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制度)建国前后人民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人民币的发展历史过程

人民币是中国的货币单位,以下是人民币的发展历史过程:
1948年-1955年:人民币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
在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发行了一系列的纸币,用于替代国民党政权时期的货币体系。
1955年-1978年:在这个时期,人民币进一步发展,并于1955年正式被定为中国的法定货币。
在此期间,人民币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调整,包括改变纸币的样式和设计,发行新的纸币和硬币,以及实施价格改革等。
1978年-1999年: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人民币也逐渐发展壮大。
在这一时期,中国实行了经济改革政策,包括价格改革、市场化改革等,人民币也逐步实现了外汇兑换的自由化。
1999年-2005年:中国推出了第五套人民币,也就是现在仍在流通使用的人民币。
这一套人民币引入了新的设计和防伪技术,以提高人民币的安全性和防伪性能。
2005年至今:自2005年以来,人民币逐步实现了汇率改革,并逐渐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的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也在逐步提升,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货币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是人民币的主要发展历史过程的概述,具体的发展细节和政策变化可能更为复杂和详细。
人民币的发展受到国家经济政策、国际金融环境和货币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最新中国货币发展史

(九)白银货币地位的确立
白银在宋代已具有货币的各项职能,到了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 的发展,白银行的流通更加广泛。1436年解除银禁,实为在法律上准 许用银,白银的流通便公开化,且更普遍,朝野上下都使用白银,白 银取得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成了正式通货。到了嘉 靖年间(1522—1566年)政府又规定了白银同钱的比价,还规定大 数用银,小数钱,白银遂取得法定通货的地位。
清朝承袭明朝的币制,仍用白银和铜钱,但以白银为主,也是大数用 银,小数用钱,白银成为一种主要货币。白银的单位仍然是两,清朝 习惯上将银和两合用,称银两,银两就成为清朝白银的单位。银两在 使用过程中,慢慢发生变化,分成实银两和虚银两。实银两是交易时 收授的现银,虚银两则是记账的单位。
古代信用
(一)信用的发生
(七)元朝的纸币及其管理
1、元世祖统一纸币 1276年(至元十三年),元世祖对币制进行了一次改革,收兑江南当时 流通的纸币,即南宋的关子、会子,禁用铜钱,中统钞也由木版印刷改 为铜版印刷。这样,全国的纸币就统一了。 2、元朝的纸币管理制度 元朝初年,政府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纸币管理制度,并由政府在法律方 面作出规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纸币条例。 关于发行方面的规定: (1)交钞、宝钞为法偿货币,严禁金、银、铜钱的流通和使用。 (2)设立发行准备金。 (3)中统钞、至元钞均分为不同面额、两种钞票并用。 (4)百姓随时可以用旧钞换新钞,用破钞换好钞,并收取一定手续费;有 阻碍和刁难者,定罪。 关于流通方面的规定有: (1)交钞、宝钞不限年月,通行流转。 (2)各地设立平准行用库,负责买卖金银,平准钞法,维持钞值。 (3)严禁私自买卖金银,违者治罪,告发者赏。 (4)严禁伪造交钞宝钞,伪造者死,告发者重赏。
建国前后人民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建国前后人民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人民币制度的诞生人民币制度诞生于战火纷飞的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年代。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撕毁国共合作宣言,悍然发动内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处于被封锁、包围、分割的状态,为了自力更生地支援人民解放战争,各解放区银行纷纷发行地方性的流通货币,用以防止国民党货币的入侵,保护人民群众的物质财富。
在战争环境下,解放区货币制度存在发行和流通不统一的缺点。
因为各个解放区在经济上是保持独立的,不可能发行整个解放区的统一货币,各种地方性的货币不能相互流通。
由于发行的分散性,解放区的地方性货币价值不同,比价经常发生变化,币值难以稳定。
随着解放区的不断开辟和扩大,地区之间的经济关系有所增强,多元化货币流通的格局影响到解放区之间的物资交流和战争供给,因此客观上要求货币发行和流通由分散走向统一,以适应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需要。
1947年,人民解放战争从防御转入进攻阶段,华北地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后方,担负着推翻蒋家王朝,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任务。
4月16日,中共中央作出成立华北财经办事处及任命董必武为主任的决定。
次月,华北财办筹备处召开华北财经会议,这是为准备反攻而召开的第一次有众多解放区参加的具有深远影响的会议。
会议决定各个解放区货币的兑换比价,可以相互流通,向统一发行过渡,并积极筹建全国性的银行。
10月1日,董必武致电中央时提出:"银行的名称拟定为中国人民银行"。
8日,经中央同意后,即成立南汉辰为主任的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
24日,中共中央华北财经办事处正式成立,统一领导华北各解放区的财经工作,同时,中共中央批准华北财经会议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具体着手货币的统一事项。
1948年以后,各解放区逐渐连成一片,邻近的解放区开始统一行政区划,统一财政和银行。
例如,1948年1月陕甘宁边区与晋绥边区合编为西北解放区,陕甘宁边区银行并入晋绥边区的西北农民银行。
5月,华北解放区决定,晋冀鲁豫边区的冀南银行与晋察冀边区的晋察冀边区银行合并成立华北银行总行。
人民币发展史

人民币发行制度的特点
• 中央银行发行,商业银行流通
•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 货币发行与经济增长相适应
• 货币发行与财政政策相协调
• 货币发行与外汇储备相联系
• 人民币成为国内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
人民币流通的历史变化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 人民币流通范围有限,主要在国内使用
• 人民币流通范围逐步扩大,成为国际结算货币
• 人民币升值,汇率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逐步推进
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 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
• 人民币升值压力与贬值预期的矛盾
• 人民币成为跨境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之一
• 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项目开放的关系
• 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地位逐渐提高
1980年:第四套人民币,共有9种版别
1999年:第五套人民币,共有11种版别
• 人民币的停用与回收
• 第一套人民币:1955年停用,1959年回收
• 第二套人民币:1964年停用,1980年回收
• 第三套人民币:2000年停用,2006年回收
• 第四套人民币:2018年停用,2019年回收
人民币发展的国际环境
• 人民币国际化与国际货币体系的调整
04
人民币的发展前景与挑战
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
• 人民币成为跨境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之一
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挑战
• 人民币升值压力与贬值预期的矛盾
• 人民币国际化与资本项目开放的关系
人民币的发展历程

人民币的发展历程自1948年7月1日人民币发行以来,人民币已经历了多次改革和重大变革。
人民币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金融市场上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人民币的发展历程。
1. 人民币的历史背景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在原有货币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美元、英镑等外币被收归国有。
1955年,人民币开始流通,自此,中国货币从外币货币体系中独立出来。
2. 人民币的分币制改革1955年,人民币分为元、角、分三个币种,通货膨胀导致小面额币值流通不便,1979年后,中国国际贸易逐渐发展,经济形势改善,改革举措源源不断。
1987年,中国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我国货币制度的决定》,该决定对人民币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改革细则中明确了取消元、角、分币种标准,实行人民币单一币种标准。
3. 人民币汇率改革1994年7月1日,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人民币汇率开始由国家银行管理。
2005年7月21日,中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度,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此时,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挂钩的时代结束了。
4. 人民币国际化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崛起与地位的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成为了当下的热点话题。
2013年10月,人民币正式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成员,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速。
5. 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了人民币跨境支付服务,2009年到2016年,人民币跨境支付总量从不到100亿元发展到超过4万亿元,体系日益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总的来说,人民币在经历了长达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成为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货币。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和地位的提高,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作用还将继续扩大。
人民币发展历程

人民币发展历程人民币是中国的货币单位,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历了漫长而辛苦的发展历程。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人民币发展的主要阶段和重要事件。
人民币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8年。
当时,为了应对国内战乱和通货膨胀的局势,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整军动员,开展了一系列的货币改革措施。
1948年底,人民银行成立,开始发行人民币。
首次发行的纸币面值为1000万元和500万元。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币开始正式流通。
当时的人民币采取了两种形态:纸币和货币。
纸币的面值有1圆、5圆、10圆、50圆和100圆等。
货币则分为1分、2分、5分和1圆四个面值。
人民币的发行初期,由于战争和内战对经济的冲击,经济基础薄弱,货币的供给量较小,人民币的流通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1955年,人民币进行了改版,取消了货币的使用,并调整了纸币的面值。
取消货币的举措,一方面是为了提高纸币的流通性,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加强货币的管理和稳定物价。
改版后的人民币面值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圆、5圆、10圆和50圆等。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人民币开始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汇率改革也成为了政府的重要任务。
1983年,中国决定开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改革汇率制度,成立了外汇市场。
这一决定开启了人民币汇率制度逐渐市场化的大门,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1994年,中国开始进行人民币汇率的部分可兑换试点。
这一试点的意义重大,标志着中国实施了全面的汇改政策,自此以后,人民币的汇率机制开始逐渐向市场化转变。
2001年12月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人民币也被纳入国际货币体系。
这一举措对于人民币的国际化和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如今,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球第五大使用量货币,成为国际间支付和储备货币。
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也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
我国的人民币制度.PPT

组 员 :
李 宇 杰 毕 莹 陈 红 庞 佳 宁
我国的人民币制度
?建立
?发展历史 ?内容 ?存在的问题
人民币制度 的建立
中国是货币历史发展悠久的国家
在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实行的是 一种多元化的货币制度,其中以铜铸币为主干, 杂用金、银、珠、玉和谷、帛及纸币。 在人民币发行前,中国有两种货币制度: ⑴国民党国民政府的货币制度 银两→银元→法币→金圆券→银元券 ⑵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货币制度 人民币是1948.12.1.由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时发 行的,其后,人民币制度逐步建立起来。
人民币制度的发展历史
• 1955年3月1日发行的第 二套人民币,主币有1元、 2元、3元、 5元、10元5 种,辅币有1分、2分、5 分、1角、2角、5角6种, 共计11种券别。为便于 流通,国务院还发布了 发行金属分币的命令, 自1957年12月 1日起发 行了1分、2分、5分3种 金属分币,自此我国进 入了纸、硬币混合流通 阶段。
人民币制度的发展历史
•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 银行发行的第一套人民 币,共1 2种券别62种版 别,其中1元券2种、5 元 券4种、10元券4种、20 元券7种、50元券7种、 100元券10种、200元券5种、 500元券6种、 10 00元券6 种、5000元券5种、10000 元券4种、50000元券2种。
人民币制度的发展历史
• 第三套人民币于1962 年4月20日起陆续发行, 计有1角、2角、 5角、 1元、2元、5元、10元 7种券别,13种版别, 其中1角券有 3种版别。 1980年4月15日起,增 加发行了1角、2角、5 角和1元 4种金属币。
人民币制度的发展历史
简述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

简述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建国初期(1949-1953):建国初期,人民币的汇率主要由政府进行调控,采取固定汇率制度。
此时期,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为1美元 =2.46人民币。
2. 第一个汇改(1953-1978):在这一阶段,人民币汇率制度开始逐步改变。
在1953年至1957年期间,中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包括人民币贬值。
然而,此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币重新回归固定汇率制度,并于1971年正式定为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为1美元 = 2.46人民币。
3. 第二个汇改(1978-1994):这一阶段可以说是人民币汇率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
1978年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此后人民币的汇率开始逐步放松管制,同时加强了货币市场的开发。
1981年,中国开始实行双重汇率制度,人民币呈现出了市场化的趋势,与市场供求关系逐渐相结合。
此后几年,人民币汇率逐步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市场经济的变化。
4. 第三个汇改(1994-2005):这个阶段可以称之为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阶段。
1994年开始,中国开始实行"双向浮动"制度,人民币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浮动。
此后几年,人民币汇率的波动范围逐渐扩大,反映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贸易的增长。
5. 第四个汇改(2005至今):2005年,中国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放松了人民币汇率的管制,推出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此后几年,人民币汇率逐渐加速升值,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关注焦点。
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政府在2008年底暂停了人民币升值,并将人民币汇率稳定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
综上所述,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固定汇率制度到市场化汇率制度的演变,反映了中国经济改革开放和市场化进程的发展。
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与市场需求和国际经济形势息息相关,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制度)建国前后人民币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建国前后人民币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壹、人民币制度的诞生人民币制度诞生于战火纷飞的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年代。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撕毁国共合作宣言,悍然发动内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处于被封锁、包围、分割的状态,为了自力更生地支援人民解放战争,各解放区银行纷纷发行地方性的流通货币,用以防止国民党货币的入侵,保护人民群众的物质财富。
于战争环境下,解放区货币制度存于发行和流通不统壹的缺点。
因为各个解放区于经济上是保持独立的,不可能发行整个解放区的统壹货币,各种地方性的货币不能相互流通。
由于发行的分散性,解放区的地方性货币价值不同,比价经常发生变化,币值难以稳定。
随着解放区的不断开辟和扩大,地区之间的经济关系有所增强,多元化货币流通的格局影响到解放区之间的物资交流和战争供给,因此客观上要求货币发行和流通由分散走向统壹,以适应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需要。
1947年,人民解放战争从防御转入进攻阶段,华北地区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后方,担负着推翻蒋家王朝,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任务。
4月16日,中共中央作出成立华北财经办事处及任命董必武为主任的决定。
次月,华北财办筹备处召开华北财经会议,这是为准备反攻而召开的第壹次有众多解放区参加的具有深远影响的会议。
会议决定各个解放区货币的兑换比价,能够相互流通,向统壹发行过渡,且积极筹建全国性的银行。
10月1日,董必武致电中央时提出:"银行的名称拟定为中国人民银行"。
8日,经中央同意后,即成立南汉辰为主任的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
24日,中共中央华北财经办事处正式成立,统壹领导华北各解放区的财经工作,同时,中共中央批准华北财经会议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具体着手货币的统壹事项。
1948年以后,各解放区逐渐连成壹片,邻近的解放区开始统壹行政区划,统壹财政和银行。
例如,1948年1月陕甘宁边区和晋绥边区合编为西北解放区,陕甘宁边区银行且入晋绥边区的西北农民银行。
5月,华北解放区决定,晋冀鲁豫边区的冀南银行和晋察冀边区的晋察冀边区银行合且成立华北银行总行。
这些边区的地方性货币实行固定比价,混合流通,把各区间的货币流通统壹向前推进了壹大步。
10月,山东解放区的北海银行币、西北解放区的西北农民银行币,又和华北解放区的冀南银行币实行按固定比价混合流通。
这样,华北、华东和西北三大解放区的货币实现相互流通,为人民币的发行和流通的统壹铺平了道路。
到了冬季,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相继展开,人民解放战争胜利于望,货币统壹的条件已经成熟。
1948年12月1日,由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农民银行合且组成的中国人民银行宣告成立,发行统壹的人民币,定为华北、华东、西北三区的本位货币,统壹流通。
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和人民币的发行,开创了中国金融史上的新纪元。
华北人民政府布告说,所有公私款项收付及壹切交易,均以人民币为本位货币。
人民币"不但统壹华北、华东、西北三区的货币,且将逐步统壹所有各解放区的货币,成为新中国战时的本位货币"(注:《华北银行总行关于发行中国人民银行钞票的指示》,1948年11月25日。
),标志着新中国货币制度的开端。
从源流上来说,人民币制度是解放区货币制度进壹步发展的产物,人民币继承了解放区货币的优良传统,但更加集中统壹,"人民银行新货币的发行,预告着解放区货币的进壹步巩固,和解放区经济的进壹步繁荣"。
(注:新华社社论《中国人民银行发行新币》,1948年12月7日《人民日报》。
)人民币发行和流通的扩大,首先是从解放区开始的。
它的价格是从各解放区货币的固定比价中体现出来的。
于合理制定人民币和解放区地方性货币比价的情况下,积极开展对解放区地方性货币的收兑工作,为全国建立统壹的人民币市场奠定基础。
二、独立、统壹、稳定的人民币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采取了壹种完全不同于解放前,也不同于世界其他各国的货币制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货币发行权属于国家;禁止外币于国内流通;外汇、外币和金银的买卖,统由国家银行经理。
"为此,人民币除了于解放区内部逐渐统壹外,各地采取了下列金融措施:首先是坚决肃清敌币。
蒋介石集团的恶性通货膨胀政策于其统治的最后几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中国人民遭受的灾难是空前绝后的。
人民解放军进入刚解放的地区,立刻宣布急剧贬值、形同废纸的国民党货币为非法货币,且坚决、迅速、彻底地肃清这些敌币,从而为人民币占领市场铺平道路。
其次是严禁金银流通。
国民党统治区因纸币毫无信用,造成金银于市场上计价流通,且成为金融投机的主要对象。
解放初期,这种现象依然相当普遍,成为人民币占领市场的主要障碍。
党和人民政府严禁金银流通,规定金银买卖和兑换统壹由国家银行办理,私下买卖和计价行使属于犯法行为。
当时采取藏金银于民的政策,允许人民持有金银,且以适当的价格进行收兑,把保存于人民手中的金银逐步集中到国家银行用作外汇储备。
依靠广大人民的支持,各地取缔金银投机活动,金银管理的办法取得显著成效。
再次是实行外汇管理。
人民解放军每解放壹个地区,必须取消外国银行的擅发货币权,禁止外币流通,实施外汇管理。
外汇(包括外币)均须存入中国银行换成外汇存单或售予中国银行,任何人不得运营买卖或私下转让,统由国家银行运营管理。
通过之上措施,彻底摧毁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货币制度,结束了金银、外币于市场上流通计价的历史,使中国人民砸碎了长时期来恶性通货膨胀的桎梏,人民币流通得到空前的统壹。
然而,人民币刚发行时,只能解决统壹全国货币的问题,仍来不及解决货币的稳定性。
1949年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全面胜利的壹年,财政支出猛烈增加,不得不发行大量人民币来弥补赤字。
这壹年中,曾多次出现程度不等的通货膨胀。
特别是10月中旬以来,全国物价剧涨,币值大跌,人民币流通经历壹场严峻的考验。
陈云同志及时指出:"这次币值下跌、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财政赤字庞大,因而钞票发行过多。
"他又说:"于政府的财政措施上,不能单壹依靠增发通货,应该于别的方面寻找出路。
"(注:《陈云文稿选编》第34-35页,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尽管新中国的通货膨胀和旧中国的恶性通货膨胀的政策有本质的区别,但也对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发生负面影响,因此,稳定通货是全国人民最关心的问题。
寻找什么出路才能从根本上稳定通货呢?1950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关于统壹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实施对稳定通货具有深远意义的"三平衡"政策,即统壹全国财政收支,实现全国财政收支平衡;统壹全国物资调拨,实现全国物资调拨平衡;统壹全国现金收支,实现全国现金收支平衡。
由于财政经济工作的统壹管理,很快就停止了通货膨胀,全国出现前所未有的通货稳定和物价稳定。
接着,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实现国家机关现金管理的决定》,规定所有公营企业、机关、部队及合作社的现金及票据,除保留规定限额外,全部存入银行。
单位往来壹般使用转帐支票,而不使用现金。
实施现金管理和转帐制度,使原来留于单位中的现金和流通领域中的大批通货,源源流回国家银行,缩减了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
同时,货币流通范围相应地发生了很大变化,壹部分是现金收付按照壹定轨道运转,壹部分是非现金(转帐划拨)大量结算,人民币流通渠道有了新的拓展。
为了主动掌握和调剂货币流通,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于1950年12月批准《货币管理实施办法》和《货币收支计划编制办法》,强调货币管理制度是进壹步统壹财经工作的重要环节,旨于集中资金,统壹管理,有效使用,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中巨大资金的需要。
另外,政务院于1951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国家货币出入国境办法》和《妨害国家货币治罪暂行条例》,主要内容是严厉打击伪造、变造人民币或贩运、行使伪造、变造人民币等违法犯罪行为,从法律上进壹步保证人民币的正常流通,维护国家货币的尊严和群众的合法权益。
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和货币立法工作的开展,是稳定通货的关键。
壹方面,人民币的稳定性于财政收支平衡、物资调拨平衡、现金收支平衡和国际收支平衡上均能充分地表现出来,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决定的。
另壹方面,人民币的稳定又为平衡财政收支创造了有利条件,使财政年有结余,从而顺利地进入大规模的国民经济建设时期。
这样,独立、统壹和稳定的人民币制度已经形成。
三、人民币制度的健全和巩固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令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组织形式。
但于建国初期,人民币制度是不够完善的。
具体表当下钞票种类复杂,面额大小悬殊,票幅尺寸参差不齐,纸张质量和印刷技术也较差,仍没有完全摆脱通货膨胀、物价不稳的痕迹。
据统计,"从1948年12月至1953年12月,共印制发行了12种面额、62种版别的人民币,最小面额只有1元,最大面额则50000元"。
(注:中国人民银行货币发行司编:《人民币图录》第3页,中国金融出版社1988年版。
)这段时期的人民币因券种纷繁,不利于交易和核算,亟需进行整顿和改革。
实际上,人民币的改革从1950年财政收支平衡和物价稳定以后就开始准备工作,原来定于1953年实施,但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推迟了时间。
到1955年2月20日,国务院颁发《关于发行新的人民币和收回现行的人民币的命令》,对货币制度实行改革,以便利交易和核算。
《命令》责成中国人民银行自3月1日起发行新的人民币(简称新币),收回现行的人民币(简称旧币),新旧币的折合比率为1比1万。
新币主币面额1元至10元,辅币面额1分至5角,每种券别印有汉、藏、蒙、维吾尔四种文字。
自新币发行之日起,凡机关、团体、企业和个人的壹切货币收付、帐薄记载及国际间的清算等,均以新币为计算单位。
应当指出,这次币制改革且不是重建壹种新的货币制度,而是对新生的人民币制度作了改进,主要是改变了货币的单位价值使人民币具有好见、好算、好使用、好记帐的优点。
将动辄以万元为单位的价格标度缩小为1元,不仅提高了单位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而且化繁为简为计算和流通提供便利。
钞票上印有四种文字,更有益于全国各地区的经济交流,展现了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经过改革的人民币制度是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符合广大人民愿望的。
新人民币种类简洁,交易和计算均感方便,能节约大量人力和财力,从而壹举消除了旧人民币上留有的通货膨胀的痕迹,令人耳目壹新。
这是我国进入国民经济建设时期于货币流通方面的壹项重大改革,于财政收支平衡和金融物价稳定的基础上,进壹步健全和巩固我国的货币制度,且提高了人民币于国际上的地位。
作为壹种新型的社会主义货币制度,人民币制度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第壹,人民币是集中统壹的货币。
中华人民共和国唯壹合法货币是人民币,也就是说,于我国市场上只准人民币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