和功能。
在林业生物技术中,合成生物学可以用于设计和合成新的基因组,创造具备特定功能的生物体,从而实现更加高效和可持续的林业管理。
三、结语林业生物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正逐渐改变和推动着林业的发展。
林业中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

林业中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林业中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是保护森林资源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有害生物包括许多昆虫、真菌、细菌、病毒和其他病原体,它们可以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危害,损害森林的生长和产量,甚至威胁到生态平衡和人类健康。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有害生物防治技术。
一、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指使用天敌、寄生虫、病原菌等自然的生物控制有害生物的繁殖和扩散,从而减轻其对森林的危害。
这种技术措施与化学防治相比,其安全性更高,环境污染也较小。
具体措施包括:1.释放天敌和寄生虫这种方法是引入天敌和寄生虫控制有害生物的数量和繁殖,从而控制有害生物的总量。
天敌和寄生虫可以通过移植、释放或者增加活动环境的方式引入。
例如,释放寄生虫以控制森林树木中的松毛虫等有害昆虫。
2.利用壮态竞争物种抑制有害生物的生物量利用竞争强的物种制造有利条件,以使竞争劣势的有害生物失去其地位,从而抑制其种群生长。
这种方法使用非有害物种而不是有害的生物物种来控制另一种有害生物。
二、化学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是指利用合适剂量、合适方式的农药、化学物质等控制并消除有害生物的危害。
这种防治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有害生物种群,但是存在许多负面影响,如减少自然天敌种群数量、生态环境受到污染等。
所以使用化学防治技术需要注意物质的选用、施药方式和剂量的控制等。
物理防治技术是指利用物理方法对有害生物进行控制,通过改变生活环境、控制适宜生长环境、改变有害生物行为习惯等控制它们的繁殖与扩散。
一般地,物理防治技术不对自然环境或人类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例如,熏烤木材、林木、土壤等。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有害生物,但是也有一些局限性,例如无法控制无法被检测到的幼虫或鸟类,也无法阻止气味或声音诱使有害生物行动。
四、遗传治理技术遗传治理技术主要是通过修复或改变有害生物的遗传物质来控制其种群数量和危害。
这种技术可以有选择性地控制有害生物的繁殖和扩散,但是其来在林业中使用并不广泛。
生物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实例

生物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实例嘿,你知道吗?生物技术那可真是个神奇的玩意儿,在林业中有着超多厉害的应用呢!比如说基因工程吧,这就像是给树木来了一场超级变身。
通过对树木基因的改造,可以让它们具备更强的抗病虫害能力。
你想想看,那些讨厌的害虫想要侵害树木的时候,却发现无从下口,因为树木已经变得超级厉害啦,这多牛啊!这不就好比给树木穿上了一层坚不可摧的铠甲嘛。
还有细胞工程呢,就像是给林业施了魔法一样。
利用细胞培养技术,可以快速繁殖珍稀树种。
以前那些稀少得让人揪心的树种,现在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大量地“生宝宝”啦。
这可解决了大问题呀,让那些珍贵的树木资源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延续。
再讲讲组织培养技术吧。
它能让我们在实验室里培育出大量健康的苗木。
就好像是一个小小的苗木工厂,源源不断地生产出优质的小树苗。
这些小树苗茁壮成长后,就能为我们的森林增添更多的绿色和生机。
还有啊,生物技术在林木育种方面也是大显身手呢。
可以筛选出更优秀的品种,让树木长得更高、更壮、更漂亮。
这不就像我们挑选优秀运动员一样嘛,把那些最有潜力的挑出来,好好培养,让它们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比如说,有一种生物技术可以让树木更耐旱。
在那些水资源比较匮乏的地方,这些经过特殊“训练”的树木就能顽强地生长下去,给大地带来绿色的希望。
这就好像是一群勇敢的战士,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阵地。
再想想看,如果没有生物技术的帮忙,我们的林业发展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呢。
病虫害可能会更加肆虐,珍稀树种可能会越来越少,森林的生态平衡可能会被打破。
但是有了生物技术,一切都变得不一样啦!生物技术就像是林业的好朋友,一直默默地支持着它的发展。
它让我们的森林更加健康、更加美丽、更加充满活力。
我们应该好好利用生物技术的力量,让我们的林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所以呀,生物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真的是太重要啦!我们可不能小瞧了它的作用。
让我们一起期待生物技术为林业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成就吧!这难道不是一件超级棒的事情吗?。
生物技术在林业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技术在林业育种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对于林业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传统的林业种植方式往往无法满足人们对于林产品数量和质量的要求。
生物技术在林业育种中的应用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育种效率,改善林木品种的抗病性和适应性,从而提高林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为林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本文将探讨生物技术在林业育种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及发展态势。
1. 基因工程育种技术基因工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林木的育种工作中。
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对林木的遗传特性进行改良,使其具有更好的抗逆性和适应性。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将抗虫、抗病、耐旱等相关基因导入到林木中,从而使其在恶劣环境下能够更好地生存。
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用于改善林木的木质素含量和质量,提高木材的利用价值。
细胞工程技术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细胞融合等技术手段对植物进行改良。
在林业育种中,细胞工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繁殖和改良精良树种,使其具有更好的生长性能和抗病性能。
细胞工程技术还可以用于林木的无性繁殖,为林业种植提供更多的新种苗资源。
3. 基因组学技术基因组学技术是对整个基因组进行研究和分析的技术手段。
在林业育种中,基因组学技术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深入了解林木的遗传特性,找到与抗逆性、生长性能等相关的基因,从而为林木的改良和育种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
基因组学技术还可以帮助科研人员进行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利用,为林业种植提供更多的品种选择。
二、生物技术在林业育种中的发展态势1. 研究方向的优化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生物技术在林业育种中的研究方向也将更加趋向于安全、高效、可持续发展。
未来,林业育种将更加注重对林木的品质提升和抗病性增强,通过研究和利用林木的基因信息,为林木的遗传改良和优良品种的研发提供更多有力的支持。
2. 技术手段的创新生物技术在林业育种中的应用,技术手段将更加注重于绿色环保、高效节约。
未来,生物技术在林业育种中将更加注重于利用生物工程、细胞工程等技术手段进行研究,通过培育林木优良品种,提高林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生物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生物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及其影响生物技术是指运用生物学、化学、工程学等领域的理论和技术,通过改变和利用生物体的生理、遗传和代谢特性,以实现人类生活和生产领域的目标。
在林业领域,生物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对林业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生物技术在林业的育种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林木育种方法往往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和繁琐的操作,而生物技术可以通过快速的检测和选择方法,加快育种进程,并有效地提高育种效果。
现代生物技术可以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RS)技术,通过检测和鉴定特定的分子标记,快速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树种,从而大大加速了新品种的培育过程。
生物技术还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引入外源基因到林木中,使其具备抗虫害、抗病害和耐寒性等优良性状,提高林木的抗逆能力和生产能力。
生物技术在林业中的病虫害防治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防治病虫害的方法主要是喷洒农药或采用机械除虫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仅效果有限,还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而生物技术可以利用昆虫杀灭昆虫和病毒杀死病毒的方法,实现病虫害的生物防治。
利用昆虫的肠道菌群,可以培育出具有杀虫功效的昆虫,如绿蜡蚧杀蜡螨,可以有效地防治林木上的害虫。
利用微生物可以制造杀菌剂,如利用一种叫做绿僵菌的微生物来防治木材腐朽病,可以达到安全高效的治疗效果。
生物技术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还包括林木繁殖和改良、植物保护、林产化学品开发等领域。
生物技术可以通过植物组织培养、离体培养等技术,实现大规模的林木繁殖,快速地繁衍大量的优良树种。
生物技术还可以用于检测和鉴定林木的病虫害,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病虫害的扩散。
在林产化学品开发方面,生物技术可以通过提取和改良植物中的有效成分,生产出有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的产品,如红松酚、玛咖等。
生物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对林业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
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以加速育种进程,培育并推广出更具适应性和生产性的新品种,提高林业生产的效益。
生物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及其影响

生物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及其影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生物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生物技术可以为林业发展提供新的途径和解决方案,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利用和管理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就生物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及其影响进行探讨。
生物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基因改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修复等几个方面。
基因改良是指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改良树木基因,使其具有更好的抗病虫害能力、适应性和生长速度,这样可以提高林木的产量和质量。
生物多样性保护则是通过生物技术手段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中的多样性,使得不同的树种能够在更广泛的环境条件下生存和繁衍,增加森林的生态稳定性和抗逆能力。
生态系统修复则是指利用生物技术手段修复破坏的森林生态系统,包括土壤修复、水质净化和植被恢复等多个方面。
生物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也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基因改良可能会引发物种的基因污染和环境的不平衡,如果抗病虫害的树木大量种植,可能会导致原生树种的数量减少,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
生物技术应用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和设备投入,对资源约束较严的地区可能难以推广。
生物技术应用还需要严格的监管和管理,以防止基因改良的树木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在生物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中,如何平衡利与弊,发挥其最大的积极作用,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当引导和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基因改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修复的科研投入,以促进生物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提高林业资源的产量和质量,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
政府应当建立健全的生物技术在林业中的监管和管理体系,对生物技术的应用进行跟踪监测,确保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政府还可以通过政策和税收等手段,鼓励企业加大对生物技术在林业中的研发投入,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科研机构和企业也应当加大对生物技术在林业中的研发和应用力度,尤其是基因改良技术的研究,努力克服其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引发的问题,确保生物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更加可持续和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生物技术: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原理,依靠微生物、动物、植物体作为反
应器将物料加工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社会的技术。
2、生物技术领域三个里程碑:首先是1952年,Watson和Crick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
第二个里程碑是1973年Herbert Boyer和Stanly Cohen建立了DNA重组技术;第三个里程碑是1984年Kary Mullis等人提出了聚合酶链式反应,即PCR技术。
3、标准PCR技术三个步骤:1、DNA变性:双链DNA模版在热(90~96℃)作用下氢键
断裂,形成单链DNA;2、退火:系统温度降低(55~65℃),引物与DNA模版结合,形成局部双链;3、延伸:在适当温度(70~75℃)下,Taq酶使DNA序列从引物的5’→3’端延伸,合成与模版互补的DNA链。
4、形成林业生物技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原理,依靠森林植物、动物、微生物作为反
应器将物料加工转化,规模化生产和提供人们所需的生态环境、生物质产品和公益性服务的科学。
林业生物技术的基本特征:(1)林业生物技术是以森林群落(森林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为生物反应器进行产品生产。
(2)林业生物技术为人类提供生态产品、生物质产品和公益服务。
(3)林业生物技术克服物种间生殖隔离,以各种来源的目的基因定向培育林木新品种。
5、林业生物技术发展战略:物质产品、文化产品和生态产品,其中生态产品成为最短缺、
最急需大力发展的产品。
6、林业生物技术应用领域:⑴、优质、高抗、速生林木良种培育:主要包括树种、竹藤、
花卉等植物的功能基因组学,木材形成、抗逆、抗病虫等性状的基因解析,木本植物速生、优质、高抗的分子育种,林木种质资源的指纹鉴定,林木抗逆能力的定量测评及早期预测筛选技术;⑵、良种苗木工厂化繁育:林业生产的关键是良种培育和优质种苗生产。
包括老树幼化和快速繁殖,老树幼化是良种繁殖的前提和基础;组织培养、体细胞胚胎发生成为名特优新林木花卉良种繁育的重要手段;⑶、有益天然产物离体生产: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以生物反应器生产次生代谢产物造福人类;⑷、其他林业生物技术:包括林业蛋白质工程、酶工程、能源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药材生物技术等。
7、植物细胞全能性:植物细胞全能性是指植物细胞具有发育成一个完整植株的全部遗传信
息,在适当的条件下能够形成完整植株。
8、细胞再分化,即脱分化后的分生细胞(愈伤组织)在特定的条件(离体培养)下,重新
恢复细胞分化能力,并经历器官发生形成单极性的芽或根,或经历胚胎发生形成双极性的体细胞胚,进一步发育成完整植物体,这一过程称为细胞再分化。
9、植物细胞保持全能性必要条件:⑴植物细胞保持形成完整植株的全部遗传信息(基因
组);(2)植物细胞的遗传信息不能有任何的修饰或改变。
10、基本培养基的离子组成、植物生长调节剂、有机添加物、诱变剂、渗透调节剂、抗生素
等化学因素,温度、光照特别是紫外线、湿度、通气状况等物理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培养细胞的全能性。
11、植物细胞的死亡根据其起因可分两大类:病理性死亡和生理性死亡。
12、分生组织实现细胞全能性的途径:(1)由分生组织直接形成芽而达到快速繁殖的目的;
(2)由分生组织形成愈伤组织,经过分化实现细胞的全能性;(3)游离细胞或原生质体形成胚状体,由胚状体直接重建完整植株,或制成人工种子后再重建植株。
13、植物器官培养:即离体无性繁殖,是指对植物某一个器官的全部或部分或器官原基在人
工条件下进行无菌培养的技术,包括根(段)培养、茎(段)培养、叶片培养、幼果培养以及种子和胚胎的培养等。
14、离体材料的形态发生是通过两种途径实现的:器官发生途径和胚状体发生途径。
15、常见的营养器官培养包括根段培养、茎段培养以及叶培养。
16、花器官培养是指对植物的整朵花或花的组成部分(包括花托、花柄、花瓣、花丝、子房、
花药、胚珠等)进行离体培养的技术。
17、愈伤组织培养是指将母体植株上的各个部分切下作为外植体,接种到无菌的培养基上诱
导其产生无序生长的薄壁细胞及对其培养的技术。
18、从单个细胞或一块外植体形成典型的愈伤组织,大致经历三个时期:诱导期、分裂期和
分化期。
19、细胞培养是指把植物器官或愈伤组织上分离出的单细胞或细胞团作为材料进行离体培
养,使其形成单细胞无性系或再生植株的技术。
20、根据培养对象,植物细胞培养主要有:单细胞培养、单倍体培养、原生质体培养等。
21、影响细胞培养的因素有:(1)培养基:培养基的组成对植物细胞的生长和代谢物质的生
产影响极大;(2)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细胞生长代谢以及物质生产的影响非常大;(3)细胞生理年龄和接种量:在培养过程的不同时期,细胞的生理状况、生长与物质生产能力差异显著,而且使用不同细胞龄的接种细胞,其后代的生长与物质生产状况也不一样;(4)培养条件:包括温度、pH、通气、光等。
22、单细胞制备方法:器械法和酶解法。
23、实现悬浮培养细胞同步化常用三种方法:(1)饥饿法:断绝细胞分裂必需的营养成分或
激素;(2)抑制法:使用DNA合成抑制剂;(3)采用植物细胞连续培养的发酵器系统诱导同步分裂。
24、植物细胞悬浮培养中,细胞的增长计算方法:细胞计数、细胞密实体积、细胞干重和和
细胞鲜重增加等
25、培养细胞活力的测定:显微镜法、氯化三苯基四唑还原法、二乙酸荧光素法和伊文斯兰
染色法。
26、人工种子:人工种子是指将立体培养产生的繁殖体包埋在含有养分和保护功能的物质
中、并能在适宜条件下萌发的类似于天然种子的颗粒体。
27、完整的人工种子:繁殖体、人工胚乳和人工种皮三部分组成。
28、人工种子独特的优点:(1)可使在自然条件下不结实或种子昂贵的植物得以繁殖;(2)
固定杂种优势;(3)快捷高效的繁殖方式;(4)可人为控制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抗逆性;
(5)与试管苗技术比较,人工种子技术在理论上具有成本低、储藏运输方便、无玻璃化的缺陷,减少移栽驯化过程和生产周期短等优点;(6)人工种子能繁殖大量的从人工授粉杂种和遗传工程植株中筛选出来的优良基因型,并为不育的和不稳定的基因型提供一种繁殖方法;(7)人工种子技术还可成为植物抗虫、抗病和抗除草剂等基因工程成果转向生产之间的桥梁。
29、人工种子的制作流程:选取目标植物→从合适的外植体诱导体细胞胚→体细胞胚的同步
化→体细胞胚的分选→体细胞胚人工胚乳制作与包裹→人工种皮的包裹→人工种子储藏→人工种子发芽实验→体细胞变异程度与农艺研究。
30、人工种皮内膜的条件:对繁殖体无毒、无害,有生物相容性,能支持胚;具有一定的透
气性、保水性,既不影响人工种子储藏保存,又不妨碍人工种子在发芽过程中正常生长;
具有一定强度,能维持胶囊的完整性,以便人工种子的储藏、运输和播种;能保持营养成分和其他助剂不渗漏;能被某些微生物降解(选择性生物降解),降解产物对植物和环境无害。
31、生物体从幼年期进入成龄期,最后衰老病死为生活史的自然过程,但植物会返老还青又
称复幼或称复壮,即老树年青化。
32、转基因植物外源基因的整合与表达分别在三个阶段进行测试、筛选和鉴定:(1)外源基
因导入整合阶段;(2)外源基因表达阶段;(3)外源基因性质测定阶段。
检测筛选手段
可分为三种类型:表型筛选、分子鉴定和生理生化测试。
33、对转基因受体植物安全性评价主要依据:(1)受体植物的背景资料;(2)受体植物的生
物学特征;(3)受体植物的生态环境;(4)受体植物的遗传变异情况。
34、1891年Kossel将植物新陈代谢区分为初生代谢与次生代谢。
植物次生代谢物是指:植
物中一大类并非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如生物碱、萜类、黄酮类和酚类等化合物。
植物次生代谢是由初生代谢的一些中间产物,即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的一些重要中间产物,如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赤藓糖-4-磷酸和3-磷酸甘油醛,派生出的一类特殊代谢,是植物在长期进化中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35、植物次生代谢物的产生和分布通常有种属、器官组织和生长发育期的特异性。
36、筛选高产细胞系的方法:(1)目测法:从愈伤组织的形状、颜色、大小等外部形态来初
步判断其有用代谢产物含量高低的一种快速但比较粗放的方法;(2)小细胞团筛选法:先制备得到单细胞,在常规的培养基中经过单细胞培养,形成细胞团,再通过观测细胞团的形态、颜色或者测定细胞代谢物的种类和含量,从而选出所需细胞的方法;(3)抗性筛选法;(4)间接分析筛选法。
37、对影响细胞次生代谢物产量的培养环境条件进行调控是指培养条件的优化,包括培养基
组分和培养条件的优化。
38、植物生物反应器的种类通常可以分为机械搅拌式生物反应器和气动力搅拌或非搅拌式
生物反应器等:(1)机械搅拌式生物反应器;(2)气升式生物反应器;(3)鼓泡式生物反应器和转鼓式生物反应器;(4)间歇浸没式生物反应器和超声雾化生物反应器;(5)其他类新生物反应器(光照培养生物反应器、固定化生物反应器和膜生物反应器)。
39、在林业上生物反应器主要用于次生代谢物生产和微繁殖。
40、野生食用植物具有的特点:(1)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分布广泛;(2)天然无公害;(3)
具有独特风味;(4)营养价值高;(5)具有保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