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残留及安全问题
谷物加工中的农药残留与安全问题控制

谷物加工中的农药残留与安全问题控制一、前言谷物作为人类最基本的食物来源,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
然而,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的使用是保证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但同时,农药残留问题也成为了影响谷物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重点分析谷物加工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并探讨安全问题的控制措施。
二、农药残留的来源与类型1. 农药残留的来源农药残留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为了防治病虫害而使用的农药;二是环境污染,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对环境的污染,使得农药在土壤、水体、空气中存在,进而影响到谷物的安全。
2. 农药残留的类型农药残留主要分为两类:有机氯农药和有机磷农药。
有机氯农药主要包括DDT、六六六等,这类农药的化学结构稳定,在环境中不易降解,可通过食物链传递,对人体健康产生长期影响。
有机磷农药主要包括敌敌畏、马拉硫磷等,这类农药在人体内代谢产生磷酸酯酶抑制物,对神经系统产生毒性。
三、农药残留对人类健康的影响1. 急性毒性影响食用含有高浓度农药残留的谷物,可能导致人体急性中毒,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2. 慢性毒性影响长期食用含有低浓度农药残留的谷物,可能导致慢性中毒,影响人体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等,对人体健康产生长期影响。
3. 致癌风险某些农药残留物具有致癌风险,长期食用可能增加患癌症的概率。
四、农药残留的控制措施1. 加强农药使用的管理政府应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监管,推广安全、高效、低毒的农药,限制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
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对农药使用的认识,确保农药的安全使用。
2. 优化农业生产方式推广无公害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等生产方式,减少农药的使用。
3. 完善检测体系建立健全农药残留检测体系,加强对谷物产品的检测,确保上市产品的安全。
4. 加强科学研究加强对农药残留问题的研究,探索更有效的控制方法,为解决农药残留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及应对措施

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及应对措施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农药残留问题在食品安全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将探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农药残留问题的背景和挑战现代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的农药虽然在提高产量、控制病虫害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农药残留的问题。
农药残留的存在严重影响着食品的质量和安全,给人们的健康带来隐患。
农药残留问题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健康风险: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的威胁,长期摄入会导致慢性中毒或者疾病。
2. 法律监管的困难:由于农药的种类繁多且不断更新,以及农产品流通环节复杂,对农药残留进行监管和检测变得困难。
3. 农民和消费者意识的欠缺:一些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农药残留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不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导致农药残留问题长期存在。
二、应对措施针对农药残留问题,应采取综合性的应对措施,包括法律监管、技术创新和宣传教育等方面。
1. 加强法律监管:建立健全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完善农药残留的监测和检测方法,同时对农药生产和使用进行规范管理。
2. 推动技术创新:加大对绿色农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鼓励农民采用生物防治等环保农业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
3. 宣传教育: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农药残留问题的宣传教育,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引导消费者选择安全的食品。
4. 强化实施措施:加强农产品的抽检力度,提高农药残留监测的覆盖面,严厉打击农药残留超标的违法行为。
5. 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加强政府、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合作,形成良性的监管机制,促进食品安全产业的协同发展。
三、案例分析以中国为例,中国政府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农药残留问题。
其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MRLs)的制定和更新是关键措施之一。
政府通过研究国内外最新科学水平,设定了各类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最高限量,对超标食品进行处罚和下架等严厉措施。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农药残留监测的力度,增加了监测频次和监测点位,提高了监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食品安全与农药残留问题

食品安全与农药残留问题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农药残留则是引起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农药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广泛,对保障作物产量和质量具有积极作用,然而,不合理使用农药或者农药残留超过合理标准,将会对食品安全带来极大的风险。
本文将就食品安全与农药残留问题展开讨论。
一、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威胁现如今,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农药残留成为其中一个主要问题之一。
农药残留会导致许多潜在危害,例如,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威胁、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对昆虫和生态系统的损害等。
首先,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构成潜在危害。
长期摄入含有农药残留的食物,会导致慢性中毒和健康问题,如神经系统损害、免疫系统疾病、肝功能异常等。
尤其是孕妇和儿童更容易受到农药残留的影响,对其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造成可能的不良影响。
其次,农药残留对环境造成污染。
农药在喷洒后可能随风扩散到周边地区,污染土壤、水源和空气等。
这种环境污染不仅危害野生动植物,也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带来严重破坏。
再次,农药的过量使用和不当使用会对昆虫和大自然的生态系统带来损害。
农药在作物上残留不仅杀死了害虫,也危害了对人类和生态系统有益的昆虫,进而破坏了生态平衡。
二、农药残留形成的原因农药残留问题的形成源于多个环节和因素,包括农药的选择和使用、农药残留标准的制定和执行等。
首先,选择和使用不当的农药会导致农药残留问题。
有些农民为了追求作物高产高效,盲目使用农药,不合理地增加了农药的使用量和频率。
此外,农药种类繁多,农民在选择时没有科学依据,导致可能含有高毒残留物质的农药被滥用,增加了农药残留的风险。
其次,现行的农药残留标准没有针对不同作物和不同环境设定合理的限制值。
农药残留标准过高或者没有严格执行,导致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过合理标准而无法监测到。
最后,农药残留问题还与缺乏农药使用合理管理和农药残留监测体系有关。
缺乏科学的农药使用方法和管理标准,以及农药残留监测力度不够,使得农药残留问题得不到及时发现和控制。
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及应对措施

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及应对措施食品安全一直备受关注,农药残留问题作为其中的一大隐患,对公众的健康构成了风险。
本文将探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农药残留问题的严重性农药作为一种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化学物质,其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然而,不合理使用和超量喷洒农药,导致了农作物中农药残留的问题。
农药残留直接关系到民众的健康问题,可能引发慢性疾病和其他不适。
因此,农药残留问题不容忽视。
二、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目前,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分为生产环节监管、流通环节监管和消费环节监管。
在生产环节,农药使用和质量标准都受到一定的监管,但存在着监管力度不够强、检测手段有限等问题。
在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抽检成为主要监管手段,但覆盖率相对有限。
在消费环节,公众对于食品安全敏感性增加,但存在信息不对称和监管执法难度大等问题。
三、解决农药残留问题的应对措施为了解决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农药残留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如下:1.加强农药使用管理在生产环节,应加强对农药的使用和管理。
建立健全的农药使用档案,记录农药的配比、喷洒量和喷洒周期等信息,确保农药使用符合安全标准。
同时,加强对农药经销商和推销员的培训,提高其对农药使用安全性的认知。
2.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监测,着重检测农药残留情况。
采用现代化的检测手段和设备,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同时,增加抽检频次和覆盖范围,确保食品安全监管的全面性。
3.强化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传递食品安全知识和农药残留相关信息,引导公众正确选择和消费食品。
4.加强法规建设和执法力度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更加严格的农药残留标准和检测方法。
加大对食品安全执法力度,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巡查和抽检,依法惩处违反农药使用规定的行为。
5.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减少农药的使用。
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及应对措施

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及应对措施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农药残留问题是导致食品安全隐患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逐步分析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农药残留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农药残留是指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或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由于农药的使用和管理不当,导致残留于食品中的化学物质。
农药残留的存在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风险。
因此,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农药残留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要加强农药使用管理。
农民应按照农药的合理使用标准,遵守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不超量、不超频、不超期使用农药,并严格遵守农药的预防期、灌浆期、采收期等限制使用期限。
同时,对农民进行农药使用技术培训,提高其对农药合理使用和剂量控制的认识。
其次,应建立完善的农药使用记录和追溯体系。
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应详细记录农药名称、使用量、使用时间等信息,并建立农药使用档案。
同时,建立与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相衔接的农药追溯体系,可以追溯到农药使用历史和来源,确保农药使用的合规性。
第三,要加强食品检测和监测。
建立全面的食品农药残留监测网络,加强对食品中农药残留的监测和检测工作。
采取抽样检测和定期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对市场上的食品进行全面监测。
同时,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的抽样检测和监测,并对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实施定期食品安全抽检。
第四,重视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度。
通过多种形式的媒体宣传,向公众普及农药残留与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并提供一些食品安全的小贴士,让公众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的食品安全。
最后,政府应该强化食品安全监管。
加大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执法检查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惩处,确保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有效实施。
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推进有机农业的发展,减少对化学农药的过度依赖。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监管中的农药残留问题涉及多个环节,需要政府和农民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加强农药使用管理、建立农药使用记录和追溯体系、加强食品检测和监测、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强化政府监管等措施的有力推进,我们有信心在食品安全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
农药残留及其对生态安全的影响

农药残留及其对生态安全的影响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农药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农药可以帮助农民防治害虫、病菌等农业有害生物,提高农作物产量。
但是,如果农药使用不当或者过度使用,就会导致农药残留问题。
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农药残留的危害农药残留是指农药在种植、养殖、加工等过程中,未完全转化或分解,在农产品中残留的化学物质。
农药残留的主要危害如下:1.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农药残留可以通过口腔、呼吸、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对人体造成危害。
长期接触农药残留的人可能会出现皮肤过敏、神经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健康问题。
尤其对孕妇、儿童、老年人等群体的影响更加严重。
2. 对环境的危害。
农药残留会进入土壤、水源、空气等环境中,破坏自然生态平衡,影响生物多样性。
3. 对生态安全的危害。
农药残留会对农作物及周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
农药残留还会引发农民与消费者的信任危机,影响农产品的销售和出口。
二、农药残留的原因农药残留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1. 农药使用不当。
过度使用农药、使用错误的农药及使用不合理的频率等,会导致农药残留。
2. 农药质量问题。
农药中含有有毒物质,质量不好的农药可能比质量好的农药残留更多。
3. 农药残留期限问题。
农药残留的期限是指农药在农作物或其他生物体内留存的时间,不同种类的农药残留期限不同。
4. 制度和监管问题。
国家的制度和监管水平可能会影响农药残留的问题。
过度放松监管或监管不到位都有可能导致农药残留的问题。
三、如何减少农药残留为了减少农药残留对生态安全的影响,需对农药残留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1. 限制农药使用量和频率。
为减少农药残留,限制农药使用数量和频率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2. 选择适量的农药和配方。
选择适量的农药和配方能够更好地控制农药残留,减少对生态环境和人体的影响。
3. 严格监管和管理。
加强对农药生产、流通、使用和销售的监管,确保农药的使用和管理合法规范。
果蔬农药残留安全问题与监管举措

果蔬农药残留安全问题与监管举措随着种植业与农业生产的发展,果蔬类农产品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近年来,关于果蔬农药残留安全问题频频受到关注。
农药残留问题不仅影响着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也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如何有效监管果蔬农药残留安全问题,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话题。
本文将就此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监管举措。
一、果蔬农药残留安全问题果蔬农药残留问题是指在农产品种植、生长、加工和运输等环节中,由于农药的滥用或不当使用而导致的农产品中含有超标农药残留的现象。
农药残留超标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尤其是儿童、孕妇和老年人等体弱者,更容易受到危害。
农药残留超标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生态平衡。
目前,果蔬农药残留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 农民对农药使用的认识不足。
在一些地区,农民对农药的使用知识缺乏,通常容易滥用农药,甚至使用过量或过频,造成果蔬农药残留超标。
2. 农药市场监管不严。
一些农药生产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常采用“黑心农药”等不合格产品,农民购买后使用,导致果蔬农药残留超标。
3. 从业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视不够。
一些果蔬产地的从业者为了减少成本和提高产量,往往采用过量农药或者不当使用农药的方式,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
以上原因导致了果蔬农药残留安全问题的严重性,需要采取一系列监管举措来解决。
为了解决果蔬农药残留安全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应采取以下监管举措:1. 健全监管体系。
建立健全果蔬农药残留安全监管体系,明确监管职责和权限。
严格规定农药使用标准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加强对果蔬农药残留的监测力度。
加强对农药生产企业和销售渠道的监管,杜绝不合格农药的流通。
2. 提高从业者意识。
通过开展果蔬农药残留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果蔬产地从业者和农民对农药使用的认识和安全意识。
加强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推广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和方法,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3. 强化监督检查。
果蔬农药残留安全问题与监管举措

果蔬农药残留安全问题与监管举措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日益增强,果蔬农药残留安全问题也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果蔬农药残留安全问题指的是在果蔬中残留的农药超过国家标准限定的安全范围,可能对人体健康带来潜在风险。
对于这个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监管举措,以确保果蔬农药残留安全。
政府完善了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和实施了一系列针对农药残留的监管政策。
例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等明确了农作物种植和销售中对农药残留的监管标准和责任。
政府还进一步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标准,包括制定农药残留最大限量限值标准、建立机构监测体系等。
政府加强了农药生产、销售和使用环节的监管力度。
在农药生产环节,政府加强了对农药生产企业的许可和监督,严格控制农药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
在农药销售环节,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了对农药经销商的监管,例如要求农药经销商必须取得有效的营业执照和销售许可证。
在农药使用环节,政府加强了农药使用的指导和管理。
对于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政府规定必须由专业人员操作,严禁使用在蔬菜和水果上。
政府还加强了对农产品和果蔬农药残留的监测和检测工作。
政府投入大量资源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积极开展农产品和果蔬农药残留的监测工作。
通过对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进行定期抽检,监测果蔬中农药残留的情况,并及时公布监测结果,以保障公众知情权和选择权。
政府还加强了对农产品加工环节的监管,对加工厂进行质量监督和风险评估,以避免农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再次受到农药污染。
政府还加强了对农民的培训和宣传工作,提高农民对农药使用的认识和操作水平。
政府积极宣传农药安全使用的知识,教育农民正确使用农药,遵守农药使用的规定,避免滥用农药。
果蔬农药残留安全问题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通过政府的监管举措,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生产、销售和使用环节的监管、加强监测和检测工作、农民培训和宣传等,可以有效保障果蔬农药残留安全,为人们提供更健康、安全的果蔬产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部发布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及安全问题问答2012年05月18日 14:38:06来源:农业部网站一、什么是农药残留?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农产品(或食品)及环境中的微量农药,除农药本身外,也包括农药的有毒代谢物和杂质,是农药及其他相关物质的总称。
残存的农药残留数量称为残留量,以每千克样本中有多少毫克(mg/kg)表示。
农药残留是施药后的必然现象,但如果超过最大残留限量标准,会产生对人畜不良影响或通过食物链对生态系中的生物造成毒害的风险。
二、是否所有农产品都有农药残留?农业生产过程中常常发生病虫草害危害,因此,需要用农药进行防治,只不过有的有机农业使用天然的生物农药,所以,几乎所有农产品都可能含有农药残留。
中国农产品是,国外农产品也是。
其实农业现代化程度越高,农药的使用量越大,因此,发达国家农药使用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2000年的统计,发达国家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是发展中国家的1.5-2.5倍。
在生产实际中,由于农药使用技术等限制,农药实际使用率只有30%,大部分农药流失到环境中,植物上的农药残留主要保留在作物表面,具有内吸性的农药部分会吸收到植物体内。
植物上的农药经过风吹雨打、自然降解和生物降解,在收获时,农药残留量是很少的。
但为了确保农产品的安全,要制定农药残留标准,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控制在安全的范围。
没有残留是理想主义,没有一个国家能做到,但减少农药残留,确保农产品安全是各国农业和农药管理的工作目标。
三、能不能不用农药?近年来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有些老百姓会有“能不能不使用农药”的疑问?其实世界使用农药也就200多年的历史,但在这期间农药的使用量不断增加,这是因为人口增长需要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保障粮食的安全供给;同时现代农业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农药的使用。
有研究指出,农作物病虫草害引起的损失最多可达70%,通过正确使用农药可以挽回40%左右的损失。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耕地紧张的国家,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始终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目标,而使用农药控制病虫草害从而减少粮食减产是必要的技术措施,如果不用农药,我国肯定会出现饥荒!农业机械化等现代农业技术需要使用农药进行除草、控高、脱叶、座果等措施,以利于机械化操作。
农药对植物来说,犹如医药对人类一样重要,且必不可少。
但也可以通过一些措施减少农药残留,一是全面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减少农药使用量;二是正确规范使用农药,减少农药残留量;三是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不断降低农药残留水平。
农业部门一直在致力于开展这些工作。
四、含有农药残留的农产品能不能吃?食用含有农药残留的农产品是否安全取决于农药的残留量、毒性和食用的量。
为确保农产品的安全,各国根据农药的毒理学数据(主要是每日允许摄入量和急性参考剂量)和居民食物结构等制定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残留量低于标准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而超标农产品则存在安全风险,不应食用。
需要补充的是,在制定残留标准时增加了至少100倍的安全系数,因此残留标准具有很大的保险系数,理论上讲,即使误食残留超标农产品也可能不会发生安全事故。
为确保农产品安全,我国对农药安全性进行严格管理,农药登记需要进行二年18项急性、亚慢性和慢性等安全试验,绝不批准存在致癌致畸等安全隐患的产品登记。
我国还对高毒农药采取了最严格的管理,先后禁止淘汰了33种高毒农药,其中包括甲胺磷等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仍在广泛使用的产品,同时大力发展生物农药。
目前我国高毒农药的比例已由原来的30%减少到了不足2%,而72%以上的农药是低毒产品,农药安全性已大幅提高,农村生产中毒发生减少,喝药自杀死亡率也明显下降。
这并不是说我国的农产品是绝对安全的,可以肯定的是,现在的农药比以前的更加安全。
如果担心农药残留,大家在吃鲜食蔬菜和水果时也可以采取水泡和削皮等措施去除可能的残留。
五、那些农产品的残留风险更大一些?一般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因为对所用的农药以及使用方法都有严格的规定,农药残留相对较小,超标的情况少,相对比较安全。
小麦、水稻和玉米等粮食作物,由于生长期长,储存期也长,大部分农药残留会降解掉,而且又要经过加工和烹调,残留会进一步去除和降解,相对比较安全。
蔬菜和水果由于大部分是鲜食的,农药残留降解少,因此国家对蔬菜和水果使用的农药管理较严,除禁止使用高毒农药外,对允许使用的农药严格规定使用技术和安全间隔期,正常的生产不会出现安全问题。
对于一些连续采收的鲜食蔬菜和水果,残留风险可能相对大一些。
农产品都有农药残留,由于各国对农药及其残留进行严格的管理,符合农药残留标准的农产品是安全的,因此,对于农产品的残留和安全性应当正确认识。
要增强安全意识,但也不必谈药色变。
农药残留的量是非常少的,其危害远小于一些环境和空气中的污染物和病原微生物。
六、农药残留的标准如何确定的?农药残留标准包括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即最大残留限量)、农药残留检测方法标准等,与消费者直接关系最大的是食品或食用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我国与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一样,采用国际上通用的风险评估技术和方法,以考虑最大可能的风险为原则,制定农药残留限量国家标准。
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首先是根据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进出口各环节需要及农药使用实际情况,确定需要制定残留限量标准的农产品(或食品)和农药组合;然后开展农药残留降解模拟动态试验、国民膳食结构调查和农药毒理学研究,分别获得农药在正常使用情况下残存于农产品(或食品)中的残留值(包括中间值、最大残留值等)、我国消费者膳食数据(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对每种食用农产品或食品的每天消费数量)和农药的毒性(包括每日允许摄入量、急性参考剂量等),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农药残留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得到农药残留限量标准推荐值;最后经食品安全农药残留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议通过后,由卫生部和农业部联合颁布实施。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制定残留标准时,以最大可能的风险为基础,也就是执行最严格的安全要求;在此基础上,还要增加至少100倍的安全系数,举例来说,如果食品中某农药残留量为50mg/kg时,可能会出现安全风险,那么将标准定为0.5mg/kg。
七、我国农药残留标准是否比欧美低?人们往往喜欢比较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标准。
在农药残留标准数量方面,由于欧美农药管理历史长,残留制定的数量比我国多。
但在标准的水平方面,很难比较各国残留标准的高低。
从技术层面讲,各国的农业生产、农药使用情况和食物结构等不同,因此,残留标准会存在一定差异。
从管理层面讲,尽管制定残留标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食品安全,但现在各国越来越将农药残留作为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必要时进而用作政治筹码。
各国农药残留标准差异还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一是对于本国不生产不使用的农药,往往制定最严格的标准,而本国使用的农药特别是在出口农产品上使用的农药,残留标准在安全范围内尽可能松。
如美国、欧盟和日本对本国没有登记使用的农药按照一律限量标准(即0.01~0.05mg/kg)执行,而这个浓度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仪器都难以检测;但是在本国登记使用的农药,即使农药毒性高,其标准却松。
如美国规定高毒农药甲胺磷在芹菜上的标准为1mg/kg,花椰菜上为0.5mg/kg,日本规定芹菜上为5mg/kg,花椰菜上为1mg/kg。
二是本国没有或主要依靠进口的作物上的标准严。
如氯虫苯甲酰胺是个新杀虫剂,欧盟在葡萄上的标准为1mg/kg,而在大米等粮谷上却为0.01mg/kg,茶叶上为0.02mg/kg,按理葡萄可鲜食,标准应该更高,但葡萄是欧洲的优势作物,因此制定的标准松;再如常用的杀菌剂百菌清,欧盟在直接食用的苹果、梨上标准为1mg/kg,而在大米等粮谷上却为0.01mg/kg,在茶叶上为0.1mg/kg。
三是同一作物,各国标准也不同,如安全性不很高的杀菌剂克菌丹在稻谷中的残留标准,日本是5mg/kg,欧盟为0.02mg/kg,相差100倍;又如高毒农药甲基对硫磷,日本为1mg/kg,欧盟为0.02mg/kg,相差50倍。
为了协调和统一残留标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负责制定农药残留国际标准,但即使有国际残留标准,大部分发达国家都执行自己的本国标准,而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因为制定残留标准能力弱,往往只能执行国际标准。
我国是国际食品法典农药残留标准委员会的主席国,因此,我国的农药残留标准尽可能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而不是欧美日标准)接轨,有的标准比发达国家低,但有的标准比发达国家高。
如新农药甲氧虫酰肼我国在甘蓝中的标准为2mg/kg,而美国和日本的为7mg/kg;马拉硫磷是老农药,我国在柑橘、苹果、菜豆中的标准为2mg/kg,在糙米中为1mg/kg,在萝卜中为0.5mg/kg,均严于美国8mg/kg的标准;嗪草酮在大豆中标准为0.05mg/kg,而美国的为0.3mg/kg、欧盟和日本为0.1mg/kg的标准;常用杀菌剂噻菌灵我国在蘑菇中的标准为5mg/kg,美国为40mg/kg、欧盟10mg/kg、日本60mg/kg,分别比他们严格8、2、和12倍。
我国制定农药残留标准主要考虑安全,很少涉及贸易保护问题。
由此可知,不管各国残留标准水平是否存在差异,残留标准都是根据安全风险评价而制定的,只要符合残留标准,农产品是安全的,不能用别国的标准来判断是否存在安全,不能用一国标准否定别国的标准,这缺乏科学性。
因为农药残留标准是不仅仅根据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来制定,也综合考虑产业发展、国际贸易等各方面因素。
八、目前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的状况如何?目前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现状,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即近年不断好转,总体现状较好,但仍存在隐患。
具体来说,一是全国每年3-5次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显示逐年好转和大为改善的结果,不仅表现于农药残留超标率逐年持续下降,已从十年前的超过50%到目前的10%以下;而且表现在残留检出值也是明显降低,十年前检出超过1 mg/kg农药残留量的蔬菜数量较多,但现已很少见,仅偶有检出超过1 mg/kg的。
二是目前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总体较高,如稻米和水果高达98%以上,蔬菜和茶叶也达95%以上。
三是目前农药残留状况尚不稳定,仍然存在着一些风险隐患,如南方地区或其他地区的夏季由于病虫害发生重、农药使用量大、易造成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又如在设施反季节栽培情况下由于农药用量大并且不易降解、也易引起农药残留超标,还有随着国内外残留限量标准的提高或监测农药种类的增加、原来不超标的农产品变成了超标;特别是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的产业规模太小,有众多千家万户的农民分散生产和经营,加上生产技术较为落后,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难以真正做到,造成监管更加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