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上古文学 第3章~第5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西汉的散文和《史记》(圣才出

第2章西汉的散文和《史记》2.1 复习笔记一、西汉的散文概述(一)西汉散文的成就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文学性散文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
在西汉,不仅完成了非文学性散文到文学性散文的转变,而且创作了值得重视的作品。
(二)西汉的文学性散文西汉的文学性散文分为抒情文和叙事文两类,此外还有少数游戏文字也很值得注意。
1.抒情文抒情文中既有纯以抒发自己感情为目的的文章,也有虽具实用性、但以抒发自己感情为主的书信,包括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李陵的《答苏武书》等。
2.叙事文叙事文主要是《史记》中的人物传记。
这些人物传记并非都是文学散文,但其中有不少可以视为传记文学。
二、西汉前期的散文西汉前期的散文,包括“上书”和政论文。
这两类都还不是文学性散文,但在文学性散文还没有出现的当时,有些作品在文学史上仍有值得注意之处。
(一)“上书”1.代表作品“上书”之名始见于《文选》。
《文选》所收的有邹阳《上书吴王》《狱中上书自明》,枚乘《奏书谏吴王濞》《重谏聚兵》等。
这些“上书”中有三篇是为谏阻吴王而作;只有邹阳的《狱中上书自明》作于梁国。
2.写作特点(1)具有实用目的,力图打动对方,使之赞同自己的意见。
与战国策士的游说之辞有相通之处。
但作者又往往夸耀自己,表现自己的志节,这就使作品部分地具有感情色彩和抒情的意味;(2)为了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又往往表示出对对方的关心,以从事感情的交流。
这些部分也具有文学意味。
(二)政论文西汉前期的政论文作家,最有代表性的是贾谊和晁错。
1.贾谊的政论文(1)《过秦论》①主要内容《过秦论》旨在论述秦的过失,分上、中、下三篇。
它所总结的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仁义不施”是从儒家的思想出发的,“攻守之势异也”则是一个政治家的看法。
②写作特色文章运用了铺陈与夸张的手法,这也是这篇文章具有了文学色彩。
(2)《论治安策》《论治安策》又名《陈政事疏》,主要是对当时他所认为的不利于汉王朝统治的现象予以揭示,并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晚明的文学高潮(圣才出品)

第2章晚明的文学高潮2.1 复习笔记一、晚明文学高潮的表现明代文学在弘治至嘉靖时期经历了全面的复苏以后,经隆庆而至万历年间形成了高潮。
(一)小说方面,先后有《西游记》《金瓶梅词话》等;(二)戏曲方面,以《牡丹亭》最为突出;(三)文学理论方面,提出了“童心说”和“性灵说”;(四)诗文方面,有公安派的崛起,与诗歌相比较,他们在散文创作上的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尤为重大。
由于遭到政治压迫,这一高潮从万历三十年左右起就结束了,以后是长达百年的徘徊期——各体文学虽仍在不同程度上保持着高潮时期的优秀传统,但都已较前逊色,最终则归于萧条。
二、《西游记》在明代嘉靖年间,刊印小说之风日渐兴盛。
既有昔时所传旧本,也出现了当时所编纂的新作。
隆庆、万历时期,历史演义所刊益多。
其艺术水平虽均不高,但它们的一再刊印,既显示了读者对小说的需要,也对推动小说的繁荣有积极作用。
百回本《西游记》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下出现的。
(一)《西游记》的成书与作者1.主要内容《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写孙悟空等保护唐僧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
2.成书(1)玄奘俗姓陈,早年出家,于唐贞观三年赴西域取经,贞观十九年返回,历时十余年,途经百余国,带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
这种经历本身就具有传奇性。
玄奘回国后口述自己的经历,由弟子辩机记录,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
(2)后其弟子慧立、彦惊又撰成《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将玄奘的经历加以渲染夸张,增加了一些神奇的故事。
此后玄奘取经的故事在社会上日益流传开来,在佛教的“俗讲”与民间文艺中不断地讲说,神话的色彩越来越浓。
(3)南宋时取经故事中出现了猴行者的形象。
此外,关于取经的故事在宋元戏文中有《陈光蕊江流和尚》,金院本有《唐三藏》。
(4)在元刊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取经队伍中有了深沙神。
《诗话》中的猴行者智斗白虎精、经女人国、入王母瑶池偷蟠桃等故事是《西游记》中有关故事的原型。
(5)约在元代后期,至迟在明代初期出现了一部系统地讲述取经故事的小说《西游记》,书中的一些故事为百回本《西游记》中有关故事之所本,此书还出现了“黑猪精朱八戒”的形象。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缓步在下坡路上(圣才出品)

第1章缓步在下坡路上——明代末期的文学1.1 复习笔记一、概况(一)文学落潮期的特点在文学高潮中出现的精神和艺术特色,从万历后期到康熙中叶的百年左右时间内,是处于缓慢的削弱过程中,而非立即消失并且有时还有所回升,所以,从万历三十年开始的文学落潮期是相当漫长的。
(二)落潮期文学概况明末文学中的“三言”“两拍”,竟陵派、王思任、曹学佺的小品,王彦泓、陈子龙的诗歌,吴炳等人的戏曲和清代前期吴伟业及王士稹的诗歌,张岱、廖燕的散文,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李渔和洪昇、孔尚任的剧本,都在不同程度上保存着文学高潮的传统,同时也显示出这种传统的不同程度的萎缩。
二、“三言”“两拍”等明末小说(一)冯梦龙与“三言”1.冯梦龙其人冯梦龙,字犹龙,别号龙子犹,又号墨憨斋主人。
少负才名,风流倜傥。
与其兄冯梦桂、弟冯梦熊皆有名于时,人称“吴下三冯”。
2.冯梦龙的作品冯梦龙一生困顿科场,仕途也不得意,他将主要的精力从事写作。
著述丰富,经、史、子、集皆有涉猎,而尤长于通俗文学的搜集、整理与创作。
(1)改编的长篇小说有《三遂平妖传》《东周列国志》;(2)纂辑的通俗文学作品集除“三言”外,有民歌集《山歌》《挂枝儿》;(3)辑有散曲集《太霞新奏》、笑话集《笑府》、故事集《古今谭概》;(4)对《灌园记》等七种戏曲剧本加以改订,加上其自著的《女丈夫》《双雄记》《万事足》三种,辑为《墨憨斋传奇十种》。
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的是《山歌》《挂枝儿》和“三言”。
3.《山歌》和《挂枝儿》(1)简介①《挂枝儿》一名《童痴一弄》,《山歌》又名《童痴二弄》。
二书所收大都为江南地区的民间歌曲。
前一书所收的作品均用[挂枝儿]曲调;《山歌》所收为民歌体制的作品。
②二书中的歌曲,除极少数作品外,其产生年代早的大抵不超过万历中期,晚的则到天启、崇祯间。
其中有许多经过文人的加工修改,冯梦龙自己当也做过此项工作,有的作品可能出于文人之手。
(2)纂辑目的冯梦龙自述其编《山歌》的目的,为“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挂枝儿》的倾向大抵相同。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南宋诗词的衍化(圣才出品)

第7章南宋诗词的衍化7.1 复习笔记一、南宋文学与北宋文学的比较(一)整体水平南宋文学的整体水准未能超过北宋文学,诗坛上相继形成的“诚斋体”、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与词坛上前后登场的姜夔、吴文英诸家,虽不无各自的独立面貌,但或率意落笔,或刻意雕琢,都难免有不讲究艺术效果或轻视情感表达的偏弊。
(二)诗词领域南宋一朝的文学,就体裁而论,成就较高的是诗和词。
南宋诗词与北宋诗词相比最大的差异是除个别作家作品外,总体上并未呈现明显的分化态势。
南宋中叶出现的陆游诗和辛弃疾词,以饱满的激情,精致的形式,为两宋文学增添了前所未有的夺目光彩,成为以后中国近世文学发展的精神上的先驱。
(三)文学批评南宋的诗词批评,则较北宋有长足的进步,《沧浪诗话》等著作的出现,既反映了南宋作家对建立一己的文学理论有浓厚的兴趣,也显示了他们对本朝文学的成败作初步反思的努力。
二、两宋之交的诗词与李清照两宋之交,面对即将、正在或已经发生的历史灾难,作家们大多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他们手中的笔在展现自身的那一段特殊经历与感受时也就变得分外沉重。
这一时期,最为后世称道的作家作品,是李清照的词和陈与义的诗。
(一)李清照1.李清照其人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有宋一代最著名的女作家。
其一生以北宋灭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婚姻美满,生活安逸;后期接连遭遇了流寓南方,丈夫病故,孤苦无依等诸多不幸。
其著作原有《易安居士文集》和《易安词》,皆已散佚。
后人辑有《漱玉词》《李清照集》。
2.李清照的词论①内容:《苕溪渔隐丛话》后集里收了一篇出自李清照的词论,既文风犀利,又不乏真知灼见。
在此文中,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强调词与诗的界限,认为词的最高境界,是在遵守音律基础上的情致与典雅并重。
②评价:她对北宋初以来的诸位词坛名家一一加以点评,而评语则贬多褒少。
这些看法有的不免尖刻,其过于崇雅的观念也不见得正确,但从凸现各家词的特征的角度看,大都还是抓住了要害的。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作为近世文学发端的金末文学(

第1章作为近世文学发端的金末文学1.1 复习笔记中国近世文学发端于金代后期,最早的两个代表性作家是元好问和董解元。
金的文学一面继承北宋的传统,一面又继承辽的传统,同时又带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一、辽以来文学发展的回顾(一)辽代文学1.辽代概述(1)政治概况辽王朝的最高统治层为契丹贵族。
因王朝的创立者耶律阿保机为契丹人,所以开国时本名契丹国,后来才改称为辽。
阿保机建国后逐步吸收汉族文化,发展农业,并向华北地区扩展,终致统治中国北部,与宋王朝对峙。
(2)经济、文化概况许多汉族人成了辽的臣民,汉族文化与契丹文化不断融合,经济、文化日渐发达,手工业和商业也随之进步。
2.辽代的文学作品契丹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契丹人的文学作品以契丹语作的为多,受汉文化影响后,也有以汉语来写作诗文的,也有一些以契丹语写成后来被译成汉语的作品。
辽的文学虽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但仍保有若干率真任情的特色。
它与北宋文学都成为金的文学遗产。
(1)耶律倍的诗歌现存最早的辽诗是耶律倍的《海上诗》。
诗写得很质朴。
以“小山”喻太宗,“大山”自比。
说自己因受“小山”压迫而无力抗衡深感羞耻,故而出奔。
在这首质朴的诗中,充分表现了率真、任情的特点。
(2)耶律洪基的诗歌随着对汉族文化的进一步吸收,契丹人用汉语写作诗歌的能力不断提高,礼义之重、尊卑之别一类的观念也日益取得统治地位;但率真、任情的这一面并未完全泯灭。
在辽道宗耶律洪基的诗里还可以看到这一点。
(3)萧观音的诗歌道宗的妻子萧观音是用汉语写作的辽代诗人中最杰出的一个。
她遗留下来的作品有《回心院》十首、《怀古》《绝命词》等。
①《回心院》作此组诗时,道宗对她已经疏远了。
她在诗中既写了被冷落的痛苦,也表现了对重新获得爱情的渴望,感情热烈而鲜明。
②《怀古》此诗写得相当大胆,对史籍上早有定论的赵飞燕秽乱宫禁之事加以怀疑,把对赵飞燕的批判说成是不明真情者的人云亦云。
这是颇要胆量的,也非久受礼教熏陶的汉族上层妇女所敢为。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近世文学萌生期的诗文(圣才出

第6章近世文学萌生期的诗文6.1 复习笔记一、近世文学萌生期的诗文概况(一)诗文的发展1.诗从宋代的主理向主情回归,而且较唐代更强调自我的作用;2.文章开始向抒写性灵的方向倾斜。
(二)发展阶段1.第一期是太宗取中原至全国统一之初;2.第二期是全国统一后元王朝统治相对稳定的时期;3.第三期是元末。
王国维把杂剧的第三期划为至正时期,就诗文来说,可把后至元时期作为第三期的起点。
二、元初的诗文创作(一)元初的诗文作家群元初从事诗文的作家,其社会地位均高于杂剧作家。
思想没有杂剧作家的洒脱,且大都出身汉族,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
所以第一期诗文作家的作品既有由于特定的社会状况和思想状况而注重情性的一面,又有继承自中唐以来力图使得诗文成为政治、伦理工具的那种倾向的一面。
有时这两个方面同时出现在一个作家身上。
(二)代表作家及作品1.耶律楚材(1)耶律楚材其人耶律楚材,字晋卿,契丹族。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其诗说:“今观其诗,语皆本色,惟意所如,不以研炼为工。
”有《湛然居士文集》。
(2)耶律楚材的诗歌①有真感情流露的诗歌如《还燕京,题披云楼和诸大夫韵》,作此诗时,他已为蒙古的高官,但由于其与辽、金王朝的关系,重到燕京时,抚今思昔,他不仅产生了《黍离》之悲,而且引发了人生如梦的感慨,从中也隐隐透露出宦海中难言的苦闷。
其“好梦”一联,语虽平淡,内涵却很丰富。
②含有政治色彩的诗歌如《阴山》,诗的最后两句别有寄托,被斥为“不足夸”的“江左名山”是南宋王朝的象征,而“横空千里雄西域”也不只是指阴山,而是隐喻蒙古王朝。
所以此诗虽似写景,却具有“颂圣”的意味。
2.刘秉忠(1)刘秉忠其人刘秉忠,初名侃,字仲晦。
初为僧,法名子聪。
后辅佐忽必烈,多所谋划。
忽必烈即帝位后,改名秉忠。
有《藏春集》。
(2)刘秉忠的诗歌①寄寓人生感慨的作品刘秉忠的诗属于“本色”一路,其较有特色的是寄寓人生感慨的作品。
如《寄友人》,此诗虽较粗率,但能见出人生的无奈。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历史散文)

第3章历史散文3.1 复习笔记一、《尚书》与《春秋》(一)《尚书》1.《尚书》简介《尚书》是记录殷商到春秋时期君王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的书,最早只称《书》,汉代以后改称《尚书》,儒家尊之为经,又称《书经》。
孔安国释《尚书》为“上古之书”。
2.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1)今文《尚书》《汉书·艺文志》称《尚书》有一百篇,但经秦始皇焚书和秦末战火,汉初实存二十八篇,以通行隶书书写,故称今文《尚书》。
(2)古文《尚书》汉武帝时,在孔子故居的墙壁中发现用古文写定的《尚书》,称古文《尚书》,比今文本多十六篇。
后经兵火,其书不传。
东晋初,梅赜献出古文《尚书》,计五十八篇。
唐孔颖达以它作底本写成《尚书正义》,南宋以后编入《十三经注疏》。
明代梅骛、清代阎若璩先后考证其中的二十五篇为伪作。
3.《尚书》的文字特点:文字艰深现存《尚书》中写作最早的是《商书》中的《盘庚》篇,最晚的是春秋时期的《周书·秦誓》。
从《盘庚》到《秦誓》,在表达能力上虽有不少进步,但在将口语浓缩成为成熟的书面语这一点上,却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1)《尚书·盘庚》古奥难懂,“佶屈聱牙”①原因因为汉字繁难,加上书写工具的局限,中国古代存在言文分离的现象。
要求古人一开始就把口语浓缩成简明易解的文章是不实际的,所以《尚书》的早期作品古奥难懂。
②表现从正反两方面向民众说明迁都的必要性,并且运用了譬喻,可看出在表达上已具有相当水平。
但由于在把口语浓缩成书面语,省略了“反之”一类必要的转折词,就变得艰涩难解了。
(2)《周书·秦誓》文字流畅,但理解依旧困难①文字流畅《秦誓》写的是秦穆公因为不听劝谏,伐晋失败而产生悔恨痛惜之情的事情。
文中写道:“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
’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
”先引古人的话,指出人若随心所欲,则多邪僻之事。
接着说责备别人易,从谏如流难。
然后又说,他忧虑时光迅速逝去。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光芒犹自闪耀(圣才出品)

第2章光芒犹自闪耀——清代顺治至康熙中期的文学2.1 复习笔记一、概况(一)政治概况明王朝被李自成推翻后,紧接着清兵入关,逐步消灭了南明政权。
清王朝对汉族民众和部分士大夫的镇压——包括文化摧残——至为严酷,直到康熙皇帝亲政后,才逐步有所缓解。
(二)文学概况1.总体特点(1)自清王朝建立以来出现了大量表现悲哀、愤怒的文学作品。
汉族士大夫的绝大部分都已意识到当前的政治格局不可能在较短期内改变,悲哀乃至消极的情绪远较愤怒普遍。
(2)晚明新思潮仍有较大影响。
顺治至康熙中期,文化摧残对尊重个人、个性之类的观念还不曾严加控制。
所以,晚明新思潮中的这些内容并未进一步衰落。
它们或与悲哀情绪相结合,成为对个人悲剧命运的哀挽或生存困境的悲叹;或继续赞扬那些争取个人幸福的言行,显示某些传统观念的不合理,甚至对某种扼杀个人心灵的现象加以反抗。
前者的比重较大一些。
2.具体表现(1)戏曲小说领域戏曲创作没有一部可与《牡丹亭》并驾齐驱,《聊斋志异》也仅以故事的瑰丽见长,在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和描写上,已失去了《金瓶梅词话》那样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而故事的瑰丽是唐传奇就开始的传统,对人物内心世界描写的重视和深入才是近世小说、戏曲有异于前代文学的生命力之所在。
(2)在戏曲、小说批评领域出现了像金圣叹那样的批评家,但他的工作全都是以清代以前的创作实践为对象的,是对此类创作的成就和特色加以剖析与概括的结果,而且他的工作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晚明就进行的。
(3)散文领域晚明抒写性灵的传统仍在继续,但“清初三大家”——汪琬、魏禧与侯方域——已开始向唐宋古文的传统回归,尽管也保留了晚明小品的若干痕迹。
坚持晚明小品传统的,以张岱和廖燕为代表。
张岱的散文是对美好往昔的回忆,说明现实生活已不存在产生此类作品的土壤;廖燕文章中成就最高的是貌似议论而实则蕴含强烈感情之作,不过这在廖燕文集中也只是极个别的现象,而且廖燕在清初文坛上影响很小。
(4)诗词由吴伟业、王士稹和纳兰性德所代表的、从各种角度所作的对个人命运和生存状态的凄绝的悲叹,是在以前的诗词中没有出现过的,另有一种感动人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历史散文
3.1复习笔记
一、《尚书》与《春秋》
(一)《尚书》
1.《尚书》简介
《尚书》是记录殷商到春秋时期君王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的书,最早只称《书》,汉代以后改称《尚书》,儒家尊之为经,又称《书经》。
孔安国释《尚书》为“上古之书”。
2.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
(1)今文《尚书》
《汉书·艺文志》称《尚书》有一百篇,但经秦始皇焚书和秦末战火,汉初实存二十八篇,以通行隶书书写,故称今文《尚书》。
(2)古文《尚书》
汉武帝时,在孔子故居的墙壁中发现用古文写定的《尚书》,称古文《尚书》,比今文本多十六篇。
后经兵火,其书不传。
东晋初,梅赜献出古文《尚书》,计五十八篇。
唐孔颖达以它作底本写成《尚书正义》,南宋以后编入《十三经注疏》。
明代梅骛、清代阎若璩先后考证其中的二十五篇为伪作。
3.《尚书》的文字特点:文字艰深
现存《尚书》中写作最早的是《商书》中的《盘庚》篇,最晚的是春秋时期的《周书·秦誓》。
从《盘庚》到《秦誓》,在表达能力上虽有不少进步,但在将口语浓缩成为成熟的书面语这一点上,却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1)《尚书·盘庚》古奥难懂,“佶屈聱牙”
①原因
因为汉字繁难,加上书写工具的局限,中国古代存在言文分离的现象。
要求古人一开始就把口语浓缩成简明易解的文章是不实际的,所以《尚书》的早期作品古奥难懂。
②表现
从正反两方面向民众说明迁都的必要性,并且运用了譬喻,可看出在表达上已具有相当水平。
但由于在把口语浓缩成书面语,省略了“反之”一类必要的转折词,就变得艰涩难解了。
(2)《周书·秦誓》文字流畅,但理解依旧困难
①文字流畅
《秦誓》写的是秦穆公因为不听劝谏,伐晋失败而产生悔恨痛惜之情的事情。
文中写道:“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
’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
”先引古人的话,指出人若随心所欲,则多邪僻之事。
接着说责备别人易,从谏如流难。
然后又说,他忧虑时光迅速逝去。
每层意思都明白晓畅。
②难以理解
如上文所引的那段话,表述的三层意思之间并没有严谨的逻辑关系,并且中间省略的太多。
这些都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二)《春秋》
1.《春秋》简介
《春秋》原由鲁国史官所编,相传经孔子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
它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以记事为主。
它记载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的二百四十二年历史。
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
《春秋》还以一字寓
褒贬,在谨严的措词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
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做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
2.《春秋》的文字特点
(1)文从字顺、言简意赅;
(2)记事过分简略,很难看出其驾驭文字的真实水平。
(三)《尚书》和《春秋》的贡献
两书虽然不是较成熟的书面语,但却为较成熟的书面语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具有文学成分的历史著作,是在《尚书》和《春秋》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左传》
(一)《左传》简介
1.作者
《史记》《汉书》都说是左丘明,唐代啖助、赵匡等人疑之,至今尚无定论。
2.“春秋三传”之一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对春秋时代重大历史事件的编年记载。
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此外还附录了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左传》作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它与《公羊传》《榖梁传》统称“春秋三传”。
3.《左传》与《春秋》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左传》是《春秋》以外的另一部著作,只是后人将它的每一年记事依附于《春秋》各年之下。
其实它并不是解释《春秋》之作:
(1)《春秋》的记事结束以后,《左传》又多记载了十七年的史事;
(2)《左传》的记事与《春秋》配合得不是很严密。
(二)《左传》记言记事的特点
1.记言文字的特点
《左传》所载的外交辞令,不仅逻辑严密,而且表达相当精练有力,比《尚书》式的记言文有很大进步。
如书中对于“吕相绝秦”的描写。
2.记事文字的特点
(1)《左传》已能以简要的文字,为事件的过程勾勒出较具体而明晰的轮廓,使人看到事件发生、发展及结束的过程,有时也能点明其原因。
处理复杂事件时驭繁于简,如对战争的描写。
(2)在《左传》的记事中,有时引入具体、细致的情节描写,使记载生动,具有趣味性。
这点在中国后来的历史著作中被发扬光大。
3.记言记事的缺陷
《左传》的叙述仍保留了不少早期散文的痕迹,即由于过分浓缩而至费解。
这样影响了读者的自由欣赏乃至阅读快感,导致文章感染力的下降。
(三)《左传》的影响
《左传》叙述较为具体、丰满,在文字的驾驭上已具有相当功力,为《战国策》《史记》等的出现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那些具有文学性成分的描写,也为《史记》《战国策》等书所继承和发扬,在中国历史散文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的承前启后的作用。
三、《国语》
(一)《国语》简介
1.作者
《报任安书》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后人疑之,现在一般认为《国语》写于战国初期,作者不详。
2.主要内容
《国语》所记为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的史事,以“国”为目,所以称为《国语》。
它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
其思想倾向于儒家,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3.记事时间
上起西周穆王征犬戎,下讫战国初韩、赵、魏三家灭智氏,前后五百余年。
(二)《国语》记事记言的特点
1.记言文字的特点
(1)作为历史著作,《国语》的记言常有长篇大论、引经据典之处,不符合于文学性的要求。
(2)有不少赡而不繁的段落:
①或具有趣味性,以《晋语》中记晋公子重耳离开齐国的一段为代表;
②或兼具讽刺意味,最有代表性的是《晋语》所载叔向对晋平公的讽谏;
③或经过适当的夸张而颇具诱惑力,以越臣文种在越国与吴国作战失败后代越王向吴王求和的一段话为代表。
这些特色可以使对话生动有力,与文学作品中的对话具有可以相通之处。
此类对话在《国语》中较多地出现,也就意味着文学成分的增加。
2.记事文字的特点
《国语》虽无《左传》那种总揽全局的记叙,有时却较能注意细节的交代和叙述的周密,
可以晋重耳离开齐国的一段为例;间或也能渲染气氛,可以《吴语》中记吴晋争长,夫差陈兵而得为盟主的一段为例。
3.记事记言的缺陷
为了文字的精练而过于浓缩,削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四、《战国策》
(一)《战国策》简介
1.作者
《战国策》的作者不止一人,其时代为战国后期或末期,个别的甚或在秦末、汉代。
由西汉刘向整理、编次而定名的。
2.内容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著作,其中既有历史事实,也有夸张和虚构。
《战国策》凡三十三卷,共12国策,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与《春秋》《左传》《国语》主要反映儒家思想不同,《战国策》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
《战国策》文章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丰赡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阖时代特征的体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
3.写作目的
说明游士作用的伟大,同时也作为游士游说人主的教材或参考书。
(二)《战国策》的文学性
在先秦历史散文中,《战国策》是文学成分最多的一部。
此书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