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尔和他的豌豆
孟德尔和豌豆的故事

孟德尔和豌豆的故事是一段著名的遗传学实验故事,以下是该故事的梗概:
19世纪,奥地利的一位修道士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通过对豌豆植物的杂交实验,发现了生物遗传学中一些的基本规律。
孟德尔在实验中选取了豌豆的七个形态特征,如花色、花型、种皮颜色等,并通过对不同特征的豌豆植株进行人工杂交和观察后,发现了三个基本定律,即“等位基因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和“优势表现定律”。
孟德尔通过实验发现,豌豆植株的特征由一对“等位基因”决定,这对基因可以分离和组合,遵循随机性和概率性的规律。
同时,不同基因对于豌豆植株的特征表现会存在优势和劣势。
这些发现对于遗传学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孟德尔也因此被誉为“遗传学之父”。
尽管孟德尔的实验结果在当时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但后来经过多位科学家的验证和进一步研究,这些基本规律得到了广泛认可,并成为了生物学和遗传学中的基石之一。
孟德尔的杂交实验也成为了生物学研究中的经典实验之一,为人们更深入地了解生命本质和遗传规律提供了的参考。
孟德尔与豌豆实验

孟德尔与豌豆实验——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分离现象与分离比——1822年7月20日,孟德尔出生在奥地利一个贫寒农村家庭里。
——1857年夏天,34粒豌豆种子成为孟德尔工作的第一份实验品,这一系列被人视为毫无意义的实验持续了8年时间。
——1884年1月6日,孟德尔在沙发上停止了呼吸。
虽然直到孟德尔逝世16年后,他的豌豆实验论文才受到人们的重视,可是故人已去。
42年,无论说长还是短,孟德尔都走过了自己充满意义的一生。
也许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怀念的仍是当年修道院后面,自己亲手开垦的那块豌豆田。
暂且不去追究孟德尔的理论为何曾经被人忽视,仅仅是理论中的几点,都值得好好研究。
每个生物体都有自己的性状,比如植物的颜色、形状,人类的血型,动物的抗寒性等等,总的来说,就是生物里所有特征的总描述。
孟德尔所研究的豌豆也不例外,他发现同为豌豆,却有7对相对性状:1、豌豆籽粒的表面——圆滑或皱缩2、豌豆籽粒的颜色——黄色或绿色3、豌豆花的颜色和种皮颜色——灰色,红花或白色,百花4、豆荚外表——饱满或不饱满5、豆荚颜色——黄色或绿色6、豌豆花的生长位置——叶腋或茎顶7、茎的高度——高茎或矮茎也许你已经发现了上图中的两个词,即“Dominant(显性)”和“Recessive(隐性)”,恭喜你,你已经找到了孟德尔理论的关键之一。
孟德尔进行的主要方法是杂交。
豌豆是严格的自花授粉植物,自然状态下在开花前就已经完成了授粉,无需担心外来花粉的干扰,因此孟德尔人工进行异花传粉的工作就变得十分简单:以豌豆花颜色的研究为例,他在豌豆花自行授粉前,将红花豌豆的花粉人工传粉到白花豌豆的雌蕊柱头上(也可以反着来杂交),就完成了杂交过程。
只要等待豌豆结出果实,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研究。
终于,孟德尔迎来了收获,他迫不及待地将结出的果实再次播种,以便获得豌豆性状的数据。
令人惊讶的是,以红花豌豆为母本,白花豌豆为父本(也可以以白花豌豆为母本,红花豌豆为父本)杂交而得的豌豆,开的花一律都是红色的!这难道是巧合吗?我们无法知道孟德尔将这个实验重复了多少次,但是无数次的实验清晰地证明: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红、白花豌豆杂交得到的第一代植株(子一代)都表现为红花。
高一生物必俢二知识点归纳

高一生物必俢二知识点归纳一、遗传因子的发现1.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孟德尔选择豌豆做遗传实验材料那可是相当明智的。
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纯种呢。
他用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发现子一代(F1)都是高茎的。
这就很有趣啦,就像有个神秘的力量在控制着豌豆茎的高矮。
其实呀,孟德尔把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他还提出了一些概念,像相对性状,比如说豌豆的高茎和矮茎就是一对相对性状。
孟德尔还提出了分离定律。
简单说就是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他又做了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用黄色圆粒豌豆和绿色皱粒豌豆杂交。
子一代(F1)全是黄色圆粒的。
这时候他就想,这两对相对性状是怎么遗传的呢?他让F1自交,结果在子二代(F2)中出现了四种表现型,比例是9:3:3:1。
这就表明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是自由组合的。
于是就有了自由组合定律,就是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二、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1.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减数分裂可重要啦。
在这个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会有同源染色体联会的现象,形成四分体。
这就像小伙伴们手拉手一样。
然后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这就导致了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2. 基因在染色体上科学家们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平行关系呢。
摩尔根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他发现果蝇的红眼和白眼这对相对性状,红眼是显性性状,白眼是隐性性状。
孟德尔豌豆实验过程简述及原理

孟德尔豌豆实验过程简述及原理孟德尔是一位奥地利植物学家和修道院僧侣,他通过研究豌豆的遗传性状,发现了遗传的规律。
他的实验过程和原理被称为孟德尔遗传学或孟德尔定律。
下面是一个简述孟德尔豌豆实验过程和原理的文章,为了保证达到1200字以上要求,我会详细解释每个实验步骤和原理背后的推理。
孟德尔的实验是在19世纪50年代进行的,他选择了豌豆作为实验材料,因为豌豆具有短生命周期、易于繁殖和观察的特点。
他选择了七个具有明显差异的性状进行研究,包括花形状、花色、种子形状、种子颜色等。
首先,孟德尔在豌豆植株上观察到了两种互相排斥的表现型,他将其称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
例如,红花颜色是显性性状,白花颜色是隐性性状。
他将两个具有不同性状的豌豆杂交,称为第一代杂交(F1代)。
F1代的豌豆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
接下来,孟德尔将F1代豌豆自交,即将它们相互交配。
这样产生的后代称为第二代杂交(F2代)。
令人惊讶的是,F2代豌豆的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比例不是50%的显性和50%的隐性,而是3:1的显性和隐性。
为了解释这一现象,孟德尔提出了他的第一个定律,被称为“纯合定律”。
他认为,每个个体都有一对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
显性性状是由一个显性基因决定的,而隐性性状是由两个隐性基因决定的。
如果一个个体有一对显性基因,它就会表现出显性性状,如果一个个体有两个隐性基因,它就会表现出隐性性状。
然而,孟德尔在进一步的实验中发现了一个例外情况。
当他把两个具有不同显性性状的F1代豌豆杂交时,他并没有观察到第二代杂交中隐性性状的出现,即隐性性状在后代中完全消失了。
为了解释这一现象,孟德尔提出了他的第二个定律,被称为“分离定律”。
他认为,在杂交产生的子代中,不同的性状是独立分离的。
即使第一代杂交的豌豆表现出了显性性状,但它们仍然携带着隐性性状的基因。
当这些豌豆自交时,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基因再次组合,导致第二代杂交中隐性性状重新出现。
孟德尔豌豆实验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通过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验证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即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2. 理解基因的显隐性、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概念。
3. 掌握测交法验证遗传规律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发现了遗传的规律。
他认为,每个个体都有两个基因控制同一性状,这两个基因可能相同(纯合子)或不同(杂合子)。
在形成配子时,这两个基因会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遗传给后代。
孟德尔提出了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即:1. 基因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
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 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三、实验材料1. 豌豆种子:红花与白花、高茎与矮茎、圆粒与皱粒等。
2. 玻璃器皿:培养皿、试管等。
3. 实验工具:镊子、剪刀、放大镜等。
四、实验方法1. 选择具有不同性状的豌豆种子,进行杂交实验。
2. 观察并记录杂交后代的性状表现。
3. 通过测交法验证孟德尔的遗传规律。
五、实验步骤1. 选择红花与白花豌豆进行杂交,得到F1代。
2. 观察F1代的性状表现,发现F1代均为红花。
3. 将F1代与白花豌豆进行测交,得到F2代。
4. 观察并记录F2代的性状表现,发现F2代红花与白花的比例为3:1。
5. 选择高茎与矮茎豌豆进行杂交,得到F1代。
6. 观察并记录F1代的性状表现,发现F1代均为高茎。
7. 将F1代与矮茎豌豆进行测交,得到F2代。
8. 观察并记录F2代的性状表现,发现F2代高茎与矮茎的比例为3:1。
9. 选择圆粒与皱粒豌豆进行杂交,得到F1代。
10. 观察并记录F1代的性状表现,发现F1代均为圆粒。
11. 将F1代与皱粒豌豆进行测交,得到F2代。
12. 观察并记录F2代的性状表现,发现F2代圆粒与皱粒的比例为3:1。
孟德尔怎样从豌豆中发现遗传的秘密

孟德尔怎样从豌豆中发现遗传的秘密孟德尔从豌豆中发现遗传的秘密的过程如下:1.选择豌豆作为实验对象:孟德尔选择了豌豆作为实验对象,因为豌豆是一种自花传粉的植物,并且容易进行人工培育。
此外,豌豆的性状相对稳定,便于观察和记录。
2.人工培育豌豆并观察记录性状:孟德尔在1856年到1863年期间进行了大量的豌豆实验,他通过人工培植豌豆,并对不同代的豌豆的高茎或矮茎、圆粒或皱粒、灰色种皮或白色种皮等性状和数目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计数和分析。
他发现豌豆的某些特征可以稳定且有规律地遗传给下一代。
3.发现遗传规律:孟德尔通过实验发现,豌豆的性状遗传并不是随机和混乱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
他发现,在豌豆中,高茎和矮茎的遗传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圆粒和皱粒的遗传则是由另一对基因控制的。
这些基因通过分离定律进行遗传,即高矮茎和圆皱粒的遗传是相互独立的,互不干扰。
4.发现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孟德尔还发现,当亲本为不同性状的杂合子时,其子代会表现出自由组合的现象。
例如,当亲本为高茎圆粒和矮茎皱粒时,其子代中既有高茎圆粒,也有高茎皱粒和矮茎圆粒等不同的表现型。
孟德尔解释说,这是因为每一种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之间可以自由组合。
这就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5.提出遗传学基本原理:孟德尔通过豌豆实验的结果,提出了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即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并且这些基因可以通过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进行遗传。
他还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用来描述基因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和传递方式。
总之,孟德尔通过对豌豆的观察和实验,揭示了遗传的秘密,提出了遗传学的基本原理,为现代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故事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故事
19世纪中叶,奥地利的孟德尔,在捷克的一所修道院里,对豌豆进行了8年的观察和研究,从而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孟德尔选择的豌豆实验非常著名,他通过种植豌豆并对其特性进行观察和研究,发现了生物遗传的规律。
他发现,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这些遗传因子会遗传给后代,并且遵循一定的规律。
孟德尔的发现被认为是一个伟大的里程碑,标志着现代遗传学的诞生。
然而,他的这一发现并不被当时的人们所理解,直到他逝世后16年,他的豌豆实验论文才正式出版。
尽管遭受冷遇,但孟德尔并不气馁。
他在晚年对他的好友尼耶塞尔说:“看吧,我的时代来到了!”这句话最终成为了一个伟大的预言。
在孟德尔逝世后的第43年,随着20世纪雄鸡的第一声啼鸣,来自三个国家的三位学者同时独立地“重新发现”孟德尔遗传定律。
自此,遗传学进入了孟德尔时代,孟德尔的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便进入了中学课本,并一直沿用至今。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故事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故事《从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故事中发现的奇妙世界》嘿,家人们!今天咱来说说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故事,那可真是相当有趣啊!咱先说说这孟德尔,那可是个厉害的人物。
他就对着那些小小的豌豆下起了功夫,谁能想到这些豌豆能藏着那么大的秘密呢。
想象一下,孟德尔就像个豌豆界的超级侦探,天天在那摆弄着豌豆,研究它们怎么遗传,怎么一代代变化。
他可不是随便玩玩,那可是严谨得很呐!一个个仔细地记录、观察、分析,就为了找出豌豆杂交背后的门道。
一开始,估计很多人都不看好他,觉得他就跟小孩子玩过家家似的摆弄豌豆。
但孟德尔才不管别人咋看呢,他坚信自己能发现点了不起的东西。
然后呢,奇迹还真就发生了!通过那些豌豆杂交实验,他居然搞明白了遗传规律。
你说这有多神奇!那些看起来普普通通的豌豆,居然隐藏着决定后代模样、性状的密码。
这就好像是大自然给我们开的一个玩笑,它把秘密藏在了最不起眼的豌豆里,然后让孟德尔这个聪明的家伙给找到了。
想想看,我们生活中是不是也有很多这样看似平凡实则神奇的事情呢?就像孟德尔的豌豆,一开始谁都不知道它们有多重要。
孟德尔的这个发现,那可是对整个科学界来说都如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从这个豌豆杂交实验故事里,我感受到了几点。
首先呢,就是要有对事物的好奇心。
孟德尔就是对豌豆好奇,才会去深入研究它们。
再有就是要有坚持到底的毅力,他可不是做一次实验就算了,那是长时间的努力和付出啊。
还让我明白,不能小瞧任何一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东西,说不定它就藏着惊人的秘密呢。
咱老百姓过日子也是一样,有时候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中,说不定也藏着大惊喜,就看我们有没有那双发现惊喜的眼睛啦!所以啊,让我们都像孟德尔对待豌豆一样,带着好奇和坚持,去探索我们生活中的奇妙世界吧!说不定哪天我们也能发现属于自己的“豌豆杂交定律”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单 一对
复杂 多对
性状:
生物体的形态特 征或生理特征。
相对性状:
一种生物的同一 种性状的不同表 现类型。
思考:下面的例子是相对性状吗?
兔子的长毛和猴子的短毛 兔子的长毛和短毛 人的身高和体重 棉花的细绒和长绒
相对性状: 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谢 谢!
• 1851年被派到维也纳大学学习自然科学知识。
• 1854年返回修道院任职。
• 1857年开始在修道院的花园做豌豆遗传试验。 1865年发表了题为“植物杂交实验”的划时代论 文。但当时并未引起人们注意。
• 直到1900年才引起遗传学家、育种家的高度重视 ,现代遗传学迅速发展起来。
用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理由:
首先,豌豆是一种严格的自花传粉 植物,而且是闭花授粉,授粉时无
结果真实可靠
第二,豌豆具有多个稳定遗传的, 可区分的相对性状。
异花传粉: 两朵花之间的授粉过程。例如苹果,梨,玉米等植 物采用的授粉方式
自花授粉: 两性花的花粉,落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的 过程。例如豌豆,番茄等植物采用的授粉方式
孟德尔和他的豌豆
主讲人:梁鹏2017110000001
+
红墨水与蓝墨水混合后的颜色? 紫色(介于红色和蓝色之间) 混合后能否再将这两种墨水分开?
不能
因此,人们曾认为生物的遗传也是这样,双亲的遗传物质混合后,自带 的性状介于双亲之间;这种观点称为融合遗传。
孟德尔生平
• 孟德尔(G.Mendel,1822---1884)是现代遗传学 的奠基人,出生于奥地利的贫苦农民家庭,也曾 因贫困而辍学进入修道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