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思维中的科学性精华
孔子评《周易》:“洁静精微,易教也”

孔子评《周易》:“洁静精微,易教也”《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遗产《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化遗产,也是最重要、最权威的文化典籍之一,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三十六计”就是从《易经》中的阴阳变理推演出刚柔、奇正、攻防、彼己、主观、劳逸关系。
这些关系既对立又相互转化,体现了极深的辩证哲理。
故“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
《周易》的哲学思想受到了历代哲学家的重视,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
司马迁的家学中有易学传统,易学对司马迁史学的影响非常明显。
他含垢忍辱,奋发著书,终于写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巨著《史记》。
班固的易学特点反映了东汉易学风格,他写的《汉书·五行志》,对京房易十分重视,并且运用其对历史变化作出解释。
荀悦与荀爽的易学相通,荀悦在《汉纪》中论史反映出易学的印痕。
班固两宋的史学总结历史盛衰的经验教训,以易学理论解说历史变动,把中国史学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欧阳修是大史学家,在易学史上有特殊的地位,他写的《易童子问》等,反映出对易学的深刻认识,着重从义理上解易进而认为,史学的代表人物,其易学与史学相通。
李光、杨万里在易学上是以史证易的代表,他们把史学纳入易学体系中去。
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同时也完成了使史学“会归于理之纯粹”。
史学、易学都成为朱熹构建的理学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元明时期的史学家在易学上多是有建树的学者,特别是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易学上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船山易学的思维特征中带有易学观点,成为评论史学的理论基础。
近代易学和古代易学明显不同的地方是,一般不再在旧经学范围内论说《易》、讨论历史上的易学有关问题,而是以史的眼光认识《周易》。
清代《四库全书》易类提要说:“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
”就是通过探索、推演、推理大自然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从而使人了解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及个人生存变化规律。
所以说《周易》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独特的哲学和思维科学。
易学精华

《解读易经》易,乃大道之源.一、《周易》的作者及成书年代汉书·艺文志》中说:“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1、伏羲:始作八卦,对华夏文明起源的做出伟大贡献,故称其为上古之圣。
2、周文王:写卦词,为〈周易〉的成书奠定了基础。
被称为中古之圣。
3、孔子:作<易传>,撰写了几万言的解读文字,使〈周易〉如虎添翼,被奉为群经之首,所以,孔子便是〈周易〉承前启后的近古圣人。
二、《易经》的四大要素理、象、数、占:相互关联,密不可分1、形象思维——象数2、哲学思想——义理3、理论派(学院派)——理论研究4、术数派(江湖派)——现实应用1、易理易理(道理、义理、哲理)一般指客观事物所遵循的、持久不变的准则。
与“道”连在一起,总称“道理”。
“义”与理是密切相关的,“义”是一种主观认识的秩序和目的;理则是客观世界的内涵、秩序、法则。
理,含有规律性、根本性的特征。
乾卦: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坤卦:初六爻辞:履霜,坚冰至。
说明见微知著的道理。
谦卦:九三爻辞:劳谦君子,有终吉。
《易》的三大原则1、简易:简朴平易2、变易:阴阳转换,宇宙永恒运动的本质;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3、不易:阴阳稳定,规律的可认识性。
《易》的三大理论精华1、阴阳对立统一2、五行生克制化3、天人合一2、易象易象(物象、易象、卦象、爻象)●象:客观事物反映在人脑出现的具体形态。
●《易经·系辞传》:“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乾震坎艮为四阳卦,巽离坤兑为四阴卦。
八卦形象: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3、易数《易经》讲象,又讲数。
世上万物皆有数,有数便有卦,有卦便有象,有象即可预测。
天有万象,物有万象,皆数也。
介绍几种并且请大家牢记的数(经常用到)先天八卦数:乾1 兑2 离3 震4 巽5 坎6 艮7 坤8河图之数:1、6为水;2、7为火;3、8为木;4、9为金;5、10为土。
八卦象数预测法的易学思维内容

八卦象数预测法的易学思维有哪些内容?八卦象数预测法的主要思维有形象思维,意象思维,直观思维,灵感思维,抽象思维、联想思维等,其中以形象思维和联想思维为重,这些思维是八卦象数预测法主要思维的组成部分。
关于《周易》的思维形式,其实就是融合直觉,形象,逻辑三种思维形式组成的“象数思维”。
《周易》的直觉、灵感思维往往是在卦象比类的基础上进行的。
象就是现象,现象是指事物在自然状态下运动变化的呈现,现象是一个过程,象数思维不是以自然界及人类社会具体事物为思维媒介,而是以卦象、爻象为思维媒介。
卦象是象数预测法中的最重要的形象,象数预测是以卦象和易数为出发点和依据,采用取象和取数的方法,将各种物象、事象、数量纳入八卦爻象以解释爻辞,目的是寻找出卦象与万事万物现象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八卦类比万物,通过对卦象符号的解读,将万事万物的信息横移到卦象中,然后通过对卦象符号的解读把万事万物的信息揭示出来,形象思维是以物象为思维放射源,卦象通过事物的比类取象,把具有相同性质的事物统归到一起对其信息进行直读式的断测。
事物所呈现出的现象尽管千变万化,但并非没有规律可循,我们把事物显示出来的象与八个不同的卦象进行归类类比定位,通过象与事物所包含的内在含义进行分析,就可以把事物的信息挖掘出来。
卦象可以象征、比拟、模拟宇宙万事万物,如果从总体上划分,卦象所取之象可分为实象与虚象两种,实象是指有形的、实在的物象,虚象是指虽然无形但可以感受的物象,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各种思维合理地综合地应用起来,易学思维虽然看上去有很多,但这些思维我们必须要掌握,然后把这些不同的思维灵活应用起来,就形象思维而言,象数预测法往往是立足于形象思维,从形象(卦象及物象、事象)的分类(象)基础上进行逻辑归纳与演绎,《易传》所谓的“观象制器”、“观象玩辞”说明取象不仅可以启发人们发明创造,而且可以揣摩事物发展的趋向,引申出为人处事的原则,它认为卦象显示了天地自然特定的形态、位臵、性质、轨迹、功能、纹理,通过取象法可能领悟、认识天地自然的这些特征。
易经中的天文地理知识与科学观

易经中的天文地理知识与科学观易经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它不仅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还涵盖了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和科学观。
本文将以易经为线索,探讨其中蕴含的天文地理知识与科学观。
一、易经中的天文知识易经中涉及了许多关于天文现象的描述和观察,这些观察积累起来,形成了古代中国独特的天文学观点。
首先,易经中对日、月、星辰等天体的运行规律有着较为准确的描述。
通过观察日月的升起和落下,易经总结出了昼夜交替的规律,这对古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常识。
此外,易经还提到了南、北极星等恒星的重要性,认为它们具有指引方向的作用。
二、易经中的地理知识易经对地理方面的描述主要以八卦为基础。
八卦由三阴爻和三阳爻组成,每个爻代表不同的自然现象和地理元素。
八卦的排列组合,形成了六十四卦,每一卦都对应着不同的地理特征和方位。
通过八卦系统,易经形成了独特的地理观念,如“坎”卦代表水、湖泊,而“艮”卦则代表山、岩石等。
通过这种方式,易经为古代人民提供了一种方便的地理认知工具。
三、易经中的科学观易经中的科学观主要体现在它对于自然界的整体认识和均衡观察上。
易经认为,宇宙是一个有机整体,万物之间互为关联、互为制约。
这种观点与现代科学的系统观念相契合。
易经还关注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具体体现为“易经织机”的观念。
易经以这种观点揭示了“天人合一”的道德信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易经作为一部古代哲学著作,不仅包含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还体现了古代科学观的独特性。
它对于古代人民认知自然、把握自然规律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即便在当代,易经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它提醒我们要保持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以科学的态度去探索和理解世界,与自然和谐相处。
易经的系统科学思维

易经的系统科学思维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典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更是一部系统科学的思维体系。
易经的思维方式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特点,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科学哲学思想。
易经的系统科学思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和阐述。
一、综合性思维易经的综合性思维体现在它将天地万物看作一个整体,并通过八卦和六十四卦的构建,对宇宙的变化进行了综合性的描述。
易经通过八卦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性和相互联系。
易经中的八卦代表着宇宙中的八个基本要素,如天、地、雷、风等,而六十四卦则是八卦的组合和演化。
这种综合性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系统性思维易经的系统性思维体现在它将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融入到八卦和六十四卦的演化中。
易经认为,天地人三者相互作用,构成了宇宙的完整系统。
易经通过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变化,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系统规律和相互关系。
这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使我们能够从整体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避免片面和孤立的观点。
三、整体性思维易经的整体性思维体现在它将事物的发展过程看作一个整体,强调事物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易经中的卦象代表了事物的状态和变化,而卦象之间的变化则代表着事物的发展过程。
易经通过观察和分析事物的整体变化,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这种整体性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全貌,从而更好地进行决策和判断。
易经的系统科学思维在当代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管理学领域,许多管理理论和方法都借鉴了易经的思维方式。
易经的综合性思维和整体性思维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企业的内外环境,从而做出科学决策;易经的系统性思维有助于我们理解组织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优化资源配置和协调各方利益。
此外,在决策分析、市场预测、战略规划等领域,易经的思维方式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易经的系统科学思维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为我们认识和探索世界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方法。
第一章 奇门遁甲是体现易学思维科学精华六

地数为阴为偶数,地数五个,即二、四、六、八、十,加起来为三十。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天地二数相加,即大衍之数五十五。
奇门九宫格把一、六水放在坎宫,二、七火放在离宫,三、八木放在震巽二宫,四、九金放在乾、兑二宫,五、十土放在中五宫和坤、艮二宫(见图八),这样把天数、地数、五行数、大衍之数都包含在内了,把河图、洛书都合二为一了。
第一节 奇门九宫格的太极认知原理
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结合,时间是无始无终的,空间是没有边际的,这就是无极状态。人类要认知世界,无论是宏观世界还是微观世界,必须先划出一部分时空,这就是太极认知原理,银河系是一个太极,太阳系是一个太极,地球是一个太极,黑龙江省是一个太极,某某单位是一个太极,某某人是一个太极,某人头部是一个太极,他的一只耳朵也是一个太极,一部汽车是一个太极,一部电话也是一个太极,等等。总之“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物物一太极”。
将太极球体按十字形切二刀,这就将其分成了四块,这就是两仪生四象。四柱命理学,这是将一个人按其出生的年、月、日、时分成四块、四象来认知一个人的整体信息的(见图二)。
将太极球体切三刀,就将其分成了六块,这就是周易预测中的六爻预测法,将太极任何事物都分成六个层次、六个阶段来进行认知(见图三)。
奇门遁甲采取对任何事物都切四刀的办法,从里到外,分成九个部分来进行认识,自然就比切一刀、二刀、三刀的认知方式前进了一大步,难怪古人称它是最高层次的预测学。对一个事物,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从里到外、全方位的整体加以认识,自然准确率就大大提高了。
第二节 奇门九宫格所包含的空间内容
首先,它包含了先天八卦这个摹拟人类所生活的地球客观大自然动态的属阳性的空间内容,即“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须,知来者逆”。(见图五)
周易的科学原理

周易的科学原理一、介绍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涵盖哲学、占卜、历法等多个领域的重要典籍。
在中国历史上,周易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包括政治、军事、医学等。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周易是一种占卜方法,但实际上,其背后蕴含着科学的原理。
本文将详细探讨周易所蕴含的科学原理。
二、基本原理周易的基本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阴阳学说:阴阳是周易的核心概念,描述了宇宙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阴阳是对立但又统一的二元对立概念,如夜与日、冷与热等。
在周易的理论中,阴阳关系可以用数学模型表示,如正负数的相互转化,或者实数轴上的左右移动等。
这种二元对立的统一原理在现代物理学中也有广泛应用。
2.五行学说:五行是周易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描述了宇宙万物的变化和演化规律。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相互生成、相互克制。
这和现代科学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原理有异曲同工之妙。
例如,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木)通过光合作用得到能量,然后被动物(火)摄取,而植物的残体又会转化为土壤(土)等。
3.易经卦象:易经由八卦和六十四卦组成,每个卦都有特定的含义和象征。
八卦是由阴阳组成的,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卦象。
这些卦象描述了宇宙万物的状态和变化。
在现代科学中,形态与结构是研究事物的重要方法。
同样地,通过观察和研究易经卦象,我们也可以洞察事物的内在规律。
三、科学原理的应用周易的科学原理在中国古代得到广泛的应用,并对各个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以下是周易科学原理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1. 政治在政治领域,周易的科学原理被用于制定国家的政策和决策。
通过研究易经卦象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可以洞察国家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同时,将阴阳学说应用于政治决策可以实现权力和民生的平衡,从而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标。
2. 军事周易的科学原理在军事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易经卦象和五行变化规律,可以预测敌人的意图和行动,并制定相应的战略和战术。
例如,在阵法布置中,根据易经卦象的排列组合来设置军营位置,可以增加军队的战斗力和抵御敌军的攻击。
象数思维——易学的基本思维方式

象数思维——易学的基本思维方式象数思维方式是易学的基本思维方式,是中华思维方式的元点和代表,它不仅决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面貌、特性和走向,而且决定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审美意识及风俗习惯;不仅渗透到最深层面的民族心理结构,而且渗透到外显层面的实用操作技术;不仅影响了中国传统的哲学社会科学,而且影响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科学各学科。
具有整体性特征——重整体和合,轻个体分析,并在各自层面影响着中华传统文化。
整体观念是《周易》最重要的观念之一。
《周易》卦爻是一个整体,八卦、六十四卦为两级全息系统。
八卦是阴阳二爻三维组合体,六十四卦是阴阳二爻六维组合体。
后者六个爻位上二爻为天道、下二爻为地道、中二爻为人道,天地人三才融为一体。
卦爻符号模型是事物呈现运动模式,筮法数字模型是事物潜在运动模式,对天地的推演、时间的发展、宇宙阴阳规律的变化作整体模拟,对万事万物的生成、分类、变化、运动作系统描述。
六十四卦模式以“六爻”、“六位”关系为基础,以时、位、中、比、应、乘等为原则和标准,给人们提供一个从时间、空间、条件、关系全方位分析问题、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
易道的“一阴一阳”既说明人与自然具有对立性,也说明其具有和谐性、统一性。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表示对立面的相互推移、相互转化与相互依存。
《易传》提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认为不同事物只要同类就可相互感应、相互吸引,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
反映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整体观念。
《易传》将“保合太和”看成是“易”的最高理想境界。
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对立与和谐、感应与交流被《周易》有机地统一起来,成为《周易》的基本思维理念,开创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特征。
历代象数学家通过取象思维大大强化了这一特征。
汉易象数学家发明的卦气说、爻辰说将天文、物候、节气、时令等要素纳入卦中,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八宫说、纳甲说将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人伦等级、月体盈亏等视为一体;乾坤升降、卦变说以卦为本位,通过卦的化生变化,建立起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编易学思维中的科学性精华第一章易学的科学价值主要在思维科学主要在思维科学从伏羲画八卦,夏代出现《连山易》,商代出现《归藏易》,周初经文王等人演绎整理而形成《周易》,春秋战国期间又由孔子及其弟子写成解说《周易》的十篇文章(后世称为"十翼",又称为"易传"),到汉代将"易传"纳入《周易》之中,列为群经之首,尊称为《易经》,易学遂成为中国人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指导思想。
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类》说:"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之遗法。
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
一变而为京、焦,入于机祥。
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
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
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
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
易遂日启论端。
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
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这段话,大致概括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易学研究和发展的情况,即出现了义理、象数两大流派,具体而言,又可分为象数、机祥、图书、义理、儒理、考史六个宗系,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成为波及一切学术文化领域的一门显学。
从近代、现代到当代,易学研究的潮流虽有起伏,但从未间断过。
一直到东西方文明日趋交流融合的今天,易学研究不仅没有终止,反而从中国进一步走向世界,出现全球性的易学研究热。
历史上两派六宗的研究态势不仅在继续,而且出现了从现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学科、各个角度研究易学的热潮,既有理论上的种种探索,也有实践方面的不懈检验。
中国著名学者邓拓先生在《谁最早研究科学理论》一文中说:"我国最早的纯粹抽象的科学理论著作应以《周易》为代表。
直到现在,人们对于《易经》的研究显然还是不够的,但是可以断定,它是人类最早的关于宇宙观和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研究的知识总汇。
"瑞士哲学家荣格在《易经英文再版序言》中写道:"谈到世界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
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出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距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颇多相同的地方。
"中国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张协和为山东大学中国周易研究中心题词说:"近代学者由于易理之启示获得诺贝尔奖金者已有四人:德国汉森堡,其论文为《测不准原理》;丹麦之玻尔教授,其论文力《相生相克原理》,并在庆祝酒会上以太极八卦纪念章赠人;中国杨振宁、李政道,其论文为《不对等定律》,并自称得之易经之启示。
今后由此书而得奖者,当犹有其人,愿周易学者多为现代科技服务。
"中外许多专家学者、哲人贤士都对中国的《周易》一书给予很畦-高的评价,对易学文化体系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
但对易学的科学价值究竟在哪些方面却有着很大的分歧。
有人认为易学的价值在"学"而不在"术"。
即在"易理"而不在"象数"、"数术","易理"中有精华,"象数"中充斥着糟粕,没有研究的科学价值。
有人持相反观点,认为真正的"易理"不仅体现在"易大传"等哲学论述之中,更体现在"象数"、"数术"之中。
有人认为"学"和"术"不能分开,正如科学与技术不能分开一样,"学"是"术"的理论基础,"术"是"学"的应用体现,故而主张"以学带术,以术促学,学术结合,古为今用。
"我赞成第三种观点。
易学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包括"学"与"术"两个方面,如果只研究"学",不研究"术",则失之偏颇;只肯定"易理"中有科学价值的东西,否定"象数"、"数术"中也有科学价值的东西,更是一种偏见。
从易学本身讲,象、数、理、占是不可分的四个方面,一切易理都是通过象、数来体现,并通过"占"(这里我所说的"占"是指广义的应用,不是狭义的"占b")来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其价值的。
通过近十年对易学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的研究,我认为,易学的科学价值,无论从"学"的角度,还是从"术"的角度来看,主要都体现在思维科学方面。
我国科学界泰斗钱学森同志1996年8月11 日在《再谈人体科学的体系结构》(见《中国人体科学》杂志1996年第4期)一文中,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分为十一大部门,这就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地理科学,建筑科学,文艺理论,人体科学。
他又把每种科学技术大部门分成三个层次:即基础科学层次,技术科学层次,工程技术层次。
他还特别强调指出:"重要的是:每一个大部门都概括为一座桥梁,通往现代科学技术的最高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
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要指导现代科学技术工作;而新的科学技术理论和实践经验又反馈过来发展并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
"我认为,钱学森同志在这里使用的"科学"这一概念,不是如同有些人片面理解的那种专指西方实证科学这一狭义的科学概念,而是指有一定系统理论作指导,通过实践对人类有实用价值的一切学科,这种广义的科学概念。
纵观钱老归纳概括的这十一大部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我认为,将易学研究归入第5类思维科学最为恰当,最为贴切。
易学的科学价值主要体现在思维科学方面。
1995年6月石家庄电台《特别访谈》节目邀我到直播间,采取与主持小姐对话的方式,讲解周易研究的科学价值,9月~11月河北省二十一世纪名中医培训工程首期班(属研究生性质)请我开设易经课,我讲的核心问题就是易学的科学价值主要在思维科学方面。
由周易发端,中国几千年来的易学研究,反映了华夏民族一代又一代人对自然界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规律的探索和把握,其中有许多哲学思维和智慧结晶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对发展我们现代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乃至指导人生,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启迪和促进作用。
说易学的科学价值主要在思维科学,这不仅体现在易学的"学"的方面,也体现在易学的"术"的方面;不仅体现在易学的基础理论方面,也体现在易学的各种数术技术之中。
第二章人脑思维方式与易学的产生现代思维科学把人类大脑的思维方式分为两类:一类是理性思维,一类是感性思维。
有的又进一步分为三类:即一是逻辑思维,反映这种思维方式的代表性成果如数学、物理、化学等;二是形象思维,反映这种思维方式的代表性成果如文学、艺术、音乐、美术等;三是感应思维,又叫灵感思维,直觉思维,医学上称为第六感觉,心理学上称为潜意识,佛家叫做顿悟,反映这种思维方式的代表性成果如易学、佛学、心理学、气功等。
动物一般只有感应思维,或叫直觉思维。
人类从动物进化为人类,大脑越来越发达,逐渐具有了三种思维方式。
直到今天,每一个人从母亲腹内降生,然后学爬、学坐、学走路、学说话、学文化、学知识,一直到成年、工作,成为一个独立于社会的人,仍然在重复着人类由动物进化为人类的过程,只不过由亿万年缩短为一、二年和十几年而已。
天真烂漫的婴幼儿,主要是感性思维,随着年龄增长和文化知识的学习积累,理性思维日渐增长,一直到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正常人的大脑都同时具有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这三种思维能力,只不过由于每个人的先天素质(包括遗传因素在内)不同和后天的努力不同,有的人逻辑思维能力发达一些,有的人形象思维发达一些,有的人感应思维发达一些。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成为数学家、物理学家,有的人成为文学家、艺术家,有的人成为佛学家、道学家、气功师的缘故。
但是,这三种思维方式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
人类从事任何活动,都离不开这三种思维方式,人类任何物质或精神方面的成果,都是这三种思维方式的综合效应,相互交叉融合发挥作用的结果。
例如,文学家以形象思维为主,但在构思和创作中,也离不开逻辑思维和灵感思维,没有逻辑思维,作品就不能条理清楚、主题明确;没有灵感思维,作品就构思不成,现实的人和事,就不能变成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同样,自然科学家以逻辑思维为主,但许多发明创造首先来自科学幻想,这就是形象思维,而新的发明和创造,又往往以灵感思维为触发点。
佛学家、道学家、易测高手多以灵感思维为主,但也离不开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如易测高手往往不用书面起卦,就能在瞬间直接断出结果,但他依赖的也是比类取象的形象思维和阴阳五行生克制化的逻辑思维。
所以说,人脑在观察事物、认识事物、判断事物时,三种思维方式是在综合发挥作用的。
易学的产生来源于人类的幼年时代,它主要是人类灵感思维的产物。
但同时,也是三种思维方式综合运用的成果。
这一点,孔子在《系辞传》中有精辟的论述。
他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他又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
"这就是说,易学的产生,是中华民族的祖先长期观察自然现象和人类自身现象,综合运用三种思维方式,特别是感应思维、灵感思维,沉思默想,"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从而悟出自然界和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客观规律,又通过深入研究,演绎推理、综合概括而成的。
易学以阴爻、阳爻两个最简单的符号来概括和演绎万事万物,这与现代计算机技术以0和1这两个二进制符号概括和演绎万事万物,有异曲同工之妙。
阴爻、阳爻这两个符号及其以这两个符号组合变化而成的八卦、六十四卦等等易学符号体系,主要不是逻辑推理、实验验证的结果,而是"感而遂通",以灵感思维为主,结合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而逐步完成的。
《周易》一书,是中华民族在易学思维发展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它是周代以前几千年间,由伏羲画八卦,历经《连山易》、《归藏易》,而形成的一套六十四卦符号系统,并且将长期大量占筮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写成了卦辞、爻辞这些文字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