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
《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 讲义

《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讲义一、自然资源的定义与分类自然资源,简单来说,就是在自然界中能够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
它就像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宝藏,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自然资源的种类繁多,按照其属性可以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可再生资源就像那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水,比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只要合理利用,它们能够持续为我们服务。
而不可再生资源则像是珍贵的稀世珍宝,用一点就少一点,比如石油、煤炭、矿产等。
二、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一个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就如同拥有了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
比如,中东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这使得该地区在国际能源市场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也为其带来了巨额的财富,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丰富的自然资源还能够吸引投资和人才。
当一个地区被发现拥有大量有价值的自然资源时,各路投资者就会纷至沓来,希望能够分一杯羹。
同时,为了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各类专业人才也会聚集到这里,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自然资源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以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为例,围绕煤炭的开采、加工和运输,可以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包括煤矿开采企业、煤炭加工企业、运输公司等,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三、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限制然而,自然资源并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万能钥匙”。
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可能会使区域经济陷入发展的困境。
一些地区由于过度开采和开发自然资源,导致资源枯竭,经济发展失去了动力。
比如,某些曾经依靠矿产资源繁荣一时的地区,在矿产资源耗尽后,由于没有及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陷入了衰退。
而且,单纯依靠自然资源发展经济,往往容易导致产业结构单一。
一旦资源市场出现波动,整个区域经济就会受到严重的冲击。
比如,当国际油价下跌时,那些严重依赖石油出口的地区经济就会受到巨大的影响。
四、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为了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机理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机理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同现状,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探寻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和机理。
一、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之一。
不同地区自然资源的分布差异会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
如拥有丰富的煤、铁、油等矿产资源的地区,可以实现资源型经济的快速发展。
而在不拥有这些自然资源的地区,则需要寻找其他的经济发展路径。
二、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人口素质越高,开发和应用科技的能力越强,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也越高。
人力资源对于扩大市场规模、推动产业升级和优化结构、增强区域竞争力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科技进步区域科技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研发能力以及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水平,都决定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
因此,要不断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提高区域的科技水平,进而提高经济增长率和竞争力。
四、政策支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在决策层面能够制定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优化区域内的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五、交通和基础设施区域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区域内各类资源的流通和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绝对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公路、水路、铁路、航空四角一体化的交通网络,还是电力、油气、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建设,都为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科技进步、政策支持以及交通和基础设施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
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结合地区的自然特征和经济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才能达到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地区竞争力的目的。
自然地理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自然地理因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其中自然地理因素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自然地理因素涵盖了气候、地形、土壤、自然资源等多个方面,它们共同作用,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速度和潜力。
气候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自然地理因素之一。
不同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当地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和农作物品种。
例如,在温暖湿润的地区,水稻等喜水作物能够茁壮成长,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进而可能形成以粮食生产和加工为主的经济体系。
而在干旱少雨的地区,耐旱的作物如小麦、棉花等则更具优势,畜牧业也可能占据重要地位。
此外,气候还会对工业生产产生影响。
过于寒冷或炎热的气候条件可能会增加工业生产的成本,例如需要额外的能源来调节室内温度,或者对设备的性能和寿命产生不利影响。
同时,气候也影响着人们的消费需求和消费习惯。
在寒冷的地区,保暖用品的市场需求较大;在炎热的地区,制冷设备和防暑用品则更为畅销。
地形地貌同样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有利于大规模的农业耕种和城市建设。
大规模的农业生产能够实现机械化作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也相对容易,可以布局更完善的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吸引更多的人口和产业聚集,从而促进商业和服务业的繁荣。
相比之下,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不利于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和城市扩张。
但山区往往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
通过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可以发展相关的采矿业和加工业;而利用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可以发展生态旅游,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土壤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尤其是农业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
肥沃的土壤能够提供丰富的养分,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高产,从而为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我国东北的黑土地,土壤肥沃,是重要的粮食产区。
而贫瘠的土壤则可能限制农业的发展,需要通过改良土壤或者选择适应贫瘠土壤的作物来进行农业生产。
资源禀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资源禀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一、引言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区域经济的发展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资源禀赋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资源禀赋是指一个地区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科技资源等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资源禀赋的差异会导致区域之间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差异,本文将针对资源禀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资源禀赋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
例如,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矿石等,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推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然而,如果一个地区缺乏自然资源,那么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可能会受到限制。
资源禀赋的差异会导致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异。
三、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1. 能源资源能源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
一个地区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同时也能吸引外来投资。
例如,中东地区由于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使得该地区成为全球石油输出的重要地区,其经济也因此得以迅速崛起。
2. 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些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铁矿石、煤炭等,这些资源的开采可以促进地区的工业发展,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形成。
例如,澳大利亚由于拥有丰富的铁矿石资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出口国之一,其经济也因此得以快速发展。
四、科技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科技资源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个地区拥有先进的科技资源可以提高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科技资源对于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改善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都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例如,硅谷地区在科技资源方面的优势,使得该地区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吸引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资源禀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启示资源禀赋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资源禀赋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自然资源如何影响区域发展

论述区域自然资源条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
按照其能否再生可将其分为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三类。
它具有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和社会性等特征。
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资源影响区域生产力的发展。
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离不开自然资源,如果一个地区没有必要的自然资源,决不可能出现某种生产活动。
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其发展生产力有很大的便利,当地的资源需求可以由本地解决,而不用费尽周折从外地转运。
我国存在许多因自然资源丰富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比如大庆因石油而生,株洲因有色金属而生,本溪因铁而生等。
但是随著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对区域生产力的影响也逐渐微弱,许多没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城市也发展起来。
2.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如果某种自然资源的数量越多,利用该自然资源发展生产的规模就有可能越大。
比如粮食单产一定的情况下,耕地面积越大,粮食产量越高;相反,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缺乏对区域经济发展规模以及城市发展规模构成了限制。
3.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同一种资源,其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不同,则开发利用的方式就不同,开发过程中的成本殴辱及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市场售价就不同,经济效益存在巨大差距。
比如海湾地区的石油资源丰富,油质好,开采条件优越,其石油开采成本仅为美国原油开采成本的1/20,单井日产原油量是美国的1000多倍;我国铁矿以贫矿为主,品位在30%左右,采出后要经过选矿才能入炉,其成本比天然富矿高四五倍;再如,棉花生产对温度和光照有一定要求,我国新疆地区光照充足,温度适宜,棉花质量最好,华北平原次之,成都平原和辽河平原最差。
所以,自然资源不但直接影响生产的经济效益,而且通过产品质量间接地影响经济效益。
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

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自然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重要财富,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自然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还能够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可持续发展。
然而,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充分认识自然资源的价值,将其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大化利用。
首先,自然资源的开发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各地的自然资源条件不同,利用本地特有的资源可以形成竞争优势,吸引投资、推动产业发展。
例如,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木材加工、林产品等相关产业;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矿山开采、矿产品加工等产业。
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还能够拉动周边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其次,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可以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型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已经遇到了瓶颈。
而技术创新、绿色产业等新兴产业则需要更多的资源支撑。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可以促进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低能耗、低排放方向发展,推动经济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例如,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新能源产业,不仅可以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还能够带动相关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然而,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往往会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长期来看对经济发展不利。
因此,保护自然资源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保护自然资源不仅需要加强对资源的管理和监测,还需要建立合理的资源开发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
例如,对于水资源的管理,可以建立水资源使用权交易市场,通过市场化手段调节水资源的供需关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于森林资源的保护,可以实行可持续林业管理,确保林木的种植和伐割达到合理平衡,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
除了保护自然资源外,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资源回收利用是目前国际上普遍倡导的一种资源管理方式,通过对废弃物的有效处理和再利用,可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发展

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资源禀赋。
资源禀赋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地区所拥有的自然、人力、资金等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这也是造成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首先,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等。
一个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情况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以矿产资源为例,一个地区如果拥有丰富的煤矿资源,可以通过煤炭产业的兴起带动地区的经济发展。
此外,水资源也是决定一个地区农业和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拥有河流、湖泊等丰富水资源的地区,在农业灌溉、发电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因此,自然资源的禀赋程度直接决定了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潜力。
其次,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人力资源包括劳动力数量、教育程度、技术水平等因素。
一个地区如果劳动力供给充足,且教育程度较高,能够吸引高素质人才的流动,就能够推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拥有高素质人才的地区往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企业前来发展。
此外,技术水平也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个地区如果能够持续投入研发,培育技术创新,就能够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而资金资源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资金资源可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投资扩张等方面。
一个地区如果能够吸引到大量的资金投入,就可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此外,资金资源也是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个地区如果能够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和资金支持,就能够吸引更多的企业前来投资,从而带动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然而,资源禀赋并不是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唯一因素。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源的禀赋并不是必然能够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
只有通过合理的开发利用,才能真正实现资源禀赋对区域经济的驱动作用。
一个地区如果不具备良好的产业结构、投资环境和市场开放程度,即使拥有丰富的资源禀赋,也无法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和能源,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等。
这些资源对于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支撑。
本文将探讨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相互影响。
首先,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和能源,而这些原材料和能源大多来自于自然资源。
例如,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是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的重要能源,没有这些能源,现代社会的发展将受到严重限制。
此外,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没有充足的水资源,农业生产将无法进行。
因此,自然资源的充足与否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
其次,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导致了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消耗。
例如,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不仅导致资源枯竭,还会引发环境问题,如土地沙漠化、水源污染等。
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也会导致生态失衡,影响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
因此,经济发展必须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进行,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另外,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不同的自然资源适用于不同的产业和经济活动。
例如,煤炭等化石能源适用于重工业和能源行业,而水力资源适用于发电行业。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可以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自然资源的利用还可以推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的推动,新能源、清洁能源等替代能源逐渐得到应用,这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还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不同地区拥有不同的自然资源禀赋,这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例如,沿海地区可以利用丰富的海洋资源发展渔业和海洋旅游业,内陆地区可以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发展工业和能源产业。
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不同地区可以形成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促进区域经济的互补和协调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第一题)
——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始基础;
——自然资源利用方式决定了区域经济的增长方向;
——区域产业结构类型受自然资源的直接影响,区域主导产业的发展必须以地区的优势资源为基础;
——自然资源的显著差异有利于专业化生产的形成和参与分工能力的提高;
——自然资源是区域初始资本积累的源泉之一,也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因素;
——区域资源禀赋的差异,将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区域经济效果的发挥。
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第二题)
◆1、以人为本是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
(1)知识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崭新阶段
(2)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成败的关键
(3)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最活跃的生产要素
◆2、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1)人是知识经济化的直接创造者
(2)人力资源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3)人力资源开发的条件
◆3、人力资本运营是区域经济的基本经营模式
传统模式:人、财、物并重
新型模式:以人力资本为中心
人力资本运营的核心
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发展(第三题)
◆1、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的同步增长关系
◆2、区域基础设施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步演进
◆3、投资于基础设施是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
◆4、投资于基础设施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4区域主导产业的特征(第四题)
①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属于区域的专业化生产部门;
②现有产业基础较好,行业规模较大,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大;
③行业增长速度较快,且未来市场需求增长迅速,发展潜力较大;
④处于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与区域其他产有较强的直接或间接关联,能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
⑤整个行业的创新能力较强,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和创新力
区域主导产业的入选条件(第五题)
①具有较高的区位商或专业化水平,一般要求qij >2或xij >0.5,该产业的生产主要
为区外服务;
②具有较大的产业规模,一般要求产值比重>10%,能在一定程度上主宰区域经济发展;
③具有较大的产业关联度,一般要求Fj >1或Ei >1,能够带动区域内其他产业发展;
④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一般要求em>1,能够代表区域产业发展方向。
⑤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一般选择技术进步快、附加价值高的产业;
⑥具有较高的地区比较优势,一般要求比较劳动生产率>2,使其能够合理配置资源,产
生较高的经济效益。
⑦具有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和产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特点。
区域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第六题)
(1)主导产业升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①以全新的、更高技术层次的产业来替代原有产业成为新的主导产业;
②在同一产业内部,通过技术进步实现产品结构的升级,或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生产
组织方式的革新,使原有主导产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重新焕发出巨大的生命力和活力。
(2)建立以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
①要做好关联产业,以形成主导产业群②要做好基础产业③要做好服务业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标准:(第七题)
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资源结构相适应、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阶段相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要具有完整性和系统性、区内产业关联要具有协调性和紧密性、区域产业结构要有灵活的转换能力、区域产业结构具有增强区域的增长潜力、区域产业结构具有较高的结构性效益。
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特点:(第七题)
①要求靠近市场;②要求靠近科研机构和大学;③要求有高级的企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力;④要求优良的基础设施;⑤要求具有完备的辅助工业和发达的第三产业支撑;
⑥要求有优良的投资软环境;⑦要求能靠近投资机构;⑧要求该地区具有创业精神的城市氛围;⑨要求聚集性;⑩要求良好的周边环境和生活质量
3区域分工与贸易的影响因素(第十题)
1)、区域要素禀赋差异
2)、区域要素流动
3)、区域市场差异
4)、企业组织结构
7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第十一题)
1)、农村与农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原始动力
2)、规模化与集聚共同构成城市对企业的拉力
3)、较多的就业机会与城市文明共同构成对居民的拉力
9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第十二题)
1)、组织和带动区域发展
2)、完善区域空间结构
3)、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演进
4)、促进城市文明的扩展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区域经济合作的原因及其形式(第十二题)
(一)区域经济合作的原因
◆1、区域分工的必然结果
◆2、区域竞争的客观要求
◆3、区域利益的内在要求
(二)形式
◆1、工业贸易合作
◆2、资金合作
◆3、劳务合作
◆4、科学技术合作
论述题
1、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针对潜导、主导、支柱、衰退等产业类型论述政府应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措施。
答案:
1)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任何产业在某一地区的发展都规律性经过创新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这些阶段。
2)潜导产业:虽然目前产业规模较小,但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并且反映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将主宰未来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产业。
主导产业: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能够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支撑、主宰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
支柱产业:指在区域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对支持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大作用,但并不代表区域经济发展方向的产业。
衰退产业:市场需求不断萎缩,在整个产业结构中地位和作用不断下降的产业。
3)对于潜导产业来说,政府不仅要给予优惠的政策,还要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以确保本地区能够有后续的主导产业形成,使区域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对于主导产业来说,政府的工作应包括:
一是选择先进技术武装主导产业,并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区域主导产业发展的载体;
二是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使其有很好的发展环境;
三是引导社会投资,使其能够及时地获得足够的投入;
四是鼓励、扶持、协调基础产业、关联产业的发展,形成主辅配套的产业集群,以充分发挥主导产业的带动作用
对于支柱产业来说,政府的工作包括:
一是创造宽松的环境,使其本身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
二是提供必要的技术帮助,使其能够及时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延长其生命周期,维持区域经济的繁荣。
对于衰退产业来说,政府的工作包括:
一是鼓励搬迁,适当促退,将其转移到低梯度地区;
二是处理好善后工作,帮助下岗职工再就业,建立最低生活保障,确保特困职工的基本生活条件。
2、根据增长极理论、点轴开发理论、核心外围理论,论述中原经济区与中原城市群的关系答案: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是将空间中心(一般为城市)称作增长极
他认为,增长极是由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聚集而形成的经济中心,这些中心就像一个“磁极”
点轴开发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看,经济中心总是首先集中在少数条件较好的区位,成斑点状分布。
~约翰.弗里德曼的核心外围理论,弗里德曼认为,发展可以看作一种由基本创新群最终汇成大规模创新系统的不连续积累过程,而迅速发展的大城市系统,通常具备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条件。
创新往往是从大城市向外围地区进行扩散的,由此他创建了核心—外围理论
3、根据城市化的发展规律论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一)规律
城市化的三阶段规律1)起步阶段2)发展阶段3)成熟阶段
城市化的五阶段规律
(1)前城市化阶段(2)城市化初期阶段3)城市化中期阶段4)初步进入城市社会阶段(5)进入成熟城市社会阶段
(二)二者关系
1、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促进与推动
2、城市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与推动
3、狭义理解: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济内涵,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表现形式;工业化是因,城市化是果。
如果没有体制、政策等方面的强制约束,工业化必然伴随着城市化。
广义理解:工业化是近现代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城市化则是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决定着经济社会历史演进的节拍。
城市化会促进人口和先进生产要素在城市地区集聚,这将产生巨大的创造力。
城市化与工业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殊途同归,互相依托,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统一体。
4、论述二战后为什么发达国家贸易条件不断增强,发展中国家不断恶化?
答案:
◆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4个方面的因素: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支撑产业、企业结构、战略与竞争。
◆波斯纳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
新技术、新产业及新产品之所以诞生并在发达国家发展,是因为这里具有相对丰裕的研发经费和高素质的劳动力;而发展中国家,则是依赖于其劳动力要素的相对丰富和廉价,短期内无法对发达国家形成竞争。
◆贸易条件理论
发达国家主要生产并出口深加工工业品和高科技产品,发展中国家则主要生产并出口农产品和初级加工品。
①初级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低于制成品的收入弹性
②初级产品与制成品的价格关系存在棘轮效应
③由于发达国家劳动力相对稀缺
因此,在国际市场上,发达国家一方面因自身生产率提高而使本国劳动者获得更多的收入,另一方面因发展中国家生产率提高而使其能获得更加低廉的进口商品,从而使发达国家的贸易条件改善,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