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后期志愿军几次重大战役失利简析
朝鲜战争,中国到底牺牲了多少志愿军

2009年10月5日,在朝鲜访问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前往朝鲜平安南道桧仓郡,凭吊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看到这则消息,我内心感慨万分,我的父亲是49年入伍的老军人,当年差点上了朝鲜战场,尽管当时父亲强烈要求“保家为国抗美援朝”,但还是因为有点文化而被上级安排进了黄埔军校……看到国家总理亲自到烈士陵园凭吊牺牲在异国他乡的志愿军战士,我油然生起一个我不完全知道的这段历史的一个疑问——中国到底牺牲了多少志愿军?于是我百度了一下,搜到这篇文章,贴过来让不知情的我们了解下吧……先默哀3分钟——抗美援朝志愿军真的伤亡一百万吗?作者: 老军士老战士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已经50多年了。
近十几年来,中国政府已经通过不同渠道公布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的伤亡数字。
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在网上对于志愿军的伤亡人数仍然存在争议。
一.中国官方数字:迄今为止,中国政府通过传媒(如研究、回顾抗美援朝战争的书籍、战史)公布的志愿军伤亡数字如下:志愿军作战伤亡人数:1.阵亡:11.4万人2.医院共接受伤员38.3万人次,由于入院伤员有些是第二次、第三次负伤,统计上有重复,伤员中又有一部分是非战斗负伤,所以最后确定战斗伤亡总数是36.6万人。
据此,志愿军战斗负伤人数为:25.2万人3.因伤致死:2.16万人4.失踪:0.8万人(原先是0.4万人)5.总计:战死:14.36万人(阵亡、因伤致死、失踪)战伤:25.2万人作战伤亡:39.56万人其它原因死亡人数:病死:1.3万人所以,志愿军总计伤亡人数:40.86万人(39.56 +1.3)另外,志愿军还有2.1万人被俘,其中7100余人返回大陆(其中有440人是在中立国部队监管下,经我方解释工作后返回的),14000余人去了台湾或其它中立国。
被俘人员数字不存在争议。
二.志愿军伤亡数字存在的争议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许多人不知道或不相信中国官方公布的志愿军伤亡数字,而相信来自美韩或其它渠道的数字。
朝鲜战争的第五次战役

朝鲜战争的第五次战役推荐文章第五次战役详细过程热度:朝鲜第五次战役真相热度:朝鲜战争第五次战役热度:抗美缓朝第五次战役热度:抗美援朝的第五次战役热度: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一起于1951年4月22日~6月10日,在三八线附近地区,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的反击战。
经过五十天的战斗,歼敌“联合国军”多国部队八万二千余人,缴获和消耗了敌人大量物资装备,迫使敌军转入了战略防御,也使中国军队进一步取得了对美军作战的经验。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朝鲜战争的第五次战役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朝鲜战争的第五次战役概述战役酝酿中朝人民军队在第四次战役中,掩护了志愿军第19、第3、第9兵团集结,加上人民军3个军团,总共60万余人,地面兵力居优势。
但志愿军新入朝兵团,对敌情、地形不熟,准备仓促;后勤保障尚无重大改善,只能保持最低限度的供应。
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关于"战争准备长期,尽量争取短期"、志愿军后续兵团到齐后"再进行有力的新的战役"的指示,经与人民军商定,在"联合国军"实施登陆之前发起第五次战役。
战役目的消灭敌人几个师,挫败其登陆计划,夺回战场主动权。
朝鲜战争的第五次战役经过西线歼敌(四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九日)四月二十二日黄昏,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全线发起猛攻。
左翼第40军完成了战役割裂任务。
第20军突破后迅速在韩伪军第6师正面打开了一个十公里宽的缺口,但由于缺乏后续力量,未能充分利用以扩大战果。
右翼第19兵团第63军于二十五日歼灭英军第29旅一个营,但由于该军第二梯队第189师未能完成穿插,兵团第二梯队第65军两个师随即加入战斗亦受阻,五个师拥挤在二十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域内,连续三天遭敌航空兵与炮兵火力突击,受到重大伤亡,未能完成战役迂回任务。
其它各军突破后虽取得一些胜利,但形成平推,歼敌不多。
或因穿插不猛,或敌人迅速全部或大部突围逃脱。
朝鲜战争志愿军的失利战役

朝鲜战争志愿军的失利战役1950年10月10日周恩来在苏联获承诺先进武器和技术支援建设后,派出两百多万至三百多万中国最优秀的军人作为“志愿军”前往朝鲜与联合国军队开战。
伤亡百万的数字早在N年前就有公布,当时我朝官方没承认也没否认。
之所以非战斗伤亡远远高于正常水平,其根本原因是后勤补给不足,对于出国战争的后勤补给的困难被低估了,准备不足。
第一次战役,是志愿军入朝后进行的首次作战。
这次战役,志愿军不宣而战从1950年10月25日开始至11月5日结束,将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赶到清川江以南,取得了初战胜利。
第二次战役 50年11月长津水库之战,原第三野战军精锐宋时伦第九兵团12个师15万人马企图围歼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2万2千人,结果是美国陆战一师杀出重围从海上安全撤离。
不仅没丢弃重装备,而且带走了所有伤兵,阵亡将士尸体,以及九万平民。
第九兵团此役伤亡九万五千人,除伙夫,马弁,参谋,干事,医院的护士,文工团员,能拿枪杆的剩下不多了。
从1950年11月27到12月5日,仅仅8天,宋时轮第9兵团的4个军15万人活活冻死的有4万多,冻伤几万人,第9兵团活下来的人也都冻坏了手和脚,基本上等于是全军覆灭。
要到第五次战役才又参战,但战斗能力显然不行。
后来在统计中竟然统计志愿军9兵团伤亡4万多人,其中牺牲7000多,也就是说有33000多受伤,其中大多数是冻伤,就算33000多人都是冻伤吧,九兵团15万人总数中冻伤率是多少??仅美国海军陆战队一师2万多人,冻伤有7千,陆战一师一共多少人??2万人吧,冻伤率多高??9兵团多少人??15万!我们的冻伤率居然比美军低??这可能吗??这是真相吗连我们自己都承认“美军御寒装备比我们好的多,志愿军都是穿单衣作战”,结果志愿军冻伤率大大低于美军!---请问这可能吗?难道志愿军比美国人耐冻何况当时志愿军穿单衣,每天只能啃两个生土豆充饥。
1950年12月31日志愿军发起第3次战役,联合国军稍加抵抗后便立马撤出汉城。
【参考文档】抗美援朝的五次战役-精选word文档 (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抗美援朝的五次战役篇一: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惨败的第五次战役志愿军在朝鲜战争中惨败的第五次战役国内对五次战役的通行说法是,前四次战役取得了胜利,虽然第四次战役是小胜,只有第五次战役是失败的。
下面我们来具体看一看第四次和第五次战役的简要过程从彭德怀设计第四次战役的宗旨来看,这是一次被动的战役。
当时毛泽东要求彭德怀一鼓作气打到36线,然后再进行休整。
彭德怀一听,立刻否定了毛泽东所订的目标,这明摆着是做不到的。
经过第三次战役的惨痛教训的彭德怀为第四次战役订了一个比较现实的作战目的,即通过阻击和防御,迫使敌人停止进攻。
第四次战役的最重要且最著名的一次战斗是砥平里战斗。
砥平里所处的地位极其重要,是兵家必争之地。
有点向街亭在诸葛亮与司马懿交战时所处的地位。
联合国军守砥平里的是美军第23步兵团和其附带的一个法国营。
志愿军包围了砥平里,先后投入8个团,可见决心之大。
联合国军坚守阵地的部队受到美空军的强有力的支援。
美国的重型轰炸机从日本,南韩釜山机场和航空母舰上起飞,把志愿军的攻击线路炸成一片火海。
志愿军伤亡极大,经常是一个连上去没有几分钟就只剩下7,8个人了。
就这样打了几天,志愿军除了上去送死外没有别的办法。
志愿军将士也是人,不是蚂蚁,对这种无谓的牺牲自然有意见。
基层军官强烈要求停止进攻砥平里。
彭德怀知道后同意停止进攻。
这种下级军官不执行任务并为上级军官所认可的做法,在中国共产党军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这时,美国第一骑兵师赶到,致使志愿军在砥平里的战斗彻底失败。
至此,第四次战役以志愿军的大量伤亡换来毫无所得而告终。
不过,在王树增的书里还颇有点自我安慰。
他说,砥平里战斗的失利使第四次战役没有取得大胜,言外之意是,第四次战役取得了小胜。
第四次战役的后果是,汉城又重新回到联合国军手里。
朝鲜战争第四次战役的失败与对策

朝鲜战争第四次战役的失败与彭德怀的对策2011/08/08作者:明夷济我不得不佩服李奇微,他算得上一个真正的军事指挥家。
破解了志愿军的“礼拜攻势”和“月夜攻势”,发明了“磁性战术”。
如果第四次战役和第五次战役是两盘棋的话,我想彭德怀元帅毫无悬念的输掉了两场比赛,尽管这两盘棋中间,彭德怀在某个环节也走了几步好棋。
横城反击战,砥平里战役和汉江南岸阻击战,这些战役里面充满着血腥,和众多伤亡的数字,给志愿军留下的是壮烈和耻辱。
李奇微,是在第三次战役期间,替代了那个在二次战役中撤退发生车祸的沃克中将的。
他接手的是一个溃败的军队,一个丧失斗志的军队。
然而李奇微一到,战场便发生了变化,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够在大溃败的时候,立刻组织反击。
李奇微做到了,当志愿军礼拜攻势结束的时候,李奇微迅速组织了反击,这反击的速度让彭德怀着实吃惊不小。
横城反击战,是在我记忆中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最后一次成功的穿插伏击战。
志愿军四个军和人民军两个军团集结在一起,准备围歼在横城一带的南朝鲜的第五和第八师。
最后,韩国第八师3个团,韩第三师和第五师各一部,美2师一个营,美韩4个炮兵营被消灭。
当然志愿军的伤亡也是巨大的。
横城反击战之前,美军并没有拉平战线,而是在横城和砥平里一带快速追击溃退的志愿军,这给志愿军一次绝好的穿插打伏击的机会。
善于这种战术的彭德怀显然抓住了这个机会。
一开始彭总想打砥平里,但是由于砥平里有美军驻守,战斗力较强,最后还是选择了攻击南朝鲜军队防区的横城。
结果横城反击战,志愿军取得胜利,而砥平里战役,志愿军失败了。
而如果彭总一开始就选择攻击砥平里,那么损失将会更加惨重。
横城战役的胜利,使得前进的美军必须撤退,而砥平里是阻击志愿军追击的必经之路。
如果砥平里陷入志愿军之手,那么被包围的美军将无路可退,陷入被围歼的绝境。
于是,美国人上演了惊心动魄的防御战,志愿军四个师,八个团,围攻美军一个团和一个法国营,居然没有拿下来,而且损失相当惨重。
朝鲜战争八大经典战役

朝鲜战争八大经典战役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一、血战飞虎山第二次战役根据彭德怀“诱敌深入”的计划,为了不让联合国军北进的速度太快,而影响中国军队的调动和威胁中国军队的侧后,彭德怀命令112师335团依据飞虎山之险阻击联合国军。
11月4日335团经过血战占领飞虎山,到11月8日部队完成阻击任务安全撤离,经过五昼夜的血战,防守部队承受着韩国第七师和美军一部的立体攻击,最激烈的8日毫无防空力量的志愿军承受80余架美机及大炮地毯式轰炸,所有阵地均进入了肉搏战,守卫飞虎山主阵地的335团2营阵亡者十之六七,其中五连三排仅余3名战斗人员。
本次血战共毙伤俘敌1800余人,飞虎山前共有美韩军遗失400多具,335团及团长范天恩由此威名天下。
二、血战长津湖第二次战役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狈狂北犯,11月底进到长津湖一带,志愿军第九兵团冒着零下30多度的严寒设置伏击圈,11月27日九兵团发起全线攻击,当时被包围的美国陆战一师约有四个团一万多人,超出预定一倍以下。
到28日拂晓志愿军包围新兴里之敌,美国则凶猛地反扑,其中80师伤亡及冻饿减员十分严重,每团仅余数百人!故81师加入新兴里战斗,随着包围圈越来越小,美军突围一次比一次疯狂。
当晚气温继续下降,美国全力向241团阵地发起冲击,其中241团3营8连战斗到仅剩最后一人,美军侥幸得以突围,志愿军只好分路截击,南逃美军在1221高地受至阻击分散而逃,至12月2日只有200多美军逃入柳潭里,至此美军31团,32团1营及第57炮兵营被27军基本被歼灭,美31团曾参加1918-1920年对苏联的干涉作而获得“北极熊团”的绰号,二战中参加过阿留申群岛,马绍尔群岛和冲绳等战役,是美军陆军的佼佼者,而此战团长被击毙,团旗被缴,最终全军覆灭。
27军80师和81师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伤亡及非战斗减员高达10000人,全军冻伤高达22%!三、血战三所里第二次战役美军受到志愿军的迎头痛击后,迅速南撤,三所里及龙源里是美军主力的唯一退路,38军113师强行军14小时疾进72.5公里穿插到三所里,同时师长江潮命337团抢占龙源里,这样切断美第九军的退路。
抗美援朝五大战役

抗美援朝五大战役中国共派出多少军队参战?抗美援朝战争的几点基本情况:①战争的起止时间,抗美援朝战争于1950年10月25日开始,至1953年7月27日停战止,共打了两年零九个月。
如果加上朝鲜人民军独立作战的时间,则为三年零三十三天。
②作战地区:北起鸭绿江,南至“三七线”,以后转到“三八线”附近。
③作战兵力:对方是以美国为首的打着联合国旗号的侵略军,共16个国家的军队。
除了美国以外,还有它的15个仆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荷兰、菲律宾、泰国、土耳其、新西兰、澳大利亚、比利时、哥伦比亚、埃塞俄比亚、卢森堡、希腊、南非联邦,通称16国,还没有把南朝鲜算为一个国家。
如算在内,即为17个。
另外,还有5个派有医疗队的国家,即丹麦、印度、意大利、挪威、瑞典。
这些国家的军队,都有着现代化的技术装备,特别是美国,除了有现代化技术装备的陆、海、空军以外,手里还握有原子弹。
对方在朝鲜战场上的最大兵力达111万余人,其中美军54万余人,南朝鲜军51万余人,仆从国军队4.8万余人;美国侵朝兵力占它全部陆军的1/3、空军的1/5、海军的近半数;我方参战为,中国、苏联(出动了一些空军)、北朝鲜军,在朝鲜战场上的最大兵力180余万人,其中志愿军134万人,朝鲜人民军45万人。
志愿军先后入朝的部队共有:步兵27个军、空军12个师、炮兵15个师、铁道兵10个师、坦克3个师、公安军2个师、工兵14个团。
先后入朝部队占全军陆军的70%、空军的41%、炮兵的73%、防空军的60%、坦克兵的30%、工兵的57%、公安军的11%、铁道兵的100%。
在战争期间敌我双方陆续投入到战场上的总兵力:敌我双方均已达300多万人。
敌我总兵力对比为1∶1. 4,地面部队则为1∶1.7,我优于敌人。
④作战的武器装备,我则远远劣于敌人,对方战争开始时(1950年10月),有飞机785架、舰艇106艘、坦克886辆、火炮10388门,对方最多坦克达1543辆,最多火炮达19530门,最多舰艇达310艘(其中美军210艘,南朝鲜军67艘,仆从国33艘),最多飞机达2082架(其中美军1823架,南朝鲜军146架,仆从国军113架)。
战机和梯队:第五次战役志愿军为什么会失利

战机和梯队:第五次战役志愿军为什么会失利1951年4月间,随着志愿军第3、19兵团、第47军以及新组建的大批特种兵(4个地面炮兵师、4个高炮师等)相继入朝,志愿军、朝鲜人民军在朝兵力达到130万人,其中志愿军有95万人(作战部队15个军77万人、后勤支援部队18万人)。
我方第一线作战部队集结了志愿军第3兵团(第12、15、60军)、第19兵团(第63、64、65军)、第9兵团(第20、26、27军)以及第39、40军,共11个军33个师,54.8万人,连同朝鲜人民军3个军团,共计近70万人。
此时,首批从苏联订购的陆军37个师的装备开始到达,并换装部队。
志愿军的各种火炮已增至6000余门,其中野、山、榴、反坦克炮1000余门。
而此时,联合国军在朝鲜地面作战部队总数为34万人,从人数上中朝方面具有绝对优势。
从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志愿军发起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
原计划歼灭美军三个师,尽早结束朝鲜战争。
但是,这场我方人员占绝对优势、装备也大为改善情况下发起的战役,却以众所周知的中朝方失利而结束。
为什么说我方失利?两点:1.整个战役我方人员损失巨大,却没有取得象样的战果。
2.战役第二阶段后期,志愿军开始后撤时,敌军突然发起大规模反扑,打得志愿军措手不及、一片混乱,共1.7万人被俘,第180师解体,损失7000余人,其中被俘5000余人。
一. 第五次战役我方失利的主要原因从志愿军入朝作战的第一次战役到第四次战役,我方总兵力甚至地面部队兵力都居于劣势(详见《实力还是赌博:李奇微为什么敢反攻》/publicforum/content/no05/1/147624.shtml),武器装备完全是万国牌,却取得了重大胜利。
而第五次战役,我方人员居于绝对优势,武器装备也大为改善,为什么却失利了呢?有人说中国军队是人海对火海,所以被打败了。
我国官方的通常说法是第五次战役打得大了点,打得急了点,造成了一些不应有的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朝鲜战争后期志愿军几次重大战役失利简析第三次战役后,联合国军内部士气极度低迷,甚至一度准备退出朝鲜。
但新任联合国军司令李奇微挽救了危局,他一到朝鲜就立马整顿联合国军,使部队迅速回到正常作战状态。
同时在作战中他采取了收缩防线、抢占山头保护侧翼等一系列简单而实用的战术。
这些战术的效果在第4和第5次战役中很快得以体现,联合国军不仅成功破解了志愿军的穿插迂回战术,更是在第5次战役中依托重火力和装甲部队的快速穿插优势,重创志愿军各参战部队。
1950年12月31日志愿军发起第3次战役,联合国军稍加抵抗后便立马撤出汉城。
图中撤出汉城的车辆上挤满了联合国军士兵,一辆坦克也翻倒在路边,足见撤退的慌乱程度。
在志愿军第三次战役结束后,联合国军退至37线以南,再次失掉汉城,军队士气降至最低点。
其实在二次战役结束,李奇微接替车祸丧生的沃克出任第8集团军司令时,联合国军就已经成为一支张皇失措的军队。
李奇微对这种状况特别深刻,其回忆录里几乎用了半个章节来描述----基层士兵大脑一片麻木,大多数人只想着早日离开朝鲜回国。
高层军官,所有的军长、师长都已丧失重新进攻的信心,认为无论何种进攻方式都会归于失败。
韩国军队的情况更加严重,在撤出汉城的时候,韩军士兵丢弃了所有重型火炮、甚至步枪,他们只有一个念头----离中国军队越远越好。
美国政府也一度失去将战争继续下去的信心。
在1950年12月底,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将如下看法通知麦克阿瑟,“中共部队现在十分强大,如果他们全力以赴,完全可以迫使联合国军撤出朝鲜。
”第三次战役结束后,麦克阿瑟也开始正视现实,他在回复中表示,“如果参谋长联席会议不改变其决定(不向我们提供大规模增援;不封锁中国海岸;不空袭中国大陆;不许轰炸中国东北的基地;不放国民党军队‘出笼’),则在没有极其重大的政治原因的情况下,‘我们的部队应以作战情况允许的速度尽快撤离朝鲜’。
”在这种情况下,身为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的李奇微甚至开始着手撤出朝鲜半岛的准备----在半岛最南端的釜山港地区重新设置一个纵深很大的防御区域(美军称为“戴维森防线”),美军甚至已经为这个堑壕体系设置了铁丝网。
实际上当初彭德怀并不同意发起第3次战役,各种不利因素太多,但国内决策层却决定乘胜追击----这一与麦克阿瑟类似的错误判断,让彭德怀最终做出了发动第3次战役的决定。
尽管美军方面显得惊慌失措,但其实志愿军在第三次战役中所达到的已经是“进攻的顶点”,越过了这个最高峰的顶点,就自然地向低谷下落。
在三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的补给线延长至300多公里,再加上美军空袭,志愿军的后勤补给面临极端困难。
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曾这样回忆第三次战役打到“三七线”时的感受:眼看着几十万中朝军队已经是强弩之末,而敌军的飞机几乎完全摧毁了志愿军的后勤供应。
美军随时可能用另一个立体反攻将几十万志愿军置于绝境。
彭德怀说,自己从未在战争中害怕过,但当时却极度担心志愿军的命运。
除了后勤补给濒临崩溃外,志愿军还面临朝鲜战争期间唯一一次兵力短缺的问题。
第三次战役结束后,第9兵团主力因为在长津湖战役中伤亡巨大,仍留在元山休整;第3、19兵团在入朝途中,尚未抵达前线。
志愿军的一线部队仅38、39、40、42、50、66军,共6个军21万余人。
而且连续2个半月的进攻,也让志愿军各部队异常疲劳。
其实作为前线指挥官,彭德怀清楚了解美军实力受损并不严重,原先是连发起第三次战役都不同意的,三次战役打完后更是出现前面所述的对战局的极度忧虑。
但在巨大的胜利面前,国内决策层却犯下了类似麦克阿瑟的错误,不但坚持要打第三次战役,在第四次战役期间,美军发起全线进攻,战局尚未明朗的情况下,还提出了打到36线的要求。
决策层对形势的误判,同样成为志愿军在第四、五次战役失利的主要原因。
在朝鲜战争中,如果说谁是美军的第一功臣,自然非李奇微莫属。
李奇微在二次战役后接替因车祸丧生的沃克担任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
其在上任后,即着手展开对第8集团军的整顿,逐渐让联合国军回到原有的正常作战状态和对敌态度,整顿的效果在后来第四、五次战役中就体现了出来。
“磁性战术”的谬误但对于李奇微在朝鲜战争的作为,国内却有不少归纳谬误,其中流传最广的是“磁性战术”。
国内很多文章都这样描述:李奇微发现志愿军后勤补给薄弱,每次穿插攻势只能维持7天时间,即所谓的“礼拜攻势”。
李奇微就对美军战术进行了针对性改良,具体是首先根据志愿军进攻主要是夜间发动的特点,主力白天撤退,担任掩护的摩托化部队和坦克部队则在黄昏后开始撤退,每天最多只退20公里,20公里的距离恰好是志愿军一夜徒步前进的路程。
志愿军的攻击部队在夜间穿插时根本捕捉不到美军,天明后又正好进至美军的预设阵地前,反而遭美军强大的空地一体优势火力打击,徒有伤亡难有进展。
7天一过,当志愿军随身携带的补给消耗完,美军随即开始反击。
但对于这种描述,在李奇微本人的回忆录里却找不到任何符合的字句。
类似的情形只发生在第四次战役前,1951年1月15日到25日的10天时间里,美军在水原至利川间发动的试探性进攻。
推进中的联合国军装甲部队。
许多文章都认为美军在战争中使用了“磁性战术”来对尾追攻击志愿军,但李奇微回忆录里却并没有符合该战术的字句。
联合国军士兵在山头上引导己方炮兵对敌军进行炮击。
这是李奇微针对志愿军穿插战术使用的简单办法之一----建立山头阵地并引导炮兵进行攻击。
如何应对志愿军的穿插战术李奇微的做法其实非常简单而常规。
面对志愿军轻装步兵沿着山间小路的穿插迂回,李奇微要求美军部队重视夺占公路沿线的高地;并且要敢于离开舒适的公路,进入山地建立阵地,使两支部队的侧翼连成一气;在无线电通信不便的地区,要派出传令兵,保证通信通畅;各军师之间要利用炮兵的射程优势,在作战时互相支援。
另外,各部队在白天需要适当收缩防线,让部队与部队之间紧紧衔接在一起,到白天,则以步坦协同的分队发起强有力的反冲击。
这些措施使得原本炮兵火力就占绝对优势的美军,在四、五次战役期间成功抵御了志愿军的进攻。
除了战术细节方面的改进,李奇微还非常注意对士气的鼓励。
他以身作则,或者是乘轻型飞机,或者是乘吉普车,深入到一线,了解战况。
当第一线的士兵看到最高统帅来到自己中间,自然是倍受鼓舞。
李奇微最典型的标记就是胸前挂着两颗手榴弹,他曾对问到这个问题的部下说,这是在经常遭遇伏击的朝鲜战场上,作为最后也是最有效的武器。
美国画家所作的反映砥平里血战的油画。
图中美军结成了环形防御圈,并在防线之间的结合部布置坦克,而志愿军方面由于缺乏重火力支持和攻坚武器最后功亏一篑遭受了惨重损失。
1950年1月25日,三次战役结束仅17天,美军即重新向北发起进攻,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爆发。
志愿军采取类似第二次战役时的打法,在战役前期,先在西线坚守,东线则诱敌深入;待东线敌军态势突出后,再进行中间突破,然后穿插迂回消灭敌军,属于一种攻势防御。
但志愿军这次在击溃韩军一部后,却碰上了前所未有的硬钉子,这个钉子就是砥平里。
在砥平里,美军第2步兵师1个团和法国营被志愿军迂回穿插,切断退路,但这次美军没有再次溃退,而是迅速就地转入防御,迎击志愿军的攻势。
志愿军方面先后投入攻击的部队多达1万人,另外还有阻援部队,但炮兵力量薄弱,总共只有十几门75毫米火炮,而且每门炮只有二十多发炮弹。
美军却有6门155毫米榴弹炮和18门105毫米榴弹炮。
另外还有20辆坦克,火力相当雄厚。
结果志愿军强攻两天两夜,无法突破美军的防御,而美方援军则在坦克掩护下已冲到砥平里,志愿军只得撤围。
志愿军也因此无法达成战役企图,被迫撤至38线以北。
此战,志愿军不算阻援损失,攻击部队伤亡5000人左右,而美法军伤亡不过几百人。
砥平里战斗,在美军中地位极高,被看作是战术上取得的第一个成功战例,甚至将此战喻为朝鲜战争的转折点和第二个仁川。
此后,美军在遭到志愿军迂回包围后,不再轻易后退,而是利用地形,迅速构筑环形防御阵地,凭借强大火力组织起防御,一般情况下,只要挺过一个夜晚,天一亮就可在强大的空中掩护下解围。
志愿军的纵深穿插迂回,便很难再取得成效。
1951年4月22日,在得到休整和补充后,志愿军发动了全线猛攻,希望凭借数量上的更大优势,打开战役局面。
但这时的联合国军已回到正常的作战状态,同时也得到了数量补充,尤其是在更多炮兵投入了朝鲜。
在这场半岛上规模最大的战役中,美军实力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们不仅破解了志愿军穿插战术,而且依托重火力优势大量杀伤志愿军,使志愿军遭到了空前失利。
双方的战前准备第四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新锐兵团陆续抵达前线集结地域,第9兵团也完成休整。
志愿军在前线集结起第19兵团的63军、64军、65军,第3兵团的12军、15军、60军,第9兵团的20军、26军、27军、39军、40军,加上人民军第1、3、5军团,共14个军(军团),总兵力高达50多万人。
志愿军希望用更大的人数优势,在狭窄的半岛中部再次打开局面。
但美军方面此时也加强了实力,补充了相当数量的老兵,陆战1师、第2、3、7步兵师均已重返前线,在数量上平衡了部分中朝联军拥有的数量优势。
更为重要的是,美军更多野战炮兵营已经完成训练,从国内调到了朝鲜,而且随着美国国内军事工业快速开动了起来,能为前方战线提供更多的物资弹药,接替李奇微的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得以施展他的炮兵饱和轰击战术。
(在后来的上甘岭作战中,范弗里特在作战中使用的弹药量甚至超过美军规定限额的5倍以上,美国记者将之称为“范弗里特”弹药量。
) 就在志愿军准备第5次战役的时候,美国的大量物资弹药也同时运到。
1951年5月,美军用155毫米重炮向汉城以北地区炮击,当时联合国军正在追击志愿军。
第五次战役中,志愿军在美军的优势火力下伤亡惨重。
志愿军遭遇空前失利1951年4月22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发动全线猛攻,第五次战役打响。
尽管韩国军队仍然不堪一击,但当志愿军往纵深穿插时,遭遇了一个又一个“砥平里”。
美军在防线被突破时不再后撤,或是调整部署填补防线,或是形成环形防御,等待预备队增援。
美军此前着重准备炮兵火力发挥了作用,美第9军在开战前3天就发射了1万5千发炮弹,而第38野战炮兵营则在24小时内打掉超过1万发105毫米炮弹,创下朝鲜战争记录。
在美军绝对优势的炮火下,志愿军伤亡异常惨重。
志愿军前后共发动两波7天攻势,但始终进展不大,在战前准备的物资基本消耗完毕的情况下,志愿军开始北撤。
美军马上发挥其摩托化优势,以4个军共13师的兵力,用摩托化步兵,炮兵,坦克组成“特遣队”沿公路向志愿军追击,志愿军5个师反被美军穿插包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