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3居住区外部空间设计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

居住区规划设计说明一、背景介绍居住区规划设计是指对一个居住区的整体布局、建筑风格、功能分区等进行规划和设计,旨在创造一个宜居、宜人的居住环境,提供优质的居住条件和社区设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本文将详细介绍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各个方面。
二、总体规划1. 规划目标本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是创建一个现代化、生态友好、社区共享的居住区,提供高品质的住宅和便利的生活设施,促进居民的社交交流和社区凝聚力的形成。
2. 地理位置和土地利用本居住区位于城市中心,占地面积约XXX平方米。
规划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充分考虑居住区的功能布局和生态环境,确保合理的土地利用率。
3. 居住区布局居住区将按照功能分区的原则进行布局,包括住宅区、商业区、教育区、休闲娱乐区和公共服务区等。
住宅区将采用错层式布局,以提高居住密度和土地利用效率。
4. 交通规划交通规划将充分考虑居民的出行需求,设置便捷的交通网络,包括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的规划,同时考虑公共交通设施的布局,提供便利的交通选择。
5. 绿化和景观设计居住区将注重绿化和景观设计,提供宜人的自然环境和舒适的居住氛围。
规划将设置公园、绿地、花坛和景观湖等,增加居住区的绿化覆盖率,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三、住宅设计1. 住宅类型和户型设计住宅区将提供多种类型的住宅,包括公寓、别墅和联排别墅等。
户型设计将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不同家庭的构成,提供多样化的户型选择,满足不同居民的居住需求。
2. 建筑风格和外观设计住宅建筑将采用现代化的建筑风格,注重建筑的美观性和功能性。
外观设计将采用简洁、大气的设计风格,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3. 室内设计和设施配置住宅内部设计将注重空间布局和功能划分,提供宽敞明亮的居住空间。
设施配置将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包括厨房、卫生间、储物空间和阳台等。
四、社区设施规划1. 商业区规划居住区将设置商业区,提供便利的购物和娱乐设施,满足居民的日常需求。
商业区将包括超市、餐饮店、咖啡厅和零售店等。
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设计浅析

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设计浅析住宅是人类由于生存的需要而建造的人为空间,这种人为空间从来就包含着住宅的室内空间和住宅的外部环境空间。
随着居民的精神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无论从业主,开发商,亦或设计方,都越来越关注外部环境空间的品质,并出现越来越多成功的设计作品。
本文将从空间组织、绿化设计及居民的需求三个方面并结合相关实例来谈谈住宅区的环境空间设计。
一、外部环境的空间组织住区的建筑空间有其空间序列,而居住区的外部环境空间也有其秩序性,并与建筑空间序列相互制约,相互融合。
根据平面构成原理,平面构成中的要素是——点、线、面。
点是环境设计中的基本构成要素。
点与空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区分。
通常由视觉决定点的视觉效果可以适用空间,同样空间的视觉效果也可适用于点。
在实际规划设计中,通过对居住区的绿化特殊性、用地环境秩序、平面构成等诸多方面综合分析,从而确定绿化空间的关键点、中心空间、过渡空间。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1.景观视觉焦点。
视觉焦点的选择应注意其在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中的地位以及所起的作用,运用对景作用、引导作用、吸引作用、影壁作用以及框景作用。
2.主体景观空间。
应为环境空间的功能中心与审美中心,根据不同的特点和用途特征进行重点设计,因地制宜,形成各自的不同特性,成为小区的主体景观。
3.过渡景观带。
过渡景观带在居住区环境空间中同样重要,它既要和视觉焦点相呼应,又要起到与主体景观空间过渡的作用。
设计中可充分利用植物因素,注意乔、灌木在树种、颜色、树型、体量上的动感特征,以取得与主体景观空间的呼应。
4.路径。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区域内既要有“节点”,又要有“路径”,才能形成“场所感”。
现有的一些住宅小区的绿地系统经常是组团绿地加上中心绿地,这种做法往往过份概念化,结果形成了一块块“邮票”式的方块绿地,景观不成系统,使用效益低。
因此我们还应重视步行景观路线的设置。
这种设置应着眼于“路径”的设计,它强调了人流路线和景观的结合,使得原有的自我中心式的绿地和人的行为方式联系在一起。
居住区计划原理与设计方式

居住区计划原理与设计方式一、邻里单位(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维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没必要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邻里单位约3000~4000人。
(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使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路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周围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二、居住综合体: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
居住综合区:居住和工作环境布置在一路的一种居住组织形式。
它有居住与无害工业结合的综合区,有居住与文化、商业服务、行政办公等结合的综合区。
3、居住区用地组成:居住区用地平衡表(%)4、居住区: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限所围合,并与相应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知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小区: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限所围合,并与必然的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知足居民大体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公共服务设施的居民生活聚居地。
居住组团:指小区级或居住区级道路分隔,并与必然的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五、结构品级:⑴二级结构:居住区—居住小区⑵三级结构: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⑶独立组团结构六、居住区计划结构的布局形态:⑴“中心式”布局形态:将居住空间围绕占主导地位的特定空间要素组合排列,表现了强烈的向心性,并以自然顺畅的环状路网造就了向心的空间布局。
⑵“围合式”布局形态:住宅沿基地外围周边布置,形成必然数量的次要空间,并一路围绕一个主导空间,组成后的空间无方向性,⑶“轴线式”布局形态:轴线设计手法作为控制城市空间的重要方式,空间轴线常为线性的道路、绿地、水体等,具有强烈的的聚集性和导向性。
居住区外部空间规划与设计

!!!!!!!!!!!!!!!!!!!!!!!!!!!!!!!!!!!
第三篇! 居住区外部空间规划与设计
第一章 ! 居住区外部空间
为了适应不同的生活需求和满足各种功能的需要,居住区内形成了不同大小、形 状、特征、色彩的空间。由建筑物本身内部所构成的空间为内部空间,由建筑物和它周 围的物体所构成的空间为外部空间。居住区空间设计主要侧重于外部空间— — —包括居住 区内公共的开放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和私密空间。 随着对居住环境研究的深入,居住区外部空间设计的内涵也在不断深化,不仅包含 有土木工程的内容,同时涉及自然生态、社会文化、环境艺术以及行为心理等内容。
第三篇’ 居住区外部空间规划与设计
造一个活泼的空间。 !" 空间感受符合功能需求 有各种不同性质与用途的空间,要根据需要设计特定的空间,使空间感受符合功能 需求。例如,儿童游戏场,应运用色彩鲜明的、形态有趣的造型与图案,塑造具有强烈 对比的场地— — —阳光与阴影、平滑与粗糙、光亮与暗淡、开阔与封闭、高大与矮小等, 唤起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的兴趣。 #" 场地布置符合心理需求 空间内场地布置应充分考虑人在其中活动的心理感受。小区住宅楼前围出一块草 地,四周为道路,并配以低栏杆,种些树木,却无人问津。这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场地布 置,草地又置于周围住宅窗口视线监视之下,在心理上没有安全感,故人们避而远之。
二、空间类型
建筑群与实体环境要素构成的居住区外部空间,其空间类型与形式随环境条件而变 化( 图 $ ’ " ) 。
图 $ ’ "! 开敞空间类型
( " ) 按空间的开敞指向区分,基本空间类型有: 开敞空间— — —建筑物围集在周围形成的空间。这种空间具有内向性,是人们聚集和 — #"! —
居住区外部空间景观设计浅析

居住区外部空间景观设计浅析居住区外部空间景观设计浅析摘要:居住区公共空间是与人接触最密切的公共空间形式,除满足一般的公共空间应具备的特征外,更应该以人的居住需求出发,强调安全,健康,文化气息的体现。
但是目前国内居住区空间设计并不尽如人意,对居民更高需求的满足达不到要求。
居住区空间的设计应该以人为本,本着经济、生态的原则,满足不同功能空间的划分要求,人接近自然的需求,文化与场地脉络的体现等。
关键词:居住社区;公共景观;生态;设计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引言为实现居住区景观空间的合理化设计,设计过程分为前期调研,设计策划,具体施工维管。
而设计应该满足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就应该本着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原则,实现人本关怀,为住区居民提供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
居住区空间景观是城市空间景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和大多数城市交往空间一样,具有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人群行为,生产生活方式,民俗宗教)以及空间属性(围合朝向)。
[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居住需求已从仅满足最基本的住宿生存发展到强调住宅成套、从仅关注社区内部居住环境发展到重视社区外部的周边环境配套、从仅享受私有性的家庭氛围发展到重视公共性景观的形式、功能与品质。
2 居住区外部公共空间的特点2.1 公共性居住区外部空间是一个居住区或一个组团内部人员共同使用的场所,向所有居住在附近的人开放,虽然应具有一定的私密性,但居民应该在其中自由的交往,交流与互动。
2.2 多元性居住区中,单体建筑――住宅提供人们庇护场所,其群落间隙――居住建筑所围合的外部空间――景观空间,则让人们或行或止,动静各异的从事交通、交流、休息、锻炼和嬉戏等各种户外活动;另外,在同一场所,人们在其中的活动目的各异,逗留时间长短不同,行为丰富多彩,这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活动场所的多元特性。
[2]2.3 生态与人文在居住区规划设计过程中,小区规划不单是小区功能、道路系统等较多单一意义的设计,更是小区生态与人文的多重含义的综合设计。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复习资料

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复习资料第一章:居住区规划设计概念一、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居住区规划设计的目标是在“以人为核心”的指导原则下,建立居住区不同功能同步运转的机制;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建设文明、舒适、健康的居住区,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保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平衡与可持续发展。
二、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居住的物质舒适性和精神的享受性三、居住的物质舒适性舒适性包括卫生、安全、方便、舒适。
这是居住区舒适性的基本舒适性内容。
(一)卫生包括生理健康卫生和环境卫生1.空气环境2.日照条件3.水环境(二)卫生安全包括交通安全、治安安全、防火安全、防灾减灾和抗灾等(三)方便(四)舒适舒适指健康环境与居民生理、心理要求的适应与和谐四、邻里单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建筑物西萨·佩里以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宁为出发点,首先提出了“邻里单位”的理论,试图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从而改变城市中原有居住区组织形式的缺陷。
六条基本原则:(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邻里单位约3000-4000人;(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它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公顷),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半英里(0.8千米);(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五、居住小区的基本特征(1)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限(如河流)划分,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2)小区内应设有一整套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3)小区规模一般以设置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下限的依据,以小区公共服务设施最大的服务半径作为控制用地规模上限的依据。
浅谈居住区边界空间设计

浅谈居住区边界空间设计一、边界空间设计形式居住区边界空间与城市的衔接方式从物质形态可分为围墙、建筑和绿地广场三种衔接方式,不同的衔接方式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由于构成边界空间的物质形态的不同,居住区边界空间的设计方式也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封闭型、半封闭型和开敞型。
①封闭型:视线上不通透,不可进入,对居住区进行强制性的围合和隔绝,这种形式对居住区同城市的交流互动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这类边界通常由实体围墙、沿街住宅山墙面等封闭构筑物来围合居住区空间,是一种消极的空间界定形式。
②半封闭型:视线上通透互动,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参与性,同城市空间既分隔又联系,通常由栏杆、可供居住区外人群使用的沿街建筑如商业、会所来界定。
③开敞型:视觉上互动,可进入参与,开放性最大,对居住区同城市的交流互动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这是一种区域的界定形式,通常以能够使居住区与城市进行共享使用的广场、绿地景观等构成。
封闭型的边界空间对居住区内外的交流互动有着非常严重的阻碍;半封闭型在视线交流、行为互动、资源共享上受到一定的限制,相对来说开敞型的边界空间比较好,但出于对居住区管理的需要,居住区边界都选择开敞的形式是不太现实的。
因此,在具体的设计当中,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合理的形式,对居住区边界空间的各种类型进行优化组合,营造出合适的居住区边界空间形式。
在类型组合当中,应以半封闭型同开敞型相结合,多功能、多形式、多元素相结合。
居住区边界空间的功能形式应尽可能的多样化,这样有助于人们的接触、交往,增加社区的归属感,如将商业、文化、休闲等功能融入到居住区边界空间中来。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在局部营建开敞式的居住区边界空间,如在边界形成交流广场、休闲绿地、双向服务的建筑等。
这些与城市能够共享、具有公共性的场所节点,融合了居住区和相邻的城市空间,加强了居住区和城市的交流互动。
二、改善居住区边界空间的设计手法1边界空间通透化居住区内外的交流和城市景观的连续性需要居住区边界空间的通透化。
居住区规划设计_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PPT30页)

► (4)便于寻访、识别和街道命名。
► (5)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应处理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 地和建筑小品之间及其与人的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 (6)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范围内进行住宅设计 ,起规划设计必须遵循保护规划的指导;居住区内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和古树文物保护单位和古树名木必须依法予以保护;在文物保护单位的 建设控制地带内的新建建筑和构筑物,不得破坏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 貌。
优点;形成有效的社区边界,创造良好私密 的生活空间。社区规模小,易封闭,利于小孩 安全,老人可以随意走动,符合传统习惯
缺点;通风日照不如开敞式,楼房之间绿化 得不到充足日照通风 适用范围‘占地较小,追求品质的客群的产品
将住宅和公共配套设施集中紧凑布置,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集约式布局并开发地下空间,依靠科技进步,使地上
► (4)构思新颖,体现地方特色。
► (5)注重景观和空间的完整性,市政公用站点等宜与住宅或公建结合安 排;供电、电讯、路灯等管线宜地下埋设;
► 居住区的空间与环境设计,应遵循下列原则:
► (1)规划布局与建筑应体现地方风格特色、突出个性,群体建筑与空 间层次应在协调中求变化,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 (2)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住区 的污染和干扰;
特点:构图强烈,规律性强,但空间容 易呆板、单调
居住区组团形式:合院式
这种布置形式形成近乎封闭的空间,其 有一定的空地面积,便于组织公共绿化休 息园地,形成的院落比较完整,对于寒冷 及多风沙地区,可以阻挡风沙入侵及减少 院内积雪口同时,院落的形成也有利于居 民交往,空间领域感强,对院落的安全防 卫也特别有利。周边布置的形式还有利于 节约土地,提高居住建筑密度,但这种布 置方式将出现一部分朝向较差的居室,转 角单元空间较差,对地形的适应性差,夏 季通风也会出现遮挡和死角,故而炎热地 区要慎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围合空间所具有的特 点均更适合居住生活的需 求,它符合居住空间需要 安全性、安定感、归属感 和邻里交往的要求,易于 提供亲切宜人的、可靠的 生活空间,同时也为居住 空间层次的形成创造了条 件。
1.5 空间的围合
1.5.1 竖向要素与围合的关系 空间的封闭性与墙的高度有密切关系
1)30cm 、60cm、 90cm 高:几乎没有封闭性,视 觉上连续 2)120cm高:身体大部分 逐渐看不到,产生出一种 安心感,但是,视觉上仍 有充分的连续性 3)150cm高:产生了相当 的封闭性 4)180cm高:人完全看不 到了,产生封闭性
1.5 空间的围合
1.5.3 建筑高度与围合尺度
(1)一般认为,人的眼睛以大约60°顶角的圆锥为视野范围, 熟视时成为1°的圆锥
1.5 空间的围合
1.5.3 建筑高度与围合尺度
(2)人的视点与建筑、建筑与建筑、人与人之间距离与高度的比值D/H: • D/H=1,成45°仰角 ,观赏任何建筑细部的最佳形象位置 • D/H=2,成27°仰角,既能观察对象的优视整体,又能感觉到它的细部效 果 ,具有反应良好的竖向空间关系观测区,因此27°作为最佳垂直视角 • D/H=3,成18°仰角,能够看清建筑全貌的基本垂直视角 • 界于18°到45°之间是理想的观感区域 • D/H>4失去相互间的影响力
1.5 空间的围合
1.5.1 竖向要素与围合的关系 当竖向要素的高度H、水平距离D
1)D/H﹤1 ,人们更多关注 竖向要素本身 2)D/H=1的街道空间比例一 般属于街区中生活性街道 3)D/H﹥4 ,不会产生围合 感 • 水平距离D/竖向要素的高 度H=2或3时,其空间要素 所限定的外部空间最舒适
1.5 空间的围合
1.5.4 空间围合层次
围合空间根据其平面上围合的程度可分为: 1)弱围合:常用在住宅区街区空间中 2)部分围合:常用在住宅区街区空间的局部地段 3)强围合:组团中住宅群落空间中
小结:
围合空间的形成: 1)平面上:封闭边角 2)立体上,控制D/H的比例关系
1.6 空间的变化与设计手法
1.4 空间的界定
1.4.2 按界定形态分 外部空间的形成一般具有三种基本的限定方式:围合 、占领、占领间的联系 在住宅区的外部空间中,围合是采用最多的限定和形 成外部空间的方式。
实体围合形成空间
实体占领形成空间
实体占领形成空间 (占领物之间张力产生空间感)
围合空间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 围合的空间具有很强的地段感和私密性; 2) 围合的空间易于限定空间界限和提供监视; 3) 围合的空间可以减少破坏行为; 4) 围合的空间可以增进居民之间的 交往和提供户外活动场所。
空间有层次性,它由人心理上的安全感、 归属感和私密性要求决定。 居住区规划设计侧重研究外部空间问题。
居住行为需求
居住行为主要指居民在住区中的户外活动,是主客体互动作用下
行为主体意愿的表达。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构成是由居民的生 活行为需求所确定的,反之,外部空间的物质环境影响、制约和支 持着居民的户外活动行为。
居住建筑外部空间环境的活动行为构成可以分为三大类: ①必要性活动行为:上学、上班、出行、买菜等 ②自发性活动行为:散步、晨练等 ③社会性活动行为:儿童游戏、聚会、下棋、交往等
1.1 外部空间的使用特征
1)融合环境和历史,根据其所处位置,与地方文化相结合,与城市环 境有机统一,反映地方的需要、居民的愿望和文化价值 2)适于不断变化的生活方式和社会活动的多样性 3)适应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尽可能消除障碍,满足居民,特别是老人、 儿童和弱势群体的社会交往的特定需求 4)使用便捷,具有最大程度可达性,特别是步行交通的良好可达性,同 时通达路径具有较高舒适度,方便多目的出行 5)保护居住区所在地的自然环境 6)空间具有安全感、归属感、领域感
1.6.1 空间领域层次划分
分为四级: 1)公共空间:小区的集中绿地或游园, 全区居民经常性共享空间 2)半公共空间:具有一定限度的公共 空间,供组团内居民共同使用,设计时 需有一定围合感 3)半私密空间:住宅楼幢间的院落空间 4)私密空间:指住宅底层庭院、楼层的 阳台或室外露台
1.6 空间的变化与设计手法
பைடு நூலகம்
1)水平距离D﹤ 竖向要素的高度H ,人们更多关注 竖向要素本身
2)D/H=1的街道空间比 例一般属于街区中生活 性街道
1.5 空间的围合
1.5.2 围合感与围合程度
空间的封闭和开敞有不同效果和作用,若采用围合式,欲加强空 间封闭感,可有以下几种处理: 1)当一个中心开敞空间的各个角落张开,且相邻建筑物互为 90°,空间视线会从角落溢出,可改为拐角式 2)围绕空间的建筑物重叠,阻挡视线穿透 3)利用地形或植物加强空间围合感
居住区外部空间设计
1、居住区空间
建筑与城市空间由三维的物质要素限定而成。 空间需要人感知其的存在,它和发生在其中的生活 内容(形式、尺度、比例等物理性要素)具有某种 程度上的相关性。
空间本质上是由 一个物体同感觉 它的人之间产生 的相互关系所形 成的。
1、居住区空间
1)内部空间:建筑物本身内部所构成的空间 2)外部空间:建筑物和它周围的物体所构成 的空间
外部空间一般由基本空间和附属空间构成
1.3 外部空间的基本要素
空间设计基本要素: 1)场地:联系居住区全局中各组成部分的中心 2)交通:组织人流、物流,具有流动性 3)绿化 4)建筑
1 .4 空间的界定
1.4.1 按界定质态分 1)刚性界定:以遮挡视线的实体界定,如围墙、建筑 物等 2)柔性界定:用拦而不遮的方式界定,如透空式围墙 、铁花栏杆等 3)虚空界定:不遮不挡,用提示性方式界定,如路界
1.2 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
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可分为基本构成要素和辅助构成要素。 1)基本构成要素是指限定基本空间的建筑物、高大乔木和其他 较大尺度的构筑物(如墙体、柱或柱廊、高大的自然地形等)。 2)辅助构成要素是指用来形成附属空间以丰富基本空间的尺度 和层次的较小尺度的三维实体,如矮墙、院门、台阶、灌木和起伏 的地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