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歌曲的文化

合集下载

30侗族大歌简介

30侗族大歌简介

大歌的结构一般由“果(组)”、“枚(首)”、“僧(段)”、“角(句)”来构成; 大歌的演唱场合是比较讲究的,除平时训练外,大歌在重大节日、集体交
往或接待远方尊贵的客人时才能在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鼓楼里演唱。大 歌的分部合唱形式是领唱(独唱)与众唱相结合,它与普通的合唱概念有所 不同。大歌的主旋律是在低声部,高声部的派生的,低声部是丛唱的,声 音大,高声部由1个或2、3个歌手在低声部旋律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即兴变 唱。但有时高声部也可为主旋律,即当低声部唱一个漫长的持续低音时,
“外嘿”“外顶” 影响
行歌坐月的影响
侗族青年男女的爱情是建立在“行歌坐月”这种古朴的社交活动之中的,他们
一般长到十四五岁便开始进入这种社交活动阶段。每当夜幕来临,男青年三五成群 哼着歌、弹着二弦琴或琵琶,串巷走寨去找姑娘们行歌坐月,姑娘们则聚集在“月 堂”——某一姑娘家或鼓楼等公共场所纺纱、绣花等候着小伙子们的来临,互相对 歌,他们用歌声来互诉衷情,选择情侣,在这种习俗活动对大歌的产生发展有着重 大影响。
个 项 目 列
质 文 化 遗 产 名 录
》 的 项 目 , 经 过 三 天 的 会 议 讨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代 表 作 名 录 》 和 《
急 需 保 护 的 非
余 名 代 表 与 会 , 会 议 主 要 讨 论 确 定 入 选
《 人 类
国 首 都 阿 布 扎 比 开 幕 , 全 球 个 国 家 和 地 区
400 22
入平国入论物非 长委
选 。
县 政 府 承 担 申 报 工 作 的
《 贵 州 侗 族 大 歌 》 成 功
共 有 个 项 目 名 列 其 中 。 由 贵 州 省 文 化 厅 、 黎
世 界 《 人 类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代 表 作 名 录 》

广西原创民歌《阿爸阿妈》的演唱风格探究

广西原创民歌《阿爸阿妈》的演唱风格探究

一首优秀民族声乐作品应是兼俱民族与时代性的,二者“度”的掌握,正是《阿爸阿妈》作者创作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这首歌曲是一个带有14小节尾声的再现二段曲式,A部为G羽六声调式,是一个方整、收拢性的乐段。

本段共四句,第一乐句由两小节构成落在下属和弦上,形成一定的延续感。

这两句是主题句,要注意的是这里出现了罕见的写法——两次变化重复的八度跳进,这正是唐力创作的独特之处。

第二乐句两小节结束在属和弦上,形成较为强用“闻花香”的感觉吸好气,将气息对抗的力量集中在腰脐间,依靠小腹将气息缓缓送出,“头”字在换声区不要用蛮力,养精蓄锐为后面的长音做准备。

“天”字时加快气息的流动,腰部力量快而有力,帮助声音形成比较大的张力,保证声音在气息的支撑下如“穿针引线”一般“穿”过高音。

“天”字持续三拍之后钢琴伴奏休止,演唱时在保证气息足够支撑的基础上可自由延长,凸显歌词中代表伟大祖国的“天”字所表达的更加崇高、浩瀚的音乐形象。

此句结束在强拍上,注意不要唱太弱,依旧延续前面的乐思进行发展,为后面结尾处音乐的发展做好铺垫。

这句持续九拍乐句的演唱要一气呵成,对吸气的保持及情感的把控都有比较高的要求,正是歌曲演唱的出彩之处。

3、吐字要求连贯统一还体现在对吐字的要求上。

明代著名音乐家魏良辅在《曲律》一书中提到“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

可以见得,古代演唱中对吐字的重视。

我们在学习一首新歌时,首先就要做的是朗诵歌词。

汉字的音节几乎都是由字头、字6奏织体形成强烈对比,钢琴伴奏也是运用了颤音与“竖琴”式的音型,增加了音乐活泼的气质,让人耳目一新。

经过A段对生活的点滴描述,此刻不由地心生感叹,力度由A段mp变为mf,弱起音上的谱例四:暗流一般推动着旋律不断向前发展,弱起在主题部分出现,谱例1中第一小节起始部分没有出现弱起。

弱起从第一小节最后半拍开始进入,旨在把前面作为一个音乐情绪上的铺垫,为弱起做好了准备,获得一种推动乐思发展的动力,保持着较为明显的流动性。

广西右江流域地方民歌音乐特征及演唱分析

广西右江流域地方民歌音乐特征及演唱分析
有 的音 乐风 格 。 2、红 色 革 命 文 化

右江流 域的地理特征与文化背景
Hale Waihona Puke ( 一) 、右 江 流 域 的地 理 特 征 人类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独特的地理环境 , 不 同地 区文 化 音乐的发展离不开当地独特的地理特征 。 而地方 民歌经过起 源 于 民间 , 并 广 泛 流 传 于 民 间 ,当地 的广 大 劳 动 人 民是 主 要 的创造者 ,他们 从生活中、劳动中获得快 乐,获得创作 的灵 感,造就 了浓郁 的地域特色 民歌 。 隶属于 民间音 乐文化 范畴 的 地 方 民歌 , 其 中地 域 性 是 民歌 的一 大 特 点 ,与地 理 环 境 等 因素关系密切 。 右 江 流 域 地 方 民歌 素 材 的主 要 来 源 地 一 一 广 西 西 部 百 色 地 区 ,西 与 云 南 相 接 ,北 与 贵 州 毗 邻 ,东 与 首府 南 宁 紧 连 ,南 与 越 南 接 壤 ,边 境 线 长 达 3 6 5 公 里 ,是 滇 、黔 、 桂 三 省 中心 城 市 , 是 中 国大 西南 通 往 太 平 洋 地 区 出海 通 道 的 “ 黄 金 走 廊 ” 。百色 市 总 面 积 3 . 6 3 万平 方 公 里 , 位 于广 西壮 族 自治 区西 部 ,右 江 上 游 。百 色 地 形 东 西 长 3 2 0 公 里 , 南 北 宽2 3 0 公里,地形为南北高中间低,地势走向 由西北向东南 倾斜 ,属于典型 的山区,在总面积 中,山区占9 5 . 4 %( 石山 占3 0 % ,土 山 占6 5 . 4 % ),丘 陵 、平 原 仅 占4 . 6 % 。百 色 历 史 悠 久 ,山 川 秀 丽 ,人 文 景 观 和 民 族 风 情 多 姿 多 彩 ,旅 游 资 源潜 力 巨大 。 如 国家 级 景 点一 一 百色 起 义 纪 念 馆 ;省 级 风 景 名胜 区 一 澄 碧 湖 ;凌 云 的纳 灵 洞 、水 源 洞 ;靖 西 的通 灵 大 峡 谷 ; 乐 业 的罗 妹 洞 、布 柳 河 、大 石 围 天 坑 等 ,构成 了 百 色 的 旅游 品牌线路 。归纳起来为两坑二洞一河一湖 ,两坑即为大石围 天 坑 、 穿 洞 天 坑 ,二 洞 为 纳 灵 洞 、水 源 洞 ,一 河 指 布 柳 河 , 湖则指澄碧湖 。 这里人杰地 灵, 其 独特 的地 理特 征造 就了 右 江 流 域 特 有 的地 方 民歌 。 ( 二 ) 、右 江 流 域 的 文化 背 景 1 、 民俗 民间 文 化 右 江 流 域 有 着 丰 富 多样 的 民 间 民俗 文 化 , 如 隆 林 苗 族 跳 坡节 、隆林壮族排歌节 、朝里歌圩 、巴林逗歌节、田林壮族 歌 节 、牛 魂 节 、隆林 彝族 火 把 节 、隆 林仡 佬族 吃新 节 、沙 里 牛王节 、凌云茶文化旅游节 、那坡彝族跳 弓节等等 ,当地政 府为扩大 了当地 的影 响力 , 从而挖掘 和整理一些地方的 民俗 活动来增加节 日的喜庆 , 特 别出名的节 日是洛陀民俗文化旅 游节 。 布洛 陀壮 是民族文化 的发祥地 ,敢壮山歌圩是广西最 古 老 、最 大 的歌 圩 ,千 百 年 来 长 盛 不 衰 。每 年 的 农 历 三 月 初 七 到 初 九 ,田 阳周 边 县 、市 及 海 内外 的壮 族 同 胞 十 余 万 人 自 发 来 到 敢 壮 山 ,唱 山歌 、纪 念 布 洛 陀 和 开 展 丰 富 多 彩 的 民俗 文 化 活 动 ,主 要 有 :布 洛 陀祭 祀 大 典 ( 公祭 、 民 间朝 拜 ) 、 布洛 陀经文化学术交流座谈会 、 布 洛陀山歌歌王争霸赛、舞 狮技艺展演 、歌圩体 育运动会 斗牛圣女池摔跤 、抛绣球 、 抢花炮 、抬花轿等等 。其 次,巴林逗歌节,每年农历三月十 七 日, 也 就 是 朝 里 风 流 街 翌 日, 凌 云 县 及 周 边 县 市各 乡镇 壮 、 汉、 瑶 山歌高手云集凌云县下 甲乡峰洋村 巴林农庄唱山歌逗

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歌曲的文化特质透视

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歌曲的文化特质透视
情达意 。
生存智慧 , 而且他们认为 “ 饭养身 , 歌养心” 唱歌 , 本身就是一种把 自己的生命活动 当作审美对象的
广西是个爱歌、 善歌 民族 聚集 的地 区, 被誉为 “ 民歌的海洋 ” 是“ , 歌仙 ” 三姐 的故 乡, 刘 在这里 , 人们表现出崇智、 重情 、 向往 自由, 轻钱财、 重人品、 鄙权势的价值观 。这些特质常常明显地反映在民
X S O0 , 目负责人 : G I0 1 项 赵琳
13 8
即使民歌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变化 , 但是乐唱善歌 不但给了人们热爱生活的理 由, 还在深层次上使人 们的文化身份在不断认同中清晰、 明朗、 深刻起来 ,
高度的思想性和深刻的人 民性 , 在艺术形式上 比较 成熟和完美 , 它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所创 造 的优 秀文 化 的一种形 态 , 壮族 民问音乐史 上突 是
程度 。
4壮族民歌之所 以美 , . 之所 以诱人 , 还在于壮 族人民的开放 、 容异 的民族文化心理特质。艺术来 源于生活, 代表其文化 , 民族文化就有各民族的 各 特点 , 每一个民族 , “ 不论其大小 , 都有它 自己的, 只属于 它而 为其他 民族所 没 有 的本 质上 的特点 、 特 殊性”3哪) l “ 。壮 民族具有开放 、 容异 的民族文化 心理特质。他们不排外 , 欢迎外族人来壮族本土居


俗话说得好 : 一方水土养一方 人。 同样 , “ ” 一 方水土也会孕育一方文化 。环境可以造就某种文 化, 文化也可以改变人文环境 , 而一切文化又都具 有其音乐属性。广西是少数民族 聚居的地方 , 本文
有着 自己丰厚独特的民歌和 自己传统的唱歌节 日, 如壮族 的“ 月三 ” 瑶族 的“ 三 、 做娘” 侗 族的 “ 、 会

谈广西民歌的影响

谈广西民歌的影响

对广西民歌的思考08国贸3班0838130304 田雨广西是一个山美水美的地方,聚居着壮族等12个少数民族,他们都有着自己丰富独特的歌谣文化。

因此,广西被誉为“民歌的海洋”。

民歌是一种宝贵的人文资源,它的价值不仅表现在文化研究方面,而且蕴藏着极大的开发价值。

一、广西民歌文化的情况(1)民歌文化的含义民歌文化史民歌在民俗,历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充分体现民歌魅力又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研究和经济开发价值的一种文化。

民歌文化也是一种口头传播的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用以交流感情、传播知识、娱乐消遣的工具,能真实展现人类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

不仅如此,民歌文化还蕴藏着丰富的开发价值,能够有效的促进人文科学的研究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2)广西民歌文化的价值广西民歌文化史广西民歌在广西特定的风俗、历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着丰富的人文研究价值。

广西拥有丰富的民歌文化,被誉为“民歌的海洋”,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

广西少数民族众多,而且都有着自己丰富独特的民歌和自己传统的唱歌节日。

比如壮族的“三月三”、瑶族的“赶坡”等。

因此,广西的民歌文化历史悠久,富有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有着非常大的开发价值。

广西民歌文化直接反应了广西各民族的历史、劳动、风土人情、爱情婚姻、日常生活。

是广西人民生活的亲切伴侣,劳动中的助手、社会斗争中的武器、交流感情、传播知识、娱乐消遣的工具。

因此,广西民歌文化史认识广西各民族的历史、社会、民风民俗的宝贵资料,具有很大的人文研究价值。

广西民歌文化最具有潜力的价值,就是其中蕴藏的经济开发价值。

由广西民歌文化衍生的民歌文化经济,经过南宁民歌节成功运作,更是成为了广西新生的经济力量。

南宁民歌节利用民歌文化开创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市场化运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为南宁乃至广西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民歌文化以及由民歌文化衍生的各种副产品,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的经济价值,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广西壮族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广西壮族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广西壮族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摘要:广西壮族民族音乐是表达壮族人文化生活的一种形式,它不仅是供人消遣,还可以交流思想感情,表达审美,包含着壮族悠久历史的文化底蕴与壮族传统。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这些传统的民族音乐不能很好的被大众所认识,如何传承与发展壮族民族音乐就成了一个大课题。

关键词:民族,音乐,乐器,民歌,传承,发展。

壮族是个人口数量大的少数民族,每个民族在历史生活中都会有特别的表达自己生活抒发感情的歌曲流传,壮族也不例外。

在壮族的民族音乐中,人们主要用音乐来渲染感情,交流思想,娱乐消遣,同时还兼具传播与传承壮族民族文化与在壮族人民中宣传与引导社会道德与行为规范。

壮族的民族音乐极好的保存了壮族历史文化的特色。

但是在现代多元化文化背景下,特别是哈韩哈日,欧美风盛行的今天,在这些强势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怎样才能保护好我们壮族的民族优秀传统民间音乐呢?要保护与传承我们的首先就要了解我们壮族的民族音乐,状乡素有“歌海”之称,壮民族音乐韵律独特,曲调优美,山歌是其音乐文化中最具特色的音乐要素,为现代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民族民间素材。

壮族音乐是壮族人在特定领域在自己特色民俗与语言下形成的。

它主要通过传唱的形式,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

期间也有不少的壮族民族乐器穿插歌曲之中,为民歌增添亮色。

民族音乐还有场合之分,婚丧嫁娶,都有不同的表现手法,虽然历史上有的农民们知识水平不高,但是能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仅用语言是很难达到一些情感上的共鸣的,这时候音乐就能弥补这个缺憾。

壮族人民对他们自己民族文化特性的音乐是有共鸣的,这是民族对音乐的客观需要。

在壮族人群中,绝大部分都是在农村或者山里生活,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生产之余,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就能吸引群众的注意,并能带动大家一起参与娱乐,丰富人们的生活与精神世界。

壮族民族音乐有男女对唱的情歌,这种即是娱乐又能表露感情的歌曲很受欢迎。

而壮族的民族民歌不止这个,其内容只丰富,包含了民族故事,历史传说,劳动生活,情爱表达,英雄传奇等等,既能获得不同精神调剂与意识的审美享受,同时能陶冶情操。

壮族文化传统山歌

壮族文化传统山歌

壮族文化传统山歌
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其中山歌是他们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的山歌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而闻名于世。

壮族山歌通常是由一位歌手带领,其他人跟随着唱和击鼓或弹弦,形成一种独特的合唱形式。

在壮族山歌中,歌词多为壮族方言,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爱情、家乡和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山歌的旋律多变,有的激昂奔放,有的婉转动人,有的悠扬清越,有的豪放激昂,有的抒情婉转,充分展现了壮族人民的情感和生活状态。

壮族山歌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人们传唱,而且在各种节庆和婚丧嫁娶等场合也是必不可少的表演节目。

壮族山歌传承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壮族人民的一种精神寄托和情感宣泄的方式。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壮族山歌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些年轻人开始将传统的山歌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创作出了许多新颖的作品,为壮族山歌注入了新的活力。

壮族文化传统山歌作为壮族文化的一部分,承载了壮族人民的情感和生活,是壮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壮族山歌会继续传承下去,为世人展现出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壮乡”广西,倾听民族音乐

“壮乡”广西,倾听民族音乐

“壮乡”广西,倾听民族音乐作者:陆妹来源:《颂雅风·上半月》2019年第01期摘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音乐丰富多彩,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广西是一个十二个民族聚居的民族大区,素来就有“歌海”之称,其中尤以壮族民族音乐流传和传唱度最广。

广西民族音乐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民族瑰宝,身为小学音乐教师,我们有义务去弘扬民族音乐、传承民族音乐,更有责任去保护民族音乐,让民族音乐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生机。

关键词:民族音乐小学音乐传承与发扬民族音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自信就包括了要弘扬民族音乐,让民族音乐继续传承下去,让民族音乐成为中国特色文化的标签之一。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做好小学阶段的民族音乐教育,让小学生领略到广西民族音乐的魅力,让小学生爱上“壮乡”音乐。

“壮乡”音乐展现的是原生态的广西民族音乐,既有歌颂广西美丽自然风光的,也有抒发广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何让广西民族音乐焕发出新生机,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广西民族音乐,让年轻一代传承广西民族音乐是每一个民族音乐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本论文深入剖析广西民族音乐的现状,提出了继承和发扬广西民族音乐的浅薄看法。

一、广西民族音乐的特色民歌是人民表达情感的主要途径之一,广西民族音乐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活动。

广西民族音乐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尤其以独特的多声部民歌享誉世界,其中二声部民歌和声是最杰出的代表,吸引了众多音乐学者的研究。

广西民族音乐的表现形式也是多姿多彩的,主要有桂剧、彩调、壮剧等,但是这三种剧种是最具有广西民族音乐特色的。

桂剧唱腔主要以弹腔为主,跨越了高腔、昆腔、吹腔、杂腔小调五个腔调,给人一种高亢清亮的感觉,桂剧主要是用桂林方言进行演唱,声调优美委婉;彩调则是更具有生活气息,采用的是歌舞结合的表演形式,杰出的代表剧目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刘三姐》;壮剧是流传最广的剧种,壮族人民能歌善舞,吸收了壮族的对山歌、说唱、舞蹈等音素,根据唱腔的不同细分为南、北壮剧和师公戏,表演时多借助扇子,身段优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少数民族民间歌曲的文化前言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同样,一方水土也会孕育一方文化。

环境可以造就某种文化,文化也可以改变人文环境,而一切文化又都具有其音乐属性。

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本文将以广西壮、瑶、侗三个少数民族民歌为例,探讨广西民间歌曲所透露出的文化特质。

民歌民歌文化是民歌在民俗、历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充分体现民歌魅力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研究和经济开发价值的一种文化。

民歌是口头文学,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

一首首民歌就像一颗颗珍珠,用文化情感将它们串成了一串光彩夺目的“项链”。

民歌作为歌唱生活、歌唱劳动、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有艺术形式,在广西经久不衰,每逢节日及重大节庆活动,人们都以唱山歌的方式互相交流,传情达意。

广西是个爱歌、善歌民族聚集的地区,被誉为“民歌的海洋”,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在这里,人们表现出崇智、重情、向往自由,轻钱财、重人品、鄙权势的价值观。

这些特质常常明显地反映在民歌之中。

在广西各族的民歌中,主要的是山歌,此外,劳动号子、水歌、渔歌、谣歌、儿歌、酒歌、风俗歌等也非常丰富。

同时,广西少数民族众多,而且都有着自己丰厚独特的民歌和自己传统的唱歌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瑶族的“做娘”、侗族的“会期”、苗族的“赶坡”和“坐妹”、仫佬族的“走坡”、京族的“哈节”等。

正是这些多姿多彩的音乐汇成,使得广西“歌海”之誉广传天下。

一、壮族民歌。

壮族被称作是“能歌善唱的民族”。

壮族人民自古以来就以善歌著称,他们往往遇事即歌,以歌述志,以歌传情,蔚成风气。

春秋时代壮族先民就有以歌代言的“越人歌”。

这里的人们从降生人间即开始聆听摇篮曲,直至结束生命而为其演唱哭丧歌为止,一生可以说都是在歌声中度过的。

壮族人民大都喜欢听民歌、学唱民歌,不仅是因为他们可以从民歌中了解本民族的生存、发展的历史,学习和体验本民族的祖先布洛陀这位“无事不知晓的老人”和“歌仙”刘三姐的斗争意志和生存智慧,而且他们认为“饭养身,歌养心”,唱歌本身就是一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当作审美对象的活动,是一种善于体验生存意志和情感,善于享受生命快乐的一种智慧。

对于世代生活在壮乡的人们来说,民歌氛围给了民众很好的文化体验土壤,即使民歌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变化,但是乐唱善歌不但给了人们热爱生活的理由,还在深层次上使人们的文化身份在不断认同中清晰、明朗、深刻起来,从文化自在发展到文化自觉,进而在文化认同中主动进行自身的文化身份塑造和再塑造,从而优化、美化和完善自身。

通过民歌音乐,壮族人民能将自身品质、思想、行为等提升到较为完美和高尚的程度。

1.壮族民歌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具有寓乐于歌、寓教于歌的特点。

壮族民歌把娱乐性、趣味性、知识性、艺术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引导人们去向往追求美好生活。

“赞美歌”以歌赞山、赞水、赞村、赞事、赞人;“迎客歌”主人要以歌迎客,自谦自责;“猜谜歌”具有相当高雅的美学鉴赏价值,它融趣味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是比知识、比才能的对歌;“劝世歌”教导人们为人处世的道德行为规范、劝告世人尊老爱幼、尊纪守法;“古歌”用来歌颂民族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等。

总而言之,壮族民歌的题材与内容,是由时代、社会、历史、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斗争、生息等决定的。

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包括恋爱婚姻、伦理道德、农耕百事等内容。

2.壮族民歌的特点还在于表达感情上。

壮家儿女勇于唱情,善于唱情,爱情、友情、亲情都唱得淋漓酣畅,动人心魄,使听者随之而喜怒、而哀愁,达到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的艺术效果。

所有这些都是壮族传统民歌的精髓,也是壮族精神文化的缩影,反映了广西壮族人民悠久的社会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3.壮族民歌浩如烟海,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而独特。

就形式分,有勒脚歌、排歌、散歌等。

从内容来看,主要有古歌、叙事长歌、生活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童谣等。

壮族传统音乐主要是各种山歌调,壮族山歌由于南北部方言的不同而对山歌有不同的称呼,如:欢、西、加、比、论等。

在壮族地区,每一个区或乡都有好几个调子,其中有叙事用的平调;有抒发欢快情绪的喜调,特别是靖西马隘及田阳古眉山歌调、马山山歌调、环江山歌调等尤其著名。

在壮族聚居的村寨,到处都可以听到具有独特风格的二声部和三声部山歌,各部之间围绕着主旋律,时而平行,时而交叉,高低相衬,跌宕起伏,悦耳动听。

壮族多声部民歌各地不同歌腔约有100多种,在广西境内壮族多声部山歌遍及广西6个地区30多个县,其中以百色、柳州、河池、南宁等几个地区流传最广泛。

壮族多声部山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深刻的人民性,在艺术形式上比较成熟和完美,它是壮族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优秀文化的一种形态,是壮族民间音乐史上突起的高峰,也是壮族劳动人民生活经验、思想精神和艺术智慧的结晶。

4.壮族民歌之所以美,之所以诱人,还在于壮族人民的开放、容异的民族文化心理特质。

艺术来源于生活,代表其文化,各民族文化就有各民族的特点,“每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属于它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本质上的特点、特殊性”。

壮民族具有开放、容异的民族文化心理特质。

他们不排外,欢迎外族人来壮族本土居住,且能和睦相处,亲如一家。

壮人不固步自封,善于取长补短,大有海纳百川之势。

比如,自古及今,壮人一直以学会汉字汉语为荣。

历史悠久的方块壮字有不少是借用汉字或对汉字加以改造而成的。

又如,在广西各地,壮族与瑶族、壮族与侗族、壮族与苗族、壮族与京族、水族、彝族、仡佬族、仫佬族等各族聚居的村寨比比皆是且和睦共处,歌唱民族团结的民歌亦不绝于耳,凡此种种,都充分展现了壮民族开放、包容的民族心态与文化。

而歌者美的心灵,是构成壮族民歌永久不衰的细胞质,是壮族民歌生命的蛋白质。

所以,壮族人民独有的文化特质以及壮民族美好心灵所唱出来的歌,将打动世界。

二、瑶族民歌。

瑶族历史悠久,其神秘的起源传说,独特的图腾崇拜,形成了令人神往的民族文化。

“歌是瑶人最爱唱,唱得莲花朵朵开。

只缘瑶族无文字,发展文化凭歌来。

”瑶族是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通过演唱民歌,把瑶族历史和文化,用口传心授的方式一代传给一代。

瑶歌是瑶族人民生活中一种重要的文艺活动形式,是他们沟通心灵、交流经验的主要方式。

因此,瑶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常常借歌抒情,以歌言志,上自天文地理,下至凡人琐事,远自盘古开天,近至眉毛眼前,都可用歌谣的形式来表达。

瑶歌有长篇史诗“密洛陀”和古歌总集“盘王歌”等,还有一些脍炙人口、短小精炼、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的歌谣。

广西瑶族民歌的歌唱活动非常活跃与频繁,它渗透于瑶族人民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与瑶族人民的传统文化习俗息息相关,在总的格调上都反映了瑶族人民古老、纯朴的民族特色,共同的宗教信仰以及共同的心理素质等。

1.广西瑶族民歌的歌词语言通俗,情感真挚、丰富,非常的灵活。

有时是随景而歌,有时是由情而发,即兴演唱较为普遍,由于瑶胞多居山寨,故常常隔山放喉高歌,你唱我和,以歌对答,情趣盎然。

歌词大量地运用比兴、排比、拟人、夸张等手法来增强艺术感染力,具有比较鲜明的地域特点,展现出瑶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

2."由于地域不同,瑶歌曲调的差异也很大,这可能与瑶族长期频繁的迁徙有一定的联系,这种特点体现在山歌的曲调上。

许多歌谣都以其衬词而得名。

其中以“酒歌”、“蝴蝶歌”、“拉发歌”、“香哩歌”最为著名。

“酒歌”曲调粗犷、高亢、浑厚、短小精悍有力,给人带来精神振奋;“蝴蝶歌”以瑶族民歌特有的大量衬词而显得迤逦多姿,轻快的旋律音型恰到好处地配衬了歌词的密集和华丽,如流水,似清泉,勾勒出瑶歌独特的风情,二声部和声组合唯美质朴,清新如天籁;“拉发歌”曲调以优美、抒情、柔和、婉转为特征,让听众有串串珍珠落玉盘之感,“香哩歌”有唱调和喊调之分,唱调柔和婉转、甜美;喊调高亢、奔放,常常与瑶山的回音遥相呼应。

过山瑶还有一种古老的“三声腔”,风格单纯、质朴。

这些曲调都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的色彩,构成了广西瑶族民歌音调多姿多彩的特点,闪烁着广西瑶族人民的智慧与文化内涵。

3.广西瑶族民歌的曲调平和婉转,没有那种高亢的华丽,但娓娓唱来,有如清泉小溪,柔和而悠远,可以反映出广西瑶族人民吃苦耐劳、与人为善的文化心理特质。

比如在“斗歌”时,总是会用一大段的祝福语作为引子,让对方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创作”构思,不仅不以“斗倒”、“斗死”对方为目的,还避免对方因没有时间思考出现尴尬。

哪怕是劝酒、斗酒这样红火激烈的场面,广西瑶族的敬酒歌都是用很温柔一大段的引子,让客人做好喝酒的心理准备,让朋友在和谐友善的气氛中把酒喝下去。

平时老人们在茶余饭后喜唱叙事长歌,往往一个故事唱一个晚上,就像山溪流水,娓娓动听。

瑶族民歌己深深地渗透在瑶族人民的生活中,歌唱是他们在精神方面的喜好,他们用歌声慰藉心灵,抒发情感,独特的瑶族民歌对唱形式,表现出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纯朴的民族特色。

广西瑶族民歌鲜明的个性,是构成其文化特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侗族民歌。

侗族作为八桂大地上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土著民族,是一个用歌声串起生命的民族。

说到侗族就不能不说侗族大歌。

侗语称侗族大歌为“嘎老”(gallaox或galmags),“嘎”是歌的意思,“老”具有宏大和古老的意思。

侗族大歌历史久远,它的形成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

侗族大歌以“众低独高”,复调式多声部合唱为主要演唱方式。

是侗族民歌中最著名的一种歌调。

侗族大歌代表性曲目有“耶老歌”、“嘎高胜”、“嘎音也”、“嘎戏”等。

男声大歌曲调雄壮有力,气势磅礴;女声大歌曲调优美明朗,娓娓动听。

侗歌讲究押韵,曲调优美,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意蕴深刻。

演唱时节奏缓慢,声调悠扬,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

由于侗族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清美秀丽却又近乎于封闭的生态空间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侗族人民便在这种平静单纯的生活中自然而然的在耕作之余去摹仿山林中的鸟鸣蝉叫,进行自己特有的文艺娱乐活动,正是这种无忧无虑、单纯质朴的生活,侗族人民用生命的灵气和智慧结合自身所处的秀丽自然景观和清纯的人文现象去领悟,以自然无为为美,讲究心灵与自然的融合、和谐,从而创造了优美的音乐——侗族大歌。

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也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

它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之声。

凡是有大歌流行的侗族村寨,精神文明程度极高,很少出现打架骂人、偷盗等行为,人们甚至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无异,堪称文明纯朴的和谐社会。

1.侗族大歌的种类很多,鼓楼大歌是其中之一。

"这类大歌是主客双方在鼓楼中对唱的,它的结构一般由“果(组)”、“枚(首)”、“僧(段)”、“角(句)”来构成;鼓楼大歌的分部合唱形式是领唱(独唱)与众唱相结合,它与普通的合唱概念有所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