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古代诗词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知识。
当我们仔细品味古诗词时,会发现其中融入了许多有关生物学的奥妙,这些内容既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也为我们了解生物世界带来了启示。
经典之首《诗经》中的《采薇》就是一首关于植物的诗。
诗中描述了一个少女自采薇草的情景,给人以自然优雅的感受。
通过仔细品读这首诗,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情感的流露,还能从字里行间发现一些植物学的特征。
诗中的“采薇南山下,南山而北楚”的描述描绘了植物生长的地理环境,南山为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植被分布的思考。
而《诗经》中的《静女》则描绘了一位美丽的少女,将她比喻为葡萄,诗中的“蔓草青青柳条长”描述了葡萄蔓和柳条的生长状态。
通过这样的描写,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对植物的细腻观察和对自然的热爱。
在唐代的诗词中,也不乏对动物的描绘。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以草地和牛羊为题材,抒发了作者离别的情感。
诗中的“草色烟光残照里,白头偕老还如此”描绘了大草原上奔跑的牛羊,给人以生动的画面感。
通过这样的描写,我们能够感受到大草原上动物们的奔放和大自然的宽广。
还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词《静夜思》也有着生物学的思考。
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描绘了明亮的月光巧妙地映照在床前的场景,给人以宁静的感受。
同时,诗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样的描写与人类的生物钟和动物迁徙的规律相关,我们可以从中联想到生物学中对节律和迁徙的研究。
而元代文人辛弃疾的《丑奴儿如梦令》则将蝴蝶和花朵融入到了诗中。
诗中的“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追求,将蝴蝶的伴侣选择行为巧妙融入到诗词之中。
通过这样的描写,我们能够感受到蝴蝶的特殊生物学行为以及它们与花朵之间的关系。
古诗词中蕴含了大量的生物学知识,通过仔细品读其中的细节,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文学的艺术之美,还能够了解到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和规律。
初中生物知识点必背古诗词

初中生物知识点必背古诗词初中生物课程中,虽然不直接涉及古诗词,但我们可以借鉴古诗词中蕴含的自然哲理和生物现象,将它们与生物知识点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生物学知识。
以下是一些可以与初中生物知识点相结合的古诗词内容:1. 植物的生长过程:-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诗句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长的季节性特点和环境因素。
2. 光合作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青青子衿》)- 这句诗中的“青青”形容植物的嫩绿,可以引申到光合作用中植物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的过程。
3. 呼吸作用:-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李白《将进酒》) - 诗句中的“尽欢”可以类比生物体在适宜条件下的旺盛代谢,即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4. 遗传与进化:-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达尔文进化论的概括)- 虽然不是古诗词,但这句话可以与生物进化论的知识点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自然选择的概念。
5. 生态系统:-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早发白帝城》) - 诗句中的“两岸猿声”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6. 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
”(《华严经》)- 这句话可以启发学生思考细胞作为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每个细胞都有自己的结构和功能。
7.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诗句中的自然景象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8. 生物多样性:-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王维《相思》)- 诗句中的“红豆”可以代表特定的生物种类,引申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通过这些古诗词,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生物学的知识点,还能够培养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最新中考生物热点微课一 诗词或俗语中的生物和生物圈

中考热点微课一诗词或俗语中的生物和生物圈常见诗词或俗语体现的生物学知识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环境(温度)影响生物(桃树)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环境(温度)影响生物(橘、枳)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环境(温度)影响生物(枫树)4.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生物(草)影响生物(豆苗)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物(蚂蚁)影响环境(堤)6.大树底下好乘凉生物(大树)影响环境7.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生物(粟)能繁殖8.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生物(莲)适应环境(水)9.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生物(黄蝶)适应环境(菜花)10.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蝉、螳螂、黄雀形成食物链1.(2020·临沂学业考)下列所描述的生命现象与其实例不符的是( C)A.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营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B.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朵朵葵花向太阳C.生物能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蜻蜓点水D.生物能生长繁殖——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2.(2021·临沂学业考)下列关于生物和生态系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A.生活在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C.农田中的所有动物、植物构成了农田生态系统D.某食物链甲→乙→丙→丁中,若因某种原因丙大量减少,则短时间内乙会大量增加,丁会大量减少3.(2020·连云港学业考)谚语、俗语和古诗词中蕴含着一些生物学原理。
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 C)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环境影响生物B.春雨贵如油——植物生长都需要无机盐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D.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这两种动物间是寄生关系4.(2020•巴中学业考)“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首诗突出表明了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是水。
古诗词中的生物现象

古诗词中的生物现象1、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生物的繁殖。
春天到了,万物苏生,水里的微生物们也不例外。
在江水中有一些是植物,如浮萍之类的,而有些是像藻类的动物,他们也大量的繁殖,一起构成了江水美丽的颜色。
2、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增广贤文》)——营养生殖--扦插。
扦插也称插条,是一种培育植物的常用繁殖方法。
可以剪取某些植物的茎、叶、根、芽等(在园艺上称插穗),或插入土中、沙中,或浸泡在水中,等到生根后就可栽种,使之成为独立的新植株。
而有些植物在移栽过程中,由于根系遭到破坏,致使其吸收水分的能力大大减弱,加之蒸腾作用会丧失大量的水分,所以移栽后很难成活。
3、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长恨歌》)--嫁接。
嫁接,植物的人工营养繁殖方法之一。
即把一种植物的枝或芽,嫁接到另一种植物的茎或根上,使接在一起的两个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株。
嫁接时应当使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接穗成活。
接上去的枝或芽,叫做接穗,被接的植物体,叫做砧木或台木。
接穗时一般选用具2~4个芽的苗,嫁接后成为植物体的上部或顶部;砧木嫁接后成为植物体的根系部分。
4、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植物色素的作用或温度的影响。
植物的叶子中含有不同的色素。
【在这里起主要作用的是叶绿素和花青素】在春、夏季节,枫叶、黄栌等树木的叶子由于光合作用强烈,叶绿素掩盖着花青素,因此呈现出一片绿色。
一到深秋,树叶受到寒潮和霜冻的侵袭,叶绿素被破坏,叶子里的水分也减少了,不能及时运输掉的淀粉变成了葡萄糖,糖分就逐渐转化为花青素,于是,绿叶变成了红叶。
5、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类胡萝卜素、花青素春天光照、温度、水分条件都良好,因此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特别快,植物体在迅速积累了大量营养后,就会开出五彩缤纷的花朵。
浅析高中生物课教学中古诗词的巧用

浅析高中生物课教学中古诗词的巧用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许多历经千百年仍脍炙人口的诗词。
在这些诗词中,有很多描写了生物学现象,蕴含着一定的生物学知识。
笔者广泛阅读前人诗词解析和诗词在教育教学中运用的的相关文献,认并将之自然地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诗词中体现的生物学现象或蕴含的生物学知识我国古诗词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诗人在对自然景观的观察、筛选基础上融入个人的情感而创作出来的,所以,有大量的诗词描写了生物学现象,蕴含着一定的生物学知识。
常用的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1)描写生物个体的特征。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形象地描写了鹅的外形特征和习性特征。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金黄甲”描写了菊花不同于其他“百花”的个体特征——在秋季开放。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简洁生动地勾画出腊梅在寒冬开放,气味芬芳的鲜明特性。
(2)反映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反映了不同生物之间的竞争关系;“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精确地反映出生物间的捕食关系并隐含着一条食物链;“西湖春色归,春水绿如染”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说明春天来临,藻类植物开始大量繁殖……另有《诗经·国风》“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描述了鸠占鹊巢现象,也反应了生物科学定义的种间竞争关系。
(3)描写生物的生活、生殖、行为等。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说明了动物的运动及生活环境;“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诗句,则描绘了与植物的生殖发育有关的现象。
2. 诗词中蕴含的美和其中的人文教育价值在传统的自然科学教育认识中,科学教育是严谨的、理性的,人文教育是感性的,两者界限分明。
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两种教育显然不应继续界限分明了,只有把两种教育恰当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同时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才,更好地承担起社会的责任。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1.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一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树叶落下后,其中的营养又被根吸收,比喻不忘本源。
落叶中的有机物通过细菌、真菌的分解作用,产生各种无机营养成分又被根吸收。
同时分解产生的C02释放到大气中,又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由此可见,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不断循环的。
2.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一类胡萝卜素、花青素春天光照、温度、水分条件都良好,所以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特别快,植物体在迅速积累了大量营养后,就会开出五彩缤纷的花朵。
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黄、橙、红之间变化,那是类胡萝I、素的作用,类胡萝卜素种类许多,颜色也许多,最常见的有橙黄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
另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红、紫、蓝之间变化,那是花青素的功劳,花青素有一个特点,能够随着细胞内酸碱度的变化而改变颜色。
酸性时它是红色,碱性时它是蓝色,中性时却是紫色。
“春天孩儿脸”,天气变化无常,光照、温度、湿度变化较快,而这些变化都可•引起细胞内酸碱度的改变,从而导致花朵颜色的不断变化。
由于各种花朵中所含色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加之花青素在不同酸碱度下的颜色变化,并且植物体在春天新发的嫩芽、新叶中叶绿素尚未形成,类胡萝卜素或花青素的颜色得以显露,也会或多或少带上红色或黄色,有的甚至能够与花朵争艳,这样就形成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自然美景。
3. “春蚕化蛹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从科学角度来说,蚕不吐丝了,并不是它死了. 而是它成虫r,长大了,进入青春期了.而它一旦破蛹而出.就以为着结束了蚕的生活,变成了蛾4.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一一龚自珍《己亥杂诗》(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及物质的循环)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一一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一叶绍翁《游园不值》(植物的向光性)7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

诗词中的生物知识中国古代的诗人在创作诗词的时候常常会运用自然界的生物知识来丰富词意和意境。
这些生物既可以是国内常见的动植物,也可以是异域奇特的动物,它们在诗人笔下变得格外神奇和美丽。
下面我们来看一些常见的动植物在诗词中的生物知识。
一、梅花梅花是中国的国花,也是中国诗词中常见的植物。
它开在雪中,在寒冬里独自绽放,给人以顽强和坚毅的感觉。
看起来像枝头一片片的小白花,实际上每朵梅花中心都有一个小花蕾,是由许多薄而硬的花瓣组成的。
梅花在古诗词中的形象多种多样,它可以是孤独的、寂寞的、坚强的、质朴的、清冷的等等,如《江紫枫词》:“栖霞山花锁双雄,吴苑水云连烟浔。
梅梢雪逐春凋落,池上风吹一片红。
”二、鹤鹤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鸟类。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鹤”就是指一种神仙,有飞升仙界的寓意。
中国人传统上认为鹤是吉祥的象征,经常会出现在诗词中。
鹤的羽毛可以运用到笔法和锦作上,鹤的仪态和舞姿也是诗词中的靓丽风景。
三、松鼠松鼠是一种灵活活泼的小动物,它们是爬树王国的主人。
松鼠有着特别的口袋,可以把食物储藏起来,供自己在冬季食用。
《金缕曲》中描写到松鼠储存的食物,集中在一颗柿子树中,留给远方的人来取:“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残腊收成后,鸡犬相闻暖。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四、蝴蝶蝴蝶作为诗词中的常见客串,具有轻盈灵动、缤纷多彩的特点。
唐朝李白的《将进酒》中有“众芳摇落独留佳,独立西风,凭高树,长江慢慢,星河鹭起,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寒。
”描述了蝴蝶在唐山峰峰间舞蹈的美妙景象。
五、孔雀生物的形态和特征在中国诗词中被充分发挥,丰富了诗歌的语言和意境。
这些诗句不仅仅是文学创造,还表达了人们对自然生态的关爱,呼唤着一种生态伦理和环保意识。
研究中文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的目的

研究中文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的目的
文化传承和保护:中文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融入了丰富的生物学知识。
通过研究古诗词中的生物学内容,可以帮助传承和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使之得以传承和发扬。
文学赏析与解读: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往往是作诗者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情感所使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通过研究这些生物学意象,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加深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理解。
生物科学研究和启发:中文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生物的观察和认知。
这些观察和认知在当时的科学水平下是有限的,但仍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通过研究古诗词中的生物学内容,可以对古代生物科学的发展和进程有所了解,并可能为现代生物学研究提供启发和参考。
教育与普及:通过生物学知识对古诗词的解读,可以将古代文学与现代生物学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和读者更深入地理解生物学概念,并培养对自然生物的兴趣和关注,推动生物学教育的普及和提升。
综上所述,研究中文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有助于文化传承和保护、文学赏析与解读、生物科学研究和启发,以及生物学教育与普及。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有助于将人文与科学结合,促进多领域的交流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树叶落下后,其中的营养又被根吸收,比喻不忘本源。
落叶中的有机物通过细菌、真菌的分解作用,产生各种无机营养成分又被根吸收。
同时分解产生的CO2释放到大气中,又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由此可见,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不断循环的。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类胡萝卜素、花青素
春天光照、温度、水分条件都良好,因此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特别快,植物体在迅速积累了大量营养后,就会开出五彩缤纷的花朵。
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黄、橙、红之间变化,那是类胡萝卜素的作用,类胡萝卜素种类很多,颜色也很多,最常见的有橙黄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
另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红、紫、蓝之间变化,那是花青素的功劳,花青素有一个特点,能够随着细胞内酸碱度的变化而改变颜色。
酸性时它是红色,碱性时它是蓝色,中性时却是紫色。
“春天孩儿脸”,天气变化无常,光照、温度、湿度变化较快,而这些变化都可引起细胞内酸碱度的改变,从而导致花朵颜色的不断变化。
由于各种花朵中所含色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加之花青素在不同酸碱度下的颜色变化,并且植物体在春天新发的嫩芽、新叶中叶绿素尚未形成,类胡萝卜素或花青素的颜色得以显露,也会或多或少带上红色或黄色,有的甚至可以与花朵争艳,这样就形成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自然美景。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花青素
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植物的叶都为绿色,是因为叶中所含的绿色的叶绿素比黄色的叶黄素、橙黄色的类胡萝卜素多的缘故。
但叶绿素有个特点,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不断的形成,又不断的破坏。
叶绿素的形成与两个外界条件有关: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温度。
如果没有阳光,就不能形成叶绿素,人们正是利用这一原理,通过遮光来培养韭黄和豆芽菜。
气温过低叶绿素也不能形成,此时,叶绿素的破坏速度却有增无减,随着叶绿素的减少,叶片便逐渐显现叶中其它色素的颜色,银杏、杨树等植物叶片到秋天变黄便是这个原因。
而枫树在低温时叶片中的糖分可转变成花青素,这时花青素是红色的,含量又多,所以叶片变红,且红得鲜艳,故有“霜叶红于二月花”。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温度对植物分布影响
植物的开花与温度有关,大林寺的桃花之所以比别处开得迟,是因为大林寺在庐山牯岭之上,海拔高,因而气温低的缘故。
同时这也是一个有效积温的问题。
由于地势高的原因,山中的温度一般比平原的温度要低,所以山中的植物达到有效积温所需时间就长,发育就慢。
5.“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明《子西语录》)──日照对植物的影响
当落叶树木叶片变红时,也就意味着树叶快要凋落了,引起落叶树木落叶的环境信号不是天寒而是日照时间的缩短,不过这两个信号的变化趋势在由秋入冬时恰好吻合,当植物接收到日照缩短这一信号后,在激素的调节下,叶柄基部的一种特殊结构──离层的细胞就迅速分裂,并产生大量的果胶酶和纤维素酶,这些酶使离层细胞的中层和细胞壁溶解,最后离层处的细胞几乎都被溶解。
于是叶子就掉了。
“一叶落知天下秋”是成语“一叶知秋”的来源。
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茎的向光性。
“红杏出墙”体现出植物的向光性。
其原因在于墙外阳光(单侧光)刺激,生长素在背光一侧分布得多。
这样,背光一侧的细胞就比向光一侧的细胞纵向生长得快,结果使得茎朝向生长慢的一侧弯曲,也就是朝向光源一侧弯曲。
7.“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宋·苏麟《献范仲淹诗》)──光照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植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用公式表示:K=N·(T-T0)式中,K为有效积温(常数),N为发育历期,即生长发育所需时间,T为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T0为生物发育起点温度(生物零度)。
发育时间N的倒数为发育速率。
在发育期间,向阳的花木由于日光的原因,温度T要比背阴的同种植物的温度高一些,所以会较早的发育。
8.“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生物发光的能量来自ATP
流萤即萤火虫,晚上出来活动,并能发出荧光,这与萤火虫体内特殊物质的综合作用有关。
萤火虫体内有虫荧光素这种特殊的发光物质,由三磷酸腺苷(ATP)激活后,又被进入体内的氧和体内的酶氧化。
这种氧化反应导致兴奋状态而发光。
然后,光又经多脂肪细胞的下层反射出来。
萤火虫发出的荧光不仅是表达交流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性召唤。
9.“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元稹《菊花》)──菊花属于短日照植物
菊花是一种短日照植物,在花蕾形成期需得到每日11小时以下的日照才能开花。
因此短日照是诱导菊花花蕾形成的必要条件,同时菊花的花器官形成还要受到温度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在温暖、短日照的秋天(10月至11月)菊花才能开放,而其它绝大多数的植物(日中性植物或长日照植物)却在春末夏初开花。
正因如此菊花才能“此花开尽更无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