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脱毒种薯原原种生产流程图
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

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0引言马铃薯在营养繁殖时易受病毒浸染,并且在植株内增殖、转运和积累于所结块茎中,随着世代传递,病毒危害逐年加重,一般可减产50%以上。
研究发现,大约有30多种病毒感染马铃薯,并引起品种退化。
通过微茎尖组织培养技术能从马铃薯体内脱除PLKV、PVY、PV A、PAF、PVG、PVM、PSV等病毒,因此采用组培技术,通过良种繁殖体系,能够生产出优质脱毒种薯,保证马铃薯优质、高产、稳产。
1.脱毒种薯生产程序采取微茎尖组织培养的方法,诱导出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或指示植物方法鉴定马铃薯病毒和类病毒,经鉴定后,无主要病毒及类病毒的试管苗可定为脱毒试管基础苗。
试管基础苗在无菌条件下,采用固体、液体培养基相结合方法,进行扩繁基础苗,在防虫网室栽植或封闭温室扦插,生产出原原种(或称脱毒小薯)。
用原原种在一定隔离条件下生产原种1代,以后逐级称为原种2代良种1代、良种2代。
2.茎尖培养脱毒2.1.取材和培养在选定的马铃薯品种田中,选取株型标准且长势较好的植株,直接取其茎尖或取其成熟后的薯块在室内发芽。
芽经热处理(38℃)2周,然后取顶芽或侧芽的1cm的茎尖,在自来水下冲洗1h左右,无菌条件下先用95%酒精迅速浸润组织,再用5%漂白粉溶液浸泡5~10min,然后用无菌水冲洗2~3次。
为了减少污染机会,可将块茎彻底消毒后,放在无菌容器培养,然后再去茎尖。
分离茎尖时,把消毒好的芽放在解剖镜下仔细剥离,逐层剥去幼叶,露出圆滑的生长点,可以留2个叶原基(约0.1mm),随即接种于MS液体培养基上,每升加0.1mg IAA、0.1mg GA3、PH5.8。
也可White培养基,附加0.1~1mg/L的NAA和0.05 mg /L的BA(培养基在培养器皿底部的厚度约1cm左右)。
培养器皿必须进行高温灭菌后在无菌状态下将适量的培养基加入以供接种使用,接种必须在无菌培养室中无菌状态下进行。
培养条件:21-25℃、3000Lx、16h/d。
“会-2号”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生产技术

液进行苗床喷雾消毒 .消毒后 的苗 水 管理与移栽苗 的管理相 同。 床 5天 以后 即 可移 栽 组 培 苗 : 3 营 养 液 的 配制 与 施 用 、 ( 苗床杀虫 。 3) 用抗芽威 、 乐果
30克 . 水 10千 克 . 制 成 浓 度 0 对 0 配 为 0 %的 肥 液 .每 平 方 米 浇 1 5 0千
“会—2 号 " 膜 毒 马 铃 营 原 原 神 生 产 技 了 I c
● 王 正 周 云 南 会 泽 县农 业局 6 40 52 0
: 种9 原 0万 粒 ,其 中 5克 以 上 的 占
3 %。现将 “ 0 会一 2号” 脱毒 马铃薯
:பைடு நூலகம்
原 原 种 生 产 技 术 介 绍 如 下 , 以供 参
( ) 1 试管苗 的移栽 。将 试管苗
r
’
( 茎段扦插 繁殖 。从苗高为 次 ? 2) 浇水 。移栽或扦插后的 1 1 ~ 0天 , 浇 1~ 0厘米 的母株 苗圃 内剪取 长约 52 ( 孕蕾至开花期 。脱毒苗移 水应尽量将水浇在苗上 ,底水不宜 - 3)
信 息联播 :0 8北京奥运会可用上我 国自行研 发的彩 色系列草坪 。浙江 大学原子核农业科 学研 究所教授 吴殿 星说 , 20 我们 自主
( 幼苗期 : 1) 幼苗移栽 1 0天左 克 . 7天 浇施 1次 。 每
甘肃省地方标准马铃薯种薯原种和大田用种繁育技术规程

甘肃省地方标准马铃薯种薯原种和大田用种繁育技术规程B 61备案号:甘肃省地方标准DB62/T1790— 2009马铃薯种薯原种与大田用种繁育技术规程2009—04—20公布 2009—05—15实施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前言本标准由甘肃省农牧厅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甘肃省种子管理总站、甘肃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定西市旱作农业科研推广中心。
本标准要紧起草人:第红君、蒲虎、王一航、袁安明、郑维莉、杨培达、刘国华马铃薯种薯原种与大田用种繁育技术规程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马铃薯种薯的定义、有害生物、生产体系、质量要求、原种与大田用种繁育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马铃薯种薯原种与大田用种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含勘误的内容)或者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7331 马铃薯种薯产地检疫规程GB 18133 马铃薯脱毒种薯GB 20464 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NY/T 1212—2006 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技术规程3 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马铃薯种薯符合GB 18133规定相应质量要求的原原种、原种与大田用种。
3.2 组培苗马铃薯优良品种的块茎,经茎尖剥离病毒、组织培养获得的,经质量检测后不带有PVX、PVY、PVS、PLRV、PVA、PVM与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用于生产原原种或者原种的再生苗。
3.3 原原种 pre-elite用育种家种子、脱毒组培苗或者试管薯,在防虫网、温室等隔离条件下生产,经质量检测达到GB 18133要求的马铃薯种薯。
3.4 原种elite用原原种作种薯,在良好隔离环境中生产的,经质量检测达到GB 18133要求的种薯。
3.5 一级种薯(大田用种)qualified Ⅰ在相对隔离环境中,由原种作种薯生产的,经质量检测后达到GB 18133要求的,用于生产二级种薯或者商品薯的种薯。
马铃薯茎尖脱毒及脱毒苗快繁技术操作规程

目录1 茎尖脱毒技术操作规程 (1)1.1 设备条件 (1)1.1.1 试剂配置室 (1)1.1.2 洗涤及灭菌室 (2)1.1.3 无菌室 (2)1.1.4 培养室 (2)1.2 材料的选择 (2)1.3 类病毒和病毒的检测 (2)1.3. 1 类病毒的检测 (2)1.3.2 病毒检测 (9)1.3.3 脱毒材料热处理 (13)1.4 培养基的制备 (13)1.4.1 培养基母液配制 (13)1.4.2 培养基配制 (15)1.5 外植体灭菌 (17)1.6 茎尖剥离前消毒 (17)1.7 茎尖剥离与接种 (17)1.8 培养 (17)1.9病毒检测筛选脱毒苗 (17)1.10 品种典型性鉴定 (18)2 脱毒苗快繁技术操作规程 (18)2.1 茎切段培养基繁殖 (19)2.1.1 扩繁前的准备工作 (19)2.1.2 茎切段和接种 (19)2.1.3 培养 (19)2.2 扦插苗扩繁 (21)2.2.1 培养基础苗 (21)2.2.2 基础苗移栽 (21)2.2.3 基础苗剪切 (21)2.2.4 基础苗切段后的管理 (22)2.2.5 扦插苗 (22)2.2.6 扦插苗管理 (23)马铃薯茎尖脱毒及脱毒苗快繁技术操作规程1 马铃薯茎尖脱毒技术操作规程马铃薯健康种薯的生产方法主要有利用茎尖脱毒快繁技术生产无病毒种薯、田间系选生产良种和实生种子生产无毒实生薯等,其中植物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脱毒技术(即茎尖脱毒)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应用最为广泛并取得了巨大成功。
茎尖脱毒技术是根据病毒在植物体内分布不均和茎尖分生组织带毒少的原理,结合使用钝化病毒的热处理方法,通过剥离茎尖分生组织进行培养获得脱毒植株。
这一技术具有周期短、效率高、能与组织培养快速繁殖相结合等特点。
目前除一些类病毒外,绝大多数植株病毒都可以通过茎尖脱毒技术进行脱除。
经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获得的植株经病毒检测并确认其不带病毒后可进一步利用,对仍带有病毒的株系进行淘汰或再脱毒。
网室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生产管理技术

脱毒马铃薯原原种就是以脱毒组培苗为母苗,在人工隔离防蚜和良好的栽培条件下繁殖的种薯,它是马铃薯原原种生产的重要环节。
实践证明,网室脱毒马铃薯原原种生产管理技术进行生产栽培,不但能提高产量而且还能提高经济效益,为农民增产农业增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基质选用及苗床整理方法(1)基质选用。
可选用沙、蛭石或珍珠岩等,但一般情况下选用珍珠岩较好,因它具有透气性强、透水性好等优点便宜管理。
珍珠岩直径要求在1~3毫米,pH 值在6.0~7.0之间。
(2)苗床整理。
在苗床底面铺一层塑料薄膜,然后用珍珠岩铺至8~10厘米厚,再人工或机械将墒面铺平即成组培苗的移栽苗床。
(3)苗床消毒。
对整理好的苗床用750~800倍液的代森锰锌或800~900倍液的敌克松或1000倍液的多菌灵或600~800倍液的百菌清或1%的福尔马林溶液进行消毒杀菌,消毒5天以后即可投入使用。
(4)苗床消毒。
在抗蚜威、乐果乳液、10%的一遍净、10%的蚍虫啉可湿性粉剂中任选一种喷施于网室内则可消灭网室中多种传播病毒的媒介害虫。
2、脱毒苗的移栽、扦插方法(1)脱毒苗的移栽。
选用苗龄在20~25天、苗高7~10厘米、茎粗0.6~0.8毫米、叶片数5~8片的组培苗,用镊子从瓶中取出后用自来水或干净的井水轻轻洗除根部附着的培养基。
以5×12厘米(167株/平方米)密度栽植。
栽植的同时压实基部,并浇透定根水,接着用薄膜盖好苗床以达到保温、保水从而提高成活率,7天后即可揭除薄膜。
(2)茎段扦插。
从苗高15~20厘米的植株上剪取10厘米长左右的茎段,再剪成留有1个腋芽和叶片长为3厘米的小茎段,将扦插部分置于0.1‰的奈乙酸溶液中浸泡15~20分钟以促进生根。
扦插密度为4×6厘米(416株/平方米),扦插后的管理方法与组培苗移栽后的管理方法相同。
3、营养液的配制与施用(1)幼苗期。
幼苗移栽5~7天后,用0.2%的复合肥液(氮∶磷∶钾=15∶15∶15或10∶10∶10),以3~5千克/平方米的用量浇施,间隔期为6~7天/次。
大兴安岭地区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

大兴安岭地区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摘要根据大兴安岭山区气候土地等自然资源特点,总结适合当地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对生产过程中试管苗、原原种的生产环节进行了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马铃薯;种薯;生产技术;黑龙江大兴安岭1品种选择在田间筛选长势良好的植株,秋天留种子进行茎尖脱毒,对脱毒的试管苗进行病毒检测,对于合格的试管苗进行田间试种(不格合的试管苗进行淘汰),剔出变异株系。
然后进行试管苗的快繁后,进入防虫网室内进行栽种进行生产原原种、原种、一级种薯等。
2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切段扩繁技术2.1切断扩繁用培养瓶按需要量准备足够的培养瓶,加入热水和适量的洗衣粉,洗去瓶内的杂物。
待培养瓶内壁水珠分布非常均匀时,其透明感也较强,然后将瓶倒置于装瓶箱内,晾干后待用[1]。
2.2配制培养基2.2.1药品称重。
根据培养基配方的用量,用托盘天平称琼脂,每1 L水加琼脂8 g、白糖30 g,用分析天平称量(MS)药并编号。
2.2.2母液配制。
将称量的药品分类排号在容器中备用。
2.2.3培养基制作。
将琼脂浸在水中,边加热边搅动,待琼脂充分溶解后再加入白糖,同时仍不停搅动,使其溶解。
然后将母液加入其中,为使其充分溶解,可用小火断续加热。
定容调节其pH值,若测试结果呈酸性,可滴加NaOH溶液调节,以pH值5.7为宜[1]。
2.3装瓶用洗净、干燥后的培养瓶装配制好的培养基,每瓶定容至15~20 mL,盖好瓶盖。
2.4高压消毒将已装瓶的培养基送至消毒室,用高压灭菌锅消毒。
将样品置于120~124 ℃的环境条件下消毒25 min。
苗瓶再停止加热20~30 min后取出,放入组培室备用。
2.5无菌操作室内消毒灭菌2.5.1熏蒸。
对无菌室先进行熏蒸消毒。
熏蒸按时,1 m3空间用甲醛10 g+高锰酸钾7 g混放入盆中、置放完毕后立即关闭门窗,间隔1~2 d后即可[1-2]。
2.5.2紫外线消毒。
将无菌室所需物品放在各自的固定位置,如拖鞋、工作服、口罩、扩繁瓶、镊子、剪刀、酒精瓶、酒精灯等,启动超净工作台,通风杀菌[3]。
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规程

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规程
马铃著脱毒种著的生产需要遵循一定的技术规程。
以下是简要的生产流程:
1.准备脱毒品种的著块,在室内进行催芽和消毒处理。
2.在超净工作台无菌条件下,切取0.2毫米左右的茎尖分生组织,移植于试管中培养出试管苗。
3.对试管苗进行病毒检测和真实性鉴定,筛选出真实且不带病毒的脱毒苗。
4.经过切段快絮和在温室和网棚内案殖,获得脱毒微型小著或原原种。
5.将原原种继续篆殖,即可获得原种。
原种再繁殖成一级种著和二级种著。
经过上述途径获得的种著一般统称为脱毒种著。
马铃薯茎尖脱毒及组培快繁工作流程

【】李 浚 明. 物 组 织培 养 教 程 【 4 植 M】. 京 : 中 国农 业 大 学 北
出版 社 ,1 9 9 1,2 .
NA A, 增 殖 系 数 为 9—1 。通 过 组 培 扩 繁 可 以获 得 大量 的 组 2
0 4 0 河 北 省 邢 台学 院 生 物 ・ 学 系 石 晓 云 501 化 王僧虎 张雪 辉 唐
培苗壮苗数量 是效益 的保 障。马铃薯 种植逐步走 向规模化 、
标 准 化 、 区域 化 。各 科研 单位 与 企 业 要 摸 索 创 立 出 一 套合 适 的 可规 范化 生产 马铃 薯种 薯 的 工 艺 流程 ,提 高 繁 殖 效 率 ,简
酶联 免疫 吸 附检 测 病 毒 是 根 据 病 毒 颗 粒 能 够 与 它 们 的 特 异 性 抗 体 在 离 体 情 况 下相 互 反 应 ,并 用 酶 检 测 放 大 这 个 反 应 ,最 后 测 得 病 毒 的有 无 。它 是 鉴 定 马 铃 薯 病 毒 的 比较 便捷 的方 法 ,可 以检 测 P X、P Y、P S V 、P R 等 常 见 V V V 、P M LV 病 毒 , 比较 适 合 样 品 数 量 多 时 的 病 毒 检测 。 另 外还 可 以 用指
4周 后 组 培 苗茎 芽 长 高 ,茎 变 粗 、 叶 片 增 大 、 叶 色 浓 绿 ,茎 叶表 面 有 明 显 的 细 毛 。 加 入 25gtP . / VA 可 以一 定 程 度 上 防 . 止 组 培 苗 玻 璃 化 ,增 加 壮 苗 率 。 马铃 薯 是 喜 光 作 物 ,在 培 养 室 内也 要 给 予 其 充 足 的 光 照 条 件 ,光 照 强 度 为 20 0~ 0 0 40 0 l x的条 件 下 生 长 较 好 。一 般 认 为 组 培 苗健 壮 与 否 也 与 继 代 次 数 有 很 大 的 关 系 ,增 殖 时 间 长 , 生 长 势 下 降 , 生 活 力 较 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