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衡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明细】
环境心理学在居住区中的铺装设计研究

环境心理学在居住区中的铺装设计研究作者:韩斌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7年第01期摘要:目前的园林设计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因此在环境心理学的指导下进行铺装设计就更具有科学性,因此本文在铺装的色彩、肌理、尺度、材料方面进行探讨,力求使设计方对铺装设计更加重视。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铺装;居住区一、环境心理学的概念及其发展环境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期,当时的实验心理学家费希纳和冯特就已经开始强调物理刺激在认知研究中的重要性。
比较系统的研究开始于30至40年代,其代表人物为勒温(K·Lewin)和布鲁斯威克(E·Brunswik)。
勒温提出了包含了“心理环境”或“环境的心理内涵”的最初思想。
布鲁斯威克先从事环境知觉研究,后来详细分析研究物质环境影响行为的方式。
这些研究为现代环境心理学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目前,环境心理学在设计领域的导入,主要体现在建筑及环境艺术设计方面,比如从建筑美学向心理学的转变,教育环节上“环境心理学"科目的开设等。
环境心理学研究成果在建筑和环境设计上的应用,对把握人的行为特性与模式,更好地实现设计的人性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设计过程中,了解使用者在特定环境中的行为与心理特征,可以避免设计者单凭经验和主观意志而进行设计的问题,从而在设计师与使用者之间架起一座联系的桥梁,使设计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之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需求层次的提高,建筑师和环境设计人员对环境心理学研究的兴趣日益高涨。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学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
在人与环境之间坚持“以人为本”,从人的心理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才能对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空间设计有着更为深刻的把握。
本文主要针对不同铺装对人的影响,从心理需求以及环境的安全性、保持街景的整体连续性、凸显人在环境中的主角性几个方面作以如下探讨。
空间的行为心理分析——居住区

空间的行为心理分析——居住区空间是服务于人的。
建筑空间为人的活动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和场所,没有特定的环境与场所。
人的许多行为也就不会发生,同时,人的行为也影响着空间的设计。
过去,许多建筑师过多地强调建筑对于人的作用,形成“建筑决定论”。
要求人们按照建筑师的设计意图去使用和感受环境。
但是他们忽视了人是行为的主体,只有人才是活动和行为产生的真正动因。
空间与行为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人的空间没有任何意义。
反之,若没有空间和环境作为依靠,人的行为也就不会发生。
因此,了解和研究人与环境、空间与行为、心理的关系,研究人的特定行为需要什么样的特定空间环境。
空间环境究竟会对人的行为和心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一个设计师必须的工作。
只有了解和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
才可能有依据,创造符合人的行为特征和心理特点的空间环境。
空间的组织和设计实际上是充当行为导演的工作,我们要有意识地运用行为和心理的因素,根据人的需求、行为规律、活动特点、心理反应和变化等进行空间的构思,设计创造出人性的空间,以满足人的各方面需要。
居住区作为居民依托的生存空间,既承担着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消费与服务的物质功能,又肩负着培养居民对基本生存空间共同情感体验的精神功能,因此,不仅要有完善的物质生活支持系统,更应有丰富多彩的供情感交流沟通的精神生活空间环境。
而现在很多已建成的居住区中,一方面居民找不到适合活动的场所,另一方面许多空间没有被有效的利用,主要原因是设计师对居民的行为心理因素考虑不足,没有真正体现“设计为人”的思想。
要搞好居住区绿地空间环境设计,首先要从分析居民的行为心理因素人手1、影响居民行为的心理因素领域感。
从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看,领域是人所共有并控制的空间,它不是简单的空间占有,而是一种排它性的占有空间。
领域感是一种本能的心理需求,能加强居民的安全感,提高住宅的防卫能力,同时还可保证居民不同层次的私密性心理需求,具有吸引居民在其中进行活动的内聚力。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居住区公园空间设计——以成都九里南园为例

遗憾 的是 , 九里南园的设计并没有考虑不 同年龄段人群 对交
由于老人 和儿 童对 空问感知 的不 同 , 因此所产生 的行 为 也不同。观察发现 老年人 大都喜 欢坐在 圆形 人 口广 场边 缘
的座 椅 上 , 看 广 场 上 的 活 动 或 相 互 问 聆 听 交 谈 。而 广 场 中 观 心树 池 上 的假 山 置 石 成 了 儿 童 攀 爬 娱 乐 的 领 域 。虽 然 老 年 人 与 儿 童 对 环 境 的 喜 好 各 不 相 同 , 两 者 的 活 动 之 间 又 有 明 但
在 景 观设 计 中 主要 给人 提 供 不 同空 间 功 能 下 的 舒 适距 离 。 15 不 同年 龄段 人 群 相 互 交往 的 需 求 .
根据 生物学 的交叉 圆理论 , 不同年龄段人群之 间相互交
1 环境 心理 学基本 理论
环 境 心 理 学 的基 本 理 论 在 公 园 空 间设 计 中 有 广 泛 的 应
的兴趣 , 滨水石滩 因此成为 了其专属 的领域性 空间。在儿童 玩耍 的同时, 有很多老 年人 ( 儿童 的看 护者 ) 站在一 旁观看 。
这 时 , 童 玩 耍 的 快 乐 给 老 年 人 也 带 来 了 愉 快 的感 受 。 可 是 儿
有很大不 同。这正证实 了文 中叙述 的环境 心理 学 中的环境 感知理论 、 领域 性特征 等五 条相关理 论 。下 面 以入 口广 场 、 茶园 、 乐廊 、 滨水石 滩四处景 点为例详 细评 析。
往的场所 , 活动 领 域 应是 两 两相 交 , 又 不 相互 重 合 的 即 但
“ , 圆” 交叉 部分是彼此共 同的世界 , 不交叉部 分是各 自独立 的天地。所 以 , 功能泾 渭分 明的环境 无法满 足这一 要求 , 更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居住区公 共空间 设 计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本文通过对泉水湾小区进行针对性的调查与研究,探寻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模式、适合各种人群行为及心理需求的室外休闲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的方法。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近年来,建筑设计项目中越来越重视对人的行为习惯与心理感受的考虑,“以人为本” 成为首要设计思想。
如何将环境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有效地应用在居住小区实践设计中的研究,探寻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模式、正迅速发展。
本文通过对泉水湾小区进行针对性的调查与研究适合各种人群行为及心理需求的室外休闲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的方法。
1 环境心理学基本理论, 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在公共空间设计中有广泛的应用尤其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场所带, : 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这一方面。
应用最多的五条理论依次为环境感知理论、私密性需求、领域性特征、个人空间尺度理论和不同年龄段人群相互交往的需求。
1(1 环境感知理论人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器官感觉来接收环境信息。
从环境获取的这些信息,经过感知者自身的经验,把知觉对象的前后关系和背景参与进来,形成人对环境的感知。
人通过环境感知来感受和评价公共景观。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环境的感知又有所不同。
1(2 私密性需求私密性即人们(个体或群体)设法控制自己对别人开放或封闭的程度。
私密性包括四种类型: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
它是一种能动的过程,重要的是要给使用者提供选择的机会。
环境的设计是尽可能提供私密性调整的机制。
所谓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考虑使用者的私密性,就是对空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使陌生人之间的接触平静和有效。
1(3 领域性特征领域性指个体或团体暂时或永久地控制一个领域,可以是一个场所或物体。
领域有三种类型:首属领域、次级领域和公共领域。
其中的次级领域与园林设计中常用的半私密空间较:认同感和安定、家的感觉。
领域的建立可以使人们增进对为相似。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居住区公 共空间 设 计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本文通过对泉水湾小区进行针对性的调查与研究,探寻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模式、适合各种人群行为及心理需求的室外休闲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的方法。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近年来,建筑设计项目中越来越重视对人的行为习惯与心理感受的考虑,“以人为本” 成为首要设计思想。
如何将环境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有效地应用在居住小区实践设计中的研究,探寻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模式、正迅速发展。
本文通过对泉水湾小区进行针对性的调查与研究适合各种人群行为及心理需求的室外休闲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的方法。
1 环境心理学基本理论, 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在公共空间设计中有广泛的应用尤其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场所带, : 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这一方面。
应用最多的五条理论依次为环境感知理论、私密性需求、领域性特征、个人空间尺度理论和不同年龄段人群相互交往的需求。
1(1 环境感知理论人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器官感觉来接收环境信息。
从环境获取的这些信息,经过感知者自身的经验,把知觉对象的前后关系和背景参与进来,形成人对环境的感知。
人通过环境感知来感受和评价公共景观。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环境的感知又有所不同。
1(2 私密性需求私密性即人们(个体或群体)设法控制自己对别人开放或封闭的程度。
私密性包括四种类型: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
它是一种能动的过程,重要的是要给使用者提供选择的机会。
环境的设计是尽可能提供私密性调整的机制。
所谓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考虑使用者的私密性,就是对空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使陌生人之间的接触平静和有效。
1(3 领域性特征领域性指个体或团体暂时或永久地控制一个领域,可以是一个场所或物体。
领域有三种类型:首属领域、次级领域和公共领域。
其中的次级领域与园林设计中常用的半私密空间较:认同感和安定、家的感觉。
领域的建立可以使人们增进对为相似。
住宅庭院空间设计与环境心理学

住宅庭院空间设计与环境心理学摘要:本文从分析庭院空间与环境心理学密不可分的关系入手,提出了满足环境心理学的庭院空间设计方法,指出了环境心理学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庭院空间环境心理学设计住宅庭院是居民室外活动最频繁的场所,住宅群庭院的空间设计与人的心理感受密切相关,在设计时应结合环境心理学,综合考虑人对其生理、安全、交往、休闲与自我实现的多方面的需求。
所谓环境心理学,就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环境与处于其中的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状况的科学,主要是研究人与环境关系的最适化,强调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目标取向和循环本质。
生活在环境中的人对“实体环境”刺激能进行储存、了解、组织与重构,形成喜欢或不喜欢的感觉,进而影响到人的行为,甚至形成“环境压力”.住宅庭院空间作为一种外部空间环境,应具有归属感、领域感、私密性和实用性,进而创造出人性化、功能化的美的空间。
我国传统文化的控制作用较强,人的行为常常受到外界因素的束缚。
围合的空间容易产生视觉监督,不利于公共活动开展。
稳定的组群内,相互熟悉的居民的视线干扰更让人感到不适。
在设计时应减少环境的通透性,将其恢复成自然状态,避免视线监督。
如在庭院局部设自然的屏墙或遮挡视线的树木,为喜好安静、舒适的居民提供一块身心偷悦之处,创造安全可靠,具领域感的环境。
领域感是人的一种本能行为,它受文化背景的影响。
社会群体趋向是在于创造亲密、保护、安全的感觉,形成可防御的空间领域。
同时,领域空间给人一种自尊与责任感,促使居民保护自己的生活圈,减少破坏性的行为,创造安全感。
人们建造某一建筑空间,都有其特殊的目的“涎值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腑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传统的庭院是休息、集会、交往、宴会的共享空间,现代住宅庭院空间的设计应注重外部空间的实用性,使人们乐于停留其中,并能感受到生活的情趣。
设计着手之前,应先记录庭院基地令人愉悦的特质,以使在规划中不破坏原有的特色,如独特的景致、多样的文化特色和环境尺度等,做到基地设计与周围环境的调和。
浅谈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

浅谈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发布时间:2021-07-28T09:51:57.340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3期作者:周碧霞[导读] 摘要:居住区是城市的得要组成部分,是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的场所。
佛山市泓瑞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广东佛山 528300摘要:居住区是城市的得要组成部分,是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的场所。
而居住区的公共空间是人们活动交流的主要场所,对邻里和谐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居住区公共空间;邻里和谐;社区配套;仪式感;文化回归一、城市居住区的发展中国城市居住区的形成可以追溯至唐代。
唐朝长安城棋盘式道路把四方城划分为110个里坊,坊四周建有围墙,实行封闭式的管理制度,形成居住区的其本形式。
至了宋朝,坊墙被取消了,住户直接面向街巷,开始了前店后住的住宅格局,商店沿街道布置,开始了开放性商业街趋形。
19世纪末,在口岸城市出现了二三层联排式住宅为基本形式的里弄。
到了50年代,受西方和前苏联的影响,邻里、街坊为单元的规划结构基本形成。
至70年代后期,住宅建设规模需求加速扩大,在规划理论上形成居住区、住宅组团的空间结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进入80年代以后,居住区开始注重组团的组合形态,居住环境建设,生活公共配套。
二、城市居住区的公共空间概述公共空间有着休闲、娱乐、健身、聚会、购物、社区服务等功能,是承载着居民日常生活大部份活动,出示构建和谐邻里关系社会的重要元素。
公共空间成了居住规划设计的核心。
居住区规划结构里,除了住宅建筑朝向布置,公共空间的布局成了主要设计因素。
它主导着住宅建筑的布局,也影响着交通流线的布置。
它衔接小区的内外空间,也是小区的景观主体。
公共空间的设计可以体现出每个居住区的特色。
居住区的公共空间可以分为外部的社区开放空间和内部的小内封闭空间两大部分。
三、居住区的外部社区开放空间社区开放空间,主要是指街区组团与组团之间的开放性空间,包括有道路、沿街商业、社区服务配套、街角绿化公园、入口广场等等。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是指为居住区内的居民提供集体使用的公共场所,包括公园、广场、步道、休闲娱乐设施等。
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人的需求、社交互动、自然环境和文化历史。
首先,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应该满足人们的需求。
人的需求包括身体上的需求和心理上的需求。
身体上的需求包括休息、活动、交通等;心理上的需求包括情感表达、社交活动、观赏欣赏等。
因此,设计师应根据居住区的特点和居民的需求,合理规划和设置公共空间的功能和布局,例如提供休息区、运动设施、游乐设施等,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
第二,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应该促进社交互动。
公共空间是居民进行社交互动的重要场所,能够增进居民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
因此,设计师应该考虑到人们的社交需求,设置合适的座椅、休息区和聚会区,提供景观和照明等设施,以吸引居民在公共空间中停留和互动。
第三,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应该注重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研究发现,在自然环境中度过一段时间可以降低压力水平,增强情绪和注意力。
因此,设计师应该合理利用自然元素,如绿植、水体和景观,创造出宜人的自然环境,为居民提供放松和愉悦的场所。
最后,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应该融入当地的文化历史。
文化历史是一个社区的独特标识,与人们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密切相关。
因此,设计师应该通过公共空间的元素和装饰,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如传统建筑风格、民俗习惯等,以增强居民对公共空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综上所述,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应该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需求,促进社交互动,注重自然环境和融入文化历史。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居住区公共空间可以成为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以荔湾区大岗元小区为例【摘要】应用环境心理学学科理论对居住小区进行调研、分析,解析户外环境与人群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年龄层次之间人们行为模式的差异与联系,探寻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对户外空间的需求,寻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群心理需求的途径。
【关键词】环境心理;年龄层次;行为模式;公共空间近年来,景观设计项目中越来越重视对人的行为习惯与心理感受的考虑,“以人为本”成为首要设计思想。
如何将环境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有效地应用在居住小区景观实践设计中的研究正迅速发展。
本文通过对荔湾区大岗元小区进行针对性的调查与研究,探寻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模式、适合各种人群行为及心理需求的室外休闲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的方法。
1 环境心理学基本理论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在公共空间设计中有广泛的应用,尤其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场所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这一方面。
应用最多的五条理论依次为:环境感知理论、私密性需求、领域性特征、个人空间尺度理论和不同年龄段人群相互交往的需求。
1.1 环境感知理论人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器官感觉来接收环境信息。
从环境获取的这些信息,经过感知者自身的经验,把知觉对象的前后关系和背景参与进来,形成人对环境的感知。
人通过环境感知来感受和评价公共景观。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环境的感知又有所不同。
1.2 私密性需求私密性即人们(个体或群体)设法控制自己对别人开放或封闭的程度。
私密性包括四种类型: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
它是一种能动的过程,重要的是要给使用者提供选择的机会。
环境的设计是尽可能提供私密性调整的机制。
所谓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考虑使用者的私密性,就是对空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使陌生人之间的接触平静和有效。
1.3 领域性特征领域性指个体或团体暂时或永久地控制一个领域,可以是一个场所或物体。
领域有三种类型:首属领域、次级领域和公共领域。
其中的次级领域与我们园林设计中常用的半私密空间较为相似。
领域性行为有两个作用:认同感和安定、家的感觉。
领域的建立可以使人们增进对环境的控制感。
在景观设计中的意义在于可以提高秩序感和安全感。
故在景观设计中应包括增进领域感和设计可防卫空间等多种设计手法。
1.4 个人空间尺度理论个人空间是人们周围看不见的界限范围内的空间,主要指的是人际距离,与人的生理和心理有关。
包括:亲密距离(范围为0~0.45m)、个人距离(0.45~1.20m)、社交距离(1.20~3.60m)和公共距离(3.6m以上)。
在景观设计中主要给人提供不同空间功能下的舒适距离。
1.5 不同年龄段人群相互交往的需求根据生物学的交叉圆理论,不同年龄段人群之间相互交往的场所,即活动领域应是两两相交,但又不相互重合的“圆”,交叉部分是彼此共同的世界,不交叉部分是各自独立的天地。
所以,功能泾渭分明的环境无法满足这一要求,更不用说清一色的均质环境。
2 大岗元小区现状分析2.1 小区概况大岗元小区,位于广州市荔湾区西村街西湾路。
临近地铁五号线且公交线路繁多,交通十分便捷。
区内绿树成荫,环境安静。
小区以多层、小高层为主要住房类型,并有平房穿插散布其中。
周边布有很多学校,幼儿园、小学、中学一应俱全,因此学区房为该小区的重要特点之一。
区内还配套有肉菜市场、食肆、士多、发廊、社区活动中心等生活服务设施,为居民日常的生活和出行提供了便利。
2.2 小区游憩者及其活动特征2.2.1 小区游憩者通过对小区公共休闲空间的游憩者调查分析,发现85%是本小区的居民,10%是来访者,5%是小区内部某些士多、发廊等的外来顾客。
由此可见,小区公共空间的主要功能是为本小区居民服务。
观察发现在小区休闲空间停留的人群中40%是老年人,30%是儿童, 20%是中年人,10%是青年。
由此可见,儿童与老年人是使用此公共休闲空间的主要人群,因此下面重点对儿童与老年人的行为与心理进行分析。
2.2.2 活动特征户外活动分三种类型:必要性、自发性和社会性。
必要性活动指居民都要参与的日常生活事务的所有活动。
自发性活动指居民自愿参与的散步、晒太阳等活动。
社会性活动指在公共空间中有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 包括儿童游戏、互相交谈及最广泛的社会性活动——被动式接触, 即仅以视听来感受他人。
本小区的公共休闲空间提供给居民的行为活动空间较之城市大型户外公共空间更具有尺度小、亲和力强、舒适性好的特点。
通过询问调查,发现35%的人来公共休闲空间的目的是散步,30%的人来喝茶与打扑克牌,25%的人是休息与聊天,10%的人是来做运动。
3 环境心理学理论在本小区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与评析3.1 公共空间景点布局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年龄段人群对同一景点的环境感知有很大不同。
这正证实了文中叙述的环境心理学中的环境感知理论、领域性特征等五条相关理论。
下面以康乐健身区、榕树头和绿化小庭院三处景点为例详细评析。
3.1.1 康乐健身区由于老年人和儿童对空间感知的不同,因此所产生的行为也不同。
观察发现老年人大都喜欢坐在边缘的石板凳上,观看周围的活动或相互间聆听交谈。
而中部的康乐建身设施则成为儿童攀爬娱乐的领域。
虽然老年人与儿童对环境的喜好各不相同,但两者的活动之间又有明显的联系与交叉。
很多老年人为看护儿童,经常放弃边缘的座椅,站在健身设施旁观看孩子们玩耍,而儿童则常常攀上爬下以展示自己的本领。
3.1.2 榕树头榕树头是中年人和老年人聚集交流的场所,位于步行道交汇点。
只要天气晴朗,该处的人流量就十分大。
榕树下座椅摆放的距离基本符合个人空间尺度理论中的社交距离,人们可以一边喝茶抽烟打牌,一边聊天闲谈。
这种社交距离很好地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但是,榕树头仿佛成了成年人的专属领域,由于缺乏适宜儿童活动的空间,儿童从不会自发性地在此停留(除非被坐在那里的亲人们叫住),往往作为通过的路径快速跑开。
3.1.3 绿化小庭院绿化小庭院是整个小区公共休闲空间中最为理想的休息场所。
院中小径设计成流畅的曲线, 以引导空间的序列变化。
院内还利用植物来创造小尺度空间,以增强安全感。
该庭院在建筑创造的灰空间下,既使人们的私密性需求得到满足,又便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产生了多样的行为活动。
院内的居民或独处、或亲密、或拉琴唱小曲、或聚集围观,不同的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和喜好选择不同的休息方式。
紧邻绿化小庭院有一块较为开阔的活动场地。
白天场地上空无一人,人们选择在边缘的花架下停留和休息;但到了晚上,这块场地便成了老年人们跳舞的露天舞池,有时还会有些中年人在踢毽子。
可见,同一块场地在不同的时间段也有不同的功能和领域性特征。
3. 2 小区道路设计3.2.1 道路的安全性为了有效保证居住区的安全和安静,小区采用人车分流的方式。
将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以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伸入小区或住宅组群内,并结合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系统及绿化、铺地划分空间, 作为邻里交往、临时停车及儿童、老人活动场地。
这样的做法显得更富活力。
3.2.2 道路的舒适性出于对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推儿童车的父母等的考虑,小区道路设计为坡度变化不大的坡道或步行道,并相应设有无障碍通道。
步道的铺装为防滑,防目眩的材质,且利用铺装的变化来显示高程的变化。
另外小区内还有一些富有趣味的道路,如镶嵌于草地上的条形花岗岩踏步、用鹅卵石拼成不同图案的小径等,这些都能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了更丰富的交流活动空间。
3.3 植物配置3.3.1 大型乔木小区内高大乔木丰富,多以构树、大叶樟、小叶榕等为主,落叶乔木与常绿乔木搭配栽植。
夏季浓密的枝叶为游憩者提供广阔的树荫,冬季树叶掉落便于阳光洒入场地,给游憩者提供一处晒太阳的佳所。
这种季相变化能够满足人们的生理以及对于私密性、领域感的需求,在视觉、触觉上为游人提供了丰富的感知。
3.3.2 小乔木与灌木在小区中各景点与道路旁点植紫薇、鸡蛋花、桂花等观花观叶的小乔木与灌木,有效地增加了视觉以外的嗅觉等多方面的感知过程。
3.3.3 草本与地被小区中设有一片小草坪。
儿童常常在草坪上追逐、翻滚,对草地与泥土的柔软与芬芳的感知丰富了儿童对于公共绿地的体验,青少年及中年人也因这样的感知会坐在草地上读书看报或打牌聊天。
4 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应用于居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要点(1)综合考虑居民在游憩时的多感官体验,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各种感知的交替作用和交互作用。
(2)小区内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半私密空间等多层次空间领域的考虑与设计。
(3)不同年龄段人群之间既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专属性活动空间,又必须考虑相互交叉活动场所的设计与营建。
(4)小区内休息座椅等公共设施的设置需要符合个人空间尺度理论中相应的距离要求,以促进人们特定活动的发展。
5 结束语通过对大岗元小区的调研与应用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分析,初步解析了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的普遍应用价值,同时了解到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对户外空间有着不同的需求,从而对今后居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实践作一定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1] 林玉莲 ,胡正凡.环境心理学 (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2] (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 (第四版).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3]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 2001.[4] 石洋,闫红伟.浅析环境心理学理论在公园设计中的应用——以昆明市翠湖公园为例.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1).[5] 徐磊青.环境心理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6] 徐慧华.环境心理学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的应用花园与设计,2006.10秋末版.[7] 车生泉,郑丽蓉.环境心理学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一).园林, 2004 (4): 22-23.[8] 车生泉,郑丽蓉.环境心理学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二).园林, 2004 (5): 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