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钱钟书和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
《围城》中的女性形象

浅析《围城》中的女性形象摘要本文从钱钟书的《围城》女性人物入手,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共性和个性的梳理及分析,揭示出了40年代中国知识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命运,可是来比较书中的几位女性,发现她们被有意无意地蒙蔽了扭曲了,失去了本来面目,她们或多或少被不合理压抑了.关键词围城女性形象共性分析个性分析钱钟书先生《围城》一书塑造了一幅幅生动的40年代旧中国的图景,聚焦的是这一图景中的一个卑微的群体-—知识分子.人物众多,千姿百态,女性人物形象更是异彩纷呈,个性鲜明,不管是浓墨登场苏文纨、孙柔嘉,还是轻抹淡写的唐小姐。
她们的命运和生存状态都值得人们去关注。
在许多分析钱钟书小说《围城》人物的文章中,论者的兴趣点和重点多是集中在男性人物,较少论及女性人物。
这种倾向造成了钱钟书小说研究的不完整性.本文从钱钟书的《围城》中的女性人物入手,去分析、体验40年代中国知识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命运。
一、共性分析:小说《围城》中的女性大都美丽、智慧、多情、善感,这很符合中国男人低俗而陈旧的审美趣味.而她们的柔弱、哀怨、狭隘、无助,又可满足男人的优越感和征服欲.当然,这些并不是钱先生笔下女性形象的全部。
在我看来,这些女性还具备了以下一些属于那个时代的共同特征.1、深厚的文化内涵钱钟书先生是位博学睿智的学者,渊博的学识使他能站在一个学理的高度上,精细传神地刻画人生世相,冷静地表达对社会文化和对女性的观察、思考及见解。
《围城》中的女性形象是作者精心刻画的有思想价值与艺术品味的艺术形象,她们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迪是丰厚深邃的。
《围城》中的女人大多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受过五四新思潮的影响的,像苏小姐还出洋留过学,接受西方现代文化的洗礼。
就算没出过洋的,如孙小姐、唐小姐之辈也都或多或少得受到西方现代文化风气的影响。
她们也想像西方女性那样,能够自由得选择自己事业,能够自由地恋爱,可以自主自己的婚姻.她们已不安于传统女性的角色。
2、同处“围城”之中。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浅析

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浅析【摘要】:张爱玲笔下的文学世界是一个地道的女性世界。
其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彩,主要分为以婚姻作为谋生手段的女性、良家妇女式的传统女性以及真正追求独立的都市女性这三种类型。
这几类女性形象均体现了女人的特质与天性,尤其是女人在婚恋生活中的遭际等等,深刻的反映了作者对于中国传统女性形象所面临的生存困窘与危机的揭露与反思。
同时这对于当代中国女性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形象;当代中国女性张爱玲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出现在中国现代文坛的天才女作家,她以她自己独特的方式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代场景。
张爱玲对生活在那个特定时代中的人们,特别是都市现代女性们乱世中的人的基本生存状态,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剖析,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女性形象。
可以说,在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中,没有一个人像张爱玲这样,抱着对在经济与精神上缺乏独立自主女性的深切同情和关注,去专注于女性悲凉的命运的写生。
本文下面分三个部分探讨一下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不同类型,以期从中发现共性的部分及其对中国当代女性的启示。
一、良家妇女型的传统女性这类妇女形象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形象。
简单而言,良家妇女式的传统女性即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里遵循着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而循规蹈矩,履行着为人妻母的家庭妇女形象。
她们是当前制度的合法遵循者,又深受封建道德意识的束缚,并且有着较强的家庭观念。
可以说,这类女性可以说在任何社会都占大多数。
但是,张爱玲则走得更远,她既把关注的视角既落在了家庭贫困的下层妇女身上,又扫描了贵族家庭妇女的生存状况,描绘出了她们默默无闻的一生。
或高贵或低贱,身份上的不同并没有给她们带来命运上的变化。
她们也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反叛的行为,但她们的勤劳,操持家务和掌控家庭的始终如一的恒心,无不是因为背后有一个或无能或猥琐的小丈夫。
如《创世纪》中的紫薇,伴着一个只会玩鸟斗鸡的无任何思想、才能的遗少,把自己美好的一生消耗在了操持和掌握整个大家庭上。
浅谈张爱玲笔下典型的女性形象

浅谈张爱玲笔下典型的女性形象第一篇:浅谈张爱玲笔下典型的女性形象浅谈张爱玲笔下的几个典型的女性形象摘要:张爱玲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的重要作家,她的小说大都以沪港洋场为背景,在荒凉和颓废的大城市中铺张旷男怨女,演绎着堕落及繁华。
张爱玲以“参差对照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女性典型人物形象,她们或甘做欲望的奴隶;或是人性扭曲的舞女;或在自我意识觉醒的驱动下进行着反抗和挣扎,同时,张爱玲也以少有的暖色调为我们塑造了为数不多的女性健康“完人”形象。
张爱玲透过笔下的这些女性人物形象,深刻揭示了现代女性的生存困境和人生悲哀,而这些女性人物形象也为中国现代文学增添了一抹亮色。
本文就从她的几部经典作品出发去分析张爱玲所塑造的几个典型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女性;形象引言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用刀刻过般的名字,任凭岁月流逝,时代变迁,这一普通的中国女人的名字,伴随着她奇丽而精美的佳作,流传到今。
张爱玲,中国上海大都市的女人,她犹如一缕轻烟般飘渺,又如一袭旗袍般华丽,在这位女人笔下,诞生了许多堪称传奇的女性,不同于沈从文自然的女儿“翠翠”,更不同于金庸的神仙姐姐“小龙女”,她们有着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称不上是完美,甚至是丑陋苍凉,如梦魇般的,却让你切身感受到她们生活的没落和乱世的苍凉,即使你想抽身逃离,但她们梦魇般的经历牢牢缠绕着你,使得你铭记难忘,刻骨铭心。
美国文学史家夏志清先生曾评价说:“对于一个研究现代中国文学的人来说,张爱玲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
仅以短篇小说而论,她的成就堪与英美现代女文豪如曼殊菲儿、泡特、韦尔蒂、麦克勒斯之流相比,有些地方,她恐怕还要高明一筹。
”⑴张爱玲是一个具有明确女性意识的现代女作家,她的女性写作相对于新文学来说是别致的,是私人性的话语,她站在女性的独特立场,用精细的笔触,灵动的笔墨抒写着现代女性的自我意识、生存价值及生存现状,给与我们无与伦比的美感体验。
她的笔下有四类女性人物尤其值得我们关注:一是黄金枷锁下的奴隶;二是人性扭曲的风尘舞女;三是敢与社会对抗的新女性;四是健康的“完人”形象。
16、张爱玲和钱钟书

“你跟罗素很熟?” “还够得上朋友,承他瞧得起, 请我帮他解答许多问题。”
天知道褚慎明并没吹牛,罗素 确问过他什么时候到英国、有什么 计划、茶里要搁几块糖这一类非他 自己不能解答的问题。
天下只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 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 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 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 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
《围城》 留学-归国-谋职-恋爱-结婚 方鸿渐 赵辛楣 鲍小姐 苏小姐 唐小姐 孙小姐
方鸿渐 悲剧人生:一个聪明、善良、 有原则的人,又是一个失败的人。
悲剧原因:客观生活环境的 因素,个人性格的弱点。
环境: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 会现状,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 突。 个性:软弱、犹疑,缺乏理性、 信仰、热情和力量。
种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 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上 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 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现代性主题:人性批判和存在 探索。
人性的阴暗面。 生命的孤独和脆弱,命运的不 可知,存在的偶然性和荒诞性。
推荐阅读: 《自己的文章》 《谈音乐》 《天才梦》
钱钟书
1933年清华大学毕业 1935年留学英法 1938年回国任教
主要著作 长篇小说《围城》 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
关于《围城》的主题 《围城》是旧中国知识分子精神 危机的写照,小说塑造了典型的中 西文化合流中所产生的蜕变人格, 表现了这种人格在现实生活中的失 落感和与社会的格格不入。
“围城”寓意 现实意义: 现实生活中婚姻、事业等的困 境和迷惑
深层寓意: 人性的弱点,生命的困境,存 在的基本境遇
《围城》的风格 讽刺小说 幽默小说 学人小说
浅析《围城》中的女性形象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浅析《围城》中的女性形象贾玉红 河套学院摘 要:《围城》是钱钟书先生所著的一篇长篇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有“新儒林外史”之称。
在这篇作品中的描绘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十分突出。
本文对《围城》中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围城》;女性形象;女性解放作者简介:贾玉红(1968.12-),女,蒙古族,河北人,本科,河套学院副教授,毕业于内蒙古教育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6-054-01前言: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收获。
故事围绕着1920到1940年代展开,以主人公方鸿渐的生活为主线,描写了一批面对国难自私、迷惘的知识分子,包含了深刻的思想。
在这篇作品中包含了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和孙嘉柔四位女性,揭示了方鸿渐的性格特征。
这篇作品解释了在当时中西方文化碰撞的背景下,中国女性想要寻求解放却又失败的尴尬处境。
一、女性命名暗含失败宿命《围城》这部作品中所塑造的四位知识分子女性,作者在为她们命名时已经将她们的命运隐含其中,暗示了她们想要追求理想生活却又会最终走向失败的命运。
第一,鲍小姐与方鸿渐相识于一艘归国的轮船上,她是一位行为放荡、打扮妖艳的女子。
在旅途中,她难耐寂寞,对方鸿渐进行勾引,在下船之后又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去寻找她的未婚夫。
这位女性形象完全没有道德尺度,她的行为是很令人不齿的[1]。
杨绛先生说过:“鲍鱼之肆是臭的,所以那位小姐姓鲍。
”第二位是苏文纨,她的家世显赫,性格清高,而且有着很高的学历,是当时社会的新潮女性。
但是她比较有心计,喜欢被男人簇拥的感觉,男人因她而吃错,她才会得到心中的满足感。
苏文纨是虚伪的,她彰显自身价值的方式是男人的臣服,她所追求的生活也是媚俗的。
第三位是唐晓芙,她名字的三个字连起来表示的是清晨池塘中的荷花,她的外貌天生妩媚端正,性格纯真天然,是方鸿渐最喜欢的类型。
对比钱钟书和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

对比钱钟书和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女性的形象一直出现在钱钟书和张爱玲的小说中,不论是在他们的哪部小说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从女性的形象中体现他们对现实社会的态度,对现实社会进行揭示和批判。
虽然钱钟书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描写的不多,但在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却显而易见的重要。
而张爱玲的小说作品中描写的女性形象丰富多样,从更多的方面来抒发自己的态度。
钱钟书先生一生博学多能,著述颇丰,但其小说创作却有限,仅有《围城》和《猫》、《纪念》这一部长篇和两个短篇。
然而就凭这几部作品,钱先生就已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小说大家地位。
张爱玲是一位奇特的作家,她以细腻、冷峻的笔触抒写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
她在向我们展示其小说女性形象艰辛的生存状态的同时,也阐释了她在女性生存意识见解上的转变。
人们常常认为,张爱玲小说女性形象没有自我,她们的生存方式都极为卑劣。
她们大多数不能在获得物质生存的同时主宰自我,而要通过依附男人,借助婚姻来摆脱生存的困境。
无可否认,张爱玲小说女性的生存意识十分坚韧。
张爱玲在小说创作的园地上硕果累累,《封锁》、《金锁记》、《倾城之恋》、《色戒》等作品中的女人形象的描写刻画细致入微,吸引后来的文人学士进行研究。
两位大家在其作品中都不约而同地着力塑造了众多几乎是同一时代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笔者拟通过对其作品中典型女性形象的比较分析,体验20 世纪40 年代中国知识女性的生存状态,进而深入探讨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
两位大家笔下的女性形象的相同点:一、两位作家笔下的知识女性多处于多重围城之中。
处在新旧时代交替的她们接受过较新式的教育,因而她们挑战男权社会,改变现状的自觉要求就更为迫切,这也就注定了她们的悲剧色彩的更加强烈。
《猫》中风光、美丽,长久享受着男人众星拱月般恭维的爱默,更是心甘情愿的沉溺于“围城”之中而长眠不起,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这个丈夫少不得,仿佛阿拉伯数码的零号,虽然本身毫无价值,但没有它十百千万都不能成立”;《纪念》中的曼倩,在情人逝去后努力维持着她的“围城”,她与天健“两个人的秘密”是她身心的一次秘密突围后留给她赏玩不已的精神财富,凭着这一尘封心底的财富和还未失去苗条轮廓的资本,女主人公期待着再一次突围;《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为“被女人捧坏,从此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的范柳原的财富和地位吸引,终因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和香港的沦陷,心甘情愿、如愿以偿地挤进了范的“围城”中。
张爱玲小说对女性形象的表现

张爱玲小说对女性形象的表现张爱玲一个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出彩的女性,也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她的笔法细腻而又尖锐,在她笔下的人物形象,通常都是变态、扭曲的。
还原了人物的本性,为了世俗、金钱、权利、地位等,忍辱偷生抑或是病态的找取心理的平衡点,在她的作品中女性形象通常都是没有自我的,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过着艰辛的生活,但同时,她也阐述了自己对生存意识的见解。
她文章总让你看过之后有种厌世的情感,我想这跟她经历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张爱玲生于1920年,有着一个殷实的家庭,她的祖父张佩纶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李菊耦则是慈禧太后的心腹李鸿章之女,但随着封建社会逐渐瓦解,到了她父母这辈时便开始衰败。
父亲是一个典型的遗少型少爷,母亲则是一位时髦的新女性。
在小的时候,张爱玲受着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从小就会熟背唐诗,父亲也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嗜好,同时也受着母亲新女性对西方文化向往的影响,生活里充满了西方文化的情趣和艺术品位。
张爱玲也算有了一个快乐的童年,和父母在天津这样幸福的生活了3年,然而,这样快乐的生活,很快便戛然而止,就在父亲娶了后房之后,母亲毅然选择了新女性的突破口,出洋留学,而这也在无形之中伤害了年幼的张爱玲,没有母爱,失去一个完整的家,留在这个只剩下风雅文化的家庭中,当然也就受着封建思想的污浊。
父亲后娶过后,因长期和后母在家中吸食鸦片,弄的满屋子乌烟瘴气,在1931年秋,母亲回国,将11岁的张爱玲送入上海圣玛丽亚女子中学后,再次出洋,此后,张爱玲也愿意住在学校,很少回家,更多的时候把精力放在书本和写作中,同时也在很多报纸、刊物上发表过文章,1937年夏,张爱玲毕业,母亲回国希望将张爱玲带出洋留学,可在跟父亲谈判中,父亲的态度强硬,拒绝了母亲的要求,将张爱玲关在家中禁闭,因多日无人照应,差点命丧于家中。
1938年,在困境中成人的张爱玲,接受了人生中一个巨大的考验,就在她考上英国伦敦大学时,却因战事激烈而无法前往,好事多磨,在1939年秋,张爱玲终于迎来了新的曙光,得到香港大学的认可,进入文学系学习,在当时的报刊上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散文《天才梦》,但在1942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大举进攻香港,导致香港大学停办,张爱玲未能毕业就只能被迫回到上海,可是,在上海的运气更不佳,报考的上海约翰大学,却因“国文不及格”而被拒之门外,没被录取,但又迫于生活的压迫,张爱玲只能去报社撰稿。
谈谈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谈谈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女性内审意识○严三九一在本世纪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张爱玲以其叙写转型期中国妇女生存处境心路历程的个性特色立于女作家之林。
她不仅以女性特有的心理和视角,在平淡无奇的常态生活中,塑造了形态各异的女性形象,而且还以特有的历史感悟和内审思索,在众多的女性写真中融注了自己深沉的女性意识。
女性,是张爱玲艺术的“精魂”,是理解其作品体系的“金钥匙”。
她的创作园地中主要生息着两类女性形象:她们分别是旧家庭中的太太和新旧合壁的小姐。
(一)旧家庭中的太太这主要指闭锁在高宅中的旧式太太。
她们是老中国的女儿,时代的潮流触不动,“五四”的劲风吹不醒,她们是被时代抛在后边,也必然要被历史淘汰的一群。
张爱玲出身于“阀阅门弟”,父亲是一个典型的遗少,娶有姨太太,因而她对旧家庭中的太太的生活稔熟于心。
她笔下的太太们鲜活灵动,血肉饱满:贾母式的匡老太太(《创世纪》),顾全大局、克己持家的陈太太(《太太万岁》),忍让退缩,“又像弃妇,又像寡妇”的王太太(《小艾》)……如果我们把这些老中青太太串联起来,就可以获得一个对旧家庭妇女生存处境,意向欲念的完整印象。
张爱玲真实地呈现了她们狭小的生存空间和艰难、苍白的生存处境。
她们没有丝毫的“自我意识”,把一切都维系在男人身上,一辈子为人作嫁衣裳。
《小艾》中的王太太同席王老爷的婚姻形同虚设。
既无姿色,亦且性情寡淡无味,王老爷对她毫无兴趣,一直同姨太太一起过,到外地赴任也把她撇在家里。
王太太在席家这个大家庭里是一种“又像弃妇又像寡妇的不确定的身份。
”然而是即使如此,她还是甘心在这个家当一个没有脾气的烂好人。
与姨太太相处时反倒是她低三下四,甚至对强悍些的老妈子也要陪笑脸。
王太太坚守忍让退缩的做人之道,为的是维持住她在这个家里的正头娘子的身份和地位。
”张爱玲由这个人物回到了她所熟悉的视角,对男人中心的社会中女人处境的张看。
”(《张爱玲传》)处于同一处境的还有《太太万岁》中的陈思珍,她团团转地忙着敷衍周围的每一个人,瞒哄婆婆,好让她不为儿子操心,扯谎哄了父亲借钱助丈夫的事业,贴上私房钱安抚佣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钱钟书和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
女性的形象一直出现在钱钟书和张爱玲的小说中,不论是在他们的哪部小说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从女性的形象中体现他们对现实社会的态度,对现实社会进行揭示和批判。
虽然钱钟书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描写的不多,但在作品中的地位和作用却显而易见的重要。
而张爱玲的小说作品中描写的女性形象丰富多样,从更多的方面来抒发自己的态度。
钱钟书先生一生博学多能,著述颇丰,但其小说创作却有限,仅有《围城》和《猫》、《纪念》这一部长篇和两个短篇。
然而就凭这几部作品,钱先生就已确立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小说大家地位。
张爱玲是一位奇特的作家,她以细腻、冷峻的笔触抒写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
她在向我们展示其小说女性形象艰辛的生存状态的同时,也阐释了她在女性生存意识见解上的转变。
人们常常认为,张爱玲小说女性形象没有自我,她们的生存方式都极为卑劣。
她们大多数不能在获得物质生存的同时主宰自我,而要通过依附男人,借助婚姻来摆脱生存的困境。
无可否认,张爱玲小说女性的生存意识十分坚韧。
张爱玲在小说创作的园地上硕果累累,《封锁》、《金锁记》、《倾城之恋》、《色戒》等作品中的女人形象的描写刻画细致入微,吸引后来的文人学士进行研究。
两位大家在其作品中都不约而同地着力塑造了众多几乎是同一时代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
笔者拟通过对其作品中典型女性形象的比较分析,体验20 世纪40 年代中国知识女性的生存状态,进而深入探讨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
两位大家笔下的女性形象的相同点:
一、两位作家笔下的知识女性多处于多重围城之中。
处在新旧时代交替的她们接受过较新式的教育,因而她们挑战男权社会,改变现状的自觉要求就更为迫切,这也就注定了她们的悲剧色彩的更加强烈。
《猫》中风光、美丽,长久享受着男人众星拱月般恭维的爱默,更是心甘情愿的沉溺于“围城”之中而长眠不起,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这个丈夫少不得,仿佛阿拉伯数码的零号,虽然本身毫无价值,但没有它十百千万都不能成立”;《纪念》中的曼倩,在情人逝去后努力维持着她的“围城”,她与天健“两个人的秘密”是她身心的一次秘密突围后留给她赏玩不已的精神财富,凭着这一尘封心底的财富和还未失去苗条轮廓的资本,女主人公期待着再一次突围;《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为“被女人捧坏,从此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的范柳原的财富和地位吸引,终因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和香港的沦陷,心甘情愿、如愿以偿地挤进了范的“围城”中。
二、都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女性生存的艰难
女性生存的艰难是一个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的话题,在中国这个封建旧思想蒂固根深,男尊女卑观念深入人心的国度里,这个问题越发突出。
知识女性们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所谓“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封建观念的捆绑,并为改变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上的地位而竭力抗争,但却都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在社会中从属、附庸的角色定位。
“可怜啊可怜,一个人啊没钱!”“虽说她小说中的女性并没有真正落到没钱过日子的地步,但作为一种存在的恐慌却一直如影随形地威胁着她们,因此,她们大多处于两种生存状态之中:一是急于成为有钱人的太太甚至是情妇;二是一旦达到目标后,又不自觉地为维护和改善已有的地位而费尽心机。
”
钱钟书先生笔下的知识女性则更多地从精神层面揭示了女性生存的艰难。
在他的小说中,女主人公不必象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一样为生存而出卖自己的肉体甚至是灵魂,但却始终难以改变她们在社会中从属、附庸的地位。
苏文纨婚姻落败后委身于能写几句歪诗的曹元郎,最终只能通过走“单帮”以证明自己的存在。
心气极高的汪太太虽做了一次大胆的突“围”行动,但在银样蜡枪头赵辛楣的退缩后又没入到三闾大学的“一潭死水”之中。
轰轰烈烈的奋斗、抗争就这样以各种方式———或悲剧,或喜剧,或闹剧———偃旗息鼓;“战场”上的硝烟尚未散尽,张爱玲与钱钟书笔下的孙文纨们已在“围城”内外领受了由男人们分配的角色,宿命难逃。
相对于他们笔下的女性的相同点,在他们各自的小说中也存在着许多的不同点:钱钟书笔下的女性特点:
1、知识女性
钱钟书先生极擅长对知识分子命运进行揭示,其小说的笔触都置于知识阶层,小说中的女性也多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
钱钟书的目光和注意力都放在知识女性的形象上,即便是小说中偶有出现的其他阶层的女性形象,如《围城》中方鸿渐的两个浅陋、粗俗、无聊的弟媳,与李梅亭眉来眼去的苏州寡妇,“欧亚大旅社”奶孩子的胖女人,妓女王美玉,《纪念》中的“航空母舰”等,也都是为更突出、鲜明地塑造知识女性形象而设置的,她们只不过是知识女性形象的铺垫和陪衬而已。
2、努力驾驭自己的命运
钱钟书笔下的知识女性获取知识的原动力就是希望能摆脱在男权社会中作为男人附庸的命运,她们希望通过求学,获得知识、技能,能自主谋事,从而在男人的主流社会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在婚姻问题上,他们淡薄门当户对观念,在爱情游戏中自己设立游戏规则,主动出击。
把婚姻当事业经营,努力去争取自己喜爱的事物的孙柔嘉、在家苦心经营女性王国,接受各界名流膜拜的爱默及不满足于寂寞、平庸生活,红杏出墙的曼倩,其实都是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表现出了希望驾驭自己命运的积极态度。
理性地阅读、分析钱钟书先生的小说,通过诸多几乎被“妖魔化”的知识女性形象,我们还是能体察到钱先生对旧中国知识女性的观照,即使这观照是有间距的、情绪化的。
钱先生笔下的知识女性如苏文纨、孙柔嘉、汪太太、爱默、曼倩等,应该说都是女性中的佼佼者,她们或漂洋过海,求学西方,或投身高等学府,苦心修学。
她们
拥有骄人的学历和令人羡慕的经历,她们还拥有漂亮的容颜,本该大展鸿图,有所建树。
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无论如何优秀、如何杰出,也是不入流的,微不足道的。
轰轰烈烈的奋斗、抗争就这样以各种方式——或悲剧、或喜剧、或闹剧——偃旗息鼓了,“战场”上的硝烟尚未散尽。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特点:
一、张爱玲笔下的知识女性更深刻、更本真地暴露出旧时代对女性的扼杀及旧思想对女性的残酷戕害。
《金锁记》中的曹七巧,被娘家人卖给姜家作了二房“奶奶”,而陪伴她的却是一个“没有半点人气”、“没有生命”的肉体。
强烈的性欲望,使她的窥淫欲与施虐欲疯狂的增长,在泯灭自己希望的同时,也扼杀了周遭人的希望:儿子房中“秘闻”,被她在牌桌上“略加渲染,越发有声有色”地散布;把一丫鬟给长白做小,导致其被折磨至死,姨太太吞鸦片而亡;千方百计阻止女儿恋爱,恶毒的
设计圈套,断送了女儿长安的婚事……如此种种使其堕落到万劫不复之境。
其手段之低下,心底之阴暗,极尽让人心惊胆颤。
浓墨重彩地描述了她的害人与被害,从而以曹七巧这个最彻底的承受了所有旧时代妇女的不幸,最彻底的承受了旧时代妇女的心理重负的个性形象概况了旧时代女性的共性特征。
二、在张爱玲的笔下,形形色色的女性却仍在男权的社会的“围城”中无法自拔张爱玲将这些旧家庭中的太太置于半殖民地转型期的背景下,来表现她们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意识,使我们看到了老中国女儿们心灵中深厚的传统垢积,引发了人们对妇女解放的深沉。
张爱玲的女性形象正根源于历史———现实生活,具有民族、时代的规定性。
众所周知,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就是妇女丧失“人”的地位,沦为男性附庸的历史。
张爱玲崛起于文坛,既背负了几千年中国妇女屈辱,又感悟到“五四”妇女解放运动的
某些内质,故而把笔力集中在深闺高宅中的老中国的女儿们和生活中,塑造出具有现实性与广泛性,符合历史—现实结构中女性的生存位置的形象。
钱钟书小说中的女性大都美丽、智慧、多情、善感,这很符合中国男人低俗而陈旧的审美趣味。
而她们的柔弱、哀怨、狭隘、无助,又可满足男人的优越感和征服欲。
当然,这些并不是钱先生笔下女性形象的全部。
张爱玲灰色、暗淡的女性世界,使女性的深层传统意识有了展露的契机,给女性对自身的认识和反思提供了具象;为女性意识的转型和成熟作了最初的奠基工作。
总体来说,钱钟书和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从不同角度进行对比,使我们对这两位文学大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发觉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