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种薯质量的田间检验操作规程

合集下载

马铃薯测产验收方案及流程

马铃薯测产验收方案及流程

马铃薯测产验收方案及流程The process of testing and accepting potato produc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determining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of the crops harvested. 马铃薯测产验收的方案和流程对于农作物的品质和数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It is essential to have a well-structured plan and systematic approach to ensure accurate assessment and fair evaluation. 必须有一个良好的计划和系统的方法,才能确保准确的评估和公正的评价。

The first step in the process of potato production testing and acceptance is to establish clear criteria for evaluation. 在马铃薯测产验收的过程中,第一步是确立清晰的评价标准。

These criteria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factors such as yield, quality, and compliance with agricultural standards. 这些标准应该考虑到产量、品质和是否符合农业标准等因素。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se criteria is necessary for both the farmers and the inspectors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农民和检验员都需要对这些标准有透彻的了解。

Once the criteria are established, the next step is to conduct field surveys and sample collection to assess the potato production. 一旦确定了标准,下一步就是进行田间调查和采集样品,对马铃薯生产进行评估。

内蒙古马铃薯种薯质量标准与检验规程

内蒙古马铃薯种薯质量标准与检验规程

内蒙古马铃薯种薯质量标准与检验规程
内蒙古是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大、产量高的省份之一。

作为马铃薯的
重要种子,马铃薯种薯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产量和质量的好坏。

因此,内蒙古省制定了马铃薯种薯质量标准与检验规程,以保障种薯
的质量和促进内蒙古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内蒙古马铃薯种薯质量标准
内蒙古马铃薯种薯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外观质量标准:应保证种薯的外观整齐饱满,无明显机械损伤、病害,颜色均匀。

2. 内部质量标准:种薯的内部应清洁无污染,无臭味,无腐烂、黑痘、白点等病害。

3. 生长力标准:种薯应具有良好的生长力,发芽快、发芽率高、无假
种和空心薯。

4. 大小标准:按种薯的大中小三等进行分级,重量在20克以上。

5. 水分标准:种薯水分含量不得超过74%。

二、内蒙古马铃薯种薯检验规程
内蒙古马铃薯种薯的检验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外观检验:主要是检查种薯的外观情况,包括大小、形状、颜色、病害等情况。

2. 内部检验:主要是对种薯的内部质量进行检查,包括清晰度、无腐烂、无病虫害、无异味等方面。

3. 生长力检验:主要是检查种薯的生长力,通过发芽情况和发芽率等指标进行检测。

4. 水分检验:种薯的水分含量需要进行检测。

5. 大小分级:按照种薯的大小进行分级,并给出等级鉴定证明。

以上是内蒙古马铃薯种薯质量标准与检验规程的主要内容,通过严格的质量标准和检验规程,可以保障种薯的质量和产业的健康发展。

马铃薯种薯质量的田间检验操作规程

马铃薯种薯质量的田间检验操作规程

附件21甘肃省马铃薯脱毒种薯(种苗)病毒检测及安全性评价工程中心马铃薯种薯质量的田间检验操作规程马铃薯种薯质量田间检验的目的是尽可能的将病源的数量减到最少,生产合格的种薯。

马铃薯种薯质量田间检验以目测为主,比实验室操作简单,易于执行,比收获后和库房检测范围大,能够实时掌握种薯生产整体情况,对质量控制作用效果显著。

影响种薯质量最重要的是病毒和细菌病害,它们在植株上引发一系列症状,应用这些症状进行质量诊断很实用也很方便,在大田种薯繁育中,检测的灵敏性要求不像检测母株时那么高,此时观察症状就成为除去感染植株最迅捷的方法。

1田检种类狭义的田间检验指的是由第三方监督检测单位进行的监督检验。

广义的田间检验根据针对不同群体需要,分为以生产为目的的检测(自检)和以质量评价为目的的检测(监督检验),前者执行单位为马铃薯种薯生产单位,后者为马铃薯种薯质量监督单位,二者并重。

自检与监督检验依据相同的标准“马铃薯种薯GB 18133-2012 ”,先自检后监督检验,生产单位通过自检降低田间病害比率,以达到所生产级别种薯的最低要求,然后检测或监督管理单位通过田检评价种薯生产是否达到相关标准。

不同目的的田检其检测技术细节有很大差异,自检具有及时、全面、细致的特点,即在整个生长季节不问断执行全田检测,每一个有异常的植株需要对全株进行详细观察。

监督检验具有客观、准确、高效的特点,即抽查检测要有代表性,在规定的时间段仅有的几次检测结果能真实反应全田基本质量状况。

无论自检还是监督检测的田检员,都要在检测前详细掌握被检田块的基本信息。

1・1检测内容马铃薯对许多的病虫害非常敏感,这在所有马铃薯生长的地区都是一样。

有些病虫害通过土壤传播的,也有的可以通过种薯传播。

许多传播广泛的病害被视为质量病害,例如晚疫病、疮痂病、丝核菌溃疡病、黑胫病、镰刀菌病害以及一些病毒性病害。

这些质量病害在种薯中只能允许非常低的感染率。

除了质量病害还有检疫病害,这些病害是非常危险的,在种薯中是完全不允许出现的(例如马铃薯金线虫、类病毒和环腐病)。

内蒙古马铃薯种薯质量标准与检验规程

内蒙古马铃薯种薯质量标准与检验规程

内蒙古马铃薯种薯质量标准与检验规程1. 引言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主食作物之一,而种薯作为马铃薯生产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着后续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保障内蒙古地区马铃薯种薯的质量,制定了相应的质量标准与检验规程。

本文将从标准制定的背景、质量标准、检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2. 标准制定的背景内蒙古地区气候干燥寒冷,适宜马铃薯的生长。

为了提高种植的效益和经济效益,确保马铃薯种薯的质量,内蒙古制定了马铃薯种薯质量标准与检验规程。

该标准旨在规范种薯的质量要求,确保基础种薯的品质,从而促进内蒙古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

3. 质量标准3.1 外观要求•形状:种薯应呈规整、均匀的椭圆形或长圆形,无明显畸形。

•表面:应光滑、清洁,无明显疤痕和损伤。

•颜色:外皮应为黄褐色或淡黄色,无淤血、脱色等异常情况。

3.2 尺寸要求•直径:种薯直径应在35mm以上,无较大偏差。

•长度:种薯长度应在65mm以上,无较大偏差。

•重量:种薯的平均单个重量应在170g以上。

3.3 内部品质要求•质地:种薯应具有致密、细腻的质地,无虚空和病斑。

•淀粉含量:种薯的淀粉含量应在18% - 22%之间。

•干物质含量:种薯的干物质含量应在18% - 24%之间。

•抗寒性:种薯应具有良好的抗寒性,能适应内蒙古地区的低温环境。

4. 检验方法4.1 外观检验外观检验主要针对种薯的形状、表面和颜色进行评估。

采用人工目测的方式,对每个种薯进行检查,将不符合要求的进行筛选和淘汰。

4.2 尺寸检验尺寸检验主要针对种薯的直径、长度和重量进行测量。

使用尺子和天平等测量工具,对每个种薯进行测量,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4.3 内部品质检验内部品质检验主要针对种薯的质地、淀粉含量、干物质含量和抗寒性进行评估。

采用切片、化学分析等方法,对种薯进行检测,确保符合标准要求。

5. 结论内蒙古马铃薯种薯质量标准与检验规程的制定,对于促进内蒙古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质量标准的要求和检验方法的应用,可以确保马铃薯种薯的质量和产量,提高内蒙古地区马铃薯的种植效益和经济效益。

马铃薯种薯产地检疫规程

马铃薯种薯产地检疫规程

马铃薯种薯产地检疫规程GB 7331—871 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各级原(良)种场、科研院校、集体单位和农户生产马铃薯种薯。

2 名词解释2.1 产地检疫指种薯生产过程中的全部检疫工作,即4,5章规定的全部内容。

2.2 脱毒种薯指通过茎尖脱毒培养方法,除去马铃薯花叶型、卷叶型、矮化型病毒(不包括束顶型)的脱毒核心材料(或脱毒苗)在隔离条件下生产的脱毒原原种、脱毒原种级种薯,并经检验合格。

2.3 健康良种指按照5.3所列方法进行检查和检验,未发现检疫对象,控制病害发生率符合5.3.3所订标准的种薯。

3 检疫对象及控制病害3.1 检疫对象3.1.1 马铃薯癌肿病Synchytrium endobioticum(S chilb)Per。

3.1.2 马铃薯环腐病Corynebacterium michiganense Pv. S epedonicum (S piechet K otth)S kaptetB urkh。

3.2 控制病害3.2.1 马铃薯黑胫病Erwinia Carotovara Pv.atroseptica(rones)〔=Erwinia P hytophora(Appel)Holland〕。

3.2.2 马铃薯花叶型、卷叶型、矮化型病毒病。

4 种薯的生产4.1 种薯地的选择4.1.1 种薯地应选在无检疫对象发生的地区或轻发生地区的未发病地块。

4.1.2 留种地确定后,于播种前一月向所在地植检部门申报并填写“马铃薯种薯产地检疫申报表”(见表1)。

表 1 马铃薯种薯产地检疫申报表注:申报表一式三份,一份交植检部门、一份交种薯收购主管部门,一份存繁育单位(或农户)备查。

4.2 脱毒种薯的生产4.2.1 脱毒核心材料的培育见附录A(补充件)。

4.2.2 脱毒原原种的繁育见附录B(补充件)。

4.2.3 脱毒原种级种薯的高倍繁殖。

4.2.3.1 必须选用附有产地检疫合格证(引进的凭检疫证书,下同)的脱毒原原种(或脱毒原种)为种薯。

马铃薯田间检测实施方案

马铃薯田间检测实施方案

马铃薯田间检测实施方案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经济收入。

为了保障马铃薯的生长和产量,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等问题,马铃薯田间检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就马铃薯田间检测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介绍,以期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

一、田间检测工具和设备的准备。

1. 选择合适的田间检测工具,如手持式显微镜、喷雾器、测量工具等。

2. 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如口罩、手套、防护服等,以确保田间检测人员的安全。

二、田间检测的时间和频率。

1. 在马铃薯生长的不同阶段进行田间检测,包括播种后、苗期、生长期和成熟期等。

2. 根据当地气候和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确定田间检测的频率,确保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三、田间检测的内容和方法。

1. 对马铃薯叶片、茎秆、根系等进行全面检测,发现病虫害和营养不良等问题。

2. 采用目测和显微镜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病虫害的种类和严重程度进行准确判断。

3. 利用喷雾器对病虫害进行喷洒防治药剂,采取化学和生物两种方法进行防治。

4. 测量土壤的温度、湿度、酸碱度等指标,为马铃薯的生长提供科学依据。

四、田间检测的记录和报告。

1. 对每次田间检测的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包括病虫害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等。

2. 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农民报告田间检测的结果,提出防治建议和措施。

五、田间检测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1. 对田间检测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提高其对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能力。

2. 加强对田间检测人员的管理,确保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六、田间检测的效果评估和改进。

1. 对田间检测的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包括马铃薯产量、质量和病虫害发生情况等指标。

2.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田间检测的实施方案,提高其效果和效率。

七、总结。

通过以上方案的实施,可以有效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减少病虫害对马铃薯的危害,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希望各地农业部门和农民朋友能够认真贯彻实施,共同促进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

马铃薯种薯生产田间检验实施方案

马铃薯种薯生产田间检验实施方案

附件1马铃薯种薯生产田间检验实施方案一、田间检验依据《马铃薯种薯》(GB 18133-2012)二、田间检验要求1、详细了解受检单位马铃薯种薯扩繁基地的基本情况,包括基地繁殖面积、隔离情况、海拔高度、种薯来源(有无质量报告单)、田间生长情况、品种纯度,是否建立生产档案及影响种薯质量的主要病害类型和发病率。

三、检验方法1、原原种生产田间检验温室和网棚中,组培苗扦插结束或试管薯后30天-40天,同一生产环境条件下,全部植株目测检查一次,目测不能确诊的非正常植株或组织器官应马上采集样本进行试验室检测。

2、原种、一级种薯和二级种薯田间检验采用目测检查,种薯每批次至少随机抽检5点-10点,每点100株(见表1),目测不能确诊的非正常植株或组织器官应马上采集样本进行实验室检验。

整个田间检验过程要求40天内完成。

第一次检查在现蕾起至盛花期。

第二次检查在收获前30天左右进行。

当第一次检查指标中任何一项超过允许率的5倍,则停止检查,该地块马铃薯不能作种薯销售。

第一次检查任何一项指标超过允许率在5倍以内,可以通过种植者拔出病毒株和混杂株降低比率,第二次检查为最终田间检查结果。

四、检验内容检验内容为马铃薯植株的主要病害与品种纯度。

植株的主要病害:检查病毒病、青枯病和黑胫病发病症状。

其主要发病症状目测鉴别见表2。

纯度:检查品种的植物学形态特征:茎、叶、花等,找出杂株。

3、结果计算不同病害按以下公式计算。

病株或混杂株率(%)= 取定样点内病株或混杂株数×100样点内总株数4、结果判定根据各级种薯质量标准和公式计算结果作出基地种薯质量判断。

附表:1、马铃薯种薯生产单位基本情况调查表2、马铃薯种薯田间检验原始记载表3、2017年贵州省马铃薯种薯田间检验结果汇总表附表1马铃薯种薯生产单位基本情况调查表生产单位:生产经营许可证号:3调查人员:调查时间:被调查单位负责人签字(盖章):附表2马铃薯种薯田间检验原始记载表扩繁单位: 地点:种薯来源:生产级别:前茬:品种:海拔:隔离条件:扩繁面积:亩抽查面积:亩4检查人员:检查日期:被检查单位签字:附表32018年贵州省马铃薯种薯田间检验结果汇总表56。

内蒙古马铃薯种薯质量标准与检验规程

内蒙古马铃薯种薯质量标准与检验规程

内蒙古马铃薯种薯质量标准与检验规程
《内蒙古马铃薯种薯质量标准与检验规程》旨在规范内蒙古地区马铃薯种薯的生产、贸易和检验工作,确保种薯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和行业要求,保障种植、生产和消费的安全和利益。

该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种薯分类标准。

将种薯分为基础种薯、选育种薯和商业种薯三类,对其特征、要求、产地等进行详细说明。

二、种薯质量指标。

规定了种薯的外观、品质、健康状态、种苗分化率、病虫害情况等各项指标,同时制定了相应的检测方法和标准。

三、种薯包装和标识。

规定了种薯包装的种类、尺寸、材料和标识内容,要求每袋种薯都必须标注品种、产地、等级、重量等重要信息。

四、种薯检验。

明确了种薯检验的程序、方法和标准,包括抽样、检验、判定等环节,保证了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五、违规处理。

对于不符合规定的种薯,制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包括责令整改、罚款、暂扣或销毁等,严格惩处违规行为,维护了种薯生产和市场秩序。

通过实施该规程,内蒙古地区马铃薯种薯的生产、贸易和检验工作将得到有效规范和管理,提高了种薯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现代化和经济发展。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21甘肃省马铃薯脱毒种薯(种苗)病毒检测及安全性评价工程中心马铃薯种薯质量的田间检验操作规程马铃薯种薯质量田间检验的目的是尽可能的将病源的数量减到最少,生产合格的种薯。

马铃薯种薯质量田间检验以目测为主,比实验室操作简单,易于执行,比收获后和库房检测范围大,能够实时掌握种薯生产整体情况,对质量控制作用效果显著。

影响种薯质量最重要的是病毒和细菌病害,它们在植株上引发一系列症状,应用这些症状进行质量诊断很实用也很方便,在大田种薯繁育中,检测的灵敏性要求不像检测母株时那么高,此时观察症状就成为除去感染植株最迅捷的方法。

1田检种类狭义的田间检验指的是由第三方监督检测单位进行的监督检验。

广义的田间检验根据针对不同群体需要,分为以生产为目的的检测(自检)和以质量评价为目的的检测(监督检验),前者执行单位为马铃薯种薯生产单位,后者为马铃薯种薯质量监督单位,二者并重。

自检与监督检验依据相同的标准“马铃薯种薯GB18133-2012”,先自检后监督检验,生产单位通过自检降低田间病害比率,以达到所生产级别种薯的最低要求,然后检测或监督管理单位通过田检评价种薯生产是否达到相关标准。

不同目的的田检其检测技术细节有很大差异,自检具有及时、全面、细致的特点,即在整个生长季节不问断执行全田检测,每一个有异常的植株需要对全株进行详细观察。

监督检验具有客观、准确、高效的特点,即抽查检测要有代表性,在规定的时间段仅有的几次检测结果能真实反应全田基本质量状况。

无论自检还是监督检测的田检员,都要在检测前详细掌握被检田块的基本信息。

1.1检测内容马铃薯对许多的病虫害非常敏感,这在所有马铃薯生长的地区都是一样。

有些病虫害通过土壤传播的,也有的可以通过种薯传播。

许多传播广泛的病害被视为质量病害,例如晚疫病、疮痂病、丝核菌溃疡病、黑胫病、镰刀菌病害以及一些病毒性病害。

这些质量病害在种薯中只能允许非常低的感染率。

除了质量病害还有检疫病害,这些病害是非常危险的,在种薯中是完全不允许出现的(例如马铃薯金线虫、类病毒和环腐病)。

此外,还要考虑干旱、冰雹、霜冻、虫害等。

通常,生产单位自检内容要尽可能全面,而监督检验重点以质量病害和检疫性病害检测为主。

根据国标“马铃薯种薯GB18133-2012”的要求,除品种纯度检测,检测的有害生物包括非检疫性限定有害生物和检疫性有害生物,涉及真菌、细菌、病毒、类病毒和昆虫(详见表1略)。

种薯收获期还要检测田间是否有杀秧处理后新长出的小植株,由于柔嫩的新植株对各种病害都很敏感,此时田间病害的压力又是整个生育期较大的时候,极易被病原物侵染,成为下一生长季的病源。

1.2主要病害和品种特性的识别田检员日常要学习掌握马铃薯不同品种形态特征,尽可能多地识别各种病害的症状,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即同一种病毒在不同马铃薯品种上会产生多种症状,同时,病害也会产生极为相似的症状,使实际操作变得复杂困难。

病毒病害:常见的马铃薯病毒病症状类型(俗称马铃薯退化类型)有花叶、卷叶、皱缩、束顶、矮生和坏死等症状。

单单花叶类型中就有各式各样花叶症状,主要是叶片不同部位的颜色变化和深浅变化。

类病毒病害:茎叶症状一般表现轻微,病株叶片与主茎间角度小,呈锐角,叶片上竖,上部叶片变小,有时植株矮化,感病块茎变长,呈纺锤形,芽眼增多,芽眉凸起,常发生龟裂畸形。

细菌病害:通过感染病害的种薯传播,但田间或薯块上的细菌很难被全部发觉,这也是存在潜伏(隐藏)感染的原因。

典型的症状是表现全株萎蔫,或根部变色,茎基部剖开有异味,有的能挤出菌脓。

真菌病害:叶片会有明显病斑,或伴有菌丝,或者茎剖开内部有菌丝,病情受气候条件影响较大。

生理性病害:外部条件刺激产生的叶形、叶色和坏死等变化,病情不会扩展,新生叶片自然恢复常态.主要来自缺素、机械损伤、灼伤和冻害等。

药害:也是诊断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会产生与质量病害相似的症状,杀虫、杀菌和激素类药剂会引起植株和叶片不同程度和类型的花叶和皱缩。

品种特征:依据植物学特征,如株型、叶缘、叶色、小叶、幼芽、托叶、花冠、花柄、柱头、花药、薯形、芽眼、薯皮等内容的形状、颜色和大小进行判断。

1.3自检通常在执行检测过程中,允许种薯生产质量有一定程度的超标,种薯级别的判定依据是最后一次种薯质量检验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自己检测、拔除病株、杂株,以达到相应标准。

但事实上,即使对已经合格的田块,生产者自检时也不会轻易放过任何一株病株,留有后患,自检的目标是全田无病。

生产者首先要了解种薯质量标准,能够识别病害,才能预防控制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因此,对生产企业和农民进行检测标准、病害识别和防治培训非常重要,这也是我国大多数马铃薯生产者自己迫切需要掌握的。

1.3.1检测范围和方法生产单位的自检是对生产的种薯进行全面检测,不留死角,在整个生长季节,从苗高l5-20cm开始至收获期,田检员应该按照一定频率不间断在地里巡查。

田检员在巡查时,随身携带口袋,能把检出的病株等装在袋子里,带出田地,集中销毁。

田间鉴定的基本原则是以植株为主线,先整体后局部,从叶片到根的顺序进行检测。

生产单位执行自检时,主要为目测检验,要求要全面,但不意味着每一棵植株都得检到,而是边走边看,首先确定所检田块品种是否正确,然后开始检测,通常同时检测4行,缓慢行走,整体观察,健康植株一般表现一致,当发现个别植株有异常时,停下来,对其整体形态进行观察(矮化、丛枝、纤细超高、叶色变化、萎蔫等),并从叶片、叶背、茎、茎基部逐一细查,推测病因,加以判断,同时对确定的病情根据病原物进一步采取措施降低病害扩散的潜在风险(见病株拔除措施)。

1.3.2病株拔除措施对可疑植株一旦确诊为质量病害,拔除发病株的同时处理周边环境,最大程度降低病害发生的潜在风险。

根据病原物种类可采用下列措施彻底消除隐患:真菌: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立即在中心病株周围半径50m范围内喷施杀菌剂。

细菌:及时拔除病株并对病株周围土壤和相邻植株喷施细菌杀菌剂进行处理。

病毒:不仅仅拔除发病植株,同时拔除周围相邻病株。

1.4监督检测无论生产者去杂去劣(拔除病株)的工作做得多好,在种薯生产田中通常总能看到或多或少的病毒株。

这些病毒株可能成为生长季节中病毒进一步侵染的病源,从而导致作物在整个生长季节中处于再侵染的危险中,因此,监督检测至少需要2次。

第一次检查在现蕾期到盛花期。

第二次检查在收获前4-5周进行。

客观评价种薯质量,以确保种薯整个生长过程质量在标准要求指标范围内。

1.4.1田检数量国标中“马铃薯种薯GB18133”要求检测的每种薯批随机抽检5-1O点,每点100株,小于等于1hm2的,检5点,共检测500株;大于1hm2小于等于33.3hm2的,每6.7hm2增加1个检测点,共检测600-1000株;大于33.3hm2的,划为另一个检测区,选取检测点数与33.3hm2以内检测点数相同。

1.4.2田间行走路线监督检测不同于生产者自检,不需要全田检测,但检测结果要有代表性,种薯田一般面积较大,检测任务繁重,所以行走路线通常与工作效率和劳动强度相关。

检测的种薯田周围如果有路,可以沿路周围设检测点。

平行检测:对于面积不大的种薯田或者临路狭长的种薯田可以采用此方法,即检测时不串垄,从垄头一直走到垄尾,换行后,再从垄尾走到垄头,往返1-2次,沿途随机设点。

第一次和第二次检测避开走重复路线。

“之”字形检测:对于面积较大且长和宽相差不大的种薯田,有路的可沿路就近检测,每测一点,前行一段换行,根据地块性状确定间隔行数,检下一点,深入到地中部折回,继续不断换行检测,直至回到田边;如是往返1-2次,沿途随机设点。

第二次检测在第一次检测对面进行。

1.4.3检测方法与自检相同,但不需要将病株带出田块。

2检测结果的处理对于生产单位的自检,检测结束需要对混杂植株和病株进行适当处理,具体方法见1.3.2。

对于监督检测,检测标准参考国标“马铃薯种薯GB18133-2012”(表2),当第一次检查指标中任何一项超过允许率的5倍,则停止检查,该地块马铃薯不能作种薯销售。

第一次检查任何一项指标超过允许率在5倍以内,可通过种植者拔除病株和混杂株降低比率,第二次检查为最终田间检查结果。

作为定级依据,否则根据结果降级或不能作为种薯处理。

3实验室验证由于田间生产复杂性,涉及的范围广,病害、品种、农艺措施(施药、施肥、种植深浅)、环境条件(蚜虫发生情况、气候、地势、隔离等),任何专家都不可能准确地通过田检识别所有的病害。

对于病毒和细菌几乎不可能预测从潜伏感染到出现症状需要多长时间,一批被病害感染的种薯总是存在着必然发生的风险,特别是后期感染的植株在田问很难通过目测被发现,即使杀秧也并不意味着就能保证种薯符合病毒标准。

因此,田检员需要在田检期间采集症状不明显的叶片,特别是原原种生产,用实验室检测作为田间目测的补充,并结合执行收获后检测,来准确评估病害的发生情况。

4田检员必备的素质无论是生产单位还是质量监督检测单位的田检员,都应该熟悉马铃薯种薯质量标准,熟悉马铃薯种薯生产,并掌握一定植物形态学和病理学知识:田检员必须为专职人员,田检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主要根据症状判断各种病害,进行评价。

马铃薯植株症状由于品种、气候条件、周边环境、农艺措施、用肥用药种类和用量的不确定性,不同于实验室检测,能够采用固定检测流程导出非此即彼的结果,而是任何一块田都有其特点,需要田检员具有丰富的田检经验,综合能力强,能够因地制宜分析问题,排除干扰,准确判断。

同时,检员需要不断总结积累经验,不断提高田检水平,由于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新药新肥的推陈出新和病害的进化,不同来源的刺激会使症状表现相似或相背,背景的了解有助于准确检测。

同时由于田检主要是在田间巡查,走的路程长,生产单位的田检员有时还要负重,非常辛苦,所以田检员必须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