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群落构建与地上地下反馈机

合集下载

达日县高寒草甸土壤理化性质与物种多样性、地上生物量的关系

达日县高寒草甸土壤理化性质与物种多样性、地上生物量的关系

达日县高寒草甸土壤理化性质与物种多样性、地上生物量的关系杨龙;陈克龙;李双成;曹生奎;武彦朋【摘要】利用55个1m×1m的野外样方调查数据初步分析了达日县高寒草甸3种植被群落类型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及其同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pH值和养分全量含量越低,其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速效养分含量越高.(2)在9个样地55个1m×1m的样方中共出现105种植物,物种丰富度最高为27种/m2,最低为4种/m2.(3)对于所有群落而言,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不同群落间,除矮嵩草群落外,小嵩草群落和山生柳+金露梅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与地上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对于Shannon-Wiener指数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除山生柳+金露梅群落中两者呈显著正相关外,矮嵩草群落和小嵩草群落均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4)对于所有群落,土壤速效氮对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都有很大的影响,速效氮含量越高,物种多样性越丰富,地上生物量越高.【期刊名称】《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年(卷),期】2012(000)003【总页数】3页(P92-94)【关键词】物种丰富度;地上生物量;高寒草甸【作者】杨龙;陈克龙;李双成;曹生奎;武彦朋【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西宁810008;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北京100871;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西宁810008;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西宁8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14Abstract: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55 sampling plots (1m×1m)in the field,this study provided an analysis of changes in species diversity and aboveground biomass among three vegetation types and relations of them to soil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in Dari County.The results showed that:First,Soil pH value and nutrient content was lower,the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available nutrient content both increased.Second,there appeared 105 plant species in the nine sample plots with 55 quadrate of1m×1m,in which the max species richness is 27 species/m2,the least is 4 species/m2.Third,for all communities,species diversity was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boveground biomass.For different communities:the species richnes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boveground biomass in both Kobresia pygmaea community and Potentilla fruticosal community;Shannon-Wiener index was on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boveground biomass in Potentilla fruticosal community.Fourth,For all communities,the soil available nitrogen had great influence on species diversity and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to,which The higher available nitrogen content,the more abundant species diversity,and higher the aboveground biomass.Key words:Species richness;aboveground biomass;alpine meadow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的关系一直是生态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1]。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增汇潜力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增汇潜力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碳增汇潜力韩道瑞;曹广民;郭小伟;张法伟;李以康;林丽;李婧;唐艳鸿;古松【摘要】为了揭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植被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以原生矮嵩草草甸、退化草甸、人工草地以及农田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该4种不同土地格局下生态系统的有机碳现状.以原生矮嵩草草甸土壤碳储量为基准对不同类型高寒生态系统的碳增汇潜力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碳增汇潜力有很大差异,在0-40cm土层中,(1)原生草甸碳储量最高,达到17098 gC/m2,退化草甸、人工草地和农田的有机碳汇增加潜力分别为:5637、3823、1567 g C/m2.(2)对于退化草甸和人工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明显低于原生草甸和农田.(3)地下生物量碳储量主要集中在0-20cm,且原生草甸地下生物量的碳储量比其他3个植被类型高3.6-5倍.总体上,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存在巨大的碳增汇潜力.【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1(031)024【总页数】10页(P7408-7417)【关键词】人工草地;退化草甸;碳增汇潜力;土壤有机碳【作者】韩道瑞;曹广民;郭小伟;张法伟;李以康;林丽;李婧;唐艳鸿;古松【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8100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810001;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8100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810001;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810001;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810001;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810001;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日本筑波305-8506;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810001;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300071【正文语种】中文Abstract:To evaluate the potential effects of vegetation change on soil carbon storage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We examined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f natural alpine meadow,degraded meadow,artificial pasture and farmland,and estimated the potential of carbon sequestration of the latter three types based on former natural alpine meadow.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our vegetation types have a great difference in potential of carbon storage of 0—40 cm soil layer:(1)the carbon storage in natural alpine meadow was the highest with 17098 gC/m2,and were 5637,3823 and 1567 g C/m2for degraded meadow,artificial pasture and farmland,respectively;(2)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density in degraded meadow and artificial pasture were significant lower than those in natural meadow and farmland;(3)root carbon storag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0—20 cm topsoil,and the natural alpine meadow was 3.6—5 times higher than other three vegetation types.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there is a huge potential of carbon sink in alpine ecosystem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Key Words:artificial pasture;degraded meadow;potential of carbon sinks;SOC全球变化是迄今为止最大的环境问题,也是目前人类面临最复杂的挑战之一[1],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青藏高原永久冻土区高寒草甸地带输电线路植被恢复方案浅析

青藏高原永久冻土区高寒草甸地带输电线路植被恢复方案浅析

青藏高原永久冻土区高寒草甸地带输电线路植被恢复方案浅析摘要:文章着重介绍青藏高原永久冻土区超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施工后植被恢复的专项方案。

通过我公司在格尔木-拉萨±400kV直流输电线路工程中的植被施工恢复情况,让大家对青藏高原永久冻土区高寒草甸地带植被恢复过程和技术有较详细的认识和了解,在今后的相应工程施工中可以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永久冻土区高寒草甸地带植被恢复施工方案?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1981 概述青藏交直流联网工程格尔木-拉萨±400kV直流输电线路工程,是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缓解藏中电网近期缺电局面,满足远期西藏电网社会经济对电力发展的,提高西藏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加快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经济及政治意义。

青海段施工标段共分6个标段,线路总体为东北至西南走向。

我公司所承建的格尔木-拉萨±400kV直流输电线路工程(第6标段),起于雁石坪分界塔位(4087#)开始,沿着G109国道向南,跨过雅廷曲,至布玛德站,青藏铁路又一次跨过G109,在其东侧与G109平行走线,线路没有跨过G109,而是沿着其西侧继续走线,直到布雅格站(温泉);线路在布雅格站北侧跨过G109国道,避开障碍物,走在G109与青藏铁路之间,在104道班处线路跨过布曲,向南前行约4km,此处青藏铁路跨过G109后向西,与G109分开,因此线路跨过青藏铁路,一直沿着G109东侧走线,至巴斯错鄂共玛湖附近,由于湖边地面水坑密集,对冻土基础不利,线路跨过G109后,沿着其西侧走线至本标段终点(4299#)唐古拉山口。

线路沿线海拔高度在4450m~5000m之间。

线路经过的四个地形地貌单元,广泛分布多年冻土,冻土工程地质条件极差,容易受到扰动,热稳定性极差。

沿线主要是寒旱生的垫状驼绒黄占优势,这一类型组成种类贫乏,植株矮小。

高寒草甸蘑菇圈上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

高寒草甸蘑菇圈上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

高寒草甸蘑菇圈上植物内生真菌多样性彭清青;孙占清;毛玉晶;郭璟;杨家宝;孟清;王宝;谢占玲【期刊名称】《草业科学》【年(卷),期】2024(41)5【摘要】黄绿卷毛菇(Floccularia luteovirens)是青藏高原特有真菌资源,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结构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可形成典型的蘑菇圈。

本研究采用传统组织分离法结合ITS序列鉴定方法,分析采自祁连高寒草甸黄绿卷毛菇蘑菇圈上不同植物可培养内生真菌的多样性。

结果表明:从6类植物108块组织中分离得到70株内生真菌,总分离率为64.81%,总定殖率为33.33%。

多样性与相似性分析表明,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内生真菌丰富度和多样性最高,米尔克棘豆(Oxytropis merkensis)内生真菌均匀度指数最高;火绒草(Leontopodium leontopodioides)和米尔克棘豆相似性最高,其次为麻花艽(Gentiana straminea)与米尔克棘豆、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不同组织间内生真菌相似性排序为:根−茎>叶−茎>根−叶。

内生真菌结构分析表明,不同植物中优势菌分别为Peziza ostracoderma 和Stagonospora sp.;不同组织中相对丰度最高均为Peziza ostracoderma。

共现网络分析结果表明矮嵩草是黄绿卷毛菇蘑菇圈上的核心植物,特征向量中心性(EC)值为1;Peziza ostracoderma是核心内生真菌,EC值为0.75。

黄绿卷毛菇蘑菇圈上植物及其内生真菌均具有丰富的多样性,且内生真菌的分布具有一定的植物特异性和组织偏好性。

本研究结果有助于从植物内生真菌的角度为进一步探究青藏高原特有真菌黄绿卷毛菇蘑菇圈上植物−微生物的互作关系提供新思路。

【总页数】11页(P1112-1122)【作者】彭清青;孙占清;毛玉晶;郭璟;杨家宝;孟清;王宝;谢占玲【作者单位】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青海省高原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青海理工学院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青海省高原气候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相关文献】1.高寒草甸白蘑菇圈与圈外植物及土壤的比较2.禾本科植物内生真菌研究5.中国产部分epichlo(e)内生真菌的遗传多样性3.高寒草甸优势禾草-异针茅内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4.高寒草甸8种植物种子内生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多样性5.濒危药用植物掌裂兰根部内生真菌和根际土真菌多样性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专题16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备战2024高考地理二轮必刷选择题(人教版2019)

专题16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备战2024高考地理二轮必刷选择题(人教版2019)

专题16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备战2024高考地理二轮必刷选择题(人教版2019)每年7~8月,在气象条件、海水运动和海底地形等因素影响下,鄂霍次克海及千岛群岛附近海域大范围海雾盛行,其中部分区域发生海雾概率高达60%以上。

下图示意相关海域7~8月表层海水平均温度与发生海雾概率的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鄂霍次克海及千岛群岛附近海域发生大范围海雾的有利气象条件为()A.偏南风,风速较低B.偏北风,风速较低C.偏南风,风速较高D.偏北风,风速较高2.图中甲处表层海水温度偏低的原因可能是()A.寒流流经该海区B.夏季大气降水偏多C.夜间海面辐射强D.下层海水上升混合3.与图中鄂霍次克海中部相比,在发生海雾概率超过60%的海域通常还会观测到()A.表层盐度较低B.浮游生物较多C.表层密度较低D.海平面气压较低新疆博格达山地是温带干旱区山地生态系统的最典型代表,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下干旱区山地生态系统生物群落演替的典型范例。

下表为1997~2016年博格达山地垂直带分界线海拔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A.1997年自然带带幅宽度最大的是高山垫状植被带B.1997~2016年,所有自然带带幅宽度均略有增加C.相比于1997年,2004年自然带上限升高最多的是高山草甸带D.相比于2004年,2016年自然带面积增长最大的是山地草原带5.导致温带荒漠草原带带幅宽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冰川融水有所增加B.大风天气日数增多C.土壤有机质分解快D.植被覆盖大幅提高空气对流上升时水汽凝结能形成积云,其包括由液滴组成的水积云和由冰晶组成的冰积云,水汽凝结高度越高,出现冰积云的概率越大。

积云的数量和类型可以直接反映下垫面的特征。

下图示意我国西北地区的三个气候分区,高原气候区的年积云量明显多于其他两个地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三个气候区的主要划分依据是()①地形地势②海陆位置③大气环流④植被状况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7.高原气候区的年积云量明显多于其他两个气候区,其根本原因是高原气候区()A.海拔高,下垫面对大气加热作用强B.距海近,受海洋水汽影响大C.冰川多,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D.纬度低、年太阳辐射总量大8.与水积云相比,冰积云的发育指示着()A.地面辐射较弱B.大气保温作用较弱C.对流强度较大D.大气水汽含量较低第四纪冰期时,覆盖北温带的阔叶林大幅退缩,部分树种在厄尔布尔士山脉北坡留存,并在冰期结束后以此为中心扩散,但向南越过山脉扩散的较少。

高寒草甸功能群组成及营养品质对不同放牧强度的响应

高寒草甸功能群组成及营养品质对不同放牧强度的响应

高寒草甸功能群组成及营养品质对不同放牧强度的响应张正义;胡逸;张振豪;苗百岭;侯扶江;程云湘【期刊名称】《草业科学》【年(卷),期】2024(41)1【摘要】为了探究高寒草甸对牦牛长期放牧活动的响应,选择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为对象,调查不同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生物量、功能群组成变化和牧草品质的影响,探讨植被功能群组成变化及牧草品质之间的互作关系。

结果表明:1)禁牧处理下的植物群落生物量最高,但植物群落生物量在有放牧的样地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2)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随放牧强度的增加基本呈单峰变化,中度放牧下群落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均高于轻牧和重牧;3)植物粗蛋白与粗灰分含量随放牧强度增加而上升;4)放牧强度增加,豆科、毛茛科和杂类草比例无显著变化(P>0.05),禾本科占比降低,禾本科与莎草科呈此消彼长的关系;5)功能群组成变化与牧草营养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其中粗蛋白含量随禾本科比例下降而下降,但与豆科、毛茛科及菊科占比呈负相关关系,莎草科占比与中性洗涤纤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综上所述,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群落特征及营养品质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对比禁牧,轻度放牧对地上和地下生物量有最优的促进作用,中度放牧有助于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增加。

适度放牧可以保持草地植物群落稳定,促进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

【总页数】12页(P151-162)【作者】张正义;胡逸;张振豪;苗百岭;侯扶江;程云湘【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蒙古高原生态学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相关文献】1.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土壤理化性状和植物功能群的影响2.藏北高寒草地牧草营养品质对放牧的响应机制3.高寒草甸植被群落特征及其营养品质对围栏封育的响应4.青藏东缘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群特征对长期季节放牧的响应5.水分梯度下高寒草甸土壤功能性状对放牧强度的响应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体系构建及应用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体系构建及应用

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体系构建及应用青藏高原是中国的一片神秘而美丽的高原地带,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原。

作为中国的国之重器,青藏高原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生态系统。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高寒草地是青藏高原的主要植被类型,对于维护高原生态平衡、减缓水土流失、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因而,保护和恢复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对于维护整个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至关重要。

因此,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保护与恢复技术体系,来有效地解决高寒草地生态问题。

首先,针对高寒草地的生态特点和环境变化,需要进行系统的生态调查和监测。

通过对植被、土壤、水资源等方面的详细调查,了解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状况和变化趋势,为后续的保护和恢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应该加强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

通过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和政策,加大保护力度,减少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同时,加强对非法放牧、乱砍滥伐等行为的监管和处罚,保护高寒草地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此外,采取有效的恢复措施也是非常关键的。

可以通过人工植被恢复、水土保持措施等方式,恢复被破坏的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同时,引入符合当地环境特点的生态工程技术,加强对植被、土壤、水资源等方面的综合管理,实现高寒草地的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

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同时,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将先进的保护与恢复技术推广到更广泛的地区,实现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工作的全面推进。

总之,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技术体系的构建和应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只有通过科学的调查与监测、有效的管理与保护、切实可行的恢复措施以及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才能更好地实现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实现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高寒人工草地垂穗披碱草营养品质及其地上、地下生物量对氮素添加的响应

高寒人工草地垂穗披碱草营养品质及其地上、地下生物量对氮素添加的响应

GRASSLAND AND TURF(2023)Vol.43 No.4高寒人工草地垂穗披碱草营养品质及其地上、地下生物量对氮素添加的响应陈鑫,焦婷*,马淑敏,张霞,牧仁(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草业工程实验室,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氮素添加水平对高寒人工草地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营养品质及生物量的影响。

【方法】以垂穗披碱草为研究对象,通过施加不同水平氮:对照N0(不施氮)、N1[12 kg/(hm2·a)]、N2[24 kg/(hm2·a)]、N3[48 kg/(hm2·a)]及N4[96 kg/(hm2·a)],探讨施氮对建植两年的垂穗披碱草营养品质、地上以及地下生物量的影响。

【结果】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2020年垂穗披碱草粗蛋白(CP)含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但地下生物量、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粗灰分(Ash)及钙磷含量不同施氮水平下差异不显著(P>0.05)。

而建植第2年48 kg/(hm2·a)处理下垂穗披碱草地上地下生物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两年相比2021年地上生物量大幅度提高;垂穗披碱草的粗蛋白含量同样在N3时达到最大值12.51%,与N0相比较增加了21.10%,而不同处理下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及粗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但在N3处理下均显示最低值52.18%和27.61%;与N0相比,N3处理钙含量增加了42.53%;与N0相比较,N3、N4处理下垂穗披碱草相对饲喂价值明显增加。

综合分析可知,N3处理下建植第 2 年的垂穗披碱草无论在产量还是品质方面均表现最佳,各处理综合评价结果为:N3>N4>N2>N1>N0。

【结论】 48 kg/(hm2·a)的施氮量可保证高寒人工草地垂穗披碱草产量及品质,所得结果可为天祝高寒垂穗披碱草人工草地的合理利用及有效施肥提供理论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名称:青藏高原高寒草甸植物群落构建与地上/地下反馈机制
申报奖种:自然科学奖
完成单位及排序:兰州大学
完成人及排序:杜国祯牛克昌杨中领王刚刘永俊
项目简介:
本项目属生态环境领域的植物生态学和草地生态学学科。

项目针对生态学学科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植被演替、群落结构组建和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的重大科学问题,以高寒草甸为对象,揭示植物群落结构建机制及其与地上/地下反馈的关系;同时也为青藏高原及同类区域草地合理利用,退化草地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项目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①放牧和施肥对群落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和稳定性等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②主要群落组分种功能属性和繁殖性状等对放牧、施肥等的响应及其与群落结构变化的关系;③ 施肥和放牧干扰以及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构建机制;④常见种种间相互作用在群落结构维持和改变中的作用;⑤地上/地下关系以及其对人类干扰的响应;⑥ 高寒草地次生植被恢复演替过程及其生态学机制。

本项目的实施不仅揭示了复杂群落在放牧和施肥等干扰条件下群落结构动态和物种多样性丧失或维持的生态学机制,从而为植物群落生态学的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而且也为青藏高原及同类区域高寒草甸和合理利用和退化草地的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尤其是为国家在甘南高原实施的重大项目-甘肃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保护与建设项目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本项目共发表研究论文105篇,其中SCI论文41篇,大类一区论文12篇,二区6篇。

被Nature、Ecology Letters、Ecology、Global Change Biology主流期刊等引用600余次。

培养博士30余名,硕士50余名,青年教师10余名。

完成人对项目主要贡献:
杜国祯:项目整体负责人,主要研究内容①、③和⑥的主要完成人
牛克昌:主要研究内容② 的完成人。

杨中领:主要研究内容①和③的主要参与者。

王刚:主要研究内容④ 的完成人
刘永俊:主要研究内容⑤ 的完成人
主要知识产权情况等内容:
所有知识产权属兰州大学,
科技成果登记单位为:甘肃省科技厅;批准登记号:9622015J00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