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现代化进程分析

合集下载

印度的军事现代化之路

印度的军事现代化之路

,
海军 航空兵 战力 海 军 陆战队特战水平等诸多方面的行 动 能力 印 度还特 别重视海 军特 种 部 队建设 其 训练 强度 甚 至 超过 了
,
为 了防 务 目的 而依 靠 印度 总司 令 阿伦
海军

普 拉 卡 什说
,
印度
航程范 围 将达到 % ( 海 里 目前 这 艘航母 正 在 国营造 船厂 一一科钦船 若一 切 顺 利的话 年以 后 印 度将 拥有 & 艘航母 可搭 — 载 +( 架 海鹤 . / 战斗 机 的现

,
数据站
全程 监 测导 弹飞 行情
与工 程 公司正 在建造 &艘 大 型登 陆




发 展航母 是 印 度 军 队 的最 大

艘护卫舰 和 , 艘 快速攻击艇

,
拓展在海 外的军 事存 在


###
以保 证 印度拥 有 , 艘舰艇 的庞 大 0
年 公布 的 出
, ”
核学说草 案


还明 确提 空基
能力
!

射 可 装 载常规弹 头和核弹 头 导 弹 发射场 附近 还 装配 了 & 套高 级雷

!

,
印度马 扎 冈船厂 目前正 在建造

& 艘 隐 形护 卫舰
& 艘德 里级驱 逐
达系 统
&个
套 电子光纤 跟 踪系 统 和
,

,
印度第二大船 厂 加登 里奇造船
,
三是扩 大 战略 外延 在 中亚 蒙 古 非 洲 东 海 岸 建 立 军 事基地 或 监 听

印度的发展轨迹与经验解析

印度的发展轨迹与经验解析

印度的发展轨迹与经验解析内容提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的发展逐步进入快车道。

从总体上讲,印度的未来发展是充满希望的。

印度的发展具有独特的模式和经验,对于印度的发展经验和模式必须从应对工业危机和积极开拓新工业化的视角去分析和把握,才能真正审视到其精髓。

认真研究和借鉴印度的发展经验,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印度,发展轨迹,发展模式印度的发展现状和成就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的发展逐步进入快车道,成为迅速崛起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大国。

印度在80年代经济增长率为%,在1980~2002年间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2002~2006年间达到%,印度成为仅次于中国的经济增长最快的大国之一。

2005年,印度国内生产总值达7750亿美元,居世界第12位。

如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印度人均收入已从1980年的1178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3051美元,成为继美国、中国和日本之后的世界第四大经济体O。

印度有号称世界第二的铁路网,总长达万多公里,有居世界第三的公路网,达330多万公里,有10多个大海港和庞大船队,民用机场超过100个。

印度已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包括电子工业、机器制造业、能源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加工业等各个门类。

印度服务业在发展中国家表现特别突出,对GDP增长的贡献达到62%。

印度的科技不断进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

从科技人员的数量、科研质量、论文发表等方面统计看,印度都相当突出。

印度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具有较强优势。

在技术方面,除了信息技术外,印度在核技术、生物制药、空间技术、海洋工程等领域也有较强实力。

印度的高新技术产业比较发达,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制药业及精密机械制造业四个产业约占印度出口额的30%。

印度信息产业已成为国际名牌,印度生产的疫苗公认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印度还是转基因种子的全球供应商。

此外,印度还十分重视核能和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目前世界第四风电开发大国。

印度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印度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印度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近年来,印度经济呈现快速发展趋势,今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高达9.3%,这一世界文明古国在现代经济发展中正焕发出青春。

同为发展中国家,印度与中国在经济增长模式上有显著的不同。

本文对印度经济增长的现状和特点、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及发展趋势做一简要分析。

一、经济发展现状和特点1、经济增长呈现加速趋势1991年印度发生国际支付危机,政府被迫实施经济改革,之后经济发展呈现平稳增长的趋势。

2003年开始经济增长加速,该财年经济增长高达8.5%,在刚刚过去的2005-06财年(2005年4月-2006年3月)经济增长又达到8.4%的水平,增长速度仅次于中国,经济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图1:印度经济增长率数据来源:印度政府统计与项目执行部2、产业结构独具特色印度是一个农村人口众多的国家,农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较高。

由于受气候的影响较大,农业增长波动很大,农业增长的波动直接导致了宏观经济的波动。

与农业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服务业,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不断上升,2005-06财年达到54%,与此同时,服务业呈现加速发展趋势,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同中国经济发展轨迹不同,印度的工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相对较低,2005-06财年仅为26.1%。

表1:印度经济结构(%)数据来源:印度政府统计与项目执行部表2:印度经济增长速度(%)数据来源:印度政府统计与项目执行部3、消费处于重要地位2004-05财年,印度私人消费与政府消费占GDP的比重分别为61%和11%,二者合计高达72%,固定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仅为24%。

而2004年我国私人消费占GDP的比重仅为41%,固定资本形成占GDP的比重则高达44%。

另外,印度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不到中国的10%。

显然,相对于投资而言,消费在印度经济中处于更重要的地位。

4、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从2002年开始,印度对外贸易快速增长。

同中国相反,印度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外贸逆差逐年扩大,这种现象进一步说明印度具有旺盛的国内消费。

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案例

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案例

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案例(原创版)目录一、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概述二、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案例1.美国的现代化发展2.日本的现代化发展3.德国的现代化发展三、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案例1.中国的现代化发展2.印度的现代化发展3.巴西的现代化发展四、各国现代化发展的启示正文一、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的概述现代化发展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从传统的、落后的状态,向现代的、先进的状态转变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长期的、复杂的,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经历了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他们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二、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案例1.美国的现代化发展美国是现代化发展的典范,他们的现代化发展始于 19 世纪末,通过大规模的工业化和科技创新,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 20 世纪后半期,美国又通过信息技术革命,实现了经济的新一轮增长。

2.日本的现代化发展日本是亚洲最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他们的现代化发展始于 19 世纪末,通过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实现了工业化。

在 20 世纪后半期,日本又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3.德国的现代化发展德国的现代化发展始于 19 世纪末,他们通过大规模的工业化和科技创新,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 20 世纪后半期,德国又通过信息技术革命,实现了经济的新一轮增长。

三、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案例1.中国的现代化发展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始于 20 世纪初,他们通过引进苏联的技术,实现了工业化。

在 20 世纪后半期,中国又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在 21 世纪初,中国又通过信息技术革命,实现了经济的新一轮增长。

2.印度的现代化发展印度的现代化发展始于 20 世纪中叶,他们通过引进西方的技术,实现了工业化。

在 20 世纪后半期,印度又通过信息技术革命,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3.巴西的现代化发展巴西的现代化发展始于 20 世纪中叶,他们通过大规模的工业化,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印度的工业化进程细算起来已长达半个多世纪

印度的工业化进程细算起来已长达半个多世纪

印度的工业化进程细算起来已长达半个多世纪。

在起始阶段,尼赫鲁总理仿效苏联采取进口替代模式。

1991年实行经济改革开放后,印度的工业化开始向技术驱动模式过渡。

在电脑软件技术和服务业的带动下,印度赢得了“世界办公室”的美誉。

如今,印度现政府正在致力于重振制造业和农业,促进经济稳定高速增长,力争到2020年跻身发达国家之列。

印度的工业化道路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尼赫鲁发展模式时期印度是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

1947年印度获得政治独立后,尼赫鲁总理为改变殖民地性质的农业经济和薄弱的工业基础,把到20世纪末实现工业化作为奋斗目标。

当时世界上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另一种是苏联的中央指令性计划经济。

尼赫鲁决定走第三条道路:以公营和私营并存的混合经济发展计划为手段,以“社会主义类型”为目标,加强国家控制和发展经济的能力,建立一个独立自主、消灭贫困和争取社会公正的国家。

他实际上选择了苏联模式,所不同的是,在混合经济体制下行政命令和市场力量同时起作用。

在建设资金和技术都缺乏的情况下,印度主要依靠外国经济援助弥补本国的不足,重点发展国营经济,对本国私营大企业在扶持的同时加以限制,对外国私人资本实行利用与限制相结合的政策。

在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印度成为世界上除社会主义国家以外对经济干预最多的非社会主义国家,其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三个基本特征:其一,国家通过五年经济发展计划和国有化措施加强国营经济。

印度国营食业的发展主要靠国家对五年计划的投资驱动。

此外,印度曾掀起过三次国有化的浪潮。

独立初期,印度政府从英国殖民政府手中接管了铁路、邮电、印度储备银行、军工企业和矿山等要害部门,并把它们转变为国家所有的企业和事业单位。

1969年政府对14家私营大商业银行实行国有化,使国家控制了全国90%以上的银行存款和贷款。

上世纪70年代初,印度先后对石油、煤矿、普通保险企业实行国有化。

为了避免大批纺织工人失业,印度政府又对约占全行业1/3的处于经营困境的私营纺织厂进行了收购。

印度教育制度的现代化和变革

印度教育制度的现代化和变革

印度教育制度的现代化和变革印度是一个充满文化遗产和传统的国家,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历史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但印度早期的教育制度却不太先进,缺乏灵活性和现代化。

然而,如今印度正努力推进教育制度的现代化和变革,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和全球化的要求。

第一部分:印度现代化的教育制度印度的现代化教育制度始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英国殖民者将自己的教育制度带入印度,为当地人培养传教士和官员等人才。

这种教育制度注重学习英语和西方文化知识,而忽略了印度自身的文化和传统。

此外,教育资源不均衡,农村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孩子很难接受普及教育。

随着印度的独立,教育制度开始取得了一些进展,印度政府逐步推出了普及教育政策,并出台了以母语教育为基础的政策,以更好地满足当地人民的需求。

同时,印度政府也大力投资于教育和科技创新,吸引外国公司和科研机构来印度投资,为印度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第二部分:印度教育制度的变革随着印度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教育制度自然而然地需要变革和改进,从而适应当下的社会需求和全球化的挑战。

第一,教授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印度教育制度注重传授“知识”,学生被要求记忆大量的信息和概念。

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记忆已不再是成功的关键,更重要的是学习和运用信息以及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因此,在现代教育制度中,教授方式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社会批判能力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等能力。

第二,与全球化的对接。

全球化已成为当今全球发展的趋势,因此印度的教育制度也必须与之对接。

现代印度教育制度需要注重国际化和全球化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全球化思维能力,以应对日渐增多的国际竞争和挑战。

第三,教育多样化。

印度的教育制度始终存在着地区和贫困等问题,因此印度政府需要更注重教育多样化,适合不同阶层和区域的教育需求。

同时,印度教育制度也需要注重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以更好地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殖民统治下的印度经济改革与现代化进程

殖民统治下的印度经济改革与现代化进程

殖民统治下的印度经济改革与现代化进程在20世纪初期,印度经历了殖民统治的恶果。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1757年征服孟加拉地区,接着掌控了印度大部分地区。

然而,印度的经济始终被视为是英国帝国的附属品。

英国殖民政府以剥削印度的资源和人力为前提,促使了面临生存挑战的印度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以达到现代化进程的目的。

一、殖民统治下的印度经济问题在英国殖民统治下,印度经济遭遇了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

在19世纪早期,印度的贸易被控制在东印度公司的手中,从而限制了印度经济的发展。

此外,英国政府迫使印度垄断榴莲和茶叶的种植,以及生产因缺乏市场而浪费了很多资源的作物。

这些剥削行为严重损害了印度的经济,并使印度的国家财富流向了英国。

同时,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期,印度遭受了多次饥荒和瘟疫的侵袭,极大地影响了印度经济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发展。

因此,印度的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和限制。

二、印度的经济改革面对经济危机和殖民统治带来的问题,印度政府开始积极进行一系列的经济改革。

最早的改革是“加尔各答方案”,该方案于1904年实施,旨在鼓励小型企业和农村自治,并采取了一系列的贸易保护措施以减少对进口商品的依赖。

然而,该计划并没有大规模地改善印度的经济状况。

20世纪30年代,印度开始加速实施多项经济改革,其中最令人瞩目的是“产业化方案”。

该方案由印度议会的一位议员纳赛鲁丁起草,旨在抵制强制割裂生产力的习惯,并逐步建立起自给自足的工业基础设施。

该方案获得了广泛支持,成为印度发展工业进程的开端。

此外,印度政府还成立了一系列的经济委员会,以支持制造业、铁路建设和其他重要领域的发展。

三、现代化进程自1947年印度成功独立以来,印度政府继续进行经济改革以推动现代化进程。

其中,1969年国有化银行的举措为印度银行业带来了大幅改善,为印度经济的大规模增长奠定了基础。

此外,印度还开发了古拉里核电站、第一台印度制造的计算机和超过20颗卫星等诸多核心技术。

印度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与分期

印度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与分期
A z H A N ・ X U E s H U z o N G H E N G
学 术 纵 横
印度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与分期
口 王 芳

印度 要: 印度 现代 化 大 致 经 历 了屈 对印度传统经济结 构的破坏 , 力 图把 印 创伤和实现了经济 的初步恢复后 ,
辱起 步、 独立发展、 改革开放 三个 阶段 。 度开 拓成为英 国的商 品市场 和原料产 政府立即开始全面推进现代化 , 印度从 英国殖 民统 治在消灭 印度传 统文 明的 地 。为 了实现这个 目标 , 英 国对 印度传 此走上了独立发展 的现代化道路。 同时也移植 了许 多西方文 明的内容 , 从 统 的农 业手工业 直接结 合 的 自然经济
着 改革开放 的方 向迈出了第一步 , 而且
改革收到了初步成效。 拉・ 甘地政府把提
坏性 的使命 ,即消灭 旧 的亚 洲式 的社
为西方式 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
印度真 正意义 上的现代 化是 在获 高生产率 , 促进增长摆在了突出位置 , 继 英 国殖 民统 治获得独立 , 成为一个独立 极 引进外资 和外 国先进技术 。拉 ・ 甘地
到 1 9世纪中叶英 国殖民统治时期 。英 国家资产 阶级 的剥削 本质决 定 的。然 变 。公营企业 开始被要 求注重 经济效 国殖 民统治 者在破坏 和掠夺 印度 的同 而 , 英 国的殖民统治给印度带来种种灾 益 , 对 私 营 企业 经 营范 围 和增 长 规 模 的
时 ,在印度 嫁接 了英 国 的某 些社会 体 难 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 造成印度现代 限制有所放宽 , 并且开始关注 和鼓励 出
殖民统治 者出于拉拢 、 软化资产阶 基本政策 ,也成为印度现代化的基石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城的农民由于城乡的矛盾受到了城市是对其“推”的作用,同时又因为土地私有制及农民根深蒂固的思想等因素受到了拉的作用。由于印度存在土地私有制,长期的压迫使农民对土地有非常强的思想依赖,在城里赚到钱的农民纷纷回到农村置房置地,由于这一情况的普遍性,使得印度的城市化受到了很大的阻力。同时,大规模的回乡造成农村劳动力过剩,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印度现代化的进程。
种姓制度也是影响印度城市化的重要因素。印度人非常注重种姓区别,大多数人都愿意同同一姓氏的人居住在一起,他们甚至会为此重新回到农村而放弃在城中的工作,这种同一姓氏居住在一起的现象在印度非常普遍,这也成为制约印度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障碍。然而严重的种族观念导致了一些贫富分化和社会分配不均问题,由此制约了印度的经济发展以及现代化进程,这也成为印度政府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由于其观念根深蒂固,印度社会仍需较长的时间来解决这一问题,仍需一场彻底的思想观念变革。
印度现代化进程分析
学号:姓Biblioteka :班级:关键词:印度现代化开端社会现代化依附理论借鉴
摘要:印度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水平还比较低,但印度通过改革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印度现代化的开端主要是来源于外部压力,印度要想正正实现全面的现代化必须摆脱大国的控制。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三者息息相关。
(二)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和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及三者的关系
在现代化进程中政治革命、经济革命、社会革命三者之间会存在时差,有的很明显,例如英国,从政治革命初步成功到开始经济革命即工业化用了将近六七十年;有的则不明显,甚至是同步进行,例如印度,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也是经济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现代化的过程。
(三)城市化及影响城市化的因素
城市化作为评价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印度的城市化可以追溯到印度河流域文明时期,不过相比从前,独立后的印度城市化脚步有所加快。就印度诚镇人口的绝对数量而言,在世界上已名列前茅,但根据印度的居住城市人口比例,印度仍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城市化的动力、社会文化因素、土地制度以及居住在乡村人口的思想认识和民俗习惯等都在影响印度的城市化进程,同时这些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也在影响印度的现代化进程,在城市化中出现的问题也反应出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印度现代化的开端及成果
印度位于南亚次大陆,是世界人口第二大国,根据联合国的估算,印度今年人口总数为11.03亿。印度是一个文明古国,它既是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中心之一(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和古中国),也是世界四大古典文明之一(古希腊、古罗马、印度和中国)。1600年英国侵入印度,1757年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1947年印度获得独立,1950年成立印度共和国,印度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起步比较晚,目前现代化水平还不太高。
影响印度城市化的因素大都是一些根深蒂固的思想因素,这也给印度改变这一问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些因素也或多或少得影响着印度的现代化进程,所也解决这些问题也成为了印度的重要任务,需要整个印度社会对其加强重视和付出努力。
(四)困难而漫长的过程
影响印度现代化进程的因素有很多,有外部因素,如世界政治格局、经济格局等;有内部因素,如历史文化因素、国家发展战略等。总之,印度要想实现高水平的现代化就必须放眼世界,用发展的眼光来对待本国的现代化,并为全面实现现代化付出努力。要想改变印度落后的现状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制定远大、科学的战略,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这将是一个漫长而且充满未知的过程,让我们共同见证印度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并借鉴印度发展中成功的经验,运用于我们中国的发展之中;分析印度有所失误的地方,总结经验,避免中国的发展出现同样的失误。让我们共同努力,把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繁荣局面,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印度是亚非殖民地中最早获得独立的国家,当开始规划现代化的道路时,有两种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一种是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尼赫鲁认为两种道路都有各自的利弊,都不能照搬,印度要想获得现代化的发展就必须走出自己的道路。据此,他提出了印度经济现代化的目标、体制和发展战略。
在目标方面,他提出经济增长、社会公平、自力更生三者并重的设想。要根本改变印度落后的面貌就必须使经济快速的增长,但尼赫鲁认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减小贫富差距。而且他还指出印度要想真正实现经济独立发展,就必须摆脱大国的控制。正如“依附理论”所说的那样,依附于大国的现代化无法实现长远的发展,无法在政治和经济上获得真正的独立。尼赫鲁制定的这一目标既是政治改革,同时也是经济改革和社会改革,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改革中已经出现了全民民主的影子。在体制方面,确定的是混合经济体制,主张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但在企业中公有制占主导地位。虽然这种在“强政府”控制下的体制能在一定时期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这种体制不利于长远的发展。在发展战略方面,以发展重工业为重点,带动轻工业的发展;通过土改合作化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农业。这一模式在初期起到了一定的成果,但后期却出现了很多问题。企业中公有成分占主导地位,严重模糊了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导致了权力的错位。社会贫富差距不减反增,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使改革迫在眉睫,然而在现代化模式的转变中还是走了很多弯路。
印度的现代化始于19世纪中叶英国殖民统治时期,不同于英国现代化的起步,印度最初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迫于外部压力的,英国的殖民统治使印度成为产品倾销地、英国的工厂,由此才引发了印度现代化的开端;而英国却是先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然后才开始了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具有一定的主动性。被动的现代化并没有使印度取得较快的发展,相反英国却成了最大的受益者。直到印度独立后,印度的现代化才得以全面的发展。50多年来印度的现代化去得了一些成就。例如,在政治现代化方面实现了民主化和国家整合;在经济现代化方面全面推进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在社会领域推进宗教世俗化和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等都取得了一些发展,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印度的信息产业在国际上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印度的工业化仍然没有完成,全面实现现代化仍需要印度长期的努力与奋斗。
影响印度城市化进程的动力主要有工业化、城乡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和人口移动。由于独立后的政府对工业发展的支持以及之后的绿色革命所带来的印度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印度的工业化和城乡市场经济等动力因素支持还算充足。这也是印度现代化初步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由此可见印度政府控制的作用对现代化初步发展起到很大作用。但印度教育的贫富分化却严重影响了印度的现代化进程,同时也影响了印度的城市化进程。要想真正摆脱贫困就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城市,从而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但倘若不解决这一问题,必将成为影响印度现代化发展的重大障碍。
同其他国家一样,印度现代化过程中,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印度的政治正在向民主化方向发展,尽管现在的印度在民主法治方面建设的还不够完善,但政府已经在努力的建设民主社会;尽管印度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但他遵循工业化的发展逻辑,工业增加值和劳动力比例在不断上升,农业增加值和劳动比例在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在不断的发展;印度社会发展一百年,人口翻了两番,平均预期寿命增加三倍,婴儿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但城市化进程缓慢,妇女的社会地位仍比较低;印度的初等、中等、高等教育都取得了一些发展,在二十世纪里,印度的中学入学率扩大了近二十倍,大学入学率提高近一百倍。印度的信息化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电话、电视、电脑的普及率都在提高,但信息化水平非常低;印度的产业结构也存在很多问题,拿印度的软件业来说,尽管其软件和IT服务外包行业非常发达,但其制造业却十分落后,而且其软件业过分依靠外国,这也会影响其长远发展。
拉·甘地继任总理后也实行了现代化改革,他主张继续努力实现社会公平,缩小贫富差距;明确政府职能,减少公有经济对经济的绝对控制;注重发展高科技产业,使印度跟上世界现代化发展的潮流;继续推广绿色革命,促进印度农业产业化发展。这一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同时也确立了印度现代化发展的模式,极大地推动了印度现代化的发展。一系列的改革也是印度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以及社会现代化的体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