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讲人口的空间变化课时作业新人教版(2021021016

合集下载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章人口的变化第2讲人口的空间变化课件新人教版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章人口的变化第2讲人口的空间变化课件新人教版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宗教

宗教信仰不同,导致大 规模人口迁移
印巴分治时期,两国间的人口 迁移;二战后,犹太人从欧洲 迁入巴勒斯坦地区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4.政治因素 因素 影响 事例 “上山下乡”、三峡移民
国家 决定人口迁移能否正 政策 常、合理进行 战争 政治 变化
造成人们无家可归, 阿富汗难民涌向巴基斯坦;我国 流落到邻近的国家 政治独立;国家解体 历史上人口重心的南移 “二战”后东欧一些国家重新划 定国界,人口互相迁入、迁出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2)每年春节期间,我国大量的“民工流”不属于人口迁移。我 国的“民工流”虽然在地理空间上发生了位置变动,但是绝大 部分人的居住地并没有发生长期性或永久性改变。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2.人口迁移的分类 (1)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主要流向 原因 意义 客观上开发了 19 世 纪以前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3)“民工流”的变化。 变化 原因
①东部沿海招工难, 出现“民工 ①东部地区产业升级,对劳动 荒” ②民工找工作难, 纷纷返乡或向 中西部转移, 出现“回流”现象 力素质要求提高,而民工素质 偏低;②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 西部迁移,内地城镇化进程加 快导致民工流动方向的改变
考点一
第七章
人口的变化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考点一
国际人口迁移和我国的人口迁移
[基础清单]
国际或本国 1.迁移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____________ 范围内
发生改变。
考点一
考点二
考点三
[问题探究] 如何判定某一人口移动现象是否是人口迁移?每年春节期间, 我国大量的“民工流”属于人口迁移吗?

2019版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课时冲关第2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

2019版高考地理新课标一轮复习课时冲关第2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

人 口 的 迁 移
影 响 人 口 迁 移 的 因 素
【知】 一般认为 , 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 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因 素的综合反映。如下图所示:
3.读“不同时期户籍迁移 记忆漫画”,回答问题:
(1)漫画中时期一反映的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是 因素,时期 二反映影响人口迁移的主 社会文化 要因素属于 因素。
第 2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
考情导航 基础自评
考点导析 素能专攻 考点演练
考情导航
高考命题剖析
探寻命题规律 导航全程复习
考题考情 2016·海南卷 1.人口的 ,21 迁移 2016·上海卷 ,15~16
考纲考点
命题规律 多以图文材料为背景,考 查一个或多个地区人口迁 移的特点或差异。
以文字或统计图表资料为 背景,以我国历史上的重 2016·浙江卷,3 2.人口迁 大移民事件及当前我国的 ~4 移的主要 民工潮、春运潮和中东地 2015·山东卷,1 原因 区的难民潮等典型事件为
的人口大省。 2.河南、四川、湖北3省在3个城市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 思考:(1)河南、四川、湖北3省人口迁出量大; (2)3省与3个城市之间的地缘关系。
迁移:我国当前“民工流”产生的原因:(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出现大量剩余
劳动力;
(2)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经济差距; (3)国家推出允许农民进城等一系列政策。 感悟:3省在我国南北方向上位于中部,兼具南北文化属性,且与3个城市距离 相差不大——人口流往3个城市;3省均为人口大省,剩余劳动力多——迁出人 口多。
预习自测
(2) 若图中 A 、 B 、 C 属于三个不同 国家 , 人口从 A1 到 B2 , 从 B2 到 A1 、 到 C1 是国际人口迁移。 2. 读“ 1949 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 迁移的主要流向图”,回答问题:

教育最新K12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七章 人口的变化 第二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

教育最新K12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七章 人口的变化 第二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

第二讲人口的空间变化一、选择题下图表示我国某县2000年、2016年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数量及其外出区域构成。

读图,完成1~2题。

1.与2000年相比,2016年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A.人均生产规模扩大B.劳动力价格降低C.占总人口比例提高D.人均产值减少2.该县可能位于我国( )A.珠江三角洲地区B.京津地区C.长江三角洲地区D.川渝地区解析:第1题,根据图文分析,2016年比2000年该县外出半年以上总人口和跨省外出人口大幅度增长,意味着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人数减少,因此劳动力紧缺,价格有所提高;人均生产规模扩大;占总人口比例降低;人均产值增加。

第2题,该县人口大规模外出,表明该县经济落后,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川渝地区经济最落后。

答案:1.A 2.D下图示意某城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平均人口年变化率。

当前,该城市总人口约1 300万。

据此完成3~4题。

3.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A.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B.总人口减少C.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D.人口净迁入量减少4.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 )A.美国B.日本C.俄罗斯D.德国解析:第3题,根据总人口增长柱状图的变化可知,增长速度变慢,A项错误;总人口增长速度虽变慢,但总人口数还在增加,B项错误;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上升状态,C项错误;国际净迁移量为正值,前后十年变化不大,而国内净迁移量均为负值,且1991~2000年期间比1981~1990年增加很多,显示从该城市迁出人口增多,人口净迁入量减少,D项正确。

第4题,该城市从1981~2000年的二十年中,国际净迁移的人口数量与自然增长数量相当,人口国际净迁入量巨大,且当前总人口约1 300万,符合美国的城市特征。

美国20世纪90年代人口纷纷向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导致国内净迁移量变大。

日本城市人口国际净迁入量较小,俄罗斯与德国无1 300万人口的超级大城市。

答案:3.D 4.A下图分别为甲、乙、丙、丁四地区人口变动情况统计图以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图。

近年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人口的变化第二讲人口的空间变化练习(2021年整理)

近年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人口的变化第二讲人口的空间变化练习(2021年整理)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人口的变化第二讲人口的空间变化练习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人口的变化第二讲人口的空间变化练习)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单元人口的变化第二讲人口的空间变化练习的全部内容。

第二讲人口的空间变化基础题组下图为“2005—2010年中国各省区(港澳台除外)人口迁移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1。

图中()A。

人口迁移总量最高的是蜀B。

人口迁出量豫小于赣C。

人口自然增长率沪高于鲁D.人口迁入量粤大于浙2.图中( )A.人口净迁出的省份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B.人口净迁入的省份多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C。

南方各省的人口迁移量均大于北方各省D.沿海各省区的人口总迁入量超过1亿人引力模型方法认为人口迁移与迁出地、迁入地人口规模正相关,与两地之间的距离负相关。

完成下面两题。

3.(2018湖北黄冈9月质量检测)根据引力模型方法,人口迁移数量最多的是( )A。

湖南→广东 B.湖南→北京C.内蒙古→广东D.内蒙古→北京4。

(2018湖北黄冈9月质量检测)有人戏言“黑龙江省三亚市”,这从侧面说明了海南省三亚市迁入了大量黑龙江人,这与引力模型方法并不一致。

该案例体现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是()A。

经济B。

气候C。

政策D。

教育下图为目前迁入某城市的七类人群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5。

迁入该城市的人群中,受家庭婚姻因素影响的有( )①应届高校毕业生②投夫(妻)者③购房者④特殊人才⑤投父母者⑥投子女者⑦郊县农民A。

①③⑦ B.①④⑥C.②⑤⑥D.③④⑦6。

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七单元 人口的变化 第2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讲义

2019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七单元 人口的变化 第2讲 人口的空间变化讲义
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 ) ①城乡间人口流动 ②农业专业化发展
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6.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
A.城市住房建设与人口增长同步发展 B.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快,特别是重特大疾病诊治水 平高 C.社会福利待遇差别减小 D.人口与公共服务配套失衡 (2)深圳作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机器人 产业迎来爆发,2016 年以来“机器人换人”发展迅速, 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使深圳( )
A.第三产业规模扩大 B.第二产业规模减小 C.人口合理容量暴增 D.环境人口容量减少 解析:第(1)题,人口不断涌入导致住房需求大幅增 长,而由于城市高速发展,土地供应能力明显减弱,导致 住房供应长期紧张,A 错误;由于来深圳的大多数是劳动 人口,且年龄偏轻,得大病的概率偏低,客观上拖慢了医 疗水平的上升,因此导致深圳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薄弱,
解析:第 5 题,城市工业、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 劳动力,因而导致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促进城乡间人 口流动,带来农村经济发展,从而促进农业专业化发展, 所以 D 正确。第 6 题,人口流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经 济发展水平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区域协调发展,区域 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会缩小,从而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大洋洲迁移 亚洲、非洲等
②国内人口迁移。 a.古代:受脆弱的农业经济、战争、自然灾害等影 响而迁移。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有组织
户籍管理
改革开放
[点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规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从内地迁往沿 海,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市,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 区,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工潮”。

2019届 一轮复习 通用版人口的空间变化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资料 学案Word版含解析

2019届 一轮复习  通用版人口的空间变化 -2019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精品资料  学案Word版含解析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2.我国自建国以来到现在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

3.运用图表资料分析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

一、人口的迁移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国际人口迁移(1)概念: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 (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2)特点:①19世纪以前: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欧洲迁移到以美洲和大洋洲为主的国家和地区。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3.国内人口迁移(1)概念: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2)古代:受脆弱的农业经济、战争、自然灾害等影响而迁移。

(3)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提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从内地迁往沿海,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市,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工潮”。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主要有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因素,有时自然灾害也会起作用。

2.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等因素。

3.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温馨提示】人口迁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高频考点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具有具体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分析某具体案例时,要注意以下原则:(1)抓主要:影响某地人口迁移的因素不止一个,要抓住主要因素作重点分析。

一般情况下,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因素是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2)重具体:人口迁移因素的分析没有固定模式来套用,看似相同的人口迁移现象,其原因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比如,同样是老年人的迁移,美国老年人向“阳光地带”迁移,主要是气候因素的吸引作用。

中国老年人则多出于家庭因素考虑而向成年儿女居住地迁移。

2019届一轮复习 2019版高考地理(课标版):专题七 人口的变化 学案+Word版含答案

2019届一轮复习 2019版高考地理(课标版):专题七 人口的变化 学案+Word版含答案

专题七 人口的变化考纲解读主题内容考点要求高考示例常考题型 预测热度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1.人口增长与人口容量Ⅱ 2016天津文综,5,4分2014课标Ⅰ,10—11,8分2013浙江文综,9—10,8分选择题 ★★☆ 2.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Ⅲ2017江苏单科,13—14,4分2014福建文综,5—6,8分 选择题 ★★★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3.人口迁移Ⅲ2017天津文综,12(1),4分2015广东文综,5,4分2013课标Ⅰ,7—8,8分 2013课标Ⅱ,1—2,8分选择题综合题★★★分析解读近年高考题目涉及本部分的内容较多,内容上三个考点分布相对较均衡。

高考试题特别重视对获取图表、文字信息能力和计算能力的考查,同时还考查了运用人口知识分析社会具体人口现象的能力。

复习时要强化图表信息获取能力的锻炼。

命题探究五年高考考点一人口增长与人口容量据世界人口组织预测,2050年,世界人口将由2000年的60亿增长到90亿。

下图示意某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据此完成1—2题。

1.(2017海南单科,1,3分)该国可能是( )A.中国B.美国C.印度D.俄罗斯答案 C2.(2017海南单科,2,3分)根据预测,从2000年到2050年,该国( )A.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向传统型转变B.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C.老龄人口数量逐渐减少D.人口数量比较稳定答案 B读图,回答下题。

我国某省1990—2014年间常住人口数量变动示意图3.(2016天津文综,5,4分)以下四图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 )答案 D人口地理研究对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决策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2016上海单科,19,2分)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制约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

根据下表数据,若不考虑其他条件,我国四省中,人口容量最小的省份可能是( )甲省乙省丙省丁省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 778.5 914.3 283.4 1799.4耕地面积(万公顷) 588.31 528.18 814.07 414.95 A.甲省 B.乙省 C.丙省 D.丁省答案 C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章人口的变化7.2人口的空间变化课件新人教版

2019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七章人口的变化7.2人口的空间变化课件新人教版

大学生外出求学、“科技移 民”
婚姻是影响青年人口迁 移的重要因素,家庭因素 对未成年人、老年人口迁 移起重要的作用
未成年人迁移到父母所在 城市,老年人迁移到子女所 在城市
印巴分治时期,两国间的人
宗教信仰不同,导致大规 口迁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模人口迁移
犹太人从欧洲迁入巴勒斯
坦地区
必备知识整合 关键能力突破
必备知识整合 关键能力突破
2.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
些中小城市( )
①服务设施齐全 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
多 ④生态环境较好
关闭
第A.1①题③,目前B影.①响④我C国.②人③口迁移D的.②因素④主要是社会经济因素上海是我国
最大的工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外来人口迁入,但
举例
气候
通过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而对人口迁移产生影响
美国老年人口由东北部“冷冻地 带”向西部、南部“阳光地带”迁 移

其分布及变化很大程度上 决定着人口迁移的方向和 规模
塔里木盆地中绿洲地区的人口 移动
土壤
通过影响农业生产发展而 对人口迁移产生影响
农业社会人们为寻找新土地而 迁移
必备知识整合 关键能力突破
基础梳理
考点一 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
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 或本国 范围内发生改
变。
2.类型: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 人口迁移和国际 人口迁移。
必备知识整合 关键能力突破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必备知识整合 关键能力突破
整合构建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因素 影 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人口的空间变化一、选择题下图表示我国某县 2000年、2016年外出半年以上人口数量及其外出区域构成。

读图, 完成1〜2题。

11 LZ|1 11I2000 年 2TH6 年幽饯蔦冬昌戢常外裁徽节朴 nm 腸市外題附r 外出人口1. 与2000年相比, 2016年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A. 人均生产规模扩大B. 劳动力价格降低C.占总人口比例提高D.人均产值减少2. 该县可能位于我国()A. 珠江三角洲地区B .京津地区C. 长江三角洲地区D.川渝地区解析:第1题,根据图文分析,2016年比2000年该县外出半年以上总人口和跨省外出人口 大幅度增长,意味着该县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人数减少,因此劳动力紧缺,价格有所提高; 人均生产规模扩大;占总人口比例降低;人均产值增加。

第 2题,该县人口大规模外出,表明该县经济落后,在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川渝地区经济最落后。

答案:1.A2.D3. 20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相比,该城市( )A. 总人口增长速度加快/课堂巩国卜跟踪检测下图示意某城市1 300万。

据此完成该城市总人口约B. 总人口减少C. 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D. 人口净迁入量减少4•该城市所在的国家可能是()A. 美国B.日本C.俄罗斯D.德国解析:第3题,根据总人口增长柱状图的变化可知,增长速度变慢,A项错误;总人口增长速度虽变慢,但总人口数还在增加,B项错误;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上升状态,C项错误;国际净迁移量为正值,前后十年变化不大,而国内净迁移量均为负值,且1991〜2000年期间比1981〜1990年增加很多,显示从该城市迁出人口增多,人口净迁入量减少,D项正确。

第4题,该城市从1981〜2000年的二十年中,国际净迁移的人口数量与自然增长数量相当,人口国际净迁入量巨大,且当前总人口约 1 300万,符合美国的城市特征。

美国20世纪90年代人口纷纷向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导致国内净迁移量变大。

日本城市人口国际净迁入量较小,俄罗斯与德国无 1 300万人口的超级大城市。

答案:3.D 4.A下图分别为甲、乙、丙、丁四地区人口变动情况统计图以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图。

读图,回答5〜6题。

f人口迁移差额率(%。

)注:人口迁移差额率为人口迁入与迁出的差额占总人口的比重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乙、丁两地人口增长速度日趋缓慢B. 乙、丁两地人口总量不断减少C. 乙地区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D. 丁地区外来劳动力日趋增多6. 图中最可能反映当前山东半岛人口变动情况及原因的是()A. 甲②⑥B.乙④⑤C.丙①④D. 丁①③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丁地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迁移差额率呈上升趋势。

第6题,山东半岛气候适宜,经济发展迅速,人口机械增长较快,但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

答案:5.D 6.D(2016 •太原一模)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数量从2012年开始下降,至2015年累计减少1 300万人,2015年,随着越来越多外出务工者的回流,我国首次出现了流动人口减少的现象。

据此,完成7〜8题。

7. 造成我国流动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A. 就业和收入难达预期B.地区之间差距缩小C.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D.外出务工时间过长&劳动年龄人口与流动人口 "双降”,可能带来的影响是()A.劳动密集型企业回流B.阻碍企业的转型升级C.减缓经济的增长速度D.降低人口老龄化程度解析:第7题,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就业和经济收入提高,据此可排除C、D两项;A、B两项中的A项更直接具体,B项地区之间差距并没有缩小。

第8题,“双降”会使企业用工成本上升,从而减缓经济增长速度,故C项正确;用工成本上升不利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会促使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升级,故A、B项错误;社会中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即总人口增长变慢,会增加人口老龄化程度,故D项错误。

答案:7.A 8.C人口现住地与出生地之间的分离,被称为终身迁移人口。

下图为武汉市终身迁移人口(抽样数据)图。

读图,回答9〜10题。

各省迁出人n 总量/万人9.武汉市终身人口迁移主要来自 ( )A.西南地区 B .华东地区 C.北方地区D.周边省区10•安徽、河南两省迁往武汉市终身迁移人口数量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经济发展程度差异B. 地域开放程度差异C. 人口迁出数量差异D. 与沿海发达地区远近差异解析:第9题,读图会发现:迁往武汉市人口较多的是河南、湖南、四川等湖北周边地区的 省份。

第10题,安徽和河南均属于中部地带,经济发展程度、地域开放程度都属于同一水 平,人口迁出数量也相差不大,但河南迁往武汉的人口多于安徽,主要是因为安徽离沿海发达地区更近一些,迁出到沿海发达地区的人口更多一些。

答案:9.D10.D(2016 •石家庄一模)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面对人口快速增长的形势,上海市政府明确提出了“严格控制人口规模”的要求。

下图示意上海常住人口性别年龄结构金字塔(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据此,完成11〜13题。

11. 下列四幅图中,符合上海常住人口年o.4..2J.8.6J.2O 1 1 -1 o o o o 各省迁往武汉市的人口 一万人2()3040506()70sMIIMI岁岁屮.岁*.歩步斟*.声歩岁岁歩事疗歩爭岁100 酣肝刘勢彌757CM 蓟廿曲45抑353u25M15]n5 0 M100 000龄结构特征的是()A. ①B.②C.③D.④12. “严格控制人口规模”政策的实施会()A降低外来人口的就业门槛B. 提高城市环境人口容量C. 加剧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D. 优化城市人口年龄结构13. 上海市人口调控的关键在于()A提升产业科技水平B. 疏散过多的城市职能C. 转移劳动力导向型产业D. 降低工业用地规模解析:第11题,根据上海市常住人口性别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可知,上海市中青年比重较大,多为外来移民。

图④显示上海中青年人口中户籍人口比例小于外来常住人口比例,老年人口中户籍人口比例大于外来常住人口比例,这与上海市人口年龄结构特征相符合。

第12题,“严格控制人口规模”政策的实施,会使外来人口减少,而外来人口主要是青壮年,因此该政策会加剧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

第13题,由上题分析可知,上海市外来人口比例较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人口规模较大,因此人口调控的关键在于疏散过多的城市职能。

答案:11.D 12.C 13.B(2017届台州模拟)改革开放以来,中西部地区大量农民离开家乡向东部地区流动,形成了民工潮。

未来我国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将使产业资本替代劳动力成为流动的主体,由“移民就业”向“移业就民”转换。

据此,回答14〜15题。

14. 下列甲、乙、丙、丁代表的工业部门中,最容易吸引民工迁移的是()④缓解中西部地区环境压力 B .③④ D.②④解析:第14题,对民工迁移影响最大的工业应为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甲类工业动力投入最 多,说明其为动力导向型工业;乙类工业投入要素中,工资所占比重最大,说明其为劳动力就业紧张状况,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升级。

答案:14.B 15.A二、非选择题16. (2 016 •高考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广州 3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大。

下图是2010年3个城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

(1)归纳北京、上海、广州 3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的共性特点。

⑵分析河南、四川、湖北 3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

⑶诸如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是否应限制外来人口?请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 理由。

C.丙15. “移业就民”带来的影响有①加快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 B .乙D. 丁②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升级③加剧东部地区就业紧张状况A.①②C.①③导向型工业;丙类工业科技投入所占比重最大, 为技术导向型工业; 丁类工业原料投入比重 最大,说明其为原料导向型工业。

第15题,“移业就民”实际是指东部地区一些劳动力导 向型工业和原料导向型工业向劳动力价格更低、 资源更加丰富的中西部地区转移。

这样会进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重中西部地区的环境压力,缓解东部地区的o 20 ~d) iio产比蚩 Ul Ki 料昌科技 (ED 毎费跑工资科环■乙T北京 上海 广州解析:第(1)题,对比三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省份的特点以及各市地理位置的关系可知,共 同特点是来自临近的省份;人口大省来源比例高,中东部省份来源比例高。

第⑵题,河南、四川、湖北3省都是人口大省,有大面积山区,欠发达地区面积大,剩余劳动力多,是我国 主要劳动力输出省份;三省文化方面都兼具南北特点,人口流动规模大,文化适应性强,三 大城市外来人口多, 容易融入;与三大城市距离差别不大,所以在三大城市外来人口中比例都比较大。

第(3)题,若认为应该限制,应答负面影响,如增加了城市负担、造成住房紧张、 交通拥堵、加剧环境污染,以及增加管理难度等。

若认为不该限制,则答正面影响,如增加 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交流等。

答案:(1)(地理位置)临近省份;人口大省(河南、四川、湖北等);中东部省份比例高。

(2)3省与3个城市的距离差别不大;3省兼具南北文化属性,适应性强;皆为人口大省,剩余劳动力多。

⑶应该限制。

理由:外来人口增加了城市负担 (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就业等 );加重 了大城市病(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

不该限制。

理由:外来人口(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 促进了不同地域 和城乡间的文化交流。

17•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 2.21亿人。

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下图为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

(1) 据材料分析1982〜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的变化特点。

⑵2005〜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比重增加,试分析原因。

解析:第(1)题,可从整体变化特点和分时段变化特点两方面进行分析。

第(2)题,原因应主要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转移等角度来分析。

如西部大开发战略及中西部地区经济的 快速发展,吸引了大批的劳动力从东南沿海地区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另外东南沿海地区劳动25 000 20 000 L5Q00 10000 5 000匚I 旅动人口数址(万人)亠占全国人口比飛閃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答案:(1)流动人口数量占全国人口比重持续增加;1990年之前流动人口的数量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每年的增幅相对较小;1990年之后流动人口的数量和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每年的增幅明显变大。

(2)国家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