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清代文学(《儒林外史》)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复习笔记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复习笔记

复习内容是从中国文学史(第二卷)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到(第三卷)第五编宋代文学第九章唐代文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初唐:唐风形成时期。

盛唐:唐诗顶峰,出现群体性创作,最能体现唐诗的时期。

中唐:唐代散文发展最为突出的时期,传奇小说的鼎盛时期。

晚唐:唐诗的衰落时期。

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上官体的“绮错婉媚” ,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

上官仪提出的“六对”“八对” 之说,以音义的对称效果来区分对偶句形式,已从一般的词性字音研究,扩展到联句的整体意象的配置。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四杰”大都出生在贞观年间,他们都属于一般士人中有文采而且自负的诗人,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都有着不敢居忍下的雄杰之气,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迷,提倡刚健骨气。

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这是一首长篇歌行,采用的是乐府旧题,但作者已赋予它完全新的内容,将画意,诗情和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剔透的诗境。

诗人先从春江月夜的宁静美景入笔,“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在月色中,烟波浩渺而透明纯净的春江远景,展示出大自然的神奇美丽。

诗人在感受美丽景色的同时,沉浸于对似水年华的体认之中,情不自禁的有江天月色,引发出对人生的思索。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由时空的无限,遐想到生命的无限,感到神秘而亲切,表现出一种更深沉、更寥廓的宇宙意识。

士人似乎在无需回答的天真提问得到了满足,然而他也迷茫了,因为光阴如流水,一去难复返。

所以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用愁”开始,转而叙述人间游子思妇的离别愁绪,明镜的诗境中,融入了淡淡的忧伤。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原创实用版)目录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概述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的主要内容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配套题库的特点及适用范围4.如何有效利用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进行复习5.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的获取途径正文一、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概述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是一本广受好评的文学史教材,被众多高校采用为中文专业教材。

随着考研热度的攀升,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的考研考点精讲也受到了越来越多考生的关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进行概述。

二、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的主要内容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梳理章节脉络,透析核心考点。

每章的复习笔记全方位把握核心考点,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内容精炼,条理清晰,易于记忆,方便考生更有针对性地复习。

2.精选典型习题,巩固重点难点。

真题详解精选了部分名校近年的考研真题,并针对该教材的重难点相应整理了典型题,有助于考生深入理解知识点,巩固重点难点。

三、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配套题库的特点及适用范围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配套题库具有以下特点:1.高度匹配教材内容,涵盖文学史的全部知识点。

2.题目类型丰富,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满足考生多样化的复习需求。

3.题目难度适中,既有基础题型,也有提高题型,适合不同层次的考生进行练习。

适用范围: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配套题库适合所有使用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作为教材的考生进行复习和自测,特别是对于备考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来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四、如何有效利用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进行复习1.结合教材,梳理知识点。

在复习过程中,要将笔记和真题详解与教材结合起来,全面梳理文学史的知识点,确保自己的知识体系健全。

2.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八编 清代文学(第七、八章)【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八编 清代文学(第七、八章)【圣才出品】

第7章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7.1 复习笔记一、流派纷呈的诗坛和袁枚1.诗坛多元格局(1)沈德潜①沈德潜论诗原本叶燮,经其推演,以儒家诗教为本,倡导格调说,尊唐抑宋,使诗歌“去淫滥以归雅正”,起到“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的教化作用。

②他以唐人为楷式,以古诗为源头,选辑《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等,树立学习的范本,影响颇大。

③其诗歌创作,古体摹汉魏,近体法盛唐。

因曾接触人世祸患,也写有一些“以微词通讽谕”的诗歌。

但其大量诗作雍容典雅,平庸无奇,为典型的台阁诗体。

(2)厉鹗其主张作诗参以书卷,学习宋人,好用宋代典故,著有《宋诗纪事》。

他作诗重学问,主空灵,合写景与宗宋为一,代表浙派的风格特点。

其诗主要写山水,以杭州和西湖风景为主,遍及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诗中境界流露一种寒意,于幽新隽妙融入孤寂冷落之情。

(3)翁方纲其论诗提倡肌理说,肌理包括义理与文理。

义理为“言有物”,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与学问;文理为“言有序”,指诗律、结构、章句等作诗之法。

义理为本,通变于法,以考据、训诂增强诗歌的内容,融词章、义理、考据为一。

常以学问为诗,用韵语作考据。

2.袁枚及性灵派诗人(1)袁枚①袁枚生活通脱放浪,个性独立不羁颇具离经叛道、反叛传统的色彩。

他宣扬性情至上,肯定情欲合理,在性与情上,主张即“情”求“性”,突出尊情;在言志与言情上,认为“诗言志,言诗之必本乎性情也”。

对虚伪的假道学深恶痛绝,表现出封建社会末期个性解放思想再次苏醒。

②袁枚标举性灵说,与沈德潜、翁方纲的格调说和肌理说相抗衡,影响甚大,形成了性灵派。

“性灵”,其含义包括性情、个性和诗才。

性情是诗歌的第一要素,诗生于性情,性情是诗的本源和灵魂,而这种性情要表现出诗人的独特个性。

他提倡创写“有我”之旨,这是性灵说审美价值的核心。

同时,在艺术构思中,还要做到灵机与才气、天分与学识要结合并重。

他推重独创,反对模拟。

③袁枚在“吟咏性情”的基点上构成完整体系的诗歌理论,冲破了传统与时代风尚,对格调模拟复古、肌理考据学问、神韵纤巧修饰、浙派琐屑饾饤给予有力的冲击,是晚明文艺思潮的隔代重兴,为清诗开创了新的局面。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白朴和马致远)【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白朴和马致远)【圣才出品】

第4章白朴和马致远4.1 复习笔记一、白朴和《梧桐雨》1.白朴的生平白朴擅词曲,词集名《天籁集》,他的词作“词语遒严,情寄高远”,多颓唐凄楚之调。

散曲现存40首,多以本色的语言抒写闲情逸致。

所作杂剧,据《录鬼簿》所录名目,凡15种。

现存仅《梧桐雨》和《墙头马上》。

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被誉为元剧的“四大家”。

2.《梧桐雨》(1)主题内容《梧桐雨》是描写杨玉环、李隆基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历史剧。

白朴的《梧桐雨》固然写到杨、李的情爱、侈逸,但创作的着眼点却不在于此,他要向经历过沧桑巨变的观众,宣示更深刻更沉痛的人生变幻的题旨。

(2)艺术风格①夜雨梧桐的意蕴:在《梧桐雨》里,白朴把梧桐与杨、李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

让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见证,让雨湿寒梢、敲愁助恨的景象,搅动了沉淀在人们意识中的凄怨感受,从而使剧本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②深沉的沧桑感:作者以十多支曲子,细致地描绘了李隆基哀伤的心境;沉痛伤悲的语言,使人荡气回肠,人物的遭遇更能使人感受到江山依旧、人事已非的怆痛。

③《梧桐雨》的戏剧冲突生动跌宕,笔墨酣畅优美,而构筑的意境则深沉含蓄。

浓重的抒情性以及醇厚的诗味,使这部历史剧成为元代文坛的一树奇花。

二、《墙头马上》1.主题内容(1)歌颂婚姻自由白朴的《墙头马上》,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是一部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爱情戏。

整个剧本洋溢着火热的激情,《墙头马上》描绘李千金大胆地追求爱情,勇敢地向封建家长挑战,是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赞歌。

(2)维护人格尊严《墙头马上》的女主人公李千金,一上场就毫不掩饰对爱情和婚姻的渴望,显然,这个人物融合了市井女性有胆有识敢作敢为的特征。

剧中,李千金的形象十分突出。

她不仅希望得到爱情,而且把婚姻自主看成是人生的权益,和一般怀春少女不同的是,她更加看重人格的尊严。

2.艺术风格(1)紧凑、生动的情节《墙头马上》的艺术风格,和《梧桐雨》明显不同。

《梧桐雨》以深沉的意境见长,《墙头马上》则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取胜。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秦汉文学 第1章~第3章【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秦汉文学 第1章~第3章【圣才出品】

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0.1复习笔记一、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作家群体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汉代社会为作家群体的持续生成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1.解读文学经典的时尚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五经为主,除此之外,解读辞赋成为社会风尚,对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起到催化作用。

2.献纳辞赋的风气汉代采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提供了许多机遇;汉代诸侯王、天子和外戚对文人的招纳任用,使得他们把文学创作当成博取功名的一种手段,并借助上层贵族的权势而聚集起来,这些都推动了作家群体的生成。

3.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两汉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等文化机构的设立,为稳定已经生成的作家群体发挥了积极作用。

乐府是西汉长期设置的机关,它的职能是搜集各地的歌谣乐曲,同时也组织文人创作诗歌。

后汉的洛阳东观也是文人荟萃之处,许多著名作家曾在那里供职。

鸿都门学是灵帝光和元年(178)在洛阳设立的皇家学校,专门学习辞赋书画。

4.游学游宦的兴盛汉代时断时续的游宦风气,也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注入了活力。

二、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多元化。

1.“苞括宇宙,总揽人物”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凡是能够写入作品的事物,都囊括包举,细大无遗,无远不届。

文学作品的表现对象、领域和范围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

2.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汉王朝处于历史的上升期,汉代文人生活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普遍具有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怀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

古代士人的宦达和君主的权力联系在一起,汉代文学在表现士人的进、取精神时,把圣主贤臣的结合作为自己的理想,王褒的《圣主得贤臣颂》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3.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在抒发人生的失意和抑郁之情时,汉代文学也显示出历史上升期的特点。

这些作品虽然表达了创作主体的幽怨和不满,但罕有悲观失望的没落情调。

(1)在西汉昌盛时期,失意文人感叹生不逢时,以“遇”和“不遇”为主题。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八编 清代文学(绪论及第一、二章)【圣才出品】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八编 清代文学(绪论及第一、二章)【圣才出品】

第八编清代文学绪论0.1 复习笔记一、文化专制下的学术和文学1.文化专制:独尊程朱理学清王朝统治者利用明王朝的降臣降将,悉依明制设立朝廷,利用汉族的儒家思想控制社会思想文化,定都之后便尊孔崇儒,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取《四书》《五经》命题。

尤其是康熙,他博学而重视文教,崇尚朱熹并提高其地位,还任用了一批信奉宋代程朱理学的官员,宋代理学遂成为清代的官方哲学。

2.编书与禁书清王朝控制社会文化思想的方式之一是编书,他们实行“偃武修文”的措施,诏开博学鸿词科,将全国的学者名流吸收到朝廷之中编修《明史》《康熙字典》等。

乾隆年间编成的《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的一大总汇。

在以行政手段搜集全国图书的同时,也作了一次大规模的图书检查,明令各地查缴“违碍”的书籍,然后销毁,后来更扩大查禁范围,明末将相朝臣、明末清初文人的著作,都在查禁之列。

3.日益严苛的文字狱清王朝控制社会思想的更严厉的手段是大兴文字狱,案件之繁多,株连之广,惩治之残酷,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

文人普遍怀有忧谗畏讥、惴惴不安的心情,形成了畏惧、郁闷的心态和看风使舵的处世态度,也影响了当时的学术风气。

4.汉学的兴盛从学术源流上讲,乾嘉汉学导源于清初的顾炎武,从学术精神上讲,则是清王朝文化专制的结果。

在文字狱的恫慑下,人们丢掉了经世致用的精神,不关心当世之务,只埋头于古文献里。

在学术方面,乾嘉汉学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只能说是做了丰实的学术研究的基础工作,脱离现实的倾向导致缺乏思想理论的建树。

5.桐城古文正宗的确立方苞提出古文“义法”说,姚鼐将其发展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以及桐城派古文确立其正宗地位,都与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和汉学的兴盛有关系。

6.文学的滞化现象汉学之学术思想还渗透进诗歌和小说领域。

(1)诗歌方面翁方纲的肌理说包括义理、文理,王士禛的神韵说强调含蓄蕴藉,沈德潜的格调说悉依儒家诗教,使诗与社会现实拉开了距离,诗不再是陶冶性情,而是可资考据学术渊源、历史是非得失的材料。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

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是一本经典的文学史参考书,对于文学爱好者和考研生来说,是一部必备的参考资料。

本文将对《中国文学史》中的一些考点进行精讲,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

1.古代文学的起源和发展:古代中国文学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和口头文学,逐渐发展为书面文学。

在古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和作家,如《诗经》、《楚辞》等。

这些作品不仅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还反映了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变化。

2.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中国文学呈现出多元化、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作品。

例如,文学家刘勰的《文心雕龙》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开山之作。

3.明清小说的发展:明清时期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成就丰富多样,内容横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醒世恒言》和清代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都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现代文学的嬗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表现了时代的矛盾和冲突,对现实进行了揭示和批判。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5.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除了文学作品本身,文学批评和理论也是学习文学史的重要内容。

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中也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介绍。

例如,唐代文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明代文人毛纶的《古文尚书》等都是中国文学理论的重要著作,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6.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对接:中国传统文学和现代文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延续。

现代作家在创作中常常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对传统文学进行再创造和再诠释。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既体现了西方现代文学的影响,又与中国传统文学有着深刻的联系。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最全)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最全)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1.先秦文学一、填空l.________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2.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________、嫦娥奔月,都保留在《淮南子》中。

3.神话“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出自《________》。

4.在先秦诸子著作中,《______》中援引神话最多,自称“寓言十九”,其中有些寓言即是神话。

5.______和《周易》卦爻辞中的韵语,是有文字记载的古代诗歌的萌芽。

6.《______》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收录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共______篇。

7.《诗经》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著作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不过《诗经》被称为经始见于《_______》。

8.《诗经》中有6篇______,有目无辞。

9.《诗经》中被认为是周民族史诗的作品有《生民》、《公刘》、《绵》、《皇矣》、《______》五篇。

10.“风”又称“国风”,共______篇,是15个地方的歌谣,称为“十五国风”。

参考答案:1.神话2.后羿射日3.山海经4.庄子5.甲骨卜辞6.诗经3057.庄子·天运8.笙诗9.大明10.16011.________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12.《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________”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13.“四始”说是司马迁在《史记》里提出的,他以《________》为《国风》之始,《鹿呜》为《小雅》之始,以《文王》为《大雅》之始。

以《清庙》为《颂》之始。

14.南宋朱熹集宋代《诗经》研究之大成的著作是《________》。

15.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所作的《诗经》研究著作是《________》。

16.《诗经》中的“二南”指的是《国风》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儒林外史》
5.1 复习笔记
一、吴敬梓与《儒林外史》的创作
1.吴敬梓
(1)吴敬梓,号文木老人,出身于科举世家,但他并没有完全受封建教育的束缚,对诗词歌赋以至野史杂书都饶有兴趣,这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他接触了代表当时进步思潮的颜(元)李(塨)学派的学者,进一步突破了“名教”的束缚,发展了恣情任性的狂放性格。

(3)几经波折,他对科举制度的弊端有了深刻认识,不愿再走科举仕进的道路,甘愿以素约贫困的生活终老。

2.《儒林外史》的创作
(1)吴敬梓由早年的富贵跌到贫困的逆境里,备尝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对社会有了更清醒、冷峻的观察和认识。

《儒林外史》就是在其穷愁困苦中完成的,它饱含着作者的血泪,熔铸着亲身的生活体验,是带有强烈的作家个性的作品。

(2)吴敬梓取材现实士林,人物原型多为周围的亲友、相识相知者。

杜少卿则是作者的自况。

作者在生活原型的基础上撷取适当的素材,通过想象虚构加以典型化,取得了很大成功。

3.现存版本
现存最早的刻本是嘉庆八年卧闲草堂的巾箱本,56回。

二、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图谱
1.命意在批判科举
《儒林外史》假托明代故事,只有楔子写元明易代时王冕的故事,其实展示的是18世纪清代中叶的社会风俗画。

它以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题材,对封建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痛斥了八股科举制度导致知识分子一味追逐功名富贵,使“一代文人有厄”。

深刻揭示了科举制度对士人的腐蚀和毒害,写出了科举时代的社会环境,读书人在科举制度引诱和逼迫下不分是非,丧失理智,麻木不仁而又不自知的情形,以及社会上根据科场成败而涨落升沉的人情世态。

2.科举扭曲的社会和文人
(1)通过周进、范进的悲喜剧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这种制度不能选拔人才,反而使人精神空虚,知识贫乏,深刻地表现了它对各阶层人物的毒害,及造成的乌烟瘴气的社会风气。

(2)科举制度和八股时文的毒害还侵入了闺阁之中。

如深信八股不疑的鲁小姐。

(3)科举制度使整个社会都不顾品行而疯狂地追逐功名富贵,人性发生了扭曲和蜕变。

如匡超人从一个纯朴的青年而堕落成无耻的势利之徒。

(4)科举是求取功名的桥梁,少数幸运者一旦功成名就,就要用无厌的贪求来攫取财富,压榨百姓。

科举制度实际上成为政治腐败的根源,严贡生就是一个典型。

王仁、王德则充分暴露了这些“代圣人立言”的道学儒生的虚伪。

(5)《儒林外史》还写了寄生于举业文事的人的赤诚与愚昧,通过马二先生的形象,作者展示了一个被科举时文异化了的读书人的迂腐熏人的灵魂。

(6)把对科举制度的批判同对官场、社会恶势力的批判结合起来,把批判科举制度同
批判虚伪吃人的理学和封建礼教结合起来。

通过描写科考及第的读书人出仕则为贪官污吏,居乡则为土豪劣绅的社会现实,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政治的黑暗。

3.科举派生的“名士”
科举制度的派生物就是产生了一批沽名钓誉的“名士”。

他们表面风流潇洒,骨子里却忘不了功名富贵。

这群名士的丑恶行径,构成腐败社会的文化奇观。

作者通过莺脰湖边、西子湖畔和莫愁湖上的庸俗闹剧对他们作了抉肤剔骨的描绘和讽刺。

三、理想文士的探求
1.杜少卿形象的人文内涵
吴敬梓描写了一批真儒名贤,体现了作者改造社会的理想。

作者理想的人物是既有传统儒家美德又有六朝名士风度的文人,追求道德和才华互补兼济的人生境界。

杜少卿是作者殷情称扬的理想人物,表现在:
(1)淡薄功名,傲视权贵,扶困济贫,乐于助人,有着豪放狂傲的性格;
(2)既讲求传统的美德,在生活和治学中又敢于向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挑战,追求恣情任性、不受拘束的生活;
(3)尊重女性,反对对妇女的歧视与摧残;
(4)尊重个性,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5)表面上狂放不羁,但是仍然怀着一颗忧国忧民之心。

2.“真儒”与实学思想
(1)吴敬梓的社会改造理想深受颜李学派的影响,主张以“礼乐兵农”的实学取代空谈性理的理学,以“经世致用”的学问取代僵化无用的科举时文。

这体现在作品中便是描写了祭泰伯祠和萧云仙重农桑、兴学堂的政绩。

(2)吴敬梓改造社会的理想与时代进步思潮相呼应,具有鼓吹政教,提倡实学,反对浮言,谋取事功的意旨,但是却披着古代“礼乐兵农”的外衣。

他的社会理想是走托古改制的路子,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基础,因而是不可能实现的。

作者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书中笼罩着幻想破灭的悲凉情绪。

(3)作者在探求理想的同时,对封建文化作了进一步的反思,其批判的锋芒指向封建礼教和社会习俗。

3.金陵市井奇人与理想人格
(1)真儒名贤的教化不能挽救日下的世风,追逐功名富贵的社会风气愈演愈烈。

作者既看到社会改造理想的难以实现,又不忍放弃对社会理想和完美人格的追求。

他把目光转向社会的底层,写出一群远离科举名利场,不受功名富贵污染的市井平民的形象。

“四大奇人”是知识分子高雅生活“琴棋书画”的化身,是作者心造的幻影,是文人化的市井平民,是作者为新一代读书士子设计的人生道路,体现作者对完美人格的追求。

(2)《儒林外史》描写了一批正面人物形象,表达了对理想人生的热切追求。

塑造了一些轻视功名富贵,具有一定叛逆性格却又带有封建阶级正统气味的“真儒”形象。

赞扬了部分功名富贵圈以外善良淳朴或有一技之长的市井小民,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作者的进步倾向。

《儒林外史》的局限在于作者虽然看到了社会的黑暗,但并没找到出路。

四、《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1.长篇结构的新形式
(1)中国乃至世界近代长篇小说传统的结构方式是由少数主要人物和基本情节为轴心而构成一个首尾连贯的故事格局。

吴敬梓却采取了编年和纪传相结合的方法,以时间为序,创造了一种长篇小说的独特的结构。

(2)没有设置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情节,而是由一个人物的相对独立的故事引出另一个人物相对独立的故事,前后衔接,互相推进。

全书像若干互相关联的短篇小说连接起来。

打破了传统通俗小说靠紧张的情节推动的通常模式,按生活的原貌描绘生活,写出生活本身的自然形态,写出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

(3)作者根据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对百年知识分子的厄运进行思考,以此为线索把“片断的叙述”贯穿在一起,构成了《儒林外史》的整体结构,这一模式对后世小说特别是晚清小说有很大的影响。

2.叙事艺术的新特点
(1)传奇性的淡化
中国古代小说多以传奇故事为题材,可以说都是“传奇型”的。

到了明代中叶,从《金瓶梅》开始,才以平凡人为主角,描写世俗生活。

而真正完成这种转变的,则是《儒林外史》。

它描写的是当时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摆脱了传统小说的传奇性,淡化故事情节,也不靠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尊重客观再现,用寻常细事,通过精细的白描来再现生活,塑造人物。

(2)写出人物的真实面貌
①《儒林外史》所写的人物更切近人的真实面貌,通过平凡的生活写出平凡人的真实性格。

②人物性格摆脱了类型化,有丰富的个性。

③作者还写出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

④《儒林外史》中每个人物活动的过程并不长,但能在有限的情节里,体现出人物性格的非固定性,即性格的发展变化。

⑤古代小说人物的肖像描写往往是脸谱化的,《儒林外史》掀掉了脸谱,代之以真实的
细致的描写,揭示出人物的性格。

(3)自然景物描写不落俗套
自然景物的描写舍弃了章回小说长期沿袭的程式化、骈俪化的韵语,运用口语化的散文,对客观景物作精确的、不落俗套的描写。

随手拈来,自然真切,富有艺术美。

(4)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
①《儒林外史》改变了传统小说中说书人的评述模式,采取了第三人称隐身人的客观观察的叙事方式,让读者直接与生活见面,大大缩短了小说形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作者尽量不对人物作评论,而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的角度,由人物形象自己呈现在读者面前。

②作者已经能够把叙事角度从叙述者转换为小说中的人物,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视角和心理感受,写出他们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大大丰富了小说的叙事角度。

③吴敬梓企图创造一种与生活更直接不隔的、显示着生活本身流动的、丰富的、天然形态的艺术。

3.讽刺艺术的新成就
(1)吴敬梓有着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狂狷而豁达的性格,他睥睨群丑,轻蔑流俗。

这样的气质和禀赋,使他采用了讽刺的手法去抨击现实。

(2)讽刺的生命是真实。

《儒林外史》通过精确的白描,写出“常见”“公然”“不以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谐,显示其蕴含的美刺意义,“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

(3)《儒林外史》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

把崇高、庄严与滑稽、轻佻组合在一起,化崇高、庄严为滑稽可笑。

(4)《儒林外史》具有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

吴敬梓能够真实地展示出讽刺对象中戚谐组合、悲喜交织的二重结构,显示出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从而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