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与帕金森病

合集下载

线粒体解耦联蛋白2介导硫化氢对帕金森病模型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线粒体解耦联蛋白2介导硫化氢对帕金森病模型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中国药理通讯 2 1 0 1年第 二十八卷第二期
lrd n mis su y Th p a e tfe p c s t e c n r lp t fACh G4, c a gn r m a y a c t d . e a p r n r e s a e wa h e ta a h o E h n ig fo
数 ,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对照组首次扭体时间为 24 3 、1 、5m / g 1 ±4 。2 0 0 g k 扭体数为 2 4 9 8 土9 , 24 6 0 ±15 2 士7 ,3 6 4 ,所用剂量有一定延长首次扭体时间作 。 对照组扭 体数为 1. 士6 6 、1 、5m / g扭体 数为 l. ±6 1 35 . ,70 78 . 。2 0 0 g k O 2 . ,1. ±4 3 . 土 39 。2 0 g k 有一定 的止痛作用 ,5 m / g 明显减少醋酸引起 的小 鼠扭体次数。 .一 、1m / g 0 gk 可
徐瑞 明
中国医学 科学 院药 物研 究所
北京
10 5 0 00
雄 性 昆明小 鼠 ,体重 1" 2 g 8- 2 ,禁 食 过 夜 后灌 胃给 予 D G1 82 0 0 / g 0分 钟 后 - J 0 、1 、5mg k 。3 腹 腔注 射 0 7 醋 酸 0 1 /0 . .ml1g体重 。观 测小 鼠在 注 射 醋 酸后 首 次 扭 体 时 膜电位决定产生动作电位的阈值 ,参与神经保护 、脑血 管舒张 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等生理功能 。另外 ,该通道还与抑郁症 和肿瘤病 理密切相关。
尽管 已知 T E —l R K 的活性受胞内外许多信号的调控 ,但其详细的门控机制却知之甚少 。为进一 步探索该通道的功能 ,本课题拟探讨 T E R K一1 离子选择器构象 的变化对该通道 电流 的调控作 用。【 研究 结果】 :首先 ,我们发现胞外应用 B 。 可强烈抑制 T E - 1 a + R K- 通道 电流 ,这种抑制呈 时间和浓度依赖性 。进一步的点突变研究表 明,B 。通过 与该通道离子选择器 内第 四个钾离子 a + 结合位点 (4 S )结合来发挥这种抑制作用 。根据 B 的这种特性 ,我们 以该离子为工具 ,对该 a +

线粒体 氧化还原 帕金森

线粒体 氧化还原 帕金森

线粒体氧化还原帕金森
帕金森是一种与氧化应激紧密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线粒体是细胞内产生能量的细胞器,它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线粒体氧化还原状态的失衡可能导致帕金森病的发生和发展。

氧化应激是指在细胞的生化反应中产生的自由基和氧化剂超过了抗氧化系统的清除能力,导致细胞内氧化还原平衡紊乱,从而引发氧化损伤。

在帕金森病中,氧化应激会对线粒体功能产生直接影响,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和线粒体DNA氧化损伤,影响能量产生和细胞代谢。

抗氧化剂可以作为清除自由基和氧化剂的物质,减少氧化应激,从而保护神经细胞不受氧化损伤。

抗氧化剂还可以通过提高神经保护因子的水平,促进神经细胞的生存、生长和功能恢复。

此外,抗氧化剂能够降低炎症反应的程度,促进神经细胞的自我修复,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和心理状态,并且能够延缓疾病的进展。

因此,线粒体氧化还原状态与帕金森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通过调节线粒体氧化还原状态和使用抗氧化剂等方法,有可能为帕金森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在我们探索健康与疾病的奥秘时,神经退行性疾病一直是备受关注的领域。

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线粒体功能障碍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线粒体,这个被称为细胞“能量工厂”的细胞器,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三磷酸腺苷(ATP),为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然而,当线粒体的功能出现障碍时,就会对细胞,特别是对神经细胞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以神经元进行性丧失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舞蹈病等。

这些疾病的共同特点是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逐渐受损,导致认知、运动和行为等方面的障碍。

那么,线粒体功能障碍是如何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产生联系的呢?首先,线粒体能量产生不足是一个关键因素。

在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对能量的需求极高,因为它们需要不断地进行电信号的传递和神经递质的释放。

如果线粒体无法有效地产生足够的 ATP,神经细胞的功能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例如,在阿尔茨海默病中,患者大脑中的神经元线粒体能量代谢出现异常,导致神经元的功能减退和死亡,进而引发认知障碍和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其次,线粒体的氧化应激反应增强也是一个重要环节。

氧化应激是指体内氧化与抗氧化系统失衡,导致活性氧(ROS)产生过多。

过多的 ROS 会对线粒体的 DNA、蛋白质和脂质等造成损伤,进一步影响线粒体的功能。

在帕金森病中,研究发现患者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中的线粒体氧化应激水平明显升高,这可能导致神经元的变性和死亡。

再者,线粒体的钙离子调节失衡也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密切相关。

钙离子在神经细胞的信号传导中起着关键作用,但过量的钙离子会导致线粒体功能紊乱。

当线粒体无法有效地调节钙离子浓度时,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细胞损伤反应,从而促进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展。

此外,线粒体的生物合成障碍也在其中发挥作用。

正常情况下,细胞会根据自身的能量需求调节线粒体的数量和质量。

然而,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线粒体生物合成的相关信号通路可能出现异常,导致线粒体的更新和修复能力下降,无法满足细胞的能量需求。

线粒体DNA与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线粒体DNA与帕金森病的研究进展
19 3 ( u p):1 94,5 3s p 】 s5一s 9 1.
9 Go d t i ,Ar n — i a l se n A mo y S v n R, Ro i zn A.e 1 S mao t t e e s ta . o tsa i l v l n
CD0 8 7. 02 3

5 0・ 9
C i s oma o e I i lM dc e J B 01 Vou Nu e hn e u lfN w Ci e e in u e2 0. lme3. mb r6 e J na i

lge eh a n fauea dcrncp e at [ ] u, ou snt - t to ct n hoi a r ti J .G t i h e me n e is
1 Vi a o B s iC,L r i 3 l tr E, a s l e a v n M.An i i t h r p o r p y a i ・ t o i t e a y frp o h lx sa b c
d r g ia c , r nn y nd l t i : v w[ ] Pp d s u n n y pe ac ,a a ao a r i J . et e , i f n g c tn e e i
思路。
[ 关键词] 帕金森病 ; 线粒体 D A; 发病机制 N [ 中图分 类号 ] R 75 [ 4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7 30 (00 0 0 9 0 6 4— 86 2 1 ) 6— 50— 4
di1.9 9ji n 17 3 0 .0 0 0 .6 o:0 3 6/. s.64— 86 2 1.6 3 s
[ 收稿 日期
20 0 2 ] 本 文编辑 0 9— 7— 8 [

线粒体数量大小、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变化

线粒体数量大小、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变化

线粒体是细胞内的重要器官,其数量、大小、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变化与许多疾病和生理过程密切相关。

通过观察和研究线粒体的异常变化,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细胞生物学和疾病的发生机制。

本文将从线粒体数量、大小、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变化这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1. 线粒体数量的异常变化线粒体数量的异常变化在许多疾病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某些代谢性疾病中,患者的线粒体数量可能增加或减少。

一些研究发现,癌细胞中线粒体数量的增加与癌细胞的恶性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另外,一些细胞老化和衰老相关的疾病,如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氏病,也与线粒体数量的异常变化有关。

2. 线粒体大小的异常变化线粒体在正常情况下呈现出一定的大小,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线粒体的大小可能会发生异常变化。

在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如帕金森氏病,研究发现患者的线粒体大小普遍变小。

而在某些肿瘤细胞中,线粒体大小可能会增大,这与肿瘤细胞的代谢需求和生长状态有关。

3. 线粒体形态结构的异常变化线粒体的形态结构异常变化在许多疾病中也有所表现。

在一些遗传性线粒体疾病中,线粒体的形态结构可能会发生异常变化,呈现出不规则、断裂或扭曲的形态。

在一些细胞老化和衰老相关的疾病中,线粒体的形态结构也可能发生异常变化,表现出肿胀、变形等现象。

4. 线粒体功能的异常变化线粒体作为细胞的能量中心,其功能的异常变化与许多疾病和生理过程密切相关。

在一些代谢性疾病中,患者的线粒体可能出现能量代谢不足的情况,导致细胞功能受损,最终引发疾病的发生。

另外,在一些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如帕金森氏病,脑细胞的线粒体功能可能受损,导致细胞代谢和能量供应不足,最终引发疾病的发生。

线粒体数量、大小、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变化在许多疾病和生理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线粒体的异常变化,可以更好地理解细胞生物学和疾病的发生机制,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希望本文的探讨可以促进对线粒体数量、大小、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变化的深入理解,为细胞生物学和疾病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帕金森定律定义

帕金森定律定义

帕金森定律定义
帕金森定律指的是发病疾病的年龄增加而其发病率增长的规律。

它由美国神经病学家帕金森(James Parkinson)于1817年首次
提出,描述这种疾病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而后因
为多年研究发现病因是脑细胞线粒体作用失常,所以又被称为线
粒体衰老理论。

帕金森定律是一个帕金森疾病(Parkinson's disease)的普遍规律,指的是这种疾病的发病率会随着病人的年龄增加而增加。

它在帕
金森疾病患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用来预测、诊断帕金森疾病。

根据帕金森定律,一旦年龄达到50岁,其发病率就比30岁的人高出3倍,而随着年龄的继续增长,发病率也更容易增加。

此外,根据统计数据,男性帕金森病患者的发病率比女性高出2-1.5倍。

根据帕金森定律,只要是帕金森病患者,发病率都会随年龄增加
而增加,但也有一些除外情况,比如那些在30岁以后突然发病的
患者,可能是由于外界某些因素影响,使患者神经传导被迅速破坏。

因此,通过采取一些措施尽可能调节患者的情绪及生活习惯状况,可以尽可能的避免重大的发病风险。

总的来说,帕金森定律表明,帕金森病患者的发病率会因为年龄增加而增加
而男性发病率比女性也较高,因此,重视帕金森病预防性检查,找出潜在的发病风险,早日发现病因,以便尽快给予治疗,是防治帕金森病的有效方法。

线粒体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研究进展

线粒体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研究进展

线粒体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研究进展摘要:线粒体位于细胞核外,具有自我复制、转录、编码等功能,在能量代谢、自由基形成、细胞凋亡等中均可发挥一定的作用。

线粒体功能的异常,可导致整个细胞功能出现异常,进而引起病变,目前常见的疾病主要包括帕金森氏症、阿尔茨海默病、线粒体糖尿病、肿瘤以及儿童行为发育障碍等,现就国内外近几年有关线粒体功能异常引起的疾病研究进展进行如下综述。

关键词:线粒体;功能异常;疾病;研究进展线粒体(Mitochondrion,mt)为真核细胞的关键细胞器,由诸多蛋白形成,在整个细胞的发育与代谢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通过已耗损的物质形成腺苷三磷酸,腺苷三磷酸可参加细胞的各种需能过程,进而为机体提供能量[1]。

线粒体的遗传基因和人的遗传基因存在较大的不同,其可自行复制,且与寄主细胞无关联性[2]。

诸多研究报道指出,如果线粒体的遗传基因出现病变,其功能则会出现异常,会导致腺苷三磷酸的缺失,使细胞功能因此衰退、坏死,因此形成各种疾病[3]。

帕金森氏症、阿尔茨海默病、线粒体糖尿病、肿瘤以及儿童行为发育障碍等疾病的产生,均与线粒体功能异常有一定的关系,因此研究线粒体及其功能异常引起的常见疾病非常重要,可为临床诊治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1.帕金森氏症帕金森氏症(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临床上一种较为常见的退行性疾病,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临床症状主要为运动功能障碍[4]。

帕金森氏症的病情十分复杂,至今尚无根治方案。

目前,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无统一定论,诸多研究学者认为与线粒体功能异常有较大关系。

线粒体呼吸链作为机体氧自由基形成的核心部位,一旦受抑制,则氧自由基将大量形成,腺苷三磷酸合成降低,导致机体能量不足,细胞中的离子失衡,钙通路呈现开放状态并内流,导致细胞中的钙离子大量增加,细胞内的腺苷三磷酸大量消耗,这不仅会激活蛋白酶、脂肪酶等,还会增强毒性细胞的刺激作用,进而导致神经元衰亡[5-6]。

解析帕金森病的线粒体功能异常机制

解析帕金森病的线粒体功能异常机制

解析帕金森病的线粒体功能异常机制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种让患者运动能力逐渐丧失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近年来,众多研究表明线粒体功能异常可能是帕金森病的关键机制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帕金森病与线粒体功能异常的关系,包括线粒体DNA突变、线粒体呼吸链功能异常和线粒体动力学的变化。

一、线粒体DNA突变与帕金森病线粒体DNA突变是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

线粒体DNA(mtDNA)负责编码线粒体的一些关键蛋白质,而mtDNA突变会导致线粒体蛋白质异常表达,从而影响细胞的能量代谢和调控。

许多帕金森病患者的线粒体DNA中常常发现突变,这些突变可能直接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

二、线粒体呼吸链功能异常与帕金森病线粒体呼吸链是线粒体内一系列酶催化的生化反应,主要产生细胞内能量。

然而,在帕金森病患者中,线粒体呼吸链功能往往受到抑制。

研究发现,线粒体中的复合物Ⅰ的功能受到损害,并伴随线粒体能量代谢的下降。

这将导致细胞无法正常运作,最终引发帕金森病的发展。

三、线粒体动力学的变化与帕金森病除了线粒体的DNA突变和呼吸链功能异常外,线粒体动力学(mitochondrial dynamics)也在帕金森病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线粒体动力学是指线粒体在细胞内的迁移、融合和分裂等过程。

研究表明,帕金森病患者中线粒体融合的程度下降,而分裂的速度增加。

这种不平衡会导致细胞内能量的异常分配,从而增加神经细胞的易感性。

综上所述,解析帕金森病的线粒体功能异常机制包括线粒体DNA突变、线粒体呼吸链功能异常以及线粒体动力学的变化。

这些异常都可能导致细胞内能量代谢紊乱,最终影响神经细胞的功能和存活能力。

对于帕金森病的治疗和预防,进一步研究线粒体功能异常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有望为寻找相关疾病的治疗方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线粒体与帕金森病
主讲:
什么是帕金森病?
□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又称"震 颤麻痹"、巴金森氏症或柏金逊症,多在60岁以后发 病。 □ 是老年人中第四位最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在≥ 65 岁人群中,1%患有此病;在>40岁人群中则为0.4%. ——本病也可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发病。
□ 遗传因素
决定线粒体酶复合体的基因发生突变→复合体Ⅰ活性 ↓→线粒体功能障碍
线粒体 呼吸链
□ 内外环境因素
1、毒物 如百枯草、某些杀虫剂、DHBT-1等→复合体 Ⅰ活性↓→线粒体功能障碍 2、衰老及氧化应激 衰老→黑质-纹状体通路上的氧化 应激↑→自由基和活性离子↑→损害mtDNA→复合体Ⅰ 活性↓→线粒体功能障碍
帕金森病的研究历史
□ 1817年英国医师James Parkinson 首次报道了 “震颤麻痹”——并未将帕金森病与其他以“震颤” 和“麻痹”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区分开来 □ 1868年Jean Martin Charcot 提出将该病更名 为“帕金森病”——补充了一项重要体征“肌强 直”,并明确提出该病为一个独立的疾病 □ 1913年,Lewy等发现帕金森病患者脑内有嗜酸 性包涵体(Lewy body)。 □ 1919年证实其病理损害主要在黑质。
Hale Waihona Puke 线粒体呼吸链(主、次)广泛研究发现PD患者多存在线粒体呼吸链复合酶活性的降低。
线粒体功能障碍导致 黑质细胞死亡的机制
□能量衰竭
只有当机体产生足够的能量,细胞才能维持正常的代 谢 酸中毒 糖酵解 ↑ 黑 +、 Na 细 ATP 质 ‐ 细胞内外 Cl 胞 合成 细 离子失衡 内流 水 障碍 胞 肿 ↑ 死 亡 2+ 2+-ATPase Ca Ca 内流 功能丧失
√ 大量研究发现线粒体呼吸链抑制剂(如:MPP+) 可以导致黑质细胞的凋亡
√ PD患者黑质细胞中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能会引 起黑质细胞的凋亡

□ 遗传因素 □ 内外环境因 素

线粒体 功能障碍
帕金 森病
黑质细 胞死亡
□ 能量衰竭 □ 氧化应激增 加 □ 细胞凋亡
Thanks!
线 粒 体 功 能 障 碍
□ 氧化应激增加
线粒体呼吸链是体内产生自由基的主要场所,呼吸链 中任何部位受到抑制都会使自由基生成增多
酶复合体 Ⅰ异常 损害 自由基↑ 损 害 能量合 成障碍 mtDNA 细胞死亡 细胞膜和 溶酶体膜
□ 细胞凋亡
尽管PD患者黑质细胞死亡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但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D患者存在黑质细胞的凋亡。
mtDNA易发生突变
□ 线粒体编码基因排列紧凑、无间隔区且部分区域存在重 叠,因此,任何突变都会累及到基因组中的重要功能区域 □ mtDNA缺乏有效的DNA修复系统及组蛋白的保护, 加之mtDNA位于线粒体的内膜,很容易受自由基侵害而 发生突变
酶复合体Ⅰ 膜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活性↓
□ 呼吸链中最大的复合 体 含有7个由mtDNA编码的亚单位 □
帕金森病的主要表现
静止性震颤
肌强直
运动迟缓
姿势和步态 异常
尚不清楚
线粒体功能障碍 发病机制
帕金森病的发病机 制 是什么导致了线粒
体功能的障碍呢? 中脑黑质致密 部多巴胺神经 元选择性变性 死亡、纹状体 多巴胺减少
线粒体功能障碍
线粒体功能障碍为 什么会导致黑质细 胞的死亡呢? 帕金森病
PD患者线粒体功能异常的原因
□ 1957年,Carls—son等制作出动物帕金森病模型, 并明确了帕金森病患者主要是由于多巴胺(DA)神经递质 所起的作用。 □ 1960年,Birkmayer和Hornykiewicz等发现帕金森 病患者脑中纹状体和黑质的DA含量大幅度减少,试用 DA的前体左旋多巴作为外源性补充纹状体DA含量而取 得成功,由此引出多巴替代疗法。 □ 1967年,Cotzias等以口服大量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 病获得明显临床疗效。其后研制出多种DA受体激动剂 等和多巴脱羧酶抑制剂与L旋多巴复方制剂。 □ 80年代,人们应用单胺氧化酶—B(MAO—B)抑制剂 来阻止细胞内氧化应激过度,以达到细胞保护作用。 □ 近来又研制出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抑制 剂等药物,以求延缓DA的降解而加强多巴的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