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异常的危险分层和治疗课件
合集下载
血脂异常的危害及治疗方法ppt课件

高脂血症膳食控制方案
食物类别 限制量(g/日) 选择品种
减少或避免品种
肉类
75 g
瘦牛,羊,猪肉
肥肉,肉类制品
去皮禽肉,鱼类
鱼子,鱿鱼,内脏
蛋类
3-4个/周
鸡蛋,鸭蛋,蛋清 蛋黄
奶类
250 g
牛奶,酸奶
全脂奶粉,奶制品
食用油
20 g
花生油,菜子油, 猪牛羊油,奶油
豆油 葵花子油,
鸡鸭油,黄油
香油,调和油
TC或LDL-C 升高
低危
低危
低危 中危 高危
中危 高危 高危
PPT学习交流
18
血脂异常患者开始治疗标准值及治疗目标值mg/dl(mmol/L)
危险等级
TLC开始
药物治疗开始
治疗目标值
低危:(10年危险性 TC>240(6.21) TC>270(6.99) TC<240(6.21)
<5%)
LDL-C >160(4.14)
检查
PPT学习交流
10
极高危人群的定义
中国血脂指南定义
缺血性心血管病合并: ◆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 ◆糖尿病
美国NCEP ATP III定义 心血管病合并: ◆多重危险因素(特别是糖
尿病)
◆严重及未得到很好控制的
危险因素(特别是长期吸烟)
◆代谢综合症的多重危险因
素(特别是甘油三酯
>200mg/dL+ 非HDL-C >130mg/dL,伴有
糕点甜食 最好不吃
油条,炸糕,巧克力
奶油蛋糕,冰激淋
糖类
10 g
白糖,红塘
PPT学习交流
21
药物:调脂药物选择
血脂异常的危险分层与治疗(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可修改版ppt]
![血脂异常的危险分层与治疗(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可修改版ppt]](https://img.taocdn.com/s3/m/926061f9915f804d2a16c176.png)
Inti内m膜a
Cockerill GW et al. Arteriosclerosis Thromb Vasc Biol. 1995;15:1987-94
HDL-C:流行病学研究中与CVD显著相关
68项长期前瞻性研究,N=302,430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 证实: HDL-C每升高 1mg/dL, 心血管病风险降低
30岁开始
血脂异常
40岁开始
斑块
50岁开始
CVD事件
氧化LDL-C(而不是胆固醇) 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致病因素
LDL
单核细胞粘附至血管内膜
ox-LDL
巨噬细胞的保护性吞噬作用
Peter Libby, Paul M Ridker, Göran K. Hansson.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in translating the biology of atherosclerosis. NATURE 2011(473):317-25
HDL-C被认为是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浆脂蛋白, 是冠心病的保护因子。
• 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LC)是控制血脂异 常的基础 - 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摄入 - 减轻体重 - 增加体力活动 - 戒烟、限盐
2007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LDL-C目标水平到底是多少?
4S-P
25
100mg/dL
CTT(2010)汇总分析:他汀降LDL-C的心血管获益显著
CTT2010:对26项试验中170,000受试者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 1mmol/L=39mg/dl
对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影响
对死亡的影响
LDL-C每降低1.0mmol/L
冠脉死亡或非致死
主要血管事件
血脂异常的危险分层与治疗课件PPT

05
血脂异常的监测与管理
定期监测
血脂水平监测
定期监测血脂水平,包括总胆固 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 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指
标。
危险因素评估
根据监测结果,评估患者血脂异常 的危险程度,以及是否存在其他心 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监测频率
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合适的监测频 率,对于高危人群应增加监测频次 。
个体化管理
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血脂水平、危险因素和个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 方案。
调整生活方式
指导患者调整饮食、增加运动、控制体重等,以降低血脂水平。
药物治疗
对于需要药物治疗的患者,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脂药物。
长期控制与预防
长期坚持治疗
对于血脂异常患者,需要长期坚持治疗,控制血脂水平。
饮食调整
低脂饮食
限制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 摄入,如动物内脏、肥肉等。增 加富含可溶性纤维的食品,如燕 麦、苹果、豆类、蔬菜、全谷类
等。
控制总热量
避免高热量饮食,保持能量摄入 与消耗平衡,以维持理想体重。
限制盐的摄入
减少高盐食品的摄入,如腌制食 品、加工肉类等,有助于降低高
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03
血脂异常的治疗
药物治疗
降脂药物
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的药物,如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 等。
抗血小板药物
降血压和降血糖药物
控制血压和血糖,降低心血管疾病风 险。
如阿司匹林等,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非药物治疗
01
02
03
饮食调整
控制脂肪、糖分和盐的摄 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增加运动量
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 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 骑车等。
血脂异常的临床分型及危险评估PPT课件

随着LDL-C水平的增加,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 的 相对危险及绝对危险上升的趋势及程度与 TC相似。根据我国资料: LDL-C < 3.37mmol/L(130mg/dl)与TC < 5.18mmol/L(200mg/dl)的10年发病率 (绝对危险)接近, LDL-C ≥4.14mmol/L (160mg/dl)与TC ≥6.22mmol/L (240mg/dl)的10年发病率(绝对危险)接 近,说明对缺血性心血管病的影响程度相当。
≥2.26 (200)
心血管病综合危险的评价
国内外大规模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患心血管 病的危险性不仅取决于个体有某一危险因素的严重程度。而且 更取决个体同时具有危险因素的数目。是危险因素的数目和严 重程度共同决定了个体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程度,称之为多重 危险因素的综合危险。
我国流行病研究资料表明: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发 病的危险因素,血清总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冠 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 全面评价心血管病的综合危险是预防和治疗血 脂异常的必要前提。我国人群流行病学长期队 列随访资料表明,高血压对我国人群的致病作 用明显强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 故建议按照有无冠心病及其等危症、有无高血 压、其它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多少,结合血脂 水平来综合评估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将人群
第27页/共47页
第9页/共47页
血脂异常分类
血脂异常的分类较为繁杂,归纳起来有 三种分类方法。
一、继发性或原发性高脂血症
继发性高脂血症是指由于全身系统性疾病所引起的血 脂异常。有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机能减退、以 及肾衰、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原累积症、骨髓瘤、脂肪 萎缩症、急性卟啉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此外,某些 药物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等也可能引 起继发性血脂升高。在排除了继发性高脂血症后,即可 诊断为原发性高脂血症。
≥2.26 (200)
心血管病综合危险的评价
国内外大规模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患心血管 病的危险性不仅取决于个体有某一危险因素的严重程度。而且 更取决个体同时具有危险因素的数目。是危险因素的数目和严 重程度共同决定了个体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程度,称之为多重 危险因素的综合危险。
我国流行病研究资料表明:血脂异常是心脑血管疾病发 病的危险因素,血清总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是冠 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 全面评价心血管病的综合危险是预防和治疗血 脂异常的必要前提。我国人群流行病学长期队 列随访资料表明,高血压对我国人群的致病作 用明显强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 故建议按照有无冠心病及其等危症、有无高血 压、其它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多少,结合血脂 水平来综合评估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将人群
第27页/共47页
第9页/共47页
血脂异常分类
血脂异常的分类较为繁杂,归纳起来有 三种分类方法。
一、继发性或原发性高脂血症
继发性高脂血症是指由于全身系统性疾病所引起的血 脂异常。有糖尿病、肾病综合征、甲状腺机能减退、以 及肾衰、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原累积症、骨髓瘤、脂肪 萎缩症、急性卟啉病、多囊卵巢综合征等。此外,某些 药物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糖皮质激素等也可能引 起继发性血脂升高。在排除了继发性高脂血症后,即可 诊断为原发性高脂血症。
《血脂异常的防治》课件

实验室检查
检测血脂水平,包括总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 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
诊断
根据血脂水平和相关危险因素 ,判断是否为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的并发症诊断
动脉粥样硬化
通过动脉超声、血管造 影等技术检查动脉粥样
硬化的程度和部位。
心脑血管疾病
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 、脑部影像学等检查确 定是否存在心脑血管疾
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血脂水平逐渐升高, 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和总胆固醇(TC)。
性别因素
男性较女性更容易出现血脂异常,可 能与雄性激素和雌激素水平差异有关 。
生活习惯因素
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饮食高热量 、缺乏运动等,可导致血脂异常。
继发性血脂异常的病因
01
02
03
疾病因素
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 、肝肾疾病等慢性疾病可 引起继发性血脂异常。
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遗传性血脂异常,需要长期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 预来控制病情。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他汀类药物和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生活方式 干预包括饮食调整、增加运动和戒烟限酒等。
案例二:继发性高甘油三酯血症的治疗
总结词
控制原发病和药物治疗
详细描述
继发性高甘油三酯血症通常继发于糖尿病、肥胖、肾病综合征等疾病,治疗重点 在于控制原发病和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对于严重的高甘油三酯血症,可能需要 使用贝特类药物或烟酸类药物进行治疗。
血脂异常通常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性高脂血症和低高密度脂 蛋白血症等类型。
血脂异常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早期发现和 干预对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血脂异常的分类
血脂异常及其对策ppt课件

血脂异及其对策
血脂定义
• 胆固醇
• 甘油三酯 • 磷脂 • 游离脂肪酸
血脂异常的症状
• 由于高血脂的发病是一个慢性过程,轻度 高血脂通常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但高 血脂较重时会出现头晕目眩、头痛、胸闷 、气短、心慌、胸痛、乏力、口角歪斜、 不能说话、肢体麻木等症状,最终会导致 冠心病、脑中风等严重疾病,并出现相应 的表现。血脂过高的原因是进食含脂肪和 胆固醇类食物过多,同时与遗传因素等有 关系。
危险因子
第一位:吸烟 第二位:高血压 第三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 量过低 第四位:早发冠心病家族史 第五位:糖尿病 第六位:年龄
血脂检测内容
控制目标
2007年公布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强调,应将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水平作为首要目标,根据心血管 病的综合危险决定开始干预的切点和干预须 达到的目标值,高危人群LDL-C目标值<2.59 mmol/L (100 mg/dl)极高危人群LDLC<2.07 mmol/L (80 mg/dl) 。
血脂问题的现状
• 目前我国人群血脂异常的发生率呈上升趋 势,对于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控制率及达 标率仍较低 •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变化,人群的血脂 水平总体上在逐年升高。据统计,我国20 世纪90年代初期比80年代的人群血脂水平 明显增加,尤其在北方大城市,估计约有 30—4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超过边缘性 标准的血脂代谢异常即高血脂。因此,在 全社会范围内重视和控制高血脂势在必行
对策
• • • • 1早期诊断 2 规范治疗 3 严密监测 4 强化预防
规范治疗
高胆固醇血症首选他汀类药物 高甘油酸质血症首选背特类药物 混合型血脂首选烟酸 一般从小剂量开始,必要时联合用药
血脂定义
• 胆固醇
• 甘油三酯 • 磷脂 • 游离脂肪酸
血脂异常的症状
• 由于高血脂的发病是一个慢性过程,轻度 高血脂通常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但高 血脂较重时会出现头晕目眩、头痛、胸闷 、气短、心慌、胸痛、乏力、口角歪斜、 不能说话、肢体麻木等症状,最终会导致 冠心病、脑中风等严重疾病,并出现相应 的表现。血脂过高的原因是进食含脂肪和 胆固醇类食物过多,同时与遗传因素等有 关系。
危险因子
第一位:吸烟 第二位:高血压 第三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 量过低 第四位:早发冠心病家族史 第五位:糖尿病 第六位:年龄
血脂检测内容
控制目标
2007年公布的《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 》强调,应将控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水平作为首要目标,根据心血管 病的综合危险决定开始干预的切点和干预须 达到的目标值,高危人群LDL-C目标值<2.59 mmol/L (100 mg/dl)极高危人群LDLC<2.07 mmol/L (80 mg/dl) 。
血脂问题的现状
• 目前我国人群血脂异常的发生率呈上升趋 势,对于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控制率及达 标率仍较低 • 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变化,人群的血脂 水平总体上在逐年升高。据统计,我国20 世纪90年代初期比80年代的人群血脂水平 明显增加,尤其在北方大城市,估计约有 30—4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超过边缘性 标准的血脂代谢异常即高血脂。因此,在 全社会范围内重视和控制高血脂势在必行
对策
• • • • 1早期诊断 2 规范治疗 3 严密监测 4 强化预防
规范治疗
高胆固醇血症首选他汀类药物 高甘油酸质血症首选背特类药物 混合型血脂首选烟酸 一般从小剂量开始,必要时联合用药
《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课件

血脂异常在人群中较为普遍,主要与不良的生活方式、饮 食习惯、遗传因素等有关。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血脂异常在成年人中较为常见,尤其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 人。此外,长期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和高盐的食物 ,缺乏运动,过度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血脂异常 的风险。同时,遗传因素也是血脂异常的一个重要危险因 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血脂异常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和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对血脂异常的防治至关重要。
成功案例一
总结词
通过综合干预措施,有效控制血脂水平 ,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VS
详细描述
综合干预措施包括饮食调整、增加运动、 药物治疗等,可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 固醇(LDL-C)和总胆固醇(TC)水平, 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 平,从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成功案例二
总结词
药物治疗是血脂异常防治的重要手段,可有 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检测方法包括实验室检测和自我检测 ,其中实验室检测更为准确可靠。
定期进行血脂检测对于及早发现血脂 异常、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
危险因素评估
危险因素评估是诊断血脂异常 的重要步骤,包括年龄、性别 、家族史、吸烟、肥胖、高血 压、糖尿病等。
通过评估危险因素,可以判断 个体发生血脂异常的风险,从 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详细描述
遗传因素是血脂异常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家族遗传性脂蛋白异常血症等遗 传性疾病可能导致血脂异常。这些遗传性疾病可能涉及多个基因的突变,影响脂 质的合成、代谢、转运和排泄等过程,从而导致血脂异常。
03
血脂异常的诊断与评估
血脂水平检测
血脂水平检测是诊断血脂异常的重要 依据,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 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 固醇等指标的检测。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血脂异常在成年人中较为常见,尤其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 人。此外,长期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和高盐的食物 ,缺乏运动,过度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血脂异常 的风险。同时,遗传因素也是血脂异常的一个重要危险因 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血脂异常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和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对血脂异常的防治至关重要。
成功案例一
总结词
通过综合干预措施,有效控制血脂水平 ,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VS
详细描述
综合干预措施包括饮食调整、增加运动、 药物治疗等,可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 固醇(LDL-C)和总胆固醇(TC)水平, 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 平,从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成功案例二
总结词
药物治疗是血脂异常防治的重要手段,可有 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检测方法包括实验室检测和自我检测 ,其中实验室检测更为准确可靠。
定期进行血脂检测对于及早发现血脂 异常、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
危险因素评估
危险因素评估是诊断血脂异常 的重要步骤,包括年龄、性别 、家族史、吸烟、肥胖、高血 压、糖尿病等。
通过评估危险因素,可以判断 个体发生血脂异常的风险,从 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详细描述
遗传因素是血脂异常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家族遗传性脂蛋白异常血症等遗 传性疾病可能导致血脂异常。这些遗传性疾病可能涉及多个基因的突变,影响脂 质的合成、代谢、转运和排泄等过程,从而导致血脂异常。
03
血脂异常的诊断与评估
血脂水平检测
血脂水平检测是诊断血脂异常的重要 依据,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 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 固醇等指标的检测。
血脂异常分类及药物治疗教学课件

ASCVD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稳定性冠心病、血运重建术后、缺血性心肌病、缺血 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等
极高危:ASCVD 患者符合下列任意条件者,可直接列为高危或极高 危人群
高危:
(1)LDL-C ≥ 4.9 mmol/L 或 TC ≥ 7.2 mmol/L (2)糖尿病患者1.8 mmol/L≤LDL-C<4.9 mmol/L
(或)3.1 mmol/L≤TC<7.2 mmol/L且年龄≥ 40 岁
不符合者, 评估10 年 ASCVD 发病 危险
血脂异常的危险分层
血脂异常的治疗目标
血清TG 的合适水平为< 1.7 mmol/L(150 mg/dl)。 TG ≥ 1.7 mmol/L( 150 mg/dl)时, 首先应用非药物干预措施, TG 水平2.3~5.6mmol/L(200~500 mg/dl),为了防控ASCVD 危险,虽然以降低LDL-C 水平为主 要目标,但同时应强调非-HDL-C 需达到基本目标值。经他汀治疗后,如非-HDL-C 仍不能达到目 标值,可在他汀类基础上加用贝特类、高纯度鱼油制剂。 TG ≥ 5.7 mmol/L(500 mg/dl),应首先考虑使用主要降低TG 和VLDL-C 的药物(如贝特类、高 纯度鱼油制剂或烟酸)。
用药注意事项与患者教育
2.剂型选择 微粒化的非诺贝特
半乳糖制剂,禁用于患有先天性半乳糖症,葡萄糖或半 乳糖吸收障碍综合征,或乳糖酶缺乏症患者。 辅料肾功能不全患者发生蓄积 氟伐他汀片 睡前服用 氟伐他汀缓释片 每天任意时间
血脂异常分类及药物治疗
02
目录
Contents
血脂异常分类 血脂异常的危险分层 血脂异常的药物治疗
0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CTT(2010)汇总分析:他汀降LDL-C的心血管获益显著
CTT2010:对26项试验中170,000受试者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 1mmol/L=39mg/dl
对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影响
对死亡的影响
LDL-C每降低1.0mmol/L
冠脉死亡或非致死
主要血管事件
性心梗
冠脉重建
0
-5
-10
-15
-20
-25
-30
-28%
-35 P<0.0001
-40
-26%
P<0.0001
-34%
P<0.0001
缺血性卒中
-31%
P=0.007
LDL-C每降低1.0mmol/L
癌症和非血管 全因死亡 冠心病死亡 其他心脏原因 卒中原因 其他血管原因 原因
10岁开始
30岁开始
血脂异常
40岁开始
斑块
50岁开始
CVD事件
氧化LDL-C(而不是胆固醇)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致病因素
LDL
单核细胞粘附至血管内膜
ox-LDL
巨噬细胞的保护性吞噬作用
Peter Libby, Paul M Ridker, Göran K. Hansson.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in translating the biology of atherosclerosis. NATURE 2011(473):317-25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临床血脂检查
基本项目
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酯 (TG)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额外项目
载脂蛋白A1 (apoA1) 载脂蛋白B (apoB) 脂蛋白(a) (lipoprotein(a))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的基础病变
2013年美国AHA指南指出: 心脑血管疾病致残致死的患者中,75%以上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所致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已成为一种独立的疾病
内皮功能受损
炎症
氧化
斑块不稳定 和血栓形成
Foa泡m沫 Ce细ll 胞
HDL PromHoDteL促C进ho胆le固st醇e流ro出l Efflux
Inti内m膜a
Cockerill GW et al. Arteriosclerosis Thromb Vasc Biol. 1995;15:1987-94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HDL-C:流行病学研究中与CVD显著相关
68项长期前瞻性研究,N=302,430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 证实: HDL-C每升高 1mg/dL, 心血管病风险降低
2-3%
The Emerging Risk Factors Collaboration JAMA 2009;302:1993-2000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但药物干预性研究中, HDL-C水平与CVD风险无显著相关性
108项随机对照研究(其中他汀 研究62项),包括299,310名有 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受试者;
调整LDL-C水平后, HDL-C水平与CVD风险 无显著相关性
vs.
调整HDL-C水平后, LDL-C水平与CVD风险 仍有显著相关性
BMJ 2009;338:b92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各种脂蛋白的临床意义:LDL-C最受关注
TC可能与AS有关
VLDL-C水平升高是CHD的危险因子
IDL—C 一直被认为具有致AS作用
LDL-C是首要的致AS因子。经过氧化或其他化学修饰后的 LDL-C,具有更强的致AS作用
HDL-C被认为是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血浆脂蛋白, 是冠心病的保护因子。
s-d LDL Vessel血L管um 腔en
Adh粘es附ion Mole分c子ules
Cy细to胞ki因n子es
MCP-1 s-d LDL
Oxid氧iz化e的dLLDDL L
Endoth内el皮ium
HDL InHhDibLit抑制 OxoifdLaLDtDiLoLn的氧化
Mac巨ro噬ph细a胞ge
CV-1304-CR-0013, 有效期2014年3月
HDL-胆固醇: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3.抑制粘附分子表达
2.抑制LDL氧化
1.促进胆固醇流出
单核细胞
Monocyte
HDL InhibitHADdLh抑es制io粘n附M分ol子ec的ul表e 达Expression
0
-5
-10
-10
-15 P<0.0001
-4
-2
P=0.8
-3
P=0.3
P=0.5
-11
P=0.002
-20
-20
-25
P<0.0001
相 对 风 险 下 降 (%) 相 对 风 险 下 降 (%)
Cholesterol Treatment Trialists' (CTT) Collaboration. Lancet. 2010 ; 376(9753): 1670–1681
1,0
40
70
100
130
160
190 (mg/dl)
1,0
1,8
2,6
3,3
4,1
4,9 (mmol/l)
LDL
2. Grundy SM,et al.Implications of recent clinical trials for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Adult Treatment Panel III guidelines.Circulation 2004;110:227-239.
内皮下聚集的大量泡沫细胞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LDL-C与冠心病相对风险呈对数正相关
3,7
2,9
冠心病相对风险 (log)
2,2
1,7
LDL-C每变化30 mg/dL (0.8 mmol/L)
1,3
冠心病相对风险亦相应改变30%
(相对风险为1.0 时,LDL = 40 mg/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