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作品欣赏
安藤忠雄小筱邸ppt课件

Kishino House
业主:小筱弘子 初期修建: 1984年 改造项目:2006年 建筑面积:284.1平方米 地点环境介绍:日本兵库县芦屋市郊外的国立公园内 ,基地为西高东低的缓坡 ,基地南边为交通干道 ,北边为交通次干道 ,西边是人行小路。
据安腾说:“小筱住宅的构思是从与用地的对话开始,逐步进行具体的设计,包括对芦屋周边的景观。需要什么样的体量,创造什么样的材料,也就是说将什么样的建筑呈现在这片土地上。建筑虽运用了现化材料、工法和构成,但还是能够从中感觉到日本人特有的空间的感觉,对周围的环境,特别是对地形以及这里原有树林的细致处理等。”
“ 无论如何, 我人生最后的工作一定是盖住宅, 这是我唯一也是最强烈的坚持。”
安藤忠雄 Tadao Ando 小筱宅 Koshino House
安藤忠雄 Tadao Ando
安藤忠雄是位难得的建筑师,他打破传统的束缚,所建房屋使用,有灵性,是形式与将要生活在那里的人们的综合统一。它的建筑风格超脱了当今最盛行的运动学派或风格,更多的是充分反映一种“安逸之居”的理念。
与用地的对话 在倾斜的坡地上平行埋入了两个体块,力求创造出融入自然的生活场所。 为了不破换周围的环境,采用了减小建筑体量的设计手法,将一层设计在底下,巧妙地解决了地基的高差关系,并且把地面的起伏直接表现在墙面上,尊重了地基的特性,遵循着自然环境的条件。
建筑采光分析
建筑是对阳光下的各种体量的精确的、正确的和卓越的处理。 ——勒·柯布西耶
大面积落地窗
建筑采光分析
顶部天窗
竖向条形窗
建筑采光分析
2nd Plan View
主入口
1984年的小筱宅 建筑面积:284.1㎡
1984年的小筱宅 建筑面积:284.1㎡
大师作品分析光之教堂安藤忠雄

安藤忠雄——光之教堂大师作品分析20 世纪 80 年代到 90 年代的安藤忠雄,从日本群星璀璨的建筑界脱颖而出。
今天,无论是他的名字在国际建筑学出版物中出现的频率,还是其作品本身的影响力,安藤已经当之无愧地达到了当今日本建筑大师的地位。
安藤其人安藤1941年9月13日出生于日本大阪,18岁时,安藤开始考察日本文化古城京都和奈良的庙宇、神殿和茶社等传统建筑。
60年代起,他又开始游历欧美,考察研究西方文明中的伟大建筑,绘制了大量的旅行速写草图并一直保存至今。
事实上,安藤完全是通过考察真是的建筑并阅读相关书籍资料来学习建筑学的。
勒﹒柯布西耶对安藤的建筑生涯曾起过决定性的影响。
安藤求学初期,曾在大阪一家旧书店里找到一本柯布西耶的书。
当他翻开这本书时,顿时就对柯布西耶那些早期的方案草图着迷了。
当安藤后来访问马赛公寓时,他开始对柯布西耶真实作品中混凝土材料的娴熟运用和特殊质感产生了浓厚兴趣。
除了勒﹒柯布西耶,安藤后来也曾谈起过F﹒L﹒赖特、密斯、阿尔托和路易斯﹒康对他建筑生涯的影响。
1969 年安藤忠雄在其家乡大阪设立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正式开始了建筑生涯。
1975 年,安藤完成了他的成名作——位于大阪住吉区的东邸(Azuma House),即住吉的长屋。
该建筑荣获1979年日本建筑学会大奖。
而后,安藤又荣获了一系列的世界性荣誉。
1983 年,六甲集合住宅(日本兵库县神户市)获得日本文化设计奖; 1985年,荣获芬兰建筑师协会第五届阿尔瓦﹒阿尔托奖; 1986 年,获得美国布鲁诺纪念奖和日本文部省嘉奖;1987 年,六甲山教堂(风之教堂)获得每日艺术奖(Minichi); 1993 年,获得日本艺术学院奖;1995 年,在安藤 54 岁生日时,他荣获了普利策建筑奖(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Prize); 1997 年,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皇家金奖;法国艺术与文学荣誉勋位; 2000 年美国建筑师协会金奖等等,此外,安藤还是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美国AIA的荣誉会员。
大师作品分析-光之教堂-安藤忠雄

安藤的设计思想
安藤忠雄是一位善于运用建筑语言进 行巧妙言说的建筑师,他的建筑由于充分挖 掘和体现日本人独特的环境心理及日本建 筑的内在精神而使人倍感亲切,又因其对待 环境所作出的匠心创意和对建筑要素的独 到运用而新意迭出。
安藤的建筑之所以有深度,因为它们有 一定的观念、哲理和创造性思维作为依托, 而不是那种仅靠镜面玻璃来体现“现代化” 或单凭琉璃瓦来体现传统的粗浅之作,也不 是凭空臆造,追求新奇的怪诞之作。安藤的 建筑观和美学观都是以鲜明的人文价值取 向作为基础的。
安 藤 忠 雄 —— 光 之 教 堂
大师作品分析
20 世纪 80 年代到 90 年代的安藤忠雄,从日本 群星璀璨的建筑界脱颖而出。今天,无论是他的名 字在国际建筑学出版物中出现的频率,还是其作品 本身的影响力,安藤已经当之无愧地达到了当今日 本建筑大师的地位。
安藤其人
安藤 1941 年 9 月 13 日出生于日本大阪,18 岁 时,安藤开始考察日本文化古城京都和奈良的庙宇、 神殿和茶社等传统建筑。60 年代起,他又开始游历 欧美,考察研究西方文明中的伟大建筑,绘制了大 量的旅行速写草图并一直保存至今。事实上,安藤 完全是通过考察真是的建筑并阅读相关书籍资料 来学习建筑学的。
建筑占地面积(building area):113 ㎡
总建筑面积(total floor area):113 ㎡
教堂所在住宅区
场地﹒概况
设计极端抽象简洁的 仅为 113 ㎡的大阪光的教堂, 位于大阪闲静住宅街的一 角,一片普通的住宅区内, 是现有的一个木构教堂和 牧师住宅的独立式扩展。建 筑的布置是根据用地内原 有木造教堂和牧师馆的位 置以及与太阳的关系来决 定的。
求着他的纯粹空间,参照引入自然元素的设计原则。 水的教堂
安藤忠雄

3、自然
在这里所指的自然并非原始的自然,而是人
所安排过的一种无序的自然或从自然中概括 而 来的有序的自然,如抽象了的光、风和水。向 自然敞开空间之胸怀-这要通过最抽象的因素 来表现。自然光、 风、雨及白昼、黑夜和四季 中天空变换的色彩,都是安藤忠雄建筑中的组 成部分;基本的附属建筑与天空和大地有机地 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丰富的三个层次:时间在 演变中流动著;光、影成为大地和人类社会之 间的交会点,这给建筑增添了深沈感,这种深 沈感按空间尺度来衡量是不会枯竭的,它会超 越空间去表明它在真空中存在的可能性。安藤 对於自然 的看法是强调自然被建筑化,是人造 的自然,是可以控制的自然。 他认为只有当材料、几何形和自然这三者 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建筑才具有力量, 才呈现出光辉。
然、移入的自然等。
场 所 精 神
安藤忠雄经常描绘基地附近场所的感觉和周遭的环境事物,从基地的纹理 到自然的形态,他用心的观察,将看得见的实像与看不见的虚像,找出共同的
秩序,也推理出土地的新逻辑-建筑。对於环境,他提出的看法是以「风景的
观照」建立自然与建筑共振的新关系。从这些观点衍生出: 自然是具象的,建筑是抽象的;自然是无形的,建筑是有形的; 自然是有机的,建筑是几何的;自然是虚体的,建筑是实体的;两者共振、
木材博物馆
大阪飞鸟博物馆
建築被視為大地的延伸,巨大的實 體宛若一座小山丘;建築的植入,銜 接了古老的歷史與周遭的環境。
廣場下方有一座自然窪地形成的池 塘,四周一片蓊鬱的樹林,和建築形 成空間軟硬疏密的強烈對比。 兩條緩坡道在高聳無比的高牆夾縫 中前進,切開厚實的建築體,導引參 觀者進入博物館的主要入口。行走於 其中,可以領略到近乎自然峽谷的空 間壓迫感。
1941年出生于日本大阪, 1962-1969年游学于美国、欧 洲和非洲,自学建筑并成为建 筑大师。 1969年设立安藤忠雄建筑研 究所。是美国AIA和英国皇家 建筑师协会名誉会员。1997年 执教于日本东京大学建筑系。 曾获包括普利茨克奖在内的 多项国际大奖。
安藤忠雄案例分析ppt课件

3.建筑设计
由于场地局限,建筑面积仅为4 x 4 米,垂直的设计将各个功能空间均质化。 基地的面积决定了该住宅必须垂直设计,所以每一层的功能都不同,通过楼梯上 下连接。人在平面运动的过程中,对于空间的期待值被大大降低,转而以一部小 楼梯间连通上下,这种期待被分解为上下的关系。建筑共分五层:地下是储藏空 间,安藤将卫生间安排在了一层,这似乎更符合日本人每天睡觉前都要泡浴缸的 独特习惯。当然,他也坦诚地说这样使用起来可能不是很方便,因为二、三、四 层的任何一个房间要去卫生间,都得上下楼梯。业主也经常会因为忘记了带东西, 再从一层爬到四层,但这似乎并没有影响业主对房子的喜爱,反而正是这种2
安藤忠雄作品
水的教堂 位于北海道夕张山脉东北部群山环抱之中的一块平地上。
日本神户六甲山教堂(1985-1986)又名“风之教堂”。 教堂位于山顶, 从教堂内可以俯瞰大阪湾的大海景观。出于对地形的考虑,教堂呈“凹” 字形,包括正厅、钟塔、“风之长廊”以及限定用地的围墙。“风之教 堂”为安藤忠雄系列教堂的第一个力作。
的独特处对我的启发4x4住宅虽小但可以看出安藤忠雄的一贯的设计风格和设计理念基于对场所意义的把握简洁的几何式平面和立面各种体块的组合设计朴素的清水混凝土外观富有想象力的空间变化以及在混凝土中注入的日本人对生活体验以及对日本文化的阐释
大师优秀案例分析
——安藤忠雄 (海边别墅)
姓名:王鸿娟 班级:环境艺术设计 学号:1325872028
24
谢谢观赏!
25
它与原先的4 x 4 住宅均具有不同的楼层功能,而分别使用木材与混凝 土只产生了细微的差别:新建筑采用松木板构架和泡桐木地板,其外部的 水泥板覆层外墙和旧建筑暴露在外的混凝土墙依然十分相似。新建筑仅在 拐角处才让面板位置后移,露出了木材的原形。虽然两所住宅造型和规模 几乎一模一样,它们也并非全无差异。最明显的差别来自垂直通道。新建 筑取代旧建筑颇费空间的之字形楼梯,改用电梯,从而重组顶楼的格局, 完整地开辟出了一块最重要的领域:厨房、餐厅与客厅的组合区域,并且 从这里便可眺望淡路岛的风景,以及潮起潮落。
安藤忠雄成名作 光之教堂设计赏析

安藤忠雄成名作光之教堂设计赏析光之教堂落成前的一段对话以下是该教堂落成前牧师和安藤的会谈,非常有意思:“有句话想说,实际前几天,在我们教会的总会上,决定建造一座新的教堂。
由谁来设计这个教堂,我考虑再三,从日本以及世界上来挑选,唯有你安藤先生最合适了。
所以请你来为我们设计这个新教堂。
”宫本对接着对安藤忠雄说:“我们认为,作为建筑家,你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可是作为条件,我们没有很多的钱,所以这也是我们请你来设计的理由。
”“真的?没钱?”安藤问道。
“确实,没钱。
”“即使这样也可以。
”这是发生在1987年春,日本大阪梅田附近的安藤忠雄建筑事务所,委托人宫本和安藤的一段对话。
宫本二美生是大阪茨木市日本基督教团茨木春日丘教会的会员。
所属的教堂是一个新教系列,约有50名成员的小教堂。
1972年从本教会分立出来。
15年来,一直在简陋的木结构的教堂里进行教会活动,早就想拥有一个新教堂,为此在寻找设计教堂的建筑师。
“新教堂的地点在大阪府茨木市北春日丘,过去的万国博览会场的附近。
新教堂建两层,建筑面积330平米。
一层约占总面积的一半。
礼拜堂设在一层,它的后部设个母子休息室。
二层作为教会的学校使用。
礼拜堂设120人的座席。
”宫本接着提出了设计条件。
安藤在纸上算计着什么,然后对宫本说:“嗯……大约80000000日元怎样?”“恐怕不行,我们只能付25000000。
”“什么?!你不是在开玩笑吧?!”安藤惊讶的问道。
“不是,即使我们借钱,最多也就是30000000。
”“还有这样的事儿?好吧,宫本先生,乘下的50000000你想办法集资。
”“不行,就30000000。
”宫本毫不退步的说。
就这样,安藤忠雄接下了留下他辉煌一页的——光之教堂。
教堂概述光之教堂是安藤忠雄教堂三部曲(风之教堂、水之教堂、光之教堂)中最为著名的一座。
光之教堂位于大阪城郊茨木市北春日丘一片住宅区的一角,是现有一个木结构教堂和牧师住宅的独立式扩建。
没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入口,只有门前一个不太显眼的门牌。
安藤忠雄作品分析课件

06 安藤忠雄作品案 例详解
案例一:水之教堂
总结词
自然与建筑的完美融合
详细描述
水之教堂位于日本北海道的一个宁静湖畔,安藤忠雄运用其独特的建筑语言,将 教堂融入周围的自然环境中。教堂内部设计简洁,一汪湖水穿堂而过,给人以宁 静和神圣之感。
案例二:光之教堂
总结词:光的艺术
详细描述:光之教堂是安藤忠雄的经典之作,他巧妙地利用自然光,创造出独特 的视觉效果。教堂内部的墙面呈锐角斜切,使得阳光只能照射到教堂的特定区域 ,营造出神秘而神圣的氛围。
教育背景
他在日本学习建筑,并在美国深 造,汲取了东西方的建筑理念。
建筑设计理念
强调功能主义
安藤认为建筑应以功能为主导,形式 应服务于功能。
与自然和谐共生
他主张建筑应与周围环境相融合,追 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代表作品概览
水之教堂
位于北海道,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与自然的融合而著名。
光之教堂
位于大阪,以其光影效果和极简的室内设计而闻名。
国际视野与地域特色
汲取国际雄的作品中融入了国际先进的 建筑理念,同时与地域特色相结合, 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安藤忠雄的作品在跨文化交流中不断 汲取灵感,将不同文化元素融合在一 起,形成独特的风格。
地域特色的挖掘与传承
安藤忠雄注重挖掘和传承地域特色, 将其融入作品中,使得作品具有鲜明 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
案例三:住吉的长屋
总结词
对传统与现代的探索
详细描述
住吉的长屋位于大阪市住吉区,安藤忠雄在这座建筑中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长屋的 设计体现了对日本传统住宅的尊重,同时又通过现代建筑的手法进行创新,展现了安藤
忠雄对建筑地域性的独到见解。
水之教堂,安藤忠雄作品分析 ppt课件

5.十字架的多处运用
十字架门和钢骨十字架
十字架的多处运用·突出了建筑 作为教堂的一种氛围,自然而 不生硬。
屋顶的十字架
安藤忠雄主要作品一览
六甲山集合住宅
住吉的长屋
熊本县立装饰古坟馆
小莜住宅
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
大阪飞鸟博物馆
光之教堂
水之教堂
1985—1988 北海道
1.环境分析
“水之教堂”位于北海道夕张山脉东北部群山环抱的一块平 地上,周围是浓郁的大片森林、蜿蜒的溪流。安藤忠雄在设计中着 意将自然界的多种要素如光、影、风、雨、草、木、水流等引入建 筑之中,给建筑物带来生机和诗意。这些都有别与传统上将教堂至 于高地而人为可以的渲染一种高高在上的神圣感。而安藤对场所的 处理又让我们感受到大自然那肃静而不可抗拒的神圣感。
安藤忠雄的建筑风格与创作思想
1.简洁外观与丰富空间
安腾的作品外表冷峻,内部却相当亲切 热情,用含蓄二字来诠释颇为恰当。其建 筑严格符合几何构图的原则,材料运用也 极为克制,但一进入建筑内部顺着建筑师 精心设计的流线,人们便会在运动中体味 到安腾建筑空间变化的无穷魅力。
2.建筑与自然的对话
在安藤的建筑中,自然是人们日常生活 中的一种自发的存在形式。自然与建筑有 了关系,自然就改变了原有的面貌,分化 成光、风、水或天空这样的元素,光、风、 水或天空成为自然的象征。尽管在一定程 度上自然保持其属性,通过在建筑中体现 的几何性所产生的共呜,自然可以成为一 种抽象。案例:风的教堂、水的教堂、光 的教堂等。
独特的经历
安藤忠雄1941年9月13日出生于日本 本州的大阪(Osaka),有一双胞胎弟 弟。他并未接受过正统的建筑教育, 1962-69年他在美国、欧洲、非洲旅 行考察自学建筑学。回国后于1969 年自行创办安藤忠雄联合建筑师事务 所。1995年,他获普立策建筑奖, 是自1979年成立以来第十八位荣获 建筑界最高荣誉的得奖人,亦是日本 建筑界第三位得奖者。自1992年至 今,他几乎赢得了所有世界著名的建 筑大奖。安藤忠雄还是哈佛大学、哥 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的客座教授和 东京大学的教授,其作品和理念已经 广泛进入世界各个著名大学建筑系, 成为年轻学子追捧的偶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水混凝土
与一般混凝土在材料上并沒有不同,而是在灌浆、拆除模版后,不再粉刷、或 是装饰、贴砖,保留下混凝土原本的质感,直接呈现出建筑材料的真实面貌。为了 追求效果,在模版上由过去的木板改良,采用先进的铜板取代过去的传统木材模版。
设计的重点转移到内部。空间以坚实的混凝土墙所围合,创造出绝对黑暗空 间,阳光从墙体上留出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开口渗透进来,从而形成著名的“光的 十字架”——抽象、洗练和诚实的空间纯粹性,达成对神性的完全臣服。沉溺于安 藤神话的想象与忏悔,置身其中浑然不觉时间的流逝。
“光之十字”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世人关注其超脱于建筑之上可怕的绝对力量, 与风之教堂醍醐灌顶的清爽、水之教堂一问一答的入定状态截然不同。
功能类似于过道,根据游客的描述,风之教堂坐落于海拔 800 米的临海峭壁之上, 穿过狭窄的楼梯、灰暗的走廊以及半日式的园林一面是矮墙,而另一面是浓密的灌 木。入口前面的花园没有太多的通常的处理手法,只有草坪和边缘处的树。仍然看 不到海。然后便进入“风之长廊”的入口。
这个通道式的部分似乎显得相当普通,然而与主体呈 30 度的特征,使得沿阶而 上的人,得以顺利地在运动中观察“风之长廊”的形体。通过这“第四度空间”对 于建筑印象油然而生,不待堆叠穿斫、测量推度,自然涌现,随着视线的游动,感 受到音乐般的节奏——把物象之美转化为意境之美的生命体悟。
而制造出清水混凝土施工所使用的模板就称为“清水模”,这样能使拆掉模版后的混 凝土表面沒有一般混凝土表面粗糙、窝麻面、夹渣、锈斑和气泡,而保有光滑而细 致的材质。与柯布西耶被称为“粗野主义”的做法相对。 墙的意愿
“在建筑的墙体中,有的是侵入性的,有的是抵御性的。换言之,它们既可能 是暴突的,也可能是拒绝的„„在邀入的时候必定拒绝,在拒绝的时候必定邀入。 它们表现的是一种建筑的反叛。”
Church of light-光之教堂
1989 竣工的大阪茨木的“光之教堂”为安藤教堂设计中之经典不以为过。 有了风之教堂和水之教堂的经验,经过提纯萃取——“光之十字”的诞生令世人倾 倒、顶礼膜拜。
光之教堂的区位不如风、水两教堂来的得天独厚,受到场地和周边建筑风格 的影响。尺度缩减,以 15 度将墙体切入教堂的矩形体块,将入口与主体分离。
大阪飞鸟博物馆
日本大阪飞鸟博物馆(Historical Museum,Osaka,Japan,1994)位于大阪一处 古墓冢众多的山林之中。为了尽量减少对已有环境构成的干扰,博物馆大部分形体 隐埋于地下,而且使得参观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古代时期的风俗和祭祀观念。安藤 采用抽象简洁的大台阶与景观塔为参观者提供观赏周围环境全景的场所。两者作为 室外空间制高点形成对比,具有强烈的纪念性效果。博物馆室内具有典型古王陵风 格"锁孔形"展示空间暗示出遗址的存在。
它们抽象地渲染着已经建筑化了的室外光线。
日本神户六甲山教堂(1985-1986)又名“风之教堂”。 教堂位于山顶,从教堂内可以俯瞰大阪湾的大海景观。出于对地形的考虑,教
堂呈“凹”字形,包括正厅、钟塔、“风之长廊”以及限定用地的围墙。 “风之教堂”为安藤忠雄系列教堂的第一个力作。
基地平面 从基地平面图来看,两个呈“凹”字的部分首尾相接。一是教堂主体,另一个
另一个特征,就是路线的相似。在长长的廊道尽头,风之教堂正厅的入口被设 计成一个 180 度转向的曲折入口,这一点同样可以在上山的这条路径上找到呼应, 如同反复出现的主题,一张一弛,具有轻快的韵律感。 “风之长廊”
连廊为直筒形,尽端意外地径直通向峭壁与海,而是在近尽头右侧门以一种非 常隐讳的方式连接教堂主厅——大气的联通势引起的落差(下降),拉长了时空距离,模糊了 尺度感。海风贯穿而过,沁人心脾——“风之教堂”由此得名。
风之长廊不能简单将之定义为通道,因为它具备柱列的元素。 柱廊的序列特点充分利用结构本身造成的丰富的光影和虚实的变化,使得建筑 表达具有相当的叙事性,同自然互相渗透,关系和谐——但是由于磨砂玻璃的半透 处理,大大削弱了光影的眩晕感。另外,安藤曾经为了避免柱子对空间单纯性的干 扰而将墙做到与柱子等厚。做这样的取舍,却在另一方面戏剧般的增加了通道的纵 深感,使得每前进一步都在积累一份敬畏与思考。 区别于普遍意义上的教堂——人们常在正厅内十字架前获得灵魂的救赎,六甲 山礼拜堂则不仅仅局限于主体部分,在这“风之长廊”你依旧能够体验到宗教的狂 热。不过前者趋于神秘主义和纪念性,后者则更加符合东方自然审美的趣味。 “墙体剥夺了柱子的意义、神圣的特性和韵律„„原生的风景是一种隐藏在黑 暗之中的意识,是一束在深度中逐渐消失的光线,是一种冰冷的触觉,是在幽暗空 间中另人恐惧的柱列。从柱列中发出的笑声,回应着昏暗、摇曳的光线。”——安藤 忠雄。 然而风之长廊的“柱”列思想却似乎与预期效果相悖——也许大师也从未考虑 作一个正真正意义上的“柱”廊,尔后对于光影的至高理解则全部倾注于“光之十 字”的诞生。 正厅与“影之十字” 通过连廊,步下楼梯,右转 90 度,打开钢门,便进入了正厅。 主体部分包含 2 个 6.5 米直径的概念球体,构成了大师心中的“纯粹空间”。再 转 90 度,便能直面圣坛——因为受地形、植被限制导致的一个 180 度转向的教堂入 口。入口运动路线的曲折,与长廊直截了当的简洁表达形成鲜明反差,丰富了空间 形式。 内部空间最值得注意的是引入光线的表达方法。如果与大阪茨木教堂的“光之 十字”比对,也许我们可以将六甲山的落地窗戏称为“影之十字”——前者以光线 从缝隙中倾泻制造神迹,后者则意欲通过分割投影达到同样的效果。 很显然,“影之十字”从视觉震撼的角度来讲还不够有力——关注了内外空间的 渗透,但是缺乏“光之十字”的象征意图,但是从形式上来看可以推断风之教堂的 正厅采光的做法是“光之十字”的雏形。从气氛上来说,相对于“影之十字”创造 的自然幽静空间,“光之十字”的表达太过强势,通过黑暗的内部空间的压抑作用, 使目光不由自主受到光的引导。 教堂中各种摆设的比例、材料感觉、功能和结构问题都得到审慎考虑,与空间 主体互依互存。造型的简洁同时也提供了空间的张力。 风、水、光系列教堂堪称近年日本宗教空间设计的领军之作。 从“风之长廊”忘我的身心愉悦、“镜面湖”与自然的精神对话直至最后的 “光 之十字”高唱的天国赞歌,安藤的思想从质朴的感动蜕变为冰冷的震慑,同时也走
风之教堂中,除了主体的围合外,墙的意图显得比较被动——作为限定,温 和的回归其原本的作为。至于反叛之心却是在光之教堂的空间形式上发挥到淋漓尽 致。
光的个性
光与风,如同细语着韵律与和谐;光与水,在镜像中碰触光的形态;光与黑暗,则 像一柄利刃撕裂虚无„„ 光的本身不存在个性,在运用中作为某种自然现象的附属,有趣的是总能很讨巧地 抓住人的心理变化。
附注: 光的教堂位于大阪城郊茨木市北春日丘一片住宅区中,是现有一个木结构教
堂和牧师住宅的独立式扩建。
讲坛后面便是在墙体上留出的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开口,阳光从这时渗透进来, 从而形成著名的“光的十字”。
这一建筑虽然形体简单,但却蕴含了一种复杂而极其优秀的建筑处理,这片 成角度插入的素混凝土壁体,以最简单的方式解决了基地和工程所有难题。由于靠 近道中路,因而除了面向内院和西壁体,其于墙面在开窗是合适的。这片斜墙不仅 分割了空间,而且把柔和阳光反射渗透进教堂室内,掩蔽了现存内院中的牧师住宅, 并隔离了喧嚣的外部世界。
到了尽头。 风之教堂格调清新明快,富人文主义精神。沐浴于光与风的福泽,思考随着情
绪的微张至饱和,丝毫不显压抑和沉重。 在风之教堂中,十字的表达降到了最低——“影之十字”出充其量只是为光影服务, 挂在圣坛前的十字架也不过是功能性指示罢了。宗教被淡化,建筑在此成为通灵的 媒介。没有偶像,没有符号——毫无理由却感动得无可名状。 结构与形式
力场
意味着人工环境和自然的融合。 “在一个场地中,建筑试图去控制空无,而空无同时也在控制建筑。 如果一个建筑 想要获得自律和特性,不仅是建筑,空无本身也应具有自身的逻辑。” 风之教堂建立在一个坡面上,所以庭院和入口的设计顾忌了该方面的影响。同时, 大师借助坡势达到了丰富空间的效果——长廊的纵深感、连接处出人意料的下降以 及圣坛的高高在上,使人在运动时不经意的产生了心情的转换,这一切无不是顺应 地形的杰作。
同时,这座建筑造价极低地面,墙壁及家具处埋得老十分简朴,并保留了粗 糙表面的质感,安藤在这里着力表丙和强调的是抽象的自然,空间的纯粹性和洗练诚 实的品质,进而唤起人们一种“庄严感”.
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
这是一座非常特别的建筑物。安藤忠雄将主体「寺」建立在一个很大很大的荷花池下,从 外观或许看不出那是什么,但沿着它的楼梯向下走,就会发现,别有洞天!这项作品也将安藤使 建筑与自然结合的信念发挥得淋漓尽致。
结构
“风之长廊”:总长达 40 米,由一系列 2.7 米见方的混凝土构架组成。顶棚由玻璃 天窗和“H”型联系梁构成 1/6 圆拱状顶。 连接:楼梯(向下) 正厅:钢门,以素混凝土墙面围合。 塔楼:方柱型混凝土构筑。 后院:90 度墙体。
形式
凹字形——在设计定点时,保持原有自然形态的考虑。
单纯的几何体体量——不同立方体的组合,错落有致。空间处理都没有止于单 纯,而是用一些处理手法在其中产生缝隙,并引入自然因素使之成为视觉中心—— “光之十字”利用光线把人引入神的领域,“影之十字”则通过一面大玻璃窗引入室 外斜坡的绿茵来塑造空间的个性。
安藤忠雄在湖南大学的讲座中提到 : “其实大家都没懂光之教堂” “很多人都说那十字形光很漂亮” “我很在意人人平等,在梵蒂冈,教堂是高高在上的,牧师站的比观众高,而 我希望光之教堂中牧师与观众人人平等,在光之教堂中,台阶是往下走的,这样牧 师站的与坐着的观众一样高,这样就消除了不平等的心理。这才是光之教堂的精华”
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作品欣赏
沃夫兹堡现代美术馆 Modern Art Museum of Forth Wor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