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
初中生物知识点必背古诗词

初中生物知识点必背古诗词初中生物课程中,虽然不直接涉及古诗词,但我们可以借鉴古诗词中蕴含的自然哲理和生物现象,将它们与生物知识点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生物学知识。
以下是一些可以与初中生物知识点相结合的古诗词内容:1. 植物的生长过程:-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诗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长的季节性特点和环境因素。
2. 光合作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青青子衿》)- 这句诗中的“青青”形容植物的嫩绿,可以引申到光合作用中植物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的过程。
3. 呼吸作用:-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 - 诗句中的“尽欢”可以类比生物体在适宜条件下的旺盛代谢,即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4. 遗传与进化:-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达尔文进化论的概括)- 虽然不是古诗词,但这句话可以与生物进化论的知识点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
5. 生态系统:-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 诗句中的“两岸猿声”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6.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
”(《华严经》)- 这句话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细胞作为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每个细胞都有自己的结构和功能。
7.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诗句中的自然景象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8. 生物多样性:-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王维《相思》)- 诗句中的“红豆”可以代表特定的生物种类,引申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通过这些古诗词,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生物学的知识点,还能够培养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1.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一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树叶落下后,其中的营养又被根吸收,比喻不忘本源。
落叶中的有机物通过细菌、真菌的分解作用,产生各种无机营养成分又被根吸收。
同时分解产生的C02释放到大气中,又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由此可见,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不断循环的。
2.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一类胡萝卜素、花青素春天光照、温度、水分条件都良好,所以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特别快,植物体在迅速积累了大量营养后,就会开出五彩缤纷的花朵。
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黄、橙、红之间变化,那是类胡萝I、素的作用,类胡萝卜素种类许多,颜色也许多,最常见的有橙黄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
另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红、紫、蓝之间变化,那是花青素的功劳,花青素有一个特点,能够随着细胞内酸碱度的变化而改变颜色。
酸性时它是红色,碱性时它是蓝色,中性时却是紫色。
“春天孩儿脸”,天气变化无常,光照、温度、湿度变化较快,而这些变化都可•引起细胞内酸碱度的改变,从而导致花朵颜色的不断变化。
由于各种花朵中所含色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加之花青素在不同酸碱度下的颜色变化,并且植物体在春天新发的嫩芽、新叶中叶绿素尚未形成,类胡萝卜素或花青素的颜色得以显露,也会或多或少带上红色或黄色,有的甚至能够与花朵争艳,这样就形成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自然美景。
3. “春蚕化蛹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从科学角度来说,蚕不吐丝了,并不是它死了. 而是它成虫r,长大了,进入青春期了.而它一旦破蛹而出.就以为着结束了蚕的生活,变成了蛾4.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一一龚自珍《己亥杂诗》(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及物质的循环)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一一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一叶绍翁《游园不值》(植物的向光性)7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诗词中的生物

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一、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试题选编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红杏出墙”现象,下列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 红杏枝条接受墙外阳光的刺激而出墙,是植物生长的向光性或应激性B. 红杏出墙可以接受更多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是植物的适应性C. 红杏出墙是生物性状,具有其遗传的物质基础,具有遗传性D. 红杏出墙是枝条的生长发育行为,与细胞内的新陈代谢无关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着春泥更护花”,落红化着护花的春泥,春泥中护花的营养是A. 矿质营养B. 有机营养C. 有机营养和矿质营养D. 有机营养和其他特殊营养3.“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是毛泽东同志赞美梅花在冬天未长叶而先开花的现象,用生物学观点解释,梅花开放所需营养来自A. 花开放后的光合作用B. 头年冬季体内积累C. 当年夏秋季节体内积累D. 当年冬季体内积累4.“凡事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这一诗句反映了生物具有A.遗传性B.变异性C.适应性D.应激性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变异现象A.“一娘生九子,连娘十个样”B.“将门出将子”C.“歪瓜结正果”D.“正果结歪瓜”6.“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植物的开花受下列哪种因素的影响A.温度B.光照C.水分D.光照和温度7.“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句中黄蝶的活动不能用下列哪一种特性解释A.遗传性B.变异性C.应激性D.适应性8.“螳螂捕蝉,自有黄雀在后”,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诗句中的现象反映了下列哪一组生态关系①种内关系②种间关系③捕食关系④物质循环⑤能量流动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C.②③④⑤D.②③④⑥9.“一山不存二虎”,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诗句中的现象反映了下列哪一组生态关系①种内关系②种间关系③捕食关系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A.①③④B.①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0.下列哪一项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A.“猪生象”B.“美人鱼”C.“狐狸精”D.“歪瓜结正果”答案和解析:1.“红杏出墙”现象,是受墙外阳光的刺激而作出的反应,属于应激性;“红杏出墙”有其遗传的物质基础,具有遗传性;“红杏出墙”是为了更多地接受墙外阳光以利于自身的光合作用,属于适应性;“红杏出墙”等任何生命活动都是以新陈代谢为基础的。
【高中生物】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

【高中生物】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叶子落下后,营养物质被根部吸收,这是一个不忘记起源的隐喻。
落叶中的有机物通过细菌和真菌的分解产生各种无机养分,并被根系吸收。
同时,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被释放到大气中,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可以看出,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类胡萝卜素、花青素春天,光照、温度和水分条件都很好,所以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特别快。
植物在迅速积累大量营养后,会开出五颜六色的花朵。
有些花的颜色可以在黄色、橙色和红色之间变化。
这就是类胡萝卜素的作用。
有许多种类的类胡萝卜素和许多颜色。
最常见的是橙色胡萝卜素和黄色叶黄素。
其他花朵的颜色可以在红色、紫色和蓝色之间变化,这是花青素的功劳。
花青素的一个特点是,它们可以随着细胞pH值的变化而改变颜色。
酸性时为红色,碱性时为蓝色,中性时为紫色。
“春天娃娃脸”,天气多变,光线、温度和湿度变化迅速。
这些变化会引起细胞内pH值的变化,导致花色的持续变化。
由于不同花朵中所含色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花青素在不同pH下的颜色变化,以及春天植物的新芽和新叶中尚未形成叶绿素,因此可以显示类胡萝卜素或花青素的颜色,或多或少为红色或黄色,有的甚至可以与花朵竞争,这样就形成了“花团锦簇,春意盎然”的自然美。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花青素一般来说,大多数植物的叶子是绿色的,因为它们含有比黄色叶黄素和橙色类胡萝卜素更多的绿色叶绿素。
但叶绿素有一个特性,在植物生长过程中不断形成和破坏。
叶绿素的形成与两个外部条件有关: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温度。
如果没有阳光,叶绿素就无法形成。
人们利用这一原理通过遮荫栽培韭菜和豆芽。
当温度过低时,叶绿素无法形成。
此时,叶绿素的破坏率增加。
随着叶绿素含量的降低,叶片逐渐呈现出其他色素的颜色。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中国古代的诗人在创作诗词的时候常常会运用自然界的生物知识来丰富词意和意境。
这些生物既可以是国内常见的动植物,也可以是异域奇特的动物,它们在诗人笔下变得格外神奇和美丽。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常见的动植物在诗词中的生物知识。
一、梅花梅花是中国的国花,也是中国诗词中常见的植物。
它开在雪中,在寒冬里独自绽放,给人以顽强和坚毅的感觉。
看起来像枝头一片片的小白花,实际上每朵梅花中心都有一个小花蕾,是由许多薄而硬的花瓣组成的。
梅花在古诗词中的形象多种多样,它可以是孤独的、寂寞的、坚强的、质朴的、清冷的等等,如《江紫枫词》:“栖霞山花锁双雄,吴苑水云连烟浔。
梅梢雪逐春凋落,池上风吹一片红。
”二、鹤鹤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鸟类。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鹤”就是指一种神仙,有飞升仙界的寓意。
中国人传统上认为鹤是吉祥的象征,经常会出现在诗词中。
鹤的羽毛可以运用到笔法和锦作上,鹤的仪态和舞姿也是诗词中的靓丽风景。
三、松鼠松鼠是一种灵活活泼的小动物,它们是爬树王国的主人。
松鼠有着特别的口袋,可以把食物储藏起来,供自己在冬季食用。
《金缕曲》中描写到松鼠储存的食物,集中在一颗柿子树中,留给远方的人来取:“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残腊收成后,鸡犬相闻暖。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四、蝴蝶蝴蝶作为诗词中的常见客串,具有轻盈灵动、缤纷多彩的特点。
唐朝李白的《将进酒》中有“众芳摇落独留佳,独立西风,凭高树,长江慢慢,星河鹭起,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寒。
”描述了蝴蝶在唐山峰峰间舞蹈的美妙景象。
五、孔雀生物的形态和特征在中国诗词中被充分发挥,丰富了诗歌的语言和意境。
这些诗句不仅仅是文学创造,还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生态的关爱,呼唤着一种生态伦理和环保意识。
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

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时间: 2009年03月31日来源:教育周刊作者:揭东县金溪初级中学林玉龙许多古诗词能生动现象地描述与生物的相关知识,尤其是涉及生命特征、生态因素、物质循环、环境影响、动物行为、激素调节等内容。
充分利用古诗词这些文学资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教学效果。
结合我市中考生物考试范围的要求,现就本人在中考备考复习中这一方面相关知识整理成试题的形式介绍如下,供各位同仁和学生参考。
一、选择题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1)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项生命基本特征()A.呼吸B.遗传与变异C.应激性D.新陈代谢(2)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植物的生长()A.土壤B.光C.水D.空气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项生命基本特征()A.呼吸B.遗传与变异C.新陈代谢D.应激性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悯农诗》)这句诗形象地说明了生物通常都具有的哪一项生命基本特征()A.新陈代谢B.遗传与变异C.应激性D.繁殖4、“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这句诗反映出生物圈中的哪一种物质的循环()A.水循环B.碳循环C.氧循环D.氢循环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这句诗反映出生物圈中的哪一种生物因素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A.分解者B.生产者C.消费者6、“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宋·苏麟《献范仲淹诗》)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鸭的生活()A.土壤B.光C.水D.空气7、“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植物生长()A.光B.水C.温度D.空气8、“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晓景》)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鸭的生活()A.光B.空气C.水D.温度9、“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这句诗描述的是在农田生态系统中,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关系()A.种内竞争B.种内互助C.捕食D.种间竞争10、“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南宋·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二首》)这句诗描述生物与环境哪一种适应性()A.拟态B.保护色C.警戒色D.共生1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影响了枫林叶色的变化()A.土壤B.光C.水D.温度二、填空题12、“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唐·李白《将进酒》)不少人由于极度紧张、忧愁、悲伤等原因往往会引起体内发生一系列急剧变化,造成严重失调,在很短时间内出现白发。
古诗中的科学小知识

古诗中的科学小知识一、古诗中自然现象的描写1. 古代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古人对天空中的星辰运动进行了观察与记录,形成了丰富的天文知识。
•古代的一些诗词中出现了对日、月、星辰等天体运行规律的描述。
2. 古人对气候变化的感知•古人用诗歌来描绘季节的变化,如春天的河水回千曲、夏天的炎热和秋天的丰收等。
•一些古诗中也描写了气温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如寒冷、燥热等。
二、古诗中的植物与生物1. 植物的描写•古代的一些诗人用诗歌表达了对植物的热爱和赞美。
•古人对一些植物的品种、特点以及功效有所了解。
2. 动物的描写•古人用诗歌描绘了一些动物的形象和性格特点。
•古代对鸟类、昆虫等动物的观察也体现在一些古诗中。
三、古诗中的地理与地质1. 地理景观的描写•古人通过古诗对山水景色进行了描绘,如山峦叠翠、江河流水等。
•一些古诗还以地貌特征为背景,描写了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
2. 地质现象的描写•古人对一些地质现象有所了解,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古代的一些诗词中描绘了地壳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山岳、河川等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
四、古诗中的科学智慧1. 对自然规律的感知•古代的一些诗人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反映出对自然规律的认知。
•一些古诗中体现了对日月运行、季节变化等自然规律的理解。
2. 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古人通过古诗表达了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的观念。
•古代的一些诗词中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灾害的恐惧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五、结语通过对古诗中的科学小知识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古代文人对自然世界有着独特的感知和理解。
古人通过观察和思考,形成了一些对天文、气候、植物、动物、地理和地质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并通过诗歌的形式来传承和表达。
在欣赏古诗的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对自然万物有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可根据任务要求进行调整和修改。
诗词生物学知识解析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解析湖北省利川市毛坝乡民族初级中学445422 刘继松我国古代的一些诗词歌赋中,很多文人墨客借对自然现象的描述或是对动植物特征习性的概括,抒发情怀,讴歌自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挖掘这些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现象,解析蕴含的生物学原理,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益于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增强师生的文学修养;一、动物行为南宋诗人杨万里在宿新市徐公店写到“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黄蝶”飞入“菜花”中便“无处寻”了,说明动物体色与环境颜色极为相似,这在生物学上称为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动物躲避敌害或猎捕都是有利的,属于动物的防御行为;动物保护色是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的;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名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用生物学知识分析, “早莺争树”和“燕啄春泥”都是为了占有繁殖的空间,筑巢繁殖后代;但前者如果着眼于“争”也可以视为是一种领域行为,后者则是典型的繁殖行为;白居易的另一首燕诗示刘叟中的名句:“须臾十来往,犹恐巢中饥;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也描写了动物的繁殖行为;魏晋南北朝刘桢斗鸡诗写到“丹鸡被华采,双距如锋芒;愿一扬炎威,会战此中唐”;雄鸡体内的雄性激素使得公鸡色彩艳丽,有利于它吸引异性;同种动物之间有时会因领地、食物、配偶等原因而发生争斗,这属于动物的攻击行为;唐朝诗人李贺致酒行中写到“我有迷魂招不得,一唱雄鸡天下白”,公鸡对光线特别敏感,当天刚刚发亮时,就能感到光波而报晓;这是动物节律行为中的昼夜节律;元代画家王振鹏在作画之余,也将他那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细密的神思“倾”向蜻蜓;他在咏蜻蜓一诗中这样赞美蜻蜓:“伶爪细腰肩舞纱,英姿交织混沌天;疏影清潭轻点水,更立剑尖若等闲;”无独有偶,杜甫在曲江二首写到“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都描写了蜻蜓点水现象,这属于蜻蜓的繁殖行为;当然,“穿花蛱蝶深深见”也描写出了蝴蝶在取食时的优雅、灵活,属于取食行为;二、生物的生殖发育唐代李商隐的无题中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便写出了家蚕的生长发育,在幼虫阶段吐丝;用生物学知识看,家蚕是完全变态发育,在幼虫阶段吐丝后便进入蛹化阶段,最后还有羽化即蚕蛾阶段;显然,诗人的“到死丝方尽”并非事实;唐代诗人李绅悯农二首中的名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意思简洁明了,却蕴含了丰富的生物学知识;粟:小米,古称稷或粟,禾本科狗尾巴属植物;利用粟的一粒种子进行有性生殖,种子萌发长处幼苗,幼苗生长发育,开花传粉,完成双受精后,形成果实和种子;而且,收获“万颗子”,说明粟植株的花很多,形成了穗状花序;元代杂剧作家关汉卿包待制智斩鲁斋郎第二折的经典名句“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人们常以为有些植物在移栽过程中,由于根系遭到破坏,致使其吸收水分的能力大大减弱,加之蒸腾作用会散失大量的水分,所以移栽后很难成活;但有些植物如柳等的繁殖能力很强,可以用茎等进行繁殖,这在生物学上属于无性生殖,属于营养繁殖;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忆江南中名句“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和宋代诗人欧阳修的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中的“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都写到春天江湖水变得碧绿;春天万物复苏,植物生长,水中的藻类植物更是由于营养物质丰富得以大量繁殖,使得水都变为了碧绿色;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苔藓植物在门前石阶上生长繁殖情况;仔细分析我们还可发现,门前石阶由于在庭院中,光照时间有限,所以比较遮阴和潮湿,这正是适于苔癣植物生长的环境;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叶红于二月花”是因为受初冬低温度的影响,细胞中的叶绿素合成减少,花青素的含量增加,从而使其颜色变红;揭示了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宋代苏麟献范仲淹诗中的名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名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名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以及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都写出了非生物环境中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宋代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也蕴藏着生物学知识;“红杏出墙”这是一种向性运动,可使植物的茎、叶处于最适宜利用光能的位置,有利于接受充足的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向性运动的原因是在植物体内有一种激素叫生长素,能够促进植物细胞的伸长生长;在单侧光线的照射下,生长素在背光一侧比向光一侧分布得多,这样,背光一侧的细胞就比向光一侧的细胞纵向伸长得快,这样就使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这属于植物的向光性;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的客中初夏中“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也说明了植物的这一特性;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题菊花:“飒飒西风满园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诗意为: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花蕊带着寒意,散发出幽冷的芳香,却招不来蝴蝶;有朝一日我做了青帝,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晚秋时节,由于光照时间短,菊花开放,这时蝴蝶已经产卵死亡,所以花再香也招不来了;桃花开放主要受温度影响,春天气温回升,桃花次第开放;最终,黄巢没有成为青帝,在自然条件下,菊花也不可能与桃花一起开放;四、生态系统宋代诗人杨万里在小池写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了;这两句诗如一帧小画,似一幅微焦距的摄影图片,给我们勾绘出了一幅幽雅别致、妙趣天成的诗画小境:新荷初出水面,嫩绿的荷叶睡眼惺忪,一只调皮的小蜻蜓已经悠然自得地落在上面,静中有动,妙趣横生;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描绘了生机勃勃的池塘生态系统;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不仅写出了生物具有“生长、繁殖”的基本特征,更描绘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草原生态系统;北朝乐府民歌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不仅写出了牛羊的取食行为,也描绘出了美丽如画的草原生态系统;南宋词人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里的“蛙声一片”就描写了青蛙通过鸣叫寻求配偶前来交配的情景,正是青蛙的大量繁殖,并大量捕食农业害虫,害虫减少,稻谷才会丰收;所以这句词不仅包含了青蛙的繁殖行为,也包含着害虫吃水稻,青蛙吃害虫这条食物链,还描写了农田生态系统;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采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用生物学的观点看,不仅揭示了藕的生长、开花的时间规律,也描绘了西湖这个美妙绝伦的湖泊生态系统;五、生物竞争、进化唐代诗人李绅悯农二首中的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锄禾”的作用有二:一是疏松土壤,增强农作物的根部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根的生长,从而促进根对水分和无机盐吸收;二是为了除去杂草,减少杂草与农作物竞争水分、无机盐、阳光等,使营养物质和光能流向农作物,达到增产之目的;南朝宋诗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也揭示了豆苗与杂草在生长时的竞争关系;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曹植在七步诗中写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声,相煎何太急;”用萁、豆相煎来比喻兄弟之间的骨肉相残;在生物学上它蕴涵着生存斗争之意;在自然界中,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活条件包括食物和空间等是有一定的限度的,任何生物要生存下去,都要进行激烈的生存竞争;生存竞争包括同种生物、异种生物之间的斗争;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它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和发展;唐代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中“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诗人用“新叶催陈叶”、“前波让后波”的自然规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任何旧事物都必将让位给新事物;老一辈必然要让位给后继者;这种朴素的新陈代谢观点,实际上揭示了自然界中进化的基本规律;刘禹锡的另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原意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指出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用生物学的观点分析,实则揭示了生物在变化和进化过程中,“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道理;六、生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南宋词人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意思是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半夜时分,鹊和蝉本应该入睡歇息,正是月光和清风唐代诗人张祜的七言绝句赠内人“斜拔玉钗灯影畔, 剔开红焰救飞蛾;”意思是拔下玉钗独坐在灯影旁边,挑开灯焰救下扑火的飞蛾;飞蛾夜间活动,扑火是因为具有趋光性,是动物对于外界的刺激产生趋利避害的反应,这属于生物的应激性,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无独有偶,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清代秦应阳的飞蛾:“飞蛾性趋炎,见火不见我;愤然自投掷,以我畏炎火;”也写到了这一生物学现象;唐代诗人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更是写出人由于极度紧张、忧愁、悲伤等原因往往会引起体内发生一系列急剧变化,造成内分泌严重失调,在很短时间内出现白发;七、物质循环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意思是脱离花枝的花,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泥土,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揭示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这一基本规律;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将进酒中写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诗生动描述出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地表及江河、海洋中的水,会以水蒸气的形式到达陆地上空,最终又会以雨、雪等形式返回地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有一定道理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
吴寻刚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树叶落下后,其中的营养又被根吸收,比喻不忘本源。
落叶中的有机物通过细菌、真菌的分解作用,产生各种无机营养成分又被根吸收。
同时分解产生的CO2释放到大气中,又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由此可见,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不断循环的。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类胡萝卜素、花青素
春天光照、温度、水分条件都良好,因此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特别快,植物体在迅速积累了大量营养后,就会开出五彩缤纷的花朵。
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黄、橙、红之间变化,那是类胡萝卜素的作用,类胡萝卜素种类很多,颜色也很多,最常见的有橙黄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
另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红、紫、蓝之间变化,那是花青素的功劳,花青素有一个特点,能够随着细胞内酸碱度的变化而改变颜色。
酸性时它是红色,碱性时它是蓝色,中性时却是紫色。
“春天孩儿脸”,天气变化无常,光照、温度、湿度变化较快,而这些变化都可引起细胞内酸碱度的改变,从而导致花朵颜色的不断变化。
由于各种花朵中所含色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加之花青素在不同酸碱度下的颜色变化,并且植物体在春天新发的嫩芽、新叶中叶绿素尚未形成,类胡萝卜素或花青素的颜色得以显露,也会或多或少带上红色或黄色,有的甚至可以与花朵争艳,这样就形成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自然美景。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花青素
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植物的叶都为绿色,是因为叶中所含的绿色的叶绿素比黄色的叶黄素、橙黄色的类胡萝卜素多的缘故。
但叶绿素有个特点,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不断的形成,又不断的破坏。
叶绿素的形成与两个外界条件有关: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温度。
如果没有阳光,就不能形成叶绿素,人们正是利用这一原理,通过遮光来培养韭黄和豆芽菜。
气温过低叶绿素也不能形成,此时,叶绿素的破坏速度却有增无减,随着叶绿素的减少,叶片便逐渐显现叶中其它色素的颜色,银杏、杨树等植物叶片到秋天变黄便是这个原因。
而枫树在低温时叶片中的糖分可转变成花青素,这时花青素是红色的,含量又多,所以叶片变红,且红得鲜艳,故有“霜叶红于二月花”。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温度对植物分布影响
植物的开花与温度有关,大林寺的桃花之所以比别处开得迟,是因为大林寺在庐山牯岭之上,海拔高,因而气温低的缘故。
同时这也是一个有效积温的问题。
由于地势高的原因,山中的温度一般比平原的温度要低,所以山中的植物达到有效积温所需时间就长,发育就慢。
5.“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明《子西语录》)──日照对植物的影响
当落叶树木叶片变红时,也就意味着树叶快要凋落了,引起落叶树木落叶的环境信号不是天寒而是日照时间的缩短,不过这两个信号的变化趋势在由秋入冬时恰好吻合,当植物接收到日照缩短这一信号后,在激素的调节下,叶柄基部的一种特殊结构──离层的细胞就迅速分裂,并产生大量的果胶酶和纤维素酶,这些酶使离层细胞的中层和细胞壁溶解,最后离层处的细胞几乎都被溶解。
于是叶子就掉了。
“一叶落知天下秋”是成语“一叶知秋”的来源。
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茎的向光性。
“红杏出墙”体现出植物的向光性。
其原因在于墙外阳光(单侧光)刺激,生长素在背光一侧分布得多。
这样,背光一侧的细胞就比向光一侧的细胞纵向生长得快,结果使得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也就是朝向光源一侧弯曲。
7.“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宋·苏麟《献范仲淹诗》)──光照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用公式表示:K=N·(T-T0)式中,K为有效积温(常数),N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T0为生物发育起点温度(生物零度)。
发育时间N的倒数为发育速率。
在发育期间,向阳的花木由于日光的原因,温度T要比背阴的同种植物的温度高一些,所以会较早的发育。
8.“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生物发光的能量来自A TP
流萤即萤火虫,晚上出来活动,并能发出荧光,这与萤火虫体内特殊物质的综合作用有关。
萤火虫体内有虫荧光素这种特殊的发光物质,由三磷酸腺苷(A TP)激活后,又被进入体内的氧和体内的酶氧化。
这种氧化反应导致兴奋状态而发光。
然后,光又经多脂肪细胞的下层反射出来。
萤火虫发出的荧光不仅是表达交流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性召唤。
9.“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元稹《菊花》)──菊花属于短日照植物
菊花是一种短日照植物,在花蕾形成期需得到每日11小时以下的日照才能开花。
因此短日照是诱导菊花花蕾形成的必要条件,同时菊花的花器官形成还要受到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只有在温暖、短日照的秋天(10月至11月)菊花才能开放,而其它绝大多数的植物(日中性植物或长日照植物)却在春末夏初开花。
正因如此菊花才能“此花开尽更无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