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的思考
《居住区的人性化空间设计研究》范文

《居住区的人性化空间设计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居住区的设计与建设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性化空间设计作为居住区设计的重要理念,旨在为居民提供更加舒适、便捷、宜居的生活环境。
本文将就居住区的人性化空间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设计原则、方法及实践应用。
二、人性化空间设计的原则1. 以人为本:人性化空间设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需求、行为和心理。
设计应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和社交需求。
2. 功能性:设计应满足居住区的各项功能需求,包括居住、休闲、娱乐、交通等,同时要考虑到不同年龄段、不同群体的特殊需求。
3. 宜居性:设计应注重环境的舒适性和美观性,提高居住区的宜居性,让居民感受到家的温馨和舒适。
4. 可持续性:设计应考虑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人性化空间设计的方法1. 空间布局:合理的空间布局是人性化空间设计的基础。
应根据居住区的规模、地形、气候等条件,合理划分空间,使各功能区域相互衔接、互不干扰。
2. 交通组织:交通组织是居住区设计的关键。
应设置合理的道路系统,保证交通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同时要考虑人车分流,减少交通噪音对居民的影响。
3. 绿化景观:绿化景观是提高居住区宜居性的重要手段。
应合理布置绿地、花坛、草坪等,营造宜人的自然环境,同时结合景观设计,打造具有特色的居住区。
4. 公共设施:公共设施是满足居民日常需求的重要保障。
应设置完善的公共设施,如公园、广场、运动场、图书馆等,为居民提供丰富的休闲娱乐场所。
四、实践应用以某居住区为例,该居住区在人性化空间设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在空间布局上,该居住区根据地形和气候条件,合理划分了住宅区、休闲区、交通区等功能区域,各区域相互衔接,形成了良好的空间关系。
其次,在交通组织上,该居住区采用了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方式,减少了交通噪音对居民的影响。
同时,设置了完善的道路系统,保证了交通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浅谈居住环境中的公共空间设计

美术学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public space designJ2 J J218.7分类号 学号 密级10722公开题 目 (中、英文 ) 浅谈居住环境中的公共空间设计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学科门类 提交论文日期 专业名称 学校代码 成绩评定设计方向浅谈居住区环境中的公共空间设计摘要空间活动有三个方面的类型,即必要空间、自发性空间和社会性空间,空间就是从这些活动的不同类型而区分成不同的区域,这些区域不是独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
不管是哪一种空间类型,都要依靠一个必要的媒介,给予其生命的活力,最主要的就是人类即居住者。
因此,现代城市建设、小区规划、环境艺术等设计都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上进行设计加工的,它们的存在,都是为人的物质感和精神需求服务的。
通过对自然地加工、利用,结合当地的文化特征,民族风情而生成。
最终营造成为一个具有活力和文化特征的空间,成为人类美好家园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键词:居住环境、公共空间、空间设计І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public space designAbstractThe three aspects of space activities,Space is necessary, spontaneous space and social space,Space is from the activities of different types and differentiate into different areas,The area is not independence,but interrelated.No matter which kind of space type,Depend on a necessary media,Given the life vitality,Most of the human occupant namely,so,Modern city construction、District planning、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is based on a people-oriented design principle of the design process,They exist is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needs,Through the use of natural processing,Combined with loc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Ethnic customs and generation。
论居住区内公共空间建设

论居住区内公共空间建设摘要: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是指在城市居住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休闲娱乐,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
公共空间的建设主要在于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和设置。
本文就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做相关研究。
关键词:居住区;公共空间;公共服务设施一.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城市居住区公共空间是指在城市居住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休闲娱乐,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
居住区的公共空间包括有入口、道路、各种场地、植物花卉和休憩设施等二.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内容及特征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是为区内不同年龄和不同职业的居民使用或服务的,因此公建的布局要适应儿童、老人、残疾人、学生、职工等居民的不同要求。
同时各公共服务设施又有其自身设置的经济性和要求、方便居民使用等共同特点,从而可将有利经营、互不干扰的有关项目相对集中形成各级公共活动中心。
为满足人们日常生活、购物、教学、文化娱乐、游憩、社交活动等需要,居住区内必须设置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其内容、项目设置必须综合考虑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水平以及年龄特征等因素,一般而言包含以下内容:教育、医疗卫生、文体、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
居住区作为居住单位,其效能发挥有赖于建立一整套完备的公共服务设施。
它相对于城市级的公建配套具有规模小、项目多、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服务范围和对象相对固定等特点。
另外,公建服务设施是确保良好人居环境的必要条件,现代化的人居环境不仅应当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住房,更需要为人们创造舒适、安静、优美的配套设施,提供良好的社区服务和社医管理,满足人们交通、购物、健身、休闲、娱乐以及日益多样化的精神生活需求。
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也就成为美化人居环境,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的必要条件。
三.当前居住区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一)公共空间数量不足随着经济建设节节升高,城市高楼密集,公共空间被“挤”得所剩无几。
住宅建筑公共空间设计思考

住宅建筑公共空间设计思考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工作的有序推进,住宅建筑公共空间逐渐成为现代住宅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内容。
考虑到居民对公共空间设计的个性化需求,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有必要对公共空间的使用功能、美学基础等内容进行全面分析,以便在充分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的同时,通过科学的设计方法为其打造出更为舒适、便捷的功能区。
关键词:住宅建筑;公共空间;设计原则;设计要点1住宅建筑公共空间设计意义首先,提高建筑的舒适度。
在住宅建筑中设置公共空间的主要目的是为住户营造更加优质的生活环境,同时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性与宜居性。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结合具体问题来逐步调整或者优化公共休息区、生活设施区以及楼层空间等部位的设计方案,从而为住户带来更加舒适的居住体验。
其次,提高城市软环境的质量。
当前,住宅建筑是城市结构中最基础的要素之一,因而住宅建筑的建设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的文化底蕴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
2住宅建筑公共空间设计原则2.1以人为本设计人员需要对住宅建筑用户群体的综合情况及公共空间的建设要求等内容进行全面分析,并尽可能通过科学的公共空间设计方法来满足所有目标住户的个性化需求,以切实践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与此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结合住宅建筑结构特点对公共空间内的相关设施进行无障碍设计,并保证空间规划的合理性。
此外,设计人员还应考虑公共空间的美观性,并在此基础上保证各功能空间的采光与通风效果。
只有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设计,设计人员才能真正为目标住户带来良好的体验。
2.2绿色宜居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面推广。
因此,设计人员应积极响应国家建设生态型社会的号召,并在住宅建筑公共空间设计中充分融入绿色发展理念,从而为住户打造生态宜居的生活空间。
在具体设计环节,设计人员不仅需要明确各种绿色环保型施工材料及施工技术的应用要求,还应结合建筑所在区域的地质与气候等自然条件来合理选择绿植,从而优化公共空间的生态环境。
浅议现代城市居住区内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很大 问题 。笔者在 20 00年 左右建成 的某小 区 内采访 ,半数 以上居民感 觉小 内供 老人和小
孩活动 的场地不 足.给小 Ⅸ的居民带 来许多不 便。 ( 见图 1 ) 2 1 公共 空间质量参 羞 2
仓捉 量大面 广,规划 师、建筑 师与园林师难 做到精心 营造 , 计注重 空间 式大 于注重空 设 间内涵 ,注重基地 内部方 索的完善性 大于注重
面积有 了很大 的提高 ,然而由于 开发建设时 闻
Of ubl p e 1 s d t i r t p i s oc n r i en i d s i sm u tp c e ol t c s ay
干篇一律 是目前国 内城市公共开 放空间建 设中 的一大弊端 很多城市 的广场都 呈现大 同 小异 的模式 , 些规划者和 开发商甚 至只是照 一 搬照抄 所谓示范 小 的建造 模式 . 没有结台 而 实际 情况.对小 区人群进行 浑^调查 .小 的
舒适 和便利的 居住环境 。
J 刚 舌
建 中 ∞ 共 空 间 的营 造 . 针 对当 g 并 儿 设 ^ 视 角 探 讨 目 住 环 境 白 造 q 计 节 墼 ,H 计理
境建设普漏存 “ ^ 在 缺 性 怀”的问题 行
.
在 当 居住E的建 设中 . “ 前 人性化 ”出觋 的 频率非常 高 越来越 多的住 宅楼盘打 出 “ 人
区 内公共空 间以及公共 场地设施 的营建还存 在
对 共 问 计 行 探 讨 . # 措施。
前 存 的 问题 提 m
健 :
文* 怀
E规
设 计
*空 间. ^ 本 , ^
浅议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

郑连 军 辽东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辽宁 丹东 11 8003
摘 要 居住 生存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三原主题 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日益成熟的今天 对居住区
必须做到规划 建筑 景观同步进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
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 居住不单体现居住的功能 同时也是人们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地方 人们不但关为活动 决定 这种行为活动是发展变 化的 于是就导致了空间功能的含混 多义 例如街道上交 通与日常 生活相混杂 私人生活与公共空间交融 廊空间 中交易市场 人际交往 日常生活 茶馆 酒楼等诸多功 能容纳于其中 在同一空间内功能多样并 存 功能的复杂 性意味着它们之间联系的多样性 彼此之间并非完全独立 体现了空间的广泛适应 性 最大限度的将人的行为活动融 合其中 具有浓郁的人情味
3 强化读者监督意识和参政 使读者的监督行为得以 实施 减少管理薄弱环节的负面 影响 读者参政是读者通 过变换角色的表现形式 来实现对图书馆的管理和监督 从 管理学上讲 社会不存在不受任 何管理和监督的任何组织 和个人 图书馆作为一个组织机 构 除来自上级主管部门
的管理和监督外 还应有来自它的服务对象的管理和监督 这恰恰是图书馆管 理中最薄弱的环节 读者参政正是解决 这一问题的最 佳形式之一 从而使已有的监督机制更加完 善
3 空间感受的含蓄性 空间界定的不确定性及空间功 能的含混多义性为空间承载大 量的 复杂的信息提供了可 能性 因此 人对于这一空间的 感受就不是可以明确描述 的 而相应地表现出的是一种含 蓄性 也可说是模糊性的 特征 从认知活动的主体来 说 人本身是一个复杂变化的 有机系统 具有大量 模糊性思维 很难用精确的语言来表 达 语言本身就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抽象 往往是多义化 含糊不清的 丰富性正 是由此而来 由于空间的模糊性以 及人的认知能力的模糊 性 使得人们对空间的感受成为一 个具有大 量模糊性的 含蓄的机理过程 例如传统民居的 老街空间 常常是在功能上和 地域上没有明确的界限 很 难说它从何处开始 又在何处结束 空间由于是由空灵的 木结构构 架搭出来的 建筑实体似乎消融于其中 而空间 似乎变成超越了物质的精神 意象 传统民居的院落空间是 典型的模糊性空间 它对于住宅来说 是外部空间 对于 城市和衔区来说 又是内部空间 院落空间是内外之间 联 系过渡的空间 院落空间的功能具有广泛的适 应性 如宴 会 典礼 游戏 纳凉等等 院落空间可以认为是一个 半 公共半私密的空间 在院落之内 人体会到的是内外模糊 不定的空间特性 充分体现了模糊性空间的含 蓄性 人感 受到的是物 质与非物质之间的过渡状态 但却是充满复杂 意义的空间
居住区的设计理念

居住区的设计理念居住区的设计理念是指在规划和建设居住区时,对空间布局、建筑风貌、景观绿化等方面的理念和准则。
其目的是为了创造一个宜居、宜人、宜居的生活环境,提高社区的住房质量和生活品质。
首先,居住区的设计理念应注重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是一种关注人的需求和舒适的设计理念,要以人为中心进行规划和建设。
在居住区的设计中,应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包括老人、儿童、残疾人等。
设计要遵循人性化的原则,提供便利的交通设施,舒适的公共空间,便捷的公共服务等,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其次,居住区的设计理念应追求生态可持续发展。
在当代社会,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的共识。
在居住区的规划中,应将环保概念融入到设计中,通过合理的绿化布局和生态景观,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
同时,在建筑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择上,应尽量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三,居住区的设计理念应注重社区建设和社交互动。
社区是居住区的核心,是邻里互动和社交交流的重要场所。
在规划和设计中,应注重社区功能的设置和空间的布局,提供丰富多样的公共设施,如公园、健身设施、社区中心等,以促进居民之间的互动和社交。
同时,还应鼓励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和社区治理,形成有机的社区关系和共同管理的氛围。
最后,居住区的设计理念应注重安全和便捷的交通。
居住区的交通状况对于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在规划和建设中,应注重交通设施的设置和交通系统的优化,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和完善的道路网络,使居民出行更加方便和安全。
同时,还应合理划分车辆和行人区域,设置安全设施,确保居住区的交通秩序和居民的出行安全。
综上所述,居住区的设计理念应注重人本主义、生态可持续发展、社区建设和安全便捷的交通。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可以创造一个宜居、宜人、宜居的居住环境,提高社区的住房质量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公共空间设计

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公共空间设计摘要:近几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在住宅建筑设计中,公共空间的设计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住宅建筑的设计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改善居住建筑的社会功能,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从而提高居民的幸福感。
文章在对有关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公共空间的设计原理,探讨了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改善对策,以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化;居住环境;公共空间;设计原理;改善对策引言: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特别是在住宅建筑的公共空间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居民的需要,必须对公共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保证居民的居住品质。
1.住宅公共空间设计的内容住宅公共空间是指人们在公共场合进行一系列活动的场所,如绿化场地、设施和各种活动场所,其价值通常反映在公共空间。
同时,居住小区的公共空间也能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居住条件。
因此,近几年在建设行业发展的进程中,有关部门越来越注重住宅建筑的设计,通过各方面的协作,将建筑的公共空间进行合理的设计。
住宅建筑的公共空间设计主要有三个部分。
(1)提高创作基础。
在设计时,专业人士应按特定区域的总体规划进行设计,并对商业、住宅、电梯等区域进行重点设计,并设置有效、合理的设施。
(2)在住宅小区的规划中,设计者应充分考虑住宅的楼层、位置等,并依据建筑的结构特征,使设计更为合理,方便居民的相关活动。
(3)针对居住小区的特征,应重视照明、通风环节以及相关的安保措施,充分反映出公共空间的设计主题。
2.住宅建筑公共空间设计的必要性2.1提升建筑宜居性设计师在进行公共空间的设计时,应考虑到住宅周围的环境,以使其具有更好的居住体验。
在进行建筑公共空间的进一步设计时,应注意楼层空间、休闲娱乐区域以及日常活动场所等。
通过对相关设施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科学的调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公众对公共空间的兴趣,体验到不同的居住乐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的思考杨伟良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良好的居住环境和丰富多样的住区公共空间成为衡量住区品质的重要标准之一。
然而,在当前国内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之下,地产开发商和设计从业人员为了追求高效率和高回报,大范围地推行标准化设计的同时,往往却忽略了住户的切身需要和感受。
住区华丽的外表下并不能为住户带来丰富的活动,小区内缺乏生机,邻里间关系冷漠,在这样的住区内生活,居民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
因此,研究如何通过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使住区居民的交往活动更加丰富,对于居民的福祉和设计从业人员实践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关键词:居住区公共空间;公共空间设计1.绪论1.1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住宅建设迅猛发展,城市住区的物质条件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居住环境的社会人文质量却差强人意。
居民的社区意识淡漠,邻里衰落和邻里交往危机日益严重,并不断引起各方人士的关注。
因此,当前研究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2概念的界定(1)居住区:与传统居住小区概念局限于住宅和物质环境设施不同,这里的住区体现了社会学中“社区”的部分涵义,即不仅关注居住区的物质条件也关注居住区内的社会问题,注重物质空间对社会生活的支持。
(3)城市住区公共空间: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的定义是在城市的住区内部空间中,存在于在建筑实体之间的开放的空间体,是居住在城市住区中的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
城市住区的公共空间是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区域,对于提升住区生活品质、提供更加多元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1]。
1.3当代住区公共空间的现存问题(1)设计思想忽视人的社会性:城市空间具有相应的社会属性,住区也应该是物质性和社会性的有机结合。
我国当代住区设计方法深受功能主义设计思想的影响,再加上住区建设的时间短、强度大、“批量化”的生产模式,使得住区在空间环境设计上往往缺乏对居民日常生活的调查研究,设计中对人的社会性关注不够[2],不能很好的满足居民的行为活动需求。
造成很多方案虽然在设计图纸上严格符合规范要求,采光、通风、间距等都很有理、很美观,但是建成环境和居民使用反映却差强人意。
(2)空间环境的形式化倾向:不少住区的空间环境设计片面注重视觉冲击与景观的华美,空间环境设计上过于追求形式化,往往不能很好的为居民使用,这实际上造成了公共空间的浪费。
(3)注重整体忽视细节:不少住区的空间环境进行鸟瞰和画片宣传的时候都十分醒目,但是一但住户搬进住区才发现空间环境的细节太欠考虑。
常常是简单的做一些象征性的水体和绿化,而道路线性设计、绿化搭配、空间节点的尺度与氛围、休息座椅的设置、以至于夜间道路的照明等都较为缺少精心的考虑和雕琢。
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特殊需要等细节也考虑得不够充分。
(4)活动设施分布与居民使用的矛盾:针对日常交往活动而言,自发性和社会性活动都有赖于良好的外部条件的触发而产生。
因此,空间环境能否被很好的使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良好的配套设施。
当前新开发的住区往往都引入了会所、茶食、健身房、游泳池等大型的公共服务设施,但是大多数居民因其消费高而不愿使用,形同虚设。
同时过于集中的公共活动设施使用起来也很不方便,与分散的户外使用要求相矛盾。
(5)地域文化的缺位:当前的住区设计定位不同程度的存在追逐时髦等倾向。
例如“欧陆风”风吹过之后,又开始了“飘板和飘窗”的流行势头,从南到北不论气候和地域文化的差异全都进行类似的风格包装,应该说这是造成“千城一面”的重要原因[3]。
当然,这种没有识别性的城市住区也难以使居民产生归属感和亲切感,无法促进交往。
2.居住区居民公共空间交往行为心理特征分析2.1住区内居民公共空间交往心理特征分析了解了住区交往需求也并不意味着住区外环境所提供的活动空间就一定会被居民积极的接受。
我们常常可以发现人们情愿聚在狭小的角落里而不肯走到旁边开阔的专用场地上去,这表明人们在使用空间时带有某种心理倾向,并不是随遇而安的,不符合这种心理倾向的空间也不会产生吸引力,人们在对住区外部空间的需求上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现象[4]。
2.1.1从众心理只要有人存在,人及其活动总是吸引着另外一些人,住区也不例外。
人们为一些人所吸引,就会聚集在他们周围,并寻找最靠近的位置,新的活动便在进行中的事件附近萌发了,这就是人的从众心理。
在住区户外公共空间环境中,人们总是选择充满活力的场所进行各种活动。
2.1.2边界效应与中心恐惧“如果边界不复存在,那么空间就决不会富有生气”[5],在较大的公共空间中,人本能地选择在半公共、半私密性的空间逗留,这样他既能看到人群中的各种活动,有参与感即可随时参与进去,同时具有监视感和安全感。
边界区域之所以受到青睐,显然是因为处于空间的边缘为观察空间提供了最佳的条件。
当人处在一个均质场地的中心区域,会变得几乎没有方向感,又感觉自身完全暴露在周边人群面前,没有遮挡,没有依靠,这样导致安全感缺失。
所以很少会有人会去一个均质场地的中心处。
2.1.3独处心理人们并不是在所有时间都喜欢热闹,有时我们也希望一个人呆一会儿。
个人独处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在行动上的表现,每个人都会有在一定时间里独处、宁静和反省的空间来乎衡运动空间和交往空间的需要。
2.2住区内居民公共空间交往行为特征分析2.2.1交往活动的随意性与伴随性住区的交往不同于工作和学习中的交往,居住区的交往更加随意,更加亲切。
由于人们彼此相识,没有特殊的原因,他们都会经常会面,打招呼、交谈、聊天乃至出于共同爱好的娱乐等,交往的随意性较强居住区独立性的交往活动较少,交往一般是伴随着带孩子、遇狗、下棋、放风筝等休闲活动进行的,有很强的伴随性[6]。
2.2.2交往活动的多样性、分散性在居住区,居民由于年龄、自身文化、家庭背景、生活方式、职业、个人经历以及思想性格的不同,交往活动中的方式、范围和频率都会不同,交往活动呈现出多样性。
由于人们彼此“相识”,单元楼前、停车库、健身器旁以及小区广场、活动中心的相遇都会引发交往活动的产生,交往活动在空间上呈现出分散性。
2.2.3不同人群的交往行为特征(1)儿童:儿童是住区外环境主要利用者之一。
儿童主要指一的阶段,分婴儿、幼儿和童年期,各个时期的要求差别较大,了解儿童各年龄段的生理心理行为特征对设计的人性化至关重要。
儿童的户外活动的内容只要是各种游戏,需要外部环境能提供多种感觉和刺激,能够带给他们趣味和新鲜感。
(2)青年人:青年人会在住区进行各项体育活动,并以专业的体育运功为主,强度较大,例如足球、篮球、骑车兜风等,同时青年人也希望住宅附近具有近便的体育活动设施。
青年人喜欢的交往场所是开放性强,非正规的聚会场所,喜欢在热闹的场所中开展游戏和体育锻炼。
(3)成年人:成年人主要指以成家立业为主要生活内容的人群,没有严格年龄界定,这个阶段的人群有家庭和职业的双重压力,是人一生中闲暇时间较少的阶段,活动领域主要是家庭和工作地。
成年人主要以职业为中心来安排其生活,即无论作什么事,例如休息、锻炼、学习、娱乐都主要是有助于使自己能更有效地投入到工作中。
(4)老年人:老人是住区交往空间最主要的利用者,对老人来说,舒适、安全有保障的户外空间和益于通达以及能够提供同其他人相遇和交流机会的户外空间越来越成为老人利用户外空间的重要目的[7]。
3.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实例分析—群贤庄群贤庄小区位于西安市南郊南二环西段,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西区,因其座落于盛唐群贤坊而得名。
社区内设有幼儿园、儿童游乐园、假山瀑布、老年人休闲活动中心、医疗所、超市、快餐店等设施。
在群贤庄总体规划设计上,以自然风格为主线,兼收盛唐文化精髓,采取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分隔手法,各栋楼有机有序排列,中心广场位于小区的中心靠前部位,广场上设大型中空假山,小区的会所设置在假山之中,外挂组织瀑布与环山溪池。
楼宇周边布置绿地、水景、服务设施等,形成了完整的公共开放性空间序列。
3.1主干道及楼间空间群贤庄以五层住宅为主,建筑间距较小。
其主干道两侧的住宅采取层层退台处理,使主干道两侧的空间天际线产生了丰富的变化。
避免了建筑带给行人的压抑感,使建筑及道路两边的绿化景观融为一体。
楼间空间将休闲座椅设置在路边的草地之中,加强了空间的整体性和宅前绿地的归属感。
在路的尽头设置由地下车库的出入口,使楼间空又围合感。
还设有回车道,但在大多数时间成为儿童的楼前活动空间,补充了楼间空间的公共活动空间不足的缺陷,使楼间的室外公共空间具有很强的领域感和归属感。
3.2小区绿化系统群贤庄绿化系统分为中心花园、宅间绿地、重点环境、周边绿地四个层次。
中心花园是整个住区内视觉和户外活动中心。
其周环以绿地,西南部设儿童游乐设施、戏水池等,东北部设老年人休闲活动场地。
整个场所的整体性很强,不同的人群在中心花园中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活动空间,形成了交流性很强的公共活动空间。
道路两旁的绿化布置也很适宜人的尺度。
并没有将乔木或灌木设置在道路两旁,而是将绿地设置在道路边上,成为了绿化的第一个层次,将乔木银杏树作为第二个层次,将通常作为第一个层次的灌木放到了最后一层,更为精巧的是:绿地并没有生硬的与主干道撞接在一起,而是通过一排鹅卵石将二者联系在了一起。
这样做有机的将绿化与主干道联系在了一起,避免了二者分开独立后给人生硬的感觉,形成了舒适的空间尺度,使行人感觉到绿地就穿插在自己的身边。
3.3小区文化氛围群贤庄亦渐形成了自成一格、具有丰富内涵的住区文化,使之比一般住宅区更富有个性和生命力。
群贤庄为盛唐风格智能文化社区,其文化特色渗透到建筑、环境的每个细节,是整个小区的灵魂所在,使小区有很强的空间认同感。
同时通过对传统建筑内涵的演绎和发展,延伸了生活空间的地域特色。
小区园林、休闲场所的布局处处体现出文化品味,使人陶治情操,休身养性。
住区环境推出了邻里街区、庭院共享、购物交流等生活概念,院落空间中多层次的绿化空间、儿童活动游戏场、结合曲折变化的室外休息空间,促进了邻里间的交往。
丰富的住区活动也是营造亲切住区文化氛围的有效因素。
4.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的对策与建议在研究中发现,随着我国城市住区建设的迅猛发展,市民的居住条件得到很大改善,然而由于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原来和睦的邻里关系、宁静的生活氛围被打破,邻里之间人情味越来越淡漠,对居住区人际关系的重构成为人们迫切关心的话题。
而居住者对公共空间的要求也呈现明显的两极趋势一方面,是中、青年对交往的漠视,无所谓,甚至不需要。
(而这种状况对中青年的生活和健康都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反映)。
另一方面,老人和儿童对公共空间的迫切需求却有增无减,但是在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又不能与之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