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理性与道德伦理——浅议杜亚泉的东西文明调和论

合集下载

宁夏银川一中2019高三上第一次抽考—文科综合

宁夏银川一中2019高三上第一次抽考—文科综合

宁夏银川一中2019高三上第一次抽考—文科综合第一卷(选择题,140分)【一】选择题。

(共35题,每题4分,共140分)读表我国某地区地貌类型比例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图。

据此回答1-2题。

1、该地区最有可能是A、东南地区B、西北地区C、西南地区D、东北地区2、根据该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推测最容易造成的环境问题是A、土地沙漠化B、森林树种质量下降C、水土流失D、土地次生盐碱化3、以下有关不同地区防护林作用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工矿区——净化空气、吸烟滞尘B.城市地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C.黄土高原——防风固沙、美化环境D.东北平原西部——降低噪声、保护农田2017年入春以来,洞庭湖昔日一望无际的水域,出现大片洲滩,或裸露干枯,或变成“草原”,洞庭湖的湿地生态受到严重影响。

完成4-5题。

4、监测洞庭湖水面面积变化,最高效的手段是利用:A.数字地球B.遥感技术C.全球定位系统D.地理信息系统5、导致此次洞庭湖部分湖底出现沙滩“草原”的主要原因是:A.干旱少雨B.人工种植C.围湖造田D.用水过度图示某湖7000年来的湖面变迁状况,该湖多年平均降水量约95mm,蒸发量1315mm。

完成6-7题。

6、下图中最能反映上图中PQ一线地形剖面的是7、该湖泊变迁最快的时期是A、距今7000~5700年B、距今5700~2700年C、距今7000年~20世纪50年代D、20世纪50~80年代下图是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图,读图完成8~9题。

8、图1中,乙地点陡崖的崖底的海拔高度可能是A、388米B、788米C、688米D、488米9.图1中,甲、乙、丙、丁四地点最可能形成瀑布的是A、甲B、乙C、丙D、丁下图中,左图为我国某河流河道示意图,甲为一河心沙洲,右图为该洲一年内面积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10-11题10.该河位于我国的A、西北地区B、东北地区C、东南地区D、西南地区11.对于该河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该河所在区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B、假设在河心洲下游修筑水坝,那么河心洲面积增长速度减慢C、假设该河段为自西向东流,那么P河道将慢慢变浅D、河心沙洲常发育在河流上游水流较快的地方12、我国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必须着力于创造最终需求,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观

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观

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观作者:陈立华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3年第05期摘要:杜亚泉,1873年(同治十二年)生于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伧塘乡(今上虞市长塘)。

原名炜孙,字秋帆,又署伧父。

他的思想庞杂深刻,在20世纪初期的文化论战中他被攻击为守旧派,但他对待中西不同文明形态上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如今看来却是稳健而有理性。

他不仅支持西方文化的引进还提出在输入西风文化时所要坚持的标准以及对中西文明利弊做出评判,这对我们思考当今不同文明的交流仍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杜亚泉;中国文明;西方文明1911(宣统三年)至1920年(民国九年),杜亚泉掌《东方杂志》笔政,前后共九年。

他出任主编后,刷新内容,扩大篇幅,使之成为当时具有影响力的学术杂志。

除此之外,他还勤于著述、翻译,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等各方面,内容庞杂而思想深刻。

后人曾评价他“其对于人生观和社会观,始终以理智支配欲望为最高理想,以使西方科学与东方传统文化结合为最后目的。

先生实不失为中国启蒙时期的一典型学者。

”蔡元培说他“以科学方法研求哲理,周详审慎,力避偏宕”。

然而后世对他的评价却是毁多誉少,甚至将他视为落伍者,但今天再看来杜亚泉是一个坚持理性的学者。

他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有着他自己冷静的思考,在《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迷乱之现代人心》、《何谓新思想》、《差等法》等文章中作者都有所阐述。

因为他坚持以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为我民族文化发展的本位,曾受到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青年派的激烈批判,也导致一场大的东西文化论战。

我们暂且不去评价那场论战到底谁对谁错,只对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观作简要分析。

首先看杜亚泉对两种文明性质的判断,“盖吾人意见,以为西洋文明与吾国固有之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

通过对东西文化的细致比较比较,“西洋社会,一切皆注重人为,我国则反之,而一切注重自然”“西洋人之生活为外向…而社会文明皆由人与人之关系发生。

我国人之生活,为向内的…求其勤俭克己,安心守分…”,“西洋社会内,有种种团体…亦为竞争之结果”,“西洋社会,既以竞争胜利为生存条件,视胜利为重而道德次之…我国社会,则往往视胜利为道德之障碍”,“西洋社会,无时不在战争中,其间之和平时期,乃为战后之修养期,战争为常态。

论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观

论杜亚泉的中西文化观
编后 , 刷新 内容 , 大 篇 幅 , 该 杂 志 成 为 当时 具 有 学 的传 播 广 度 、 度都 大 大超 过 从前 , 方 各 种新 思 扩 使 深 西
重大影 响 的 学 术 杂志 。 “ 四” 期 , 与 《 青 年 》 潮不 断 涌入 。对 各 种 新 思 潮 的传 播 和讨 论 , 思 想 五 时 他 新 使
判 。今天 , 重读 杜亚 泉 的文 章 , 对 他 的思 想 重新 予 是儒 家思 想 是束 缚 中国 向前 发 展 的桎 梏 。 陈独 秀 就 并 以评 价 , 无 论 是对 当 今 社 会 的文 化 建 设 还 是对 学 曾尖 锐地 指 出 ,我 们 要 诚 心 巩 固共 和 国体 , 这 “ 非将 这 术研 究都 具有极 大 的启发 意 义 。
习经史 、 训诂 、 韵 ,6岁 中秀 才 。后 在 变 法 图强 热 程 , 概经 历 了三个 阶段 。第 一 阶段 , 音 l 大 注重 学 习 西 方
潮的影 响 下 , 然 抛 弃 科 举 学 业 , 学 西度 文 明 ; 毅 改 第 学 术 。他 曾任 商 务 编 辑 所 博 物 理 化 部 主任 , 他 负 责 第 三 阶段 , 习其 文化 根 本 。辛 亥革 命 失 败 后 , 想 经 学 思 编辑 的教科 书不下 百余 种 , 而有 人 称 他 为 “ 因 中国科 文化领 域 出现 一 股 尊 孔 复 古 的 潮 流 , 资 产 阶 级 民 但 学界 的先 驱”1。11 … 9 1年 , 杜亚 泉 出任 《 方 杂志 》 东 主 主革命 已经使 民 主 共 和 的 观 念 深 入 人 心 , 学 和 新 西
在很 长一 段时 间里 , 多人 把 他诋 为落 伍 者 , 许 直到 2 为 只有在 思想 上进 行 彻底 的革 命 才 能在 实 践 上 取得 0

论杜亚泉的科学教育观

论杜亚泉的科学教育观
2018年第 2期
高教探索 HigherEducationExploration论来自亚泉的科学教育观阎乃胜
摘 要:作为科学教育家和启蒙思想家,杜亚泉毕生致力于中国近代科学传播事业。他力主科学教育不仅 重在传播自然科学知识,而且要介绍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体系及其之间的关系,并将科学知识运用 于人生指导;呼吁重视科学实验等科学方法的训练;倡导培育理性科学精神。其科学教育观沿循 “温和渐进” 的路线,彰显出理性的 “调和” 智慧,开创了迥异于文化激进主义的 “另一种启蒙”。
值得一提的是,杜亚泉不仅倡导重点传授自然 科学知识,而且主张介绍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 的知识体系及其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宇宙中的一 切自然现象可分为三类,即物质、生命和心灵,“此 三象者”,是一切学术之根据,这 “三象” 关系密 切,不能分离,由此 “三象” 产生的三大学科领域 及统合 三 大 学 科 领 域 的 哲 学, 彼 此 之 间 也 不 可 分 离。[5]杜 亚 泉 涉 猎、 传 播 各 领 域、 各 层 次 的 科 学 知 识,是近代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启蒙者,但他却自谦 道:“非也,特科学家的介绍者耳。”[6]
“五·四” 新文化运动时期,杜亚泉秉持 “中 西文化调和论”,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青年派开展
关于 东 西 文 化 问 题 论 战, 一 度 被 主 流 意 识 认 为 是 “落伍者”。同时其一生致力于科学教育,为中国近 代科学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尊为 “中国 科学界的先驱”[1]。直到上个世纪 90年代初,随着 人们对近代思想文化史的检省,他在科学教育史上 的贡献才倍受关注。尤其是王元化先生的 《杜亚泉 与东西方文化问题论战》 等论文发表以后,早逝的 杜亚泉才被重新恢复了在近代科学教育史中应有的 位置。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的今天,回望汲取先贤杜亚泉的科学教育观 精髓,不仅可以真实地揭示杜亚泉科学教育家的思 想原貌,深化拓展杜亚泉研究,而且对于反思当下 我国科学教育所面临的问题,积极推进科教兴国战 略的实施不乏现实启迪之功。科学教育蕴涵科学知 识传授、科学方法训练以及科学精神培育等三大核 心要素。为此,深入探究杜亚泉的科学教育观应着 力从以下方面入手。

杜亚泉的文化调和论评析

杜亚泉的文化调和论评析

杜亚泉的文化调和论评析
余华林
【期刊名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S1
【摘要】杜亚泉是 2 0世纪初一位重要的思想家 ,他的文化主张明显区别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青年派 ,也有别于纯粹的文化保守主义者 ,在五四时期思想界可谓独树一帜。

其思想体系斑驳繁复 ,芜菁并存 ,虽不乏深具学理性的文化思考 ,但又带有顽固保守色彩。

其文化主张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文化调和论” ,在五四前后曾引起广泛关注 ,并对后辈学者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具体评析其文化调和论中合理与谬误的成分 :一、其文化调和论的哲学方法论基础———“接续主义” ;二、他对中西文化性质及各自优劣的比较 ;三。

【总页数】6页(P88-93)
【关键词】杜亚泉;五四时期;文化调和论
【作者】余华林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历史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9
【相关文献】
1.中西文化视野下的杜亚泉调和思想 [J], 路则权
2.试析杜亚泉的中西文化折衷调和思想 [J], 聂秀华;李华;张琳;林婧婧
3.论杜亚泉的文化调和思想 [J], 熊吕茂;杨松林;
4.论杜亚泉的文化调和思想 [J], 熊吕茂;杨松林
5.重评杜亚泉的东西文化调和观 [J], 伏炎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杜亚泉的调和思想

杜亚泉的调和思想

杜亚泉的调和思想Du-yaquan’s thought of coordination姓名陈萧然学科专业专门史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指导教师武菁完成时间2008年5月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陈萧然签字日期:2008 年5月8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去向:工作单位:电话:通讯地址:邮编:目录中文摘要 (Ⅰ)ABSTRACT (Ⅲ)一、引言 (1)二、杜亚泉其人 (4)(一)、生平履历 (4)(二)、传播科学文化、进行思想启蒙 (5)三杜亚泉调和思想与晚清民初社会思潮 (8)(一)、晚清思潮的调和性 (8)1、中体西用的调和性 (9)2、西学中源的调和性 (10)3、中西会通的调和性 (11)(二)、民初的政局与社会思潮 (12)1、民初政局的动荡 (12)2、民初东西文化的激荡 (14)四、杜亚泉调和思想的内容 (17)(一)、政治调和观 (17)1、政党之调和 (17)2、集权制与分权制的调和 (19)3、国家主义与和平主义的调和 (21)4、小结 (23)(二)、文化调和思想 (23)1、新旧调和 (23)2、中西调和 (26)3、小结 (29)(三)、伦理精神方面的调和思想 (30)1、个人与国家 (30)2、从科学救国到精神救国 (32)3、人生观的调和 (34)4、小结 (35)五、杜亚泉调和思想的评价 (37)(一)、杜亚泉思想中的若干基本概念简 (37)1、矛盾与调和 (37)2、接续主义 (38)3、竞争与协力 (39)4、分化与统整 (40)(二)、杜亚泉调和思想的特色与实质 (41)1、中庸底蕴与自由主义色彩的中西调和 (41)2多元性、统整性及有序进化的实质 (44)(三)、杜亚泉调和思想的历史地位 (48)1、民初调和思想的代表 (49)2、对激进思想的纠偏及其自身的迷失 (51)六、结语 (55)参考文献 (57)中文摘要调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中国传统社会长期稳定的重要文化因子。

《江西蓝天学院学报》总目录

《江西蓝天学院学报》总目录
毛泽 东语 言在《 国近现代 史 纲要 》 学 中的运 用 ……… …… …… ……… …… …一 中 教 …… ・杨 秀云 ( —2 ) 4 4
科 学 技 术 与 应 用
素理 想 ( 在 数域 Q( ) ) 的分解 … ……… … ……… …… …… ……… …… …… …… 王 剑飞 ( -3 ) 上 1 1 芳 ( —3 ) 1 6 诚 ( —3 ) 1 9
民办 高校 师德 现状 和对 策研 究 …… …… …… …… …… …… …… …… …… …… 陈 群 谢九英 ( -0 ) 1 9
增 强 高校 网络 思想 政治 教育 实效 性 的对策 … …… …… …… …… …… …… …… …… …… 康红 蕾 ( —1 ) 1 1
多元 智能 理论 模型 下 民办高 校学 生社 团德 育 功能 的提 升 … …… …… …… …… …… …… 王 民办 高校 学生 社会 主义 核心 价值 观 现状 与教育 途径 … …… …… …… …… …… 王 南 山 会 ( —1 ) 1 4
第 6卷第 4期
21 0 1年 1 2月
江 西 蓝 天 学 院 学 报
J URNA L OF J ANGXIB 0 I LU E S KY UN I VERS TY I
V0 1 No. 6. 4 Dc e b r 2 1 e m e . 01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超 ( —0 ) 4 7
民办 高校 提高核 心竞 争力 的路径 选择 …… …… …… …… ……… …… …… ……… …… … 曾智 飞 ( —1 ) 4 1
行业 特色 高校研 究生 培养 路径探 析 … …… …… …… …… ……… …… …… ……… …… … 张 高校 学生 年级 工作项 目建设 的思考 与实践

简论杜亚泉和梁漱溟的东西方文化观

简论杜亚泉和梁漱溟的东西方文化观
维普资讯
淮 北煤炭师范学 院学 报( 学社会科 学版 ) 哲 第2 7卷 第 3期 20 06年 6月
J u n lo ab iC a n u t e c es C l g o r a f Hu ie o lI d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y T a h r ol e r e
的倡导 者们划为顽 固派 、 守旧派 , 他们也是 同中有异 。 但


如 何看待文化进 程
梁 漱溟 对于文化进程 的认识与杜亚泉不 同。他在 《 东 杜亚 泉对 于东西 方文化认 识的理论基 础是 “ 接续 主 义” 认 为文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他 专门撰写 了《 , 接续主 义》对 “ , 接续主义” 进行解释 , 吾人之所谓我 , “ 即现在之我
中杜亚 泉 (8 3—13 ) 梁漱溟 ( 83—18 ) 17 93 与 19 9 8 是不 能被
随着 时间的发展 , 必然有些不合时宜 的现象产生 , 然新之 “ 所以不 可。 旧之所 以相安 。 无非时 日上之关系, 岁月进行 , 新 者亦相习而安矣 。 新1并存有着合理性 , ” 日 随着时间的发 展 , 旧的终究成为过去 。 新的也将成为旧的, 被更新 的取代 ,社 “ 会之 日趋于新, 乃亦如岁月之进行 , 未尝停滞 , 设此机能而 偶有停滞焉 , 则其社会必至于沉衰而覆灭”l” 3) 【【 5 。正是 l ”- 6
文章 编号 :0 3—2 3 (0 6 0 0 7 0 10 14 2 0 )3— 0 9— 2
有关东西方文化 的争论兴起 于鸦片 战争并 在五四前 后达到高潮 , 它主要 围绕 东西方文化异 同优劣 , 新旧文化 能否调和 。 以及 “ 一战 ” 中国文化走 向等 问题展开 。对 后 此, 活跃在 当时思想界 的学者们给 出了不同的解释 , 而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 盲 目 的推 崇 与 全 盘 的 吸 收 , 的 科 学 理 性 精 神 是 立 基 于 他 审 慎 反 思 的科 学 理 性 态 度 的 , 新 文 化 运 动 中 陈 独 秀 等 人 对 倡 导 的 , 为科 学 与 民 主 是 包 治 百 病 的 激 进 科 学 神 话 启 蒙 认
的 第 一 次 高 潮 。 当 时 的 杜 亚 泉 认 为 , 学 技 术 是 国 强 民 富 科 之本 , 交 、 事 、 济 、 化 、 育等 都依赖 于科学 的发达 。 外 军 经 文 教
杜亚泉是 2 O世 纪 初 中 国倡 导 和 传 播 科 学 的先 驱 者 , 早 年 力 争 以 科 学 去 改 造 中 国 的 学 术 、 育 和 社 会 。在 当 时 , 教 对 科 学 技 术 不 同于 他 人 的看 法 与 态 度 成 了杜 亚 泉 文 化 思 想 的
重要特点 。

变 ; 印石 印 之 法 兴 , 风 日辟 , 学 政 亦 不 得 不 变 。 且 至 境 也 。人 类 所 取 之 太 极 , 在 人 类 思 想 能 力 所 已及 者 为 铅 士 而 即
政 治 学 中之 所 谓 进 步 , 借 艺 术 以 成 之 。_ 在 这 里 , 将 科 界 , 太极 界 。太 极 界 之 愈 扩 而 愈 大 , 人 类 之 进 步 矣 。 可 皆 ”1 他 谓 即
这 一科 学 思 想 在 《 泉 杂 志 序 》 亚 中体 现 得 比 较 完 整 , 写 道 : 主 义 是 不 赞 同 的 。 当 时 , 陈 独 秀 为 代 表 的 新 青 年 派 以无 他 以 “ 治与艺术之关 系 , 政 自其 内 部 言 之 , 政 治 之 发 达 , 根 于 批 判 的 态 度 讴 歌 西 方 近 代 文 化 , 力 尊 科 学 为 神 明 , 以 此 则 全 极 并
当 时的 思 想 界 可谓 独 树 一 帜 。 关键词 : 亚泉 科技理性 杜
道德伦理
调 和
中 图分 类 号 : 8 B2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2 ( 0 1 0 — 0 9 4 1 32 1) 3 8 —0


科 技 理 性 思 想
的 过 程 中发 挥 了 积 极 作 用 。他 毕 生 潜 心 著 述 , 力 介 绍 西 大 方 自然 科 学 思 想 和成 果 , 持 、 写 了 理 科 中小 学 教 科 书 及 主 编
科 学 著 作 百 余 种 , 主 编 了三 部 著 名 的 自然 科 学 辞 典 , 办 还 创 的 《 泉 杂 志 》 月 刊 , 载 文 章 也 大 都 是 数 理 化 的论 文 , 亚 半 所 这
是 我 国第 一 份 由 国人 自 办 的 科 学 杂 志 。《 泉 杂 志 》 《 亚 与 科
理 想 , 理 想 之 真 际 , 艺 术 不 能 发 现 。 自外 部 观 之 , 艺 为 评 判 准 则 向 传 统 文 化 发 难 。而 在 杜 亚 泉 看 来 , 类 的 科 而 非 则 人
术 者 固 握 政 治 之 枢 纽 矣 。航 海 之 术 兴 , 内 治 外 交 之 政 一 学 认 知 能 力 是 有 限 的 , 故 万 有 包 含 于 无 极 之 中 , 吾 于 无 而 “ 而 变 ; 械 之 学 兴 , 兵 政 一 变 ; 汽 电力 之 机 兴 , 工 商 之 政 极 之 内 , 取 其 地 段 若 干 , 立 为 太 极 。太 者 大 也 , 大 之 军 而 蒸 而 截 而 最

浅 议 杜亚 泉 的东西 文 明调 和论
俞 秀 春
( 江 大学人 文 学院 浙 江 杭 州 3 0 1 ) 浙 1 0 2
摘 要 : 亚 泉 是 2 杜 O世 纪 中 西 文 明 激 烈 碰 撞 时 代 里 一 名 伟 大 的 科 学 家 、 想 家 和 教 育 家 , 在 国 内较 早 认 识 到 科 学 思 他 技 术 是 社 会 发 展 的基 本 动 力 , 着科 学报 国 的 信 念 传 播 西 方 科 技 文 明 。但 在 目睹 了 一 战 的 负 面影 响 后 , 亚 泉 对 中 西 文 怀 杜 明 进 行 了冷 静 的分 析 与 比较 , 而 弘扬 科 技 与道 德 相 结 合 的 现 代 文 明 , 进 以稳 健 开放 的 姿 态提 出 了 中 西 文 明 调 和 的 观 点 , 在
学技术 用“ 术” 词表示 , “ 术” 意, 现在 “ 术” 艺 一 即 技 之 与 艺 一 知 者 , 极 之 界 也 ; 知 者 , 极 之 界 也 。C 强 调 宇 宙 是 无 无 可 太 ,2 ,3 词 的含 义 无 关 , 在 强 调科 学 技 术 在 社 会 生 活 、 治 生 活 中 限 的 , 重 政 而人 类 对 宇 宙 间 科 学 的认 知 能 力 却 是 有 限 的 ; 类 的 人 的 重要 作 用 。他 认 为 政 治 的 发 达 与 科 学 技 术 是 紧 密 联 系 认 知 能 力 可 以不 断 发 展 , 是 永 远 不 能 穷 尽 对 宇 宙 的 认 知 。 但 的 , 学 技 术 的发 展 为 政 治 的 昌 明 提 供 基 础 , 以他 始 终 相 后 来 , 亚 泉用 命 运 来 揭 示 科 学 及 人 类 认 识 能 力 的 有 限 性 , 科 所 杜 信 科 学 技 术 是 现 代 文 明 进 步 的 基 本 动 力 , 中 国 达 到 富 强 对 新 文 化 运 动 中科 学 主 义 , 重 新 估 定 一 切 价 值 ” 社 会 政 是 “ 的 必 需 的 重要 手 段 。这 与 严 复 倡 导 的 “ 用 之 效 , 之 富 强 , 治 秩 序 和 文 化 道 德 秩 序 发 起 了猛 烈 的 冲击 。《 运 说 》 写 有 征 命 中 富 强 之 基 , 诸 格 致 ” 思 想 是 一 脉 相 承 的 , “ 学 救 国 ” 到 :近 世 科 学 , 步 甚 著 , 往 侵 入 命 运 之 领 土 内 , 张 知 本 的 是 科 “ 进 往 扩 的先 声 。可 以说 杜 亚 泉 在 西 方 的 科 学 技 术 思 想 向 中 国 传 播 能 之 区 域 。然 知 能 所 及 之 区域 , 论 如 何 扩 张 , 为 知 能 不 无 常
学 世 界 》 发 行 标 志 着 中 国 自然 科 学 的兴 起 。 的
( 积极 的倡导 传播 。第一 次 鸦片 战争 以后 , 一) 西方 的
工业技术 、 自然 科 学逐 步 “ 渐 ” 形 成 了 中 国引 进 西 方 科 技 东 ,
( ) 慎 的 理 性 态 度 。但 杜 亚 泉 对 西 方 现 代 科 学 并 不 二 审第 6卷 第 3期 2 1 年 9月 01
江 西 蓝 天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 F J ANGXIBLUE S Y I K UNI VERS TY I
Vo. . 1 6 NO 3
Se t m b r 2 pe e . 01 1
科 学 理 性 与 道 德 伦 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