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

合集下载

曾巩

曾巩

曾巩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

汉族,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后居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

曾致尧之孙,曾易占之子。

嘉祐二年(1057)进士。

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

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姓名:曾巩别名:子固国籍:北宋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019年(己未年)逝世日期:1083年(癸亥年)职业:政治家、散文家主要成就: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品:《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概述曾巩,建昌南丰(今属江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散文家。

他家境贫寒,有一个哥哥,四个弟弟,十个妹妹(其中一人夭折),父亲被罢官,身体也不好,所以肩负起养家的重任。

曾巩自称“家世为儒”(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祖父作过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

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非常强,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

史称巩“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

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

18岁时,赴京赶考,与随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识,并结成挚友。

20岁入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

欧阳修见其文笔独特,非常赏识。

欧阳修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

”(《上欧阳学士第二书》)自此名闻天下,但因其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

庆历七年(1047),其父去世,其身为次子(其上尚有一兄长),只好辍学回归故里,尽心侍奉继母。

曾巩少年时与王安石为密友,登欧阳修之门以后,就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

直至嘉祐二年(1058),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曾巩才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进士第一。

《宋史》称曾巩年幼"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成诵“②。

曾巩—轶事典故

曾巩—轶事典故

曾巩—轶事典故曾巩这人,可真是个有意思的主儿,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大多是严谨、正直的文人形象,但你知道吗?他私底下也有不少让人捧腹的轶事典故,让人不禁感叹,原来大文豪也有接地气的一面啊!话说曾巩年轻的时候,那可是个书虫,整天埋头苦读,两耳不闻窗外事。

有一天,他正在家里啃书本,邻居家的小媳妇突然来敲门,说是要借个“针线包”。

曾巩一听,心里头那个纳闷啊,心想:“我一个读书人,家里哪会有针线包这种物件?”但他转念一想,邻里之间互相帮助是应该的,于是他就把家里能找到的最像针线包的东西——一本书卷了起来,递给那小媳妇。

小媳妇一看,哭笑不得,心想:“这曾巩是不是读书读傻了?”后来这事儿传开了,成了邻里间茶余饭后的笑料,曾巩也因此得了个“书呆子”的绰号。

不过,曾巩虽然有时候显得有点呆萌,但他的才华可是不容小觑的。

有一次,他参加科举考试,文章写得那叫一个流畅,考官们看了都赞不绝口。

可等成绩公布的时候,曾巩却名落孙山。

这事儿要是搁一般人身上,早就气炸了,但曾巩却一点也不着急,反而安慰起一同落榜的朋友来:“咱们这次没考好,下次再来嘛!人生就像打麻将,哪有把把都赢的道理?”朋友们一听,都笑了,心想:“这曾巩,真是个豁达的人!”还有一次,曾巩到外地去做官,临行前,他的朋友们都来为他送行。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大家就开始聊起了天。

聊着聊着,就聊到了曾巩的诗文上。

有人夸他的诗写得好,有人夸他的文章写得妙,曾巩听了,只是微微一笑,说:“哪里哪里,我不过是雕虫小技罢了,比起那些真正的大师,我还差得远呢!”朋友们一听,都纷纷摇头,说:“曾巩啊曾巩,你这是太谦虚了!你的诗文要是雕虫小技,那我们这些人的东西岂不是连虫都不如了?”曾巩一听,哈哈大笑,说:“好好好,那我就不客气了,以后我的诗文要是再有什么进步,还得靠各位多多指教呢!”曾巩不仅文采飞扬,而且还是个热心肠的人。

有一次,他听说有个穷书生因为家里穷,没钱买书,就整天跑到书店里去蹭书看。

曾巩是哪个朝代的人

曾巩是哪个朝代的人

曾巩是哪个朝代的人 导语:曾巩(1019 年 9 月 30 日—1083 年 4 月 30 日),字子固,汉族,建 昌军南丰(今江西省南丰县)人,后居临川,北宋文学 家、史学家、政治家。

以下是小编整理曾巩是哪个朝代的人的资料,欢迎阅 读参考。

曾巩是哪个朝代的人 北宋 人物生平 年幼聪慧 曾巩祖上世代为学者 ,祖父曾致尧作过尚书户部郎中,父亲曾易占为太常 博士。

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非常强,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与兄长曾晔一 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

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 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

1032-1034 年,曾巩之父曾易占任泰州府如皋县令 (如皋文庙“名宦祠”有祀),因如皋学风淳正,胡瑗、王惟熙、王观、王觌、 王俊乂等皆学有大成, 故曾易占将 14 岁的曾巩带来如皋, 寄读于中禅寺东厢房, 曾巩在如皋度过了两个寒暑。

到了二十岁,曾巩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曾巩 18 岁时(1037 年),随父赴京,以文相识王安石 ,结成挚友,登欧阳修之门以后,就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并。

20 岁入太 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此后,他不但认识了欧阳修,结交了王安石, 而且已经同杜衍、范仲淹等都有书信来往,投献文章,议论时政,陈述为人处世 的态度。

自此名闻天下。

但因其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

庆历七年(1047 年),其父去世,只好辍学回归故里,侍奉继母。

曾巩品 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抚 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

[7] 嘉祐二年(1058 年),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 辅命题,曾巩才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进士第一。

任职历程 北宋嘉祐四年(1059 年),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司法参军,以明习 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

北宋嘉佑五年(1060 年),由欧阳修举荐到京师当馆阁校勘、集贤校理, 理校出《战国策》 《说苑》 《新序》《梁书》《陈书》《唐令》《李太白集》《鲍 溶诗集》和《列女传》等大量古籍,对历代图书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并撰写了大量序文。

曾巩

曾巩
在这期间,曾巩也结识了王安石,还曾向欧阳修推荐。他在《再与欧阳舍人书》中说:"巩顷尝以王安石之文进左右而以书论之,其略曰:巩之友有王安石者,文甚古,行称其文。虽已得科名,然居今知安石者尚少也。彼诚自重,不愿知于人,然如此人古今不常有。如今时所急,虽无常人千万,不害也。顾如安石,此不可失也。"这是追述前此一封信中的话,可见曾巩对王安石曾经非常器重。在这封信里,他不仅推荐王安石,还曾提到王回、王向,一并向欧阳修推荐。
曾巩(1019—1083)字子固,汉族,抚州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 嘉佑二年(1057年),39岁的他才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踏上了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二年(1069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颇有政声。元丰三年(1080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元丰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次年卒于江宁府。理宗时追谥“文定”。 曾巩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并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贡献在于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
[编辑本段]政事
自称"家世为儒“①曾祖历官水部员外郎,祖父为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宋史》称曾巩年幼"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成诵“②。"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③。但据他自称幼时从先生受书,"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到十六七岁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始知爱好,并努力学习④。到二十岁后,"欧阳修见其文奇之“⑤大约就在这时,他曾给欧阳修写信,并"献杂文时务策两编“。信里他一面称赞欧阳修的道德文章,一面表白自己的为人志节:"巩自成童,闻执事之名,及长,得执事之文章,口诵而心记之,观其根极理要,拨正邪僻,掎挈当世,张皇大中,其深淳温厚,与孟子韩吏部之书为相唱和,无半言片词舛驳于其间,真六经之羽翼,道义之师祖也。……又闻执事之行事,不顾流俗之态,卓然以体道扶教为己务。……信所谓能言之能行之,既有德而且有言也。韩退之没,观圣人之道者,固在执事之门矣。"曾巩当时少不更事,而能有这样的看法,很不简单,所言者虽有所未尽,但大体符合实际。又说:"巩性朴陋,无所能似,家世为儒,故不业他。自幼迨长,努力文字间,其心之所得,庶不凡近。……唯其寡与俗人合也,于公卿之门未尝有姓名,亦无达者之车回顾其疏贱。抱道而无所与论,心常愤愤悱悱,恨不得发也。今者乃敢因简墨布腹心于执事,苟得望执事之门而入,则圣人之堂奥室家,巩自知亦可以少分万一于其间也。"这段话是表述自己的为人的。与俗不合,抱道自守,心志如此,确不凡近。欧阳修对于这样的人物自是重视的。因此,曾巩上书之后,曾经得到欧阳修接见。据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二书》讲,欧阳修见到他之后,曾对他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而且当曾巩向欧阳修告别之时,欧阳修还写了《送曾巩秀才序》,其文云:"广文曾生来自南丰,入太学,与其诸生群进于有司,有司敛群才、操尺度,概以一法,考其不中者而弃之。……然曾生不非同进,不罪有司,告予以归,思广其学而坚其守,予初骇其文,又壮其志,……曾生橐其文数十万言来京师,京师之人无求曾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干也。予岂敢求生,而生辱以顾予,是京师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独余得也。于其行也,遂见于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而贺余之独得也。"此序作于庆历二年(1042),这时曾巩虽见弃于有司,却得到了欧阳修的赏识。

曾巩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曾巩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曾巩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曾巩字子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

那么,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曾巩文言文翻译及注释,供大家阅读参考。

原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

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

甫冠,名闻四方。

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祐二年进士第。

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

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

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

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

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

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

盗闻,多出自首。

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

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

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

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

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

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加直龙图阁、知福州。

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

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

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

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

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

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

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亳、沧三州。

巩负才名,欠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

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

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遂留判三班院。

上疏议经费,帝曰:“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

”拜中书舍人。

甫数月,丁母艰去。

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文言文曾巩全文翻译

文言文曾巩全文翻译

曾巩,字子固,号南丰,北宋文学家。

本文为其《墨池记》全文翻译,原文共计约500字。

原文:曾巩《墨池记》庆历四年春,余将从事于京师,过扬州。

予至,汝阴张君为余言:“幽州张氏藏石鼓文,洛人史君为予临摹,真草隶篆,无所不有。

”余因得见之,叹曰:“此真善书者也!”因问:“何如?”张君曰:“此乃曾子固所作也。

”余曰:“曾子固何人?”张君曰:“曾子固,南丰人,字子固,南丰之曾氏也。

其人博学多才,善为文,工于书。

其书如古松,挺拔而秀雅;如老鹰,矫健而雄浑。

余尝观其作《墨池记》,字字珠玑,妙不可言。

”余因请张君为余读之。

张君读之,余听之。

其文曰:“余尝游南丰之墨池,见池中石鼓文,真草隶篆,无所不有。

池之水清,鱼跃而出。

余问池中之人,曰:‘此何池也?’曰:‘此墨池也。

’余曰:‘墨池者,何为而名?’曰:‘昔有曾子固者,善书,每至池中,必取池水洗手,然后濡笔而书。

池中水既尽,乃去。

故号其池为墨池。

’余因想:曾子固何人?其书何如?”余归而求之,得曾子固之文,读之,叹曰:“曾子固真善书者也!”其书如古松,挺拔而秀雅;如老鹰,矫健而雄浑。

余因想:曾子固之书,何故能如此?盖其心清而志坚,故能如此。

余又想:曾子固之书,虽善,然不传于世。

何也?盖其人太谦,不欲以己之才炫耀于人。

余因想:曾子固之书,虽不传于世,然其精神,永存于世。

故余作《墨池记》,以记曾子固之书,亦以自勉。

翻译:庆历四年的春天,我将要到京师去从事工作,路过扬州。

我到了那里,汝阴的张君对我说:“幽州的张氏收藏着石鼓文,洛地的史君为我临摹,真草隶篆,无所不有。

”我因此得以见到它们,感叹道:“这真是一位擅长书法的人啊!”于是问:“他的书法怎么样?”张君说:“这是曾子固的作品。

”我说:“曾子固是什么人?”张君说:“曾子固,南丰人,字子固,是南丰的曾氏。

他博学多才,擅长写文章,精通书法。

他的书法就像古松,挺拔而秀雅;又像老鹰,矫健而雄浑。

我曾看过他写的《墨池记》,字字珠玑,妙不可言。

对曾巩的评价

对曾巩的评价

对曾巩的评价1. 曾巩啊,就像文学星河里一颗低调的卫星,光芒没那么耀眼但稳稳当当散发着独特的文学电波。

2. 曾巩像个文学界的老黄牛,默默耕耘,虽然没有骏马奔腾般的激情四溢,却有着沉稳持久的力量。

3. 曾巩好比是文学宴席上的一道清淡小菜,看似不那么起眼,入口却别有一番风味,让味蕾惊喜。

4. 他像个文学宝库中的闷声大财主,钱(才华)多得很,就是不咋咋呼呼地显摆。

5. 曾巩仿佛是文学花园里的一棵铁树,不常开花惊艳众人,但一旦开花那就是惊艳千古的美。

6. 这家伙就像文学长跑中的耐力型选手,一步一个脚印,速度不快但能把好多急性子选手远远甩在身后。

7. 曾巩宛如文学夜空里一颗不太闪烁的星星,可是仔细看呀,那光亮深邃得像个神秘小宇宙。

8. 他像一个文学工匠,不用华丽的魔法棒(华丽辞藻),却用质朴的锤子和凿子(质朴文字)雕出不朽之作。

9. 曾巩就像一个背着文学宝藏的小老头,不紧不慢地走着,宝藏光芒都快把他的背压弯了。

10. 他在文学界就像个低调的扫地僧,看似平平无奇,实际上内力(文学功底)深厚得能把文坛震三震。

11. 曾巩像是文学海洋里的一只乌贼,墨水(才华)满满,只是喷出的墨汁(作品)没有那么五彩斑斓却很实用。

12. 他就如同文学部落里的一位老药师,用那些看似平凡的草药(文字),调配出神奇的文学药方。

13. 曾巩好比是文学大舞台上的幕后英雄,观众看不到他蹦跶得欢(知名度不高),但舞台少了他就不稳。

14. 他像个文学界的田螺姑娘,悄无声息地在文学之屋(文坛)里做着伟大的清洁和装饰工作。

15. 曾巩仿佛是文学马拉松里的陪跑员,看着不突出,可是没有他陪着,这一路就少了很多踏实感。

16. 他在文学的果园里像一棵核桃树,外壳粗糙(文风质朴),但敲开里面全是补脑(富有内涵)的精华。

17. 曾巩就像文学战场上的后勤兵,没有冲锋在前那么风光,却给前方的文学战士提供源源不断的弹药(灵感和素材)。

18. 他像是文学天空里一片低调的云彩,不似雷暴云(华丽夸张的作家)那么吓人,却默默地滋养大地(读者心灵)。

北宋政治家曾巩的生平简介

北宋政治家曾巩的生平简介

北宋政治家曾巩的生平简介曾巩,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时期著名的散文家、政治家和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北宋政治家曾巩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曾巩生平简介曾巩出生在一个世代都是学者的家庭中,祖父曾经做过尚书户部郎中,父亲是太常博士,受家中长辈影响,曾巩耳濡目染从小就能够读书写字。

而且曾巩天资聪慧,记忆力非常强,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

十二岁时,曾巩尝试写《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

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曾巩18岁时跟着父亲来到了京城,与王安石结成挚友,登欧阳修之门以后,就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

曾巩20岁入太学,此后曾巩和衍、范仲淹等都有书信来往,投献文章,议论时政,陈述为人处世的态度。

之后曾巩任太平周司法参军。

后由欧阳修举荐到京师当馆阁校勘、集贤校理,整理校出《战国策》《说苑》《新序》《梁书》等大量古籍,对历代图书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并撰写了大量序文。

曾巩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

他根据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实施。

致力于平反冤狱、维护治安,深受群众拥戴。

1080年,曾巩受到宋神宗的召见,采纳了他的简介,留任在了京城。

朝廷认为曾巩的史学能比得上士大夫,适宜掌管五朝史事。

任为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

后来朝廷让他做中书舍人,但是曾巩书自己年纪已经大了,希望朝廷另选贤能。

1083年四月,曾巩在江宁府去世,终年65岁。

曾巩的故事曾巩的故事有很多,1071年,曾巩调任齐州知州。

知州可是地方上的一把手,曾巩深知责任重于泰山。

自古以来,齐鲁便以民风强悍著称,曾巩这个知州,绝对不好当。

他清醒地认识到其难治之处,决定重拳出击,打击豪强,树立威信。

当时有一周姓富户,其子周高为富不仁,横行乡里,民愤极大,但周家却是那种财大气粗,权能动权贵的人家,和地方的官员们都沆瀣一气,百姓也是敢怒不敢言。

曾巩初搜集证据,迅速将周高法办,百姓拍手称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括:搜括 资:供给,帮助:~助 殿最 : 1.古代考核政绩或军功﹐下等称为"殿"﹐上等称 为"最"。 2.泛指等级的高低上下。 3.考课;评比。
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 市里不知。
其他的官吏横征暴敛(或:暴力诛杀急于敛 财),百姓难以忍受。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部 队突然聚集时的吃住问题,军队离开,城乡的 百姓都不知道。
加直龙图阁、知福州。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 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 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 归者二百辈。 阴:暗地里 桀:1.凶残暴虐:~骜不驯。2.古同“杰”,杰出 的人。3.古同“揭”,举起。
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 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 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 万。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 后至者亦不复取也。徙明、亳、沧三州。 利:以· · · · · 为利 赇:贿赂
曾巩让僧徒们互相选择、推荐(担任主守的 人),将推选的人记录在册,按照次序补缺。 徼:求取 鬻:卖
巩负才名,欠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 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拜中书舍人。甫数月, 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精巧 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 六 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 者, 鲜能过也。 而警敏,年 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 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闻:使· · · · · 闻 奇:以· · · · · 为奇 甫冠:刚刚成年
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 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 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 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 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度:估计,推测
谕:告诉,晓谕
讽: ②劝告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本义:背诵;朗读。三藏就合掌讽起斋经。—《西游记》
③ <动>讥讽;讥刺。
①<动>连接。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②<动>跟着。《垓下之战》:“项王渡江,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③<动>撰写。衡少善属文 ④<动>通“嘱”。托付。《岳阳楼记》: “属予作文以记之。” 【又】劝;劝请。《赤壁赋》:“举酒属客。
偃蹇
1、骄横;傲慢;盛气凌人 2、困顿;窘迫
①<动>归属;隶属。《琵琶行》:“名属教坊第一部。 ②<动>管辖。 ③<名>部属。 ④<名>家属。 ⑤<名>类;辈。《桃花源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
知齐州,河北发民浚河,调及它路,齐当给夫二 万。县初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 取一,省费数倍。知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 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 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 寡为殿最。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 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