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白皮书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状况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状况首先,中国在医疗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
中国实行了全民医保制度,为全国人民提供了医疗保障。
同时,政府也增加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了医院设施和设备的水平。
此外,建立了一系列的医疗卫生法律法规,保障了医务人员的权益和病人的合法权益。
这些举措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其次,中国在基层医疗服务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
为了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中国启动了相应的政策和计划,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城乡居民医保、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
这些措施促使更多的居民能够及时就医,有效缓解了大医院挂号难、看病难等问题。
此外,基层医疗服务队伍也得到了加强,队伍素质得到了提升,为基层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医疗服务。
再次,中国医疗技术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中国的医疗科技设备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和更新换代。
在临床领域,中国医疗界在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治疗、器官移植、精准医疗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此外,中国的生殖医学、中医药研究等也在世界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这些技术进步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更好的医疗保障,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水平。
另外,中国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也有所提升。
曾经的非典和甲型H1N1流感等公共卫生事件对中国医疗卫生系统提出了巨大的考验,但同时也使得中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提高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中国政府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采取了果断的防控措施,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这一系列措施显示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在体系建设、基层医疗服务、医疗技术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和投入,以及医务人员的辛勤付出,都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更好的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医患关系紧张、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需要继续努力解决。
希望未来中国医疗卫生事业能够不断发展,为人民的健康福祉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

《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全文目录前言 (2)第一部分调研基本数据 (3)第二部分调研结果分析 (7)(一)医师执业环境 (7)(二)医师的工作压力 (10)(三)医师的工作时间 (13)(四)医师收入 (24)(五)多点执业 (32)(六)医师健康问题 (36)(七)医疗暴力 (41)(八)医维基金 (47)(九)媒体在医患关系中的作用 (48)(十)医疗责任保险 (49)第三部分结束语 (52)鸣谢 (54)前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于1999年5月1日正式实施,该法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同时也是医师队伍走向规范化、法制化的里程碑。
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医患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医患互信受到冲击,医患纠纷及伤医事件时有发生;不仅如此随着改革的推进医疗体制固有的问题逐渐显现,人才短缺导致医师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医师自身健康状况恶化;人事制度改革与薪酬制度改革的迟缓,导致医师付出与收入不成比例,这些问题亟待解决。
中国医师协会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成立的学术性行业组织。
自成立以来,致力于推动医学科学发展、维护广大医师和患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为更准确了解当前医师的执业状况,反映广大医务人员心声,探讨改善执业环境,保障医师和患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医患互信,中国医师协会分别在2002年、2004年、2009年、2011年和2014年进行了五次医师执业状况调研,为了体现时效性,现将2009年2011年2014年三次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出具《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
第一部分调研基本数据2009年、2011年、2014年三次调研采取发放调查问卷与当面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共在北京、浙江、福建、广西、山西、湖南、吉林、山东、河南、广东、海南、云南、甘肃等地发放《医师执业状况调查问卷》12683份,回收有效问卷9524份,有效回收率为75.10%。
其中2009年3182份,2011年3704份,2014年2638份,三次调研问卷回收率符合统计学要求,现将三次的调研数据进行比对和分析。
2016年中医药白皮书中文

2016年中医药白皮书中文2016 《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双语版中国的中医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China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The State Council Information Offic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2016年12月December 2016目录Contents前言Preface一、中医药的历史发展二、中国发展中医药的政策措施三、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四、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结束语前言人类在漫长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多样性、多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医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兼容并蓄、创新开放,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
随着人们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价值。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
中医药与西医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维护和增进民众健康,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
一、中医药的历史发展1、中医药历史发展脉络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发现了一些动植物可以解除病痛,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
随着人类的进化,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夏代(约前2070—前1600)酒和商代(前1600—前1046)汤液的发明,为提高用药效果提供了帮助。
进入西周时期(前1046—前771),开始有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工。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时期,扁鹊总结前人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2016年三级笔译答案

2016年三级笔译答案【篇一:2016年5月catti三级笔译真题】ss=txt>原文:holding back the saharasenegal helps plant a great green wall to fend off the desertby diana s. powersnov. 18, 2014continue reading the main story share this pagewomen working in a drip-irrigated garden in widou thiengoly, senegal. credit umi 3189widou thiengoly, senegal — old people in widou thiengoly say they can remember when there were so many trees that you couldn’t see the sky.now, miles of reddish-brown sand surround this village in northwestern senegal, dotted with occasional bushes and trees. dried animal dung is scattered everywhere, but hardly any dried grass is.overgrazing and climate change are the major causes of the sahara’s advance, said gilles boetsch, an anthropologist who directs a team of french scientists working with senegalese researchers in the region.“the local peul people are herders, often nomadic. but the pressure of the herds on the land has become too great,” mr. boetsch said in a n interview. “the vegetation can’t regenerate itself.”since 2008, however, senegal has been fighting back against the encroaching desert. each year it has planted some two million seedling trees along a 545-kilometer, or 340-mile, ribbon of land that is th e country’s segment of a major pan-african regeneration project, the great green wall.first proposed in 2005, the program links senegal and 10 other saharan states in an alliance to plant a 15 kilometer-wide,7,100-kilometer-long green belt to fend off the desert.while many countries have still to start on their sections of the barrier, senegal has taken the lead, with the creation of a national agency for the great green wall.photoa tree nursery for the great green wall in widou thiengoly, senegal. credit arnaud spani“this semi-arid region is becoming less and less habitable. we want to make it possible for people to continue to live here,”col. pap sarr, the agency’s technical director, said in an interview here. colonel sarr has forged working alliances between senegalese researchers and the french team headed by mr. boetsch, in fields as varied as soil microbiology, ecology, medicine and anthropology.“in senegal we hope to experiment with different ways of doing things that will benefit the other countries as they become more active,” the colonel said.each year since 2008, from may to june, about 400 people are employed in eight nurseries, choosing and overseeing germination of seeds and tending the seedlings until they are ready for planting. in august, 1,000 people are mobilized to plant out rows of seedlings, about 2 million plants, allowing them a full two months of the rainy season to take root before the long, dry season sets in.newly planted trees are protected from hungry animals by fencing for six years — time for their roots to reach down to groundwater and their branches to grow higher than the animals can reach. unplanted strips protect the parcels from forest fire and provide passageways for herders’ livestock.in especially harsh years, when there is nothing left for herds to eat and too many animals starve, the protected parcels are opened up as an emergency forage bank, a flexibility that has won local acceptance of the project.six indigenous tree species were chosen by local people and the scientists for their hardiness and their economic uses. among them, acacia senegal can be tapped for its gum arabic, a stabilizer and emulsifying agent, widely used in soft drinks, confectionery, paints and other products. the desert date, balanites aegyptiacus, is used for food, forage, cooking oil, folk medicine and in cosmetics. many of the uses of these plants are still being explored by researchers.after their first dry season, the saplings look dead, brown twigs sticking out of holes in the ground, but 80 percent survive. six years on, trees planted in 2008 are up to three meters, or 10 feet, tall.so far, 30,000 hectares, or about 75,000 acres, have been planted, including 4,000 hectares this summer.“preliminary results show that c lumps of four to eight small trees can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emperature,” professorpeiry said in an interview. “the transpiration of the trees creates a microclimate that moderates daily temperature extremes.”“the trees also have an important rol e in slowing the soil erosion caused by the wind, reducing the dust, and acting like a large rough doormat, halting the sand-laden winds from the sahara,” he added.wildlife is responding to the changes. “migratory birds are reappearing,” mr. boetsch said.the project uses eight groundwater pumping stations built in 1954, before senegal achieved its independence from france in 1960. the pumps fill giant basins that provide water for animals, tree nurseries and gardens where fruit and vegetables are grown.widou has one of the pumping stations, serving nomads and herders who bring as many 25,000 animals a day — cattle, goats, donkeys and horses — from more than 10 miles around to drink at the basin. a drip-irrigated garden covering 7.5 hectares, or nearly 20 acres, is supplied with seeds by colonel sarr’s agency. about 250 women spend a half a day each tending thegarden and learning about horticulture. they grow onions, carrots, potatoes, eggplants, tomatoes, lettuce, tamarind, guava, watermelon and many other fruits and vegetables, taking the produce home to eich their families’ traditional diet of milk and millet.colonel sarr said he was looking forward to trying one of the first mangos from young trees in the garden.“in another garden, 30 kilometers away, the first honey will be gathered next year,” he said. “this is just the beginning,” he added. “the garde ns could cover 50 hectares in the future.汉译英部分(摘自《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白皮书》)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重磅新闻】《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正式发布了!【全文收藏】

【重磅新闻】《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正式发布了!【全文收藏】五味学苑公众号内回复“课程”领取内经、伤寒课程教材五味学苑公众号内回复“伤寒”领取伤寒论讲座全集(视频)五味学苑公众号内回复“唯象”即可得到唯象中医学讲座全集(视频)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6年12月6日发表《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是中国政府首次就中医药发展发表白皮书。
全文如下:中国的中医药(2016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目录前言一、中医药的历史发展二、中国发展中医药的政策措施三、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四、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结束语前言人类在漫长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多样性、多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作为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不仅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
中医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兼容并蓄、创新开放,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融合和统一,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
随着人们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价值。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
中医药与西医药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维护和增进民众健康,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医药卫生与健康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
一、中医药的历史发展 1.中医药历史发展脉络在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祖先发现了一些动植物可以解除病痛,积累了一些用药知识。
随着人类的进化,开始有目的地寻找防治疾病的药物和方法,所谓“神农尝百草”、“药食同源”,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夏代(约前2070-前1600)酒和商代(前1600-前1046)汤液的发明,为提高用药效果提供了帮助。
进入西周时期(前1046-前771),开始有了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分工。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时期,扁鹊总结前人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基础。
【精品】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状况

【精品】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状况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一直是国家重要的发展领域之一。
在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多次重大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老龄化的加速,人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成就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成就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目前,中国医疗机构总数高达23.6万家,其中二级及以上医院超过3000家。
城乡居民医保基金覆盖人口超过14亿,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断完善,服务能力得到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医生等新型服务模式逐渐普及,医疗等生活用品的日常消费也同步增长。
(二)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医疗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引进和自主创新,建设了一批高水平医疗机构和医疗科研机构。
例如,在肝移植、心脏移植等各类新技术领域领先全球。
同时,医疗器械和药品研发取得重要突破。
(三)疾病防治取得显著进展。
随着国家加大对传染病控制和疫苗研发力度,传染病等疾病得到有效防治。
近年来,全国艾滋病感染率稳定,结核病和肺癌等高发病得到有效防治。
同时,中西医结合等领域也取得了重要成果。
(四)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得到提高。
中国加强医疗卫生质量管理,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和评价,建立完善举报和监督机制,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二、当前医疗卫生事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一)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第三四线城市医疗机构相对较少,医务人员的服务能力也有限。
(二)医疗服务价格不稳定。
医疗服务价格波动较大,医药费用占家庭收入较大比例,人民群众的医疗负担较重。
(三)医务人员流失和紧缺。
当前一线城市和内地经济落后地区医务人员普遍紧缺,医护职业一些低级别和重复性工作效率等问题,使得不少医生常年加班、聚集在大城市,并加重了医疗人员人均负担。
(四)医疗服务水平不均衡。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状况

恭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下面,我向大家简要介绍近十年来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状况。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医疗卫生事业,坚持卫生工作方针,努力探索中国特色医疗卫生发展道路。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卫生事业加快发展,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一、基本卫生状况一是居民健康状况不断改善。
人均期望寿命从 2000 年的 71.4 岁提高到 2022 年的 74.8 岁。
孕产妇死亡率从 2002 年的 51.3/10 万下降到 2022 年的 26.1/10 万。
婴儿死亡率从2002 年的29.2‰下降到 2022 年的12.1‰, 5 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 2002 年的34.9‰下降到 2022 年的15.6‰,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发展顺利。
二是卫生资源持续增长。
2022 年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达 95.4 万个,其中:医院 2.2 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91.8 万个。
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3.81 张、执业(助理) 医师 1.82 人、注册护士数 1.66 人,每万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4.73 人。
三是医疗卫生服务利用明显增加。
全国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由 2002 年的 21.45 亿人次增加到 2022 年的 62.7 亿人次;住院人数由 2002 年的 5991 万人增加到 2022 年的 1.5 亿人。
2022 年,中国居民平均就诊 4.6 次,每百居民住院 11.3 人, 病床使用率 88.5%,平均住院日为 10.3 天。
2022 年, 15 分钟内可到达医疗机构住户比例为 83.3%,其中农村地区达到 80.8%。
四是城乡以及地区间卫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
2003 年,中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覆盖率分别为 55%和 21%,2022 年分别增至 89%和 97%,发生了重要变化。
城乡居民健康指标差距逐步缩小,孕产妇死亡率城乡之比由 2005 年的 1:2.15 缩小为 2022 年的 1:1.01;婴儿死亡率城乡差距从 7.2 个千分点下降到 5.9 个千分点。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白皮书全文

新华社北京12月26日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6日发表《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白皮书。
全文如下: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201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目录前言一、卫生基本状况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传染病防治与卫生应急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五、妇女儿童健康权益保护六、中医药发展七、卫生国际合作结束语前言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实现病有所医的理想,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
在中国这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医疗卫生关系亿万人民健康,是一个重大民生问题。
中国高度重视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
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传统医药,保护人民健康。
围绕宪法,中国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卫生法律法规体系。
多年来,中国坚持“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卫生工作方针,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事业。
经过不懈努力,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科技水平日益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改善。
为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每个居民都能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国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
一、卫生基本状况居民健康状况不断改善。
从反映国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看,中国居民的健康水平已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2010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8岁,其中男性72.4岁,女性77.4岁。
孕产妇死亡率从2002年的51.3/10万下降到2011年的26.1/10万。
婴儿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持续下降,婴儿死亡率从2002年的29.2‰下降到2011年的12.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02年的34.9‰下降到2011年的15.6‰,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201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目录前言 (2)一、卫生基本状况 (2)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7)三、传染病防治与卫生应急 (11)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 (14)五、妇女儿童健康权益保护 (15)六、中医药发展 (17)七、卫生国际合作 (18)结束语 (20)前言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实现病有所医的理想,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
在中国这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医疗卫生关系亿万人民健康,是一个重大民生问题。
中国高度重视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
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传统医药,保护人民健康。
围绕宪法,中国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卫生法律法规体系。
多年来,中国坚持“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卫生工作方针,努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事业。
经过不懈努力,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卫生科技水平日益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改善。
为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每个居民都能享有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国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效。
一、卫生基本状况居民健康状况不断改善。
从反映国民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看,中国居民的健康水平已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
2010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4.8岁,其中男性72.4岁,女性77.4岁(见图1)。
孕产妇死亡率从2002年的51.3/10万下降到2011年的26.1/10万(见图2)。
婴儿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持续下降,婴儿死亡率从2002年的29.2‰下降到2011年的12.1‰(见图3),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02年的34.9‰下降到2011年的15.6‰(见图4),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体系。
一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卫生应急、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以及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功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二是医疗服务体系。
在农村建立起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在城市建立起各级各类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协作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三是医疗保障体系。
这个体系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
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分别覆盖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农村人口和城乡困难人群。
四是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包括药品的生产、流通、价格管理、采购、配送、使用。
近期重点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卫生筹资结构不断优化。
卫生筹资来源包括政府一般税收、社会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和居民自费等多种渠道。
2011年,中国卫生总费用达24345.91亿元人民币,同期人均卫生总费用为1806.95元人民币,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见图5)。
按可比价格计算,1978—2011年,中国卫生总费用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1.32%。
个人现金卫生支出由2002年的57.7%下降到2011年的34.8%(见图6),卫生筹资系统的风险保护水平和再分配作用不断提高。
2011年,医院、门诊机构费用为18089.4亿元人民币,公共卫生机构费用为2040.67亿元人民币,分别占卫生总费用的71.74%和8.09%。
医院费用中,城市医院、县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费用分别占64.13%、21.28%、5.17%、9.3%。
卫生资源持续发展。
截至2011年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达95.4万个(所),与2003年比较,医疗卫生机构增加14.8万个(所)。
执业(助理)医师246.6万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由2002年的1.5人增加到1.8人。
注册护士224.4万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由2002年的1人增加到1.7人。
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516万张,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2002年的2.5张提高到3.8张。
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状况显著改善。
2011年,全国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由2002年的21.5亿人次增加到62.7亿人次,住院人数由2002年的5991万人增加到1.5亿人。
中国居民到医疗卫生机构年均就诊4.6次,每百居民住院11.3人,医院病床使用率为88.5%,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10.3天。
居民看病就医更加方便,可及性显著提高。
15分钟内可到达医疗机构住户比例,由2003年的80.7%提高到2011年的83.3%,其中农村地区为80.8%。
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不断完善。
建立无偿献血制度,血液安全得到保障。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卫生事业取得显著发展成就,但与公众健康需求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特别是随着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原有医疗保障体系发生很大变化,如何使广大公众享有更好、更健全的医疗卫生服务,成为中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并在2003年抗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取得重大胜利后加快推进。
2009年3月,中国公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全面启动新一轮医改。
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从制度上保证每个居民不分地域、民族、年龄、性别、职业、收入水平,都能公平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改革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
医改是一项涉及面广、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区域差距大的发展中国家,深化医改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任务。
三年多来,中国政府大力推进医药卫生服务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积极破解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
通过艰苦努力,中国的新一轮医改取得积极进展。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城乡居民。
截至2011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超过13亿,覆盖面从2008年的87%提高到2011年的95%以上,中国已构建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
筹资水平和报销比例不断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补助标准从最初的人均20元人民币,提高到2011年的200元人民币,受益人次数从2008年的5.85亿人次提高到2011年的13.15亿人次,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70%左右,保障范围由住院延伸到门诊。
推行医药费用即时结算报销,居民就医结算更为便捷。
开展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和总额预付等支付方式改革,医保对医疗机构的约束、控费和促进作用逐步显现。
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保障,截至2011年,23万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终末期肾病、乳腺癌、宫颈癌、耐多药肺结核、儿童白血病等疾病的患者享受到重大疾病补偿,实际补偿水平约65%。
2012年,肺癌、食道癌、胃癌等12种大病也被纳入农村重大疾病保障试点范围,费用报销比例最高可达90%。
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从城镇居民医保基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中划出大病保险资金,采取向商业保险机构购买大病保险的方式,以力争避免城乡居民发生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为目标,实施大病保险补偿政策,对基本医疗保障补偿后需个人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给予保障,实际支付比例不低于50%,有效减轻个人医疗费用负担。
建立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救助对象覆盖城乡低保对象、五保对象,并逐步扩大到低收入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低收入家庭老年人等特殊困难群体,2011年全国城乡医疗救助8090万人次。
——基本药物制度从无到有。
初步形成了基本药物遴选、生产供应、使用和医疗保险报销的体系。
2011年,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基层全覆盖,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取消了以药补医机制。
制定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处方集,规范基层用药行为,促进合理用药。
建立基本药物采购新机制,基本药物实行以省为单位集中采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销售价格比改革前平均下降了30%。
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药品报销目录。
有序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向村卫生室和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延伸。
药品生产流通领域改革步伐加快,药品供应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保障机制,2009—2011年,中央财政投资471.5亿元人民币支持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发展。
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制定优惠政策,为农村和社区培养、培训、引进卫生人才。
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开展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安排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组织实施中西部地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等。
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2009—2011年,1100余家城市三级医院支援了955个县级医院,中西部地区城市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每年支援3600多所乡镇卫生院,提高了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转变基层医疗服务模式,在乡镇卫生院开展巡回医疗服务,在市辖区推行社区全科医生团队、家庭签约医生制度,实行防治结合,保障居民看病就医的基本需求,使常见病、多发病等绝大多数疾病的诊疗在基层可以得到解决。
经过努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强化,农村和偏远地区医疗服务设施落后、服务能力薄弱的状况明显改变,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的数量、学历、知识结构出现向好趋势。
2011年,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91.8万个,包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6万个、乡镇卫生院3.8万所、村卫生室66.3万个,床位123.4万张。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
国家免费向全体居民提供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包括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高血压和II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监督协管等10类41项服务。
针对特殊疾病、重点人群和特殊地区,国家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农村适龄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检查、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等,由政府组织进行直接干预。
2011年,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总体达到90%以上,全国住院分娩率达到98.7%,其中农村住院分娩率达到98.1%,农村孕产妇死亡率呈逐步下降趋势(见图7)。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和卫生厕所普及率分别达到72.1%和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