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名词解释
影视名词解释大全

影视名词解释大全1. 镜头(Shot):指电影或电视节目中的一组连续画面。
镜头可以用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场景的氛围等。
2. 剧本(Screenplay):电影或电视节目的文本,包括对话、场景描述和角色动作等内容。
3. 演员(Actor/Actress):参与电影或电视节目表演的人。
演员通过扮演角色来传达情感和故事情节。
4. 导演(Director):负责指导电影或电视节目的创作过程,并协调演员和工作人员的工作。
5. 制片人(Producer):负责电影或电视节目的制作和筹集资金等工作。
6. 编剧(Screenwriter):负责创作并撰写电影或电视节目的剧本。
7. 拍摄(Shooting):指通过相机将电影或电视节目中的画面记录下来。
8. 剪辑(Editing):将拍摄好的素材进行剪辑和处理,形成最终的电影或电视节目。
9. 配乐(Soundtrack):为电影或电视节目创作的音乐,用于增强画面的氛围和情感。
10. 特效(Special Effects):通过计算机技术或实物制作,用于创造电影或电视节目中的奇幻场景或特殊效果。
11. 后期制作(Post-production):拍摄完成后,对电影或电视节目进行音频、音效、视觉效果等方面的后期处理工作。
12. 录音(Sound Recording):将影视作品中的声音进行录制,包括对话、音效和音乐等。
13. 服装(Costume):演员在电影或电视节目中所穿的衣服,用于展现角色的特点和时代背景等。
14. 布景(Set):用于电影或电视节目拍摄的场景道具,包括建筑物、家具、装饰等。
15. 画面比例(Aspect Ratio):指电影或电视节目中画面的宽高比例,常见的有4:3和16:9等。
16. 音效(Sound Effects):用于增强电影或电视节目中的声音效果,如枪声、爆炸声等。
17. 分镜(Storyboard):用图示的方式将电影或电视节目的剧情按照时间顺序分解成一组画面。
影视编导必考名词解释

第四媒体: 即网络媒体,也叫第四媒体 。人们按照传播媒介的不同,把新闻媒体的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以纸为媒介的传统报纸、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和基于电视图像传播的电视,它们分别被称为第一媒体、第二媒体和第三媒体。 因特网被称为第四媒体,是将它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发展起来的、并与传统大众媒体并存的新的媒体。它包含了人类信息传播的两种基本的方式,即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突破了大众传统传播的模式框架。
CNTV: 中国网络电视台(China Network Television,简称CNTV)是中国国家网络电视播出机构,是以视听互动为核心、融网络特色与电视特色于一体的全球化、多语种、多终端的网络视频公共服务平台。
最后的晚餐:意大利伟大的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创作,是所有以这个题材创作的作品中最著名的一幅。此画无可争议地成为世界美术宝库中最完美的典范杰作。这幅画,是他直接画在米兰一座修道院的餐厅墙上的。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形成四组,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该画420X910厘米,现藏于米兰圣玛利亚德尔格契修道院。
长镜头:长镜头是指用比较长的时间(有的长达10分钟),对一个场景、一场戏进行连续地拍摄,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
江南丝竹:中国传统器乐丝竹乐的一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辛亥革命以后,在上海地区得到较大的发展,相继成立了“钧天集”、“清平集”、“雅歌集”、 “国乐研究社”等组织。经常演奏的曲目有《欢乐歌》、《云庆》、《行街》、《四合如意》、《三六》、《慢三六》、《中花六板》、《慢六板》 8首,号称“八大名曲”。此外,《老六板》、《快六板》、《霓裳曲》、《柳青娘》、《鸽飞》、《高山》、《流水》、《叠层楼》等乐曲也较流行。江南丝竹的乐队编制一般为7~8人,少则3~5人。
考研影视理论电影学名词解释汇总

考研影视及理论电影学名词解释汇总1.结构主义——符号学电影理论60年代中期西欧电影理论界出现的新学派。
70年代在英美电影界也流行起来。
(其特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这一类型的理论是在60年代法国结构主义哲学运动的影响下产生的(代表人物是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其特点大致如下:①与西方其他理论相比,它的内容十分庞杂,既非一家之言,也非一派之论。
其共同点在于他们都在某种程度上运用结构主义或符号学的术语和分析方法。
②这些理论的论述风格都比较抽象,比较富于哲理,也可以说比较富于认识论和方法学的色彩。
③它与结构主义符号学美学处于一种复杂的相互关系中。
一方面这一理论是在结构主义思潮的强烈影响下产生的;另一方面电影理论的问题已成为当代西方美学,特别是结构主义-符号学美学领域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因而这一类型的电影美学就是电影理论界追求美学深度的趋向和一般美学界日益重视的电影艺术分析的趋向汇合的结果。
它的特殊性与含混性也就是由这一特点产生的。
作为代表,主要有麦茨的电影符号学,首次在《电影中的符号与主义》将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电影理论介绍给英语世界的彼德?沃伦;罗纳德影像结构分析;帕索里尼在《电影诗学》中的“诗歌电影”理论等。
2.电影符号学一种将符号学运用于电影研究的理论(创始者是麦茨)认为①电影本性不是对现实的反映,而是艺术家重新结构的具有约定性的符号系统。
②电影艺术的创造必然有可循的社会公认的“程式”,电影研究应成为一门科学。
③电影语言不等于自然语言,但电影符号系统与语言学符号系统本质相似,电影研究应该借用语言学作为一种科学规范工具。
④电影研究应根据“整体决定局部”的原则而系统化。
⑤电影符号学的研究重点是外延和叙事,主张宏观结构分析与微观结构分析并重。
它的研究兴起于60年代中期,帕索里尼的《电影诗学》,意大利的艾柯《电影符码的组接方式》以及沃伦的《电影中的符号和含义》极大推动了其发展,但真正建构电影符号学理论大厦的还是法国的麦茨的《电影语言》和《语言与电影》两部巨著。
影视影像名词解释

影视影像名词解释1. 影视影视是指影片和电视节目,是通过电影、电视等传播媒体展示的视听作品。
影视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形式,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受众群体。
它通过故事情节、视觉效果、表演、音乐等元素,以及各种艺术手法和技术手段,向观众传递情感、价值观、思想观念等。
1.1 电影电影是指通过摄影机捕捉、记录并制作成影像的艺术形式。
它是一种通过动态影像、声音和音乐来表现故事情节、塑造角色形象的艺术创作。
电影具有独特的叙事方式和艺术手法,可以通过影像、音乐、剪辑等手段来传达情感和思想,给观众带来视听上的享受和思考。
1.2 电视节目电视节目是指通过电视媒体播放的一系列节目内容。
它包括电视剧、综艺节目、纪录片、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
电视节目通过电视台或网络平台播出,使观众可以在家中或其他地方观看。
电视节目具有丰富多样的内容,可以满足观众对不同类型的娱乐、信息和知识的需求。
2. 影像影像是指通过摄影、摄像等技术手段记录下来的图像或影片。
它可以是静态的照片,也可以是动态的视频。
影像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可以通过构图、色彩、光影等元素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和艺术意义。
2.1 摄影摄影是指使用相机等设备记录图像的过程。
摄影师通过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光线、景深等参数,捕捉到具有艺术或纪实意义的图像。
摄影可以通过静态图像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也可以通过连续拍摄的方式记录下动态的场景和故事。
2.2 摄像摄像是指使用摄像机等设备记录影像的过程。
摄像师通过选择合适的拍摄角度、运动轨迹、镜头焦距等参数,捕捉到动态的场景和人物形象。
摄像可以通过连续的图像序列来呈现动态的影像,可以用于电影、电视节目等各种视听作品的制作。
3. 名词解释3.1 剧情剧情是指影视作品中的故事情节。
它包括故事的起承转合、人物的冲突和发展等内容。
剧情在影视作品中起到承载情感、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个好的剧情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引发共鸣,使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思考。
vr影视名词解释

vr影视名词解释
VR影视是指虚拟现实技术与影视制作相结合的产物。
它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通过佩戴VR设备(如头戴式显示器)进入一个虚拟的三维环境,与影像
内容进行互动,获得身临其境的观影体验。
以下是一些VR影视的相关名词解释:
1.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一种通过计算机生成的模拟环境,通
过佩戴VR设备可以感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
2. 头戴式显示器(Head-Mounted Display,简称HMD):一种佩戴在头部的设备,通常包括显示屏、耳机和传感器,用于呈现VR影像并跟踪用户的头部动作。
3. 360度视频(360-degree video):一种全景视频,可以在VR设备中播放,
观众可以通过转动头部来改变视角,感受到全方位的观影体验。
4. 交互式体验(Interactive experience):在VR影视中,观众可以通过手柄、手势识别等方式与虚拟环境进行互动,例如选择不同的道路、触发特定的事件等。
举个例子,假设有一部VR影视作品名为《太空探险》,观众佩戴VR设备后,
可以像真正的宇航员一样进入太空,感受到失重的感觉,观察星球、行星等景
象,并且可以通过手柄控制飞船的飞行方向,与其他虚拟角色进行互动。
这样的体验使观众更加沉浸在影视故事中,增强了观影的乐趣和参与感。
儿童影视名词解释

儿童影视名词解释
儿童影视指的是专门针对儿童观众制作的影视作品,这些作品通常具有教育意义、启发性和娱乐性。
以下是一些儿童影视相关的名词解释:
1. 动画片:通过绘画或其他视觉艺术形式创造出来的虚构影像,通常包括故事情节、角色和对话。
2. 儿童电影:以儿童为主要受众的电影,通常包括家庭、友谊、成长等主题。
3. 儿童剧:以儿童为主要受众的戏剧,通常包括寓言、童话、神话等故事元素。
4. 动画短片:长度较短的动画片,通常在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之间,用于电视播放或电影节展示。
5. 儿童电视节目:专门针对儿童观众制作的电视节目,包括动画片、真人表演的儿童剧等。
6. 儿童音乐:专门为儿童创作的音乐,通常具有简单、易记的特点。
7. 儿童文学作品:以儿童为主要受众的文学作品,包括童话、寓言、小说等。
8. 儿童电影节:专门为儿童和青少年观众举办的国际电影节,通常包括儿童电影的展映和评选活动。
总之,儿童影视是一种专门针对儿童观众创作的艺术形式,旨在通过影像、故事和音乐等形式,提供娱乐和教育价值,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影视常识

影视常识电影史及名词解释一、1.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第一次放映世界上最早的几部影片《墙》、《火车进站》、《工厂大门》、《婴儿喝汤》、《水浇园丁》等,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2.法国著名电影创始人乔治·梅里爱在1902年拍摄的科学幻想片《月球旅行记》,是其戏剧式电影的代表作。
3.爱森斯坦是世界著名电影艺术家,他导演的力作《战舰波将金号》(1925年)时至今日仍被认为是世界电影史上的杰作。
4.1927年,世界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诞生。
1935年,世界第一部彩色片《浮华世界》诞生。
5.美国越战片的代表作品有《猎鹿人》、《野战排》、《现代启示录》等。
6.奥斯卡金像奖是由美国电影艺术和科学学院机构颁发的,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最大奖项是金棕榈奖。
7.美国的著名“悬念大师”是希区柯克,他的代表作有《蝴蝶梦》、《后窗》等。
8.斯皮尔伯格的代表作有《拯救大兵瑞恩》、《星球大战》等。
9.20世纪80年代好莱坞家庭伦理剧兴起,它的代表作有《克莱默夫妇》、《金色池塘》等。
10.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电影节是意大利的威尼斯电影节,该电影节于1923年首次举办。
11.《偷自行车的人》和《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是20世纪40年代末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的代表性作品。
12.德国著名导演施隆多夫是“新德国电影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品是改自格拉斯的同名小说作品《铁皮鼓》。
13.50年代末兴起的法国“新浪潮”运动,得力于《电影手册》杂志,该杂志的主编是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巴赞。
14.法国新浪潮的代表人物是阿伦·雷乃,代表作品是《广岛之恋》。
15.日本第一部获得世界电影节大奖的影片是《罗生门》,导演是日本最负盛名的国际导演黑泽明。
16.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定军山》,由谭鑫培主演,1905年在丰泰照相馆的露天广场上拍摄。
17.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故事片是1913年摄制的《难夫难妻》,由郑正秋编剧,郑正秋和张石川联合导演。
50个视听语言名词解释

编导专业---五十个影视名词解释1.电影:根据视觉暂留原理,运用照相,录音等手段,把外界事物的影像及声音摄录在胶片上。
通过放映,在萤幕上造成活动影像和声音,以表现一定内容的技术。
2.电影艺术:以电影技术为手段,以画面和音响为媒介,在荧幕上把运动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出来,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
3.电影史:电影自身发展的历史。
4.电影思维:艺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为创作影片所进行的与未来荧幕形象有直接关联的思维活动。
5.商业电影: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所有影片的统称。
6.艺术电影:指趣味高雅,注重艺术技巧,不以盈利为唯一目的的电影。
7.场景:展开电影剧情单元场次的特定空间环境。
8.电影空间:由荧幕体现的空间世界。
9.景别:被摄主题在画面中所呈现的范围。
10.多景别:同一镜头中,不间断变化的画面景别。
11.特写:表现成年人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部分的电影画面。
12.全景:表现成年人体的全身或场景全貌的电影画面。
13.中景:表现成年人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的电影画面。
14.近景:表现成年人体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的电影画面。
15.电影画面:即电影镜头。
16.电影学:即一般电影研究,包括电影理论,电影批评,电影史等等。
17.电影时空的特殊性:即电影既是一种时间艺术,又是一种空间艺术。
18.段落:电影剧本中的一段相对完整的情节。
19.场面:构成一部电影剧作情节发展过程的基本单位。
20.客观镜头:镜头特点不带有明显的导演主观色彩,而是采用普通人看事物的观点。
21.主观镜头:所表现的内容明显的带有导演的主观评论观点的镜头。
22.电影构思:电影剧作者考虑和酝酿电影剧本写作的艺术思维活动。
23.电影文本:是对当代一般哲学解释学和结构主义符号学的基本概念狭义文本作广泛使用的一种形式。
24.电影剧作:按照对生活的理解,体验,评价,运用电影思维所进行的电影创作工作。
25.电影导演:是影片艺术创作的领导人物和总指导。
26.电影制片人:指在电影生产,制作过程中,对所涉及到的资金,人员,物质材料等所进行经营管理工作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功能交待故事的环境背景电影《李双双》的开头:阳光照耀下的山谷,山村田野。
这一空镜头交待了李双双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秀丽的小山村。
电影《被告山杠爷》的开头有一连串的空镜头:南方的群山、炊烟袅袅的农院,草木和成熟的庄稼。
这一连串的空镜头,把观众带到了中国西部偏远的山村、丘陵。
作为时空转换的手段电影《蝴蝶梦》的开头部分,第一个空镜头:曼德利的景色,寂静的夜晚,月亮,天空,行云,被烧过的曼德利残状,长时间的空镜头伴随着画外音。
画外音结束后,出现第二个空镜头:法国南部的海滨,海水冲击着岩石,浪涛呼啸,浪花飞溅,接下来是陡峭悬崖。
这两个空镜头,由曼德利转为法国南部海岸。
为作品增加诗情画意,表达深远的意境在电影《上甘岭》中,随着卫生员王兰“一条大河波浪宽”的歌声,画面上出现了一系列镜头:滔滔的春水,飞泻的瀑布,碧波荡漾的水库。
这些画面与炮火连天的战场形成了对比,为影片增加了浓郁的诗情画意。
电影《伤逝》中,涓生将阿随(狗)推向崖底后,银幕上出现了一连串的空镜头:枯树,昏鸦,荒草,土城,风沙翻卷中的蒿草,乌云压迫下的大地,这几个空镜头有力地表现了涓生的苦闷和前途的迷茫,结尾的空镜头能给观众留下不尽的思索;《天云山传奇》结尾那满山遍野的红山花;日本电影《人证》中缓缓落下的草帽;《远山的呼唤》结尾那白雪皑皑的北海道。
这些空镜头意蕴深远,令观众回味无穷。
表现哲理电影《天云山传奇》中,冯晴岚离开人世时,导演一连用了八个空镜头:①燃尽的蜡烛。
②冯晴岚生前用过的破羊皮背心。
③切了一半的咸菜、案板和刀。
④缀有补丁的旧窗帘。
⑤生前走过的路。
⑥小桥、河边。
⑦水磨坊边的石板路。
⑧雪地上的脚印、车辙。
这八个空镜头,意蕴深远,颇具匠心,给观众留下不尽的思索。
镜头①象征辛劳一生的人民教师。
镜头②、④说明主人勤俭节约的优良品德。
镜头③象征一个女人对丈夫、女儿、家庭那无穷无尽的爱。
镜头⑤、⑥、⑦、⑧象征一个知识分子在特殊年代所经历的坎坷人生路。
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自由选择的,对于使用它的语言社会来说,又是强制的。
语言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非自然的,是可以改变的。
把语言结构拆分成两个部分思考,首先给我们的启发是作为能指—声音、形象部分与所指是不同的。
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模式主要有3个层次。
直接意指(Denotation)能指同时既是意义又是形式。
在形式方面它是空洞的,在意义方面它又是充实的。
因为空洞,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有偶然性,是约定俗成的。
所谓充实,是说它提供一种阅读方式和感觉方面的现实。
当我们识字的时候,它在我们的认识中一直是充实的。
因为在我们认识它之前,所指已经把意义延置到能指上。
或者说外延的关系已经确立。
如照片,通过把所指的外在形象延置到相纸上,这张照片与被摄者的基本关系确立。
在这个层次,能指本身的价值首先是具备足够的合理性(文字符号中树具备的“木本植物的总称”这一意义也由于集体的约定俗成而合理化。
)。
其次,它提供了知识、记忆,还有事实、理念、相对秩序等。
而当它成为一个固定形式时,又自我掏空,变得赤贫。
从另一个意义来讲,赤贫的形式具有了继续被操纵的可能,需要意指作用发生,重新填满意义。
当最初的意义大举后退以后,意指的作用发生在能指与所指构成的第二个层次上。
含蓄意指Connotation罗兰·巴尔特强调符号构成的一个基本的要点:形式—能指并未完全吞食它的意义,只是使意义贫乏化。
在第一个层面上建立的意义在第二个层次失去了一些价值却保持着被激活的生命元素,为接纳新的意义做准备。
对形式而言,意义总是在历史的瞬间保留过,在快速的更迭中被部分移植。
在含蓄意指层次上,符号意义的产生是由其所指移位的无限性所致。
即符号能指与所指的第一个关系确定后,以第一层符号外延的意义为基础,并将另一层意义附加其上,构成另一个所指。
这种附加从理论上讲似乎是没有限制的。
主体间的互动了解主体间的互动首先需要了解“主体间性”(Intersub jectivity)的特征。
如果我们承认某物的存在既非独立于人类心灵,也非取决于单个心灵或主体(纯主观的),某物的存在有赖于不同心灵的共同特征,这个共同特征就是主体间的。
心灵的共同性和共享性隐含着不同心灵和主体之间的互动作用和传播沟通,这便是它们的“主体间性”。
特征能指的线条性特征索氏是这样说的:“能指属听觉性质,只在时间上展开,而且具有借自时间的特征:它体现一个长度,这长度只能在一个向度上测定:它是一条线。
”这个特征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因为,语言的展开,无论是言说还是默语,总是在时间的维度中进行,而且还因为,只要我们用文字把它们表示出来,用书写符号的空间线条代替时间上的前后相继,这个特征马上就可以看到。
一方面,一方只是另一方的对立面,即它的价值体现在其与另一方的对立;另一方面,只有两者的联结才能构成语言符号整体,从而使两者的价值同时都实现。
而从语言系统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每一个语言符号(所指,能指)与其它语言符号都是对立的,而且其价值就是通过这种对立体现出来;另一方面,作为系统内的各项要素,它们之间必然具有连带关系。
由此可见,无论是所指,能指图式内部,还是所指,能指图式之间,都要服从一个奇特的原则(索氏语),即对立原则。
价值产生于对立,受对立原则支配。
索氏指出,这一现象不仅在语言中存在,而且,语言之外任何价值似乎都要服从这一规律。
”从这一意义上说,对立原则是根本性的。
所指与能指的对立,一语言符号与另一语言符号的对立等等,这些都是索绪尔通过对语言做共时研究得到的结果,而非孤立考察语言实体的结果。
单纯地把语言符号仅仅理解为一种孤立的实体,并不符合索氏思想的本意。
所谓共时研究,就是把语言视为一个系统,研究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共时研究同时也是静态研究,因为它专注于静态的语言结构。
语言的结构研究表明,一语言要素即语言符号的价值来自于其与另一语言要素的对立;它们按差异原则排列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语言系统。
这本来是一种语言学研究模式,经过俄国形式主义,捷克结构主义,到了后来的法国结构主义,逐渐演进为一种罗兰?巴尔特称为的结构主义运动。
结构主义延续了索氏结构语言学的二元对立模式,罗兰? 巴尔特的符号学参照了这一模式,列维一斯特劳斯对神话和亲属关系的分析则是将二元对立模式推广运用的典型。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能指和所指的概念对现代语言学和现代文艺批评有着深远影响。
不但标志着现代语言学的成熟的“语言二元论”以它为理论基础,更产生了现代西方文论中以语言、结构、文本为圆心的形式批评。
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英美新批评、结构主义与叙事学、符号学、解构主义乃至读者--反应批评等等一系列在现代文论发展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学说,无不留下了能指与所指的理论痕迹。
能指和所指能指和所指是语言学上的一对概念,能指意为语言文字的声音,形象;所指则是语言的意义本身。
按照语言学家或者哲学家们的划分,人们试图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叫"能指",而语言实际传达出来的东西叫"所指"。
传统的观点认为所指和能指是精确相对应的,因而符号通过与存在物的符合获得价值。
而现在人们越来越发现,由于历史,学科和经验的不同,所指和能指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方式,我们说一句话,写下一句诗的同时,往往要以别的词汇或者句子作为参照,为了了解能指,我们总是要不断借助其他的所指,这样能指的意义便在这种不断借用其他所指的过程中被"延宕","丰满","变异"了。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把语言符号看作是一个概念和一个有声意象(imageacoustigque)的统一体,有声意象又称能指(signifiant),概念又称所指(signifie)。
在同一个符号系统中,能指和所指是统一的,符号的意义是固定的。
而在禅宗看来,任何语言文字都是第二性的东西,经书语言并非真正的实在,能指并非所指。
禅宗因而认为“迷人从文字中求,悟人向心而觉”。
人的手指指示了月亮,就像语言指示了语义。
如果一味执着于语言本身探求语义,就像以手指为月体一样地落入谬误。
《楞严经》的指月之喻表明语言相对于语义来说,只是一个指示而已,得月忘指,得意亦可离言,索绪尔把符号看作是能指(signifiant,signifier,也译施指)和所指(signifié,signified)的结合,所谓的能指,就是用以表示者,所谓的所指,就是被表示者。
拿玫瑰花来说,玫瑰的形象是能指,爱是其所指,两者加起来,就构成了表达爱情的玫瑰符号。
索绪尔把符号看作能指和所指的结合,和一般人对符号的用法是一致的:符号是用一个东西来指另一个东西。
陈嘉映先生说,"凡有所表征的,都可以称为‘符号'",李幼蒸先生说,"一般记号就是‘代表另一物的某物'",这些说法大同小异。
能指索绪尔认为每一个语言符号包括了由能指与所指两个部分。
能指是符号的物质形式,由声音-形象两部分构成。
这样的声音-形象在社会的约定俗成中被分配与某种概念发生关系,在使用者之间能够引发某种概念的联想。
这种概念就是所指。
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自由选择的,对于使用它的语言社会来说,又是强制的。
语言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是非自然的,是可以改变的。
把语言结构拆分成两个部分思考,首先给我们的启发是作为能指—声音、形象部分与所指是不同的。
那么,谁最初规定了这种对应关系?其二,既然一开始的对应就是约定俗成的,那么,改变关系是可能的了?谁又有权力改变呢?索绪尔的结论是个人无法改变,改变是在集体约定的基础上发生的。
这个结论势必吸引我们对语言的成规如何形成,个人如何在成规下进行语言实践产生浓厚兴趣。
意指是研究能指/所指的关系模式。
也是以整体的方式看待能指与所指。
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模式主要有3个层次。
所指索绪尔认为每一个语言符号包括了由能指与所指两个部分。
所指即是当能指这样的声音-形象在社会的约定俗成中被分配与某种概念发生关系,在使用者之间能够引发某种概念的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