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东汉辞赋)【圣才出品】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复习笔记

复习内容是从中国文学史(第二卷)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到(第三卷)第五编宋代文学第九章唐代文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初唐:唐风形成时期。
盛唐:唐诗顶峰,出现群体性创作,最能体现唐诗的时期。
中唐:唐代散文发展最为突出的时期,传奇小说的鼎盛时期。
晚唐:唐诗的衰落时期。
上官仪为代表的上官体:上官体的“绮错婉媚” ,具有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
上官仪提出的“六对”“八对” 之说,以音义的对称效果来区分对偶句形式,已从一般的词性字音研究,扩展到联句的整体意象的配置。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四杰”大都出生在贞观年间,他们都属于一般士人中有文采而且自负的诗人,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都有着不敢居忍下的雄杰之气,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迷,提倡刚健骨气。
文章四友: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崔融。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这是一首长篇歌行,采用的是乐府旧题,但作者已赋予它完全新的内容,将画意,诗情和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剔透的诗境。
诗人先从春江月夜的宁静美景入笔,“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在月色中,烟波浩渺而透明纯净的春江远景,展示出大自然的神奇美丽。
诗人在感受美丽景色的同时,沉浸于对似水年华的体认之中,情不自禁的有江天月色,引发出对人生的思索。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由时空的无限,遐想到生命的无限,感到神秘而亲切,表现出一种更深沉、更寥廓的宇宙意识。
士人似乎在无需回答的天真提问得到了满足,然而他也迷茫了,因为光阴如流水,一去难复返。
所以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用愁”开始,转而叙述人间游子思妇的离别愁绪,明镜的诗境中,融入了淡淡的忧伤。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白朴和马致远)【圣才出品】

第4章白朴和马致远4.1 复习笔记一、白朴和《梧桐雨》1.白朴的生平白朴擅词曲,词集名《天籁集》,他的词作“词语遒严,情寄高远”,多颓唐凄楚之调。
散曲现存40首,多以本色的语言抒写闲情逸致。
所作杂剧,据《录鬼簿》所录名目,凡15种。
现存仅《梧桐雨》和《墙头马上》。
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被誉为元剧的“四大家”。
2.《梧桐雨》(1)主题内容《梧桐雨》是描写杨玉环、李隆基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历史剧。
白朴的《梧桐雨》固然写到杨、李的情爱、侈逸,但创作的着眼点却不在于此,他要向经历过沧桑巨变的观众,宣示更深刻更沉痛的人生变幻的题旨。
(2)艺术风格①夜雨梧桐的意蕴:在《梧桐雨》里,白朴把梧桐与杨、李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
让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见证,让雨湿寒梢、敲愁助恨的景象,搅动了沉淀在人们意识中的凄怨感受,从而使剧本获得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②深沉的沧桑感:作者以十多支曲子,细致地描绘了李隆基哀伤的心境;沉痛伤悲的语言,使人荡气回肠,人物的遭遇更能使人感受到江山依旧、人事已非的怆痛。
③《梧桐雨》的戏剧冲突生动跌宕,笔墨酣畅优美,而构筑的意境则深沉含蓄。
浓重的抒情性以及醇厚的诗味,使这部历史剧成为元代文坛的一树奇花。
二、《墙头马上》1.主题内容(1)歌颂婚姻自由白朴的《墙头马上》,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是一部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爱情戏。
整个剧本洋溢着火热的激情,《墙头马上》描绘李千金大胆地追求爱情,勇敢地向封建家长挑战,是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赞歌。
(2)维护人格尊严《墙头马上》的女主人公李千金,一上场就毫不掩饰对爱情和婚姻的渴望,显然,这个人物融合了市井女性有胆有识敢作敢为的特征。
剧中,李千金的形象十分突出。
她不仅希望得到爱情,而且把婚姻自主看成是人生的权益,和一般怀春少女不同的是,她更加看重人格的尊严。
2.艺术风格(1)紧凑、生动的情节《墙头马上》的艺术风格,和《梧桐雨》明显不同。
《梧桐雨》以深沉的意境见长,《墙头马上》则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取胜。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秦汉文学 第1章~第3章【圣才出品】

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0.1复习笔记一、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作家群体的生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汉代社会为作家群体的持续生成提供了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1.解读文学经典的时尚汉代的官学和私学都以讲授儒家经典——五经为主,除此之外,解读辞赋成为社会风尚,对汉代作家群体的生成起到催化作用。
2.献纳辞赋的风气汉代采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提供了许多机遇;汉代诸侯王、天子和外戚对文人的招纳任用,使得他们把文学创作当成博取功名的一种手段,并借助上层贵族的权势而聚集起来,这些都推动了作家群体的生成。
3.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的设立两汉乐府、东观鸿都门学等文化机构的设立,为稳定已经生成的作家群体发挥了积极作用。
乐府是西汉长期设置的机关,它的职能是搜集各地的歌谣乐曲,同时也组织文人创作诗歌。
后汉的洛阳东观也是文人荟萃之处,许多著名作家曾在那里供职。
鸿都门学是灵帝光和元年(178)在洛阳设立的皇家学校,专门学习辞赋书画。
4.游学游宦的兴盛汉代时断时续的游宦风气,也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注入了活力。
二、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汉代文学的基本态势:多元化。
1.“苞括宇宙,总揽人物”贯通古今的艺术追求凡是能够写入作品的事物,都囊括包举,细大无遗,无远不届。
文学作品的表现对象、领域和范围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
2.立功扬名的价值取向和圣主贤臣理想汉王朝处于历史的上升期,汉代文人生活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普遍具有朝气蓬勃的进取精神,怀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愿望。
古代士人的宦达和君主的权力联系在一起,汉代文学在表现士人的进、取精神时,把圣主贤臣的结合作为自己的理想,王褒的《圣主得贤臣颂》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3.对机遇和命运的感慨在抒发人生的失意和抑郁之情时,汉代文学也显示出历史上升期的特点。
这些作品虽然表达了创作主体的幽怨和不满,但罕有悲观失望的没落情调。
(1)在西汉昌盛时期,失意文人感叹生不逢时,以“遇”和“不遇”为主题。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二编 秦汉文学(下)【圣才出品】

第5章东汉辞赋5.1 复习笔记一、班固、张衡的京都赋1.京都赋的缘起(1)自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受社会生活和文化思想变化的影响,作家创作意识发生转变,汉赋尽管在体制和手法上仍未脱前期模式和模拟之习,但在思想内容和审美情趣方面却明显出现新的迹象和发展趋势,其鲜明标志之一便是京都赋的崛起。
(2)京都赋滥觞于扬雄的《蜀都赋》,其为赋的创作开辟出新的道路。
而后有东汉初杜笃的《论都赋》,傅毅的《洛都赋》《反都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南都赋》,直至西晋左思的《三都赋》等,从而汇成京都赋创作这一潮流。
其中代表性的是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
这两大赋作一先一后,一脉相承,而又各具特色,互相辉映。
2.《两都赋》(1)《两都赋》的创作背景东汉光武帝定都洛阳,而非长安,这件事成为当时一大议论焦点,也引起了文学家们的普遍关注,班固的《两都赋》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
这篇赋奠定了班固在辞赋史上的地位,也确立了京都赋的创作格局,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
(2)《两都赋》的内容《两都赋》分为《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实为上、下篇,作于汉明帝时期。
作品借“西都宾”和“东都主人”两个虚拟人物的对答结撰全篇。
(3)《两都赋》的艺术特点班固的《两都赋》在艺术上基本是取法司马相如和扬雄,但同时又有突破和创新。
①突破了“劝百讽一”的结构模式。
下篇《东都赋》通篇是讽喻、诱导,形成了“劝”与“讽”的均衡布局,虽然下篇中仍有不少劝的内容,但这劝的内容里已经融渗了作者严正的治国主张和政治见解,而非单纯的铺夸溢美。
②详略有致,繁简得当,层次分明,有力地凸显了创作主旨。
③空间方位调遣的别具匠心。
《两都赋》采用的是回环往复的笔法,第一次由外到内,然后又由内到外,第二次再由内到外,如此循环两次,完成全部铺陈。
整篇作品显得井然有序,错落有致。
3.《二京赋》(1)《二京赋》的创作张衡的《二京赋》是有感于“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于是模仿班固的《两都赋》而创作的。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圣才出品】

第1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1.1 复习笔记一、说话艺术1.说话及说话“四家”(1)说话“说话”的本义是口传故事。
后来,人们以“话”代指口传的“故事”。
宋代的“说话”,上承唐代“说话”而来。
又因城市经济的繁荣、瓦舍勾栏的设立、说话艺人的增多、市井听众的捧场,民间说话呈现出职业化与商业化的趋势。
(2)说话“四家”说话“四家”是指小说、说经、讲史、合声(生)。
小说,以讲烟粉、灵怪、传奇、公案等故事为主;说经,即演说佛书;讲史,则说前代兴废争战之事。
合声以演出者的敏捷见长,如“指物题咏应命辄成”之类,与以叙事取胜的前三类有别。
所谓说话的家数,是以故事题材作划分标准的。
2.话本(1)定义随着说话活动的日益兴盛,在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而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
后世统称之为“话本”。
(2)类型①叙事粗略、文字粗糙的说话艺人的底本,如《三国志平话》等。
②以说话艺人口述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记录整理本,文字通顺,描写细致,叙事周详,如《错斩崔宁》《碾玉观音》等。
③文人依据史书、野史笔记、文言小说等改编而成的通俗故事读本,兼有一定的故事性,如《宣和遗事》等。
二、小说话本1.现存的小说话本依据《醉翁谈录》《也是园书目》《述古堂书目》等对宋元小说话本的记载,再与明人刻印的有关作品相互参证,比较可靠的宋元小说话本有《张生彩鸾灯传》《风月瑞仙亭》《杨温拦路虎传》《西湖三塔记》《简帖和尚》《合同文字记》《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等。
2.小说话本的体制宋元小说话本有一定的体制。
其文本大体由入话(头回)、正话、结尾几个部分构成。
入话(得胜头回)是小说话本的开端部分。
正话是话本的主体,情节曲折,细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正话后往往以一首诗总结,或以“话本说彻,权做散场”之类套话作结。
3.小说话本的题材(1)爱情故事宋元小说话本中的爱情故事,往往突出女性对爱情生活的主动追求。
像《碾玉观音》中的璩秀秀和《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的周胜仙,与“诗礼传家”的闺秀们大相径庭。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圣才出品】

第2章两晋诗坛2.1 复习笔记一、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1.概念太康诗风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2.背景(1)晋武帝司马炎代魏之后不久,天下重归于一统。
西晋王室内部矛盾复杂,文人在政治斗争旋涡中几经浮沉,演出了多幕人生悲剧。
(2)西晋诗人多以才华自负,他们努力驰骋文思,以展现自己的才华,故重视辞赋。
由于时代的原因,潘、陆诸人不可能唱出建安诗歌的慷慨之音,也不会写出阮籍那种寄托遥深的作品,他们的努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拟古,摹拟《诗经》、汉乐府和《古诗》,成为当时的风气;二是追求形式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缛的诗风。
3.主要特征太康诗风的主要特征为“繁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如陆机《拟古诗》。
(2)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
如陆机的《猛虎行》,大大地丰富了原作的内容,文辞委婉曲折,而以繁复取胜。
(3)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陆、潘诸人为了加强诗歌铺陈排比的描写功能,将辞赋的句式用于诗歌,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
4.评价从文学发展的规律来看,由质朴到华丽,由简单到繁复,是必然的趋势。
陆、潘发展了曹植“辞采华茂”的一面,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他们诗中山水描写的成分大量增加,排偶之句主要用于描写山姿水态,为谢灵运、谢朓诸人的山水诗起了先导的作用;对南朝山水诗的发展及声律、对仗技巧的成熟,有促进作用。
二、左思、张协与刘琨1.左思左思曾以《三都赋》名震京都,其《咏史》诗八首奠定其文学地位。
(1)咏史诗的渊源以“咏史”为诗题,始于东汉的班固。
曹魏时,王粲、阮瑀有《咏史诗》,曹植有《三良诗》,张协也有《咏史》诗。
后以“隐括本传”者为正体,以“自抒胸臆”者为“变体”,而左思之“变体”,成就远远超过了前人的正体。
(2)左思咏史诗内容左思《咏史》诗的内容主要是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
有的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及对豪右的蔑视,有的肯定寒士自身的价值,有的慨叹寒士生活的困顿。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秦及西汉散文)【圣才出品】

第1章秦及西汉散文1.1 复习笔记一、《吕氏春秋》1.成书过程及体例(1)《吕氏春秋》的成书《吕氏春秋》由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
(2)理论体系《吕氏春秋》内容驳杂,《汉书·艺文志》把它列为“杂家”。
在杂取各家为己所用的过程中,也对各家学说进行了改造,从而构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它预示了在秦汉大一统王朝即将出现之际,诸子百家思想逐渐从分到合,朝着为封建大一统建构理论的方向演变。
(3)《吕氏春秋》的体例《吕氏春秋》分十二纪,每纪5篇;八览,每览8篇;六论,每论6篇。
再加一篇序文,共161篇(今存160篇)。
全书从结构上组合成了一个所谓“法天地”的完整体系。
十二纪按照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是时间的纵向流程,八览是由八方、八极等观念而来,是空间的横向划分,六论,则是由六亲、六义等人间事象脱胎而来。
2.艺术特征(1)平实畅达的文风《吕氏春秋》是一部产生于战国晚期的理论著作,出于众人之手,风格不完全统一。
但是其中有些文章精练短小,文风平实畅达,用事说理颇为生动,仍然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文学散文。
(2)丰富多彩的寓言《吕氏春秋》的一个突出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
这些寓言大都是化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故事而来,还有些是作者自己的创造。
在寓言的创作和运用上,往往先提出论点,然后引述一至几个寓言来进行论证,生动简练,中心突出,结尾处往往点明寓意,一语破的。
二、李斯的散文1.辞采繁富的《谏逐客书》(1)文章叙述了秦自穆公以来皆以客致强的历史,说明秦若无客的辅助则未必强大的道理,强调秦王不应该重物轻人。
(2)文章辞采华美,排比铺张,音节流畅,理气充足,挟战国纵横说辞之风,兼具汉代辞赋之丽。
其最精彩的是中间一段,语辞泛滥,意杂诙嘲,语奇字重,兔起鹘落,可谓骈体之祖。
2.体制独特的刻石文(1)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曾多次巡游各地并刻石表功。
现存刻石文共有7篇,这些刻石文大都出自李斯之手,文辞整饬简洁,读来朗朗上口,是秦文学的独创。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编先秦文学0.1复习笔记一、中国文学的源头1传说时期的文学传说时期的文学是指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的原始神话传说和歌谣,它们经过漫长的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
2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文字的出现,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
甲骨文字以及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我国现在所知最早的文字,它们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3诗乐舞紧密结合诗乐舞合一,这在我国古籍中有明确的记载,如《吕氏春秋·古乐》与《尚书·益稷》记载帝舜时的乐曲《大韶》。
诗歌和音乐、舞蹈相互结合的形式,在文字已经成熟并广泛用于文献记录以后,还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
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二、先秦文学的作者和形态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主要承担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学作者也因之而不断变化。
1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1)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
因此,他们理所当然地也是文学的创造者。
在夏商或周初,为巫术祭祀而创制的韵文或歌谣是当时主要的文学作品。
(2)商周之际,随着商周之际鬼神地位的下降,人事受到重视,史官发展了人事方面的职能,并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
史长于记人事、观天象、悉旧典。
《尚书》《春秋》都是史官的作品。
(3)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掌握知识文化,进行文学创作。
贵族成了西周、春秋时文学的主要创作者。
《诗经》就是由他们所采、所编、所颂的作品。
(4)春秋战国之际,随着贵族阶级的衰落,官学或私家传授出现了危机,于是民间聚众讲学之风应运而起,文化知识也由贵族转移到士的手里,其代表就是诸子百家。
先秦文学作者的身份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其演变过程,与文学繁荣的趋势是一致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东汉辞赋
5.1 复习笔记
一、班固、张衡的京都赋
1.京都赋的缘起
(1)自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受社会生活和文化思想变化的影响,作家创作意识发生转变,汉赋尽管在体制和手法上仍未脱前期模式和模拟之习,但在思想内容和审美情趣方面却明显出现新的迹象和发展趋势,其鲜明标志之一便是京都赋的崛起。
(2)京都赋滥觞于扬雄的《蜀都赋》,其为赋的创作开辟出新的道路。
而后有东汉初杜笃的《论都赋》,傅毅的《洛都赋》《反都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南都赋》,直至西晋左思的《三都赋》等,从而汇成京都赋创作这一潮流。
其中代表性的是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
这两大赋作一先一后,一脉相承,而又各具特色,互相辉映。
2.《两都赋》
(1)《两都赋》的创作背景
东汉光武帝定都洛阳,而非长安,这件事成为当时一大议论焦点,也引起了文学家们的普遍关注,班固的《两都赋》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
这篇赋奠定了班固在辞赋史上的地位,也确立了京都赋的创作格局,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
(2)《两都赋》的内容
《两都赋》分为《西都赋》和《东都赋》两篇,实为上、下篇,作于汉明帝时期。
作品
借“西都宾”和“东都主人”两个虚拟人物的对答结撰全篇。
(3)《两都赋》的艺术特点
班固的《两都赋》在艺术上基本是取法司马相如和扬雄,但同时又有突破和创新。
①突破了“劝百讽一”的结构模式。
下篇《东都赋》通篇是讽喻、诱导,形成了“劝”与“讽”的均衡布局,虽然下篇中仍有不少劝的内容,但这劝的内容里已经融渗了作者严正的治国主张和政治见解,而非单纯的铺夸溢美。
②详略有致,繁简得当,层次分明,有力地凸显了创作主旨。
③空间方位调遣的别具匠心。
《两都赋》采用的是回环往复的笔法,第一次由外到内,然后又由内到外,第二次再由内到外,如此循环两次,完成全部铺陈。
整篇作品显得井然有序,错落有致。
3.《二京赋》
(1)《二京赋》的创作
张衡的《二京赋》是有感于“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于是模仿班固的《两都赋》而创作的。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二京赋》分《西京赋》与《东京赋》两篇,借“凭虚公子”与“安处先生”的对答结撰成篇。
(2)《二京赋》的价值
《二京赋》中的理性精神和充实的社会内容结合得非常完美,不但超过了司马相如和扬雄,也超过了班固。
作者力求在作品的体制、规模上超越前人,铺写面面俱到。
《二京赋》作为京都赋长篇之极轨,在思想和艺术上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对京都赋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二京赋》的内容
一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民俗事象;二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
笔触轻灵,意境清新,
格调明丽,韵味隽永,开创汉赋前所未有之境,充满情趣,富于美感。
4.《二京赋》和《两都赋》的异同
(1)相同之处
①都用理性的态度描写京都,在民俗事象与朝政礼仪的处理上持相同的态度。
作品中出现的民俗事象是符合生活实际的,却不符合他们的理想。
②这两篇作品均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抑客扬主。
(2)不同之处
①班固《两都赋》的题旨比较复杂,涉及东都和西京的许多差异;张衡《二京赋》的题旨则相对集中,主要突出东京和西都俭与奢的差异。
②班固、张衡虽然同是以京都为表现对象,但张衡在选材时尽量避免和《两都赋》过多重复,有自己的侧重面。
③《两都赋》在描写长安景观时采用回环往复的笔法,出现两次循环;张衡的《二京赋》则简化了一些程序,只经历从外到内,再由内到外的一次推移。
5.瑰颖独标的《鲁灵光殿赋》
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是一篇专写宫殿之雄伟壮丽的作品。
这篇赋辞藻华美,刻画传神,层次井然,气势飞动,刘勰称其“瑰颖独标”“善图物写貌”,王延寿也因此而得入“辞赋英杰”的行列。
(1)《鲁灵光殿赋》的内容
《鲁灵光殿赋》从总体上看明显分为两个板块,前一个板块铺陈宫殿的本体特征,后一个板块叙述宫殿的功能效应,是二元分立的格局。
(2)神异怪诞的审美风尚
王延寿擅长描写神异怪诞之物,他对宫殿本体特征所作的铺陈,对宫殿功能效应所作的
渲染,虽然总体上分置于两个板块之中,但它们有着内在的联系,贯穿灵异怪诞之气,统一于尚奇尚怪的审美风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述行赋和抒情小赋
1.述行赋
(1)抒发历史沧桑感
从西汉后期开始,相继出现一批纪实性的述行赋。
赋作者往往都有深厚的史学功底,是史学家兼作家,又都有过漫游的经历,而且途经的地点又多是前朝故地,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
因此,汉代纪实性述行赋在融会古今、抒发历史沧桑感方面有许多新的开拓。
(2)衰世、乱世和治世之叹
由于述行赋作者的遭遇和所处历史阶段客观形势的差异,这些述行赋所抒发的感受又不尽相同,按其性质可划分为治世之作、衰世之作和乱世之作。
衰世叹治乱,乱世叹兴亡,治世叹存没,它们各有自己的基调和主题。
(3)空间位移、时间顺序和感情脉络的契合
①刘歆的《遂初赋》是汉代纪实性述行赋的开山之作。
他经历的主要是三晋旧地,作品中所描写的前朝旧事和西汉哀帝朝的情况极其相似。
《遂初赋》具有明显的借古讽今的性质,是衰世文人的慨叹,关注的是社会治乱问题。
②班彪的《北征赋》是乱世叹兴亡之作。
作者的行程是从长安至安定,由近及远,而追溯历史则是由远及近,首叙先周,接着是秦,最后是西汉。
时空顺序交错,呈逆向对应,两条线索非常清楚,又相互缠绕。
③班彪之女班昭的《东征赋》。
班昭从洛阳出发,一路东行,行经的都是成周故地。
她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生价值的实现上,这是承平之世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努力实现的目标。
其感情波动是由强到弱,呈递减趋势,和行程的时空推移相呼应。
④蔡邕的《述行赋》是一篇衰世叹治乱的作品。
东汉桓帝朝面临的尖锐矛盾,即外戚、宦官把持朝廷政权。
蔡邕基于这种现实,怀着深重的忧患意识,选取相关的历史事件写入作品,用以唤起社会的关注。
2.抒情小赋的出现
(1)楚辞与抒情赋
楚辞是汉赋的重要源头之一。
楚辞长于抒情言志,汉代骚体赋继承楚辞的这种特点,除依傍屈原的“九体”之外,又陆续产生一批带有自传性质的骚体赋,如东汉冯衍的《显志赋》等。
班固的《幽通赋》以抒情言志为主,它和张衡的《思玄赋》一起,为抒情小赋的最终勃兴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抒情小赋的诞生
真正宣告抒情小赋的诞生并充分展示其迷人魅力的作品是张衡的《归田赋》,它以非凡的艺术创造在赋坛上独领风骚。
(3)《归田赋》
①艺术魅力
《归田赋》的艺术魅力集中体现在“真”字上,它从始至终抒发的都是真感受、真情怀、真渴望、真志向,体现了一个耿介多才的士大夫于心身俱疲、对现实失望之后的真实想法和真切心愿。
作者非常高明地将诸多情愫浓缩到这篇体制短小的赋中,表现出来却显得从容闲淡。
②语言特色
《归田赋》的语言清新晓畅、挥洒自如,与内容意脉相通、和谐一体,中间虽颇含骈偶成分,但恰到好处,毫无板滞雕饰之感,为后世的骈体赋开创了一个良好范例。
③评价
无论就内容讲,还是就艺术形式讲,《归田赋》都有很高的价值;无论从张衡的全部创作看,还是从汉赋的发展过程看,《归田赋》都有很高的地位。
(4)《刺世疾邪赋》和《鹦鹉赋》
①赵壹的《刺世疾邪赋》是针对汉末昏暗邪恶的社会现实而发,赋中对污浊现实的批判尖锐深刻,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揭露批判的力度和深度都是空前的;其语言激切沉痛,肆意骋情,痛快淋漓,有如一篇笔锋犀利的讨伐檄文。
②祢衡的《鹦鹉赋》虽是一篇咏物赋,但咏物即是咏人,因物入情,物我合一。
该赋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借鹦鹉之奇姿妙质、聪明慧辩以自喻,复以其因材致祸、身困笼槛以自况,细腻委婉,苦情哀绝。
出色运用比喻和侧面烘托的手法,是借物言志赋的上乘之作。
3.汉末小赋的感伤情调和批判精神
(1)感伤情调
汉代的抒情赋通常都是理胜于情,东汉的纪行赋和述志赋也不例外。
和西汉抒情赋稍有不同的是,西汉赋家把“悲士不遇”作为抒情的主题,感慨自己未能遭逢历史的机遇。
而东汉的抒情赋则以知命为解脱,反映出对人生的理性态度,同时流露出个人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惆怅。
(2)批判精神
东汉抒情赋虽不时出现隐逸倾向,但积极参与现实、关心国家命运的思想情感也在涌动。
东汉抒情赋也由早期的自怨其生转到为社会伸张正义,表现出强烈的参与现实的入世精神。
【名师点拨】“赋”这种文体在汉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汉赋的发展也经历了从骚体赋到汉大赋,再到抒情小赋的发展过程。
考生需要了解其大致的发展历程,并掌握每种赋体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