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典籍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与生活

摘要:《道德经》一书是春秋末期道家学派创始人李耳(老子)的经典著作,是先秦诸子的重要典籍。《道德经》文约义丰,博大精深,不仅包含哲学,还涉及美学、历史文化、文学、人体科学等,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书中的许多思想对当代人们都有重大的借鉴意义。本文简略介绍了《道德经》一书的一些相关内容,并综述了书中思想对于现实生活的一些启发与借鉴。

关键词:道;生活;借鉴意义;启示

1、《道德经》的简介

《道德经》原文以1976年3月中国文物出版社刊行的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老子》为底本,并以他本参校订文而成。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分八十一章,暗合道家学派之中九为数之极的九九道数。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五千言》、《老子》、《老子五千文》,东周春秋末周守藏室史老子著。《吕觉不二篇》汉高诱上说,昔年(公元前480年左右)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紫气东来,函谷关尹喜请为著《上至经》五千年,即为此书。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叫老聃,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求教天道问于老子,言称老子“犹龙”,对老子推崇之至。《道德经》是老子留于世间的唯一一本书,该书文约义丰,博大精深,不仅包含哲学,还涉及美学、历史、文学、宇宙学、人体科学等,包含着某些朴素辨证主义因素,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极大黑格尔创立的辩证法中便有着《道德经》的影子。

《道德经》中以“道”的思想讲述大宇宙、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客观规律,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发展,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认为“道”是“父莫之命而常自然”的,所以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对于《道德经》这样伟大的智慧型经典之真义的认识,必须站在自然道德观、智慧整体辩证观的高度,通过自身生命活动时间的见证,方才能够揭示出其本质,还原其本义。

《道德经》一书中阐述着许许多多的真理,同时也隐藏这极大的奥妙,这些奥妙与真理关乎哲学、美学、人体科学、人生观、宇宙观等,对于人类的现实生活和思想审美艺术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与启示作用。

2、《道德经》对于现实生活的借鉴意义

2.1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

《道德经》第二章中有这么一段:“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段话告诉我们人们对社会的一切认识,都是自我观念的产物,人个体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意识形态,都存在着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认识与衡量标准。当个体参照事物的标准符合了社会意识的衡量标准时,个体意识与社会意识就产生了和谐观,而不相符时就出现了不和谐观。这就给我们指出了发展和谐社会的方向,让个体参照标准与社会标准相印证,使个体参照标准符合社会标准,这样便可形成一种和谐观念,进而建设和谐社会。

现当今社会,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浪费短缺,然而越是如此,一部分人越是大肆开采资源,希望能免受资源短缺之祸,然而却不过是饮鸩止渴。这并非人正确的生存之道,人定胜天,说的只是人能够战胜在自己成长道路上的一些挫折,一些磨难,并不是说人可以战胜真正的天,战胜大自然,自然规律是不可战胜、不可逆改的。因此,人应当遵循于自然规律而行,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人的生存之道就在于不执著于主观观念而保持中和之性,主观能动作用与生命运化法则相和谐,既不强势激进,也不消极畏缩,秉持中庸之道,方可持续发展。若是人执着于本能情趣和主观的思想言行,强调自己的观念观点,那么必然会背离自然发展规律,最后必定自食恶果。一如《道德经》第五章中所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2.2人生观价值观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说:“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真正的圣人不会执着于主观意愿去分辨事物,面对世人,他们都能设身处地地同怀而视。无论是淳朴和善或是狭隘偏执,他们都涵容以待,谦和处之;无论挚诚笃信或是虚言妄行,他们都直心应对,坦诚相处。这是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大智慧,也是一种大决断,求仁得仁,求善得善,求信得信。《道德经》中的智者圣人与世人浑然无别,却能够做到不执不染,不随波逐流,这是当今社会灯红酒绿,同流合污的人所需要学习的,而独善其身,摇摆不定的那一部分人同样可以借鉴。对于世间百态沧桑炎凉,我们不应该有着高低贵贱的区别眼光,也不应该抱着追随大流,或是置身局外的想法和做法,而是要顺势而为,既不求同伐异,也不执异害同,一如书中所说的圣人,以百姓心为心,信者不信者皆信之,善者不善者皆善之。或许并不能求仁而得仁,但是这样的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却不得不说是极其积极、令人赞叹的。而若是绝大部分人都能够抱着这样的一种人生观价值观,和谐社会的建设绝对会比现在轻松许多,也容易许多,而且那时候的人们也不需要多大的法律

的约束与制裁,因为人生观的积极向上,社会会向前迈进一大步。

2.3为人处世的“三宝”

“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第六十七章如是言。“慈”讲的是从人自性真心之中自然流出的无我之爱,这种无我之爱曲柔善利且博爱无别,而这种无别的博爱,正是当今社会所匮乏,所需要大力汲取的。“俭”讲的是人要自我涵敛,与质朴之性相合,随势应时以知止,对当下哗众取宠爱出风头,站在风头浪尖而不自知,习惯了出手阔绰来炫耀自己的人大有借鉴意义。这种行为已经背离了道,背离了生命的真谛与法则,除了换来一时的虚荣羡慕和一世的忧虑麻烦,又给生命增添了什么有意义的点缀呢。无欲则无争,无妄则谦退,无执则无为,无为,则无不为。

现在的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而相对应的,人也被越来越多的东西所桎梏着,名利,财富,权势,面子……正是这些桎梏,使得人们脱离了真正的有意义的生命,寻找不到生命的真谛。人只有做到去甚、去奢、去泰——适可而止,量力而为,才能自性自足而不驰骋放纵,生命活动则符合生长化收藏的运化法则,从而接触到生命的真义。行于慈,安于俭,不为天下先,有此三宝,为人处世便不会有大的过错。

3《道德经》对思想艺术等的引领与启示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如是而言。我们在生活中常说什么什么美言,什么什么美景,然而真正的美言美景,其实并非现实生活中所听到看到的,它应该像是书中所描绘的道一样,淳朴、明了、自然、甚至难以言说。它好像“淡乎无味”,也只有致虚守静,才能够体察到它。就说音乐吧,当今许许多多的乐曲,可以说它们华丽、优美、雄浑,但却没有多少可以说是“大音”,这是一种真正的艺术,可以说是巅峰的境界,这是艺术创造极难达到的。因为现在的艺术创造融入了太多其它因素,有人想借此一举成名,有人想借此大赚一笔,有人想借此向世人炫耀,这已经不可以称作为艺术,它已经不再纯粹,夹杂了太多执念与私欲。真正的艺术应当是纯粹的,只为了艺术本身而存在,应当是淳朴的,不带着些许的个人欲望,应当是简洁明了的,因为不需要过多的铺垫与修饰,艺术便是艺术,无关其他。

《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中有这么一段话。“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一切艰难的大业的完成都是从完成一点相对容易的小事开始的,万丈高楼都是从平地而起,想要一下子都干出大事业大功绩,这无异于空中楼阁,几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