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与仁寿话
四川方言与普通话的对照

四川方言与普通话的对照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下面是XX方言大全栏目收集到的四川方言与普通话的对照,希望能够帮助你去了解更多的地区文化特色,认识方言蕴含的文化艺术。
●瞎块儿、奇猫儿:田鸡●赖格宝:蛤蟆●鱼曲儿:泥鱼●巢冲:蛲虫●花姑娘儿:七星螵虫●偷油婆:蜚蠊●雀雀儿:鸟儿●照鸡子、叫机儿:蟋蟀●雷公虫:蜈蚣●猴狮儿:刀螂●我屋内中的,堂倌,娃儿他妈:这个男子的妻子儿女●右客:女人,带有贬义●男客:男子,带有贬义●涮罐子:大吹法螺,吹牛皮皮或嫘Φ囊馑?●日*白:吹牛皮皮,瞎聊,胡侃。
●空了吹:少在这儿瞎说。
不要再吹牛皮了,没人信你!●豁别个:骗另外的人●别个:另外的人●脚杆:腿脚●你虾子不胎害:骂另外的人不晓得好歹●连二杆:人的小腿●趴听觉:男子没骨气,惧内。
在成都的确有一种自桥式起重机改装的汽车叫做这个姓名。
然而引申出来也有“惧内”的意思。
●龟*儿*子:骂人的话,标准的四川语言,指人落生低贱。
很很长时间候只是用作口头禅,用来增强语气。
●改手:上厕所●梭叶子:形容女人不检点的话语。
窑姐儿和生存风纪非常不好的女人●冲壳子:吹牛皮●干猴狮儿:形容独自一个人瘦削●操油说:指独自一个人讲话油腔滑调●直见滴(dia):指液状物一直不已的滴●走人户(普通读fu):去亲友家串门子●猎巴骨:排骨●飞辣、焦苦、min甜:非常辣,十分苦,相当甜。
(私人感到这个比汉语的标准语表现形象具有活力得多)。
●不存在:运用频率颀长,表表达想法思也很广的一个词。
没有问题,小事物等等,分语境意思太广,呵呵,我说不全啦。
●[he](用英语国际音标发音):很,十分。
●狗的:“狗*日*的”的快读。
这个词在四川话中,特别在重庆话中是口头语了,普通没有骂人的意思。
重庆女子有时候说夫婿都说“我们那一个狗*日*的”,说孺子“小狗*日*的”。
普通是加重语气的力量,着重提出语气,发狠。
四川方言

四川方言弄点儿大家开开心:打梭边鼓(偷懒)勾墩子(屁股)骑马片(卫生巾)后脑抓抓(后脑勺)捡抹合(得便宜)抹多(很多)舅子老表(三亲六戚)阴生子(不出声的人)办酒(结婚)捡欺头(占便宜)走期(阴阳先生到丧家挣钱)两头走奔(同时从不同方面遭受损失)讨口子(乞丐)撇脱(干脆)打捶(打架)滚刀皮(流氓无赖)小脑壳(弱智)打标枪(泻肚子)打啵(亲嘴)鸡公踩蛋(公鸡与母鸡交配)鸡公蛋(受精蛋)憋起牯牛下儿(强人所难)火炮(鞭炮)掩人(羞人)掩住打(感觉十分尴尬)醒打(蛋变质)晴打(木头腐朽)吊(三声)不里希(爱逗弄别人)干爷子(岳父)干妹儿(未婚妻)洋马儿(自行车)难缠(难以对付)呸(三声)治(武力收拾)投(三声)人(打人)卖桃子(在外游荡)装处(故作姿态)臊活皮(丢人现眼)翻脚板贼(奸夫)伢猪儿(仔公猪)奶结子(仔母猪)脚猪子(配种猪)稀流趴(极软)岩间(傍里)刻细包儿(膝盖)昂苦(极苦)螺丝拐(脚踝两侧的骨包)昂梆(说话语气重)熬排(刁难)傲瓜裂壶(桀骜不驯)波蛛子、巴蛛子(蜘蛛)把把(大便)杵实(过分老实,做事不会变通)梆硬(极硬)棒老二(强盗、土匪)朗们的(怎么了)抱鸡母(孵儿的母鸡)悖时(倒霉)赏孤(迷信,救济孤魂野鬼)绷筋(吵架)甭(三声)嘴儿(吻前突)别(四声)崖(跳崖)擦(三声)利(泼辣)草狗(母狗)灿头波咯(背地坏事的人)藏(四声)一藏的(走路极慢)碜牙巴(异物碜牙)死疙瘩(死结)脚板(脚掌)屁巴骨(屁股)踩滩(涉水过河)孱筋(肉筋)敞豁豁(没有关、锁)超耸(二声)(显饿相)抄煎(训斥,骂一通)昌烟子(妇女血崩)吵(四声)客(谢客之餐)抄(四声)一下(翻一下)扯拐(出故障)车(四声)身(转身)扯筋(吵架)冲(四声)气(斗气)出礼花(放烟花)一chua(一声)(一束)Chua(二声)巴胡儿(浅胡须)Chua(三声)皮(剥皮)干踹(四声)(一毛不拔)打窜窜(一声)、打捞窜(走路不稳)戳go闹(说扫兴话,揭隐私)次(一声)人(热乎某人)从(四声)一哈、凑(一声)一哈(推一下)簇lia皮(蹭掉皮)爨(二声)火(烧火)Co(二声)谷子(往容器里装稻谷)撮一顿(吃好吃的)一打(二声)(一摔)打闷窘(一声)(悄悄做坏事)待诏儿(理发师)胆一哈(文火煮一下)淡热(事前被大家看好的事情发展并不理想)挡子(银幕)刀儿匠(屠工)倒人(害人)倒转(反过来)倒拐子(胳膊肘)盯(二声)起(对峙,互不相让)盯(二声)的、卯的(仇的)锭子(拳头)动(二声)钱(乱花钱)短倒(拦住)对头(正确)夺果果(用棒捅树上的果)耳巴子、耳使(耳光)恩(二声)人(坐睡时身下有异物,感到极不舒服)摁(三声)子手(强硬的对手)耳搭、料搭(扔掉)二杆子(衣着举止不合众意之人)塌塌(地方)踏削(挖苦、诽谤)踏(三声)一踏的(走得太慢)翻精倒拐(做事主张改变多)嘎(三声)嘎(肉)该悖时(活该倒霉(幸灾乐祸))干(四声)干(隔离物)杠杠(线条或限制条件)杠子(抬重物的大木棒)梗人(食物吃时不易下咽)梗食病(食道癌)沟子、沟墩子(屁股)狗得很(吝啬,没有人情味)鼓眼儿(眼睛大或眼球外突)刮刮(削皮工具)瓜娃子(长相有些滑稽或做事现丑的人)怪门吊(三声)眼(奇怪,不可思议)广子石(鹅卵石)逛是(全是)锅盖儿(卫星接收天线)哈(三声)儿(有智力障碍)一哈(四声)儿(一会儿)憨起一坨(没精打采)憨一哈(四声)儿(煮饭小火焖一会儿)吭(三声)得很(畜生呼吸急促)号打啦(某人已有男朋友)哄(四声)水(泼水)喉(一声)子(哮喘病人)猴急(性急)怀肚婆(孕妇)鸡公(公鸡)鸡母(母鸡)架架(背心)夹舌子(口吃病人)假巴意思(假心假意)叫人(蜂类蛰人)尖得很(十分聪明)贱得很(好动,爱把弄)将(二声)庄稼(践踏庄稼)奖起(施以小惠使顺从)焦人(让人焦急)筋绷绷(吵架争论时显得理直气壮的样子)窘(二声)背背、扛背背(驼背)居、咂(吮吸)捐起(蜷缩)倔(二声)得很(性格倔强)诀人(骂人)诀架(吵架)撅(三声)的(变形;关系僵)咖咖、掐掐(角落)抗(三声)倒起(用盖盖住)扣(二声)倒起(翻转放置)炕馍馍(烙饼)尻罗拐(瘸腿)孔饭(蒸饭)抠批缩眼(极端吝啬)扣(一声)扣(扣子)改扣(一声)扣(化解矛盾)枯起垮不起(承受不住)垮皮(剥皮)垮男人(女人傍大款)大垮、垮垮、垮湾湾(大腿内侧)款倒起(约束)矿耳使(打耳光)傀肚子(用膝盖顶肚子)捆(二声)的(整个)科倒(暂且放置)烂龙(不讲卫生,不整洁)浪(一声)得很(很瘦)朗谷子(装稻谷)捞们(故意)撩(一声)子(特意)闹人(有毒)棱盖(田间土埂)俩(二声)皮(脱皮)俩(一声)桑叶(用抹的方式快速摘桑叶)穿连裆裤(立场一致或有相同利益)狗连裆(狗交配)叫食(母畜发情)练叫、走草(动物交配)了(三声)搭(烧了)淋(四声)起(用胶性或粘稠物糊,封堵)淋(四声)雨(久雨)柳倒说(不住地对别人说)裸皮(行动迟缓)咯茄把(四声)儿(最后一个)录的(发呆)峦不转、哈不开(支撑不了局面)起麻子、麻批、花花(女性,母性生殖器)锤子、鸡儿,吊(三声)、烧(男性,雄性生殖器)棉子(村妇之间相互谑称为×棉子)日批(男女性交)茫(一声)茫(乳房,乳汁)满脚板(扁平足)毛得很(脾气暴躁)闷得很(傻得很)闷打啦(满了)米米(粒状物)密(四声)儿头(潜水)棉筋(惰性)咩咩儿(最小的)乜(三声)一坨(掰一块)皿一口(尝一口)馍馍(馒头,饼)娘娘(舅母)幺幺(幺爹或幺姑)×老子(×姑或×姑父)娘慌老子(呼天抢地)捏钻包(吝啬鬼)拗一拗地(胖人走路,行动不便的样子)欧得很(炫耀,摆架子)趴和(柔软)趴(三声)倒起(低头或躺下)趴(三声)远些(滚开)清平话(男女婚嫁前的协议)绊(pan)绊(鞋上的扣)乓臭(极臭)碰香(极香)膀(pang三声)拢(合算或推器物使靠拢)庞(三声)个包(碰个包)跑油(汤上浮油)情抠(情愿)痞拾(不爱清洁)清气(新鲜)瓢锅儿(勺)撇脱(干脆、爽快)吊茄带(子宫脱垂)吊脏(四声)(直肠脱垂)撇(四声)得很(极差)陪奁(嫁妆)叵倒整(拼命干)打发女(嫁女)接媳妇(为子完婚)耙铺(铺床)桥的(不平)茄和(害怕)老人婆(丈夫之母)走老人婆屋去(女子嫁人)瓤得很(身体软,无力)惹子(苍耳类靠动物传播种子的植物)密心子(呼吸顶)容的(极软)懒批懒吊(三声)(懒人)闪我,肉我(骗我)Rua(二声)面(和面)球搭(死了)Rua(四声)的(动摇不稳固)寡鸡蛋(孵儿失败的鸡蛋)撒(二声)尿(尿床)喉腮(咽喉)丧德(可怜)扫(四声)扫(用高粱秸做的厨房用小刷)森(四声)屁(放屁)攒言子(说歇后语)不爱缩(不舒服)纱(四声)开(撇开)山(二声)一哈儿(等一会儿)臊皮(丢脸)舍污(骂人:娼妓)司娘子(巫婆)先生(老师,医生)改手(大小便)耍朋友(谈恋爱)吊甩甩的(不稳定,没定准)Shui(一声)起整(努力干)水得很(狡猾,不可信)耸干饭(吃干饭)俗起(缩起)梭不脱(跑不了)Tai(三声)干部(大领导)Ten(四声)ten(小阶)舔批lia(三声)球(奉承巴结)Tie(三声)肚子(大肚子)偷人(偷情)卖批(卖淫)Tuan(三声)拢(收拢)Tuo(三声)起(吊着)汪连(极度瘦弱)虾打(抢了)Xia(三声)肉(分割肉)下儿(生崽)木头(棺材)揩沟子(擦屁股)冲(四声)壳子(说假话)行头(工具)苞母杆(玉米秸)幸头瓜(三声)实、神活弄子(不庄重)幸起(按兵不动)哥老倌(兄长)雄起(打起精神,赢得喝彩)Xiu (二声)烦(烦)Xiu(三声)人(冷嘲热讽)宣宣(猪四肢连着的大块瘦肉)晕丧(一声)(烦扰)莫眼子(没前途)窑裤(内裤)挑脑壳(妻姐妹的配偶)脑壳(头)两爷子(父子,父女)两娘母(母子,母女)两口子(夫妻)抱烟子老汉儿(刚显老态的男人)院路(绕道走)约倒、冤倒(屈曲,不舒展)嘴za(一声)(爱说三道四)干指拇儿赞盐(白得好处)Zang(二声)烂(打烂)躁咬(想挨打)筋打、怎搭(起裂纹)丝印(裂纹)Zan(三声)一哈(移动一下)掌倒(扶住)着(zhao二声)打(犯事)逗猫惹臊(惹是生非)支儿炸舞(挑惹是非)钟砣子(打拳头)帚架子(摆架子)Zhua (四声)子(干啥)Zui(二声)娃子(贼)Zou(一声)起一坨(愁眉苦脸)Zuan (三声)一顿(请别人吃饭)锥得很(做事过火)见尽(斤斤计较)搭扑爬(面朝下倒下)绊仰绊(背朝下倒下)走人户(作客)送情(送礼)默倒(念着)光波罗(光头)苕闯闯(淘苕杵具)趴脑壳(作不了主的男人)趴耳朵(偏听妻言)各业(起纠纷)涮坛子(耍贫嘴)肚囊皮(肚皮)背梁筋(脊梁)惊风活闪(神经兮兮)叉腰八髂(双腿大幅分开)四仰八叉(躺在地上,四肢伸展)同柴(砍柴,特指从树上剔枝)打忘逛(走神)翎膀(翅膀)猫骨锤娃儿,岁娃儿(小孩子)毛炸骨碎(心惊胆战)混帐打捞蹿(极混蛋)Pia(三声)耳朵(耳朵低垂)名堂(意思)莫名堂(缺修养)井倒说(反复地说)敌住整(不停地整)井他(让他)驰驰走(快快走)趱起走(搬走)姑倒(蹲下)古倒、降倒(态度,语言咄咄逼人)古吃霸赊(硬逼)萝卜英子(萝卜叶)急壳子(鲫鱼)上梁(农村新房落成仪式)挝梦脚(做梦)发梦冲(说梦话)婆娘(妻子或妇女)洋咪咪、闪(二声)咪儿(蜻蜓)乌老二(蛇,乌梢蛇)心凶(爱算计别人)耍心胸(使诡计)扯筋各业(吵架)上门(到丧夫女人家当丈夫)抱儿子(倒插门女婿)女子疙瘩(女孩子)电灯泡儿(男女朋友相处时的第三者)蹄壳子(蹄子)猪叉叉(猪蹄)卵子(睾丸)扯闪(闪电)扯闪搬(食言误事)扯把子(撒谎)丁丁儿、低低儿(一丁点儿)低低儿大(很小很小的)走下坡坡路(走霉运)签儿桌(书桌)胎胎(抽屉)鼓子(屉锅,钢精锅)整亏亏、整冤枉(对人使坏)瓜娃子(长相有些滑稽的人)鬼驴日毛的(诡计多端)讨人嫌(惹人烦的)千烦(胆大)乖毛儿(刘海)披(pei一声)毛儿(女人留短发或头发不束)冒皮皮(充行显示自己,哗众取宠)巴骨癞(不能摆脱的麻烦)打上快、看笑神(幸灾乐祸)打喝嗨(打哈欠)打奋清(打喷嚏)眼陆古当(眼泪汪汪)铺盖膛子(被子)棉絮(棉被)白脸火石(不听劝告)莫名倒路的(说话做事不合众意,丢人现眼)响响(小孩玩的能发声的小物体,多由植物做成)白墨(粉笔)拦猪、拦牛(给猪牛配种)一家伙(一下子)两个三娃子(迅速地)安登(安置或准备)办夜(死人发丧)宠尖婆(告密者)弯头就拐(弯弯曲曲)挖窝儿油、夺洞洞鱼(找小便宜)挖生肉(吃老本)偏分(过分,怎么)炸肢炸佤(孕妇四肢较平常伸展的样子)歇房屋(卧室)门客(女婿)夜猫子(喜欢熬夜的人)野猫子(脸花的人)牛弯人(牛用角顶人)沙牛(母牛)双幺猪儿(小猪)关住起(共同)果母子(水果)三脚猫(爱跑的人)气包卵(疝气)三麻两逛(三两下)地牯牛儿(陀螺或矮人)橘柑儿(柑橘)搭钩子(扁担两端挂桶的钩)裹肚子(肚兜)弄们起的(这样的)不格歪(霸道)三只手、钳工(小偷)帮龟(qiu)儿(当下手)包口飒瓦(狼吞虎咽)东西蛇搭(物品丢了)癞茄包(癞蛤蟆)下矿(下葬)打井(挖埋葬死者的坑)过礼(帮新郎从新娘家抬嫁妆)新客(新娘子)狗往外头咬(胳膊肘往外拐,给外人撑腰)拽沟子(扭胯,扭屁股)黑蟊子(墨蚊)火匣子(小棺材)打参桶(打谷时两组人轮番作业)巅巅(尖儿)滑肚子(拉肚子)扇阴风,点鬼火(出馊主意)舷舷(边)坛聘子(坛上盛水的盘)Dong(二声)大(极大)屎巴肚(大肚子)惨忽子、忽儿马子(突然间)莫名倒路地(让人不明白)核桃公爷(做事不主动,需别人支配的人)蛇背股(蛇交配)桠枝(树枝)倒牵牛(母与子有奸情)老鼠打洞(淋巴结核)垭合(山口)羊活儿(青菜等的嫩芽)身上来搭(月经来了)落月(生了孩子坐月子)打三朝(zhao)(祝贺小孩出生满三天,现多满月时进行)说山话(说脏话)收老(老人逝世)干革闹(疥疮)拖衣落食、衣食烂流(衣食不保)精巴子(光身子)精髂泠裆(下身赤裸)盐铲铲骨(肩胛骨)陆蚊子(苍蝇)吐高脚屎(呕吐)蚕克、伤蚕、饿蚕(馋)封诤(语言祝福或诅咒)灶孔(灶塘)支客司(司仪)虫吃牙(龋齿)奔奔(围脖)打秋(荡秋千)吃死(奔丧)上山、出去(死人入葬)还(huan)爬(蛮横无理之人)皮搭搭(皮影)大声武气、吼声喝道(大声地)血古淋当(鲜血淋沥)索巴子(粗绳)地千石(地基石)交粮(解大便)厂厂(漏斗或漏斗状的)苕果儿、苕得很(老土)强(jiang)拐拐(倔强的人)魁碗(大碗)莫章道(没道德)意林(主意)送亲(新娘女性至亲陪其出嫁)呀师(小气,娇气)Sa(二声)lia(撒娇)Sa(二声)pi(三声)(耍赖)歪得很(很凶,很厉害)肠肝肚腑(五脏六腑)鼻干(四声)子(鼻梁)独础础(短桩)偷婆娘(找情人)天棒槌儿、日轱辘棒槌(不怕事的人)缺巴齿,豁巴齿(缺牙)粪舀子(粪瓢)扫把(笤帚)猴子(螳螂)鹅包石(石块)挖旋(总想揩别人的油)柳标子(流窜犯)瓜溜(瓜瓢,水瓢)相因(便宜)连二杆(小腿胫骨)脚肚子(小腿肚子)楼挖索(自私,吝啬,贪便宜)经优(喂养)黄婆娘(蟑螂)司臭(馊味)铲锅巴(只看到结尾)。
四川话详解

四川话,又称四川方言、巴蜀方言,属汉语西南官话。
西南官话的主要使用地区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大部、湖南西北部、广西西北部的语言。
注1,大致包括西南官话成渝片(成渝话)及赤灌片(赤灌话)。
四川话目前约有1亿2千万的使用者,成都话是川剧和各类曲艺的标准音,但并不是四川省的标准方言。
事实上四川话从来就没有所谓的标准音,像广州话之于粤语,这是由于四川话本身就是由各地移民方言演变融合而成的。
历史宋代以前的四川方言和元代至今的四川话截然不同,依据宋代文献显示,当时的学者把四川方言与西北方言合称为“西语”,属同一方音语系。
蒙古人和女真人两次北方民族的入侵,给四川地区带来了灾难性的人口剧减。
到清朝初年,四川人口甚至不足五十万。
从1671年开始大规模移民,到1776年为止,105年内四川合计接纳移民623万人,史称湖广填四川。
现代四川话,就是在这次大规模的移&&动中形成的。
四川话特点音韵与普通话中声母的区别:大部分地区所使用的四川话没有平舌和翘舌之分,基本上把普通话中翘舌音念为平舌音,比如:"智商"普通话为[zhìshāng],四川话为[zǐsāng] 注 2 (音同“字桑”);"超市"普通话为[chāoshì],四川话为[cāosǐ](音同“操四”);"支持"普通话为[zhīchí],四川话为[zīci](音同“资瓷”)。
在四川话(但不包括成都话) 中以鼻音“n”开头的音节中,如果韵母不是“i”开头(如“i”或者“in”),则“n”都混淆为“l”。
如“南方”,四川话中音同“兰方”。
成都话的“n”在“i”前腭化为舌面鼻音。
音节中或末尾的鼻音大都能区分,而成都附近、眉山、乐山等地的前鼻音(咸山摄)弱化成鼻化元音,如成都中派“an”的发音为国际音标中的[ae~]。
音节“ing”与“in”跟大部分南方方言一样,完全混淆,统一发音为“in”。
仁寿方言考试,看看你能过几级?

仁寿方言考试,看看你能过几级?仁寿方言大全:动物系列、身体部位、动词、形容词太全了当门千—–对门边造孽——-可怜(北方指:做雀得4)刮毒——-不讲青衣(拨4官营长撩丧哈)木来头—–磨官细(拨4走后门纳种哈)巴不得—–飞场,渴望遮哈籽—–这样籽复力你——-麻凡你莽黑(儿)——-1会儿产尖航10—–自捉多琴铲铲———-求墙猫——-捉谜长灶门千——- 橱房动物系列:爪母儿(蚱蜢),格澡(跳蚤),恩啊子(知了),棋猫儿(青蛙),巢虫(蛔虫),偷油婆(蟑螂),雀儿(小鸟),叫鸡儿(蛐蛐儿)’嘎嘎(肉); 耐格宝(癞哈嫫)身体部位系列:老壳(脑袋),瞎尔孔(胳肢窝)(这个让我笑惨了!!),手倒拐(手肘),罗兜/座登儿(都指臀部的,前者多用于人,而后者多用于猪),克西头弯弯(膝盖)形容词系列:高耸耸的,肥咚咚的(又高有胖),烦烦造造的(非常脏),短处处的(很短),逛的(光溜溜的),趴唧唧的(很软),低低儿(很少),飞叉叉的(很野的样子),惊抓抓的(大惊小怪),称(很直),雾独独(冷不防的),神戳戳(发神经),念栋栋的(粘稠的),一直扭(手脚不停地动),,火瞟瞟的(灼伤般的疼),称斗(长得很标准)动词系列:共过来(挤过来),不扭了(不动了),咔(掐),摆龙门阵(聊天),达扑爬(摔跤),考一可转儿(敲一下头),考一哈(敲一下) ,王逛(精神不集中),扒到(紧挨着),添饭(舀饭),喀过来(跨过来),,翻京斗儿(翻跟斗),撵菜(夹菜),扯朴汉(打呼噜),副开(移走),嗨得(吃得多),收秤/杀国(结束),哈即即儿(挠痒痒),脚如了(脚累`没力了),菊(吮吸),告哈儿(试一下),色了(丢失了),称过来/痴过来(伸过来),眯一下(掰一下),装起(补上),俺到(压住),称了(相抵了),赏起脸(板起脸),挺尸(睡觉),爪球(踢球),打整(打扫),操(翻);哈不弄痴力(傻了巴唧的),几哈点(快一点) ,清不到(不清楚) ,打瓶瓶儿(打乒乓),你儿编`?(你没骗我?) 鼻龙鼻搭(形容鼻子很脏“多出现在感冒期间)其它:假巴儿意思(假装),窝料(撒尿),屋戳(脏),遮点(这里),卡卡各各(角落),低低噶噶儿(一点点),闹热(热闹),好多?(多少),戳脱(挂了),喱几哈(踩在脚下来回擦几下),杀一脚(坐车时叫停),吱(擦),夺(顶,磋的意思),仙人板板(这个不好解释,有点无奈的称小祖宗的意思),憨包(傻傻的),撒(吧),夹色子(结巴),曲迷曲眼的(眼神不好),涛(骂),梭(溜走),哨皮(丢脸),吹牛批(说谎),对头(对),恶的很(很强),里抹(修理人),搭巴巴车(坐便车),要得(好的,行),洋气(不得了),撒子、爪子(干什么),好黑人(好吓人),好鸡吧憨(很傻),杯要弄个(不要这样),油瓦瓦(很油的样子),扛到(盖上),孩等等儿(鞋跟),恩脚(咯脚),古到说(真要这样说),车车刀(削笔刀),里骂(责备),甲甲(身上的油垢),洗得好(幸好),排轮子(排队),索索板儿(滑梯),债起/撩起(缝),哦尿尿(撒尿),喝开开(喝水),睡告告(睡觉),吃莽莽(吃饭),筐哦歪歪(哄孩子睡觉)欺饭、干饭〈吃饭〉。
四川方言特点与总汇大全

四川方言特点与总汇大全四川方言特点四川话,或称四川方言,指四川人主流的话语。
四川话一般被看作西南官话的代表,和云南话、贵州话共同构成一致性较高的西南方言。
四川话是汉语方言中的一种,属于北方语系。
四川话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和普通话总体上相当接近,在语调上则差异显著。
四川话的形成:四川话是古蜀语融合巴语以及中原汉语,尤其融入了元末明初和清前期的两次湖广大移民的移民方言逐步形成统一的四川话。
四川话有别于四川地区的语言。
四川话主要流行于四川汉族人群中,特别是四川盆地的四川人当中。
四川境内的汉语方言中,除了绝大部分四川人说四川话外,还有大约150万人口说“客家话”,主要是广东东部和北部移民的后裔;沱江中上游丘陵地区和边远山区约有90万人带“永州腔”,是湖南永州府和宝庆府的移民后裔。
在四川盆地的周边山区或高原地区,还存在其他多种民族和语言。
四川境内,四川话外,主要的语言,盆地的西边,即川西高原,有彝语、藏语、羌语;盆地的南边,有苗语;盆地的西南边,有土家语。
四川方言总汇大全·喃——呢的另外读音,表疑问,自问。
例子:咋个这些人都跑过来了喃,消息够灵通的嘛!·嘛(ma)——么(me),意义相近。
·哇——疑问词,轻微的“吗”。
一般用在对方基本会同意的时候:杨老师,来一根哇?我们乡下人只有越土越好哇?再乱说,我要翻脸哈!!!·兮——语气词,那样子的:“你觉不觉得他有点神经兮兮?”“脏兮兮的。
”“瓜兮兮的”·×绰绰——哪个样子。
神绰绰的(精神病样子),哈(傻的四川发音)绰绰的。
·嘎(ga,降调,这里的a接近英语地图map当中的a)——是这样么?可以独用。
●zuazi,抓(zua,降调)子——“做啥子”的连读。
●提劲——来劲,振奋人心:姑姑,太提劲了●×起——起来,常用在动词后面,加强动词的意义:雄起、来不起了、扎起、懂得起●整——用途广泛的动词。
四川话 - 简介

四川话开放分类:文化语言四川话,又称四川方言、巴蜀方言,属汉语西南官话。
西南官话的主要使用地区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湖北大部、湖南西北部、广西西北部的语言。
大致包括西南官话成渝片(成渝话)及赤灌片(赤灌话)。
四川话目前约有1亿2千万的使用者,成都话是川剧和各类曲艺的标准音,绵阳话是四川省的标准方言。
四川境内的汉语方言中,除了绝大部分四川人说四川话外,还有大约150万人口说“客家话”,主要是广东东部和北部移民的后裔;沱江中上游丘陵地区和边远山区约有90万人带“永州腔”,是湖南永州府和宝庆府的移民后裔。
在四川盆地的周边山区或高原地区,还存在其他多种民族和语言。
四川境内,四川话外,主要的语言,盆地的西边,即川西高原,有彝语、藏语、羌语;盆地的南边,有苗语;盆地的西南边,有土家语。
四川话在西南地区有很大的影响,属于汉语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语音、词汇、语法等和普通话有很大的一致性,也有自己不同的特点,而以语音方面的差异最大。
四川话语音系统共有20个声母、36个韵母、4个声调,还有韵母儿化现象。
由于四川人口众多,而且外出打工的人也很多,使得四川方言让很多人熟知。
只要语速不过快,四川话基本上还是四川话是古蜀语融合巴语以及中原汉语,尤其融入了元末明初和清前期的两次湖广大移民的移民方言逐步形成统一的四川话。
宋代以前的四川方言和元代至今的四川话截然不同,依据宋代文献显示,当时的学者把四川方言与西北方言合称为“西语”,属同一方音语系。
蒙古人和女真人两次北方民族的入侵,给四川地区带来了灾难性的人口剧减。
到清朝初年,四川人口甚至不足五十万。
从1671年开始大规模移民,到1776年为止,105年内四川合计接纳移民623万人,史称湖广填四川。
现代四川话,就是在这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中形成的。
古代的巴蜀地区,由于邻近的地缘关系,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与楚国与秦国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语言方面,与楚国、秦国相近,如陕西治中地区与蜀地“梁益之间”的语言相近,川东与楚接壤,“巴蜀多楚人”。
四川方言词典(教你说一口地道的四川话)

四川方言词典(教你说一口地道的四川话)四川方言说明一、以成都话、重庆话为主, 收录有代表性且具有较强地方色彩的方言词、方言熟语1400余条。
二、有音无字的条目, 用同音字表示, 并在该字右上角标以“*”号表示。
三、全部条目参照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北方话基本词汇调查表》按意义划分为32类, 另有熟语一类, 按类排列,各类中的条目按音序排列。
多义词意义跨类者, 只在一类中出现。
四、用汉语拼音字母注出条目的成都话读音, 成都话不说的方言词语,按通行地的语音同成都音的对应关系折合为成都音。
成都话声母[]用双字母gn表示, 声母[z] 用r表示; 声调用阿拉伯数字“1”、“2”、“3”、“4”标在音节右上方表示调类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有规律的连读变调, 先注本调, 后注变调, 用A→B表示, 其中A表示本调,B表示变调, 如“坝坝ba4ba4→ba4ba1”。
五、释义用普通话解释方言词语的方言义项, 一般不考察词源或理据。
六、例句中出现本词条, 用符号“~”代替。
七、条目具体分类如下:1.天文、气象2.地理3.时间、节令4.人品5.亲属称谓6.婚育7.丧葬8.人体9.人体动作10.疾病、医药11.器具12.饮食13.房舍14.服饰15.交通、邮电16.农业17.植物18.动物19.商业20.学校教育21.祭祀22.文体娱乐23.交际24.一般动作25.一般名物26.性质、感觉、状态、颜色27.方位28.指代29.量词30.副词31.介词32.连词、助词33.熟语1. 天文、气象扯霍闪ce3ho2san3打闪。
扯露水ce3nu4sui3 下露。
打白头霜da3be2tou2suang1 下很重的白色的霜。
打霜da3suang1 降霜。
发霞fa2xia2 出现霞光。
霍闪ho2san3 闪电。
回霜hui2suang1 降霜后晴天转阴天。
冷冻大nen3dong4da4 天气很冷: 今年~, 小菜庄稼不肯长。
四川方言大全

四川方言大全一、称谓。
大爷----是对男性老人的尊称;婆婆----是对女性老人的尊称;老巴子----是对男性老人不礼貌的称呼;老姆姆----是对女性老人不礼貌的称呼;娘娘----是对父辈女性的称呼;幺儿----是对子女的爱称。
二、骂人话。
老子----在别人面前称老子是占对方便宜;虾子----奚落对方是胆小鬼;讨口----乞丐,叫花子;说某人傻----瓜娃子;瓜兮兮的;瓜眉瓜眼的;瘟猪;哈儿;憨包等。
三、生活用语。
摆龙门阵----是指漫无边际的闲谈;冲壳子----是指吹牛皮,说大话;算坛子----是指开玩笑;打滥仗----是指不务正业或无法按常规办事;打锤----是指打架;扯筋----是指吵架或闹纠纷;杀割----是指结束或没有了,用完了;弄归一----是指把事做彻底;弄巴实----是指做好;没来头----是指没有关系;光胴胴----是指赤条条的。
四、形容词。
悬吊吊的----不稳当;红扯扯的----红得难看;粑希希的----烂得很;淡瓦瓦的----平淡无味,没盐味;瓜不兮兮的----傻里傻气;温都都的----温热合适香喷喷的----形容很香;甜咪咪的----形容很甜。
五、歇后语。
一坛子萝卜----抓不到姜;丁丁猫想吃樱桃----眼都望绿了;下雨天出太阳----假晴;猫抓糍粑----脱不了爪爪。
安逸此词有“安闲舒适”之义。
如《庄子.至乐》:“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
”今四川方言中仍保留此义。
“安逸”一词在四川方言中还有“令人满意、精彩、糟糕”等意思,用得十分广泛。
坝坝意为“平地、平原”。
“坝,蜀人谓平川为坝。
”今四川人仍称“平地、平原”为坝、坝坝、坝子。
洗澡泡菜将新鲜蔬菜洗净后切成片或块泡制半天或一天后食用,这种菜就称为“洗澡泡菜”。
因和一般泡菜相比,浸渍时间较短,类似人在水中洗澡,故名。
又称“跳水泡菜”。
藏猫儿即捉迷藏,又称“逮猫儿”,是儿童玩的一种游戏,指将一小孩的眼睛蒙上,待其他小孩藏起来后,再让该小孩将他们一一寻找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方言与仁寿话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10对外汉语伍润学号:201002040147摘要:首先简述四川方言的形成;阐释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仁寿话里的语气词“哆”“喔”和“嘎”关键词:方言巴蜀文化仁寿话据史料记载四川方言经历了大致几个阶段的发展:上古时期,四川盆地的蜀国和巴国创立了自己的国家以及自己的语言“古巴语”“古蜀语”,并拥有独立的文字系统。
秦统一中国后,将中原的语言文字推行到了巴蜀之地,使得古巴蜀语与中原语系互相融合,到汉朝年间,新的巴蜀语与中原华夏语言已相差不大;唐宋年间,巴蜀语已经作为汉语语系中的一种而存在,并在词汇和声调上拥有了自己的特色;宋清时期,这个时期是对现代巴蜀方言影响最深的一个时期。
由于宋末蒙古人入侵以及明末连年战争不断,造成历史上两次四川人口大锐减而掀起了历史上两次巨大的“湖广填川”人口迁徙运动。
进而造成现代巴蜀方言与湖北湖南方言极其相似,并成为以湖北成都话为基础形成了今天四川官话的体系,一般称之为四川话,四川话的代表是成都话。
除少数民族地区外,四川方言分布(公认的四川方言分布)如下:嘉蒲方言区。
此地区方言发音较纯,一般是口腔空着吐气发音。
分布在乐山、眉山市大部分地区、成都西南郊县、宜宾、泸州等地。
西南官话区。
此地区的方言发音如韵母是“an”,声母是摩擦音,则韵母发音较重。
比如“吃饭”,“洗碗”等等。
分布在成都、绵阳、德阳等地。
贡井方言区。
此地区方言发音雄厚,“zh,chi,shi”发音如遇i,则发音分别为四声,二声和一声。
分布在乐山的井研县,夹江县,峨眉山市、眉山市的仁寿县(我一直认为我们那儿没有四声,有的只是在三声和四声之间的音并不是四声),丹棱县等郊县、自贡、雅安等地。
仿渝方言区。
此地区方言发音象重庆方言。
但有个别词发音的不同。
例如:“孕妇”读成“run妇”,“花”读作“f a”等等。
分布在广元、达州、南充、广安、遂宁、资阳、内江等地。
与汉语其他方言一样,因特有的地域、历史、社会人文等因素,四川方言与当地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彼此影响的作用。
语言中特定的语音或事物名称会促进某些习俗的形成。
四川方言有其独特的语音,因此川渝之地的人常常会因为某些字的谐音,将一些其他地方人们觉得没有任何关系的事物联系起来,出现某些特有的忌讳词和吉利语,从而影响到一些独特的地方风俗。
比如:在四川方言中因为“舌”与“折”、“佘”同音,所以在四川凡做肉铺生意的人,一般都避讳提到“佘(舌)财”。
因此,在四川买卖猪、牛舌一般都不直呼其名,一般说成“猪招财”、“牛招财”。
这种类似的避讳在四川射洪一带也有,在这一带的人们如果姓“佘(she)”都读做“梭(suo)”,也是为了避讳“折(佘)财”这一说法。
同样的,四川人也习惯将与“佘”同音的“蛇”叫做“梭二棒”或“梭老二”。
总之就是避讳提到“佘”字。
地域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以及人文、社会文化环境对语言的影响和制约。
“湖广填川”是中国移民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
这次长达一百多年的大规模移民运动对四川有着深远的影响,就语言上来说,这次移民使得被移民地区方言与外来方言共存交融,进而影响原有蜀方言,逐渐形成了“新”的四川方言。
至今在四川人口中的,多数并非移民前的蜀方言,而是随移民而来的各地方言,其中又以楚方言居多。
因此,经过长时期的交流融合,四川方言变化为以湖北、成都和重庆方言为主,湖南长沙、永州、宝庆方言为次,混杂其他方言的基本格局。
其中尤以语音最为明显。
例如,在清朝前期的诸多移民中以湖南移民数量最多,因而在长期的交流融合中,逐渐形成了以湘方言为基本口音并糅杂其他语音的方言,如把“布(bu)”说成“博(bo)”、把“木(mu)”说成“磨(mo)”、“六(liu)”说成“落(luo)”、“辣(la)”说成“勒(le)”等。
再例如川东地区,早期迁徙入达州的移民主要是江西人士,到了移民运动的中后期,江西移民更是蜂涌而来,在这一移民群体中商人以其强大的经济影响力导致江西方言最终成为达州方言的主体。
至今仍能在达州方言中发现,诸如:将你/泥(ni)说成(yi)、女(nv)说成(yu)、尿(niao)说成(yao)、年(nian)说成(yan)、牛/扭(niu)说成(you)等江西方言的影子。
特有地理环境的影响。
山多、沟多、坎多,是四川特有的地理环境。
于是在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就产生了很多与沟沟坎坎有关的词语,例如:“拿不过沟、翻不过坳”、“爬坡”、“上坎”、“翻山”等方言词语。
再比如,由于重庆地处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不少区域都在沿江地带,因此也出现了许多与江河、码头有关的语言,例如,重庆人将“弄虚作假”叫做“踩假水”;“事情没办成”叫做“事情水了”;“找错了人”叫做“找错码头”;“哪儿出现了问题”叫做“哪河水发了”等等,以上俗语皆因重庆特殊的地理环境而产生。
历史原因以及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在川渝民间,人们习惯将内裤俗称为:“裤”,这一叫法与古时农耕习作有关。
最初“裤”是指旧时流行于四川民间的一种长度在膝盖上下的便裤。
当时,此裤只被富裕人家当作贴身内裤,但广大的下层劳动人民却经常直接外穿,因为此种便裤既省布,又不影响观瞻。
尤其对农耕人民来说,十分方便劳作。
我国古代民间基本自己纺布织衣,由于工艺流程的原因,原色布要比有色布便宜许多,因此裁剪这种便裤时,为了节省,腰部都多用土白布缝制,然后再用一根带子将其固定在腰部,由此便被称作“腰(yao)裤”。
久而久之,“腰(yao)裤”读音变调为“窑(yao三声)裤”,成为现在仍在说的内裤俗称。
再比如,四川方言中“打牙祭”(指吃肉、开荤)这一俗语也与古时军旅文化有关。
“牙祭”本是古时军营中的一种制度。
在古代,将帅的营帐前,往往立有一根饰以象牙的大旗,叫做“牙旗”。
每月初二、十六都要宰杀牲畜来祭牙旗,称为“牙祭”。
而祭牙旗的牲畜肉(又称为牙祭肉),不可白白扔掉,往往是将士们分而食之,称为“吃牙祭肉”,因此后来四川人就俗称“吃肉”为“打牙祭”。
“打牙祭”是四川人就成了用来代替吃肉的一个名词。
地方戏剧文化因素的影响。
在四川方言中有一组词:“幺台”、“幺不倒台”、“过潮、“做过潮。
这组词都带贬义,“幺台”有事情结束了,垮台、下台的意思。
“过潮说的是,表面现象,花招、花样,故意做作的假样子。
“做过潮的意思是,做表面现象,耍花招,摆花样,让人看其故意做作的假样子。
不难看出这组词与戏剧有着密切的关系。
“过潮是戏剧的一个术语,是传统戏剧舞台的一种调度手法。
这一手法主要是通过一系列虚拟的动作来弥补戏剧舞台表演中涉及到长途跋涉、追逐、逃亡,以及较大的空间位置转移时不便表演的局限。
于是,方言在吸收了“过潮这一戏剧术语后,就为其赋予了“耍花招、摆花样”的意思。
现在这个词在口语依然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形式也很多样,有“走过潮、“过场多”、“走啥子过场嘛”、“没得过潮”等等用法。
另外还有一个有关戏剧的例子“打假叉”。
打叉是川剧武生的一种特技,需要打叉者用数根钢叉,连续掷向另一个人的周围,钢叉距被掷者只差分毫。
然而在真实演出时,表演者有时要表演“打假叉”,即被刺者在打叉时故意表现出胆怯害怕,目的是为了营造更刺激的舞台效果。
由于“打假叉”表演时的叉子都是纸做的假叉,因此就产生“打假叉”这一惯用语,表示说假话,做假事。
人文环境、社会生活因素的影响。
方言里也有很多受到人文因素影响的地方,比如重庆人以性格豪爽、耿直出名,于是在重庆方言中,就有很多类似“吃得亏,打得拢堆”、“不存在”这种俚语,这些话言简意赅,一说就很有豪气,很符合重庆人的性格。
再有一个影响了川渝方言的就是重庆最有特色、最具代表性的食物———火锅。
重庆话中有不少与火锅有关的俚俗语,比如“内部油碟”这个说法。
在吃火锅的时候为了减少辛辣食物对胃部的刺激,人们在吃火锅的同时往往会用一个加有麻油、味精、蒜泥等佐料的小碟子,作为油碟。
而经常如果认识火锅馆内部的人,油碟的佐料就好一些,比如会多一点麻油之类的。
因此就有了“内部油碟”一说,用来比喻有内部关系的人,表现出对当前不正之风的讽刺。
仁寿县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面约90公里。
仁寿属于丘陵地形,与成都平原仅隔一座山就是龙泉山(俗称二娥(wo三声)山)。
仁寿是四川省第一大县,全国第三大县,人口众多。
当然仁寿人民说通常意义的四川话,属于北方方言,但是仁寿话有很多自己的特色,比如“哆”和“喔”“嘎”等语气词的用法独一无二的。
“他吃过饭了吗?”“他去过北京的”“他看过这本书了”这些例句中最后一个都是语气词。
其中的“吗”仁寿话念(wa),“的”仁寿话念(le),“了”仁寿话念(lo)。
因为这些不同的语音形式同普通话的“吗”“的”“了”并不存在语法方面的任何差异,这些是讲四川方言的人会使用的。
所以(wa)(le)(lo)不是仁寿话特有的方言语气词。
仁寿话中有的语气词却很特殊,普通话中没有完全与之相应的语气词。
“哆”“喔”和“嘎”即是其中的例子。
一、“哆”其发音为(lo阴平音)例如:“坐哈哈儿哆(坐一会儿哆)”,“吃了饭哆”,“做完作业哆”,“让我想一哈哆”“你(小明)先说哆”这些句子中语气词“哆”用在祈使句中,表示命令或请求。
用“哆”结尾的句子同一般祈使句一样,很多时候是两个人之间的对话,所以常不出现主语。
前四个句子就是如此。
但如果多人进行对话需要特别强调也可以补出主语,如最后一句。
从表达上看,“哆“除了表示命令或请求的语气之外, 实际上还赋予句子更为复杂的含义。
仁寿话的语气词“哆”和“唆”种含义可以概括为“先做完某事再做某事”。
比如对在看电视的孩子说“做完作业哆”,其完整的含义是“先做完作业再玩”;对在干活的工人说“喝口水哆”,其完整的含义是“先喝水再干活”。
这“再做的某事”的事其具体内容总是借助于语境来体现的。
尽管如此,它却不同于通常所说的“语用意义”,因为以“哆”结尾的句子具有“先做完某事再做某事”的意义,这种理解对使用仁寿话的所有社会成员来说都是共同的,并且一旦去掉句末的“哆”,原句的这一含义便不存在。
如:“坐会儿哆”与“坐会儿”;“做完作业哆”与“做完作业”。
“坐会儿”和“做完作业”这两个句子的含义是叫你“坐”和“做作业”,如果在一段对话中的完整表达会是“我们坐会儿再走吧”和“先做完作业才可以玩儿”但在仁寿话中,语气词“哆”同“再做的某事”互相排斥,不能同出现在一句话里。
一旦“哆”出现,“再做的某事”就必须隐去;“再做的某事“出现,就不可能再使用“哆”。
用“哆”就可以表达隐去的意思。
如:“你先猜一哈哆”和“你先猜一哈我再告诉你”是一种含义,但如果让“哆”与“我再告诉你”同时出现,像“你先猜一哈哆我再告诉你”“你先猜一哈我再告诉你哆”一般情况下没有这种表达。
有时,动词重叠表示“短暂”或“尝试”的形式似乎也可带“哆”的。
如:“让我先看看哆”“坐一坐哆”但这种重叠形式是受普通话影响形成的,它们并不是真正的仁寿方言形式,因此在仁寿人的口语中并不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