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专制制度的演变与后覆亡

合集下载

俄国两次改革的知识点

俄国两次改革的知识点

俄国两次改革的知识点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方式之一。

相较于革命是以暴力的方式推翻原有政权以达成改变现状的目的,改革是指在现有的政治体制之内实行变革。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俄国两次改革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俄国两次改革的知识点1彼得一世改革1、俄国的发展历程:9世纪晚期:东斯拉夫人建立基辅罗斯13世纪上半叶: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征服14世纪:莫斯科公国建立15世纪晚期:莫斯科公国统一俄国16世纪: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即位,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背景:俄国农奴制盛行,封闭落后。

农业和手工业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发展及其缓慢。

目的:加强封建专制,摆脱落后状态,实现富国强兵。

方式: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召,颁布一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

时间:18世纪初领导:彼得一世材料一:“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到彼得一世去世时,俄国已建起240多个手工工场。

俄国生产的铁和麻布已输出到英国市场。

不过,工场的劳动力仍然以农奴为主。

是一次自上而下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性改革。

影响:材料二:课本P7“俄国疆域扩张图”和P8“营建新首都圣彼得堡”。

材料三:现代化骑兵、海军、炮兵与科学院材料四:农奴生活环境恶劣积极的:①俄国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俄国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②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局限性:封建农奴制进一步强化,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俄国两次改革的知识点2废除农奴制1、背景:可见,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落后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可见,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农奴暴动频繁。

封建农奴制度(俄)VS 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英、法、土)“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 ——恩格斯可见:克里木战争惨败,俄国国际地位下降,国内矛盾激化。

2、目的:材料一:“与其等待农奴自下而上地起来解放自己,倒不如从上面来废除农奴制度,解放农奴为好。

第八讲俄国专制制度的演变与最后覆亡

第八讲俄国专制制度的演变与最后覆亡

第八讲 俄国专制制度的演变与最终覆亡
第一节 危机——衰落——改革
1、农奴制危机
超经济强制劳动方式之下农民没有积极性 “瞧一瞧劳役制的劳动吧。农民尽可能来得迟些,尽可 能常常地、更久地四面观望,而工作尽可能少些,他们觉 得没有事干,而在消磨日子” 排斥市场经济和新技术采用 “如果用了打谷机那个玩意,把庄稼在秋天里打完,那 么农民和他们的老婆在冬天里干什么呢?打谷机要花钱, 要修理,还要为它养马,而农民的劳动却可以不费一文 钱。” 农民起义和农民暴动此起彼伏 “现在脚底下已经没有先前那样牢固而不可动摇的土 壤了……有朝一日,醒来一看,自己已处在远离海岸的冰 块上。” ——图特切夫
1917年4月4日(公历4月17日),列宁作《四月提纲》
“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 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 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第一 阶段由于无产队级的觉悟 性和组织程序不够,政权 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 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 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
1917年10月25日(公历11月6日)晚9时40分, 十月革命爆发。
“俄国的俾斯麦”—斯托雷平 “斯托雷平的领带” 六三政变 1917年2月爆发“上层危机”“信任 政府”
宫廷妖孽—拉斯普丁
为斯托雷平送葬
拉斯普丁与大臣们
1917年2月25日(公历3月10日,武装起义—二月革命) 英国历史学家基普 评价:“闸门紧紧地 关闭着,以阻挡革命 的浪潮,结果是潮水 更加高涨,直到猛然 地冲开缺口,把一切 障碍物席卷而去,其 中也包括古老的罗曼 诺夫王朝的宝座。”
俄国政治现代化滞后并发展迟缓的原因:
第一,在1917年2 月革命前俄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没有 经历英、法、美等国那种对封建势力有极大摧毁性的革 命内战,缺乏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的飞跃这一重要环节。 第二,在1917年2月革命前,俄国政治现代化的主要操作 者来自上层统治阶级,他们主持的政治改革是自上而下 的和渐进改良的,是在历史趋势和人民压力之下一种极 不情愿的被动反应。 第三,俄国社会中缺少强大的中间阶层。

中考状元历史笔记——《世界历史》近代史部分

中考状元历史笔记——《世界历史》近代史部分

中考状元历史笔记——《世界历史》近代史部分一、英国的《权利法案》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41688年过程中颁布的文件。

2、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目的: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

作用:使以后的国王不能滥用权力为所欲为。

意义:标志着英国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二、美国:《独立宣言》、华盛顿1、美国独立战争(175-1783年)中颁布的文件。

2、1776年7月4日(美国国庆日)大陆会议发表了《独立宣言》,宣告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

(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诞生)3、华盛顿1787年当选美国第一任总统,为美国的独立做出了重大贡献又开创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先例。

三、法国:《人权宣言》、拿破仑1、《人权宣言》,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1814年颁布的文件。

(1)颁布的机构:1789年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

(2)内容:①它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①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3)意义: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

把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宣扬的自由、平等思想写入《人权宣言》,成为最能体现资产阶级政治特点的法律文献。

2、拿破仑(1)夺权、雅各宾派统治结束后,1799年,拿破仑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

(2)建立帝国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皇帝。

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内外政策:在国内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丽《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典范);对外打击反法同盟,扩展法国努力一度控制了欧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

(3)帝国的覆亡1812年,法国远征俄国失败,敲响了帝国的丧钟。

后来,在某比锡战争中再次惨败。

1814年,欧洲反法同盟军开进巴黎,法兰西第一帝国覆亡,封建王朝复辟。

(1915年拿破仑卷土重来重新登上皇位,后与欧洲反法同盟军决战于滑铁卢,最终惨败,结束了他的政治生命。

)(4)对拿破仑及其对外战争的评价。

他是法国大革命期间的传奇人物,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是一位军事独裁者。

俄国农奴制改革背景

俄国农奴制改革背景
激化阶级矛盾,暴动频发沉重打 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
19世纪中期俄国与西欧国家经济比较
国别 俄国 英国 法国 人均收入 (卢布) 71 323 150 铁产量 (万吨) 26(1860年) 385(1850年) 铁路长度 (公里) 1606(1860年) 14603 9160

穿过阴暗的牢门, 爱情和友谊会达到你们身边, 正像我那自由的声音, 来到你们苦役的洞窟一般。 沉重的镣铐会掉下, 牢狱会覆亡——而自由, 会愉快地在门口迎接你们,
迷人的幸福之星
亚历山大拉· 格利戈里耶芙 娜· 穆拉维约娃是在整整斗争 了1个月,才争取到流放机会 的。他的丈夫尼基塔· 穆拉维 约夫在从狱中寄给她的信中写 道:"亲爱的,自我们结婚以 来,我没有向你隐瞒任何事情, 唯有这次起义之事。我曾多次 想对你说出这个不祥的秘密, 可是我真怕你为我终日担惊受 怕……现在,我给你带来了痛 苦和惊吓,我的天使,我愿双 膝跪在你的脚下,请饶恕我。 "
[变革的呼声]
“我憎恨你和你的皇 座,专制的暴君和魔王, 我带着残忍的高兴看着 你的覆灭,你子孙的死 亡。”
——普希金
[变革的呼声]
19世纪20-70年代,西 方的“自由、民主、 平等”思想成为俄国 思想解放的主题,十 二月党人贵族革命家、 革命民主主义者、民 粹派知识分子充当了 这一思想的传播者和 实践者。
材料一 尼古拉一世始终认为革命思想的传播主 要是通过报刊和学校两个途径进行的。因此,尼 古拉一世对国民思想的控制首先就表现在对报刊 和学校的检查和控制上。1826年6月,颁布了新 的出版检查条例。同年7月15日,在内务部设立 了第三厅,专门监视、检查和惩办传播革命思想 的“国事犯”,掌管秘密警察事务。 材料二 尼古拉一世是一个崇尚武力和军队的沙 皇,在他的铁血政策下,先后镇压了“十二月党 人起义”、打败土耳其、镇压华沙起义、匈牙利 革命,一时成为欧洲宪兵。……1853年,为了扩 大在地中海和西亚等地的势力,也为了转移国内 矛盾,发动克里米亚战争了

苏联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的反思——从政党、国家及社会关系的视角看社会主义民主

苏联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的反思——从政党、国家及社会关系的视角看社会主义民主

内容提要苏联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历程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

本文试图从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来反思苏联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从而为我国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提出一点参考建议。

本文正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民主的性质、民主的根本原则以及民主的运行机制三个层面来界定民主制度。

指出这三个层面的有机统一,方能构成民主制度的完整内涵,但是社会主义制度在落后国家首先建立的现实决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

第二部分阐述了列宁时期苏俄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发展历程,指出苏俄民主制度还处于不断徘徊和摸索之中。

列宁晚年思想似乎给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良性发展指出了合理的道路,但他的早逝使这些思想没能成为现实。

第三部分论述了斯大林时期苏联形成了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倒置的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走向了民主制度的反面t斯大林与戈尔巴乔夫之间的~段时期.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不过是苏联模式的延续与修补。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具有明显的“双重效应”,能否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行客观评价和深入反思,将直接关系到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成败。

第四部分论述了戈尔巴乔夫的激进改革主动放弃了苏共的领导核心地位和削弱中央权威,导致社会离心,国家分裂;从民主的性质上说,苏联剧变实际上是一种倒退而非进步。

第五部分在反思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和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的基础上,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就是实现执政党、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并提出了实现这种良性互动必须遵循的一系列基本原则。

关键词:苏联: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政党、国家与社会AbstractThedevelopmentofSovietSocialismDemocracygivesUSagreatdealofpreciousexperienceandaprofoundlesson.ThispapertriestoretrospecttheconstructionofSovietsocialismdemocracyfromtheperspectiveoftherelationsandsocietytoprovidesomesuggestionsfortheanaongthePaRy,thecountryreformationandperfectionofsocialismdemocraticinstitutioninourcountry.Themainbodyofthispaperincludesfiveparts:PartOne:todefinedemocraticinstitutionfromthepropeny,thefundamentalprincipleandthecirculatemechanismofdemocracy;itpointsoutonlywhenthethreeaspectsbeunitedorganicallytheintegralconnotationofdemocraticinstitutioncanbeachieved.PartTwoexpoundsthedevelopcourseoftherelationamongtheParty,countryandsocietyofSovietRussionwhenLeninwasleading,italsopointsoutthatSovietdemocraticinstitutionisstillwanderingandfeelingaround.InLenin’soldyears,histhoughtsseemstopointoutareasonablewayforthesounddevelopmentoftherelationamongParty,countryandsocietyundersocialism.However,hisearlydeathmakesthesethoughtsfailtobecometrue.PartThreedissertatestheconversesocialismpatternamongtheParty,countryandsocietyformedinStalin’speriod,Sovietpatternwenttotheoppositesideofdemocraticinstitution.DuringtheperiodStalinandMikhailGorbachevled,thereformationofSovietsocialismwasnothingbutextensionandmendingofSovietpattern.Sovietsocialismpatternhasapparent“diploideffect”,whethertheSovietsocialismpatterncanbeobjectivelyevaluatedandthoroughlyretrospectisdirectlyrelatedtotheoutcomeofthereformationandperfectionofsocialisticdemocracy.PartFourdiscoursesuponMikhailGorbachev’sradicalreform,hegaveuptheleadingstatusofSovietCommunistParty,weakenedtheauthorityofthecentral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government.Thiscausedthesocietybecomeacentricandthecountrysplit.Intermsofthepropertyofdemocracy,theupheavalofSovietwasnotakindofprogressbutretrogress.OnthebasisofretrospectingtheexperienceandlessonofSovietpatternandcombiningthatwiththeidiographicpracticeofChinesecharacterizedsocialism,socialisticDartfiveexpoundsthattheconstructionofChinesecharacterizedinpower,thecountrydemocracyistorealizethesoundinteractionamongthePartyandsociety.Italsoprovidesaseriesoffundamentalprinciplesweshouldabidebyinordertoachievethatinteraction.Keywords:SovietUnion;socialism;democraticinstitution;Party,countryandsociety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It'STHESIS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双方激战的场景
克里木战争
克里木战争 ──巴拉克拉 瓦战役(1854)
英国第17轻骑兵 队在巴拉克拉法 战斗中的一次冒 死冲锋。
克里木战争 中的塞瓦斯 波托尔要塞
英法联军舰 队到达耶夫 帕托里亚
[战争风云] 克里米亚战争
俄国为什么会战败?
恩格斯在谈到这次战争时写道:“克里米亚战 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对几个 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车尔尼雪夫斯基
尼 · 格 · 车尔尼雪夫 斯基(1828—1889年), 出生在萨拉托夫城一个神 甫家庭里。他非常憎恨沙 皇专制制度。从大学时期 起就苦苦寻求改造这一社会的答案。大 约在这一时期,车尔尼雪夫斯基接触到 费乐巴哈哲学,逐渐成为一个空想社会 主义者。其代表作有《怎么办?》
“我憎恨你和你的 皇座,专制的暴君和魔 王,我带着残忍的高兴 看着你的覆灭,你子孙 的死亡。” ——普希金
1、俄国农奴制的确立和发展
概念解析:
俄国农奴制概念(15-16世纪开始形成,17中期世纪形成) 俄国在以劳役制为主要剥削形式的封建地主土地制 度基础上建立的经济、法律制度。 地主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 司法上依附于地主,他们占农奴的绝大部分,受压 迫最深,处于社会最底层。 国有农民:不直接依附于封建主,人身是自由的,但 担负国家繁重的贡税和无偿的劳役。 宫廷农奴:专门供给沙皇必需品,从属于宫廷。 俄国农奴制特点: 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 依附于地主,处于社会最低层,实际上是农奴。
83次 124次 156次 143次 351次 591次
三则材料分别反映了19世 纪上半期俄国怎样社会问 题?
农奴生活贫困、 社会地位低下, 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 断

十下历史电子课本

十下历史电子课本

十下历史电子课本第i课俄国十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大战后期,1917 年3月,俄国爆发“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二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它与二月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同时存在。

临时政府掌握着主要权力。

1917年4月,长期流亡国外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人列宁回到俄国首都彼得格勒。

在车站广场,他受到成千上万工人和士兵的欢迎。

临时政府继续执行反人民的对外政策,并力图扑灭国内的革命火焰。

由于形势发生了变化,布尔什维克党在8月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一一斯莫尔尼宫,领导起义。

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胜利后,俄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政府一一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主席。

苏维埃政权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苏维埃政府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将银行、铁路和大工厂企业收归国有;颁布《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同德国、奥匈帝国议和,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8年3月,苏维埃俄国首都从彼得格勒迁到莫斯科。

然而,国内外的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

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

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2课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新经济政策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 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俄罗斯的沙皇政治制度及其背后的悲惨历史

俄罗斯的沙皇政治制度及其背后的悲惨历史

俄罗斯的沙皇政治制度及其背后的悲惨历史俄罗斯的沙皇政治制度,是曾经存在的一种封建专制政体,它从古至今持续了近千年。

沙皇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极端集权的政治结构。

这种政治制度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斯拉夫人,但真正得以确立并逐渐完善,始于1547年伊凡四世成为沙皇,至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推翻该政体。

沙皇政治制度的起源起初,据学术研究,斯拉夫人的政治组织和部落社会关系,是以“定居点”为主体,通过部落长老的领导和协商来取得合作。

拥有更多财富和权力的人,可以拥有更高的等级和更高的地位。

斯拉夫人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种族平等性”,而一些贵族、沙皇和成员化的人物,则拥有更多荣誉、声望和财富。

随着罗斯王国的兴起和发展,由于战争、征服和土地的增加,社会、政治和经济关系有了更为复杂的变化。

百年战争和土地的兼并,使原本等级相对较少的罗斯王国变成了大国,贵族和权力得到了更多的扩张空间。

同时,随着东正教的传入和弘化,一些地区的势力更为显著,权力和地位的竞争也加剧了整个罗斯王国的社会结构。

沙皇制度与东正教教会沙皇政治制度最重要的特征,是它与东正教教会的关系。

虽然东正教教会是罗斯王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也是沙皇政治制度的重要规定者和执行者之一。

在俄罗斯古代,教士阶层具有重要的政治权力,将其与沙皇的集权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政治格局和政治衰退。

沙皇政治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也有所不同。

古代的罗斯公国和莫斯科公国,虽然有一些类似的政治结构,但它们的单一王国和国王的依赖依然缺乏。

在伊凡四世与彼得大帝这两个时期,沙皇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成为一个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政治制度。

这一时期的改变与现代化、欧洲化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

沙皇政治制度的构成沙皇政治制度的主要构成部分有四个层次:沙皇、贵族、官僚、平民。

沙皇是这个政治制度的核心,人称“上帝代表”,被普遍认为拥有神权。

他是全国国土的双重主人,拥有极高的权威和权力,他的命令和行为几近于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俄工商界领袖阿·阿夫达科夫:“他把千百万人和 资金拉到自己的周围,在资本的钢铁王国里,他就 是国王,资本家、商人和工程师加在一起就是他的 大军。他同别的国王一道构成了笼罩全俄国的辛迪 加的灵魂。”
工业化与沙皇政府的关系
2、农业现代化——普鲁士道路
帕·阿·斯托雷平是20世纪初俄国政坛上和重要人 物,他在自己的任期内推行了土地改革对俄国农业现代 化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2、斯佩斯兰斯基改革
《俄国政府和司法机构组织草案》
《国家法典草案》
未来的俄国将是一个君主立宪制 的国家,实行立法、行政和司法 的三权分立 国家杜马是最高立法机构。凡拥有 不动产或相当数量的财富的市民拥有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国家杜马每三年 一届,拥有立法权和法律监督权,国 家遵照“任何法律未经国家杜马的批 拿破仑称“俄国唯一头脑清醒的人”准不得生效” 的原则
• 评价: 1、 农奴制改革是一场资产阶
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改革 标志着俄国现代化道路的 启动。 2、 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 社会的发展,其政治影响 和意义极为深远。 3、改革是典型的“官方自 由主义”的体现。
第三节 工业和农业的现代化
1、近代工业化历程
第一阶段(19世纪80年代到1900年) 这是俄国工业化的初期阶段,也是现代工厂制度
维特伯爵所言:“一个成年人也许可能偶然因喝 沸水而烫着口腔,但他决不会第二次再喝沸水。自从 对日战争使外国人遭到损失后,他们只肯对他们所信 任的俄国政府解囊,而他们不会再信任使他们在俄国 的资本损失20%的俄国政府了。”
尼古拉二世登基图
俄国资产阶级的特点
第一,封建专制政府对资产阶级的扶持,造 成俄国资产阶级对专制政府较大的依赖性。
第二,俄国资产阶级复杂的阶级构成,阻碍 了该阶级整体的团结和各阶层发展水平的均衡 提高。
第三,俄国资产阶级在各地区的发展也是不 均衡的。
2、俄国无产阶级的形成和特点
第一,就其阶级构成而言,俄国工人阶级的队伍比 较纯洁。
和经营管理方式在俄国最初发展时期,同时也是垄 断组织在俄国产生和发展时期。
第二阶段(1900年-1910年) 在此期间沙皇政府虽继续执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方
针,但在政策上转而鼓励和扶持垄断工业的发展。 在这一阶段,垄断组织和垄断资产阶级的势力日益 渗透到国家的各个重要的经济部门。
第三阶段(1910年-1914年)
列宁称斯托雷平改革 是“科学经济学上的进步”
现代化道路上新生力量
1、俄国资产阶级的形成和特点
恩格斯曾经指出:“我们应当把资产阶级的历史分为 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资产阶级在封建主义和君主 专制统治下形成为阶级;第二个阶段是形成阶级之后, 推翻封建主义和君主专制,把社会改造成资产阶级社 会。第一个阶段历时最长,花的力量也最多。”在俄 国,这第一个阶段——俄国资产阶级形成为阶级的阶 段所经历的时间的确是很长的。
在这一阶段里,俄国垄断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使工业经 济逐渐摆脱政府的控制,沿着 资本主义固有的经济规律轨道 前进,最终垄断资产阶级在工 业领域占居支配地位。
改革家维特伯爵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国共有150 个各种 类型的垄断组织遍及工业各个重要部门。
经济上成熟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逐渐趋向 成熟,出现了一批垄断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
第八讲 俄国专制制度的演变与最终覆亡
第一节 危机——衰落——改革
1、农奴制危机 超经济强制劳动方式之下农民没有积极性 “瞧一瞧劳役制的劳动吧。农民尽可能来得迟些,尽可 能常常地、更久地四面观望,而工作尽可能少些,他们觉 得没有事干,而在消磨日子” 排斥市场经济和新技术采用 “如果用了打谷机那个玩意,把庄稼在秋天里打完,那 么农民和他们的老婆在冬天里干什么呢?打谷机要花钱, 要修理,还要为它养马,而农民的劳动却可以不费一文 钱。” 农民起义和农民暴动此起彼伏 “现在脚底下已经没有先前那样牢固而不可动摇的土 壤了……有朝一日,醒来一看,自己已处在远离海岸的冰 块上。” ——图特切夫
门前乞讨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承认:“我想, 诸位同我的意见是一致的,那就 是从上面解决要比由下面来解决 好得多”。
解放者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1861年2月19日(公历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关 于农民摆脱农奴制依附地位的总法令》( 其中包括《关于赎买 法令》《地方法令》等法令)。
自法令颁布之日起获得人身自由, 农民可以以自己的名字 拥有动产和不动产,可以自由迁徙、择业、婚配,可以缔结任 何合同、进行诉讼。地主必须尊重农民的人身自由格人格权利, 不得随意处置、买卖农民。
“农奴制改革法令”颁布后,亚历山大二世在陆军大臣 德·阿·米留金等人的建议下,还进行了国家机关改革、军事 改革。1863年颁布了新的大学法令,授予大学广泛的自治 权。1864年进行了省和县地方自治改革,建立了地方自治 局和城市杜马。同年还进行了司法改革,建立了资产阶级 性质的司法制度和诉讼程序。这一年还进行了初等教育制 度的改革。1870年颁布了城市自治法,军事改革的准备一 直拖到1874年,才迈出俄国军事现代化重要的步子。
第二节 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与反动
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加剧了俄 国专制制度的统治危机。
“俄罗斯好象从睡梦中醒了过来…… 人人都感觉有一根神经破裂了,回到 旧时代的道路已经封锁。这是……由 几个世纪所造成的历史时机之一,而 且这些时机象山中的雪崩,象赤道附 近的骤雨一样不可避免的……人人都 觉醒了,人人都开始思索,人人都充 满着批判精神。” —《现代人》杂志
第二,俄国无产阶级身受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极 其深重。
第三,俄国工人阶级集中程度高。
第四,俄国工人阶级与农民有着密切的联系。
第四节 三次革命与俄国现代化的历史跃进
20世纪初彼得堡街景
一、1905年革命的爆发
普列汉诺夫在《跨进20世纪的时候》中说: “20世纪在我们面前提出这样的政治任务——这
个任务在西方已经或多或少或充分地解决了。在我们 这里,西欧的人们只是根据传闻才知道的那个专制制 度正在欣欣向荣”,“政治自由将是20世纪俄国第一 个巨大的文化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