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

合集下载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古代诗词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知识。

当我们仔细品味古诗词时,会发现其中融入了许多有关生物学的奥妙,这些内容既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也为我们了解生物世界带来了启示。

经典之首《诗经》中的《采薇》就是一首关于植物的诗。

诗中描述了一个少女自采薇草的情景,给人以自然优雅的感受。

通过仔细品读这首诗,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情感的流露,还能从字里行间发现一些植物学的特征。

诗中的“采薇南山下,南山而北楚”的描述描绘了植物生长的地理环境,南山为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植被分布的思考。

而《诗经》中的《静女》则描绘了一位美丽的少女,将她比喻为葡萄,诗中的“蔓草青青柳条长”描述了葡萄蔓和柳条的生长状态。

通过这样的描写,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对植物的细腻观察和对自然的热爱。

在唐代的诗词中,也不乏对动物的描绘。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以草地和牛羊为题材,抒发了作者离别的情感。

诗中的“草色烟光残照里,白头偕老还如此”描绘了大草原上奔跑的牛羊,给人以生动的画面感。

通过这样的描写,我们能够感受到大草原上动物们的奔放和大自然的宽广。

还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词《静夜思》也有着生物学的思考。

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描绘了明亮的月光巧妙地映照在床前的场景,给人以宁静的感受。

同时,诗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样的描写与人类的生物钟和动物迁徙的规律相关,我们可以从中联想到生物学中对节律和迁徙的研究。

而元代文人辛弃疾的《丑奴儿如梦令》则将蝴蝶和花朵融入到了诗中。

诗中的“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追求,将蝴蝶的伴侣选择行为巧妙融入到诗词之中。

通过这样的描写,我们能够感受到蝴蝶的特殊生物学行为以及它们与花朵之间的关系。

古诗词中蕴含了大量的生物学知识,通过仔细品读其中的细节,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文学的艺术之美,还能够了解到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和规律。

古诗词与生物

古诗词与生物

古诗词与生物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精华,更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而生物则是自然界的奇妙创造,它们的多样性和生命力让人惊叹。

古诗词和生物似乎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它们之间却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植物类古人对植物的描写是非常细致入微的,他们不仅关注植物的形态和颜色,更注重植物的生命力和精神内涵。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描绘了草的生命力和顽强不屈的精神,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界的神奇和生命的力量。

古人还喜欢用植物来比喻人的品质和性格。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中写道:“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这首诗中的“参与商”就是指一种植物,它的性格坚韧不拔,正如卫八处士一样,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二、动物类古人对动物的描写也是非常生动形象的,他们不仅关注动物的外貌和习性,更注重动物的精神内涵和人性化的表现。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中的“鹳雀楼”就是指一种鸟类,它的形态高雅,寓意高远,正如诗人追求卓越的精神一样。

古人还喜欢用动物来比喻人的品质和性格。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鸿,飞羽翩翩。

远行万里道,背负琵琶弦。

”这首诗中的“鸿”就是指一种大雁,它的形态高雅,寓意高远,正如离别时的人们一样,背负着思念和希望,远行万里。

三、昆虫类古人对昆虫的描写也是非常细致入微的,他们不仅关注昆虫的形态和习性,更注重昆虫的生命力和精神内涵。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中的“蜻蜓点水”就是指一种昆虫,它的形态轻盈灵动,寓意高远,正如诗人追求卓越的精神一样。

古人还喜欢用昆虫来比喻人的品质和性格。

初中生物知识点必背古诗词

初中生物知识点必背古诗词

初中生物知识点必背古诗词初中生物课程中,虽然不直接涉及古诗词,但我们可以借鉴古诗词中蕴含的自然哲理和生物现象,将它们与生物知识点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生物学知识。

以下是一些可以与初中生物知识点相结合的古诗词内容:1. 植物的生长过程:-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诗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长的季节性特点和环境因素。

2. 光合作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青青子衿》)- 这句诗中的“青青”形容植物的嫩绿,可以引申到光合作用中植物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的过程。

3. 呼吸作用:-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 - 诗句中的“尽欢”可以类比生物体在适宜条件下的旺盛代谢,即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4. 遗传与进化:-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达尔文进化论的概括)- 虽然不是古诗词,但这句话可以与生物进化论的知识点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

5. 生态系统:-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 诗句中的“两岸猿声”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6.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

”(《华严经》)- 这句话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细胞作为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每个细胞都有自己的结构和功能。

7.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诗句中的自然景象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8. 生物多样性:-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王维《相思》)- 诗句中的“红豆”可以代表特定的生物种类,引申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通过这些古诗词,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生物学的知识点,还能够培养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古诗词中的生物现象

古诗词中的生物现象

古诗词中的生‎物现象1、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生物的繁殖。

春天到了,万物苏生,水里的微生物‎们也不例外。

在江水中有一‎些是植物,如浮萍之类的‎,而有些是像藻‎类的动物,他们也大量的‎繁殖,一起构成了江‎水美丽的颜色‎。

2、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增广贤文》)——营养生殖--扦插。

扦插也称插条‎,是一种培育植‎物的常用繁殖‎方法。

可以剪取某些‎植物的茎、叶、根、芽等(在园艺上称插‎穗),或插入土中、沙中,或浸泡在水中‎,等到生根后就‎可栽种,使之成为独立‎的新植株。

而有些植物在‎移栽过程中,由于根系遭到‎破坏,致使其吸收水‎分的能力大大‎减弱,加之蒸腾作用‎会丧失大量的‎水分,所以移栽后很‎难成活。

3、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长恨歌》)--嫁接。

嫁接,植物的人工营‎养繁殖方法之‎一。

即把一种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种‎植物的茎或根‎上,使接在一起的‎两个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

嫁接时应当使‎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

接上去的枝或‎芽,叫做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做砧木或台‎木。

接穗时一般选‎用具2~4个芽的苗,嫁接后成为植‎物体的上部或‎顶部;砧木嫁接后成‎为植物体的根‎系部分。

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植物色素的作‎用或温度的影‎响。

植物的叶子中‎含有不同的色‎素。

【在这里起主要‎作用的是叶绿‎素和花青素】在春、夏季节,枫叶、黄栌等树木的‎叶子由于光合‎作用强烈,叶绿素掩盖着‎花青素,因此呈现出一‎片绿色。

一到深秋,树叶受到寒潮‎和霜冻的侵袭‎,叶绿素被破坏‎,叶子里的水分‎也减少了,不能及时运输‎掉的淀粉变成‎了葡萄糖,糖分就逐渐转‎化为花青素,于是,绿叶变成了红‎叶。

5、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类胡萝卜素、花青素春天光照、温度、水分条件都良‎好,因此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特‎别快,植物体在迅速‎积累了大量营‎养后,就会开出五彩‎缤纷的花朵。

浅析高中生物课教学中古诗词的巧用

浅析高中生物课教学中古诗词的巧用

浅析高中生物课教学中古诗词的巧用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许多历经千百年仍脍炙人口的诗词。

在这些诗词中,有很多描写了生物学现象,蕴含着一定的生物学知识。

笔者广泛阅读前人诗词解析和诗词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的的相关文献,认并将之自然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诗词中体现的生物学现象或蕴含的生物学知识我国古诗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诗人在对自然景观的观察、筛选基础上融入个人的情感而创作出来的,所以,有大量的诗词描写了生物学现象,蕴含着一定的生物学知识。

常用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1)描写生物个体的特征。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形象地描写了鹅的外形特征和习性特征。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金黄甲”描写了菊花不同于其他“百花”的个体特征——在秋季开放。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简洁生动地勾画出腊梅在寒冬开放,气味芬芳的鲜明特性。

(2)反映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反映了不同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精确地反映出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并隐含着一条食物链;“西湖春色归,春水绿如染”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说明春天来临,藻类植物开始大量繁殖……另有《诗经·国风》“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描述了鸠占鹊巢现象,也反应了生物科学定义的种间竞争关系。

(3)描写生物的生活、生殖、行为等。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说明了动物的运动及生活环境;“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诗句,则描绘了与植物的生殖发育有关的现象。

2. 诗词中蕴含的美和其中的人文教育价值在传统的自然科学教育认识中,科学教育是严谨的、理性的,人文教育是感性的,两者界限分明。

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两种教育显然不应继续界限分明了,只有把两种教育恰当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同时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才,更好地承担起社会的责任。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1.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一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树叶落下后,其中的营养又被根吸收,比喻不忘本源。

落叶中的有机物通过细菌、真菌的分解作用,产生各种无机营养成分又被根吸收。

同时分解产生的C02释放到大气中,又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由此可见,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不断循环的。

2.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一类胡萝卜素、花青素春天光照、温度、水分条件都良好,所以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特别快,植物体在迅速积累了大量营养后,就会开出五彩缤纷的花朵。

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黄、橙、红之间变化,那是类胡萝I、素的作用,类胡萝卜素种类许多,颜色也许多,最常见的有橙黄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

另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红、紫、蓝之间变化,那是花青素的功劳,花青素有一个特点,能够随着细胞内酸碱度的变化而改变颜色。

酸性时它是红色,碱性时它是蓝色,中性时却是紫色。

“春天孩儿脸”,天气变化无常,光照、温度、湿度变化较快,而这些变化都可•引起细胞内酸碱度的改变,从而导致花朵颜色的不断变化。

由于各种花朵中所含色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加之花青素在不同酸碱度下的颜色变化,并且植物体在春天新发的嫩芽、新叶中叶绿素尚未形成,类胡萝卜素或花青素的颜色得以显露,也会或多或少带上红色或黄色,有的甚至能够与花朵争艳,这样就形成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自然美景。

3. “春蚕化蛹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从科学角度来说,蚕不吐丝了,并不是它死了. 而是它成虫r,长大了,进入青春期了.而它一旦破蛹而出.就以为着结束了蚕的生活,变成了蛾4.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一一龚自珍《己亥杂诗》(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及物质的循环)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一一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一叶绍翁《游园不值》(植物的向光性)7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高中生物】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

【高中生物】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

【高中生物】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叶子落下后,营养物质被根部吸收,这是一个不忘记起源的隐喻。

落叶中的有机物通过细菌和真菌的分解产生各种无机养分,并被根系吸收。

同时,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被释放到大气中,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可以看出,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类胡萝卜素、花青素春天,光照、温度和水分条件都很好,所以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特别快。

植物在迅速积累大量营养后,会开出五颜六色的花朵。

有些花的颜色可以在黄色、橙色和红色之间变化。

这就是类胡萝卜素的作用。

有许多种类的类胡萝卜素和许多颜色。

最常见的是橙色胡萝卜素和黄色叶黄素。

其他花朵的颜色可以在红色、紫色和蓝色之间变化,这是花青素的功劳。

花青素的一个特点是,它们可以随着细胞pH值的变化而改变颜色。

酸性时为红色,碱性时为蓝色,中性时为紫色。

“春天娃娃脸”,天气多变,光线、温度和湿度变化迅速。

这些变化会引起细胞内pH值的变化,导致花色的持续变化。

由于不同花朵中所含色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花青素在不同pH下的颜色变化,以及春天植物的新芽和新叶中尚未形成叶绿素,因此可以显示类胡萝卜素或花青素的颜色,或多或少为红色或黄色,有的甚至可以与花朵竞争,这样就形成了“花团锦簇,春意盎然”的自然美。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花青素一般来说,大多数植物的叶子是绿色的,因为它们含有比黄色叶黄素和橙色类胡萝卜素更多的绿色叶绿素。

但叶绿素有一个特性,在植物生长过程中不断形成和破坏。

叶绿素的形成与两个外部条件有关: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温度。

如果没有阳光,叶绿素就无法形成。

人们利用这一原理通过遮荫栽培韭菜和豆芽。

当温度过低时,叶绿素无法形成。

此时,叶绿素的破坏率增加。

随着叶绿素含量的降低,叶片逐渐呈现出其他色素的颜色。

有关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的古诗词

有关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的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是我国古代诗人们以自然景物和人文风情为题材,以艺术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来的。

在古诗词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融为一体,不仅展现了我国古代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也表现出了我国古代人类学、地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知识的丰富与深刻。

一、物理1. 江河:古诗词中常常提及江河,如岳阳楼记中“江山如画”一句,表现出我国古代诗人对江河的景色的喜爱。

在物理学的角度看,江河的流动代表着物质的流动和动力学的研究。

2. 山峰:“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的诗句展现了我国古代诗人对山峰的景色的赞美。

从物理角度来看,山峰代表着地球的构造和地球物理学的研究。

二、化学1. 花草:古诗词中常常描绘花草的景象,如“一尺深红草复绿”一句。

从化学的角度看,花草代表着植物化学和生态学的研究。

2. 海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句中展现了我国古代诗人对海水的景色的憧憬。

从化学角度来看,海水代表着水化学和海洋学的研究。

三、生物1. 鱼虫:古诗词中常常描绘鱼虫的活动,如“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的诗句。

从生物的角度看,鱼虫代表着动物学和昆虫学的研究。

2. 鸟兽:古诗词中常常提及鸟兽的形象,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一句。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鸟兽代表着鸟类学和兽类学的研究。

四、地理1. 星辰:古诗词中常常提及星辰的壮丽景象,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

从地理的角度看,星辰代表着天文学和地球科学的研究。

2. 天地:古诗词中常常提及天地的广阔,如“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诗句。

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天地代表着地理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

总结:通过古诗词中对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的描写,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我国古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也能体会到我国古代人对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知识的丰富与深刻。

这些古诗词对于我们理解和把握自然界的规律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同时也丰富了我国古代的人文知识,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个人观点:古诗词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的描写,既是我国古代人对自然的情感流露,也是对自然知识的启蒙与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性
诗人 李绅 在《悯
B新
农》诗
陈代
中的

诗句。 用达
C.生
尔文
殖和
的自
发育
然选
择理
D
论来
说,这 属于
5楼
4.稻
?
花香
A.生
?山坡风格
里说
物对
?
丰年,
环境
听取
的适

蛙声

B.
片。”
过度
这是
繁殖
辛弃
C.
疾的
适者
词句,
生存,
形象
不适
地说
者被
明了
淘汰
保护 青蛙,
D.长
农作
期的
物就
生存
丰收
斗争
的辩
?2009-2-1515:48
10、“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 菜花无处寻”(南宋•杨万里《宿 新市徐公店二首》)这句诗描述生 物与环境哪一种适应性()
A.拟态B.保护色C.警戒色D.共生
1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 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 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 素影响了枫林叶色的变化()
A.土壤B.光C.水D.温 度
寻。”
该诗
句说
明了
动物
具有
保护
色, 能躲
避敌
害或
捕, 达到 保护 自己 的目 的。
一些 昆虫 的保 护 色, 越来 越逼 直 而它 们的 天敌 视觉 也越 来越 发 达, 结果 双方 都没 有明
显取 得优 势, 这说 明
A.适 应的 相对 性
B.双 方相 互选 择, 共同 进化
D.自 然选 择不 起作 用
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
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
时间:2009年03月31日 来源:教育周刊作者:揭东县金溪初级中学
玉龙
许多古诗词能生动现象地描述与生物的相关知识,尤其是涉及生命特 征、生态因素、物质循环、环境影响、动物行为、激素调节等内容。充分利用 古诗词这些文学资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效果。结合我 市中考生物考试范围的要求,现就本人在中考备考复习中这一方面相关知识整 理成试题的形式介绍如下,供各位同仁和学生参考。
1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 白鹭上青天”(唐•杜甫《江南春 绝句》)
同种动物会因为觅食、防御、 繁殖等原因而生活在一起,这属于 动物的现象。
15、“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 蛙声一片”。(宋•辛弃疾《西江 月•夜行黄沙道中》)请在这句诗 所描述的农田生态系统中,写出一 条食物链:。
参考答案:1.(1)C(2)B 2.D
2009-2-1515:49
回复
山坡风格
山不
能存
C.双 方在 生存 斗争 中不 分胜
虎。 这句 熟语 用生 态学 的观 点来 解释 是
A.虎 的生
活需 要较
情凶 残,
大空
通常
间,
会欺

负身
一座
体弱
山只
小的
能提

供一
虎,
只老
甚至
虎生
将其
活的
吃掉
空间
D虎
B.虎
是处
的性
于营
情孤
养级
僻,
很高
通常
的生
不群
物,
回复
2公孙暮云*
16位粉丝
9楼
猜 到 是 你 了.
山坡风格
2009-2-1515:50
哈 哈 哈 哈 哈
10楼
8、
青 山绿 水” 与
穷 山恶 水” 的深 刻含 意说 明在 生态 系统 中起 重要 作用 的是
A.卵—幼虫
B.幼虫—蛹
C.蛹—成虫
D.若虫—蛹
2009-2-1515:48
回复
3楼
2.
离 离原 上 草, 一岁 一枯 荣。 野火 烧不
尽, 春风
.遗传 和变
吹又

生。”
—0?2009-2-1515:48
该诗?回复
所揭
4楼
示的
3.春
生命
?
种—一
现象?山坡风格
粒粟,
是?
秋收
万颗
A应
籽。”
激性
这是
和适
唐代
二、填空题
1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 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白
《将进酒》)
不少人由于极度紧张、忧愁、 悲伤等原因往往会引起体内发生 一系列急剧变化,造成 严重失调, 在很短时间内出现白发。
1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 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草本植物大多属多年生,使变 得生动可感。
一、选择题
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1)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项生命基本特征()
A.呼吸B.遗传与变异C.应激性D.新陈代谢
(2)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植物的生长()
A.土壤B.光C.水D.空气
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
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
月•夜行黄沙道中》)这句诗描述
的是哪一项生命基本特征()
A.呼吸B.遗传与变异C.新
陈代谢D.应激性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
子”(唐•李绅《悯农诗》)这句
进酒》)这句诗反映出生物圈中的
哪一种物质的循环()
A.水循环B.碳循环C.氧循环D.氢循环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 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 杂诗》)这句诗反映出生物圈中的 哪一种生物因素在物质循环中的 作用()
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 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 江晓景》)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 非生物因素影响了鸭的生活()
A.光B.空气C.水
D.温度
9、“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 稀”(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这句诗描述的是在农田生态系统 中,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
A.种内竞争B.种内互助
C.捕食D.种间竞争
?回复
证关 系。卜 图是
农田
生态 系统
严重
后果
中的

食物
链:
A.蛇 的数

量大
稻f
大增


虫f
B.虫

害严
蛙f
重,水

稻减


稻f
C.老
老鼠
鼠大
f蛇
量增 加,危 害粮 食
如果
青蛙
D.青
被大
蛙减
量捕
少,维
食,造
持了
成的
生态
系统
的平
2009-2-1515:49
回复I
5.儿
童急
山坡风格
走追
蝶, 飞入
菜花
无处

能得
到的
能量
C.虎
少,
的性
因此
其个 体数
异的 根本
量也
原因

?2009-2-1515:49
?回复
A.D
8楼
NA
-7“
f D
7.
?
母生
NA
?山坡风格
?

仔,
B
连母
.DN
十个
Af
样。”
RN
这一
A
谚语
C.m
是指
RN
生物
Af
的变
蛋白
异现

象,
D.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下列
转运
哪个
RN
过程
A携
是生
带氨
物变
基酸
2009-2-1515:49
A.分解者B.生产者C.消费者
6、“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 花木早逢春”(宋•苏麟《献范仲 淹诗》)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 生物因素影响了鸭的生活()
A.土壤B.光C.水D.空

7、“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 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 寺桃花》)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 非生物因素影响了植物生长()
A.光B.水C.温度D.空气
3.D 4.A 5.A 6.B 7.C 8.D 9.D 10.B 11.D 12.内分泌13.植物生命周期14.群聚群居15.农作物-害虫t青蛙。
1.春蚕到死丝方 尽,蜡炬成灰泪始
干。”这是唐代诗人 李商隐《无题》诗 中的诗句,人们常 用该诗句来赞美春 蚕的奉献精神。这 里所说的死”是指 蚕(昆虫)变态发 育过程中的哪一个 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