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达斡尔族语言的传承教育研究
浅谈齐齐哈尔历史上达斡尔族的发展和贡献

浅谈齐齐哈尔历史上达斡尔族的发展和贡献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齐齐哈尔是一座有着深厚发展潜力与希望的城市。
深远历史所凝聚着的文明与希冀, 大自然所赋予的地杰人灵, 代代鹤城人创造出的财富与精神, 无不昭示着这片土地未来的辉煌。
这是一座魅力无限的城市。
魅力, 源于天蓝水碧的自然环境, 源于厚重的工业底蕴, 源于绿色农业带来的勃勃生机, 源于在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拼搏努力的鹤乡人。
魅力还源于它神秘而久远的历史, 源于在那883 年的历史长河中所涤荡着的万种风情。
一个城市的城史纪元, 是这个城市的名片,是城市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继承程度的重要标志。
齐齐哈尔的城市名片闪耀着契丹族的后裔———达斡尔族。
一、达斡尔人流淌着契丹的血液( 一) 契丹族在神秘消失后被发现在中国历史上, 曾有一个搏击长空的鹰之族扶摇而起, 又神秘消失, 这就是契丹。
契丹,像他们的文字那样神秘而遥远。
契丹的本意是” 镔铁”, 也就是坚固的意思。
这是一个剽悍勇猛的民族。
早在1400 多年前, 契丹作为一个中国北方民族就已经出现在《魏书》中。
他们兵强马壮, 骁勇善战。
一位名叫耶律阿保机的部落首领统一了契丹各部, 于公元916 年建立了契丹国,947 年改国号为大辽。
大辽王朝最强盛时期, 曾经雄霸中国半壁江山, 疆域北到外兴安岭、贝加尔湖一线, 东临库页岛, 西跨阿尔泰山, 南抵河北和山西北部, 可谓气壮山河。
契丹王朝在中国北部持续存在了200 多年, 与宋朝形成南北对峙的格局。
在此期间, 中国中原地区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被阻断, 以至亚欧大陆中西部国家误以为整个中国都在契丹的统治之下。
于是, 契丹成了全中国的代称。
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第一次向西方介绍东方时, 就以契丹来命名中国, 时至今日, 在斯拉夫语国家中, 仍然称中国为“契丹”。
论达斡尔族谚语有声语料的研究

56语言研究论达斡尔族谚语有声语料的研究王嘉慧 方琴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摘要:达斡尔族谚语是民族智慧的体现,是民族生活经验的智慧结晶,是我国璀璨民间文学的组成部分。
达斡尔族只有语言没有留下的本民族文字,随着社会的发展,谚语的传承和保留出现困难,为了保护该民族谚语,保护濒危语言,有声语料的采集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达斡尔族;谚语;有声语料一、达斡尔族谚语的生存现状“谚语是劳动人民用精炼的语言,总结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以及各种社会生活经验的语言艺术结晶。
”[1]谚语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是我国民间文学的形式之一,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同时谚语中饱含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
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之一,达斡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该民族目前只有语言而无本民族文字,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各民族联系加强,汉民族语言逐渐普及,达斡尔语正处于衰微状态。
达斡尔族谚语更是处于危险境地,由于没有文字的记录,谚语长期靠口耳相传得以留存,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而现今各民族大融合,使用母语的人越来越少,会母语的老人相继去世,很多宝贵的谚语正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二、达斡尔谚语有声语料采集内容我国对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保护工作非常重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政府开始重视濒危语言的语料库建设,其语料库包含对语言的词汇、句子、谚语和民间故事等的有声资料的采集。
达斡尔族谚语有声语料采集的内容主要包括:前期收集散落在民间的达斡尔族谚语并对谚语进行分类和整理,之后寻找合适的谚语有声语料发音人并录制音像资料,最后整理有声语料并进行国际音标标注和汉语译义的标注。
(一)前期准备“要了解语言及其发展规律,就必须把语言同社会发展的历史密切联系起来研究”[2]这是研究民族谚语必须遵守的一个原则。
基于对达斡尔族的了解编写关于民族谚语的调查问卷,并查阅资料调查该民族的聚居地分布情况,确定调查地点。
我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风俗保存完整的达斡尔族民族聚居区。
梅里斯达斡尔族现存文化调查与保护问题探析

边疆 经济 与文化
THE BORDER E CONOMY 3
Ge n e r a 1 . No . 1 l 0
【 边疆文化 】
梅 里 斯 达 斡 尔 族 现 存 文 化 调 查 与 保 护 问 题 探 析
究。
圆 B I A N J I A N G , l I N G J I Y U W E N H U A
张广才,赵磊.赵霄珊:梅里斯达斡尔族现存文化调| 宣 } 与保护问题探析
外出三天 ,回来后 , 要求晚辈要行大礼 ,给长辈点 诸多层面造成冲击。少数民族文化在这种背景下 , 烟 ,倒退出房。现在这一礼节随着时代变迁,新思 它们的表现就是弱势的抗争。梅里斯区与汉民族生 想影响 ,早不见了踪影 。人们见面彼此问候也都是 活的环境 几无差别 ・样 的汉话 ,一样 的服饰 ,一 我们 日常以是否吃饭为主题 。但在讷河鄂温克与达 ’ 样的流行时尚。由于文化传统继承乏力与现代文化 斡尔 人数 相对 较多 的富裕 县兴旺 鄂温克 乡能够看 到 强烈冲击 ,很难在在他们心 中找到本 民族的回忆。 青年人的文化情趣与文化构成越来 越远离 民族传 晚辈 给长 辈行蹲礼 。 体育游戏方面 : 达斡尔原有曲棍球、射箭、赛 统,而向现代文化靠拢。 马、颈力 、拉棍 、陶力棒、摔马跤、包克棋等体育 再次 ,没有民族文字是文化难以保留的阻碍之 项 目。娱 乐有 “ 哈涅 棵 、嘎 拉 哈” 。如在 上个 世 纪 达斡尔族是一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许 多民族的历史都是以说唱形式传承下来的,这就为 6 0 — 7 0 年代 , “ 摔马跤” 、 “ 嘎拉哈”曾在达斡尔人 与满族、汉族中间盛行 。现在,曲棍球、射箭、赛 民族后代了解本民族历史文化留下诸多不便。没有 马 、颈力 、拉棍 、陶力 棒也 只有在节 日中能够展 现 文字,就没有历史的记录 ,就不会有丰富的文化传 他们 的魅力。现在一些 民族小学体育课中融入了一 统保留。 些民族体育项 目, 这对达斡尔族民族文化起到了一 第四,生存环境的变化与民族人 口比例不均衡 也是民族文化难以保 留的重要因素。民族传统文化 定的保护作用 。 服饰文化方面 :由于汉族服装便于在 田间作 大多是与原始落后的农耕 、渔猎文化相伴而生的, 业 ,达斡尔人普遍穿着汉装。现在只有在本 民族重 现代化 的经济发展模式打破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 大节 日时,他们才穿戴 民族盛装参加节庆。一般在 也就打破了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致使建立在 农耕狩猎经济基础之上的文化由于失去经济的支撑 日 常生活中很少看到鲜艳的民族服饰。 少数民族群众每天 日常的工作 、 宗教信仰方面 : 达斡尔族信仰萨满教 ,祭祀在 而出现新的改变 。 民族生活中占一定 比 重 。除夕夜祭祀与香魂传递祭 学习、经商贸易必须面临众多的非本 民族人 口,因 这样 敖包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 ,萨满教被作为封建迷信 此他们为了生存 ,必须融入主流社会群体 中, 落后与腐朽文化的代表被批判废除。随着最后一个 就冲淡了民族文化传统。 萨满 去世 ,现在 黑龙 江地 区的达斡尔人 聚居地 已经 三、现有状态 下少数 民族 文化保持 的几点意见 看不到萨满教的影子 。 首先 , 在民族文化的保护上要坚持社会主义文 从上述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 宗教信仰方面 与语言是文化中流失、濒于湮灭的重灾 区; 建筑风 化原则,以建设先进文化为 目的。对历史进步起到 格在历史的继承方面有 了新发展 ,注入了新时代气 积极推动作用的文化 ,我们还是主张保护起来 ,要 息 ,打上了新时代烙印;而传统的礼仪与民俗随着 通过凝固历史、还原生活的态度,通过影像 、博物 使历史发展的脉络不被 时代的变迁 ,留下 的已为数不多了; 服饰与饮食文 馆等保留历史发展的链条 , 人 ��
达斡尔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化艺术遗产保护工作 已初见成效 。 对于今后 的传 承和保护工作 , 笔 者 有 以下 几 点建 议 : 第一 , 首先我们要明确保 护什么 、 传承什么 、 发展什么 , 把保
问文化 的传承与发展 贡献力量 。
★本 文是 2 0 1 3黑龙 江省 艺术 科 学规 划青 年 项 目《 达 斡 尔族
有 自己的语言 , 但没有 自己的文字 , 现如今普遍使 用汉文 。在漫 长 的历 史 发 展 过 程 中 , 逐 步形 成 了具 有 民族 特 色 的 、 多 彩 多 样 的
教学方法上结合实际 。 在教学过程 中不断 向学生渗透 , 在寓教于 乐中使 学生接受 民间音乐 。
音乐文化 。 达斡尔族 的民间音乐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为一体 , 是生 第 五 ,在 自然环境优美的达斡尔族聚居地大力发展旅游 产 活 的真实写照 , 内容 丰富, 风格 独特 。 达斡尔族人民从古至今“ 能 业 , 利用“ 敖包会 ” 和“ 库木勒” 节创建知名 的人 文和生态旅游 区, 歌善舞 ” , 民间 曲调丰富多彩 , 有类似于汉族 的民歌 、 小调类的山 使 全国乃至全世界更多的人了解达斡尔族的文化 。在发展 文化
黑龙江省 的达斡尔少数民族 主要 聚居在齐齐哈尔市梅里斯
区, 具 有 悠 久 的 历史 文化 传 统 和独 具 特 色 的 民间 音 乐 。 达 斡 尔 族
第 四 ,在 基 层 学 校 选 择 教 师 进 入 艺 术 类 高 等 院校 进 行 学 习 和 研究 , 使 基 层 教 育 工作 者 从 理 论 上 更 了解 和 掌握 民 间 音 乐 , 在
重要性 。并在经济上给与一定的扶持 , 将此项工作 长期 、 有效 的
进行下去 。
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保护是一个 有开始没有结束 的工作 。对 于祖辈 留下 的一份厚重的文化财富 , 现代人有责任 、 有义务将它 们加 以保护 , 并传 承给后人 。非物质遗产 的保护 , 应该说不单纯 是政府一个部 门的事 , 而是社会各界都要关注 , 建立非物质文化 保 护空间 , 政府加大资金投 入 , 鼓励 年轻人学 习非 物质文化 , 潜 心研究非物质文化理论 ,不要让先 辈留下的文化财富遗失在我 们这代人手里 。
达斡尔族乌钦

艺林漫话 ┃ The art circles达斡尔族乌钦■ 高 源达斡尔族是源于黑龙江流域的游牧渔猎民族,现在主要聚居于松嫩平原的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鄂温克族自治旗一带,有四万多人口,其语言系蒙古语族,没有本民族文字。
达斡尔族在历史上骁勇善战,并且能歌善舞,乌钦是该民族的传统说唱艺术,它与赫哲族的伊玛堪、鄂伦春族的摩苏昆,被称为黑龙江少数民族三大说唱艺术。
乌钦在历史上传播广泛、影响深远,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乌钦借自满语,是清朝时期由达斡尔族文人用满文或蒙古文,采取韵文诗或散文诗的形式创作的民间口头说唱艺术。
乌钦曲目相当丰富,传统曲目有短、中、长篇之别。
说唱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神话故事、童话和传说等等。
传统的乌钦由单人说唱,没有乐器伴奏。
后来,有的乌钦艺人用“华昌斯”(四胡)自拉自唱。
乌钦说唱是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一人说唱或自拉自唱。
乌钦唱腔所用的曲调与达斡尔族民歌扎恩达勒和群众性歌舞哈库麦勒中演唱的民间歌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曲调是与扎恩达勒和哈库麦勒共同拥有的。
乌钦的唱腔由许多支曲调构成,但在传统曲目的具体运用中,这些曲调既不成套也不联缀,而是每篇曲目从头至尾仅用一支曲调,依据演唱内容及唱词的需要变化着反复叠唱。
乌钦说唱的曲调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小段小唱型、长篇叙事歌型、吟诵调型。
这三种类型的曲调一般不能相互混用。
小段小唱型所演唱的故事内容单一、篇幅短小,多为童话题材,如《小兔求饶》《母鹿别情》等。
曲调朴实而简单,曲体规整而紧凑,有的甚至是个单句子。
演唱中基本没有说白,完全靠单支曲调一气呵成。
长篇叙事歌型通常是演唱长篇故事的,其中《少郎与岱夫》《德莫日根》等曲目各有专用曲调,而《口迪哥哥》则通用一般民歌的曲调。
这种类型的乌钦很少一唱到底,经常采用的是唱一段说一段的形式。
吟诵调型的曲调为乌钦所独有,其似说非说、似唱非唱的特征明显不同于前两者,因而成为乌钦唱腔中具有代表性的主体部分。
达斡尔族的风俗习惯及来历习俗

达斡尔族的风俗习惯及来历习俗达斡尔族的风俗习惯及来历习俗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扎兰屯市、阿荣旗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梅里斯区、富拉尔基区(主要居住在罕伯岱村、洪河村、全和台村、海雅屯)、龙江县、富裕县、嫩江县、辉县;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
是古代契丹后裔。
达斡尔族有风俗习惯?中国少数民族达斡尔族的来历习俗达斡尔族的民族起源因为达斡尔族没有文字,只能靠口述来传承历史,清朝以前的历史已经无法考究。
但是根据达斡尔族传说及达斡尔人与契丹人生产、、习俗、宗教、语言等方面的对比研究,史学家大多认为达斡尔族属辽代契丹的后裔,而也有部分学者认为达斡尔族是由当地土著先民发展而来。
利用DNA技术的相关实验表明,契丹与达斡尔族有最近的遗传关系。
达斡尔族传说几百年前,一支契丹军队来到这里修边堡(边堡是达斡尔特有的词汇,是指一种类似长城的建筑),从此便在此定居下来。
这支军队的首领叫萨吉尔迪汉,就是达斡尔的祖先。
近代的争议达斡尔族的来源,学术界曾有过争议。
主要分歧意见可分为土著说与契丹遗裔说。
持土著说者认为,达斡尔人最初分布的黑龙江及精奇里江河谷,隋、唐时是室韦各部的分布地,当时已有一些部落向中原王朝通贡。
以后辽、金、元各代都在这些地区行使管辖权,明代曾于达斡尔族在江北的旧居地带建立托木河、卜鲁丹河等卫所,故达斡尔族应是黑龙江以北土著民族的后裔,与隋、唐时室韦某些部落有很深的渊源。
另一些人还根据达斡尔族关于其祖先曾建“黑水国”的.传说,认为其族源和隋、唐黑水部某些部落有关。
持契丹遗裔说者主要是根据语言、历史传说及某些习俗与辽代契丹人有相同的特点,认为达斡尔族的祖先是契丹人的一支,于金灭辽时北迁至黑龙江以北,发展为达斡尔族。
DNA技术揭谜专家们先在四川乐山取到了契丹女尸的腕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取到了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牙齿、头骨;在云南保山、施甸等地采集到“本人”的血样;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和几个旗和县提取到了达斡尔、鄂温克、蒙古族和汉族等人群的血样。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达斡尔族文化研究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达斡尔族文化研究摘要:达斡尔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少数民族,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是达斡尔族人世代生活繁衍的聚集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本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化,传承着达斡尔族的民族精神也记述着达斡尔族的民族历史。
达斡尔族世代传承着宝贵的民族文化,并在传承的同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融合时代性与民族性,与其他各民族共同构建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大厦。
关键词:黑龙江省西部地区;达斡尔族;民族文化“达斡尔”一名最早见于元末明初,意即“开拓者”。
达斡尔族人的先民分布于外兴安岭以南至黑龙江北岸的河谷地带。
17世纪中叶以后逐步迁到嫩江流域,他们以种植业、畜牧业、渔猎业为生。
黑龙江为达斡尔族人世居地,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达斡尔族人口数量在56个民族中居第33位,现有人口13.24万,其中43608人生活在黑龙江省,占我省少数民族人口比例2.46%。
生活在我省的达斡尔族人又有31800 余人生活在西部地区,约占黑龙江省达斡尔族总人口的73%,主要分布在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的卧牛吐达斡尔族镇、莽格吐达斡尔族乡;富裕县的友谊达斡尔族满族柯尔克孜族乡、塔哈满族达斡尔族乡,富拉尔基区的杜尔门沁达斡尔族乡等。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达斡尔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起来的达斡尔族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文学、艺术、宗教、体育、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
宗教文化: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崇拜和宗教信仰,达斡尔族的原始宗教为萨满教,萨满教是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之大成的原始宗教,自达斡尔族进入母系氏族社会直至现代医学普及至达斡尔族居住地的几千年时间里,几乎所有达斡尔族都虔诚的信奉着萨满教,每一个莫昆都有萨满来组织宗教活动,萨满是连接一个莫昆所有人的精神纽带。
作为人神沟通的媒介,在古代达斡尔族社会生活中萨满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对维护社会稳定,发展道德习惯方面都发挥积极的作用。
萨满举行的宗教仪式充满想象力、内容非常丰富。
达斡尔民族语言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研究

达斡尔民族语言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研究吴量杜安君(内蒙古自治区莫旗巴彦中心校内蒙古·呼伦贝尔162894)摘要达斡尔民族语言是达斡尔民族的核心,民族的灵魂和文化都需要其语言承载。
但是目前现状是达斡尔民族语言越来越与汉同化,本身没有文字可沿承,只是用记音符号来表示。
这种现状说明只要民族语言消失这个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也会逐渐的销声匿迹。
因此,本文以传承达斡尔民族语言文化为出发点,研究达斡尔民族语言在民族学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传承,主要研究对象为巴彦中心校全体学生,用汉字和记音符号记录达斡尔民族语言的发音,以此形成学校校本特色,使得当地达斡尔民族语言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
关键词达斡尔语课堂教学民族文化传承发扬中图分类号:G752文献标识码:A1达斡尔民族的分布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是达斡尔族三大聚居区之一,其他两个分别是黑龙江齐齐哈尔梅里斯区和新疆塔城达斡尔民族乡,在鄂温克族自治旗、扎兰屯市、阿荣旗等地也有少量达斡尔族居住。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达斡尔族人口数为132,394人,其中仅莫旗居住的达斡尔族人大约31,000人。
2达斡尔族语言使用现状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种,没有文字,少数人兼用满文、蒙古文和哈萨克文表示,但在后来的丁石庆《达斡尔族语言与社会文化》和苏都热·图木热编写的《达斡尔语会话本》中可以看到,都是使用记音符号、汉字标记发音。
而达斡尔语的延传方式只有口耳相传,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为汉授课程,汉语的广泛性和权威性对达斡尔语这个小民族语种是绝对的威胁,加上多民族杂居、联姻等原因,青少年越来越与汉同化,达斡尔语甚至濒于消亡。
我曾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达斡尔人进行调查,发现二十岁以下年轻人熟练使用达斡尔语的人在百分之二十以下,而只能听懂不会说和一点都不懂的人共占百分之六十多。
这些青少年几乎从小都学汉语,家庭中都很少以达斡尔语作为第一语言来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达斡尔族语言的传承教育研究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核心,它承载着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文化。
世界上无论哪个民族,只要民族语言消失这个民族的传统习俗和文化也会逐渐的销声匿迹。
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是我国三大达斡尔族聚居区之一,保持着很独特的民族风俗、民族歌舞和民族节日。
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通信的发达,新一代的达斡尔族青少年掌握达斡尔语的越来越少或者是越来越不熟练,大多数年轻人是在以汉语为母语的环境下长大的。
这种在达斡尔本族人之间使用和掌握达斡尔语的衰退现象越来越明显。
因此,本文以传承达斡尔族的语言和文化为出发点,以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为对象,研究了达斡尔族语言的传承教育问题,以使我市优秀的达斡尔文化发扬光大。
标签:达斡尔语;传承;教育;民族文化我市的梅里斯区是唯一位于市郊的民族区和典型的农业区,距齐齐哈尔西仅20公里,具有成为我市特色民族文化品牌的文化特点和地理优势。
本文以传承达斡尔族语言为中心,具体研究和分析我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的民族语言教育问题。
1 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达斡尔族的分布及特点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民族区是达斡尔族三大聚居区之一,其他两个分别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新疆塔城达斡尔民族乡。
由于我市梅里斯区达斡尔族人口相对比较集中,达族人口数量较多,彼此之间的接触比较频繁,存在良好的语言文化环境,因此我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还较好地保存和使用着母语,母语使用能力与我国其他的“小”少数民族相比要强很多。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市梅里斯区达族人民与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达族母语文化的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和影响,许多青年、少年和儿童不再学说达斡尔语,而是普及和使用汉语并把汉语作为母语教育下一代。
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不得不担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依照这样的趋势来发展的话,未来达斡尔语是否会和我国其他小民族语言一样慢慢消失吗?2 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达斡尔族语言使用现状为了掌握我市梅里斯区达斡尔族语言使用的现状,笔者同几位项目组成员深入梅里斯区达斡尔族聚居的乡镇和村落进行实地调研,先后对300多人次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年龄分布大约为二十岁以下53人、二十岁到三十岁68人、三十岁到四十岁46人、四十岁到五十岁78人、五十岁以上65人。
调查的人口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地方:包括梅里斯区政府附近的商业城区、梅里斯乡齐齐哈村、雅尔塞镇哈拉新村、卧牛吐镇河西村和莽格吐达斡尔族乡。
下面具体介绍一下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达斡尔族语言使用状况的调查结果。
2.1达斡尔族语言使用能力有着地域差异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地处松嫩平原西部,嫩江右岸,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农业区。
全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4.3%。
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是全国5个市辖民族区中惟一的达斡尔族区。
全区总人口17.1万人,其中达斡尔族人口1.2万人,绝大多数分布在梅里斯区下属的乡镇民族聚居区。
不同的聚居区内达斡尔语的使用能力有着明显的不同。
由于梅里斯区政府附近的商业城区离齐齐哈尔市区较近,交通便利、信息畅通,并且多数与汉族杂居在一起。
因此,达斡尔语使用的频率非常低,人们在公共场所、办公地点、商务活动、学校课堂的通用汉语。
这一区域的达斡尔族人掌握本族语言的能力最低,多数人只能听懂有限的句子不会说,还有一些年纪小的人完全不懂这种语言。
齐齐哈村始建于清朝顺治年初,是嫩江流域比较古老的达斡尔族村之一,与齐齐哈尔市区一江之隔,距市区9公里。
目前该村达斡尔族人口数量占全村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三十多。
由于齐齐哈村与市区较近,交通便利并与汉族杂居,多数人是掌握两种语言的双语人。
雅尔塞镇哈拉新村位于齐齐哈尔市北靠嫩江支流,隔嫩江9公里。
哈拉村建村己有300多年的历史,由于一九九八年嫩江暴发特大洪水,使哈拉村受灾严重。
在此之后,哈拉村重建了旧式的达斡尔族房屋和庭院,并将达斡尔族传统的生活方式进行还原,用以接待大量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到此观光旅游,人称“哈拉新村”。
村民与外界接触联系非常密切,日常交流和学校教学通用汉语,达斡尔语只是在家庭中与只会本族语的老辈人交流时使用。
河西村隶属于卧牛吐镇的管辖,位于齐齐哈尔市东北方32.5公里处,由于其处于阿伦河西岸,因而得名河西村。
河西村人口不多但是达斡尔族人口占比很大,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河西村是达斡尔族语言保存相对较好的村之一,主要原因是该村的达斡尔族人口密度较大、当地村民与外界来往较少、该村村民的民族意识较强并且一直控制汉族人口的迁入。
莽格吐村是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最偏远的一个少数民族村,距市区约70公里,人口稀少仅1300余人,其中达斡尔族村民占百分之九十以上。
莽格吐村的古老民族艺术在这里有一定的基础,为保护本村的文化遗产还成立了达斡尔族舞蹈“哈肯麦”和说唱曲目“乌钦”表演队。
村民的达斡尔语掌握能力很好,本族人交流时的使用频率较高,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十岁以下儿童也能说比较熟练的达斡尔语。
2.2 达斡尔族语言使用能力有着年龄差异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达斡尔人调查得出如下结论:二十岁以下年龄组中熟练使用达斡尔语的人占百分之二十以下,而只能听懂不会说和一点都不懂的人共占百分之六十三。
这些人几乎从小都学汉语,很少人以达语作为第一语言来学习的。
二十岁到四十岁的年龄组中有百分之六十的人能熟练使用达语,不懂和不会说的人只占了百分之二十五左右。
四十岁以上的人几乎都能使用达斡尔语进行交流。
同时,年长的人掌握的词汇数量比年轻人要多很多。
二十岁以下的年轻人有很多是以汉语为母语的环境下长大的,在全区的学校授课中,几乎都以汉语来授课,达斡尔语只是辅助手段。
五十岁以下的人很多是既会用汉语又会用达语的双语人,他们在与年长的人对话时用达语而与晚辈对话时多用汉语。
2.3 达斡尔族语言的使用受到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一种语言的形成,是由这个民族的日常生活、居住环境和生产方式等方面决定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更迭变化也会影响这种语言的演变进化。
早期的达斡尔族人多是选择临江而居,主要的生产方式和食物来源是渔猎。
因此,早期的达斡尔语中多是各类鱼的名称、鱼身上部位的名称、各种捕鱼工具的名称和与捕鱼方式有关的各种动词。
同样的一些常见猎物的名词,比如各季袍皮的不同说法、区分不同鹿茸的词汇等等。
后来随着人们从渔猎的生产方式逐渐转变为畜牧业和农业,并采取了定居的生活方式后,语言也随之产生了变化。
人们渐渐地淘汰了一些不常用的渔猎类词汇而加入了很多与畜牧业和农业生产有关的词汇。
对一般会说达斡尔语的人来说,基本上都可以叫出牲畜、农具、农作物的名称。
而对于早期鱼类的区分和猎物类的词汇只有个别年长的人知道一二以外,其他人几乎无人能使用这些词汇。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对于一些与旧有生活方式有关的词多己被人遗忘。
比如,早期人们所穿的皮衣、皮靴的各类名称以及一些原来用作食物的野生植物的名称,随着人们与之接触的减少,所知到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人们只是善于使用眼前能用到的有限词汇,人们对达斡尔语词汇所掌握的数量越来越少了。
3 达斡尔族语言及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与发展由于达斡尔族人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报纸、图书、票据、印章、说明书、广播、电视等等都是用汉语文字书写的。
如果不懂汉语,就无法获得信息,无法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无法与外界进行沟通和交流。
因此,汉语的广泛性和权威性对达斡尔语等小民族语种是一种绝对的影响和威胁。
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来加强达斡尔语的教育:第一,大力宣传和弘扬达斡尔传统文化,将达斡尔族特色的那达慕大会及敖包大会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文化推广出去,使本民族的青少年以自己民族特色文化而自豪,积极自主的学习达斡尔语。
第二,应该加大达斡尔民族中小学开设民族歌舞和乐器的课程,尤其是传统的说唱音乐包含了大量达斡尔族传统语言,使民族文化遗产有青年一代的传承和发扬。
第三,大力营造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语言学习环境,在只讲汉语的家庭中加入达斡尔语的交流,尽量避免一个家庭中的孩子只有汉语做为语言学习的母语,要知道将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传给下一代是每个达斡尔族人民的责任。
4 结语本文详细分析了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达斡尔族的分布及特点、达斡尔族语言使用能力的地域差异、达斡尔族语言使用能力的年龄差异、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对达斡尔族语言使用产生的影响和达斡尔族语言及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与发展。
使我们认识到如何在汉语的影响和威胁下传承和保护达斡尔语,进一步保护达斡尔族的传统文化,对我们齐齐哈尔市民族文化遗产和我国的民族文化多样性都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丁石庆.达斡尔族语言与社会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2〕乌力斯·卫戎.齐齐哈尔达斡尔述略〔M〕.哈尔滨:黑龙江出版总社,1987.〔3〕终冬.中国东北史〔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4〕满都尔图.达斡尔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5〕沈斌华,高建纲.中国达斡尔族人口〔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6〕戴庆厦,关辛秋.三家子村满语使用情况个案调查〔A〕.戴庆厦.中国濒危语言个案研究〔C〕.民族出版社,2004.〔7〕Enhebatu(恩和巴图).达斡尔语词汇〔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4.〔8〕Sun,Hongkai. “ Ranking of the Chinese Ethnic Languages in Terms of Their Vitality.”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28 (5),September 2006.〔9〕Lenore A. Grenoble and Lindsay J. Whaley,eds. Saving Languages: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Revitalization. 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