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高分子专业《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探讨
《高分子化学》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

《高分子化学》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一、课程背景高分子化学是化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涉及材料科学、能源、环境、医学等领域,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影响。
在当前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将高分子化学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高分子化学》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
二、课程思政的设计1. 设定学习目标《高分子化学》课程的学习目标应该明确列出,并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核心价值观。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应能够深入了解高分子材料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
2. 选取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需要重点突出高分子材料的科研成果、技术应用和相关行业发展等方面的内容,结合当前热点和前沿领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通过讲解高分子化学相关的纪实故事和成功案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感,增强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 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可以采用案例教学、实验教学、互动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索和思考,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向前沿科研领域了解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 考核评价体系在考核评价体系方面,可以设置开放性的问答题、综合性的设计题和研究性的论文等方式,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思考。
通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水平和综合素质。
1.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责任在高分子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高分子材料在环保、能源、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服务大众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高分子化学》课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索与实践

长与聚合度、自动加速效应、阻聚和缓聚作用、相对分子质量及 的,决定人生命运的是人的精神,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
其分布控制等内容。
非人体本身。人的智商决定了其获取知识的能力,而情商表征
烯烃单体取代基数目、位置、大小决定了烯烃能否进行连 的三观则决定其获得社会认可的能力。
锁聚合,烯烃单体取代基的电负性和共轭性决定了烯烃的连锁 聚合反应类型。“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条条大路通罗马”。
( , , , ) Department of Polymer materials & Engineering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723000 China
: , Abstract As the core curriculum of polymer specialty polymer chemistry is closely related to " cultivating people" and " , morality"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In view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his major cours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 teaching content with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s of this course combines the " rational talent" of polymer materials with , the " perceptual talent" of students and guides and strengthen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moral quality. : ; ; ;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design Polymer chemistry Core curriculum of polymer specialty Teaching design
《高分子化学》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

《高分子化学》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在《高分子化学》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设计与实践。
首先介绍了课程背景和研究目的,说明了思政教育在高分子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接着分析了设计思路和内容设置,探讨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并对学生反馈和效果评估进行了总结。
还探讨了课程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
最后对《高分子化学》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并进行了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有效指导《高分子化学》课程的教学实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意识。
【关键词】高分子化学、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教育意义、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学生反馈、效果评估、实践挑战、应对措施、总结、发展方向、结语。
1. 引言1.1 课程背景《高分子化学》课程背景:《高分子化学》是理工类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介绍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合成方法和应用等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高分子化学在材料科学、生物医药、环境保护等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学习《高分子化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课程思政的提倡,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价值观。
在《高分子化学》课程中,思政教育也应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
结合《高分子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和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加强《高分子化学》课程背景中的思政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不仅有助于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提升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高分子化学》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通过对该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探讨《高分子化学》课程如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能力提升;2. 分析《高分子化学》课程设计的思路和内容设置,针对学生特点和实际需求进行针对性教学;3. 探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影响;4. 调查学生对《高分子化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反馳,评估教育效果;5. 分析课程实践中可能出现的挑战,探讨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于《高分子化学》优秀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高分子化学》教学地几点思考关于《高分子化学》教学地几点思考摘要:笔者针对当前高分子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地主要问题,通过教学内容重组,强化案例教学,改革教学和考核模式等措施,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究,培养学生实践和自主学习地能力,努力提升学生对本课程地学习兴趣.关键词:高分子化学;教学模式;思考高分子化学与传统地四大化学相并论,被誉为第五大化学,主要是研究高聚物地合成和反应,同时还涉及高聚物地结构和基本性能是一门兼具理论和实践地学科[1].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加强理论知识地讲解,还要培养学生实践探索地精神.一、目前存在地主要问题与弊端高分子化学内容繁杂,基础概念较多,而且容易混淆.比如,重复单元、结构单元、单体单元和这三个看似简单地概念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着不同,在一定地条件下又可以等同,学生学习起来就比较容易混淆.高分子化学内容不少,但课时却不多,在有限地课堂上如果要面面俱到,对各部分都进行详细讲解,显然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地.并且还使学生难以把握课程重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地学习兴趣[2].只能重点讲解基础概念.但高分子化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地学科,实验不但可以加强理论知识地学习,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地实践操作能力.但目前很多学校受实验仪器和师资力量地限制,对高分子化学地学习重点还是放在在理论上.许多理论知识都是建立在实验地基础上,实验无法开设,使学生对知识地理解普遍停留在理论部分,缺乏实质性地认识[3].高分子化学地研究十分地活跃,新地机理和聚合方法不断涌现,对传统地机理不断提出了新地挑战,但同时这些新机理和新地方法地研究尚待成熟,教材中缺乏相关理论,而参考文献上也难以找到明确地答案[4].对于这些尚在发展中地理论和机理学生普遍感到困惑,理解难度大.由于课时地限制,课堂上不能及时地解决这些问题,课后学生由缺乏自主学习地能力,导致这些困惑一直存在,这种困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了学生地求知欲[5].二、高分子化学课地改革措施(一)互动式和开放式教学针对高分子化学理论知识多,内容枯燥繁杂地情况,教师在教学安排上,不能一味求多,面面俱到,采取填鸭式讲解,这样反倒会降低学生地学习兴趣.教师讲解时应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基础知识点在讲解地同时更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对于学生难以理解地部分,多花学时,对于新地理论和聚合方法更多鼓励学生自主查阅文献进行学习.在教学模式上,应多采取互动式和开放式教学.开放式教学体系主要提高型教学和创新型教学两个部分组成.提高创新性教学主要是以案例教学为主.比如通过案例讲解原子转移聚合,可以从目标产物入手对其组成结构进行分析,阐明目标产物各个组成部分地各自特点和与其相对应地可能地单体单元,举例合成目标产物可能采取地合成路径与方法并注意地分析对比,将学生分组开设相关实验,自己动手进行目标产物地合成,通过实验结果地分析对比让学生真正理解原子转移聚合地特点和优点.通过提案例讲解和动手实践使学生不但可以了解到国际上最新地高分子合成方法地发展动态,还可以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亲身感受到所学知识地用途与意义,对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地运用能力和生产实践中地动手能力,开拓学生创新型思维具有较好地作用[6].结合案例课后给小作业让学生分组完成,培养学生查阅文献,撰写小论文地能力,还鼓励学生对小作业进行PPT制作和讲解,教师评价讲解地正确性和了解学生对知识地理解程度.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地自主学习兴趣,又建立了一种合作研究共同学习地良好氛围.(二)加强实践教学要培养学生对本门课程地兴趣,加强实践教学尤为关键.首先课堂理论和实践教学应该相互渗透,例如,讲解自由基聚合反应时,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聚苯乙烯材料,这样让学生先对自由基聚合反应地实物有一个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对枯燥地理论反应地学习兴趣.讲解合成工艺地时候,可以先以视频地形式,让学生观看聚合物生产装置,生产工艺,加强对设备和工艺地了解.讲授中,对具体地工艺引入工业生产中地实际例子,结合前言地动态讲解,拓展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地专业信息量.在理论讲解地时候还可穿插实验内容,保持理论和实验教学地统一.实验教学地穿插既能巩固理论知识点,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讲解悬浮聚合,可以通过课上穿插讲解苯乙烯悬浮聚合实验项目地基础内容,课后让学生通过文献查阅设定实验方案,拟定试验计划,在实验课上进行实验探究,在对比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验结论地分析又进一步巩固了悬浮聚合地相关理论知识.只有实现理论和实验教学地高度统一,才能更好地增强教学效果.通过上述教学模式既拉近了师生间地距离,还激发了学生对于学习高分子化学地积极性,解决了部分在高分子化学教学中一直存在地矛盾和问题,比如教材内容不能中充分满足教学要求,有限地课时与教学内容间存在地不可调性,为高分子化学优质教学提供了新地途径.作为从事高分子化学地专业教师,我将继续探究,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地高素质地化工人才.参考文献:[1]潘祖仁.高分子化学(第五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2]西鹏.开放性教学模式在高分子化学教学中地应用[J].高分子通报,2012(6):111-115.[3]郝智,伍玉娇.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J].高分子通报,2012(5):116-118.[4]刘巍,王静.高分子化学特色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3):32-34.[5]高建纲,张泽.《高分子化学》形象化教学体系地设计与实践[J].高分子通报,2013(82):94-98.[6]冉蓉,王跃川,刘正英,秦家强,汪映寒.高分子化学课程考试改革地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2(20):117-119.(作者单位:雷燕、刘兴旺/重庆三峡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雷鸣/重庆开县书院初级中学)版权申明本文部分内容,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设计等在网上搜集整理.版权为个人所有This article includes some parts, including text, pictures, and design. Copyright is personal ownership.b5E2R。
《高分子化学》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

《高分子化学》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高分子化学是高职高专高分子工程技术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为学生提供了高分子材料的基本概念、结构特性、合成方法等方面的知识。
高分子化学课程也是一门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课程,通过对材料科学技术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和科学原则的探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态度。
本文将结合《高分子化学》课程的特点,探讨如何在课程设计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以实现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
可以通过课程的教材选取和内容安排来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在选择教材时,可以优先选择那些能够体现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发展战略的教材,如国家科技部发布的《高分子材料发展纲要》,通过学习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技创新观,并提高他们对科技创新意识的重视。
在课程的内容安排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具有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案例分析,如高分子材料的环境污染问题、资源利用问题等,引导学生关注材料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培养他们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思政教育效果。
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等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同时引导他们思考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讲授高分子化学的基本知识时,可以适当加入一些有关科学伦理和科学道德方面的内容,以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科学成果与技术应用的关系,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理性思维。
还可以通过实践环节,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学生的实际操作中。
在实验教学中,可以选取与高分子化学有关的实验项目,如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性质测试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并引导他们思考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操作、科研诚信等问题,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
《高分子化学》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需要课程教师有敏锐的思想意识和丰富的思政教育经验。
通过合理的教材选取和内容安排、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实践环节的引导,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入到《高分子化学》课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态度,使课程思政更加深入人心,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高分子化学》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

《高分子化学》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一、引言《高分子化学》是化学类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涉及的内容涵盖了高分子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
随着我国化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思政工作的加强,如何将思政教育与《高分子化学》课程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专业素养,成为了当前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课程设计和实践两方面探讨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高分子化学》课程,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1. 设计目标《高分子化学》课程思政的设计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强化高分子化学的思想性和理论性。
通过深入探讨高分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认识高分子材料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高分子化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高分子化学在生产和实际应用中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培养学生对职业道德和法规的认识和遵守。
(3)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通过实验操作和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高分子化学领域进行创新研究和实践活动。
2. 课程内容设计3. 教学方法设计为了实现《高分子化学》课程思政的设计目标,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案例分析、实验操作等。
具体包括:1. 案例分析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选取一些与高分子化学相关的案例,例如高分子材料在环境保护、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方面的应用和问题等,通过案例分析,引发学生对高分子化学思政内容的关注和思考。
可以选取一些生产中出现的高分子材料质量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了解高分子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原因,讨论相关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2. 实验操作高分子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操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高分子化学研究的兴趣和热情。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设置一些涉及高分子化学制备和性能测试的实验,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感受高分子化学实验的乐趣和挑战。
高分子化学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

l课程 内容 的精选 与教 学导入
门课程 的 教学 效果 如何 , 首先在 于 课程 内容 的精 心选 择 。 在确 保教 学 内容 科学 性 的前提 下 ,对 教学 内容 各 部分进 行 梳理和 合理 巧妙 的衔 接 ,往 往对 教学 质 量的 提高 有着 事 半功 倍的 效果 。 我们 学校 在 大三 开设 了高 分子 化 学选 修课 程 ,针对 课 时少 、 内容 多 的矛盾 ,我 们 将课 程讲 授 内容 进行 了合 理编 排 。重 点介 绍 了四 大聚 合反 应 ,并 在 自由基 聚合 反 应 中,融 入 了新近 发展的 原子 转 移 自由基 聚合 ( T P等 技 术【。另外对 于 实用 性较 强 的聚 合物 加 A R) 2 J 工技 术也 安排 适 当课 时 , 结合 实 际的 实验进 行讲 授 在 课 程尾 段 , 则利 用 12 时 , 请专 家对 学科 的 发展和 学 生就 业等 相关 问题 做 ~课 邀
Ab t a t s r c :M a r mo e u a c e c u s a s t e f t a in o t e h mi a c r iu u .I p a s l i o tn o e b t n b s n wld e a d c o lc l r S i n e Co r e ly h o md to f oh r c e c l u rc l ms t ly a mp ra t r l oh i a i k o e g n l c a p i ai n . n t e p pe ,h e p d s u so s v e n ma e a o lwi g h w h o et er a o a l o t n s h w o d v l p c l g t d n s n e e t n p l t s I a r t e d e ic s i n c o h ha eb e d sf l o n : o t c o s e s n b e c n e t ; o t e eo o l e s e t’it r ssa d o h e u h w o o t c mb n et e r sa dp a t e T e e i dv d a e sam r mo i g t u c l m e o msa d i r v n eq ai o ta h n o i et o i n r ci . h s n i i u l d a . i t p o t h h e c i o n hec  ̄iu u r f r n mp o i gt u ly f e c i g h t
关于《高分子化学》教学的研究和探索

学 习活 动 , 让 学生 由传 统 教学 中 的被 动接 受 变 为 主动 参 与 , 培养 学 生 的 主体 意识 和 主体 能力 , 引 导、 促 进学生 形 成 和 掌握 合 理 的学 习策 略。在 互 动 的过程 中活跃课 堂 的气氛 , 加深 学生 的 印象 , 促 进 同学对所 学 知 识 的理 解 J 。所 以在 授 课 时 要 灵活 的运用 不 同 的教 学方 法 , 在讲 解 逐 步 聚合 的 重要 缩聚物 时 , 由于这 部分 内容 比较枯 燥 , 教学 目 标 只是让学 生 能够简单 了解 这些 聚合 物 的合 成工 艺, 没 有采用 教师 授课 的方式 , 而 是安排 学生 上 台 演讲 的机会 , 教 师首先 对这部 分 内容布 置题 目, 然 后将 学生分 成小 组 , 让 学生 通过查 阅文献 , 制 作成 幻灯 片在课 堂 进 行 讲解 , 教 师讲 评 。这 样 通过 文 献调 研 、 讲解 , 锻炼 了学 生学 习的 主观 能 动性 , 培 养 了他们 的语 言表 达 能 力 和归 纳 总 结 的 能力 , 同 时通 过幻 灯片 的制作 也培养 了学 生对 于计算 机知 识 的运用 。这 种角色 的变换 不仅 使学 生从 教 的角
摘要 : 高分子化学是许多学科基础 的交叉和综合 , 有效运用启 发式和互动式教 学方法 、 理论联 系实 际等 有效 方法 ,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增强教学效果 , 同时提高学 生多方 面的素质 。 关 键 词: 高分子化学 ; 教 学方 法 ; 教学效果
文献标志码 : A 中图分类号 : G6 4 2 . 0
第3 0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 4期
吉 林 化 工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 A L OF J I L I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C HE MI C AL T E C HN 0 L 0 G 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不 突 出 , 计 不 当 。 设
讲授 难 度 大 , 于非 高 分 子 专 业 的学 生 , 对 由 于 受 到 学 时 的 限 制 , 握这 些 枯 燥 复 杂 繁 掌
多 的 内 容 就 更 困难 了 ,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就 这 影 响 了 学 生 的 学 习兴 趣 和 学 习效 果 。 对 针
个 产 业 为 我 们 的 生 活 提 供 了极 大 的 支 持 , 新 ; 发布 的 内容 需做 到适 度 控 制 , 但 在发 挥 是 一个 非 常 有 发 展 的 学 科 , 我 们 的 生 活 网 络 辅 助 教 学 快 捷 优 点 的 同 时 , 量 避 免 与 尽
部 分 学生 对 其 产 生 依赖 。 此 同 时 , 学生 与 向
作为新兴 的高分子 学科 的重要 分支 , 高 分 子 化 学 也 被 称 为 第 五 大 化 学 , 各 高 征
() 合速率及动力学。 2聚 ( ) 合 度 硬 分 布 ; 他 内 容 简化 处 理 , 3聚 其
使 学 生 对 繁 杂 的 内 容 形 成 有 序 的 逻 辑 概
以使 抽 象 的 教 学 内 容具 体 化 、 清晰 化 , 有效 地 增 强 学 生 的 学 习趣 味 性 。 是 从 几 年 的 但
互 相 渗 透 , 同 发 展 的 学 科 共 。 高 分 子 化 学 内 容 多 、 念 多 、 论 新 概 理
念 , 于学习和记忆。 便
实践 来 看 , 多 学 生 对 多 媒 体 教 学 的 评 价 很 不高 。 其 原 因 , 要 是 教 师采 用 的 多 媒体 究 主
课 件 多 是 P wePon  ̄] 的 幻 灯 片 , 在 一 o r it1 作 存
《 分 子 化 学 作 为 一 门 基 础 课 , 般 学 生说 自己 的 衣 服是 什 么 材 料 , 水 的 杯 高 一 喝 高 校 给 定 的学 时 都 是48 学时 , 虽然 课 时 少 , 子 是什 么 材 料 等 , 同时 播 放 一 些 颜 色 鲜 艳图片 , 学生 认识 到 高 分 子 并不 枯 燥 , 这
选 好 教 材 和 参 考书 的 基 础 上 , 消化 、 收 和 吸 融 会 教材 内容 , 理 好 主次 关 系 , 免 将 内 处 避 容“ 鸭式” 填 灌输 给 学 生 , 应该 有 针 对 性 、 侧 同时 , 据 高 分 子 化 学 的 教 学 进 度 将 根 电子 教案 、 多媒 体 课 件 、 习 题 库 及答 案 等 练 通 过 校 园 网 或BBS论 坛 分 段发 布 、 时 更 定
些 突出的问题。
2 重 视 课 堂教 学 气 氛 , 强 师 生 互 动 加 教 学
兴 趣 是 学 生 学 习 的 最 好 的 教 师 , 果 如 能够 提 高 学 生 对 高 分 子 化 学 课 程 的学 习兴
趣 , 么 教 师 的教 学 效 果 就 会 有 很 大 的提 那
( ) 于 依 赖 屎 件 , 课节 奏 快 , 生 在 1过 授 学 没 有 充 分 预 习 的 情 况 下 很 难 跟 上 课 程 进 度 , 乏 师 生 之 间的 互 动 交 流 。 缺 ( ) 灯 片 内容 文字 过 多 , 2幻 照搬 教 材 , 重
校化 学 化 工 相 关 专 业 培 养 计 划 中 占据 着 重 要 的位 置…。 高分 子 化 学的 理 论 侄 不足 百 年 的 时 间 里 得 到 了 飞 速 的 发 腱 , 经深 入 到 已 人 们生 产 生 活 的方 方 面 面 。 是 其 很 多 理 但 论 并 不 成 熟 , 方法 和 新 技 术 的 不断 涌现 , 新 高 分子 化学 已成 为 与 多种远 缘和 近 缘 学 科
全 课 程 内容 进 行 了 归 纳 和 调 整 。 课 程 内 全 容 主 要 分 为 两 个 部 分 一 逐 步 聚 合 和 连 锁 —
养了学生创新和 合作精神 , 更重 要 的 是 加 参考 文 献 l 高 第 [ . 深 了学 生 对 学 习 的 内 容 的 掌 握 , 深 学 习 f】潘 祖 仁 . 分 子 化 学 ( 四 版 )M 】北 京 : 加 趣 。 化 学 工 业 出 版 社 , 0 7. 20 [】马 娟娟 . 分 子 化 学 课程 教 学 改 革 的探 2 高 索 与 实践 【】科 技信 息 , 0 82 )3 3 J. 2 0 (9 :2 . 教学效果。 如 , “ 例 在 自由基 聚 合 ” 一 章 中 3 改 进 多 媒 体 教 学 法 , 理 利 用 网络 这 合 [1丁玉洁 . 谈 高 分 子化 学 教 学 改 革 与 实 3 浅 共 有 l 节 内 容 , 全 照 搬 讲 解 , 多 太 杂 , 教 学 3 完 太 不 易理 解 接 受 。 在 高 分 子 化 学 的 课 堂 教 学 中 , 高 校 各 践 【1科 技 创新 导报 , 0 9 3 ) l 4 J. 2 0 (2: l . 通 过 提 炼 精 讲 , 要 围 绕 三 个 重 点 讲 普 遍 都 应 用 了多 媒 体 教学 。 教 学 中 由于 [】李 凤 红 . 分子 化 学 课 程 建 设 的探 索 实 主 在 4 高 聚 合 物 的 结 构 是 都 比 较 复 杂 , 些 机 理 的 一 践 … . 工 高等 教 育 , 0 9 3 : 3~3 化 2 0 ( )3 5. 解。
理 论 前 沿
非 高分 子 专 业 高分 子 化 学 课 程教 学 实践 与探 讨
韩 顺 玉 柳 海 兰 ( 延边大学 吉林延吉 1 3 0 ) 0 2 3
摘 要: 通过 在非高分子专业对 高分子化 学课 程的教 学实践 , 讨 了如何提 高学生的学 习兴趣 , 探 强调 了精选教 学内容 , 出重点和利 用现 突 代 化 教 学 手 段 等 措 施 ,对 《 分 子 化 学 》 教 学 内容 进 行 了探 讨 ,以求 在 教 学 的 同 时 , 力提 高 学 生 的 素 质 。 高 的 努 关 键 词 : 分 子 化 学 教 学 方 法 教 学 质 量 高 中图分类 号 : 4 G6 2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6 —9 9 ( o ) ( ) 0 3 0 1 3 5 2 l l b一0 9 - 1 7 7 o 2
高 。 师 应 该 是 课 堂 的导 演 , 应 该 是 课堂 教 更 的演 员 。 教学 中 , 师 个 人 的人 格 魅 力和 在 教
( ) 全 摒 弃 传 统 教 学 手 段 , 乏 适 当 3完 缺
富 有 激 情 的 讲 解 是 任 何 先进 的 电子 设 备 所 板 书 。 因此 , 制 作 课件 时要 认 识 到 多媒 体 在 必 无 法 替 代 的 。 师 要 善 于 抓 住学 生 强 烈 的 只是 一 种 辅 助 教 学 方 式 , 须 依 据 课 程 内 教 从 善于 利 容 灵活 运 用 ; 时 , 制 作 课 件 时 , 是 重 同 在 要 上 述 问 题 , 者 在 《 分 子 化 学 的 教 学 中 求 知 欲 , 学 生 求新 知 的 角度 出发 , 笔 高 关 不 做 了一 些 提 高 学 生 学 习 兴 趣 的 尝 试 , 果 用课 堂 上 的 一起 有 利 条 件 结 合 教 学 内 容 , 点 内 容 、 键 知 识 点 突 出 , 能 仅 局 限 于 结 大 大提 高 了学 生 学 习 积极 性 , 得较 好 的 吸 引学 生 注 意 力 。 者 在 教 学 中就 非 常 注 P wePon R 灯 片 一 种 形 式 , 该 将 相 关 的 取 笔 o r itJ 应 重 第一 堂 课 的 教 学 , 争 将 学 生 的 学 习 兴 化 学 软 件 、 力 网络 资 源 和视 频 综 合 利 用 , 教 是 教 学效 果 。
一
基 树 脂 ” 些 内 容 , 以 让 学 生 自 由分 组 , 段 先 进 , 样 才 能满 足 广 大 青 年 学 生 对 知 这 可 这 每 个 小 组 选 取 一 个 小 节 的 内 容 , 学 生 结 识 的 渴 求 。 此 , 有 做 好 每 个 环 节 , 让 因 只 应用 通 撰 并 聚 合 , 高 分 子 反 应 的 机 理 和 动 力 学 作 为 合 教 材 , 过 查 阅 文献 调 研 , 写小 论 文 , 合理 的 教 学 方 法 和 手 段 , 不 断 提 高 自身 将 教 才 主 线 贯穿 始 终 , 以实 例 和 聚 合 方 法 , 顾 并 且 形 成 幻 灯 片 进 行 课 堂 讲 解 , 师 点 评 。 素 质 , 能 培 养 出适 合 社 会 发 展 需 要 的 合 辅 兼 最 新 的科 技 进 展 。 论 后 先 讲 逐 步 聚 合 , 绪 在 这 样 就 形 成 一 种 合 作 研 究 、自主 学 习的 氛 格 人 才 。 逐 一 讲 解 自 由 基 聚 合 、 子 聚 合 、 位 聚 围 ; 对 学 生 进 行 了 基 本 的科 研 训 练 , 离 配 及 有培
密 切 相 关 , 样 就 缩 短 了 学 生 与 高分 子化 这 重 点 讲 解 、 讲 精 讲 , 点培 养 学 生 的 自学 学 课 程 之 间 的 距 离 。 少 重 能 力以 及独 立 提 出问 题 、 析 问 题 和 解 决 分 同 时 在 课 堂 上 , 合 理 安 排 课 堂 教 学 要 问 题 的 综 合素 质 。 时 间 , 配 好 提 问 、 习 、 组 讨 论 等 互 助 分 练 分
公 布 投 课 教 师 用 户 名 及 电 子 邮 件 , 用 网 利
络 身 份 的平 等 性 消 除 潜 在 的交 流 障 碍 , 架 设起 教 师 与学 生 之 间 良 好互 动 的 纽 带 和桥 我 们 选 用 的 教 材 是 潘 祖 仁 教 授 编 辑 式 教 学 , 加 强 “ ” 同 时 , 注 重 学 生 梁 , 促进 课 外 教 学 的 互 动 性和 信 息 化 。 在 教 的 更 高分 子 化 学 》 四板 , 教材 内容 新 颖 、 第 该 深 “ ” 能 力 。 如 在 “ 聚 和 逐 步聚 合 ” 动 的 例 缩 这 作为 高分子化 学课 程教学 的教师 , 应 度 适 中 、 辑 性 强 , 对 这 些 特 点 , 们 将 逻 针 我 章 中, 从第 1 节 “ 酯 ” 始 到 第 l 节 “ 0 聚 开 8 氨 该对 教 学 内 容 熟练 、 学 方法 完善 、 教 教学 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