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
古诗词与生物

古诗词与生物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精华,更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而生物则是自然界的奇妙创造,它们的多样性和生命力让人惊叹。
古诗词和生物似乎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它们之间却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植物类古人对植物的描写是非常细致入微的,他们不仅关注植物的形态和颜色,更注重植物的生命力和精神内涵。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首诗描绘了草的生命力和顽强不屈的精神,让人感受到了自然界的神奇和生命的力量。
古人还喜欢用植物来比喻人的品质和性格。
例如,唐代诗人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中写道:“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这首诗中的“参与商”就是指一种植物,它的性格坚韧不拔,正如卫八处士一样,不屈不挠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二、动物类古人对动物的描写也是非常生动形象的,他们不仅关注动物的外貌和习性,更注重动物的精神内涵和人性化的表现。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中的“鹳雀楼”就是指一种鸟类,它的形态高雅,寓意高远,正如诗人追求卓越的精神一样。
古人还喜欢用动物来比喻人的品质和性格。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鸿,飞羽翩翩。
远行万里道,背负琵琶弦。
”这首诗中的“鸿”就是指一种大雁,它的形态高雅,寓意高远,正如离别时的人们一样,背负着思念和希望,远行万里。
三、昆虫类古人对昆虫的描写也是非常细致入微的,他们不仅关注昆虫的形态和习性,更注重昆虫的生命力和精神内涵。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中的“蜻蜓点水”就是指一种昆虫,它的形态轻盈灵动,寓意高远,正如诗人追求卓越的精神一样。
古人还喜欢用昆虫来比喻人的品质和性格。
初中生物知识点必背古诗词

初中生物知识点必背古诗词初中生物课程中,虽然不直接涉及古诗词,但我们可以借鉴古诗词中蕴含的自然哲理和生物现象,将它们与生物知识点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生物学知识。
以下是一些可以与初中生物知识点相结合的古诗词内容:1. 植物的生长过程:-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诗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长的季节性特点和环境因素。
2. 光合作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青青子衿》)- 这句诗中的“青青”形容植物的嫩绿,可以引申到光合作用中植物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的过程。
3. 呼吸作用:-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 - 诗句中的“尽欢”可以类比生物体在适宜条件下的旺盛代谢,即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4. 遗传与进化:-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达尔文进化论的概括)- 虽然不是古诗词,但这句话可以与生物进化论的知识点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
5. 生态系统:-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 诗句中的“两岸猿声”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6.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
”(《华严经》)- 这句话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细胞作为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每个细胞都有自己的结构和功能。
7.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诗句中的自然景象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8. 生物多样性:-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王维《相思》)- 诗句中的“红豆”可以代表特定的生物种类,引申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通过这些古诗词,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生物学的知识点,还能够培养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浅析高中生物课教学中古诗词的巧用

浅析高中生物课教学中古诗词的巧用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许多历经千百年仍脍炙人口的诗词。
在这些诗词中,有很多描写了生物学现象,蕴含着一定的生物学知识。
笔者广泛阅读前人诗词解析和诗词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的的相关文献,认并将之自然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诗词中体现的生物学现象或蕴含的生物学知识我国古诗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诗人在对自然景观的观察、筛选基础上融入个人的情感而创作出来的,所以,有大量的诗词描写了生物学现象,蕴含着一定的生物学知识。
常用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1)描写生物个体的特征。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形象地描写了鹅的外形特征和习性特征。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金黄甲”描写了菊花不同于其他“百花”的个体特征——在秋季开放。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简洁生动地勾画出腊梅在寒冬开放,气味芬芳的鲜明特性。
(2)反映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反映了不同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精确地反映出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并隐含着一条食物链;“西湖春色归,春水绿如染”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说明春天来临,藻类植物开始大量繁殖……另有《诗经·国风》“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描述了鸠占鹊巢现象,也反应了生物科学定义的种间竞争关系。
(3)描写生物的生活、生殖、行为等。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说明了动物的运动及生活环境;“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诗句,则描绘了与植物的生殖发育有关的现象。
2. 诗词中蕴含的美和其中的人文教育价值在传统的自然科学教育认识中,科学教育是严谨的、理性的,人文教育是感性的,两者界限分明。
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两种教育显然不应继续界限分明了,只有把两种教育恰当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同时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才,更好地承担起社会的责任。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1.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一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树叶落下后,其中的营养又被根吸收,比喻不忘本源。
落叶中的有机物通过细菌、真菌的分解作用,产生各种无机营养成分又被根吸收。
同时分解产生的C02释放到大气中,又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由此可见,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不断循环的。
2.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一类胡萝卜素、花青素春天光照、温度、水分条件都良好,所以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特别快,植物体在迅速积累了大量营养后,就会开出五彩缤纷的花朵。
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黄、橙、红之间变化,那是类胡萝I、素的作用,类胡萝卜素种类许多,颜色也许多,最常见的有橙黄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
另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红、紫、蓝之间变化,那是花青素的功劳,花青素有一个特点,能够随着细胞内酸碱度的变化而改变颜色。
酸性时它是红色,碱性时它是蓝色,中性时却是紫色。
“春天孩儿脸”,天气变化无常,光照、温度、湿度变化较快,而这些变化都可•引起细胞内酸碱度的改变,从而导致花朵颜色的不断变化。
由于各种花朵中所含色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加之花青素在不同酸碱度下的颜色变化,并且植物体在春天新发的嫩芽、新叶中叶绿素尚未形成,类胡萝卜素或花青素的颜色得以显露,也会或多或少带上红色或黄色,有的甚至能够与花朵争艳,这样就形成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自然美景。
3. “春蚕化蛹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从科学角度来说,蚕不吐丝了,并不是它死了. 而是它成虫r,长大了,进入青春期了.而它一旦破蛹而出.就以为着结束了蚕的生活,变成了蛾4.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一一龚自珍《己亥杂诗》(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及物质的循环)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一一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一叶绍翁《游园不值》(植物的向光性)7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诗词中的生物

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一、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试题选编1.“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红杏出墙”现象,下列哪一项是不正确的A. 红杏枝条接受墙外阳光的刺激而出墙,是植物生长的向光性或应激性B. 红杏出墙可以接受更多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是植物的适应性C. 红杏出墙是生物性状,具有其遗传的物质基础,具有遗传性D. 红杏出墙是枝条的生长发育行为,与细胞内的新陈代谢无关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着春泥更护花”,落红化着护花的春泥,春泥中护花的营养是A. 矿质营养B. 有机营养C. 有机营养和矿质营养D. 有机营养和其他特殊营养3.“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是毛泽东同志赞美梅花在冬天未长叶而先开花的现象,用生物学观点解释,梅花开放所需营养来自A. 花开放后的光合作用B. 头年冬季体内积累C. 当年夏秋季节体内积累D. 当年冬季体内积累4.“凡事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这一诗句反映了生物具有A.遗传性B.变异性C.适应性D.应激性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变异现象A.“一娘生九子,连娘十个样”B.“将门出将子”C.“歪瓜结正果”D.“正果结歪瓜”6.“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植物的开花受下列哪种因素的影响A.温度B.光照C.水分D.光照和温度7.“儿童疾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句中黄蝶的活动不能用下列哪一种特性解释A.遗传性B.变异性C.应激性D.适应性8.“螳螂捕蝉,自有黄雀在后”,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诗句中的现象反映了下列哪一组生态关系①种内关系②种间关系③捕食关系④物质循环⑤能量流动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⑥C.②③④⑤D.②③④⑥9.“一山不存二虎”,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诗句中的现象反映了下列哪一组生态关系①种内关系②种间关系③捕食关系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调节A.①③④B.①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10.下列哪一项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A.“猪生象”B.“美人鱼”C.“狐狸精”D.“歪瓜结正果”答案和解析:1.“红杏出墙”现象,是受墙外阳光的刺激而作出的反应,属于应激性;“红杏出墙”有其遗传的物质基础,具有遗传性;“红杏出墙”是为了更多地接受墙外阳光以利于自身的光合作用,属于适应性;“红杏出墙”等任何生命活动都是以新陈代谢为基础的。
【高中生物】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

【高中生物】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叶子落下后,营养物质被根部吸收,这是一个不忘记起源的隐喻。
落叶中的有机物通过细菌和真菌的分解产生各种无机养分,并被根系吸收。
同时,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被释放到大气中,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原料。
可以看出,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类胡萝卜素、花青素春天,光照、温度和水分条件都很好,所以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特别快。
植物在迅速积累大量营养后,会开出五颜六色的花朵。
有些花的颜色可以在黄色、橙色和红色之间变化。
这就是类胡萝卜素的作用。
有许多种类的类胡萝卜素和许多颜色。
最常见的是橙色胡萝卜素和黄色叶黄素。
其他花朵的颜色可以在红色、紫色和蓝色之间变化,这是花青素的功劳。
花青素的一个特点是,它们可以随着细胞pH值的变化而改变颜色。
酸性时为红色,碱性时为蓝色,中性时为紫色。
“春天娃娃脸”,天气多变,光线、温度和湿度变化迅速。
这些变化会引起细胞内pH值的变化,导致花色的持续变化。
由于不同花朵中所含色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花青素在不同pH下的颜色变化,以及春天植物的新芽和新叶中尚未形成叶绿素,因此可以显示类胡萝卜素或花青素的颜色,或多或少为红色或黄色,有的甚至可以与花朵竞争,这样就形成了“花团锦簇,春意盎然”的自然美。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花青素一般来说,大多数植物的叶子是绿色的,因为它们含有比黄色叶黄素和橙色类胡萝卜素更多的绿色叶绿素。
但叶绿素有一个特性,在植物生长过程中不断形成和破坏。
叶绿素的形成与两个外部条件有关: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温度。
如果没有阳光,叶绿素就无法形成。
人们利用这一原理通过遮荫栽培韭菜和豆芽。
当温度过低时,叶绿素无法形成。
此时,叶绿素的破坏率增加。
随着叶绿素含量的降低,叶片逐渐呈现出其他色素的颜色。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中国古代的诗人在创作诗词的时候常常会运用自然界的生物知识来丰富词意和意境。
这些生物既可以是国内常见的动植物,也可以是异域奇特的动物,它们在诗人笔下变得格外神奇和美丽。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常见的动植物在诗词中的生物知识。
一、梅花梅花是中国的国花,也是中国诗词中常见的植物。
它开在雪中,在寒冬里独自绽放,给人以顽强和坚毅的感觉。
看起来像枝头一片片的小白花,实际上每朵梅花中心都有一个小花蕾,是由许多薄而硬的花瓣组成的。
梅花在古诗词中的形象多种多样,它可以是孤独的、寂寞的、坚强的、质朴的、清冷的等等,如《江紫枫词》:“栖霞山花锁双雄,吴苑水云连烟浔。
梅梢雪逐春凋落,池上风吹一片红。
”二、鹤鹤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鸟类。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鹤”就是指一种神仙,有飞升仙界的寓意。
中国人传统上认为鹤是吉祥的象征,经常会出现在诗词中。
鹤的羽毛可以运用到笔法和锦作上,鹤的仪态和舞姿也是诗词中的靓丽风景。
三、松鼠松鼠是一种灵活活泼的小动物,它们是爬树王国的主人。
松鼠有着特别的口袋,可以把食物储藏起来,供自己在冬季食用。
《金缕曲》中描写到松鼠储存的食物,集中在一颗柿子树中,留给远方的人来取:“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残腊收成后,鸡犬相闻暖。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四、蝴蝶蝴蝶作为诗词中的常见客串,具有轻盈灵动、缤纷多彩的特点。
唐朝李白的《将进酒》中有“众芳摇落独留佳,独立西风,凭高树,长江慢慢,星河鹭起,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寒。
”描述了蝴蝶在唐山峰峰间舞蹈的美妙景象。
五、孔雀生物的形态和特征在中国诗词中被充分发挥,丰富了诗歌的语言和意境。
这些诗句不仅仅是文学创造,还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生态的关爱,呼唤着一种生态伦理和环保意识。
研究中文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的目的

研究中文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的目的
文化传承和保护:中文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融入了丰富的生物学知识。
通过研究古诗词中的生物学内容,可以帮助传承和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使之得以传承和发扬。
文学赏析与解读: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往往是作诗者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情感所使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通过研究这些生物学意象,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加深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理解。
生物科学研究和启发:中文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生物的观察和认知。
这些观察和认知在当时的科学水平下是有限的,但仍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通过研究古诗词中的生物学内容,可以对古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和进程有所了解,并可能为现代生物学研究提供启发和参考。
教育与普及:通过生物学知识对古诗词的解读,可以将古代文学与现代生物学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和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生物学概念,并培养对自然生物的兴趣和关注,推动生物学教育的普及和提升。
综上所述,研究中文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有助于文化传承和保护、文学赏析与解读、生物科学研究和启发,以及生物学教育与普及。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有助于将人文与科学结合,促进多领域的交流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
吴寻刚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
诗》)—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树叶落下后,其中的营养又被根吸收,比喻不忘本源。
落叶中的有机物通过细菌、真菌的分解作用,产生各种无机营养成分又被根吸收。
同时分解产生的CO2释放到大气中,又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由此可见,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不断循环的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类胡萝卜素、花青素春天光照、温度、水分条件都良好植物体在迅速积累了大量营养后,就会开出五彩缤纷的花朵。
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黄、橙、红之间变化,那是类胡萝卜素的作用,类胡萝卜素种类很多,颜色也很多,最常见的有橙黄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
另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红、紫、蓝之间变化,那是花青素的功劳,花青素
有一个特点,能够随着细胞内酸碱度的变化而改变颜色。
酸性时它是红色,碱性时它是蓝色,中性时却是紫色。
“春天孩儿脸”,天气变化无常,光照、温度、湿度变化较快,而这些变化都可引起细胞内酸碱度的改变,从而导致花朵颜色的不断变化。
由于各种花朵中所含色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加之花青素在不同酸碱度下的颜色变化,并且植物体在春天新发的嫩芽、新叶中叶绿素尚未形成,类胡萝卜素或花青素的颜色得以显露,也会或多或少带上红色或黄色,有的甚至可以与花朵争艳,这样就形成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自然美景。
3.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花青素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植物的叶都为绿色,是因为叶中所含的绿色的叶绿素比黄色的叶黄素、橙黄色的类胡萝卜素多的缘故。
但叶绿素有个特点,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不断的形成,又不断的破坏。
叶绿素的形成与两个外界条件有关: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温度。
如果没有阳光,就不能形成叶绿素,人们正是利用这一原理,通过遮光来培养韭黄和豆芽菜。
气温过低叶绿素也不能形成,此时,叶绿素的破坏速度却有增无减,随着叶绿素的减少,叶片便逐渐
显现叶中其它色素的颜色,银杏、杨树等植物叶片到秋天变黄便是这个原因。
而枫树在低温时叶片中的糖分可转变成花青素,这时花青素是红色的,含量又多,所以叶片变红,且红得鲜艳,故有“霜叶红于二月花”。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温度对植物分布影响植物的开花与温度有关,大林寺的桃花之所以比别处开得迟,是因为大林寺在庐山牯岭之上,海拔高,因而气温低的缘故。
同时这也是一个有效积温的问题。
由于地势高的原因,山中的温度一般比平原的温度要低,所以山中的植物达到有效积温所需时间就长,发育就“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
(明
《子西语录》
)──日照对植物的影响
当落叶树木叶片变红时,也就意味着树叶快要凋落了,引起落叶树木落叶的环境信号不是天寒而是日照时间的缩短,不过这两个信号的变化趋势在由秋入冬时恰好吻合,当植物接收到日照缩短这一信号后,在激素的调节下,叶柄基部的一种特殊结构──离层的细胞就迅速分裂,并产生大量的果胶酶和纤维素酶,这些酶
使离层细胞的中层和细胞壁溶解,最后离层处的细胞几乎都被溶解。
于是叶子就掉了。
“一叶落知天下秋”是成语“一叶知秋”的来
源。
6.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
(宋
叶绍翁《游园不值》
)──茎的向光性。
“红杏出墙”体现出植物的向光性。
其原因在于墙外阳光(单侧光)刺激,生长素在背
光一侧分布得多。
这样,
背光一侧的细胞就比向光一侧的细胞纵向生长得快,
结果使得茎朝
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也就是朝向光源一侧弯曲。
7.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
宋·苏麟《献范仲淹诗》
)──光照对植物分布的
影响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
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用公式表示:
K=N
·
(T-T0)
式中,
K
为有效
积温(常数)
,
N
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
T
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
T0
为生物
发育起点温度(生物零度)。
发育时间
N
的倒数为发育速率。
在发育期间,向阳的花木由于
日光的原因,温度
T
要比背阴的同种植物的温度高一些,所以会较早的发育。
8.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唐·杜牧《秋夕》
)──生物发光的能量来自
A T P
流萤即萤火虫,晚上出来活动,并能发出荧光,这与萤火虫体内特殊物质的综合作用
有关。
萤火虫体内有虫荧光素这种特殊的发光物质,由三磷酸腺苷(
A T P
)激活后,又被进
入体内的氧和体内的酶氧化。
这种氧化反应导致兴奋状态而发光。
然后,
光又经多脂肪细胞
的下层反射出来。
萤火虫发出的荧光不仅是表达交流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性召唤。
9.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
(唐
元稹《菊花》
)──菊花属于短日照植物
菊花是一种短日照植物,
在花蕾形成期需得到每日
11
小时以下的日照才能开花。
因此短
日照是诱导菊花花蕾形成的必要条件,同时菊花的花器官形成还要受到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只有在温暖、短日照的秋天(
10
月至
11
月)菊花才能开放,而其它绝大多数的植物(日中
性植物或长日照植物)却在春末夏初开花。
正因如此菊花才能“此花开尽更无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