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编 宋代文学

合集下载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自考知识点汇总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自考知识点汇总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目录第五编宋代文学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1.柳开、穆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2.宋初诗歌的白体、昆体、晚唐体3.“白体”4.王禹偁的诗文创作及其对宋初文风变革的贡献5.《西昆酬唱集》6.杨亿的生平7.杨亿、钱惟演、刘筠最能代表西昆体风格8.西昆体9.晚唐体10.西昆体诗歌的一般特色11.林逋诗歌的特点12.晏殊的生平13.《珠玉词》14.晏殊词的创作特色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15.欧阳修的生平16.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领袖地位17.《秋声赋》的艺术特点18.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点19.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点及其开拓性20.欧阳修词的艺术特点21.欧阳修的文学成就和贡献22.梅尧臣的生平23.苏舜钦的生平24.梅尧臣、苏舜钦是开创宋诗风格的重要作家25.梅尧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26.苏舜钦诗歌的风格特征27.王安石的生平28.王安石词《桂枝香》[金陵怀古]对词境的开拓29.王令诗歌的特点30.王安石散文的特点31.王安石诗歌的创作成就32.王安石的文学创作成就33.“三苏”34.曾巩散文的艺术风格35.苏洵散文的特点36.苏辙散文的特点第三章苏轼的文学成就37.苏轼的生平38.苏轼议论文的写作特点39.苏轼记叙文的艺术特点40.苏轼散文的总体特色41.“东坡体”42.苏轼诗歌的题材类别43.苏轼诗歌分前、后期44.苏轼诗歌的主要内容45.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46.苏词的超旷高远襟怀47.苏轼的“以诗为词”对词体革新的贡献48.苏词对题材的拓展及其意义49.苏词的创作风格50.苏轼对词体发展的贡献第四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51.黄庭坚的生平52.“山谷体”53.黄庭坚诗歌的题材内容54.黄庭坚的诗歌创作主张及其艺术特色55.黄庭坚词作的艺术特点56.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57.“后山体”58.“简斋体”59.陈与义诗分前、后期60.陈师道“后山体”的艺术特征61.陈与义前期诗歌的艺术特点62.陈与义后期诗歌的艺术风格63.“简斋体”的艺术独特性第五章柳永与北宋词坛64.北宋词分为三个发展时期及各期代表词人65.柳永的生平66.柳永词的题材内容及其对词境的开拓67.柳永对词体的开拓68.柳永词的艺术特点69.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70.秦观的生平71.晏几道的生平72.贺铸的生平73.秦观词作的艺术特点及其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74.晏几道词作的艺术特点75.贺铸词作的艺术特点76.周邦彦的生平77.周邦彦词的集大成78.周邦彦词作的艺术成就79.“易安体”80.“樵歌体”81.李清照的生平82.朱敦儒的生平83.李清照词分前、后期84.李清照词论的主要内容85.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色86.朱敦儒词作的艺术特点第六章辛弃疾与辛派词人87.辛弃疾的生平88.“稼轩体”89.辛词题材内容的主体及其多样性90.辛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词史地位91.张元幹的生平92.张孝祥的生平93.陈亮的生平94.张元幹词的特点95.张孝祥词的特点96.陈亮词的特点97.刘过词的特点第七章陆游与南宋中期诗文98.“中兴四大诗人”99.陆游的生平100.陆游散文的特点101.陆游诗歌创作的三个时期及各期的主要特点102.陆游诗歌对江西诗派的扬弃103.陆游词作的特色104.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其多样风格105.“诚斋体”106.杨万里的生平107.范成大的生平108.杨万里的“活法”诗109.“诚斋体”的艺术特色110.范成大田园诗的艺术特点111.朱熹的生平112.朱熹诗歌的特点113.朱熹散文的特点114.南宋中叶散文之两派115.南宋各体散文的一般特征116.南宋“小品文”概况第八章姜夔与南宋清雅词派117.南宋中后期的清雅词派118.姜夔的生平119.白石词的情思内涵120.白石词的艺术风格及其对词史的贡献121.吴文英的生平122.吴文英“论词四标准”123.梦窗词的分类及其情感内涵124.梦窗词的艺术特色125.《词源》126.史达祖咏物词的艺术特点127.周密的词风特征128.王沂孙咏物词的特点129.张炎的词风及其在词史上的意义第九章南宋后期文学130.南宋后期文学大势131.“永嘉四灵”132.“四灵”与晚唐诗歌的关系133.“永嘉四灵”诗歌的艺术特点134.刘克庄的生平135.“江湖诗派”的主要诗人136.刘庄诗歌分前、后两期137.“江湖诗派”及其诗歌的艺术追求138.刘克庄诗歌的艺术特点139.刘克庄词的艺术特点140.戴复古诗歌的特点141.文天祥的生平142.汪元量诗歌的思想内涵143.刘辰翁词作的特点144.文天祥诗、文、词的思想情感内涵第六编辽金元文学第一章辽金文学145.耶律倍及其《海上诗》146.耶律洪基及其《题黄菊赋》147.契丹女诗人萧观音、萧瑟瑟148.汉族诗文作家赵延寿、王鼎149.辽代文学创作概况150.寺公大师《醉义歌》151.辽代诗文体现着民族文化融合的特点152.金初文坛作家构成153.金代文学发展大势154.金初主要诗文作家155.“国朝文派”及其主要诗文作家156.金代后期主要诗文作家157.元好问的生平158.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所体现的审美追求和诗学观念159.元好问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160.元好问词作的特点161.元好问的文学成就162.诸宫调163.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对《莺莺传》的改作及其艺术特点第二章元杂剧的兴盛和代表作家164.“元曲四大家”165.元杂剧的体制166.元杂剧分为五类167.元杂剧兴盛的原因168.元杂剧发展分为前后两期及各期代表作家作品169.白朴的生平创作170.马致远的生平创作171.纪君祥及其《赵氏孤儿》172.郑廷玉及其《看钱奴》173.康进之及其《李逵负荆》174.石君宝及其《秋胡戏妻》175.白朴《梧桐雨》的思想内容和表现特色176.马致远《汉宫秋》的思想内容和表现特色177.马致远神仙道化剧的创作特色178.郑光祖的生平创作179.宫天挺的生平创作180.乔吉的生平创作181.秦简夫的剧作182.元代后期杂剧发展态势183.郑光祖《倩女离魂》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184.宫天挺《范张鸡黍》的思想内容185.乔吉《两世姻缘》的情思内涵和艺术特色186.秦简夫《东堂老》的内容和特点第三章杰出的戏曲家关汉卿与王实甫187.关汉卿的生平、性格188.关汉卿的创作及其分类189.公案剧《鲁斋郎》、《蝴蝶梦》的思想深刻性190.妇女生活剧《救风尘》的思想191.历史剧《单刀会》艺术特点192.关汉卿杂剧题材内容的特点193.《窦娥冤》的故事渊源及关汉卿的改作194.《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及其悲剧性195.王实甫的生平创作196.“董西厢”197.“王西厢”198.从《莺莺传》到《西厢记》的故事演变199.王实甫《西厢记》的剧情和体制200.王实甫《西厢记》的戏剧冲突第四章元代散曲201.散曲及其形制202.小令(叶儿)、套数(散套)、带过曲203.元代散曲创作分前、后两期204.元代散曲创作的豪放、清丽两种主要风格205.元代散曲的语言风格206.元代前期散曲作家的构成207.元代前期散曲的代表作家208.关汉卿散曲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209.王和卿散曲的风格特征210.马致远散曲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211.元代后期散曲的代表作家212.张养浩的生平213.张养浩散曲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214.乔吉散曲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215.张可久散曲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第五章宋元南戏和话本216.南戏217.“《永乐大典》戏文三种”218.“四大传奇”219.南戏产生的年代220.元代南戏创作概况221.南戏与杂剧在体制上的区别222.“荆刘拜杀”四大传奇各自的剧情及艺术特点223.高明的生平224.《琵琶记》的主旨和剧情225.《琵琶记》的人物形象塑造226.《琵琶记》的艺术成就227.话本228.宋代“说话”四家229.元代讲史话本的存留情况230.“讲史”和“小说”的区别231.宋元话本小说的分类和保存232.宋元话本小说的一般艺术特征233.元代话本小说《宋四公大闹禁魂张》的内容和特点234.讲史话本的一般艺术特点235.讲史话本的依傍史实与艺术虚构第六章元代诗文236.元代诗文发展三期。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库--宋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库--宋代文学

第五编宋代文学绪论一、填空1、“四大书院”指、、和。

2、提出“以俗为雅”命题的有、、。

3、叶夑《原诗》说:“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

宋之、、、、,皆愈之为之发其端,可谓极盛。

”二、简答1、简述宋代的“文以载道”说。

2、简述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革新。

3、简述宋诗对唐诗的因革通变。

4、简述宋词的突出艺术成就。

第一章宋初文学一、填空1、宋初诗歌三体指、和。

2、晚唐体的盟主是。

3、《山园小梅》的作者是,其中“、”一联被称为咏梅绝唱。

4、王禹偁散文代表作有、和等。

二、简答1、什么是白体?2、王禹偁诗的特点是什么?3、什么是晚唐体?晚唐体有哪些主要诗人?4、什么是西昆体?三、论述1、简述宋初散文复古的思潮。

2、简述西昆体主要艺术特征及缺陷。

第二章柳永与北宋词风前期的演变一、背诵篇目: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二、填空1、“北宋倚声家初祖”是,其“情中有思”的代表作是。

2、在宋代词史上,是主动向民歌学习的第一人,其最能体现清新明畅的风格。

3、欧阳修词显示出一种新的创作方向,即词既可写传统的类型化的相思恨别,也能抒发作者,如著名的《朝中措·平山堂》。

4、成为后来豪放派滥觞的词人是,其代表作是《》()。

5、“张三中”得名是因写“,,”;“张三影”得名是因写“”、“”和“”。

6、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视张先词为“”。

7、王安石的怀古、咏史词是《》、《》。

8、近人夏敬观指出慢词“始盛于,大成于。

”9、清人冯熙说欧阳修词“疏俊开,深婉开。

”10、“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出自的《》()。

三、简答1、欧阳修词的开拓。

2、张先词新变的主要方向。

3、柳词对慢词的贡献与影响。

四、论述1、柳永词的体式、内容和语言有哪些创新?2、柳永词的主要艺术表现方法有哪些创新?影响如何?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新一、背诵篇目:《醉翁亭记》。

二、填空1、欧阳修议论文《》揭露批评高若讷的卑劣行为,《》针对保守势力驳斥了其谬论;其记叙文如《》一类历史散文言之有物,其亭台记代表作是《》,其文赋代表作是《》;其散文中《》最为简洁流畅、纡徐委婉、平易自然。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第五编 宋代文学 第一章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第五编 宋代文学 第一章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第五编宋代文学第一章北宋初期的文风与诗风1单选题1.最早起来反对五代体的古文运动先驱者是() [单选题] *A.王禹偁B.林逋C.柳开(正确答案)D.穆修2.宋初文坛复古思潮中的过渡性作家是() [单选题] *A.柳开B.田锡(正确答案)C.杨亿D.穆修3.宋初继柳开之后专力作古文的作家是() [单选题] *A.林逋B.田锡C.王禹偁D.穆修(正确答案)4.王禹偁晚年自编的文集是(A) A.《小畜集》B.《河东先生集》C.《穆参军集》D.《嘉祐集》 [填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王禹偁在学习白居易的同时,更重视和推崇的唐代大诗人是(D) A.李白B.韩愈C.王维D.杜甫 [填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在宋初“三体”诗中,王禹偁应属() [单选题] *A.白居易体(正确答案)B.晚唐体C.西昆体D.宫体7.“西昆体”的代表作家是() [单选题] *A.李维B.丁谓C.钱惟济D.杨亿(正确答案)8.“西昆体”能够形成一个诗歌流派的重要标志是() [单选题] *A.学习李商隐的近体律诗B.重视昆体工夫C.《西昆酬唱集》的编撰结集(正确答案)D.《武夷新集》的结集1.北宋初年倡导复古并坚持写作古文的作家有(ACD)。

A.田锡B.林逋C.柳开D.穆修E.刘筠 [填空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所谓“宋初‘三体’诗”,指的是()。

*A.白居易体(正确答案)B.晚唐体(正确答案)C.五代体D.西昆体(正确答案)E.宫体3.下列家属于西昆派的有()。

*A.田锡B.杨亿(正确答案)C.王禹D.刘筠(正确答案)E.钱惟演(正确答案)4.下列作家属于北宋初期的有()。

*A.柳开(正确答案)B.王禹(正确答案)C.杨亿(正确答案)D.穆修(正确答案)E.贺铸5.杨亿是(BCE)。

第五编 宋代文学ppt课件

第五编 宋代文学ppt课件
北宋后期 分化期 把宋诗某些特点推 (蜕变期) 向极端
南宋初期 再变期 扭转江西诗派诗风
欧、梅、王、 苏 黄、陈师道 及江西诗派
吕、陈、曾
南宋中期 中兴期
南宋后期 衰落与反 照期
摆脱羁绊,趋于广 中兴四大诗


总成就不高
江湖诗人、 爱国纪实诗 人精课件第二节 宋代文学概况及特征
• (二)宋文。古文运动经过欧阳修等 人的推进,才真正深入到社会生活的 各个领域。
精品课件
•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宋·梅尧臣《鲁山山行》
•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欧阳修《戏答元珍》
•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精品课件
•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我听见)鸡声,(知道天将破晓)
(我抬头看见)茅店(上空的月), (我低头看见)人迹(在)板桥 (上),(因为桥上有)霜。(行人 何等辛苦)
精品课件
• 当唐诗(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形式日 益成熟的时候其缺陷也同时呈现:
阅读上的障碍:造成意义的晦涩甚至隐 没。 创作上的误区:被形式所役
精品课件
• 为了改变唐诗(中国古典诗歌)语言 的凝固形式,宋人要通过语序的正常 流动,虚词的使用等手法使诗歌语言 与散文语言及日常语言在形态上差异 不明显,从而形成了宋诗“主思 理”“以意胜”的特点。
精品课件
•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苏轼《饮 湖上初晴后雨》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 西林壁》
•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中 秋月》
•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欧阳修 《别滁》
• 新月已生飞鸟外,落霞更在夕阳西。——张耒《和 周邦彦》

古代文学史(二)

古代文学史(二)

`第五编宋代文学一、零散知识点1、北宋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柳永;2、北宋词风始承南唐(晏殊/欧阳修),至苏轼始为之一变(士大夫之词:自我人格及性情抱负);开宋诗一代之面目者:梅尧臣、苏舜钦;诗风至欧阳修始为之一变;3、南宋清雅派:清雅工致,讲求格律,注重词藻(姜夔、史达祖、吴文英)4、宋宋亡国前后的词人:文天祥、刘克望而却步、刘辰翁;5、“亡国之音哀以思”的南宋遗民:周密、王沂孙、张炎6、宋诗特点:以议论为诗,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7、有“诗史”之称的宫女北徙见闻的作者:汪元量;8、南宋散文两派:理学家古文(朱熹、张栻、吕祖谦)、主功利的思想家古文(陈亮、叶适);9、文赋:散文化的赋;10、中国白话小说的开端:话本小说;11、开宋代古文运动头的诗人:柳开、穆修;12、从晚唐五代过渡到北宋的关键词人:晏殊;13、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欧阳修;14、开宋文代文赋先河:欧阳修(骈散相间、奇偶错杂);15、梅尧臣:“诗穷而后工”的古淡奇峭16、苏舜钦:横放豪雄;17、欧阳修词的特点:思深辞丽(承南唐冯延巳);18、开宋诗好为新奇、力避陈熟、富于理趣的风气者:梅尧臣;19、实导江西派之先河,而开有宋一代之风气者:王安石;20、开文章“义法”者:曾巩、欧阳修21、明清唐宋文派、桐城派学古文初学:曾巩;22、苏东坡议论文以政论、史论突出:《思想论》《策略》《策别》《策断》;记叙文以山水游记、亭台堂阁为代表:《喜雨亭记》《放鹤亭记》《醉白堂记》《前赤壁赋》;23、第一次明确提出诗画相通者:苏轼;24、开南宋抗战爱国词先河者:苏轼《江神子·密州出猎》25、苏门四学士:张耒、黄庭坚、晁补之、秦观26、江西派一祖三宗:以杜甫为祖;三宗为黄庭坚、陈与义、陈师道。

27、慢词始于柳永,大成于周邦彦;柳词对金元曲子影响很大,有“曲祖”之称。

28、柳词哀感顽艳而词语尘下,多亵俗、粗率的市井语;秦词清丽和婉,情致幽远,风格遒劲29、北宋最后一位以写小令著称的词人:晏几道30、二、名词解释1、白体:宋初的诗派之一,白体学白居易,诗风平易晓畅,代表诗人有李昉、徐铉、王禹偁;2、西昆体:狭义的西昆体单指近体律诗,广义的西昆体兼指四六文;因杨亿诗人在秘阁唱合的诗体称《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代表人物有杨亿、钱惟演、刘筠等,以李商陷为宗,具有注重用典,以学问为诗的特点。

【考必过】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考必过】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第五编宋代文学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1柳开、穆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柳开(947―1000)大名(今河北大名县)人,字仲涂,著有K河东先生集》。

原名肩愈:古文的传统加字绍先。

意为要继承韩愈柳宗元的事业。

他在宋初在宋初自觉地以恢复韩、柳任反对五代浮艳文风标举文统和道统,主张文道合一,有鼓吹吹复古、倡导质朴文风的筚路蓝缕之功。

穆修(917-1032)字伯长,郓州(今山东东平)人他是继继柳开之后专力写作古文的作家其文强调教化作用,力求结构章法的变化,多用散行单句,单句,不务雕琢堆砌不求华靡艳丽,在宋代古文的发展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2宋初诗歌的白体、昆体和晚唐体:宋初诗派林立,主要有所谓白体、昆体和晚唐体三派。

白体学白居易,诗风平易晓畅,主要诗人有李防、徐铉和王禹偁等。

王禹偁早年与一般文人一样喜爱白居易的诗,但侧重于学白居易的闲适唱和诗;贬官商州以后,他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的作品,学习白居易"惟歌生民病"的讽喻诗,更进而学习杜甫,所谓“本以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

3《西昆酬唱集》:西昆指玉山。

《西昆酬唱集》共收诗人17位,皆西昆健将,而以杨亿、钱惟演、刘筠为魁首。

杨、刘齐名,当时影响很大,欧阳修(六一诗话》说:“盖自杨、刘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

”4杨亿的生平:杨亿(974—1020)字大年,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宋初著名文臣,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至大中祥符六年1013),他和王钦若等奉命编撰巨型典籍《册府元龟)与在秘阁里参加编纂工作的同僚吟诗唱和,互相切磋诗律。

作诗宗主李商隐,讲究辞采,风格典丽,以表现才学和功力,但亦不乏清峭感怆的讽谕之作。

5杨亿、钱惟演、刘筠最能代表西昆体风格:西昆体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诗歌流派,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西昆酬唱集》的编撰结集。

此集的作者有17人,共收诗250首,杨亿、钱惟演、刘筠三人的作品就有202首,就创作方法而言,杨亿在《西昆酬唱集序》中主张“历览遗编,研味前作,挹其芳润”,这在他们的创作中得到了体现。

2 第五编 第一章 宋初文学

2 第五编 第一章 宋初文学

对朝纲弊端不遗余力地抨击批评,因此得罪了皇帝, 触怒了权贵,以致“八年三黜”。第三次罢黜,出知 黄州,故后世称他为“王黄州” 。 《三黜赋》:“屈于身分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 仅四十八岁,一生创作的诗歌和散文甚多,大部分已 散佚,现存《小畜集》三十卷。自序:“因阅平生所 为文,散失焚弃之外,类而第之,得三十卷,将名其 集,以《周易》筮之。遇小畜卦”,所以叫《小畜 集》。后来他的曾孙王汾收集其逸文遗篇,又编为 《小畜外集》十三卷(现残)。两集共存诗五百多首, 文二百余篇。
重文轻武
宋初文坛盛行的是唱和诗
白居易的元和体→时流学习的榜样 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予始与乐天同校
秘书之名,多以诗章相赠答。会予遣掾江陵, 乐天犹在翰林,寄予百韵律诗及杂体,前后 数十章。是后各佐江、通,复相酬寄。巴蜀、 江楚间洎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竟作新词, 自谓为元和体诗,而乐天《秦中吟》、《贺 雨》、讽谕等篇,时人罕能知者。”
元和体诗可分为二类:“其一为次韵相酬之长篇
排律”;“其二为杯酒光景间之小碎篇章”(见陈 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丁]元和体诗)。 两者互相渗透影响,就形成了宋初以小碎篇章互 相唱和的白体诗风。 方回《送罗寿可诗序》 李昉、徐铉、徐锴、王禹偁、王奇 徐铉、王禹偁有完整诗集传世
(二)王禹偁
3.文学史意义
清人吴之振在《宋诗钞· 小畜集钞》的序文中
说,王禹偁“学杜而未至”,但又强调指出: “元之独开有宋风气,于是欧阳文忠得以承 流接响。文忠(欧阳修)之诗,雄深过于元 之,然元之固其滥觞矣。穆修、尹洙为古文 于人所不为之时,元之则为杜诗于人所不为 之时者也。”
欧阳修
《书王元之画像侧》诗云:“想公风 采常如在,顾我文章不足论。” 苏轼作《王元之画像赞并序》,热烈称颂王 禹偁“以雄文直道独立当世”,并自谓“原 为执鞭不可得”。 黄庭坚作《题王黄州墨迹后》诗亦云“世有 斫泥手,或不待郢工?往时王黄州,谋围极 匪躬。朝闻不及夕,百壬避其锋。九鼎安磐 石,一身转秋蓬” 。

第五编宋代文学教案

第五编宋代文学教案

第五编宋代文学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宋代文学,尤其是宋词繁荣的盛况、繁盛的原因以及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文学作品中忧患意识的突现和爱国主题的高扬,把握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重点难点:宋代文学繁盛的原因。

文学作品忧患意识的增强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教学方法:讲授、提问教学内容:宋代文学是中国古典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它基本上是沿着中唐以来的方向发展。

韩愈等人发动的古文运动得到了宋代作家的热情响应。

道统与文统紧密结合,使宋代古文真正成为具有很强的政治功能而又切于实用的文体。

诗歌方面,注重反映现实,题材风格趋向于通俗化,形成了与唐诗大异其趣的宋诗。

词这种新诗体,至宋代达到了巅峰状态。

戏剧、说话等通俗文艺在宋代也有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剧样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从而改变了中国古代文学长于抒情而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而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并为后来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北宋王朝建立后,统治者接受中唐以来藩镇强盛、尾大不掉的历史教训,采取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有力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也使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

“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欧阳修语),是宋代士大夫特有的精神风貌。

理学是经宋人改造过的新儒学。

理即道理,理学也就是道学。

宋代的理学家,有著名的“北宋五子”及南宋的陆九渊、朱熹等。

在宋代,理学思想主要还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

宋代的士大夫往往怀有比较自觉的卫道意识,并积极著书立说,以弘扬己学,排斥异己。

北宋新学、旧学之争,蜀学与洛学之争。

南宋朱熹与二陆之争,朱熹与叶适、陈亮之争。

理学与宋代文学。

北宋初叶理学先驱人物在反对浮艳文风中的积极作用。

理学家重道轻文主张的不良影响。

宋代士大夫十分重视诗文的政治教化功能,对文与道的关系,宋人进行了详细论述,文以载道说十分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编宋代文学绪论一、宋代文学的因革(一)宋代文学繁荣的表现1、诸种文体非常繁荣。

2、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家群。

3、作家、作品数量惊人。

4、作家理性增强,文学批评发达。

(二)诸种文体的沿革1、散文文、道的关系。

骈、散的关系。

功能、技巧。

文体、文风。

2、诗歌题材、内容。

艺术特色:议论化、才学化、散文化进一步求细、求新、求精求活、求透审美追求:“宋诗中的情感内蕴经过理性的节制,比较温和内敛,不如唐诗那样热情外扬;宋诗的艺术外貌瘦劲,不如唐诗那样色泽丰美;宋诗的长处,不在情韵而在理性。

”宋调特征:多深沉悲壮之气多议论之风文风朴实平易3、词,一代之文学唐宋词的发展变化轨迹,可从以下方面考察:(1)词作者遍布社会各阶层,而以文人为甚。

王易《词曲史》:“真、仁、神三宗俱晓声律,徽宗之词,尤擅胜扬……南渡以后,风流未泯,高宗能词……”《宋史·乐志》:太宗“前后亲制大小曲及旧曲创新声者三百九十”,仁宗“度曲以赐教坊”。

《宣和遗事》载“窃杯女子”《鹧鸪天》词: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贪看鹤阵笙歌举,不觉鸳鸯失却群。

天渐晓,感皇恩,传谕赐酒饮杯巡;归家恐被翁姑责,窃取金杯作照凭。

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宋·黄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三宋子京《鹧鸪天》题注:“子京过繁台街,逢内家车子,中有搴帘者曰:‘小宋也。

’子京归遂作此词。

都下传唱,达于禁中。

仁宗知之,问:‘内人第几车子何人呼小宋?’有内人自陈:‘顷侍御宴,见宣翰林学士,左右内臣曰,小宋也。

时在车子中偶见之,呼一声尔。

’上召子京,从容语及,子京惶恐无地。

上笑曰:‘蓬山不远。

’因以内人赐之。

”所作《鹧鸪天》词如下:画毂雕鞍狭路逢,一声肠断绣帘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金作屋,玉为笼。

车如流水马如龙。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几万重。

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他们的不能诉之于诗古文的情绪,他们的不能抛却了的幽怀愁绪,他们的不欲流露而又压抑不住的恋感情丝,总之,即他们的一切心情,凡不能写在诗古文辞之上者,无一不泄之于词。

所以词在当时,是文人学士所最喜爱的一种文体。

他们在闲居时唱着,在登山临水时吟着,他们在絮语密语时微讴着,在偎香倚玉时细诵着,他们在欢宴迎宾时歌着,在临歧告别时也唱着。

他们可以用词来发‘思古之幽情’,他们可以用词来抒写难于在别的文体中写出的恋情。

他们可以用词来庆寿迎宾,他们可以用词来自娱娱人。

”(2)词调从少到多,创调达到高潮。

唐五代词160余调,据洛地统计,律词仅52调。

宋人大量创调,创意,宋亡时,词调多至千余种。

教材统计,宋代所用词调有880多个。

清人编《词谱》统计,传世词调826个,加上变体为2306种。

(3)篇幅由短到长。

宋人《草堂诗余》以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清·毛先舒《填词名解》:“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自五十九字始至九十字止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者俱为长调。

”柳永《戚氏》212字,吴文英《莺啼序》240字。

令、引、近、慢。

(4)外在形态由平整到参差,长句增多,少用齐语。

《全宋词》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句子依次是:四言、七言、五言、六言、三言。

词题、词序。

单调、双调、三迭、四迭词。

清·田同之《西圃词说》:“词之为体如美人,而诗则如壮士也。

”(5)词调由相疏到严密。

柳永——周邦彦——姜夔。

胡适:东坡以前乃教坊乐工与娼家妓女歌唱之词,东坡至稼轩乃诗人之词,白石以后至宋末元初,乃词匠之词。

(6)内部结构丰富多样。

随着词抒情功能的增强,其内部结构变得复杂多样。

而在意象组合,表现手法,修辞以及情景关系处理上更是异彩纷呈。

景——情式。

问——答式。

立体交叉式。

今昔对比式。

(7)由以音乐为主变为以体式为主。

北宋词应歌,南宋词应社(8)内容、风格由单一走向多样。

内容:刘熙载《艺概·词概》:“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风格:婉约、豪放、旷达、骚雅。

二、宋代文学特征形成的原因(一) 政治上的复杂情况1、中央高度集权,国家机器庞大。

2、外患严重。

3、崇文抑武的用人政策。

4、党派之争尖锐。

(二) 思想的复杂与兼容1、理学发达。

2、佛学思想流行。

3、道家思想盛行。

(三) 经济发展和文化素养的提高1、经济发展。

2、教育发达。

3、市民文化发达。

4、文化纵深发展。

第一章宋初文学第一节宋初的散文和复古思潮创作:多骈体,风格浮艳,整体水平不高,以王禹偁的成就最为突出。

王禹偁信奉儒家政治理想,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不满晚唐五代浮靡文风,散文言之有物,清丽疏朗,在宋初文坛上独树一帜。

如《黄州新建小竹楼记》中的写景部分。

其议论文《待漏院记》,叙事文《唐河店妪传》等,既有对韩、柳古文传统的继承,文字又较为平易,显示出一种新文风的端倪。

理论:柳开首先提出复古主张,他把文统和道统合为一谈,将文看成是明道的工具,过于强调道的重要性而忽视文采,加之自身文章写得艰涩难读,实际影响不大。

之后,穆修等人继续倡导韩、柳古文,培养写作古文的弟子如尹洙、苏舜钦等,姚铉则编选《唐文粹》,摒弃骈体,专录古文。

第二节宋初白体诗人和王禹偁“白体”诗人是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以李昉、徐铉为代表。

受宋初唱酬之风影响,他们主要模仿白居易、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王禹偁虽被看作白体诗人,却有自身的特点,诗作平易流畅,简雅古淡,表现出对平淡美的追求。

早年多写闲适诗,后更重视白居易的讽谕诗,尤其是在商州时期,以白居易新乐府诗的创作精神,创作了大量的反映现实、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诗篇。

他从学习白居易入手,进而以杜甫为典范,超越了白体诗风的浅切平易,如《村行》语言晓畅自然,情感含蓄深沉,是杜诗风格对白体诗风的渗透。

第三节宋初的晚唐体诗人“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

其中,“九僧”继承贾岛、姚合的苦吟精神,内容多写清邃幽静的山林生活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重视五律,尤其在五律的中间二联用力最多;以林逋为代表的隐逸诗人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一方面也有白体诗平易流畅的倾向,内容比九僧诗充实;寇准身份独特,是晚唐体盟主,喜写山林之思,含思凄惋。

第四节西昆体的盛衰一、西昆体西昆体,因《西昆酬唱集》得名。

宋初,一批文人奉命编撰《册府元龟》,他们在秘阁吟诗唱和,切磋诗体,所作诗后由杨亿编为《西昆酬唱集》,收录杨亿、刘筠、钱惟寅等17人的247首诗近体律诗。

《西昆酬唱集》行世后,西昆体风行一时,成为诗坛上独领风骚的诗歌流派。

二、作品特点同题唱和:全集共70个诗题,主要有三类题材:一是怀古咏史,二是咏物,三是描写流连光景的生活。

藻丽为胜:推崇李商隐,尊重唐彦谦,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具有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

三、衰微原因自身不足:题材范围狭小,缺少时代气息;立足模仿,缺少创新。

朝廷严谴:少数诗篇有讥刺时政意向,受到朝廷指责。

革新者批判:以欧阳修为代表的诗文革新者的激烈反对。

第二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第一节对五代词风的因革一、停滞中的涵养潘阆、王禹偁、寇准、钱惟寅等人的创作,在题材、主题、功能上均较前人有进步,创作进入自然状态,作家具有自觉的美学追求。

二、因循中的求变1、闲雅而有情思的晏殊词。

善于以清新之笔写男女之情,如《诉衷情》:“此情拼作,千尺游丝,惹住朝云。

”善于表现对自然景物的敏锐而纤细的感受,如《酒泉子》[东风昨夜会梁苑]。

善于表现优裕生活和闲情逸绪。

善于表现对老之将至的忧惧和对时光流逝的伤感,如《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作品音韵和婉、珠圆玉润,语言精美工巧而又清新自然,词风婉丽和雅,圆融温润,具有闲雅雍容之态。

2、因循求变的欧阳修词。

进一步扩大词的抒情功能,如《朝中措·平山堂》。

改变词的审美趣味,如《南歌子》[凤髻金泥带]。

自觉向民歌学习,如《渔家傲》[花底忽闻敲两桨]。

第二节开拓词境的尝试一、独辟蹊径的范仲淹词《渔家傲》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情感,悲壮苍凉,开苏、辛豪放词先河,开辟词的新境界,时人讥评为“穷塞主之词”。

(魏泰《东轩笔录》)二、向诗风靠拢的王安石词《桂枝香·金陵怀古》感叹金陵历朝兴衰更替,抒发性情怀抱,具有厚重的历史感与现实性,气象清肃,开创新的词境。

三、贴近日常生活的张先词作品多写日常生活,长于表现歌妓才艺和表演情态,长于通过物影表现景物的动态美和朦胧美。

扩大词的实用功能,有大量的赠别酬唱之作。

率先用题序,进一步扩大词的抒情功能。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张子野词古今一大转移也。

前此则为晏、欧,为温、韦,体段虽具,声色未开;此后则为秦、柳,为苏、辛,为美成、白石,发扬蹈厉,气局一新,而古意渐失。

子野适得其中,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但含蓄不似温、韦,发越不似豪苏腻柳,规模虽隘,气格却近古。

自子野一千年来,温、韦之风不作矣。

益令我思子野不置。

”缪钺《灵溪词说》:“南唐遗韵传欧晏,柳永新声已擅扬。

子野独标清脆格,能与二者作桥梁。

”第三节柳永词的新变柳永是词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著名的才子词人,专力写词,并将词作为商品投向市场。

一、对慢词的创制和发展扩充小令。

采纳市井新声。

自度曲。

改造旧曲。

二、扩大词的题材范围大胆谱写俗词,表现深刻的人性内容,如《定风波》[自春来、惨绿愁红]。

尤工羁旅行役,善为悲秋哀怨之词,如《戚氏》。

《碧鸡漫志》:“前辈云:‘《离骚》寂寞千年后,《戚氏》凄凉一曲终。

’《戚氏》,柳所作也。

柳何敢知——世间有《离骚》,惟贺方回、周美成时时得之。

”描绘繁华的都市风光,表现承平景象,如《望海潮》[东南形胜]。

三、丰富词的表现手法大量采用铺叙手法。

惯用白描手法。

四、审美上,追求俗趣题材选择上,多以男女艳情为主,描写往往大胆露骨。

语言运用上,多采用市井方言俗语。

多模拟歌妓语气心理,以代言体形式写作,表达淋漓尽致。

五、讲求声情效果韵脚安排。

妙用四声。

六、自创结构方式回环往复式多重时间结构。

多重空间结构。

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第一节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一、诗文革新1、诗文革新的原因。

政治革新运动的推动。

儒学复兴思潮的再起。

反骈俪繁缛、艰涩怪异文风的需要。

2、诗文革新的实质和历程。

实质:名曰复古,实为革新。

历程:可分为准备期、繁盛期、延续期。

3、欧阳修在诗文革新中的地位和贡献。

地位:参与者,领袖。

贡献:理论,实践。

二、欧阳修的散文、辞赋和四六1、散文。

文道观:儒家之道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文、道并重;文具有独立的性质。

突出的社会意义:或针对现实有感而发,如《与高司谏书》、《朋党论》,或表现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如《五代史伶官传序》。

强烈的抒情性: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史论低回往复,感慨淋漓;其他散文更加注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