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繁殖学教学大纲(新)

合集下载

动物繁殖技术教学大纲

动物繁殖技术教学大纲

动物繁殖技术教学大纲动物繁殖技术是在认识动物生殖生理规律的基础上,研究调控和提高动物繁殖力的学科。

本课程涉及繁殖技术的生理基础、发情控制和鉴定技术、授精技术、性别鉴定与性别控制技术、胚胎工程、妊娠诊断、诱导分娩、双(多)胎技术等内容。

教学基本内容包括掌握畜禽生殖生理的普遍规律及动物繁殖技术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这些规律指导畜禽的繁殖实践;掌握现代繁殖技术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术及其繁殖管理方法。

一、目的意义要求学生掌握动物繁殖学的基本概念,繁殖规律和生殖理论,掌握和运用这些规律和理论指导畜禽的繁殖实践,如精液采集及精液冷冻保存技术,人工授精技术,同期发情技术,超数排卵技术等,了解动物克隆、胚胎工厂化生产以及转基因动物技术的基本程序,了解动物繁殖技术新进展及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前景,为今后从事畜禽繁殖改良工作打下理论和技术基础。

二、时间分配教学总学时为60学时,其中理论讲授40学时,实验20学时。

三、组织方法本课程理论部分以课堂讲授为主,实验部分以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动手为主。

四、考核成绩1.理论课考核方式:笔试,闭卷,满分100分,占总评成绩的70%。

2.实验课考试方式:实验操作,实验报告,占总评成绩20%。

3. 平时考核:考勤,作业,课堂提问,占总评成绩的10%。

五、说明教学内容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动物繁殖技术在畜牧生产中的意义。

2.熟悉:动物繁殖技术进展概况。

3.掌握:动物繁殖学的基本概念;动物繁殖技术研究内容及范围。

【教学内容】1.一般介绍:动物繁殖技术在畜牧生产中的意义。

2.详细讲解:动物繁殖技术发展过程;动物繁殖学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3.重点讲解:动物繁殖学研究的对象;动物繁殖的主要方式;动物繁殖技术研究内容及范围。

1.动物繁殖的概念1.1动物繁殖的概念2. 动物繁殖的主要形式2.1 动物繁殖方式3.动物繁殖学的概念3.1动物繁殖学3.2动物繁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4. 动物繁殖学研究对象,课程性质,研究内容4.1动物繁殖学的研究对象4.2动物繁殖学课程的性质,家畜繁殖学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家畜繁殖学教案

家畜繁殖学教案

《家畜繁殖学》Reproduction of Domestic Animals一、课程设置简介本课程共计64学时。

其中授课48学时,实验16学时,计3.5学分。

二、使用教材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家畜繁殖学》第四版,中国农业大学张忠诚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三、参考书目1.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试用教材《家畜繁殖学》,北农大主编,1986年第二版。

2.《家畜繁殖学原理》谢成侠主编,1983年,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3.Reproduction in Farm Animals [英文版] E.S.E.Hafez 第6、7版。

4.研究生教学用书《动物生殖生理学》,中国农业大学朱士恩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四、成绩与要求1.平时成绩占10%(出勤,提问)。

请假须有本人假条,不得代口信,三次无故缺席要重修,不得参加本次考试。

2.实验成绩占20%(每次实验当堂交实验报告)。

统一穿着白大褂,否则不得进实验室。

3.期末考试70%。

闭卷考试,遵守考场规则,作弊者按学校要求处理。

绪论一、家畜繁殖学的定义家畜繁殖学是对家畜生殖活动有关的各种规律(如发情周期规律、激素调节规律、精子和卵子的发生规律等)以及家畜改良和增殖技术的研究为目的的生物学的一个分科。

二、家畜繁殖学的目的和任务1.研究家畜繁殖的自然规律,并以家畜生殖生理为基础,附以人为的调控措施,使家畜保持较高的繁殖率。

2.在保持家畜原有的正常生殖机能和繁殖力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繁殖潜力,在保证数量的同时,使优良种畜的繁殖力和其遗传特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促进家畜质量的不断提高。

三、相关学科组织胚胎学、解剖学、产科学、细胞学、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育种学、传染病学、饲养与营养学、动物内分泌学、动物免疫学、生殖生理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

四、家畜繁殖学的主要内容1.生殖生理学包括性分化(胎儿期性别分化后,雌性胎儿的卵原细胞便分化为卵母细胞;而雄性只有精原细胞)、配子的发生、性成熟、发情、受精、妊娠、分娩、泌乳和性行为等各种生殖现象的机理,内分泌的调节作用以及各种影响因素的论述和探讨。

家畜繁殖学

家畜繁殖学

(二)胚胎移植遵循的基本原则
1、 胚胎移植前后所处环境的同一性:指胚胎移植后的生活环 境和胚胎的发育阶段相适应: (1)供体和受体在分类学上的相同属性; (2)供体和受体生理上的一致性,即发情时间的同期性(2 4小时内); (3)动物解剖部位上的一致性,即胚胎移植前后于生殖道内 的位置要相同。 2、胚胎发育期限:胚胎的采集和移植时间不能迟于周期黄体 的寿命,更不能迟于开始附植时,一般在周期黄体开始退 化前几天,在供体发情配种后3~8d内收集胚胎,受体也在 相同时间接受ET。 3、胚胎的质量:在胚胎收集和移植的全部操作过程中,胚胎 不能受到任何不良因素(物理、化学、病原)的影响而危 及生命力,经鉴定确认发育正常的胚胎才能移植。建立足 够的妊娠信号。 4、经济效益或科学价值
三、胚胎移植的技术程序
(一)供体和受体母畜的选择 1、供体母畜
不仅应具备优良的遗传品质,而且其生殖机能还 需要处于较高的水平。牛、猪产后两个月以上才能 作为供体。
2、受体母畜
虽不要求具有优良的遗传品质,但应该具有良好 的繁殖性能和健康体态,体型中等以上。供体与受 体的发情时间应该相同,前后差异不超过1d。必要 是时对供、受体进行同期发情处理。
延长黄体期 (孕激素)
畜发情周期的进程,使之在预定的时间内集中发情和 排卵,以便有计划地合理地组织配种或进行其他工 作。
2、同期发情的原理:
黄体期占整个发情周期的大部分长度,也就是说,
随机的一群♀,大多数处于黄体期。黄体分泌P抑制 卵泡发育成熟和母畜发情。要想使母畜发情,则必 须控制P的浓度,即控制黄体的“消”,“长”—— 即是控制♀发情的关键。
为了使供体♀多排卵,通常采用超排
(superovulation);
国外将常规的胚胎移植称为超数排卵胚胎移

动物繁殖学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繁殖学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繁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17315250【英文名称】Experiments of Animal Reproduction Scienec【课程学时】16【适用专业】动物科学一、本实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动物繁殖学实验课是动物繁殖学的配套课程,是动物类专业的基础课,是动物科学专业的主要实践环节。

该课程不仅能强化理论课的教学,还具有独自的教育作用。

可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报告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养成实事求是、严谨求证的工作态度和规范操作、分工协作的工作作风,以及爱科学、爱公物的素养。

为后续课程如牛生产学、猪生产学、养禽学等实验课程的教学打下基础。

【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获得以下知识和能力:1、在实验过程中对家畜繁殖学的理论知识进一步验证、巩固、扩充和提高。

2、培养学生在进行繁殖实验时的实验过程观察、结果分析、实验设计和动手实验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掌握基本繁殖力指标测量方法。

4、掌握繁殖实验技能和人工授精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5、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实践、探索进取、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精神。

6、培养科研能力和科学素质,使学生具有严格的科学学风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初步能力;能独立分析实验结果、写出规范的实验报告;7、了解胚胎移植技术的操作过程;【要求】实验前应有目的地做好充分准备,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了解实验原理和基本操作方法,复习有关解剖、生理知识,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和问题。

这是避免被动盲目操着、提高实验课质量的重要前提。

实验野必须遵守实验室规则,入室前穿好实验服,室内保持安静,不随意走动,不做与实验无关的事。

节约实验用品,服从教师对实验动物以及实验的安排。

实验器材每次专人负责,领取清点,归还复核,损坏登记。

实验时要注意动脑思考,实验中自行更改或设计项目应征求同伴和教师意见。

组内分工合作,认真有条理地操作,耐心细致地观察,及时准确地记录,原始记录交教师签字认可后方能结束实验。

《动物繁殖学》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繁殖学》课程教学大纲

《动物繁殖学》课程教学大纲授课专业:动物科学专业本科及相关专业本科使用学时数:56 学分:3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动物繁殖学是大学动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课程,其具备基础理论和应用两方面的知识。

理论方面主要阐述家畜生殖活动的一般现象和规律及各种属特征,应用方面是阐述现代繁殖技术的理论基础、传授操作技术并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

此外,课程还包括阐述动物繁殖力的概念和提高繁殖力的基本途径。

因为动物繁殖是动物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动物繁殖学课程的设置,其主要任务培养学生掌握上述三个方面的知识,从而在今后的动物生产管理中,能够经济有效地获得优良动物个体,为生产服务。

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能掌握并运用这些知识去指导控制家畜生殖生活的实践;通过应用方面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现代繁殖技术并应用于畜牧生产,以提高畜群繁殖力、改进畜群品质的并为现代畜牧生产解决一系列生产组织,计划管理方面的问题;另外,还培养学生能运用多学科知识为提高畜群繁殖力和改进畜群品质而工作的能力。

学习该课程的学生,要求其应已修完家畜解剖学,组织胚胎学。

家畜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遗传学等基础课。

二、课程教学内容绪论(1学时)理解家畜繁殖学的基础、构成及同其它学科的关系;掌握学习家畜繁殖学的目的、要求和任务和家畜繁殖学的内容;了解家畜繁殖学的发展概况。

第一章生殖器官的解剖、组织和机能(2学时)要求学生了解几种主要动物生殖系统的发育过程、性别分化及其控制。

理解雌雄两性生殖系统的组成,各生殖器官的位置、各生殖器官在生殖活动中所起的基本作用,为后面各章课程奠定基础。

重点理解和掌握公畜的睾丸,附睾,副性腺,母畜的卵巢、输卵管和子宫的解剖结构、组织结构和机能。

第二章繁殖调节物质(4学时)理解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对生殖机能的调节作用,该作用的实现是通过器官所产生的激素这些自上而下的调节控制和自下而上的反馈来完成的。

重点掌握两种神经激素(GnRH和催产素)、五种促性腺激素(FSH、LH、PRL、PMSG和HCG)、三种性腺类固醇激素(雌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PGF2a的产生部位、化学结构及性质、生物学作用以及在调节生殖活动中的相互关系、应用范围以及相应的一些合成类似物的化学结构及功用。

《动物繁殖学》教学大纲2

《动物繁殖学》教学大纲2

《动物繁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动物繁殖性状是重要的经济性状。

提高动物繁殖力不仅可以降低动物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经济效益,而且通过提高优秀种公畜和种母畜的利用效率,既可加速家畜育种的进程,促进新品种培育,提高畜种质量,又能减少非生产动物的饲养量,进而提高饲草、饲料资源的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

本课程是动物科学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主要从动物繁殖生理、繁殖技术、繁殖疾病控制和繁殖管理四个方面讲授提高动物繁殖力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进展,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动物繁殖学生产、科研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并为后期学习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和技术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1、掌握动物生殖活动调节的基本规律及动物繁殖学有关专业术语的基本概念;2、掌握动物繁殖技术基本原理及意义;3、了解动物繁殖学研究进展及应用动态;4、理解与动物繁殖有关的生物技术、如基因免疫、基因治疗、基因克隆、体细胞克隆等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第1章绪论(2学时)重点与难点:①动物繁殖学及其相关学科基本概念;②提高动物繁殖力在畜牧生产中意义;③动物繁殖学研究方法;④动物繁殖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难点)教学内容:1.1动物繁殖学概念与研究内容(掌握)1.2动物繁殖学发展历史(了解)1.3动物繁殖学在动物生产和科技进步中的意义(掌握)1.4动物繁殖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掌握)1.5动物繁殖学发展趋势(了解)1.6动物繁殖学学习方法(掌握)第2章生殖激素(10学时)重点与难点:①生殖激素的作用机理和反馈调节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②生殖激素的基本概念和分类;③生殖激素与神经递质、维生素的区别;④生殖激素临床应用注意事项;⑤生殖激素测定方法;⑥各种生殖激素的来源、化学本质、生物学作用和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2.1 概述(掌握;2学时)2.1.1 生殖激素的概念2.1.2 生殖激素的种类及其分泌器官2.1.3 生殖激素的作用特点与作用机理2.2 脑部生殖激素(掌握;2学时)2.2.1 神经递质2.2.2 松果体激素2.2.3 下丘脑激素2.2.4 垂体激素2.3 性腺激素(掌握;2学时)2.3.1 性腺类固醇激素2.3.2 性腺含氮激素2.4 子宫和胎盘激素(掌握;1学时)2.4.1 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2.4.2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2.4.3 前列腺素2.5 其他激素(掌握;1学时)2.5.1 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2.5.2 外激素2.5. 3细胞因子2.6 生殖激素的测定(掌握;2学时)2.6.1 生物测定法2.6.2 微量生物测定法2.6.3 免疫测定法2.6.4 受体测定法第三章雄性生殖生理及其调控技术(6学时)重点与难点:①雄性动物性发育基本概念与基本规律;②精子发生周期与精子发生波的基本概念;③评定精液品质的指标及其评定方法与其基本原理;④精液品质的影响因素;⑤性行为序列及其影响因素3.1 性机能发育与性行为(掌握;2学时)3.1.1 性机能发育及其调控3.1.2 性行为表现3.1.3 引起性行为的机理3.1.4 影响性行为的因素3.2 精子发生与成熟(掌握;1学时)3.2.1 精子发生3.2.2 精子成熟3.2.3 影响精子发生与成熟的因素3.3 精子形态结构与生活力(掌握;0.5学时)3.3.1 精子形态结构3.3.2 精子生活力3.3.3 精子代谢与运动3.4 精液组成与理化特性(掌握;0.5学时)3.4.1 精液组成3.4.2 精液理化特性3.4.3 影响精液品质的因素3.5 精液品质检查(掌握;2学时)3.5.1基本原则3.5.2 检查项目及其方法第4章雌性动物的发情生理及其调控(6学时)重点与难点:①雌性动物性发育的定义及其影响因素与调节规律;②发情排卵的基本概念与规律及其调控方法的基本原理;③卵子发生规律及体外培养、成熟与保存技术基本原理。

家畜育种学 教学大纲

家畜育种学  教学大纲

家畜育种学课程编码:3023009115 课程名称:家畜育种学总学分:3总学时:48课程英文名称:Animal Breeding先修课程:普通遗传学、动物数量遗传学、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适用专业:动物科学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家畜育种学是动物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动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起承上启下作用。

一方面它与前期所学生物统计与试验设计、普通遗传学、数量遗传学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又是后期动物生产各论课的铺垫。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阐述家畜育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育种措施的设计和优化,育种技术的新发展及其运用于育种实践,家畜遗传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知家畜品种、品系的概念和标准、生产性能测定、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选择、育种值与遗传评定、选配、品种与品系的培育、杂种优势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一些选种、选配和杂交的基本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育种理论和措施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动物生产各论课的学习与毕业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为学好《家畜育种学》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普通遗传学、数量遗传学等课程的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要求1.正确理解性能测定、遗传评定、选种、选配等育种基本环节和常用育种基本技术;2.深刻理解品种标准、性能测定、选择反应及其影响因素,个体育种值估计,品质选配与亲缘选配,品种与品系的培育,杂种优势利用,遗传资源保护等基本理论和方法;3.熟悉各种常见家畜品种的特征和生产力类型,熟练掌握系谱编制、综合选择指数计算、近交系数与亲缘系数计算、个体育种值估计等基本技能;4.能根据实际生产需求设计育种方案并确定相关的育种措施,并能利用新近发展起来的计算机或分子生物学技术来解决家畜育种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理论教学内容及安排绪论(2学时)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家畜育种学的概念、主要研究内容、发展历史,使学生初步了解家畜育种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应用前景,理解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以及本课程在畜牧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培养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兴趣,并为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家畜繁殖学

家畜繁殖学
2、位置:两个睾丸分居于阴囊的两个腔内,各个家
畜位置根据阴囊的部位不同而不同。 马:阴囊在两股之间,睾丸的长轴与地面平行; 牛、羊:较马稍靠前,位于两腹股沟区,长轴与地面垂
直; 猪、猫:位于肛门下会阴区,长轴倾斜,前低后高; 狗:两股之间稍后方。


隐睾:睾丸在胚胎发育时期在腹腔,到 胎儿期一定时期,才由腹腔下降到阴囊, 如果公兽一侧或两则睾丸未下降入阴囊, 称隐睾。
生成的温度调节器官。其功能为:
(1)保护睾丸:免受机械性、生物性、化 学性的直接接触损伤;
(2)调节温度:在体温条件下,精子不能 成活或无生殖能力(如隐睾),阴囊内的温度 比体温低3-6.8℃(牛)。天热时,内膜及睾 外提肌弛缓,阴囊壁松弛变薄下垂,同时皮肤 上有大量汗腺,汗的分泌物增加――扩大散热。 天冷时,上皮肌肉收缩,阴囊缩小,皮肤皱缩 变厚,睾丸紧贴腹部――保温。
家畜繁殖学
Reproduction in Farm Animals
家畜繁殖学课程组
第一章 家畜的生殖器官
Chapter 1 Animal Reproductive Organs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公畜的生殖器官 Section 1 Male Reproductive Organs
❖ 第二节 母畜的生殖器官 Section 2 Female Reproductive Organs
⑵子宫颈:括约肌,内层较厚,尤其为牛。
含有致密胶原纤维及弹性纤维,故怀孕时――收缩,
堵住通道;分娩时――扩张有一定困难。
3、浆膜:无殊。
(二)功能
❖ 是孕育胚胎的器官 ❖ 怀孕时,子宫粘膜或一部分结构构成母
体胎盘,适应胎儿发育需要; ❖ 子宫颈是子宫对外的通道,怀孕时紧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畜繁殖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家畜繁殖学课程类型:选修课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实验教学16学时)适用对象:动物科学先修课程:家畜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家畜生理学、动物生化。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以及对先开课程要求本课程是畜牧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和运用家畜的生殖生理普遍规律去指导家畜的繁殖实践;使学生掌握现代繁殖技术及其基本的操作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为提高畜群繁殖力和改进畜群品质而工作的能力。

为达到上述目的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不断更新和修改教案。

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并做笔记,课下要及时复习。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本课程的重点是生殖激素部分和公母畜的生殖生理部分。

讲述繁殖技术时,应着眼于繁殖技术的基础理论。

(一)生殖激素要求学生明确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对生殖机能调节的概念。

明确自上而下的调节控制和自下而上的反馈作用,掌握主要生殖激素的互相关系。

重点掌握两种神经激素(GnRH和催产素)、四种促性腺激素(FSH、LH、PMSG和HCG)、三种性腺类固醇激素(雄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F和E型前列腺素(PGF2和PGE)的产生部位、化学结构和化学性质、生物学作用、互相关系、应用范围以及相应合成类似物的化学结构和功用。

(二)雄性动物的生殖生理要求学生了解公畜性成熟的生理特性和影响因素、了解公畜性行为链,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提高公畜的利用效果。

了解精子发生过程和特点,精子产生的速度,正确掌握采精频率。

了解附睾的功能,认识精子的显微和显微结构。

重点掌握精液中特有化学成分及其功用,精液的理化特性和精子的生理特性,为人工授精技术奠定理论基础。

(三)雌性动物的发情要求了解母畜的初情期、性成熟的生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了解卵子发生的特点及其同卵泡发育的关系,掌握生长全过程中各级卵泡的形态和生理特征。

明确发情和发情周期的有关概念。

掌握发情周期中机体的生理和形态变化,尤其是发情期的主要特征。

在上述内容中,应着重掌握卵巢的周期活动,包括卵泡在周期中的生长(不是生长全过程)、成熟关系和相应于发情周期的何种时期。

另一重点内容是发情周期中主要生殖激素的变化模式和对发情周期的调节。

应侧重说明对卵巢各个生理过程的调节。

关于发情鉴定技术,课堂教学只介绍其生理基础和技术评价,具体技术留待实践教学中解决。

主要家畜的发情和发情周期特点一节应根据当地情况介绍数种家畜,内容包括:发情季节、发情周期和发情持续期的标准长度和正常范围。

排卵时间和排卵数、产后发情、相宜的发情鉴定技术等等。

(四)受精、妊娠与分娩要求学生了解配子的运动以及配子在受精前的准备和受精的过程,重点掌握配子运行的机理和精子获能的机理以及促进受精的诸多因素。

体外受精可只作简要介绍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要求学生掌握妊娠的一般生理特征,胚胎发育和生长的基本规律。

重点掌握妊娠的识别、建立和维持的调节机理及其种间特点。

重点掌握母体的妊娠变化,为妊娠诊断奠定理论基础。

妊娠诊断一节可适当介绍某些新技术的原理,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实习仍以直肠检查、阴道检查、外部观察等掌握方法为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掌握分娩发动的调节机理,产力的来源,胎儿同产道的关系,助产的原则。

分娩预兆、分娩过程的观察和助产方法等内容尽可能在实践中解决。

对难产只作一般介绍。

(五)家畜的繁殖力要求学生掌握评定繁殖力的方法,了解畜群的正常繁殖力,能够运用饲养管理、生殖生理、繁殖技术、产科病防治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去努力提高畜群的繁殖力。

(六)繁殖控制技术本章内容是近期形成的繁殖新技术,要求掌握各种繁殖控制技术的原理、方法,并能在家畜繁殖生产实践中应用。

其重点是发情控制、排卵控制、性别控制、产仔控制。

(七)人工授精本章的特点是技术性、实践性强,主要应通过实践教学掌握家畜人工授精的各个技术环节。

理论教学可侧重阐述技术的理论基础和技术评价,尤其是精液稀释保存方面的理论基础,如稀释液的常用成分及其功用、精液常温保存中酸抑制原理、低温保存中防冷冻休克问题,冷冻保存中冰晶化和胞液浓缩的伤害及其防护,冷冻保护剂和降温升温速率的影响等等。

适当介绍人工授精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实践意义。

(八)配子与胚胎生物工程要求学生掌握胚胎移植的生理基础和处理程序;对配子和胚胎的生物学工程等有一般了解。

三、与其他课程关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家畜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家畜生理学和动物生物化学。

本课程要求要在修完上述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此课。

本课程的后续课是家畜各论课程、养牛学、养猪学、养马学、养羊学、养禽学、养兔学等。

应注意各课程之间的衔接。

某些内容,例如家畜的泌乳生理家禽和实验动物的养殖等,广义上也都属于家畜繁殖学的范畴,因限于学时,而且在其他课程中讲授,所以未在本大纲中反映出来。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绪论(1学时)第一章家畜生殖器官(1学时)基本要求:掌握公母畜生殖器官解剖和组织构造,形态大小及机能。

公畜睾丸和母畜卵巢的组织构造,实验课讲解。

重点:母畜生殖器官的构成、形态、大小及功能。

难点:公畜睾丸、母畜卵巢的组织构造。

第一节公畜生殖器官1、公畜生殖器官的构造及形态2、公畜生殖器官的机能第二节母畜生殖器官1、母畜生殖器官的构造及形态2、母畜生殖器官的机能第二章、生殖激素(4学时)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明确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对生殖机能调节的概念。

明确自上而下的调节控制和自下而上的反馈作用,掌握主要生殖激素的互相关系。

重点:重点掌握两种神经激素(GnRH和催产素)、四种促性腺激素(FSH、LH、PMSG和HCG)、三种性腺类固醇激素(雄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F和E型前列腺素(PGF2和PGE)的产生部位、化学结构和化学性质、生物学作用、互相关系、应用范围以及相应合成类似物的化学结构和功用。

难点:生殖激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神经激素第三节垂体促性腺激素第四节性腺激素第五节胎盘激素第六节前列腺素第七节外激素第三章雄性动物生殖生理(2学时)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公畜性成熟的生理特性和影响因素、了解公畜性行为链,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提高公畜的利用效果。

了解精子发生过程和特点,精子产生的速度,正确掌握采精频率。

了解附睾的功能,认识精子的显微和显微结构。

重点:重点掌握精液中特有化学成分及其功用,精液的理化特性和精子的生理特性,为人工授精技术奠定理论基础。

难点:精子的发生周期及发生的内分泌调节。

第一节雄性动物生殖机能的发育1、家畜繁殖的生命(生理)周期2、初情期、性成熟、体成熟的概念3、影响性成熟的因素4、各种家畜的初情期、性成熟、体成熟、初配适龄第二节精子的发生和形态结构1、精子的发生2、精子的发生周期3、精子发生的内分泌调节4、精子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第三节精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及功能1、精液的概念2、精液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功能第四节精子的生理特性及外界环境对精子的影响1、精子的生理特性2、影响精子在体外存活的主要因素第四章雌性动物的发情(4学时)基本要求:要求了解母畜的初情期、性成熟的生理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了解卵子发生的特点及其同卵泡发育的关系,掌握生长全过程中各级卵泡的形态和生理特征。

明确发情和发情周期的有关概念。

掌握发情周期中机体的生理和形态变化,尤其是发情期的主要特征。

重点:应着重掌握卵巢的周期活动,包括卵泡在周期中的生长(不是生长全过程)、成熟关系和相应于发情周期的何种时期。

另一重点内容是发情周期中主要生殖激素的变化模式和对发情周期的调节。

应侧重说明对卵巢各个生理过程的调节。

关于发情鉴定技术,课堂教学只介绍其生理基础和技术评价,具体技术留待实践教学中解决。

主要家畜的发情和发情周期特点一节应根据当地情况介绍数种家畜,内容包括:发情季节、发情周期和发情持续期的标准长度和正常范围。

排卵时间和排卵数、产后发情、相宜的发情鉴定技术等等。

难点:发情周期的调节机理第一节初情期、性成熟、初配适龄1、初性期2、性成熟3、初配适龄4、繁殖年限第二节卵子发生与卵泡的发育1、卵子的发生2、卵子的构造与形态3、卵泡的发育第三节发情周期1、概念2、发情周期类型3、发情周期阶段划分4、影响发情周期的因素第四节发情周期中机体的变化1、机体的变化2、发情周期调节机理第五章受精、妊娠和分娩(4学时)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了解配子的运动以及配子在受精前的准备和受精的过程。

要求学生掌握妊娠的一般生理特征,胚胎发育和生长的基本规律。

重点掌握妊娠的识别、建立和维持的调节机理及其种间特点。

重点掌握母体的妊娠变化,为妊娠诊断奠定理论基础。

妊娠诊断一节可适当介绍某些新技术的原理,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实习仍以直肠检查、阴道检查、外部观察等掌握方法为主要内容。

要求学生掌握分娩发动的调节机理,产力的来源,胎儿同产道的关系,助产的原则。

分娩预兆、分娩过程的观察和助产方法等内容尽可能在实践中解决。

对难产只作一般介绍。

重点:重点掌握配子运行的机理和精子获能的机理以及促进受精的诸多因素。

难点:精子获能机理、妊娠诊断方法。

第一节受精1、受精概念及意义2、配子的运行3、配子在受精前的准备4、受精过程第二节胚胎早期发育、附植以及妊娠的识别与建立1、胚胎的早期发育2、妊娠的识别与建立3、胚泡的附植第三节胎膜和胎盘1、胚膜2、胎盘第四节妊娠的维持和妊娠期1、妊娠的维持2、妊娠的内分泌变化3、妊娠期4、影响妊娠的因素第五节妊娠诊断1、意义2、方法第六节分娩1、分娩机理2、分娩预兆3、决定分娩过程的因素4、分娩过程与助产5、产后母畜和新生仔畜的护理第六章家畜的繁殖力(2学时)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评定繁殖力的方法,了解畜群的正常繁殖力,能够运用饲养管理、生殖生理、繁殖技术、产科病防治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去努力提高畜群的繁殖力。

重点:重点掌握家畜繁殖力的评定指标和计算方法。

难点:繁殖障碍。

第一节繁殖力1、繁殖力的概念及评定指标2、提高家畜繁殖力的意义第二节繁殖障碍1、引起繁殖障碍的原因2、雌性动物繁殖障碍3、雄性动物繁殖障碍第三节提高家畜繁殖力措施第七章家畜繁殖控制技术(4学时)基本要求:本章内容是近期形成的繁殖新技术,要求掌握各种繁殖控制技术的原理、方法,并能在家畜繁殖生产实践中应用。

重点:其重点是发情控制、排卵控制、性别控制、产仔控制。

难点:性别控制。

第一节初情期与发情控制1、初情期控制——早龄配种2、发情控制——同期发情3、发情控制——诱导发情第二节排卵与配种控制1、排卵控制——诱导排卵2、排卵控制——超数排卵3、配种控制——人工授精(略)第三节受精与妊娠控制1、受精控制——显微受精2、妊娠控制——胚胎移植(略)第四节性别控制1、性别控制——x、y精子分离2、性别控制——早期胚胎性别鉴定第五节产仔与分娩控制1、产仔控制——诱导双(多)胎2、分娩控制——同期分娩(诱发分娩)第六节产后发情与缩短产仔间隔控制1、产后发情控制——早期断奶2、缩短产仔间隔控制——高频繁殖、早妊娠诊断第八章人工授精(4学时)基本要求:本章的特点是技术性、实践性强,主要应通过实践教学掌握家畜人工授精的各个技术环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