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五编 宋代文学(第三、四章)【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南北朝民歌)【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南北朝民歌)【圣才出品】

第4章南北朝民歌4.1 复习笔记一、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1.南朝民歌(1)内容绝大多数是情歌。

一方面与统治者的好尚有关;另一方面与江南幽美的自然环境和充裕的经济条件也有直接的关系。

(2)艺术特色①语言清新浅近,清妙的歌谣随口唱来,不雕饰,不做作,风格清丽缠绵。

②南朝民歌的形式特点,是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

③大量运用双关语,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吴歌的显著特点。

双关语大致可分为两类:同音异字双关语,同音同字双关语。

巧妙的双关语的运用,不仅使得语言更加活泼,而且在表情达意上也更加含蓄委婉。

2.吴歌与西曲(1)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

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吴歌产生于东晋及刘宋的居多,西曲产生于宋、齐、梁、陈的居多。

(2)两者在内容和特色上的区别①吴歌a.多为女性的吟唱,其内容或表现对于爱情的渴望,或表现既得爱情的欢乐,或表现相思的痛苦,或表现坚贞不渝的爱情,或表现对于负心男子的怨恨,或表现婚姻不自由的苦闷。

b.以清新浅近的语言,表现真挚细腻的感情,风格艳丽柔弱、哀怨缠绵,真实地再现了江南女子在爱情问题上的复杂心态,并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②西曲a.多写水边船上旅客商妇的离别之情,所反映的生活面比吴歌稍广,而且更多地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爱情生活,其突出的特点是结合劳动来描写爱情。

b.在情调上与吴歌的闺阁气息有所不同,风格也较为开朗、明快。

3.《西洲曲》(1)地位在《杂曲歌辞》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篇。

(2)内容及艺术特色①此诗写一个青年女子的相思之情,中间穿插着不同季节的景物变化和女主人公的活动、服饰及仪容的点染描绘,一层深过一层地展示人物内心的情思,将那种无尽的相思表现得极为细腻缠绵而又委婉含蓄。

②全诗基本上是四句一换韵,又运用了连珠格的修辞法,从而形成了回环婉转的旋律,这种特殊的声韵之美,造成一种似断似续的效果,这同诗中续续相生的情景结合在一起,声情摇曳,馀味无穷。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隋唐五代(大历诗风)【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隋唐五代(大历诗风)【圣才出品】

第5章大历诗风5.1 复习笔记一、士人心态的转变与大历诗歌的冷落寂寞情调1.大历诗风(1)大历年间是盛唐诗风向中唐诗风演变的过渡期。

大历诗风是指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

(2)这些诗人大多数青少年时期是在开元太平盛世度过的,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经过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空前战乱,他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失去了盛唐士人昂扬的精神风貌。

(3)尽管有少量作品存留盛唐馀韵,也写民生疾苦,但大量作品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

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气骨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2.韦应物部分诗歌的盛唐馀韵和他的清雅闲淡诗风(1)早期韦应物早期所写的一部分作品,不乏昂扬开朗的人生意气,如《饯雍聿之潞州谒李中丞》《寄畅当》等。

这种气势壮大的诗作,明显地带有刚健明朗的盛唐馀韵。

(2)后期韦应物后期的作品里,慷慨为国的昂扬意气消失了,代之以看破世情的无奈和散淡,如《温泉行》《与村老对饮》等。

他向往隐逸的宁静,有意效法陶渊明的冲和平淡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主导倾向,如《滁州西涧》等。

3.刘长卿与大历十才子诗中的冷落寂寞情调(1)刘长卿①作品风格刘长卿的早期作品带有一种凄凉的心绪,后来就进一步沉积为进退失据、孤寂无助的茫然失落感,莫明的惆怅充斥于胸臆,如《送李录事兄归襄邓》等。

②“五言长城”刘长卿的五言诗写得最好,曾自许为“五言长城”,早年爱写篇幅较大的叙事性的五古五排,但意脉似不甚连贯。

后来他用较短的五古和五律、五绝写离别与山水景物,颇多意象省净而极富韵味的优秀之作,如《江中对月》《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等。

(2)“大历十才子”①“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夏侯审。

他们的生平大都不详,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第五编宋代文学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第五编宋代文学

第五编宋代文学考点归纳【名词概念】易安体、辛派词人、宋初三体、点铁成金夺胎换骨、江西诗派、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家)、永嘉四灵、江湖诗派、唐宋八大家、三苏、别是一家、活法、西昆体【主要问题】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宋初白体诗人和晚唐体诗人、西昆体的兴衰、柳永词的艺术成就、欧阳修的散文主张和创作、王安石的散文创作、欧阳修和梅尧臣的诗歌创作、苏轼的诗词成就、苏轼的古文创作、黄庭坚的诗歌主张和创作情况、江西诗派的形成和演变、周彦邦词的艺术成就、秦观贺铸词的艺术特色、李清照的词论及其创作、陆游的诗歌创作、杨万里和范成大的诗歌创作、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辛派词人的创作情况、姜夔和吴文英词的艺术特色、南宋理学家的散文创作、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的诗歌创作、元好问的诗学成就【作家作品】1、宋词: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踏莎行·郴州旅社》;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周彦邦《兰陵王·柳》;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声声慢》(寻寻觅觅);辛弃疾《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青玉案·元夕》、《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2、诗歌:王禹偁《村行》;林逋《山园小梅》;梅尧臣《田家语》、《鲁山山行》;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欧阳修《戏答元珍》、《边户》;王安石《明妃曲》、《书湖阴先生壁》、《泊船瓜洲》;黄庭坚《登快阁》、《寄黄几复》、《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陆游《长歌行》(人生不作安期生)、《金错刀行》、《书愤》;文天祥《过零丁洋》;元好问《岐阳》、《雁门道中书所见》、《癸巳五月三日北渡》、《论诗绝句三十首》;3、散文:欧阳修《醉翁亭记》、《五代史伶官传序》;王安石《读<孟尝君传>》;苏轼《教战守策》、《喜雨亭记》、《石钟山记》、《赤壁赋》核心考案1、宋代文化对文学的影响首选是宋王朝实行崇文尚武的国策,重用文臣,不但宰相须用读书人,而且主兵的枢密使等职也多由文官担任。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原创版)目录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概述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的主要内容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配套题库的特点及适用范围4.如何有效利用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进行复习正文一、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概述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是一本广受好评的文学史教材,也被众多高校作为考研参考书。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这本书的内容,许多辅导机构和出版商推出了与之相关的考研考点精讲资料。

这些资料对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附有真题和典型题详解,对于提高考生的复习效率和应对考研具有很大的帮助。

二、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的主要内容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梳理章节脉络,透析核心考点。

每章的复习笔记全方位把握核心考点,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内容精炼,条理清晰,易于记忆,方便考生更有针对性地复习。

2.精选典型习题,巩固重点难点。

这些习题既包括历年考研真题,也包括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题,能够帮助考生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在复习过程中不断提高。

三、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配套题库的特点及适用范围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配套题库主要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题型,覆盖了文学史的各个时期和方面。

这些题目严格按照教材内容和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编写,旨在帮助考生熟悉考试题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配套题库适用于以下人群:1.备考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课程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2.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中国文学史》课程时的辅助材料;3.对中国文学史感兴趣的读者,用于自我学习和提高。

四、如何有效利用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进行复习为了充分利用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考生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结合教材,系统学习。

将考研资料与教材相结合,系统地学习文学史的知识点,加强对重要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考点梳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考点梳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考点梳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第二章两晋诗坛第三章陶渊明第四章南北朝民歌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群体第三章李白第四章杜甫第五章大历诗风第六章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第八章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第九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第十章晚唐诗风第十一章李商隐第十二章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绪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个性化为文学发展带来巨大变化。

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而陶渊明独树一帜。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历程建安文学——正始文学——太康诗风——两晋文学——南北朝文学1.建安文学(1)建安文学包括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以曹氏父子为中心,他们周围集中了王粲,刘桢等一批文学家。

(2)这是在动乱中成长的诗人团体,他们不再拘泥于儒学,而是表现鲜明的个性,他们的创作表现了动乱的时代。

(3)他们诗作特点高扬政治理想,哀叹人生短暂,具有强烈的个性和浓郁的悲剧色彩,构成“建安风骨”这一时代特征。

2.正始文学(1)正始文学指的是魏朝后期的文学。

(2)此时是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执掌大权,政局动荡。

玄学兴起,代表人物何晏,王弼。

文学上代表人物是阮籍和嵇康。

(3)作品主要崇尚自然,反对名教,揭露礼教的虚伪,表现政治重压的苦闷,对当权者的反抗。

3.太康诗风(1)指的是以潘岳,陆机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2)在诗歌技巧上形成了与汉魏古诗不同的艺术风貌:繁缛,追求华丽词藻,描写繁复,大量运用排偶。

(3)对南朝山水诗发展和声律对仗成熟有推动作用。

4.玄言诗(西晋)(1)产生于西晋,盛行于东晋。

以阐释老庄和佛教哲理为主要内容的的诗歌。

(2)代表人物是许询,孙绰。

5.游仙诗(晋)(1)游仙诗描写想象中的神仙世界,直接是为了乞求长生,但同时又是为了抒发愤世嫉俗的情感。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圣才出品】

第1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1.1 复习笔记一、说话艺术1.说话及说话“四家”(1)说话“说话”的本义是口传故事。

后来,人们以“话”代指口传的“故事”。

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说话”而来。

又因城市经济的繁荣、瓦舍勾栏的设立、说话艺人的增多、市井听众的捧场,民间说话呈现出职业化与商业化的趋势。

(2)说话“四家”说话“四家”是指小说、说经、讲史、合声(生)。

小说,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说经,即演说佛书;讲史,则说前代兴废争战之事。

合声以演出者的敏捷见长,如“指物题咏应命辄成”之类,与以叙事取胜的前三类有别。

所谓说话的家数,是以故事题材作划分标准的。

2.话本(1)定义随着说话活动的日益兴盛,在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而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

后世统称之为“话本”。

(2)类型①叙事粗略、文字粗糙的说话艺人的底本,如《三国志平话》等。

②以说话艺人口述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记录整理本,文字通顺,描写细致,叙事周详,如《错斩崔宁》《碾玉观音》等。

③文人依据史书、野史笔记、文言小说等改编而成的通俗故事读本,兼有一定的故事性,如《宣和遗事》等。

二、小说话本1.现存的小说话本依据《醉翁谈录》《也是园书目》《述古堂书目》等对宋元小说话本的记载,再与明人刻印的有关作品相互参证,比较可靠的宋元小说话本有《张生彩鸾灯传》《风月瑞仙亭》《杨温拦路虎传》《西湖三塔记》《简帖和尚》《合同文字记》《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等。

2.小说话本的体制宋元小说话本有一定的体制。

其文本大体由入话(头回)、正话、结尾几个部分构成。

入话(得胜头回)是小说话本的开端部分。

正话是话本的主体,情节曲折,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正话后往往以一首诗总结,或以“话本说彻,权做散场”之类套话作结。

3.小说话本的题材(1)爱情故事宋元小说话本中的爱情故事,往往突出女性对爱情生活的主动追求。

像《碾玉观音》中的璩秀秀和《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的周胜仙,与“诗礼传家”的闺秀们大相径庭。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清代文学(《儒林外史》)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清代文学(《儒林外史》)

第5章《儒林外史》5.1 复习笔记一、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1.吴敬梓(1)吴敬梓,号文木老人,出身于科举世家,但他并没有完全受封建教育的束缚,对诗词歌赋以至野史杂书都饶有兴趣,这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他接触了代表当时进步思潮的颜(元)李(塨)学派的学者,进一步突破了“名教”的束缚,发展了恣情任性的狂放性格。

(3)几经波折,他对科举制度的弊端有了深刻认识,不愿再走科举仕进的道路,甘愿以素约贫困的生活终老。

2.《儒林外史》的创作(1)吴敬梓由早年的富贵跌到贫困的逆境里,备尝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对社会有了更清醒、冷峻的观察和认识。

《儒林外史》就是在其穷愁困苦中完成的,它饱含着作者的血泪,熔铸着亲身的生活体验,是带有强烈的作家个性的作品。

(2)吴敬梓取材现实士林,人物原型多为周围的亲友、相识相知者。

杜少卿则是作者的自况。

作者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撷取适当的素材,通过想象虚构加以典型化,取得了很大成功。

3.现存版本现存最早的刻本是嘉庆八年卧闲草堂的巾箱本,56回。

二、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1.命意在批判科举《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只有楔子写元明易代时王冕的故事,其实展示的是18世纪清代中叶的社会风俗画。

它以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题材,对封建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痛斥了八股科举制度导致知识分子一味追逐功名富贵,使“一代文人有厄”。

深刻揭示了科举制度对士人的腐蚀和毒害,写出了科举时代的社会环境,读书人在科举制度引诱和逼迫下不分是非,丧失理智,麻木不仁而又不自知的情形,以及社会上根据科场成败而涨落升沉的人情世态。

2.科举扭曲的社会和文人(1)通过周进、范进的悲喜剧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这种制度不能选拔人才,反而使人精神空虚,知识贫乏,深刻地表现了它对各阶层人物的毒害,及造成的乌烟瘴气的社会风气。

(2)科举制度和八股时文的毒害还侵入了闺阁之中。

如深信八股不疑的鲁小姐。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第五编宋代..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第五编宋代..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第二版考研复习指导及真题解析第五编宋代..篇一:中国文学史考研真题2021年古代文学史研究生入学考试考纲科目:古代汉语(B) 参考书目:《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全4册)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99《古代汉语》(B)考试大纲(汉语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用)Ⅰ 考查目标《古代汉语》考查学生古代汉语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文字、词汇、语法、音韵、古书注解、古文句读、古汉语修辞、诗律等内容;考查学生运用古代汉语知识阅读古籍、理解古文、翻译古文的实际能力。

Ⅱ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一)知识类题目,考查学生古代汉语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

(二)综合类题目,考查学生运用古代汉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翻译类题目,考查学生理解古文的水平和翻译能力。

四、试卷题型结构(一)简答题,侧重于考查学生古代汉语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

约占70分。

(二)古文阅读题,侧重于考查学生运用古代汉语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约占40分。

(三)古文翻译题,侧重于考查学生理解古文的水平和翻译能力。

约占40分。

Ⅲ 考查范围本课程考查范围为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共四册(中华书局出版),主要内容如下:怎样查字典辞书古今词义的异同单音词、复音词、同义词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文选:《左传》汉字的构造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文选:《战国策》判断句、也字叙述句、矣字、焉字1否定句、否定词疑问句、疑问词文选:《论语》、《礼记》词类活用人称代词、指示代词、者字、所字文选:《孟子》连词、介词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文选:《老子》、《庄子》、《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诗经》的用韵双声叠韵和古音通假文选:《诗经》古书的注解(上)古书的注解(下)文选:《楚辞》文选:《史记》、《汉书》古书的句读古汉语的修辞诗律(上)诗律(下)文选:有关律诗科目:中国文学史参考书目: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或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袁世硕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人民文学出版社或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
3.1 复习笔记
一、欧阳修的古文、辞赋和四六
1.欧阳修的文坛领袖地位
欧阳修是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欧阳修博学多才,诗文创作和学术著述都成就卓著。

他又是一代名臣,政治上有很高的声望。

他以这双重身份入主文坛,团结同道,汲引后进。

在当时的著名文学家中,尹洙、梅尧臣、苏舜钦是他的密友;苏洵、王安石受到他的引荐;而苏轼、苏辙、曾巩更是他一手识拔的后起之秀。

2.文学革新的主张
(1)欧阳修倡导的诗文革新在本质上是针对五代文风和宋初西昆体的,但受石介影响的太学生,竟弃西昆体华美密丽之文风,走上了险怪艰涩的道路,形成了风行一时的“太学体”,怪僻生涩,不是健康的文风。

所以欧阳修也反对“太学体”。

(2)欧阳修对文与道的关系持有新的观点,他认为儒家之道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文道并重,并认为文具有独立的性质。

(3)这种文道并重的思想有两重意义:一是把文学看得与道同样重要,二是把文学的艺术形式看得与思想内容同样重要。

提高了文学的地位,继承了韩愈的文学传统。

(4)欧阳修以韩、柳为学习典范,取法韩文文从字顺的一面,对骈体文的艺术成就并不一概否定。

(5)欧阳修在理论上既纠正了柳开、石介的偏颇,又矫正了韩、柳古文的缺点,为北
宋的诗文革新建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也为宋代古文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3.体裁的完备与功能的加强
(1)古文
欧阳修的古文内容充实,形式多样。

无论是议论,还是叙事,都是有为而作,有感而发。

①欧阳修的议论文有些直接关系到当时的政治斗争,如《与高司谏书》《朋党论》等,有些与现实政治并无直接关系,但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如《五代史记》。

②欧阳修的记叙文也都言之有物,如《五代史记》一类历史散文,即使是亭台记、哀祭文、碑志文等作品,也都具有充实的内容,如《丰乐亭记》。

③欧阳修的散文有很强的感情色彩,他的政论文慷慨陈词,感情激越;史论文则低回往复,感慨淋漓;其他文体更加注重抒情,哀乐由衷,情文并至。

④在欧阳修笔下,散文的实用性质和审美性质得到了充分的显示,散文的叙事、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也得到了高度的有机融合。

(2)辞赋
欧阳修对前代的骈赋、律赋进行了改造,去除了排偶、限韵的两重规定,改以单笔散体作赋,创造了文赋,如名作《秋声赋》。

(3)四六
欧阳修对四六体也进行了革新。

他常参用散体单行之古文笔法,且少用故事成语,不求对偶工切,从而给这种骈四俪六的文体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上随州钱相公启》《蔡州乞致仕第二表》等都是宋代四六中的佳作。

4.平易纡徐的文风
欧阳修的语言简洁流畅,文气纡徐委婉,创造了一种平易自然的新风格,在韩文的雄肆、柳文的峻切之外别开生面,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的诗歌
1.欧阳修诗中的议论及其平易的风格
(1)除了以社会现实为题材,欧阳修的诗最为重要的内容是表现个人的生活经历或抒发个人的情怀,以及对历史题材的吟咏等,如《戏答元珍》。

(2)欧诗受韩愈的影响较大,主要体现在散文手法和以议论入诗。

欧诗的散文手法主要是借鉴散文的叙事手段,如《书怀感事寄梅圣俞》。

同时欧诗中的议论往往能与叙事、抒情融为一体,议论精警,又富有情韵。

(3)欧诗学李白的语言清新流畅,这与其特有的委婉平易的章法相结合,便形成了流丽宛转的风格,如《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2.梅尧臣开拓诗歌题材的尝试及其对宋诗艺术的先导作用
(1)梅尧臣是专力作诗的文人,朝中的重大政治事件在他的诗中得以反映,或以寓言的形式来抨击邪恶势力,或积极地用诗歌反映民生疾苦,秉笔直书,感情愤激,继承了杜甫、白居易的传统,如《小村》。

(2)梅诗写日常生活琐事,体现了宋代诗人的开拓精神。

如《食荠》《师厚云虱古未有诗邀予赋之》等,但有些凡庸丑陋,缺乏情韵。

(3)梅诗在艺术风格上以追求“平淡”为终极目标。

其论诗,推崇平淡之美,如《鲁山山行》和《东溪》。

他诗风的演变是以偏离唐诗丰神情韵的风格为方向的,虽然带来了词句枯涩、缺乏韵味的缺点,但推动了新诗风的形成。

3.苏舜钦诗的奔放直率风格
(1)苏舜钦早年慷慨有大志,喜以诗歌痛快淋漓地反映时政,抒发强烈的政治感慨,例如《庆州败》等,表达了对黑暗势力的蔑视,具有批判现实的意义。

(2)写景诗,描写雄奇阔大之景,赞美自然界的壮伟力量,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豪迈的性格,如《大风》《城南归值大风雪》等。

(3)其诗直率自然,意境开阔,以雄豪奔放的风格见长。

这种风格主要体现于他的长篇古诗,短诗也有相似的风格倾向,但是语言更为凝练,如《淮中晚泊犊头》。

(4)由于苏舜钦作诗往往是落笔疾书,所以推敲、剪裁的功夫略嫌不足,有些作品不够含蓄、不够精炼。

宋诗畅尽而伤直露的特点,在苏舜钦诗中已见端倪。

三、王安石等人的古文
1.唐宋八大家
比欧阳修稍晚,一批优秀的散文作家活跃于文坛,其中最著名的是王安石、曾巩和苏洵、苏轼、苏辙。

他们连同欧阳修,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齐名,被后人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2.王安石古文简洁峻切的风格
(1)王安石是以政治家自诩的,他的文学观点以重道崇经为指导思想,重视文学的实际功用。

他的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

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本朝百年无事劄子》等。

(2)他的短文更能体现其古文的个性风格,即直陈己见,不枝不蔓,简洁峻切,短小精悍。

如《答司马谏议书》、史论《读孟尝君传》。

(3)王安石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提高了它的实用价值,但过于注重逻辑说服力,而对艺术感染力重视不够。

例如他的游记名篇《游褒禅山记》,议论透辟精警,但写景寥寥数笔,形象性稍显不足。

3.曾巩古文平正周详的风格
(1)曾文议论委曲周详,文字简练平正,结构严谨而舒缓。

(2)曾文长于议论,如其名作《墨池记》。

(3)曾文在当时享有盛名,南宋的吕祖谦、朱熹也对他评价很高,其原因是曾巩平正古雅的文风非常符合理学家的文章标准。

四、王安石的诗歌
王安石的诗歌重视实际功用,但他也把诗歌看作是抒情述志的工具,偏重于抒写个人的情怀,反映的生活内容也更为丰富。

他的诗风以56岁退居江宁为界,可分成前后两期:
1.早期诗风的宋调特征
(1)王安石早期诗歌注重反映社会现实,如《河北民》《兼并》《发廪》等。

(2)王安石也写了许多抒情诗,其中颇有思亲怀友的名作,如《思王逢原》《示长安君》等。

(3)王安石的咏史诗,继承了左思、杜甫以来借咏史以述志的传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表达了新颖的看法,并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感情,如《贾生》。

2.王荆公体及晚年诗风向唐诗复归
(1)王安石后期诗风趋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

(2)后期王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写景抒情的绝句。

人们称王诗为“王荆公体”,主要是着眼于其晚期诗风。

如《南浦》和《书湖阴先生壁》。

如果说王安石早期的诗风显示了直截刻露的宋诗特征,那么其晚期诗则以丰神远韵的风格体现出向唐诗的复归。

【名师点拨】欧阳修领导的文学运动是与韩、柳一脉相承的,后世经常将两者并称,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两者并不完全相同,因此,考生应郑重对待两次文学运动的异同和影响。

另外值得考生注意的还有唐宋八大家和王荆公体,它们有时也会出现在名词解释中。

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填空题
1.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对_____等人的“雄文博采,笔力有余”表示赞赏。

[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
【答案】杨亿
【解析】欧阳修自幼喜爱韩文,后来写作古文也以韩、柳为学习典范,但他并不盲目崇古,他所取法的是韩文文从字顺的一面,对韩、柳古文已露端倪的奇险深奥倾向则弃而不取。

同时,欧阳修对骈体文的艺术成就并不一概否定,对杨亿等人的“雄文博学,笔力有余”也颇为赞赏。

这样,欧阳修在理论上既纠正了柳开、石介的偏颇,又矫正了韩、柳古文的某些缺点,从而为北宋的诗文革新建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也为宋代古文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