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合集下载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什么是抗震设计抗震设计是指通过设计建筑物的结构、硬件和软件的力学性能和性质,以使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尽量减少或避免损坏的设计方法。

抗震设计是对建筑物的结构进行微观和宏观的力学研究,以确定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应力状态和响应能力,以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抗震设计是现代建筑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设计人员需要对建筑的抗震水平进行评估,并根据建筑地区的地震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抗震设计方案。

抗震设计的作用抗震设计的主要作用是保证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由于地震的存在,建筑结构面临不同的破坏形式,如撕裂、屈曲、破碎、割裂等。

因此,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对于减少破坏、延缓破坏发展及降低破坏后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建筑物的抗震设计中,设计人员需要根据建筑物的分类、结构类型、使用条件、场地条件等方面因素制作专业的抗震设计方案,通过科学严谨的方法,减小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承受力、增强建筑物的刚度、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使建筑物能够在地震中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抗震设计原则抗震设计的原则是建筑的安全、牢固和可靠。

在抗震设计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受力结构要保证稳定性和强度在选材上应该普遍考虑材料的强度、耐久性,同时要兼顾使用方便和保持长久牢固的特点。

结构中的抗震构件应选择合适、优质的原材料,尤其是需要承担横向力的构件,如柱子、墙体等。

2.合理布置构件在设计中应着重考虑纵向力的紧缩性、轴力关系、层间距、墙体和柱子的方向等影响因素。

3.掌握抗震分析的理论模型和方法抗震分析是抗震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应该掌握抗震分析的理论模型和方法,并考虑可行性、工程实际性,最大限度的将其运用到实践之中。

4.根据建筑功能要求进行抗震设计建筑物的地震安全系数应考虑其使用功能和使用条件,如人的使用密度、地面荷载、风载、雪载等。

5.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在进行抗震设计时,应根据场地地质条件进行综合考虑,以确保建筑物的稳定性。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1. 引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指为了提高建筑物在地震条件下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采取一系列的设计措施和构造形式,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具有足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合理的抗震设计可以有效地减少因地震而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本文将探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2. 抗震设计原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原理是基于地震工程学的理论和相关设计规范,通过合理布置和设计结构的各个部分,以增加结构的刚度和耗能能力,降低结构对地震反应的敏感程度。

抗震设计的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合理的结构布局: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尽量减少结构的自重和地震力的传递,降低结构的地震反应。

•足够的刚度和韧性:增加结构的刚度和韧性可以有效地抵抗地震力。

刚度可以通过增加结构的约束、设立剪力墙等方式来提高;韧性可以通过采用可延性材料和构造形式来实现。

•合理的钢筋配筋:钢筋在混凝土结构中起到增加结构的抗剪和抗弯能力的作用。

合理的钢筋配筋可以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震性能。

•适当的阻尼措施:在结构中引入适当的阻尼措施,可以有效地消耗地震能量,降低地震反应。

3. 抗震设计方法在进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静力弹性分析:采用静力弹性分析方法,通过计算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和变形,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

•动力分析:采用动力分析方法,考虑地震力的时程特性和结构的动力特性,评估结构的地震响应。

•地震响应谱分析:通过地震响应谱分析方法,确定结构在不同频率下的地震反应,以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

•模拟实验:通过物理模型或数值模拟实验,模拟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和变形,评估结构的抗震性能。

4. 抗震设计考虑因素在进行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在某一地区所具有的破坏能力,通常采用烈度等级来表示。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原则地震是自然灾害中最具破坏力的一种,对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抗震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成为了设计的重要考虑因素。

下面将介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一、合理布局和形式选择合理的布局和形式选择对于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筑结构应根据地震区域的地震烈度、地质条件和建筑用途等因素,采用合适的结构形式,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等。

此外,建筑的布局应符合比较合理的平面布置,如避免设置过大的进深和长而窄的结构体等。

二、强度设计与刚度设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要足够大,以保证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结构不产生破坏。

强度设计是指将地震力转化为结构所承受的设计荷载,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备足够的强度抵抗破坏。

刚度设计是指结构的刚度大小,刚结构的作用抵御弹性阶段地震作用,从而减小结构的变形。

三、抗震设计的减震措施减震措施是提高结构抗震能力的关键措施之一。

常用的减震措施有阻尼器、摩擦装置、隔震设备等。

阻尼器能够通过吸收和消散地震能量的方式减小结构响应,提高结构的耗能能力。

摩擦装置主要通过摩擦效应减小结构的振动,降低地震反应。

隔震设备则通过隔离结构和地震的接触,减小地震对结构的影响。

四、结构的健康监测与维护建筑结构的健康监测与维护是保证抗震能力的长期有效性的重要环节。

应定期对建筑结构进行检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结构问题,确保结构的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同时,结构的维护也十分重要,及时修补或更换老化、损坏的部件,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强度。

五、科学的材料选择和施工工艺材料的选择和施工工艺对于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应选择抗震性能良好、质量可靠的材料,并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施工,确保结构的质量和安全。

此外,应注重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避免施工质量问题导致结构的失效。

总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确保建筑安全的基本要求。

合理布局、强度设计、减震措施、健康监测与维护以及科学材料选择和施工工艺是保证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关键措施。

常见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

常见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

常见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1. 引言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建筑物和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对于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能够抵御震荡并保持结构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2.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是目前广泛应用的建筑结构形式之一。

其抗震设计的关键是提高结构的延性和耗能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增加柱子的截面积和混凝土的强度以及布置剪力墙来增加结构的刚度,减小结构的周期,从而提高结构的延性和耗能能力。

3. 钢结构钢结构的抗震设计主要通过提高结构的刚度和强度来增加结构的抗震性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增加梁和柱的截面积,并使用高强度钢材料;- 套设钢板和角钢以增加结构的刚度;- 合理布置撑杆和斜撑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4. 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是一种专门用于抗震设计的建筑结构形式。

它的抗震设计主要通过增加墙体的刚度和延性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增加墙体的厚度和高度;- 增加钢筋的配置量;- 采用预应力技术来提高墙体的延性。

5. 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是将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相结合的一种抗震设计方法。

它既具备框架结构的延性和耗能能力,又具备剪力墙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设计合理的剪力墙的布置方式,以保证结构的稳定性;- 增加钢筋的配置量,并采用高强度混凝土和钢材料。

6. 钢筋混凝土桁架结构钢筋混凝土桁架结构是一种常用于大跨度建筑的抗震设计形式。

它的抗震设计主要通过提高桁架结构的刚度和强度来增加结构的抗震性能。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增加桁架梁和柱的截面积;- 设计合理的节点连接,以保证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 采用高强度混凝土和钢材料。

7. 总结抗震设计是保障建筑物在地震中安全性的关键。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14个要点要注意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14个要点要注意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14个要点要注意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关系到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下面是14个抗震设计要点,供参考:1.地震烈度评定:要根据建筑所在地的地震烈度等级进行评定,确定相应的抗震设计要求。

2.结构类型选择: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和高度确定结构类型,如钢结构、混凝土结构或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3.基础设计:合理设计建筑的基础,使其能够承受地震力的作用,包括基础的形式、尺寸和材料选择。

4.建筑物整体的抗震设计:要考虑建筑物从地震中脱离的可能性,通过合理分布和连接结构的方法,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抗震性能。

5.结构的水平抗力设计:要根据建筑物的高度和形状确定合适的结构配置,提供足够的抗震强度和刚度。

6.结构的垂直抗力设计:要考虑建筑物在地震中可能产生的垂直振动和倾斜,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和刚度调整,提高建筑物的垂直抗震能力。

7.结构的抗震连接设计:要确保建筑物内部和外部结构之间的连接点能够承受地震产生的剪力和扭矩,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8.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要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减少结构的震动峰值,降低地震造成的损失。

9.结构的抗倒塌设计:要设计建筑物的各个部分,使其在地震中不易倒塌或局部破坏,保证建筑物的整体稳定性。

10.结构的振动控制设计:要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控制方法,控制建筑结构的振动幅值,在地震中减少结构和设备的震动破坏。

11.结构的抗震措施选择:要根据设计目标和地震烈度等级,选择适当的抗震措施,如内柱加固、梁柱节点加固、墙体加固等。

12.结构的抗震计算:要进行合理的结构抗震计算,考虑地震的特点和建筑物的荷载,确保结构的安全和稳定。

13.结构的抗震验算:要对抗震设计方案进行验算和检查,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14.结构的施工和监理:要根据设计方案进行施工和监理工作,确保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以上是抗震设计中需要注意的14个要点,每一个要点都与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有关,设计师和工程师需要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认真考虑和执行这些要点,确保建筑物具备良好的抗震性能。

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方法

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方法

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方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结构的抗震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抗震设计是指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针对地震力的作用,采取一系列措施以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具有较好的抗震能力。

本文将介绍建筑结构中常用的几种抗震设计方法,包括优化结构形式、合理选取材料、应用减震技术和加强节点构造。

一、优化结构形式优化结构形式是指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和形式设计,减小地震力对建筑物的影响。

常见的优化结构形式包括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和筒体结构等。

剪力墙结构是在建筑物主要承重墙位置设置纵向和横向的剪力墙以承担地震力,同时可以提供较好的刚度和耗能性能。

框架结构是指通过柱、梁、框架等构件形成的稳定的整体结构,能够吸收地震能量并进行分散,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筒体结构则是通过采用柱、墙体等构件形成的筒体形结构,具有较好的耗能性能和减震效果。

二、合理选取材料合理选取材料是抗震设计的关键之一。

材料的性能直接影响到结构的抗震性能。

常用的抗震材料包括高性能混凝土、高强度钢材、粘性阻尼器等。

高性能混凝土具有较高的抗压、抗拉、抗弯强度,能够提供更好的抗震性能和耐久性。

高强度钢材具有较好的延性和刚度,可以增加结构的抗震能力。

粘性阻尼器则是一种新型的减震装置,通过粘滞材料的耗能作用,能够有效减小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影响,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三、应用减震技术减震技术是指通过一些特殊的设计手段,在地震发生时减小建筑物的震动幅度和加速度,从而达到减少地震破坏的目的。

常见的减震技术包括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加钢板、基础隔震等。

对于已经建成的建筑物,可以通过钢板加固剪力墙的方式来提高结构的刚度和强度,进而提高抗震能力。

基础隔震是指在建筑物和地基之间设置隔震设施,通过隔离地震波对建筑物的传递,减小建筑物的震动幅度。

四、加强节点构造节点是建筑结构中的薄弱环节,也是发生地震作用时容易受到破坏的部位。

加强节点构造是通过增加节点的刚度和抗震性能,提高整体结构的抗震能力。

建筑结构抗震的设计

建筑结构抗震的设计
众值地震烈度和罕遇地震烈度 众值地震烈度(众值烈度,小震)
该地区50年超越概率为63%的地震烈度值 罕遇地震烈度(大震)
该地区50年超越概率为2%的地震烈度值
多遇烈度比基本烈度大约低1.55度
罕遇烈度比基本烈度大约高1度
三、抗震设防依据及地震影响
设防范围
基本烈度 6 7 8 9度地区
基本烈度大于9度地区,须特殊研究,按有关规定执行。
1-2 震源、震中和地震波
震源:地震发生的部位。不是一个点。
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附近地面运动最强烈,极震区。
震中距:场地上某一点到震中的距离。
等震线:将地面上破坏程度相近的点连成的曲线。
震源深度(h):震源到地表的垂直距离。
h <70km
浅源地震
h=70-300km 中源地震
h>300km 深源地震
根据弹性理论 纵波波速和横波波速
E(1 ) vp (1 )(1 2)
vs
G
E
2(1 )
E--介质的弹性模量
--介质的密度 --介质的泊松比 G--介质的剪切模量
显然有
vp vs
vp 1.67vs
注意:剪切波速是介质非常重要的一个参数。在地基土的力学性质评 价中占有重要地位。反映地基强度的指标。建筑抗震规范以剪切波 速对场地土进行分类。
岩层断裂发生时,一般不只是一个断裂,而是由一系列断裂组成 的破碎带。一个部位发生断裂,能量释放,达到平衡状态,其它部位 还没有达到平衡状态,还要释放能量。所以一次地震的发生一般都不 是孤立的,伴随着一系列小震。 主震
一系列地震中,释放能量最多一次地震。 前震
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 余震
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 1976年唐山地震 主震7.8级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抗震设计的理论基础是结构动力学,即通过研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制定合理的设计方案和措施。

抗震设计主要包括地震荷载计算、结构抗震措施、构造材料选择等方面。

地震荷载计算是抗震设计的起点,它是根据建筑结构所处的地震区域、土质条件和设计使用年限等因素,确定建筑结构所承受的地震力。

根据国家相关规范,地震荷载计算分为静力计算和动力计算两种方法。

静力计算主要是根据建筑物的重力荷载计算各楼层和构件的惯性力,然后根据地震作用系数计算地震力。

动力计算则是通过建筑物的整体动力分析,考虑地震波传播和结构的振型等因素,计算出地震力。

这两种方法都具有其独特的适用范围和优势,设计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在地震荷载计算的基础上,抗震设计还需要根据不同结构的特点和地震区域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

常见的抗震措施包括增大结构的刚度和强度,提高结构的耐震能力。

在结构刚度方面,可以采用加强构造节点的方法,增加墙体和柱子等构件的数量和截面尺寸,提高整体的刚度。

在结构强度方面,可以使用高强度钢材或混凝土,增加结构的承载能力。

此外,还可以采用抗震支撑和阻尼器等装置,通过消耗地震能量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构造材料的选择也是抗震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般来说,抗震设计中首选的材料是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

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较高的刚度和抗震能力,适用于中小型建筑;钢结构则具有较好的延性和可塑性,适用于大型和高层建筑。

此外,还可以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复合材料等材料,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总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确保建筑物在地震中具备足够抗震能力的重要工作。

通过合理的地震荷载计算、抗震措施和构造材料选择,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对人员和财产的危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什么是地震? 什么是地震?
抗震设计的基本知识
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地面剧烈颠簸和摇晃。 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地面剧烈颠簸和摇晃。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地震 万次 其中约有5万次人 万次,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地震500万次,其中约有 万次人 能感觉到。我国平均每年发生6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 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5.4次 能感觉到。我国平均每年发生 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 次,曾经给 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过巨大损失。 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过巨大损失。 1556年,陕西关中8.6级地震 年 陕西关中 级地震 级地震,83万人死亡 万人死亡 1668年 山东郯城发生8.5级地震 5万余人死亡 1668年,山东郯城发生8.5级地震 5万余人死亡 1920年,宁夏海原 级地震,20多万人死亡 级地震, 多万人死亡 年 宁夏海原8.6级地震 1976年,河北唐山 级地震,24万人死亡 级地震, 万人死亡 年 河北唐山7.8级地震 地震给我国和世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地震给我国和世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非 常重视抗震研究工作,已经逐步形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地震工 常重视抗震研究工作,已经逐步形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地震工 程学。 程学。与地震工程学密切相关的几个学科 地震工程学与土木工程学的联系 地震工程学与地震学的联系 地震工程学与经济学的联系
vp = vs =
E (1 − µ ) ρ (1 − µ )(1 − 2 µ ) G

ρ
=
E 2 ρ (1 + µ )
E--介质的弹性模量 --介质的弹性模量 --介质的密度 ρ--介质的密度 --介质的泊松比 µ--介质的泊松比 --介质的剪切模量 G--介质的剪切模量 显然有
v p > vs v p ≈ 1.67vs
注意:剪切波速是介质非常重要的一个参数。 注意:剪切波速是介质非常重要的一个参数。在地基土的力学性质评 是介质非常重要的一个参数 价中占有重要地位。反映地基强度的指标。建筑抗震规范以剪切波 价中占有重要地位。反映地基强度的指标。建筑抗震规范以剪切波 对场地土进行分类。 速对场地土进行分类。
面波分瑞雷波和 面波分瑞雷波和乐甫波 瑞雷波:波在传播时, 瑞雷波:波在传播时,质点在波的传播方向与地面的法向组成的平面 内做椭圆运动,而在该平面垂直方向没有振动。 内做椭圆运动,而在该平面垂直方向没有振动。 乐甫波:波在传播时,质点在地平面内产生与波前进方向垂直的运动, 乐甫波:波在传播时,质点在地平面内产生与波前进方向垂直的运动, 地表呈蛇形运动。 地表呈蛇形运动。 面波随深度增加振幅急剧减小。面波周期长,衰减慢, 面波随深度增加振幅急剧减小。面波周期长,衰减慢,能传播到很远 的地方。 的地方。 面波的波速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课程性质:专业课 专业课 教材:丰定国主编 «工程结构抗震 地震出版社,2002年10月 工程结构抗震» 工程结构抗震 地震出版社,2002年10月
定价:28.00元 定价:28.00元
学时: 32学时 32学时 主讲人:屈铁军 屈铁军(教授、工学博士) 屈铁军 所在单位 北方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研究方向 结构抗震 课程目的:掌握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未来强地震发生时, 所设计 掌握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掌握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未来强地震发生时,
1-2 震源、震中和地震波 震源、
震源:地震发生的部位。不是一个点。 震源:地震发生的部位。不是一个点。 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附近地面运动最强烈,极震区。 震中:震源正上方的地面位置。附近地面运动最强烈,极震区。 震中距:场地上某一点到震中的距离。 震中距:场地上某一点到震中的距离。 等震线:将地面上破坏程度相近的点连成的曲线。 等震线:将地面上破坏程度相近的点连成的曲线。 震源深度( ):震源到地表的垂直距离 震源到地表的垂直距离。 震源深度(h):震源到地表的垂直距离。 h <70km 浅源地震 h=70h=70-300km 中源地震 h>300km 深源地震 地震波:由震源释放的能量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地震波:由震源释放的能量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波叫地震 弹性波。 波。弹性波。 体波: 体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 面波:只在地表面传播的波。是体波经多次反射、 面波:只在地表面传播的波。是体波经多次反射、折射后在地 表形成的次生波。 表形成的次生波。
我国处于以上两大地震带之间 台湾属环太平洋地震带 西藏属欧亚地震带 北冰洋、大西洋、 北冰洋、大西洋、印度洋地震活动带 东非洲地震活动带 我国的地震活动呈带形分布,主要地震带有两条: 我国的地震活动呈带形分布,主要地震带有两条: 南北地震带:北起贺兰山,向南延伸至六盘山,穿越秦岭, 南北地震带:北起贺兰山,向南延伸至六盘山,穿越秦岭,沿川西至 云南省,地质构造复杂,有一系列大断裂带、断陷盆地。 云南省,地质构造复杂,有一系列大断裂带、断陷盆地。 东西地震带: 东西地震带:主要有东西向两大构造带 北方的一条:沿陕西、山西、河北北部、 北方的一条:沿陕西、山西、河北北部、辽宁 南方的一条:自帕米尔高原起,经昆仑山、秦岭, 南方的一条:自帕米尔高原起,经昆仑山、秦岭,到大别山 我国的地震活动相当频繁,除个别省份(浙江、江西) 我国的地震活动相当频繁,除个别省份(浙江、江西)外,大部分地 区发生过强烈地震。如台湾、新疆、西藏、西南、西北、 区发生过强烈地震。如台湾、新疆、西藏、西南、西北、华北和东 南沿海地区曾经发生过较多的破坏性地震。 南沿海地区曾经发生过较多的破坏性地震。 我国的6 我国的6个地震活动区 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地震区2 喜马拉雅山脉地震活动区3 1。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地震区2。喜马拉雅山脉地震活动区3。南北地震 天山地震活动区5 华北地震活动区6 带4。天山地震活动区5。华北地震活动区6。东南沿海地震活动区
岩层断裂发生时,一般不只是一个断裂, 岩层断裂发生时,一般不只是一个断裂,而是由一系列断裂组成 的破碎带。一个部位发生断裂,能量释放,达到平衡状态, 的破碎带。一个部位发生断裂,能量释放,达到平衡状态,其它部 位还没有达到平衡状态,还要释放能量。 位还没有达到平衡状态,还要释放能量。所以一次地震的发生一般 都不是孤立的,伴随着一系列小震。 都不是孤立的,伴随着一系列小震。 主震 一系列地震中,释放能量最多一次地震。 一系列地震中,释放能量最多一次地震。 前震 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 主震之前发生的地震。 余震 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 主震之后发生的地震。 1976年唐山地震 主震7.8 7.8级 1976年唐山地震 主震7.8级 级以上余震2 7级以上余震2次 6.0--6.9级余震 --6.9级余震2 6.0--6.9级余震2次 5.0--5.9级余震71次 --5.9级余震71 5.0--5.9级余震71次 4.0--4.9级余震668次 --4.9级余震668 4.0--4.9级余震668次
1999年台湾大地震(9.21) 7.6级 1999年台湾大地震(9.21) 年台湾大地震 主震 7.6级 100-120次 4级以上余震 21 100-120次/天 8022 80-100 次/天 60-80 23 60次 /天 根据能量释放的特点 主震型地震 60% 震群型地震 30% 单发型地震 10% 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密切相关 已有断裂带易发生地震,特别是活动性大断裂带的两端、转弯部位。 已有断裂带易发生地震,特别是活动性大断裂带的两端、转弯部位。 重力、磁力异常部位、莫霍面陡峭部位等。 重力、磁力异常部位、莫霍面陡峭部位等。 世界范围内,地震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 世界范围内,地震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带形分布 两组主要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80--90) --90 沿南北美洲西海岸、阿留申群岛, 环太平洋地震带(80--90)%,沿南北美洲西海岸、阿留申群岛, 转向西南到日本列岛,再经我国台湾岛,到菲律宾、新几内亚、 转向西南到日本列岛,再经我国台湾岛,到菲律宾、新几内亚、 新西兰。 新西兰。 欧亚地震带,西起大西洋的亚速岛,经意大利、土尔其、伊朗、 欧亚地震带,西起大西洋的亚速岛,经意大利、土尔其、伊朗、 印度北部、我国西部和西南地区,过缅甸、印度尼西亚。 印度北部、我国西部和西南地区,过缅甸、印度尼西亚。
火山地震 火山爆发,岩浆猛烈喷出,引起地面震动。 火山爆发,岩浆猛烈喷出,引起地面震动。 陷落地震 地下石灰岩产生溶洞,突然产生大规模陷落引起的地面震动。 地下石灰岩产生溶洞,突然产生大规模陷落引起的地面震动。 这两类地震震级小,在我国危害小。 这两类地震震级小,在我国危害小。构造地震造成地面建筑物 破坏严重,对人类的危害大,所以我们这门课所说的地震主要是构 破坏严重,对人类的危害大,所以我们这门课所说的地震主要是构 造地震。 造地震。 构造地震的成因的另一种解释--板块学说 构造地震的成因的另一种解释--板块学说 -地球表面岩层由六大板块组成 欧亚板块、美州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欧亚板块、美州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洲板 块、南极洲板块 由于地幔的对流,这些板块也在不停运动,板块之间相互挤压、 由于地幔的对流,这些板块也在不停运动,板块之间相互挤压、 冲撞引起地应力。能较好地解释地震呈带形分布现象。 冲撞引起地应力。能较好地解释地震呈带形分布现象。
1-1
地震的类型和成因
地震按其成因可划分为3 地震按其成因可划分为3类: 构造地震、火山地震、 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 构造地震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壳:30-40km,上部是花岗岩, 地壳:30-40km,上部是花岗岩,下部是玄武岩 地幔:2900km, 地幔:2900km,橄榄岩 地核:3500km, 地核:3500km,主要是镍和铁 • 地球 内部的放射性物质不断放射能量,地球内部温度随深度而升 内部的放射性物质不断放射能量, ,200km—700km范围内,温度600 700km范围内 高,200km 700km范围内,温度6000C —20000C.地球内部的压力也 2000 C.地球内部的压力也 很大,地幔上部约900MPa,中部约370000MPa. 900MPa,中部约370000MPa.地球内部的压力是不均 很大,地幔上部约900MPa,中部约370000MPa.地球内部的压力是不均 匀的,地幔中的软流层有缓慢的对流,引起地壳运动。 匀的,地幔中的软流层有缓慢的对流,引起地壳运动。在运动过程 中有的地区上升,有的地区下降,地球内部积累了大量的应变能, 中有的地区上升,有的地区下降,地球内部积累了大量的应变能, 产生了地应力。当地应力达到岩层的强度时, 产生了地应力。当地应力达到岩层的强度时,岩层产生断裂或错动 脆性破坏),岩层内部的能量被释放,以波的形式传致地表, ),岩层内部的能量被释放 (脆性破坏),岩层内部的能量被释放,以波的形式传致地表,引 起地面震动。 构造地震。 起地面震动。称构造地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